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六要点

合集下载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第一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议论文审题立意的方法例: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解析]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

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材料中哪一句是关键句?“其人自护其短”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在告诉人们“自护所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较容易地得出结论:不可自护所短。

2.提炼中心最保险,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是“提炼中心法”,这种方法,在材料作文中,最保险。

如果用这种方法,应该怎么来审材料呢?分三步走:第一步:提炼中心:人物+事件+结果第二步:提炼道理(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第三步:组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2007年8月24日,6名俄罗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漂流遇险。

9月21日,35岁的兹韦列夫和28岁的保托夫在不毛之地各自单独生存25天后,被中俄搜救工作小组发现,奇迹生还。

其余3人遇难,1人失踪。

据中俄搜救工作小组一线指挥员,武警新疆总队第五支队政委周腊合周腊合介绍,兹韦列夫和保托夫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野外生存比较有经验。

特别是在玉农喀什河上游天气条件恶劣(白天温度30摄氏度以上,夜晚零下5摄氏度以下)、理环境复杂、在没任何食吃的情况下,两位运动爱好者能采取倒时差生活的办法,在白天光照强、温度好的时候睡觉,晚上天气冷的时候则行走、锻炼,以维持自身身体热量体力,为营救工作争取了时间。

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一、审题1.记叙性材料作文记叙性材料一般是指故事、生活中的大事或寓言。

命题形式一般是:故事材料+故事提示语(或评论语)+作文要求。

2.引语式材料作文引语式材料主要指名言警句、新闻调查、诗歌等,这些材料主题或显或隐,要认真辨别。

3.漫画式材料作文二、立意高考作文对立意的要求有四点:一是立意要正确。

所谓“正确”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思想内容正确,其次是文章的立意要符合题意的要求,即切题。

二是立意要新奇,就是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觉。

三是立意要深刻。

“深刻”就是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

四是立意要集中。

一篇文章立意必需单一明确,多中心就等于没有中心了,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需集中,即只能有一个主题。

三、方法技巧1.领悟主旨法理解新材料文段的主旨,并由此处深挖立意。

2.把握关键词句法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经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3.由果溯因法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或现象都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假如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缘由,往往能找到的立意。

4.逐句切入法有些材料,结构层次明显,每一句都有详细的含意。

逐句分析各句的含意,然后综合,可找到合适的立意。

5.求同存异法假如供应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全都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假如供应的材料之间内涵不全都,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查找交叉、重合的点。

高考作文写作时间多久合适1、作文时间要确保55分钟,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审题立意,并列好提纲,然后用40分钟左右的时间行成文字。

2、作文要力避扣分点:缺题扣2分,字数每少50字扣1分,错别字或文面脏乱扣分,不完篇扣分等。

3、网上阅卷,做文书写以清楚、干净为原则。

字不宜过小或大而潦草,或用力过轻;如有写错处,字少可用橡皮擦,字数多最好用直尺比在上面划一横线,不允许用其它方式夸大暴露问题。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在写作文时,审题立意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只有正确理解题目,找准立意,才能写出一篇有深度、有思想的好作文。

那么,如何进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要仔细阅读作文题目,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作文的要求。

有些作文题目中会给出一些材料,这些材料通常是为了引导我们思考、展开话题的。

我们要认真阅读这些材料,理解材料的含义,抓住其中的重点,从而确定自己的立意方向。

其次,我们要善于思考,灵活运用材料。

在审题立意时,我们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联想、拓展,找出与材料相关的话题,从而确定自己的写作思路。

比如,如果材料是关于环保的,我们可以从环保意识、环保行动等方面展开思考,写出一篇有关环保的作文。

另外,我们还要注重审题立意的深度和广度。

在审题立意时,我们不仅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理解题目的要求,还要思考题目背后的深层含义,挖掘题目的内涵。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审题,拓展思维,找出更多的写作思路。

这样才能写出具有思想性、有深度的好作文。

最后,审题立意要与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相结合。

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作文的类型、体裁,确定自己的写作目的,使审题立意与写作要求相一致,确保作文的整体结构合理,内容丰富。

综上所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一步。

只有正确理解题目,找准立意,才能写出一篇有深度、有思想的好作文。

因此,我们在写作文时,一定要认真对待审题立意这一环节,从而写出优秀的作品。

初中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方法

初中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方法

初中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方法审题立意是指在写作过程中,根据题目的要求和限制,确定文章的主题和重点,并进行思考和构思。

对于初中语文作文来说,审题立意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直接关系到整篇文章的质量和思路的清晰度。

下面是一些初中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维方法。

1.仔细审题。

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的文字,关键词和表达方式。

有时候,题目中会有隐性的要求,或者是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要耐心仔细地阅读,确保理解题目的全部含义。

2.理解题目的意图。

审题的目的是理解题目所要求的内容和意思。

通过理解题目的意图,我们可以确定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一般来说,初中作文的题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叙事类、描写类、议论类、说明类、应用类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作文,要根据题目的意图确定文章的写作方式和论述方法。

3.明确文章的立意和观点。

在审题的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立意和观点。

从题目中找出与自己思考触发相符的关键词,并在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思考。

通过思考和构思,确定自己要表达的主题和观点,从而明确文章的核心内容和立意。

4.考虑文章的结构和逻辑。

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要考虑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即确定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内容安排。

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应该符合题目的要求,并且在整篇文章中能够体现出完整性和连贯性。

5.挖掘题目的深层含义。

有些题目可能有一定的深层含义和引申意义,我们可以对这些含义进行探索和挖掘。

在审题的过程中,可以思考题目所涉及的背景、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题目,为文章的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和思考角度。

6.确定文章的写作方式和方法。

审题立意的最后一步是确定文章的写作方式和方法。

根据题目的要求和限制,选择恰当的写作方式和方法,例如叙述、描述、说明、对比、分析、评论等。

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语言和修辞手法,体现出自己的观点和立意。

要注重结构的合理性和表达的条理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表达力。

[优秀作文]材料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教案

[优秀作文]材料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教案

优秀作文——材料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材料话题作文的基本审题方法,包括抓关键词、理解材料含义、分析材料结构等。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写作思维品质。

3. 帮助学生确立合适的立意角度,使作文内容具有深度和广度。

4. 提升学生作文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材料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抓关键词、理解材料含义、分析材料结构。

2. 立意技巧:提炼中心思想、抓住矛盾冲突、发掘背后的意义。

3. 实例分析:分析优秀作文的审题和立意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材料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和立意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立意角度,使作文内容具有深度和广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优秀作文,引发学生对审题和立意的关注。

2. 教学环节一:讲解材料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材料含义、分析材料结构。

3. 教学环节二:讲解立意技巧,如提炼中心思想、抓住矛盾冲突、发掘背后的意义。

4. 教学环节三:实例分析,分析优秀作文的审题和立意过程。

5. 练习环节:让学生现场进行审题和立意练习,教师给予指导。

6. 总结环节: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醒学生在写作中注意审题和立意。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

2. 选取一道作文题目,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审题和立意练习。

3. 提交练习成果,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互动、练习环节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材料话题作文审题和立意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思维品质,如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创新表达等。

3. 结合学生提交的作文,评价其立意深度和广度,以及作文内容的丰富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七、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优秀作文为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审题和立意的过程。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技巧详解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技巧详解

材料作文意在让学生在原材料中提炼观点,如果不作引论, 不叙原材料,不分析原材料,习作观点横空出世,就会使 人摸不着头脑。因此每篇习作的开头即要求学生在简洁的 引论部分叙、析、评三结合。叙述原材料要简洁,侧重于 为习作者提炼观点服务。分析材料是关键,须鞭辟入里, 要为提炼观点作铺垫。提炼观点是全文的灵魂,要在分析 基础上水到渠成,且语言简要明确。
分析:结果——鲤鱼、鲫鱼、米虾、空白 追溯原因——井里捞鱼 空间不宽 水域狭窄 藏鱼不多
立意: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收获。
方法二:找关键词句法 材料四: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 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 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 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 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例3: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 分析:
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 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
材料作文的原材料多种多样,模式不同,要求不 同,学生应分类辨析,“对症下药”,扣题而写。 此其二。 材料可分三类:一类是材料情感意向决定了
习作的主题性质,如上文所述;一类是材料提供学生写 作的社会生活背景,让学生了解所写事情的性质、范畴; 一类是提供材料让学生质疑或反其道而行之进行写作。

有一则材料说王安石在某地见“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蕊” 两句诗,认为对方写错字造成错误,于是改成“明月当空 照,黄犬卧花荫”;其实,“明月”是当地的一种鸟, “黄犬”是一种小毛虫。材料说:“王安石没有调查,结 果弄错了作者的原意”。原材料本身的情感意向是批评王 安石的,但如果作文要求中写道:“是王安石改诗错误, 还是原诗有缺点?请你谈谈看法。”这时完全可以一反原 材料的意向,批评原诗用词的冷僻和表现的晦涩。

作文技巧(一至六)观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列提纲

作文技巧(一至六)观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列提纲

作文技巧(一至六):观察、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列提纲技巧(一):观察一、观察与积累1、生活积累。

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才能长流不断。

要写好就要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可从以下几方面积累:(1)自然景物;(2)家庭生活;(3)社会生活;(4)校园风采。

2、阅读积累。

大千世界内容丰富,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得的材料,只能是凤毛麟角,因此,要写好就必须借助别人的经验积累来大量补充,这就要靠阅读。

阅读是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渠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情感积累。

世间万物,最具震撼力和穿透力的莫过于真情,难怪元好问会发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感叹。

父母的关心,亲人的呵护,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无不是我们感动。

满怀感恩之心,才能写出动情之作。

二、观察与思考人类的高明之处在于思考,观察也一定是伴随着思考的。

要勤于提问、勇于请教、善于分析,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且看一考生对“茶”的一段思考:“用温水泡茶,茶叶漂与水上,平静但无茶香、茶味;用沸水泡茶,茶叶几经沉浮,终于落定,茶香袅袅,茶味宜人。

浮生若茶,你可以厌恶苦难,但换个角度,也得感谢苦难。

不正是若沸水般的苦难让你在人世中翻转沉浮,才使你最终释放出生命的翠绿与人生的清香吗?”这位小作者通过对身边熟悉的事物的观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发出来独特而深刻的生命感悟,可见思考于之重要。

三、观察与练笔阅读积累属于无形积累,要形成有形的文字必须通过练笔,只有勤于练笔,才能提高运用语言的技能。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的作。

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

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的练的。

”只有认真观察,用心感受,善于思考,用观察日记、随笔、读后感、观后感等形式将有意义的材料形成有形的文字,才能切切实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写作没有秘诀。

技巧(二):审题(原创)1、命题的审题(1)弄清题目的限制和要求。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高中)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高中)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高中)一、文题选材的木匠来到山里,当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认为是无用之材,摇摇头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就把它们拾回家,加以雕琢。

树根变成了精美的根雕艺术品。

根据以上材料,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立意1、这堆树根,在木匠眼里,不是材;而在根雕艺术家眼里,却是材。

是“材”还是“非材”,是由于木匠和根雕艺术家选材的标准不同,选材的角度不同。

由此可见,标准和角度决定了判断的对象是材还是非材。

这就可以引发我们联想到现实社会,各行各业对所需之“材”有不同的标准。

对人亦如此,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

社会是丰富多彩的,标准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大自然不仅需要高山,也需要大川;不仅需要参天大树,也需要小草。

社会不仅需要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也需要工人、农民、教师、医生。

教育也不能仅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多一条标准就多出一个人才。

2、可以再深入探究:同样的树根,为什么在不同的人眼里,得出“材”与“非材”截然相反的看法呢?又是因其不同的用途决定的。

可见,有用与无用又是判断材与非材的条件。

在你眼里有用就是材,在我眼里无用就是非材。

3、“材”与“非材”并且绝对的,二者之间往往可以互相转化。

关键在于如何开发、挖掘“非材”的潜能,变“非材”为“材”;使用不当,也可成为“非材”。

4、看似无用的“非材“,经过“雕琢”,一样可以成为有用的“材”。

材使用不当,也可成为非材等等.总之,这个话题,虽然以树根为例,但明显具有比喻的含义,可以由“物”及“人”,由物之“材”而谈及“人才”。

5、也可从材料中提炼出:我们需要有发现美的眼光;学会审美;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等。

三、本次习作问题分析本则材料的重点是关于“材”与“非材”的问题。

但不少同学并没有抓住这一点立意,而是打了擦边球,有的甚至偏离题意。

例如:1、学会调整自己、变通自己;放飞自我,实现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六要点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六要点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第一点:查原因
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

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

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

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第二点:明关系
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

信只有三个字——“爸:钱。

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

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儿子与父亲之间是一种不正当的关系,作为他的同学给他写信,要劝导、教育他懂得孝敬父母。

这是材料反映的主要的矛盾关系,不要在“花销紧”要节约方面大做文章。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第三点:抓关键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其人自护所短”便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在告诉人们“自护所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较容易地得出结论:不可自护所短。

若抓不住这一关键句而赞颂北人不同凡响的壮举就偏题了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第四点:辨是非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徒趋之若骛。

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

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

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
赏。

“好事之徒”,“趋之若骛”,贬斥之情溢于言表,显然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从断臂维纳斯的角度);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从好事者的角度)。

如不顾材料中的倾向性而提炼“攻关不怕难”,“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第五点:求异同
[1]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③列宁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

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2] 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1)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

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 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

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

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第六点:寻互补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
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

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

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