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成语故事话安全
亡羊补牢的安全新意

“亡羊补牢”的安全新意卫懋勋“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出自《战国策.楚策》。
后来成为成语“亡羊补牢”,为人耳熟能详,家喻户晓。
“亡羊补牢”,意思是说羊丢失了,才修羊圈。
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避免以后再损失。
这种避免再遭损失的一种措施,应该说是积极主动的,总比麻木不仁强。
从安全生产管理角度谈谈对这个经典成语的新认识。
一、别人亡羊我补牢“亡羊”是一个意外和损失,安全生管理中的人员意外或财产损失被称为安全事故。
当有单位发生安全事故,为防止本企业重蹈覆辙发生类似事故,闻风而动开展专项安全检查整改,这是典型的别人亡羊我补牢。
别人亡羊我补牢,是把别人的教训当成自己的财富。
一般来说,主动借鉴别人经验的多,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汲取别人的教训,减少或杜绝错误。
其实,应该学会把别人的教训当成自己的财富,别人亡羊我补牢。
“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
”是小平同志的名言。
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的东西,往往要比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的更多。
看别人“吃了一堑”却未让自己“长一智”,特别是一些管理者,心存侥幸,以为自己不会像他们那么倒霉。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由于“麻木不仁”,结果在别人“摔跟头”的地方自己又再次跌倒,等到自己犯了同样的错误后才后悔当初没有汲取别人的教训,是不明智!安全管理是有成本的,把别人的教训当成自己的教训进行防范,已经节省了事故直接、间接经济损失那一部分,成本是较低的。
成功之士是善于从别人的教训中寻找对策,避免同样的错误,进而获得成功。
别人亡羊我补牢,邻家失火我查灶。
事故和教训中蕴含着许多可以汲取的经验。
我单位轻纺系统某实业工厂一位负责人,亲历两场火。
他从两场火中看到了某些规律性的东西,确立了本企业安全生产的应对之策,安全生产意识一直居前,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落实在先。
他组织完善了安全生产组织体系,赋予了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责权利,在专业、专注的企业文化的引领下,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基础工作逐步完善,先后被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被属地政府授予“平安企业”。
视角从成语故事看企业安全生产(五)

视角从成语故事看企业安全生产(五)一.从扁鹊三兄弟看安全生产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人知道。
我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乡里。
而我治病,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都认为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说得好极了。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从防病治病的角度,很好地诠释了安全生产的三个关口。
扁鹊大哥是治未病,属于无病防病,相当于我们打预防针、打疫苗,日常注重修身养性、调理阴阳、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属于风险预控关口的工作。
扁鹊二哥是微病,发现疾病的苗头、微小的征兆,及时用药消除病患,属于隐患排查治理关口的工作。
扁鹊本人是治危病,当病人得了急症、病入膏肓时,通过手术、放血切除病灶挽回生命,属于应急响应关口的工作。
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还是希望关口前移,减少事故,少一些英雄和烈士才好。
二.从举一反三看安全生产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
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举一反三的意思是:从一件事情中找出规律,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规律发现其他的事情。
近义词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问牛知马等等。
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经常有上级文件和领导讲话中要求做到举一反三。
通常理解为通过检查发现一个隐患,就要对可能出现同类隐患的设备、设施、场所进行全面的检查,以便发现其它类似的隐患。
应该说这样做是非常必要的,能够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
成语故事里的安全哲理

成语故事里的安全哲理朝过夕改文字出处:《汉书•瞿方进传》:“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成语释义:早上的过错,晚上就改掉了。
形容改正错误迅速。
安全哲理: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现隐患,要及时整改。
千万不要等到出了事故以后才引起重视,存在侥幸心理,不出事故则得过且过。
改正个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不良习惯同样如此,一经批评指出,应立即狠下决心改正。
朝过夕改,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文字出处:北齐•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木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成语释义:殃:灾祸;池:护城河。
城门着了火,人们到护城河里打水救火,水干了,鱼也就死了。
比喻无缘无故受连累。
安全哲理:一个人的不慎,往往会给他人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一个人除了事故,收到损失的不仅是某一个人。
因此,搞好安全生产不是一件孤立的事,必须人人关心,胡想督促,真正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安全为了你、我、他,安全也要靠你、我、他。
惩一儆百文字出处:《汉书•尹翁归传》:“以一警百。
”成语释义:惩罚一个人,以警示更多的人。
安全哲理: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对那些不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误时劳动纪律,玩忽职守,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人,予以必要的处分。
造成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还应当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这种处罚除了对他本人是一种教育外,对其他有类似思想、行为的人,也是一种警示。
抱薪救火文字出处:《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成语释义: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安全哲理: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增强安全意识方面加强教育之外,在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方面也要加强培训与教育,使全体职工掌握本质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百密一疏文字出处:清•魏源《庸易通义》:“至道问学之有知无行,分温故为存心,知新为致知,而敦厚为存心,崇礼为致知,此皆百密一疏。
安全成语故事

安全成语故事收藏贴】成语故事里的安全哲理,安全人,你值得拥有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成语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不少成语都折射出诸多的人生哲理。
安全,是人们自古以来最基本的需求,因此,不少成语中都蕴藏着安全哲理,表达了古人的安全观念。
这些成语对于我们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很有启迪,小编加以积累整理,供大家借鉴。
抱薪救火文字出处:《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成语释义: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安全哲理: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增强安全意识方面加强教育之外,在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方面也要加强培训与教育,使全体职工掌握本质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百密一疏文字出处:清•魏源《庸易通义》:“至道问学之有知无行,分温故为存心,知新为致知,而敦厚为存心,崇礼为致知,此皆百密一疏。
”成语释义:在极周密的考虑中偶然出现了一点疏忽。
安全哲理:安全生产工作,来不得半点疏忽,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海因里希法则”就是最好的诠释。
避坑落井文字出处:《晋书•褚翜传》:“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
”成语释义:从坑边上躲开,缺落进了井里。
比喻躲开了一害,又遭一害。
安全哲理:安全防范工作要抓在前头,坐到防范于未然,不能等到事故临头、危险出现了才手忙搅乱,顾此失彼。
不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老是被动应付,就难免避坑落井。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文字出处:《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成语释义:错误;谬差错。
开头是错了一点点,最后的结果就会酿成很大的错误。
安全哲理:疏忽大意、马虎粗心是安全生产的大敌。
不少震撼人心的重大恶性事故,开始时都只是由于某一个人的一个小小的疏忽所引起的。
要确保安全,就要从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抓起,来不得半点草率和大意。
安不忘危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安不忘危的成语故事及解释安不忘危的成语故事及解释导语:安不忘危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该词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欢迎查阅,谢谢。
【汉字书写】:安不忘危【汉语注音】:ān bù wàng wēi【成语出处】:《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中性;形容平安时不忘危难。
【安不忘危的意思】:危:危险,灾难。
在安定的时候,不能忘记危难。
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
【安不忘危的近义词】:居安思危、常备不懈、处安思危;【安不忘危的反义词】:高枕无忧、居安忘危、麻痹大意、乐不思蜀;【安不忘危的故事】我国最早的一部占卜书《周易》关于吉凶祸福有深刻的论述,特别在治国方面的解释是相当深刻。
真正有远见卓识的人,应该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
告诫当政者在生存的时候不要忘记灭亡,在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在国家大治的时候不要忘记发生动乱的可能性。
“安”的背后之所以隐藏着“危”,是因为许多人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导致最安全的状态演变为最危险的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使身家性命和江山社稷才能得以保全。
【安不忘危例句】西汉.扬雄《长扬赋》:“事罔隆而不杀,物靡盛而不专亏,故平不肆险,安不忘危。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何小姐是从苦境里过来的,如今得地安身,安不忘危,立志要成全起这家人家,立番事业。
”蔡东藩《后汉演义》第二十八回:“昱尝从容进问道:‘太夫人可忆换鹿车时否?’少君应声道:‘先姑有言,存不忘亡,安不忘危,我怎敢相忘呢?’”陈毅《杨家岭集团祝寿诗.序》:“1945年1月,延安集体祝寿,五十者登台。
诗以祝之,为说安不忘危之意。
【安不忘危造句】创业本身就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所以有一点成绩也不能得意忘形,时时刻刻都要记得安不忘危。
中国能够取得今天的骄人成绩令人叹为观止,任何人都要安不忘危,同舟共济保护改革开放的成果。
成语故事里的安全哲理.

成语故事里的安全哲理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成语源于生活,反映生活。
安全,是人们自古以来最基本的需求,因此,不少成语中都蕴藏着安全哲理,表达了古人的安全观念。
这些成语对于我们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很有启迪,现在整理如下:抱薪救火文字出处:《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成语释义: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安全哲理: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增强安全意识方面加强教育之外,在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方面也要加强培训与教育,使全体员工掌握本质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百密一疏文字出处:清•魏源《庸易通义》:“至道问学之有知无行,分温故为存心,知新为致知,而敦厚为存心,崇礼为致知,此皆百密一疏。
”成语释义:在极周密的考虑中偶然出现了一点疏忽。
安全哲理:安全生产工作,来不得半点疏忽,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海因里希法则”就是最好的诠释。
避坑落井文字出处:《晋书•褚翜传》:“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
”成语释义:从坑边上躲开,缺落进了井里。
比喻躲开了一害,又遭一害。
安全哲理:安全防范工作要抓在前头,坐到防范于未然,不能等到事故临头、危险出现了才手忙搅乱,顾此失彼。
不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老是被动应付,就难免避坑落井。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文字出处:《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成语释义:错误;谬差错。
开头是错了一点点,最后的结果就会酿成很大的错误。
安全哲理:疏忽大意、马虎粗心是安全生产的大敌。
不少震撼人心的重大恶性事故,开始时都只是由于某一个人的一个小小的疏忽所引起的。
要确保安全,就要从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抓起,来不得半点草率和大意。
所以,有不少事故的发生,往往都是由很不在意的“一点点”,其教训尤为深刻。
安全成语故事

安全成语故事收藏贴】成语故事里的安全哲理,安全人,你值得拥有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成语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不少成语都折射出诸多的人生哲理。
安全,是人们自古以来最基本的需求,因此,不少成语中都蕴藏着安全哲理,表达了古人的安全观念。
这些成语对于我们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很有启迪,小编加以积累整理,供大家借鉴。
抱薪救火文字出处:《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成语释义: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安全哲理: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增强安全意识方面加强教育之外,在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方面也要加强培训与教育,使全体职工掌握本质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百密一疏文字出处:清•魏源《庸易通义》:“至道问学之有知无行,分温故为存心,知新为致知,而敦厚为存心,崇礼为致知,此皆百密一疏。
”成语释义:在极周密的考虑中偶然出现了一点疏忽。
安全哲理:安全生产工作,来不得半点疏忽,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海因里希法则”就是最好的诠释。
避坑落井文字出处:《晋书•褚翜传》:“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
”成语释义:从坑边上躲开,缺落进了井里。
比喻躲开了一害,又遭一害。
安全哲理:安全防范工作要抓在前头,坐到防范于未然,不能等到事故临头、危险出现了才手忙搅乱,顾此失彼。
不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老是被动应付,就难免避坑落井。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文字出处:《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成语释义:错误;谬差错。
开头是错了一点点,最后的结果就会酿成很大的错误。
安全哲理:疏忽大意、马虎粗心是安全生产的大敌。
不少震撼人心的重大恶性事故,开始时都只是由于某一个人的一个小小的疏忽所引起的。
要确保安全,就要从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抓起,来不得半点草率和大意。
安全成语和典故

安全成语和典故作者:安全文化网文章来源:安全文化网点击数:513 更新时间:2011-9-15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在民族文化经典——成语中,蕴含着安全观念及安全方略,它们对树立牢固的安全观念,抓好安全工作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居安思危——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意思是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要想到出现危险的可能;想到了出现危险的可能,那么思想上就能有所准备;思想上重视了,有准备了,则危险就不会出现。
居安思危要求我们要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正如孔子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老子所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安不忘危,预防为主,是我们抓好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居安思危,就必须做到警钟长鸣,经常反思。
不能反思昨天的隐患、他人的事故,做不到安全警钟长鸣,安全毛毛雨常下,今天的安全就会转化成明天的事故。
防微杜渐——出自《元史·张桢传》:“有不尽者,亦宜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
”比喻在坏思想、坏事情刚露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他发展。
从微小之事抓起,重视事物的“苗头”,使事故和灾祸刚一冒头就被制止。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做到防微杜渐,首先要树立“安全第一”、“安全无小事”的思想。
安全工作只有从小处着眼,防微杜渐,才能抓住安全工作的关键。
曲突徙薪——出自《汉书·霍洌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则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此段大意是客人让主人把直的烟囱改为弯曲的烟囱,把柴火搬离灶台,否则将有火患,主人却不听,时间不长,主人家果然失火。
比喻只有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要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使人们明了什么是安全,怎样才能安全,切不可“嘿然不应”,否则必“俄而家果失火”。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成语故事话安全
成语既是汉语言的精华和浓缩,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言简意赅,饱含哲理,让人回味无穷,启示多多。
近日读书,发现许多成语故事对于我们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很有启迪,现就几则成语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文友共享。
“杞人忧天”告诉我们,安全生产要有忧患意识。
杞人忧天故事出自《列子·天端》,说的是一个杞国人因担心天会塌下来,自己无处藏身而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为此,多年来杞人一直是人们嘲笑的对象,认为是庸人自扰。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无常,使人们的观念逐步改变,对杞人忧天的忧患意识渐渐认同。
总书记胡锦涛多次号召国人要增强忧患意识。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仍然缺乏忧患意识。
比如说,安全生产,领导大会小会讲,上级左一文件右一文件发,各种大检查一个接一个,可有的人仍心存侥幸,认为事故离自己很远。
其实就如同“真理与谬误仅有半步之遥”一样,安全事故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所以我们必须象杞人学习,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须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未雨绸缪”告诉我们,安全生产重在事前防范。
“未雨绸缪”始见于《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意思是在天还没下雨的时候,就关锁修补好房屋的门窗。
这与我们常说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思是一样的。
安不忘危,防重于治,有备才能无患。
我们要向扁鹊的大哥学习,善于观察,精于发现,名医治未病。
安全生产,功夫在平时。
只要我们按规程操作,按流程办事,夯实安全基础、形成机制,并提高执行力,安全生产一定会处在可控、在控、能控状态,也一定能防患于未然。
“曲突徙薪”一语源自《汉书·霍光传》,说的是有一人家,烟囱很直,边上又堆着很多柴,有人劝主人把烟囱改成弯曲的,并把烟囱旁边的柴火搬开,以免发生火灾。
可主人不听,不久果然发生了火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安全生产,一定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择善而从之。
“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照你的办”。
因为一个人的认识毕竟有限,而且许多时候也不可能考虑的十分周密。
只要我们不断地倾听忠言,集中大家智慧,只要我们广纳铮言,坚持警钟长鸣,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并不难。
“积羽沉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两个故事分别出自《国策·魏策一》和《韩非子·喻志》,说的是羽毛虽轻,但多了也可以把船压沉;小小蝼蚁穴,可以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
它告诉我们安全生产千万不能忽视细节,轻视小事。
无巧不成书,有时候,忘戴一次安全帽,少拧一个小螺丝,都可以酿成大祸。
这方面的教训很深刻,所以我们在平时工作中,一定要养成“三老四严”的工作作风。
安全无小事。
凡事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同时坚持今日事今日毕,避免问题积累,浅水沟里翻船。
发现安全隐患或者出了安全事故怎么办?成语故事“亡羊补牢”和“前车可鉴”告诉我们,要吸取教训,千万不能“重蹈覆辙”。
羊丢了再去修补羊圈虽然有点损失,但不算迟,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有点不足或者出点小问题在所难免。
但是关键是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一是对存在的安全问题要不掩饰不回避,要主动及时整改,找差补差,自查自纠,避免铸成大错,造成严重后果,变被动为主动。
二是从别人或者自己翻车的事故中,举一反三,吸取教训,以防重蹈覆辙。
总之,要在不断总结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真正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吃一堑长一智。
事事洞明皆学问。
谨以上面几条成语故事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