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庄严灿烂的宗教文化 道教

合集下载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6第六章 中国宗教概览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6第六章 中国宗教概览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
第六章 中国宗教概览
本章导读 当你在旅游活动中遇到众多的宗教文化景观时,
你了解它们的独特含义与价值吗?事实上,许多人由 于缺乏宗教知识,只能跟着别人看热闹,而却看不出 门道,有的甚至还闹出不少笑话。本章将要为大家介 绍的就是四大宗教的基本常识,旅游从业人员了解这 些知识,能更好地引导客人去领略宗教文化的独特魅 力。
(一)佛
• 三神佛 • 三方佛 • 三世佛 (二)菩萨
• 观世音菩萨 • 文书菩萨 • 普贤菩萨 • 地藏菩萨 • 大势至菩萨
(三)罗汉
(四)护法天神
1. 四大天王 2. 韦驮 3. 二王尊 4. 伽蓝神关羽
五、佛教常用称谓
(一)四众弟子、出家四众、出家五众、 七众
(二)法师、经师、律师、论师、三藏法 师、大师、高僧
传播与发展; • 了解道教的兴起、发展及基本信仰; • 了解伊斯兰教的兴起、教义、经典及在中国的
传播; • 了解基督教的创立、教义、经典及在中国的传
播。
目录
• 第一节 宗教知识简介 • 第二节 佛教 • 第三节 道教 • 第四节 伊斯兰教 • 第五节 基督教
第一节 宗教知识简介
一、宗教的产生
• 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只有人类社会才 有宗教;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 人类活动所创造的精神产品,是人类文 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宗教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神论的世 界观。它是特定社会阶段普遍存在的历史文化现象。 当今世界宗教主要有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并称 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从 国外传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产生于本土 的道教,这四教合称为中国的四大宗教。
学习目标 • 了解佛教的产生、教义、供奉对象及在中国的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中国道教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化传统,也是一种丰富的奥秘。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道教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中国历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道教的历史渊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以猿猴、鹤、熊、鹿、虎五种动物为模仿对象的体育锻炼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就融入了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关的思想,如“神向天开”,以此开通脉络、通神明的力量,并将其逐渐发展成为以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为基础的宗教信仰。

道家的主要成员是老子和庄子,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吕祖、张仲景和黄帝。

古代中国的传统哲学中,道家哲学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哲学思想,它充分强调了生命的本质和核心,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中“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可以解释为指导所有自然和人类行为的规律和原则。

随着历史的发展,道教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文化与宗教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道教的主要信仰和教义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要“顺应自然,从返本归真之道,实现身心和谐,达成永生不灭”。

因此,道教的信仰和教义包括了很多具体的做法和实践方法,如炼丹术、慈善、佛教兼容等,但其核心信仰主要包括道教三宝、道教修炼和道教教义。

1、道教三宝道教三宝是指道、符、金丹。

其中,又以道最为重要,而符是符合道的工具,金丹则是实证道法的实践手段。

道教强调无为,重视修炼个人的心灵,使其能够彻底和谐。

它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灵魂和身体合为一体,而不是单纯地从后者出发。

2、道教修炼道教认为,人体天赋的灵性和意识有助于人们领悟道、实践道。

在道教修炼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到途径:首先是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平衡,这样一个人才有可能感知到宇宙天地的化身;其次是密切的结合和塑造个人的精神内核,这将涉及到身心训练,并重视意志和纯洁的思想。

3、道教教义道教教义是指体系化的教义和宗教哲学。

道教的教义围绕三个方向展开,分别是:一、生命哲学;二、宇宙智慧;三、道教胜于佛教。

第六章第三节道教

第六章第三节道教

“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既不滞有,亦不滞无, 二俱不滞,故谓之玄。 ……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 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 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 故曰玄之又玄。”(《老子》一章疏)
“夫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 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 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 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以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 者也。”(《老子》一章疏)
开纵向建筑群; 有些呈“工字形”;
三清殿
西


Hale Waihona Puke 配殿殿玉皇殿



灵官殿

山门
白云观牌楼
山门
是由山门殿及幡杆、华表、棂星门、钟鼓楼等附属设施组成。
山门殿为山门的主体建筑,大多为穿堂式。山门殿供奉的 门神各地都不统一,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供两位门神,面目凶恶狰狞,一手持剑,一手持葫 芦,这是神荼、郁垒。
斋蘸
斋醮是道教对其崇拜仪式的传统称呼,俗称 “道场”。斋(齋),《说文》称“戒洁也, 从示”,是斋戒、洁净之意,指的是在祭祀前, 必须沐浴更衣、不饭酒茹荤、不行房事,以示 祭祀人的诚敬。醮,《说文》中有二义,一作 冠娶之礼解,一作祭仪解, 而“祭,从示, 以手持肉”,意思是献肉以祭。
修炼
道教崇尚生长,追求神仙境界,因此形成了一 整套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修炼方法,包括精 神修炼、呼吸修炼、形体修炼和食物修炼。
葛洪的主要著作有《抱朴子》内外篇。内篇二十卷,论神 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等道教 理论和道术;外篇五十卷,论人间得失、世事臧否等,属 儒家,是政治伦理方面的著作。 此外,葛洪尚有《神仙传》、 《枕中书》、《隐逸传》,以及 有关医药等方面的著作多种。

第六章 庄严灿烂的宗教文化(佛教)

第六章 庄严灿烂的宗教文化(佛教)
活佛转世。在明清两代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下,黄教牢 牢掌握西藏的地方政权。清 乾隆时将黄教定为国教,并 以创始人宗喀巴的再传弟子达赖和班禅分执西 藏地区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 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4/8/2015
第一节佛 教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一)汉传佛教 1、禅宗 他主张佛性说和顿悟说,认为 佛性人人皆有妄念遮盖住了。只要 除却妄念,就可顿悟佛性,立地成 佛。
尊处优,他是他父亲的希望,是他的国家与民族的希望。然而,这位众望所
归的太子,却最终毅然选择出家求道的道路。 • 释迦牟尼虽然一生说法,但仅仅口述,没有留下著作,他涅槃后,由弟
子们的回忆和后来佛学大师的补充与诠释,形成了《大藏经》这一文化史上
的巨著。其中的“经藏”部分有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言教,“律藏”部分有他 为 信徒们制定的僧团戒律,“论藏”部分则是佛门弟子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 研究论著。
第六章 庄严灿烂的宗教文化
世界宗教
宗教是什么?
• 是一种思想观念和在这种思想观念指导下的活动。宗教 是有神论, 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超现实的力量主宰着自然与社会。各 个地区 有各个地的宗教,宗教随历史的发展也有演变,各宗教之间又有所 交 融。世界上影响最广泛的宗教是基督教、伊所兰教和佛教,在中国则 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4/8/2015
第一节佛 教
几个概念:
一、佛教的创立与教义
门,它是个普通名词。佛教传到中国,那就是中国出家人,变成他们 的专有称呼。
1.沙门:不论是佛教、其它的宗教,只要是真正修行人都称 沙
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 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过程; 人死去以后,“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 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 只有到达涅槃的境界方可摆脱轮回。 也就是希望投靠三宝的力量而得到保护与解脱。 续佛的慧命者。

宗教学导论`道教

宗教学导论`道教


(2)特点 第一,统治者的提倡和推动,使道 经研究蔚然成风,道教的理论大 为发展,著名道教学者和道土相 继出现,隋唐时的王远知、司马 承祯、成玄英、李荣、孙思邈、 吴筠、吕洞宾等;五代的杜光庭 和彭晓、谭峭,北宋时的陈抟、 张伯端、陈景元等,都对道教理 沦的发展有过一定的贡献。 第二,修炼方术上,较长时间内较 重视外丹,热衷炼制长生不死仙 药,唐帝多有服食丹药中毒而亡 者,但内丹理论也有教大发展。

吕 洞



3.道教宗派纷起和继续发展时期:南宋至明中叶 ①因南宋与金、元南北对峙,道教内部宗派纷起。此间因传 统道教日趋衰微,新教派崛起,其中,全真道为大定七年王重阳 所创,(真)大道教为金元之际刘德仁所创,金末萧抱珍创太一 教,后二者一度流行于北方旋衰,全真道因见重于元太祖而盛极 一时,被学界称之为“河北新道教”。天师道为和新起的全真道 争夺教权,而与上清(茅山)、灵宝各派逐渐合流,元时归于以 符箓为主的正一派。此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宗派。新 教力主张三教融合;修炼方式上重内丹轻外丹,强调精气神修炼 ;要求教徒严守教戒。 ②统治者重视道教,元全真教士充斥京师,洪武元年封张正 常为正一嗣教真人,统率天下道教,食二品官俸。明世宗崇道尤 甚,自号“玄都境万寿帝君”,亲自斋醮,任命道土邵元节、陶 仲文等任要职,参与朝政。明宪宗所封“真人”高士充满都下。 ③重视整理道教经书。元初全真道士 宋德方 遵其师丘处机 遗命,在山西平阳(今临汾市)玄都观刻《玄都道藏》,有经 7800余卷。明正统十年第43代天师张宇初 编《大明正统道藏》 5305卷,万历三十五年第50代天师张国祥编《续道藏》180卷, 今合称《正统道藏》保存传播了道教经典。 ④元末明初有宣扬道教法术的神魔小说,明盛行道教劝善书。

中国的道教文化

中国的道教文化

中国的道教文化我们都知道,道教既是一种宗教又是一种文化,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生活乃道教文化的生动体现。

道教把老子所说的“道”作为最高信仰,认为这个“道”是宇宙万化的本源,天地万物皆由这个“道”所化生。

人可以返本还源,与“道”同一体性,达到长生久视的境界。

因此,后世道教奉老子为道祖,尊老子《道德经》为最重要的经典。

道教的最高教理是“道”,道教的一切教义也都是由“道”演绎而来。

道教的饮食文化在全真派丛林宫,道士用餐时,都是素食。

而他们食素,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持戒。

《积功归根五戒》第一戒不得杀生;第二戒不得荤酒。

为了持此二戒,所以必须食素。

道教认为:一切众生,含气以生,翾飞蠕动之类,皆不得杀。

蠕动之类无不乐生,自蚊蚁蜓蛐咸知避死。

因此,应戒杀。

戒荤就是戒杀的延伸。

食素除上述原因外,还以为素食有利于健康长寿,换言之,道士食素是为了养生的需要。

因为道士出家修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长生成仙。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便是一个以素食为主的大国。

素食有素食的好处,综括人类长寿因素,平时多吃素食,也是要点之一。

有关素食长寿的文章比比皆是,孙中山先生的《中国人应保守中国饮食法》写的发人深省。

文中说,中国近代文明进步化,虽然有好多地方落在人家后面,可是在饮食一道上,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

这里面非但有着烹饪上的高超技巧,并且在饮食习尚上,也足可与欧美医学卫生家发明的学理齐驾并驱。

撇开古来“八珍”不说,就是平时家常所吃的金针、木耳、豆腐、豆芽等品,欧美各国早先并不知其为食品。

接着孙中山先生发挥道:中国人的饮食习尚,暗合于科学卫生的,尤为一般人望尘莫及。

中国常人所饮的是清茶,所吃的是淡饭加蔬菜豆腐。

这些食料,经当今卫生家们证实,确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

为此,中国偏远山村之人,饮食不碰酒肉的常多长寿。

结语是:“单就饮食一道而言,中国之习尚,当超乎各国之上。

此人生最重要之事,而中国人已无待于利诱迫势,而能习之成自然,实为一大幸事。

文化研究知识:道教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文化研究知识:道教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文化研究知识:道教文化的历史与传承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其源头则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作为一种多元化的信仰体系,道教在中国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一、道教文化的历史背景道教发源于中国古代农村地区,开始是一种散乱的民间信仰。

周朝时期,国家宗教是儒家思想,但道教也开始逐渐成型。

道家思想体系主要由庄子、老子和列子等人创立。

到汉朝,道家思想逐渐演变为道教的宗教实践。

白帝山玄天上帝庙、蓝田山吕祖庙、龙虎山成昆道观都是著名的道教圣地,这些道观的创立,为中国道教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在明清时代发展的最为盛行。

道教崇尚自然,注重修炼,开创了道家修炼、布施、拜神、卫星等众多流派和传统。

在这一时期,道教的影响力扩大,吸纳了许多其他宗教的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

二、道教文化的传承道教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道教教派和道教寺庙来完成的。

道教教派包括全真派、玄门派、太极派、丹阳派等等,每个派别都有其独特的道教文化底蕴。

道教寺庙则是道教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民间信仰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道教寺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白云观、武当山、青城山、龙华寺等等。

这些寺庙的代表性建筑、佛像、神庙等都充分展示了道教文化的价值。

此外,道教文化也通过文学、音乐、演艺等形式进行传承。

道教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反映了道教思想与文化,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道教音乐和舞蹈则是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三、道教文化的价值道教文化具有丰富的价值,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在哲学思想和世俗道德方面的贡献。

道教哲学思想贯穿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强调个人修炼和达到心灵自由。

其中,“道”是其中最主要的思想,它代表着自然和宇宙万物的本质。

在古代中国哲学中,道家思想被视为“有无之间的学问”,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据了独特的位置。

道教的基本教义1

道教的基本教义1

(三)基督教建筑
(四)伊斯兰建筑
1.建筑风格 (1)阿拉伯风格清真寺 (2)中国传统风格清真寺
2. 装饰风格
三、宗教绘画与雕塑
(一)佛教雕塑与绘画 • 雕塑与绘画的风格 • 雕塑与绘画仪轨 • 艺术特征
• (1)注意雕塑空间感的处理。 • (2)以形写神,注重情感表现。 • (3)注重线条的运用。 • (4)“以动见静”的反衬手法及传统美学的观念的渗
思考与练习
1.简述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和宗教节日。 2.伊斯兰教的主要宗教活动和教义有哪些? 3.简析宗教文化景观的旅游价值。 4.以您所熟悉的教堂为例,分析基督教建筑景观的 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 5.结合某一佛教雕塑,简析其艺术风格与美学特征。 6.一般而言,欣赏宗教文化景观应遵循什么样的方 法? 7.您认为应怎样培养和提升宗教文化景观的审美能 力。

(二)道教的雕塑与绘画 1. 雕塑 2.绘画
(三)基督教的雕塑与绘画 1. 雕塑 2.绘画
(四)伊斯兰教的雕刻与绘画 1. 雕塑 2.绘画
第三节 经典宗教文化景观
一、宗教文化景观赏析的基本方法 (一)了解宗教文化 (二)熟悉宗教景观的艺术手法 (三)尝试感受宗教文化景观场
二、佛教净土之龙门石窟赏析 (一)石窟概貌 (二)进入佛境 (三)品味神韵
三、壁画瑰宝之道教永乐宫壁画赏析
1.壁画概貌 2.探访神仙世界
四、精神的避难所——基督教之圣彼得教堂赏析
(一)教堂修建源起及概貌 (二)教堂外观 (三)内部结构 (四)大量使用装饰品
五、生命的黑箱——伊斯兰教陵墓之泰姬陵赏析 (一)泰姬陵概况 (二)建筑布局之美 (三)建筑艺术奇葩 (四)泰姬陵的沧桑
(二)道教的标志
(三)道教五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迎,关西人民迁居此地避难者这数万家之多。
第二节 道教
一、创立、发展与演变 • 2、发展与演变 汉武帝建安二十年(215),曹操 攻汉中,张鲁投降后,曹操拜之为镇南 将 军,封阆 中侯,意欲以其影响来影 响群众。同时,对五斗米教进行瓦解分
化, 便之失去统一领导,道教濒于消
亡。到了东晋、南北朝时,道教文兴盛 起来。 东晋的葛洪总结了神仙理论和 方术,将此与儒家纲常名教结合起来 , 使道教理论得以发展。
第二节 道教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在《西游记》中被称为是万神之王。他 管辖一切天神、地祗、人鬼,他手下许多文武仙卿。 武神有托塔天王、哪吒太子、巨灵神、四大天王、千 里眼、顺风耳等。文神有太白金星、文曲星、丘弘济 真人,许旌阳真人等,他还管辖四海龙王、雷部诸神 以及地藏菩萨,十殿阁罗等等,因此玉皇大帝被列为 四位天帝中的首位。
第二节 道教
神仙:文昌帝

文昌原是星官名(民间俗称文曲
星)。宋元间道士称,天上文曲星曾
于西晋末降生四川梓潼七曲山为张 亚子,以后历代转世,玉皇大帝命
他掌管人世功名利禄,遂成为道教
大神文昌帝君,备受读书人的崇拜。
第二节 道教
神仙:文昌帝君
自元代起全国各地均
兴建文昌庙、文昌祠、文
昌阁等供奉文昌帝君。七 曲山文昌宫(梓潼大庙)是 全国文昌庙的祖庙。贵州 贵阳文昌阁,主楼是九角
第二节 道教
神仙:真武大帝
因北方在五行中属水,
故真武又是水神,有防止火
灾之威力。全国著名的真武 庙还有:广东佛山祖庙,云 南昆明太和宫,广西容县经 略台真武阁。
第二节 道教
第二节 道教 关于金童玉女
真武大帝左右有金童、玉女,他俩的身份是听 差加秘书,中分掌威仪、书记三界中善恶功过的小 神,权力还不小。在南方,他俩俗称周公、桃花。
一、创立、发展与演变 2、发展与演变 北宋的皇帝都信道教,徽宗赵佶(jí ) 信到入迷的程度,自称“教
主道君皇帝”。南宋偏安,道教内部随之发生分化,计有正一道、全
真道、太一道、净明道。金元时代道教再度兴盛,分为全真、正一两 大道派,明以后;虽逐渐衰落, 但至今尚在流传。
第二节 道教
一、创立、发展与演变 2、发展与演变 正一道亦称正一派是由天师道演变而成 的,崇拜鬼神、道术、画符、念咒。1304年 38代天师张与材被封为正一教主,总领龙虎 山、阁皂山、茅山(正一派又称三山符箓 (lù 帝王自称其所谓天赐的符命之书,作为
(4)日月五星
日为大明之神,作男像,以金色太阳为饰。 月为夜明之神,作女像,以白色月光为饰。五星, 古为岁星(木星)、镇星(土星)、太白星(金 星)、辰星(水星)、荧惑星(火星)。五星又称五 曜,和日月合称七曜,道教经典中常赞颂这些神 明。二十八宿诸星和北斗,也是道教崇拜的星神。
第二节 道教
(5)四方之神: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 虎、北方玄武。
第二节 道教 (2)四御 玉皇大帝
总执天道之神 紫微北极大帝 执掌天地经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 勾陈南极大帝 执掌南北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 持人间兵革之事 后土皇地祗(女神)
执掌地道,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山河之
第二节 道教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南极长生大帝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第二节 道教
一、创立、发展与演变 • 2、发展与演变 • 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张陵之孙张鲁继续传道。初平二(191);
张鲁利用任益州牧刘焉的督义司马的合法官职,率道徒攻取汉中(今
陕西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统洽近三十年。在管辖范围内 设立 ”义舍”,置“义米、义肉”,奖善惩恶,鼓励农耕,深受农民
“老而不死曰仙”,仙又有人仙、 地仙、天仙和神仙之分。道教神仙的队 伍十分庞大。最常见的神仙有:真武大 帝、文昌帝君、魁星、八仙、天妃娘娘 (妈祖)、财神等等。
第二节 道教
神仙:真武大帝
(其形象是披发、黑修炼,得道飞升,威镇北 方。真武原指黄道圈上二十八宿 中的北方七宿玄武,呈龟蛇形象, 为星宿神。宋代玄武被人格化, 成为道教大神,龟蛇亦变成真武 手下两员大将。
一、创立、发展与演变
2、发展与演变
寇谦之(365-448年)天师道教徒,后入嵩 山修道,得到北魏太武帝支持,道教与皇权结合, 于是,道教在北魏盛行,称北天师道。
陆修静(406-477年)南朝道士。自少修习儒
学,博览强识。又性喜道术,精研玉书。长大後, 好方外游,遗弃妻子,入山修道。初隐居云梦, 为搜求道学,寻访仙踪,乃遍游名山,声名远播。
把天师道与金丹道教结合。广集道经,整理成
1200多卷的《三洞经书》,为后世道教经典《道 藏》的分类编目奠定基础。陆修静在道教史上是 南天师道的创立者,南北天师道形成,标志道教 同封建统治者结合。
虎溪三笑(陆修静、陶渊明、慧远)
第二节 道教
一、创立、发展与演变
2、发展与演变 唐代皇帝十分信崇道教。有位
庙、天后宫、天妃宫、朝天宫 等供奉妈祖。
第二节 道教 神仙:天妃娘娘(妈祖)
妈祖信仰也随华侨传至 海外。据统计,世界十多个 国家和地区共有1500多座妈 祖庙。湄洲岛妈祖庙为妈祖 庙的祖庭。湄洲岛妈祖庙、 天津天后宫和台湾北港朝天 宫并列为我国三大妈祖庙。
第二节 道教
关于天后娘娘
天后是海上生产作业的保 护神,是沿海民间最崇拜的神 祗。她姓林,名默,福建莆田 湄州湾贤良港人,生于北宋建 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 二十三日。林默的父亲林源, 宋初为泉州巡检使,是一个负 责沿海治安巡逻的小官;母亲 王氏。
三层宝塔形建筑,国内罕
见。
第二节 道教
神仙:魁星
魁星指北斗七星中组成 斗形的前四颗星。道教称其 主文运(“魁”有“首”之意), 故与文昌帝君一样,备受读 书人崇拜。
魁 星
第二节 道教
神仙:八仙
民间最熟悉的神仙群体。八仙传说故事先 后见于唐代文人记载,至明代最后定型。
第二节 道教
八仙指李铁拐(也称铁拐李)、汉钟离(也称 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 韩湘子、曹国舅。
佞臣对高祖李渊说,我在羊角山碰
见 老子(姓李名耳),他说他是陛下 的祖宗,预言姓李的要坐一千年天
下,李渊听了很高兴,随即建道观
祭祀老子。高宗李治尊老子为“太 上玄先皇帝”,下令各州建立道观, 把《道德经》列为科举考试的科目, 创办道教学校。有皇帝的支撑,道 教得以迅速发展,南北关师道逐渐 合流。
第二节 道教
第二节 道教
二、基本宗旨
佛教认为,世间充满痛苦,地狱阴森恐怖,只有天国才是极乐世界, 道教教却认 为,世间充满欢乐,人生值得留恋,死亡才是痛苦的,鼓励人们追求长寿,甚至长生不 死。汉人所著的《老子想尔注》居然把祖师《道德经》中“道大、天大、地大、王亦
大”改为“道大、天大、地大、生大”,道教对“天并押 在眼里,一反“生死由命,
富贵在天”的世俗观念,认为“我命在我,不属天 地,神仙信仰于是乎产生,在道教徒 看来,既有资在于渺茫的夭国执掌政 事的“神”,也有存在无人间悠闲潇洒的“仙”。 这些“神仙”,超凌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漫游六合(上下东南西北),具 有超越凡人的神奇本领,旦能延寿命于无穷,成为道教铎理想的典范与向往目标。。
第二节 道教
古代神 话谓东方之 神为青龙,因 二十八宿中 东方七宿组 成龙形,位 于东方,属 木,其色青, 故称青龙, 亦作苍龙;
第二节 道教
从物 虎的 ’能虎 成力, 为,为 降常百 服常兽 鬼跟之 物着长 的龙, 一一它 对起的 最出威 佳动猛 拍,和 档‘传 。云说 从中 龙降 ,服 风鬼
第六章 庄严灿烂的宗教文化
第二节 道教
第二节 道教
• 佛教是舶来品,道教是中 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主要在中 国境内传播。随着中外文化的 广泛交流,道教也翻山越洋, 走向全世界。其中,以亚洲 (尤其 是东亚、东南亚)为最盛, 建有道坛数百座,信徒近10万 人。
第二节 道教
一、创立、发展与演变 1、创立 • 道教产生于东汉中期。创始人是沛国丰(今江 苏丰县张陵, 名张道陵.,少年时研读《老子》, 曾人太学,通五经。东汉明帝时任郡江州 (今重庆) 令,因厌倦官场生活辞官隐居,习长生不老之道,
第二节 道教
一有 色 样从 , ,火 像 朱 故里 火 雀 又重 , 又 叫生 南 可 火的 方 说 凤特 属 是 凰性 火 凤 。, , 凰 和故或 西名玄 方凤鸟 的凰。 不。朱 死它为 鸟也赤
第二节 道教
种玄 灵武 物是 。一 种 由 龟 和 蛇 组 合 成 的 一
第二节 道教
(二)神

第二节 道教
二、基本宗旨 道教虽产生于东汉时期,但思 想渊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的鬼神 崇拜、战战国时代的神仙信仰。古 代巫祝的占卜祈祷、方士的求仙候 神,均为道教所 吸取。儒家主张的 伦理道德、礼法仪式,从道教的规戒
和仪法中也能明显看出。正如古人
所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 虽然如此,其基本宗旨还是有的, 概而言之,就是延年益寿、羽化成 仙。前者是初级目标,后者是最高
第二节 道教
神仙:天妃娘娘(妈祖)
妈祖原名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
元960年)。传她生而神异,救助过不少海上
遇难渔民和船只,后在福建莆田湄洲岛羽化 升天。当地渔民在岛上盖庙祭祀。
第二节 道教
神仙:天妃娘娘(妈祖)
道教继承民间传说,把妈
祖列为道教女神(海上保护神)。 妈祖得到宋元明清历代皇帝褒
封。全国沿海城市均建有妈祖
朝廷数次征召赛 不应命。顺帝年间(126一 144),
携弟子人今四川大邑鹤鸣山炼丹修道,尊老子为教 主,奉《道德经》为经典,撰《老子想尔注》(一 说为其孙张鲁著),创立了道教。入教时需交五斗 米以济贫困,俗称“五斗米道”。张陵被尊称为天 师,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