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的发展.ppt

合集下载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

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

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

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

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

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

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

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

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

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

话剧的发展历程

话剧的发展历程

话剧的发展历程
话剧的发展历程可以从古代的戏剧起源开始讲起。

古代的戏剧主要是舞台上的表演,通过舞蹈、肢体语言以及面具等来表达故事情节。

这种形式的戏剧在中国、希腊等地都有出现,并在不同的文化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剧的形式逐渐多样化。

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话剧开始注重剧本的创作和演员的表演。

经典的文艺复兴戏剧,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西方戏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话剧开始出现了现代主义的风格。

这一时期的话剧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形式,通过舞台设计、剧本结构的突破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等方式,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视听体验。

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戏剧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得话剧的表达更具深度和内涵。

20世纪中叶以后,话剧开始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话剧交流得以增加,各种新的剧种和剧风也得以发展。

这一时期的话剧作品更多样化,内容也更加多元化,如《狮子王》、《悲惨世界》等。

21世纪初,随着科技的发展,话剧开始融入了更多的多媒体元素。

音乐、视频、灯光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话剧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剧作家也开始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的问题,通过话剧作品来反映现实和呼唤改变。

总体而言,话剧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代的戏剧起源到现代多元化的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话剧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并成为了表达社会、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媒介之一。

话剧发展

话剧发展

简述中国话剧的发展史1120110589 宗姝03111101班简述中国话剧的发展史中国话剧已有百年历史,而在这漫长的百年中,中国话剧也如同近代的中国一样走过了多个不同的时期,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到如今,中国话剧已经逐渐走向成熟,拥有了更多元化的形式。

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大众艺术形式。

话剧的起源并不是中国戏曲,而是一门由西方舶来的艺术,它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表现形式。

简单划分一下,中国话剧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四个时期,文明戏时期,爱美剧时期,左翼戏剧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文明戏时期:1907年李叔同组织的春柳社被看作是最早的话剧团体。

他们演出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戏曲戏剧形式,被称为文明戏。

1910年由任天知发起的进化社是我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他们以"知天派新剧"为号,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早期的创作与演出模式,但是这种具有"街头剧"特点的"广场戏剧"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衰落。

也正是由于文明新戏的商业化倾向,艺术上的粗糙和演员的堕落,终于失去了观众。

2.爱美剧时期: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后,人们一面批判旧戏,一面提倡西洋新戏。

1920年秋,汪仲贤在上海主持演出的萧伯纳的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失败后,与沈雁冰等成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出版了第一个专门的戏剧刊物《戏剧》月刊。

为避免重蹈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覆辙,他们大力提倡非营业性质的爱美剧(爱美,即Amateur的译音,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南开、清华为代表的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形成了一个高潮。

3.左翼戏剧运动时期: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

1929年秋,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0年8月,又联合辛酉、南国等剧社成立了上海剧团联合会,后改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成为30年代最为有名的"左联"的重要力量,他们掀起的左翼戏剧运动,也成为30年代最有声势的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话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中国戏剧史上,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也促进了中国戏剧的繁荣。

中国现代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革之中。

西方戏剧艺术的引入为中国戏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话剧的表演技巧和剧本创作方法,并将其融入到中国传统戏剧的基础上。

最早的中国现代话剧作品可以追溯到1907年,由中国学生在日本上演的《雷雨》。

这部剧以其现实主义的风格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引起了轰动。

此后,中国现代话剧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现代话剧作品相继问世,如郭沫若的《茶馆》、鲁迅的《药》等。

这些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呈现出了人物的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思考。

这些剧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突破性,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了政治的干预。

在这个时期,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话剧被用作宣传和教育的工具。

许多话剧作品都被要求符合特定的政治标准,剧本和演出内容受到严格的审查。

这导致了话剧创作的一定程度的停滞和僵化。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现代话剧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话剧创作逐渐恢复了多样性和创新性。

许多新的剧作家和导演涌现出来,他们大胆地探索话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他们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关注社会问题,以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手法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剧作家和导演的努力,也离不开观众的支持和认可。

中国的观众越来越习惯于现代话剧的表演形式和艺术语言,对话剧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许多话剧演出在中国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赞赏。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变化,但它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艺术表达的追求。

我国话剧发展简史

我国话剧发展简史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

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

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

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

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

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

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

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

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

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

话剧发展简史

话剧发展简史

话剧发展简史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一、中国话剧的起源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

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

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

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

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

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

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

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

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

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

第八讲,20-40年代话剧文学

第八讲,20-40年代话剧文学

《赵阎王》
主题:“罪恶的社会产生社会的罪恶” 主人公赵大 “做好人心太坏,做坏人心太好;好人坏人,都做 不到家”。“东奔西走,到处惹祸,一辈子也没有过了一天的好 日子。”在旧军队中熏染,将一个原本质朴的穷苦农民变成了一 个杀人做恶的阎王。 贫苦农民——被本乡恶霸王老虎骗走土地,卖给洋人,寡 母气死,家破人亡——外出牟生,参赌被骗输钱,杀死骗子王狗 子——加入军阀部队吃粮——目睹军阀队伍祸害百姓,烧杀抢掠、 奸淫妇女,同情百姓而又无能为力;参与军阀部队活埋伤兵的恶 行,同情伤兵但又军令难违——做了营长的勤务兵,忠心耿耿, 却被营长不当人待,任意打骂——卷走军饷,逃亡、迷失、疯狂, 被捕杀。 表现主义戏剧方法—— (1)细腻的心理描写、意识流、幻觉、幻影; (2)象征性的不息的“鼓声”(其实是主人公心跳的声音的表征) ——戏剧氛围
丁西林的喜剧艺术:
他的喜剧属于“机智”“幽默”型轻喜剧,技法:悬念、 误会、“突转”、“言”此“意”彼的语言分裂,等等。 机智性语言: (1)“啊,你不知道。一个诗人是,人家看不见的东西, 他看得见;人家看得见的东西,他看不见;人家想不到的 东西,他想得到;人家想得到的东西,他想不到;人家做 得出的事,他做不出;人家做不出的事,他做得出。” (《亲爱的太太》) (2)“有的人,一结了婚,从来不看他的人,就都去看他; 还有一种人,一结了婚,从来去看他的人,就都不去看他 了。” (《亲爱的太太》) (3)“‘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是的, 一个人常见了,就看不出她的好处来。”“(女人)在订 了婚的时候,她只是专门的打扮了给你看。等到她和你结 了婚,她只是专门打扮了给你的朋友看。……这正是人家 老婆的好处! ”(《亲爱的太太》)
早期喜剧基本都以爱情、婚姻、家庭为 题材对象,极少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社 会性不强。抗战后又创作了小市民讽刺剧 《三块钱国币》,抗日剧《等太太回来的 时候》,抗日喜剧《妙峰山》,社会性得到 加强,讽刺的笔力也有所加强。

中国文化-话剧

中国文化-话剧

• 话剧是在本世纪初才由外国传入中 国的。1907年由中国留学日本东京 的曾孝谷据美国小说改编的《黑奴 吁天录》,是中国早期话剧的第一 个剧本。现代著名话剧家有郭沫若、 曹禺、洪深、田汉、老舍等。
郭沫若简介
•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 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四 川乐山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 科学院院长,为现代著名文学家、史学界权威 人士,蜚声国际,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 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 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 著名的革命、社会活动家。 剧本作品 《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 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 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 《聂嫈》《高渐离》;
• • • •




1930年 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在上海成立。 1932年 熊佛西到河北省定县实验“农村戏剧”。 1933年 中国旅行剧团成立于上海,唐槐秋任团长。 1934年 23岁的曹禺创作的戏剧处女作《雷雨》在《文学 季刊》发表(第1卷第3期)。 1935年 国立戏剧学校在南京成立,余上沅任校长(后更 名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1936年 曹禺发表剧本《日出》,夏衍编剧的《赛金花》 上演。 1937年 “卢沟桥事变”后仅一个月,上海戏剧同人集体 创作的三幕剧《保卫卢沟桥》在上海公演。12月,中华全 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此年曹禺的剧本《原野》、 夏衍的剧本《上海屋檐下》发表。 1938年 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于延安,沙可夫、赵毅敏、吴 玉章、周扬等先后担任院长。
• 一种以对白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最 早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夕,当时称作“新剧”或 “文明戏”。新剧于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落。 “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 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和“白话 剧”。1928年又洪深提议定名为话剧。它通过 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话剧中的对话是经过 提炼加工的口语,必须具有个性化,自然,精 炼,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通俗易懂,能 为群众所接受。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 《茶馆》,曹禺的《雷雨》等,都是我国著名 的话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产阶级戏剧时期
1929年秋,新成立的上海艺术剧社旗帜鲜明地提出 了“无产阶级戏剧”(或称“新兴戏剧”、“普罗 戏剧”)的口号,标志着中国戏剧运动进入了“左 翼戏剧时期。

郑伯奇在《中国戏剧运动的进路》中一文中指 出:“中国戏剧运动的进路是普罗列塔利亚(无 产阶级)演剧”。艺术剧社强调戏剧的阶级性、 时代性;强调戏剧的战斗性及艺术与政治的关 系;强调民众观念,主张演剧大众化。 1930年1月,艺术剧社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举行首 次公演;3月又组织了第二次公演(《西线无战 事》、《阿珍》)。


1930年8月,艺术剧社联 合辛酉、南国等剧社成 立了上海剧团联合会, 后改为中国左翼剧团联 盟、中国左翼剧作家联 盟,成为“左联”的重 要力量。左翼戏剧运动 以提倡“戏剧的大众化 ”为特色。

“无产阶级戏剧”运动推动着话剧界向左转,具 有代表性的是田汉领导的南国社。 930年4月田汉发表《我们的自己批判》,:过去 的南国,热情多于卓识,浪漫的倾向强于理性, 想从地底下放出新兴阶级的光明而被小资产阶级 底感伤的颓废的雾笼罩得太深了。因此我们的运 动受着阻碍,有时甚至陷入歧途。 同年5月他改编的《卡门》上演,顺应了时代的大 潮流。



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后,这时期 的最大成就是田汉的《回春之曲》 和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奎 桥》、《香稻米》、《青龙潭》)
剧场戏剧时期

剧场戏剧,又被称作大剧场演出。剧场戏剧以职 业化和营业性为特点,这是中国话剧从业余走向 专业的标志,也是中国话剧从幼稚期走向成熟期 的标志。 剧场戏剧出现的必备条件:一是必须把话剧视作 一种艺术,二是必须有票房号召力。成功的关键 在于剧本的创作。


曹禺《雷雨》的成功, 不仅改变了现代话剧的 落后面貌,达到了文学 性与舞台性、艺术性与 欣赏性的高度统一,而 且标志着话剧这种“舶 来品”在中国的成熟。
中国话剧的发展

二十年代,戏剧才真正获得了文学上的价值,出 现了真正的话剧剧作家。田汉、欧阳予倩、洪深 、郭沫若、熊佛西、丁西林、陈大悲、白薇、袁 昌英等,均于此期奠定了其在戏剧史上的地位。

欧阳予倩、田汉、洪深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戏剧的 三位奠基人。


田汉:《获虎之夜》、《古潭的声音》、《名优 之死》 欧阳予倩《泼妇》、《潘金莲》 郭沫若《卓文君》 袁昌英《孔雀东南飞》 白薇《访雯》《打出幽灵塔》 陈大悲《幽兰女士》 熊佛西《王三》(又名《醉了》) 洪深《赵阎王》 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