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 公式、序列及函数的使用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报告手册学院年级专业姓名学号任课教师上机地点(以上由学生填写)实验教师(签字)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年月日一、实验说明本课程实验分为一般性实验(验证和简单设计)和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两部分。
从第三周开始参考实验任务书(本报告中的五部分)完成每周规定的实验,并根据进度按要求认真填写本实验报告中的六、七部分,即3个阶段性实验报告、 1 个综合实验报告和 1 份学期总结。
此实验报告将作为实验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
本课程实验从开课学期第三周开始实习,每周 2 学时, 16 周结束,共28学时。
除统一安排的时间外,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适当安排课余时间上机。
上机内容参见实验任务书。
二、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能够学会知识的运用与积累,能够举一反三,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培养学生熟练地使用常用软件的能力及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要求1、每次实验课将考勤,并作为实验成绩的重要依据。
2、每次实验前学生必须充分准备相应的实验内容,以保证每次上机实验的效果。
实验过程中必须独立完成。
3、学期结束时,每位同学应将自己的《实验报告》交各专业班长或学习委员,由班长或学习委员以专业为单位、按学号从小到大排列好统一交给实验指导老师,否则无实验成绩。
四、实验报告要求一共要求填写 3 个阶段性实验报告和一个综合性实验报告,与每份实验报告对应产生的电子文档交由实验老师指定的位置,该电子文档也将作为实验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
五、实验任务书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实验参考书:《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实验一Windows的基本操作和文件管理操作实验目的掌握鼠标和键盘的使用 ,掌握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文件管理操作。
实验要求(1)掌握微型计算机的打开和关闭操作(2)熟悉键盘指法和文字录入 ,了解中英文切换,全半角的切换;(3)掌握 Windows 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4)掌握“ Windows 资源管理器”和“我的电脑”的使用实验内容(1)窗口与菜单操作(2)中文输入法的安装、删除与属性设置(3)中文输入法的切换、全角输入与半角输入的切换(4)输入一篇 200 字以上的文章(5)“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的使用备注:参见《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实验1-1-1 实验 1-2-1 和实验1-2-2,并完成实验任务中的全部任务实验二控制面板与任务管理器的使用实验目的掌握 Windows 控制面板和任务管理器的使用。
实验八-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实验八-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一、验证性实验1.Z变换确定信号f1(n)=3^nU(n),f1(n)=co(2n)U(n)的Z变换。
2.Z反变换已知离散LTI系统的激励函数为f(k)=(-1)^k某U(k),h(k)=[1/3某(-1)^k+2/3某3^k]U(k),采用变换域分析法确定系统的零状态响应Yf(t).3.绘制离散系统极点图采用MATLAB语言编程,绘制离散LTI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图,并从零极点图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已知离散系统的H(z),求零极点图,并求解h(k)与H(e^jw)。
(1)实验代码(2)实验结果4.离散频率响应函数一个离散LTI系统,差分方程y(k)-0.81y(k-2)=f(k)-f(k-2),试确定:(1)系统函数H(z);(2)单位序列响应h(k)的数学表达式,并画出波形;(3)单位阶跃响应的波形g(k);(4)绘出频率响应函数H(e^jθ)的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
1)实验代码2)实验结果二、程序设计实验1.试分别绘制下列洗头的零极点图,并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如果系统稳定,绘制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a)H(z)=(3某z^3-5某z^2+10某z)/(z^3-3某z^2+7某z-5)1)实验代码2)实验结果(b)H(z)=(4某z^3)/(z^3+0.2某z^2+0.3某z+0.4)1)实验代码2)实验结果(c)H(z)=(z^2-2某z-1)/(2某z^3-1)1)实验代码2)实验结果(d)H(z)=(2某z^2+2)/(z^3+2某z^2-4某z+1)1)实验代码2)实验结果2.分别确定下列信号的Z变换。
(a)f(k)=(2/5)^k某U(k)(b)f(k)=co(2某k)U(k)(c)f(k)=(k-1)U(k)(d)f(k)=(-1)^k某k某U(k)3.已知某LTI离散系统在输入激励f(k)=(1/2)^k某k某U(k)时的零状态响应为Yf(k)=[3某(1/2)^k+2某(1/3)^k]U(k),通过程序确定该系统的系统函数H(z)以及系统的单位序列响应h(k).4.分别确定下列因果信号的逆Z变换。
实验八 木马病毒清除实验

实验八木马病毒清除实验1.实验目的(1)熟悉BO2K木马的源代码。
(2)熟悉BO2K木马的原理和用法2.实验所需条件和环境1、硬件HPDX23582、Windows32操作系统,Visual Studio 7.0 编译环境3.实验步骤1、从随书资源目录\Experiment\Antitrojan\,文件为Antitrojan.sln为工程文件,使用Antitrojan.exe观察效果。
2、设计思路:1. 设计1.1功能本程序利用开放主机端口号和各个木马程序使用端口的对应关系,判断主机是否已中木马,中了何种木马(目前能查找一百余种),并能根据所中木马的类型,对其中的二十几种进行杀灭。
此外,用户可自行追加数据库,增加能查找病毒的种类。
1.2程序流程1.3核心数据结构本程序的数据文件Trojan.txt使用了TROJAN结构来保存木马的名称,对应打开端口号和查杀代码:TROJAN:字段名称字段类型字段说明nPort 数字该木马所使用的端口号。
TroName 字符串该木马的名称。
nKillno 数字该木马的查杀号,杀除函数调用。
pnext 指针用于构成链表结构指针在Trojan.txt中,每行为一个木马项,格式为2. 关键技术2.1技术背景一般情况下,特定木马在运行时都会打开特定的端口和主控端进行通信,利用木马的这个特征,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已知木马的名称和其使用端口的对应数据库来检测主机是否感染了木马,一旦得知了木马名称,就可以调用针对此木马的杀灭手段进行消除。
本程序就是利用了木马这样的特性进行编写,在windows系统中,netstat命令可以很轻松的取得本地打开端口的列表,我们可以在程序中用system函数调用此命令,并读取保存的结果,就可以取得主机所有打开的端口(包括tcp和udp)。
对于杀除木马,通常通过以下一系列手段进行:消灭主机中运行的木马进程。
消灭主机中存在的木马文件。
删除木马在主机注册表中添加的项。
电路实验八 二阶电路的响应与状态轨迹

1实验八 二阶电路的响应与状态轨迹一、实验目的1.学习用实验方法研究二阶动态电路的响应,了解电路元件参数对响应的影响。
2.观察、分析二阶电路响应的三种状态轨迹及其特点,以加深对二阶电路响应的认识与理解。
二、实验原理一个二阶电路在方波正、负阶跃信号的激磁下,可获得零状态与零输入响应,其响应的变化轨迹决定于电路的固有频率,当调节电路的元件参数值,使电路的固有频率分别为负实数、共轭复数及虚数时,可获得单调地衰减、衰减振荡和等幅振荡的响应。
在实验中可获得过阻尼,欠阻尼和临界阻尼这三种响应图形。
简单而典型的二阶电路是一个RLC 串联电路和GCL 并联电路,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对偶关系。
本实验仅对GCL 并联电路进行研究。
三、实验仪器及设备四、实验内容与步骤利用动态线路板中的元件与开关的配合作用,组成如图8-1所示的GCL 并联电路。
令R 1=10KΩ,L =10mH ,C =1000PF ,R 2为10KΩ可调电阻器,令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为Um =3V ,f =1KHz 的方波脉冲信号,通过同轴电缆线接至上图的激励端,同时用同轴电缆线将激励端和响应输出端接至双踪示波器的Y A 和YB 两个输入口。
图 8-1 GCL 并联电路1.调节可变电阻器R 2之值,观察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由过阻尼过渡到临界阻尼,最后过渡到欠阻尼的变化过渡过程,分别定性地描绘、记录响应的典型变化波形。
2.调节R 2使示波器荧光屏上呈现稳定的欠阻尼响应波形,定量测定此时电路的衰减常数α和振荡频率ωd 。
3.改变一组电路参数,如增、减L 或C 之值,重复步骤2的测量,并作记录。
随后仔细观察,改变电路参数时,ω与α的变化趋势,并作记录。
五、实验注意事项1.调节R2时,要细心、缓慢,临界阻尼要找准。
2.观察双踪时,显示要稳定,如不同步,则可采用外同步法(看示波器说明)触发。
六、预习思考题1.根据二阶电路实验线路元件的参数,计算出处于临界阻尼状态的R2之值。
序列及其应用

序列及其应用序列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由一串有规律的数字或对象组成的有序集合。
序列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本文将介绍序列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一些常见的应用。
一、序列的基本概念及性质序列是由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字或对象组成的集合。
一般来说,序列可以表示为 {a₁, a₂, a₃, …},其中 a₁, a₂, a₃, … 分别为序列的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等。
序列中的每一项可以是数字、字母、词语或其他对象。
序列有许多重要的性质。
首先,序列可以是有界的,即它的项的值在一个范围内。
如果序列中的项都小于或等于一个常数 M,那么这个序列就是有上界的;如果序列中的项都大于或等于一个常数 N,那么这个序列就是有下界的。
其次,序列可以是递增的或递减的。
如果序列中的每一项都比其前一项大,那么这个序列就是递增的;反之,如果序列中的每一项都比其前一项小,那么这个序列就是递减的。
最后,序列可以有一个公式或规律,根据这个公式或规律可以求出序列中的任意一项。
这个公式称为序列的通项公式。
通项公式可以用来计算序列的任意一项,也可以用来推导序列的其他性质。
二、数列及其应用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序列,其中每一项都是数字。
数列在数学中经常用于各种各样的应用问题,包括数学建模、物理学、金融学等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数列及其应用:1.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其中每一项与其前一项之差都相等。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ₙ = a₁ + (n-1)d,其中 a₁是首项,d 是公差,n 是项数。
等差数列广泛应用于代数运算、数学建模以及物理中的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研究中。
2. 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其中每一项与其前一项的比值都相等。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ₙ = a₁ * r^(n-1),其中 a₁是首项,r 是公比,n 是项数。
等比数列在金融学、电路分析以及指数增长问题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Fortran95实验指导 实验八 子程序

实验八 函数与子例行程序子程序是FORTRAN95提供的重要功能之一,FORTRAN95允许用户自己定义子程序,允许用户通过子程序设计和编写程序。
在设计和编写一个复杂的程序时,通常需要使用科学的程序设计方法,如: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等,子程序功能完全支持结构化和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结构化和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可通过子程序得到应用。
使用子程序可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和可修改性,是编写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程序的有效手段。
子程序分内部子程序和外部子程序。
内部子程序是包含在程序单元CONTAINS 结构中的子程序,只有定义它们的程序单元才能调用执行它们。
内部子程序包括函数子程序和子例行程序两类,通常将函数子程序简称为函数,子例行程序简称为子程序。
本次实验是学习和掌握子程序的一次系统实验活动。
通过本次实验,能够熟练使用语句函数、内部子程序、外部子程序设计和编写程序,求解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
一、实验目的1.了解函数的有关基本概念,如:函数名称、函数自变量、函数调用、函数表达式等。
2.掌握语句函数定义、调用、参数的基本内容和使用规则。
3.掌握使用语句函数设计和编写程序的方法。
4. 了解内部子程序的有关基本概念,如:定义、调用、形式参数、实在参数、参数传递关系等。
5. 掌握内部子程序定义、调用、形式参数、实在参数、参数传递的基本内容和使用规则。
6. 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7. 掌握使用内部子程序设计和编写程序的方法。
8. 了解递归概念,掌握递归问题的求解方法。
9. 掌握递归子程序定义、调用、参数传递关系的基本内容和使用规则。
10. 了解外部子程序概念,掌握并行、协调、合作编写大型复杂程序的方法。
11. 掌握外部子程序定义、调用、参数传递关系的基本内容和使用规则。
12. 掌握使用递归和外部子程序设计和编写程序的方法二、实验内容11、问题描述在解决某工程计算问题时,遇到下列函数:2()12y x x x =++2()f x =()p x =()q x =计算x=0.1,0.2,0.3时,上述函数的值,并输出。
函数实验内容及要求实验报告

函数实验内容及要求实验报告引言函数是计算机编程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能够将一系列的指令封装成一个独立的模块,使得代码的复用和维护更加简单和高效。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和掌握函数的定义、调用和返回值等基本概念,以及函数的参数传递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的目标是:1. 理解函数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3. 掌握函数的参数传递和返回值的使用;4. 能够设计并实现简单的函数。
实验方法本次实验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作用;2. 学习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3. 理解函数的参数传递和返回值的概念;4. 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函数;5. 运行并测试实现的函数。
实验过程1. 理解函数的概念和作用函数是一段封装了一系列指令的代码块,它可以被其他代码通过调用的方式来执行。
函数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提高代码的复用性:将一些常用的功能封装成函数,可以在多个地方进行调用,避免了重复编写相似的代码。
- 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将复杂的逻辑拆分成多个函数,分工明确,易于理解和修改。
2. 学习函数的定义和调用方法函数的定义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函数名:标识符,用于调用函数;- 参数列表:函数执行时需要接收的参数;- 返回值类型:函数执行完毕后返回的结果类型;- 函数体:包含了具体的代码实现。
函数的调用方法为直接使用函数名,后跟参数列表(如果有的话)。
3. 理解函数的参数传递和返回值的概念函数的参数传递可以通过值传递和引用传递两种方式进行。
值传递是指将参数的值复制一份传递给函数,而引用传递是指将参数的地址传递给函数。
函数可以通过返回值将计算结果返回给调用者。
返回值可以是单个值,也可以是一个列表或对象等复杂类型。
4. 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函数我们将设计一个简单的函数,用于计算两个整数的和。
函数定义如下:pythondef add(a, b):return a + b5. 运行并测试实现的函数我们可以在程序中调用这个函数来计算两个整数的和。
时间序列分析(实验指导)

时间序列分析(实验指导)时间序列分析实验指导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以及应⽤软件的普及,对⾼等院校的实验教学提出了越来越⾼的要求。
为实现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动⼿能⼒的培训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注重学⽣知识、能⼒、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
为此,我们组织统计与应⽤数学学院的部分教师编写了系列实验教学指导书。
这套实验教学指导书具有以下特点: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中的⼤量经济案例紧密联系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有利于提⾼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②理论教学与应⽤软件相结合,我们根据不同的课程分别介绍了SPSS、SAS、MATLAB、EVIEWS等软件的使⽤⽅法,有利于提⾼学⽣建⽴数学模型并能正确求解的能⼒。
这套实验教学指导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始终得到安徽财经⼤学教务处、实验室管理处以及统计与应⽤数学学院的关⼼、帮助和⼤⼒⽀持,对此我们表⽰衷⼼的感谢!限于我们的⽔平,欢迎各⽅⾯对教材存在的错误和不当之处予以批评指正。
统计与数学模型分析实验中⼼ 2007年2⽉⽬录实验⼀ EVIEWS中时间序列相关函数操作 ·································· - 1 - 实验⼆确定性时间序列建模⽅法··············································· - 8 - 实验三时间序列随机性和平稳性检验 ····································· - 18 - 实验四时间序列季节性、可逆性检验 ····································· - 21 - 实验五 ARMA模型的建⽴、识别、检验 ···································· - 27 - 实验六 ARMA模型的诊断性检验 ················································ - 30 - 实验七 ARMA模型的预测···························································· - 31 - 实验⼋复习ARMA建模过程······················································· - 33 - 实验九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 - 35 -实验⼀ EVIEWS中时间序列相关函数操作【实验⽬的】熟悉Eviews的操作:菜单⽅式,命令⽅式;练习并掌握与时间序列分析相关的函数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八公式、序列及函数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序列填充及公式复制的方法;
2.掌握常用函数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并能用它们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实验内容与操作步骤
在Excel环境下完成以下各操作:
(一)序列填充及公式的使用
1.在Excel中创建一个空白工作簿
2.利用Excel提供的数据填充功能,在Sheet1工作表中输入以下数据:
⑴在区域A1:A9中从上到下填入:2,4,6,8,10,12,14,16,18
⑵在区域B1:B9中从上到下填入:1,2,4,8,16,32,64,128,256
⑶在区域C1:C12中从上到下填入:JAN,FEB,MAR,APR,MAY,JUN,JUL,AUG,SEP,OCT,NOV,DEC
⑷在区域D1:D7中从上到下填入: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3.在Sheet2工作表中,利用公式计算二次函数ax2+bx+c的值,其中a=2,b=3,c=5,x从-3到4变化,每隔0.5取一个函数值。
操作方法写出如下:
4.把工作簿以E81.XLS为文件名存入D:\EX8中。
(二)函数的使用
在Excel环境下打开D:\EX8\E82.XLS文件,依次完成以下各操作后按E83.XLS为文件名存入D:\EX8中。
1、统计函数的使用
⑴单击“统计函数”工作表;
⑵在区域F3:G8中用“统计函数”计算出各分店的统计值。
操作方法是:先在F3单元及G3单元输入的计算公式,然后选定区域F3:G3后双击其填充柄。
其中F3单元的公式为,G3单元的公式为。
⑶在区域B9:E12用“统计函数”计算出各季度的统计值。
2、条件函数的使用
⑴单击“条件函数”工作表。
⑵计算出各学生的平均分;
⑶给定各学生的成绩等级,规则如下:平均分≥90为“A”,80≤平均分<90为“B,70≤平均分<80为“C”,60≤平均分<70为“D”,平均分<60为“E”。
以此规则在区域F3:F62用IF函数确定各学生的等级。
⑷用FREQUENCY函数在区域I2:I5中统计出平均分0~59,60~79,80~99,100各分数段的学生人数。
3、文本函数的使用
⑴单击“文本函数”工作表;
⑵在区域A2:F32给出的数据清单中,编号的前3位为系别信息,101为数学系,102为物理系,103为化学系,据此在区域B3:B32用函数求出每位教师的系别。
其中B3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⑶已知身份证号的第7至第10位数为出生年份,据此在区域F3:F32用函数求出每位教师的出生年份。
其中F3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4、日期函数的使用
⑴单击“日期函数”工作表;
⑵在区域A2:F32给出的数据清单中,在区域E3:E32用日期函数求出每位职工的工龄。
其中E3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⑶在区域F3:F32用日期函数求出每位职工的工作天数(即自参加工作以来已经过的总天数。
其中F3单元使用的公式为。
5、财务函数的使用
使用 PMT 函数完成以下有关的操作:
⑴单击“财务函数”工作表;
⑵某企业向银行贷款5 万元,准备4年还清,假定当前年利率为 4 % ,在 B5 单元
计算每个月应向银行偿还贷款的数额,根据条件在 B2 : B4 补充所需内容。
其中单元格B5
使用的公式为。
⑶假定当前年利率为 5 %,为使 5 年后得到 10 万元的存款,在 D5 单元计算现在开
始每月应存多少钱?根据条件在 D2 : D4 补充所需内容。
其中单元格D5使用的公式为。
6、排位函数的使用
⑴单击“排位函数”工作表;
⑵使用函数和公式在F列计算参赛者在各个洞口打出的杆数总和(即总杆数),在G列计算总杆数与标准总杆数的差值;
⑶使用RANK函数在H列计算名次,名次排名原则为总杆数越少排名越前。
其中单元格H2使用的公式为。
三、思考与练习
在Excel环境下打开D:\EX8\E83.XLS文件,依次完成以下各操作后按原文件名保存。
1、在“频率分布函数”工作表中,用FREQUENCY函数统计出学生人数为不足100人,100~199人,200~299人,300~399人,400人及以上的系别个数,并将统计结果放在区域F10:G14中。
2、在“日期函数”工作表中,用日期函数在区域G3:G32求出每位职工的年龄(以上机时的实际日期来计算)。
3、在“综合函数”工作表中,按要求完成以下操作:
⑴在I1单元格中计算出年龄不超过40岁的人数。
⑵在I2单元格中求出年龄不超过40岁的人数占全体员工的百分比
⑶在I3单元格中求出平均年龄并使用ROUND函数取整数。
⑷在I4单元格中求出最大年龄。
4、以原文件名保存结果后退出Ex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