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地区白事丧葬出殡名词解释风俗透视传统文化
【优质文档】徐州丧葬习俗有哪些-word范文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徐州丧葬习俗有哪些我国的葬俗文化从发展至今,经过不断的历史演变和变革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和完备的习俗礼仪。
那么徐州丧葬习俗有哪些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徐州丧葬习俗有哪些一、送终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
弥留之际,亲人们依依不舍,病人牵挂亲人。
儿女们日夜侍奉,不离左右。
同时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
儿女在接到此类通知后,一般都日夜兼程,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
若见不上面,则老人死不瞑目,儿女终生遗憾,还会被指为不孝。
二、穿衣死者临终时,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
净身由死者直系亲属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通常以“三袱子”为限,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拧干三遭,称“三把”。
一把抹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
净身亦称“洗丧”。
三、停床当病人换上寿衣之后,就应当将其从卧室中移到堂屋正室中来。
一般放在一块由两条长板凳支起的门板上,下辅谷草,称“隐身草”,意为隐身。
人死后,要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脸盖上,俗叫“苫脸纸”。
一说是因为人死后脸色会变得难看,怕亲人伤感或害怕,用“苫脸纸”遮住;一说是观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气出纸动,还可抢救复生;还有让死者安息之意。
只有死人才能用纸把脸盖上。
因此,人们非常忌讳活人用纸盖脸,怕惹来不祥。
四、出殃死者遗体停床之后,就要请阴阳先生来算出“出殃”时间。
阴阳涉及道教,八卦,周易,风水等,阴阳八卦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如白天为阳,晚上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高山为阴,平原为阳。
看得见的为阳,看不见的为阴等等。
一个人生存要有阳气和阴气来支撑,阴阳平衡,人身健康,阳盛阴衰,阴阳失去平衡,就会得病,或者事情不会顺利。
阴阳又分五行,五行为金、木、水、火、土。
浅议徐州地区殡葬习俗(之一)(t Word 文档

浅议徐州地区殡葬习俗浅议徐州地区殡葬习俗(之一)一、徐州介绍徐州古称彭城,已有5000多年文明史。
帝尧时建大彭氏国。
夏禹治水时,徐州为九州之一,彭城邑成为这一区域的中心城市。
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彭城因而得名。
夏商时期为五霸之一。
传说大彭氏国的创始人彭祖活了800岁,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备至,被道家奉为奠基人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彭城为宋邑,徐国国都、楚国国都。
秦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彭城。
彭城还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三朝封国的国都,长达500多年。
从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则一统天下,开创了历史上辉煌的汉王朝。
西汉时期,彭城为刘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国——楚国和彭城国。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魏晋南北朝各代曾设彭城国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隋时设徐州,唐中后期徐州为节度使驻地,五代、宋、元时各朝都置徐州,隶属和辖领变化较频。
明初徐州曾直隶京师,后属南京。
清初,徐州先后为江南省和江苏省所属直隶州,雍正末年升为徐州府,辖领1州7县。
民国初曾设徐海道,日伪时曾为伪淮海省省会。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仍置徐州市,属江苏。
1949年因江苏省尚未完全解放,徐州市暂由山东省代管。
1953年1月徐州市正式划归江苏省直辖。
徐州市是华东重要门户城市,江苏省第二大城市,是国务院定位的拥有地方立法权的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国家重要交通枢纽城市。
徐州市现下辖丰县、沛县、睢宁县三县,邳州市、新沂市二市,以及鼓楼区、云龙区、贾汪区、泉山区、铜山区、经济新区。
根据《江苏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止2010年11月1日,全市共登记常住人口 858.05万,市区人口150万,总面积为11258平方公里。
徐州是两汉文化发源地。
两汉四百年间,徐州共有十三位楚王、五个彭城王。
徐州汉代十八陵经考古的有北洞山第二代楚王墓、狮子山第三代楚王陵、驮蓝山第四(五)代楚王陵、龟山第六代楚王墓、东洞山第八代楚王陵、土山东汉彭城王陵等。
徐州的婚丧礼俗

寿衣的颜色为红、青、蓝等,忌用黑色。寿衣袖子要能遮住手 梢,忌讳袖短露手。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 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以避免凶事成双。在寿衣布料 上,要穿平纹布,忌穿斜纹布,寓意为后辈人不搞邪门歪道。 忌穿皮革,因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可用绸子 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不吉利。 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 后代出“逆子”。 只钉带子,取“带子”—后继有人之意。 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 (眠) 为安”之意。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 火。鞋一般为布底,忌穿皮鞋。 为亡人穿衣时孝子不得哭,怕泪洒尸体,引起走尸、僵尸。 国家公务人员一般穿制式服装,军人可穿军衣,离退休人员一 般不佩戴军衔肩章领花。
入殓
入殓时,亲属都要在场,尤其是直系亲属要守候在侧。 由亡人家属亲自动手,长子抱头,次子抱腰,三子抱腿(无 次子、三子,由长孙、次孙代之)。近亲提千金带(亡人衾褥下的 白布带)和垫褥四角。如果死者是家长,他的上边再无长辈,便 将棺木停在正房。尸体入棺,按规矩是先入脚,后人头,表示立 进,而非躺着进去。尸体放好后,要将死者常用的东西或喜欢的 物品放入棺内,作为殉葬物。金银财宝也包括在内,意思是亡人 忙碌了一辈子,不能空着手走。 为了避免重丧(百日之内再死人)要在棺内放上镇物,有的是 小镜子,有的是木牌,有的放五谷、生铁、鸡血、雀青石等。镇 物放妥后,要给亡人去掉绊脚丝,以便让亡人在阴间走路,同时 棺内空隙用锯末包或棉絮填充严实,以防尸体在出殡时移位。 开光有时由族内长辈,有时由亡人长子进行。用茶盅盛净 水,以新棉球蘸水擦试死者眼目,好让亡人瞑目。也有人认为这 样做死者下世才不会瞎眼。有的人家还要擦试亡人的鼻、耳、嘴, 并念念有词:“净净眼,眼观六路;净净耳,耳听八方;净净口, 越吃越有。”这是对亡人来世的祝愿。
徐州民俗文化

庙会
子房山庙会,是对张良的纪念崇拜活动,和 历代原始的求雨祈丰年活动相融合而诞生,此后 又增添了佛教信仰。 子房山庙会会址在徐州子房山。庙会历时三 天,以农历五月十九日为正会。 前来参加子房山 庙会的百姓主要以徐州地区六县(市)、五区为 主,除了佛道信徒之外,还有众多各界人士。此外, 还吸引了豫东、皖北、鲁南与徐州接壤地区的民 众,
徐州泰山庙会
徐州泰山上的寺庙兴建于明朝嘉庆年间,当时叫 “显济庙”,供奉的是碧霞元君。清朝乾隆四十 三年即1778年,徐州知府永龄将其更名为碧霞宫, 即俗称的“奶奶庙”。按照有庙就有庙会的常理, 可以推断徐州泰山庙会的形成应在奶奶庙建成之 后。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前后三天,来自四面八 方的敬香者纷纷来到泰山庙,朝拜“泰山奶奶”, 以求多子。
邳州跑竹马
邳州跑竹马,又称“竹马舞”、“竹马 会”。邳州跑竹马流行于滩上、八路、徐 塘等镇,属自娱自乐型民间舞蹈。相传始 于宋代,内容取材于鞑子(金兀术)跨马 游春的故事,已有一千年的历史。经历代 民间艺人的排演与实践,已形成了固定的 演出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徐州民俗博物馆
视频
坐落在市中心户部山的东南隅,依明清古 民居而设,是一座以收藏、展示、研究徐 州地区民俗文物及民俗文化为主的专题性 博物馆。徐州民俗博物馆占地6000余平方 米,房屋160多间,是徐州明清优秀古民居 的代表,展示民俗文物1000多件,具有很 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民俗博物馆从古民居、民间工艺品、地方 戏曲、曲艺、传统生产生活、婚育习俗、 民间艺术表演等六个方面展示了徐州地区 的民俗民风,馆内还设有茶社、棋牌等休 闲场所,并提供传统的婚嫁、做寿等服务。 民俗馆下辖的民间艺术团,随时可对外提 供传统戏曲、曲艺演出以及喜庆乐舞庆典 服务等。
江苏丰县、沛县丧葬风俗

江苏丰县、沛县丧葬风俗徐州是古九州之一,位于中国南北交界之处,踞苏鲁豫皖四省,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水系发达,堪称五省通衢、交通要道。
自古以来,徐州各个区县都是四方来客的聚居之地,尤其是丰沛之地,多是唐宋时期由山东迁居而来所形成的本地居民和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的老移民;而在清咸丰元年(1851年)黄河在安徽砀山县蟠龙集决口,来自古齐国、鲁国、楚国等地的人们向丰沛诸地迁徙,并在微山湖沿岸定居下来,成为了居住边外的新移民。
丰县、沛县是汉文化的发祥地,齐文化、鲁文化、楚文化等几大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交流贯通,形成了多元的丰富的文化基础。
徐州地区更是受儒家思想、道教思想影响深远,老子在沛县隐居10年,孔子多次来沛拜访,求学问道。
在此民族、文化、地域、宗教交错大融合的历史背景下,苏北、皖北、鲁西南地区的丧葬习俗大同小异、别树一帜,而论其中表达形式、内容、内涵的丰富性,更以丰县、沛县为代表。
此文实为丰县沛县、苏北地区乃至苏鲁豫皖交界之处最为典型的殡葬风俗。
1、送终苏北地区的老人去世了,不能说死了,这是对死者的不尊敬,要讳言说“老了”、“走了”、“成仙”、“仙逝”、“作古”等。
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旧时交通闭塞,人口流动极为缓慢,乡人大都寿终或病死,弥留之际,亲人们依依不舍,将亡人牵挂亲人。
儿女们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同时给在外的子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
在接到此类通知后,子女一般都日夜兼程,力争与亲人生见上最后一面,若见不上面,则老人死不瞑目,儿女遗憾终生,还会被指为不孝。
当事人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通常情况下会强忍住最后一口气,会出现所谓的“回光返照”,一方面想见儿女们最后一面,另一方面要当着众人交待一下身后事,叫“托家事”。
在亲属的守护下,度过弥留的时刻,这叫挺丧,亦叫做“送终”,老人也是难得的善终,这也是人们通常盼望“五福临门”中的“五福”之一。
爷死舅家大,娘亡娘家大,病危之际,男的要请舅家人来探望,女的要请娘家人来问病,万一病故,好让他们知道人是怎样死的。
焦伯奎:江苏徐州丧葬习俗之三——破孝,孝服可不能乱穿

焦伯奎:江苏徐州丧葬习俗之三——破孝,孝服可不能乱穿满院缟素寄哀情——浅谈徐州丰县西北部丧葬礼之破孝戴孝是徐州丰县民间丧葬礼仪的主要表达形式,在徐州丰县民间丧葬仪式上,缝制孝⾐和孝帽的过程并按照亲疏远近正确穿戴孝服,称为“破孝”。
在徐州丰县,地⽅不同,孝服的制式也有着区别,本⽂中所讲述的丧服制式和破孝的范围以丰县北部,主要以顺河周围为例。
逝者的⼉⼦、⼉媳、⼥⼉为重孝⼦,⼉⼦的孝服标准为孝袍⼀件、孝帽⼀顶、孝抹(⾳ma)⼦⼀条、孝绳⼀根、孝鞋⼀双,⼉媳和⼥⼉了孝服标准为孝袍⼀件、顶布⼀块、孝抹⼦⼀条、孝绳⼀根、扎腿带⼦⼀付、孝鞋⼀双。
其⼉⼦的孝帽同其他的孝帽不同,后⾯缀有⿇穗,重孝⼦的孝抹⼦上缀有棉花,⽗逝,缀在左,母逝,缀在右,⽗母皆去逝,左右各缀⼀朵,此为“捂⽿朵眼”,意为专⼼守丧,不问杂事。
还有的说,丧事办好办差,难免不合众⼈的⼼意,旁⼈说三道四,孝⼦听不见。
孝绳是⽤三股⿇绳编制,两边留穗,⽤以束腰。
在以前孝鞋是⽤⽩布在现有的鞋上裱护,⽗母⼀⽅去世,鞋后跟不裱全留⼀块,⽗母双⽅都去世,则裱全,⿇绳沿⼝,⼉⼦的孝鞋前有的还缀以⿇缨,现在则是买的成品⽩鞋,⼉⼦的孝鞋不能提上,要趿拉着。
⽗母⼀⽅去世,重孝⼦的孝抹⼦是⽤半幅布,五尺半长,垂在脑后⼀股长、⼀股短;⽗母双⽅都去世,重孝⼦的孝抹⼦是⽤整幅布,五尺半长,垂在脑后两股⼀样长。
孝袍缝制的⽑边朝外,就这⼀条,还符合“斩衰”的规制。
孝袍的制式以前是⼤襟式,现在好多地⽅都改为套头式。
它的做法为:⼀丈布出俩袖不算驮肩,意思是⼀丈布中包括袖⼦不包括领⼦。
⽤⼀丈布从⼀头布幅对折,撕下两块以半布幅为边长的⽅布,这是俩袖,剩下的布按照长处对折,从上边对折处两边上袖,缝上,下⾯开叉,领⼝中间撕开,头能套进去且宽裕即可,后⾯再⽤⼀只袖⼤⼩的布,对折从⼀头撕⼀⼩⼝,沿领⼝缝⼀⽚领⼦,称为驮肩。
如果上⼤襟,则从领⼝往下前⾯全部撕开,再⽤⼀块半幅布缝在左⾯作为⼤襟,右边再订三付带⼦系上。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41:徐州民俗风情概述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41:徐州民俗风情概述徐州民俗风情概述徐州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唐尧时期,黄帝八帝的孙子彭祖被封为大鹏国(今徐州)。
彭祖擅长烹饪,在中国成为长寿的象征,因为他擅长炼气和养生。
因此,徐州饮食习俗或多或少仍保留着彭祖养生习俗的遗风。
每个节日,?纪子彭念苏才郭福?,徐州人仍然提倡对联。
从历史上看,徐州一带民间风俗曾大体经历过一个由柔变刚、刚柔相济的历程。
秦代以前,?淮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故曰徐。
徐,舒也。
?(《尔雅》)。
?徐方,邹鲁旧国,尤有儒风?(《通典》)。
秦汉以后,?风俗劲悍,有霸王之遗风?(《图经》),?西楚剽轻,易发怒?(《史记〃货殖传》)。
?沛楚之民,急疾颛己?(《汉书〃地理志》)。
?考其旧俗,人颇鸷悍轻剽,其士子则侠任节气,好尚宾游。
盖楚之风焉。
?(《隋书〃地理志》)。
宋代徐州知州苏轼在其《上神宗皇帝书》载:?其民皆长大,胆力绝人?,?汉高祖沛人也,项羽宿迁人也,刘裕彭城人也,朱全忠砀山人也,皆在今徐州数百里间耳,其人以此自负,凶桀之气,积以成俗。
?明中叶以后,徐州人的生产生活习俗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个县由船和公共汽车连接起来,这很重要。
他们倾向于追赶小贩,把桑树犁得很薄。
?(明代正统三年彭城志)。
直到清末民初。
民国十五年《通山县志》:?它的人民愿意足智多谋,务农节俭,没有富商。
住宅的消费率很简单。
这些女人没有刺绣的黄金和翡翠饰品。
最近,它们有点流行了。
文人和官员是正直的,但他们忠诚可耻。
在文化节,未结婚的人不出门。
婚姻是有门的,不是昂贵的。
葬礼的规模,葬礼的葬礼阶段,根据一般仪式而定。
?从地理位z和现境域走向来看,徐州民间风俗习惯,既有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大同之处,又有境内从西到东的小异之别。
俗话说?百里不同俗,十改变里面的规则?。
?牺牲炉?通常叫什么?三个官员四个人?,徐州市,无论是官员还是市民,都在23号。
在徐州市东部,到新沂,祭灶在24号。
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
殡葬俗指白事

殡葬俗指白事,在民间因地域和民族各有其独特的风俗。
所谓殡葬,"殡"是祭奠或悼念死者,即丧礼;"葬"则是安葬遗体的行为。
殡葬一方面是在安置死者,另一方面又是在安排招待那些前来治丧、吊丧的人群。
丧葬习俗是处理死者遗体及相关的悼念方式,是构成了人生仪礼的最后一环。
死亡意味着人生旅程的终结,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就有开始与结束。
人有生死,就有生死的文化。
殡葬文化是围绕死亡事件和死亡活动而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并且受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民风民俗、人情世故的影响和制约。
中华民族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源远流长,数万年前就有了一定的丧葬形式。
由于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对死人的崇拜,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发展到对死人的畏惧,沿着这条线发展到“厚葬薄养”的传统习俗。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唯心主义“占上风的一个习俗文化领域。
迷信的、封建的殡葬活动,在民间仍然流行并严重地存在。
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当亲人临终时,亲属要给他穿好衣服,带上渡河线、买路线,如同给出远门的亲人整理行装一样。
安葬之后,每逢节日、诞辰,亲属要上坟扫墓,焚纸送物,不仅带有点心、水果,还有巧克力、啤酒,甚至还要为死人点燃一支香烟,如此体贴周到的服务,孝子与亲友间的人情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是社会习俗和文化的一部分。
是生者为死者而建立、形成、发展起来的习俗和文化,也是社会礼仪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
它反映并长期受制于社会传统。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走向文明,为满足社会心理的需求。
出现了殡葬服饰文化、公墓文化、殡仪馆建筑文化、殡葬设备和技术等等,内容非常丰富,这些新的学科分支形成殡葬文化学的学科群。
原始人对"弃尸"已经"看不下去",心中不忍。
于是产生了殡葬。
殡葬是人类自我意识达到高度清晰的产物,到文明社会,丧礼发展起来,后来变得越来越繁琐。
比如,一位老人忙了一辈子,死后若不给一个"象样的"丧礼,不受到"郑重"的对待,人们总会觉得对不起死者,会认为后人"不孝"、死者一辈子"不值"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 临终前通知亲人见面,可能是最后一面 一般由闺女买,最好临终前穿,或临终后立马穿好 由卧室转移到堂屋,男居中,女偏右,白纸盖脸,右手握小饼(个数是逝者岁数),麻绳 捆腿 全家集合堂屋,长子手拽右门框喊:“爹(娘)宽敞大路上西南” 子女下葬前一直守在灵前 牢盆,油灯,倒头罐,草纸 白布帽子和袍子,儿、女、媳 穿口袋式束定孝帽,帽顶系一撮棉花,棉花男左女右,孝 衣后垂方形白布,腰系麻绳,重孙孝冒上定红布条,穿红孝衣,玄孙孝帽上缝红绿布条, 孙媳孝帽上缝黑布圈, 孝子每人一个,柳树质,长子最粗短,小子最细长,棍上逆时针缠带穗白条纸(指魂 纸),下葬时放在棺材头部 告诉远亲火化(烧老头纸),出殡的日期,告知时不能进远亲家门 子女用全白花圈,其他人用白、彩花园,送花圈可配毛巾被 由女儿购买,有童男童女、马、牛牲畜,现在演化出了电器、别墅等 带身份证,发火化证,火化回来村头迎接骨灰 亲戚在火化前见逝者最后一面,亲戚上帐,事主请客吃饭 棺材里铺褥子,垫被单,逝者外套包裹骨灰,棺材内放逝者喜爱之物 长老安排帮忙人员清单及事项,毛笔字写在白纸上后贴到墙上 吹唢呐的,现在已经演变成了舞台表演 下葬前一天天黑前,向西北方向,在十字路口烧纸钱,倒糖饺子,个数与逝者岁数相同, 长老喊“XXX,来带你爹(娘)". 二层楼高的鲜竹竿,留顶枝,下发穿花花绿绿的纸樱 重孙、女每人挑一个 挖棺材坑穴,定穴位有讲究 外甥、女婿、孙女婿要有人专门给他穿孝衣,穿衣人会把被穿衣人身带的钱和烟全部拿 走,现在被穿衣人都提前准备好一二十块钱和两包香烟 亲戚、乡邻上账,事主请客吃饭 用斧头把棺材盖上的三根长钉钉上,男由他舅家人,女由她娘家人执行 棺材放在担架上,长老喊”前后平起",长子把牢盆在预先准备好的石头上磕烂 宰公鸡在坟坑里撒一圈鸡血,棺材放入,棺材上盖苇子席,苇子凉席上放弓箭,弓箭上盖 瓦,亲人跪拜四下,填土前亲人围着棺材穴转三圈,用手抓土抛向棺材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