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名画鉴赏作业
世界名画鉴赏

世界名画鉴赏1. 达芬奇自画像意大利绘画大师达.芬奇的素描精品。
他的素描作品的艺术水平已达极高的境地,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
在这幅《自画像》中,画家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刚柔相济尤其善用浓密程度不同斜线表现光暗的微妙变化,此画用线生动灵活,概括性强,简单的寥寥数笔却包含许多转折,体面关系,发线代面,立体感很强,还有,人物的表情也很传神。
2.岩间圣母画为祭坛画 ,达芬奇,189.5X119.5厘米,现藏伦敦国立美术馆.此画是应一宗教团体之请而为米兰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间礼拜堂作的祭坛画。
此画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
此画虽属传统题材,然表达手法和构图布局皆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水平之高深。
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
这幅画是标志达.分奇盛期创作开始的作品。
3.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达.芬奇油画 1495-1498 420X910厘米,现藏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
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
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
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4.创造亚当《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壁画1508年米开朗基罗的代表壁画中的重要部分。
因为他在佛罗伦萨的盛名,当时的罗马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邀他参加制作教皇陵墓,后又中断。
100幅世界名画赏析(二)

100幅世界名画赏析(二)11.小荷尔拜因《外交官们》小荷尔拜因《外交官们》是文艺复兴艺术最让人过目难忘的肖像画作,充满隐藏的意义和让人痴迷的矛盾。
画作展现两位法国法国庭臣的肖像。
一丝不苟的写实主义中,航海、日晷和乐器等物件都赋予了象征意义,不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更反映了上流社会的优雅趣味。
下部变形的骷髅形象,作为由来已久的死亡提示,提醒我们尘世的成功毫无意义——无论获得了什么,生命终将逝去。
12.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最后的审判》是米开朗琪罗受命于罗马教宗,为西斯廷天主堂绘制的巨幅天顶壁画。
尺度巨大,绘有400多个现实和历史中的人物原型,占满了西斯廷天主堂祭台后方的整面墙壁。
它描绘了基督来临的那一刻,他要审判生者和死者,被他免罪的人将得到永生。
由于墙壁面积广大,艺术家必须有一种像旋风一样的主要力量将整个空间结合成一体。
米开朗琪罗的画面构图采用了水平线与垂直线交叉的复杂结构。
米开朗基罗为了解决从下面仰视画中人物时,视线上所呈现的不协调比例,便将上面的人物画得大一点,底部的小一点,以适应自下而上的观赏效果。
13.丁托列托《圣马可的奇迹》《圣马可的奇迹》画的是基督教还未被统治者承认的年代的故事:一个奴隶信徒被异教徒(在基督教的精神世界里,凡不信该教的,都被称作异教徒)们抓住,在刚要被虐杀的时候,圣马可(威尼斯城的守护神)从天而降,拯救了他。
在这里,圣马可的形象代表了威尼斯,全画的主题就象征威尼斯的独立与它那拯救基督徒的重大任务。
画的构图在所有文艺复兴杰出的画家中都是罕见的。
被虐待的奴隶的倒卧姿态,从上倒挂下来的圣马可的身躯,显示了画家在表达急速运动中的人体透视缩形的能力。
14.保罗· 委罗内塞《迦拿的婚筵》《迦拿的婚筵》是幅70平米的巨作,原是为修道院餐厅做的装饰画。
表现基督参加婚宴的情景。
古典建筑围绕著的豪华庭院中,成百宾客饮酒庆贺,乐师仆役穿插其间。
人物栩栩如生,色调光彩夺目,现实人物和世俗生活融汇进圣家族的宴会,呈现出富丽堂皇的景象。
国外名画赏析

莫奈--《日出.印象》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维米尔
《倒牛奶 的女人》
米勒---《拾穗者》
《晚钟》 米勒(法国)
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
这幅作品是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的代表作《春》。作品采用一个人和一组人(3人)的 构成重复,体现多与少、聚和散的变化。以典雅和朴素的色彩,形成人物明亮和背景 深谙的对比效果,突出了人物形象,用有节奏感的线条表现人物形体之美,具有装饰感。
毕加索--《梦》
毕加索
《哭泣的女人》
梵高--《星空》
这幅作品是荷兰画家梵高的代表作《星空》。这幅画采用蓝色和黑色为主的色彩 给人情绪爆发前压抑的感觉,点缀着明黄色的星星,象征梦想虽近,但遥不可及。 火焰般的笔触和旋涡状的线条,代表画家心中有一种长期扭曲的痛苦。
《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
《向日葵》
《孟特芳丹的回忆 》柯罗
大卫---《马拉之死》
席里科---《梅杜莎之筏》
蒙克---《呐喊)
《思想者》 罗丹
《加莱义民》罗丹
《大碗岛的星期天》修拉
《舞》 马蒂斯
《断臂的维纳斯》
《胜利女神》
国外、能运用学过的美术语 言(构图、色彩、造型等) 评述作品,表达自己对作 品的感受与理解。
达芬奇
达芬奇---《 《蒙娜丽莎》
2、他成功地塑造了资 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 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 容微妙,在构图上, 呈金 字塔形,蒙娜· 丽莎就显 得更加端庄、稳重。
1、《蒙娜丽莎》是达 芬奇一生最重要的作品。
3、另外,蒙娜· 丽莎的 一双手,柔嫩、精确、 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 及身份和阶级地位。
4、显示出达· 芬奇的精 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 敏锐。
中外美术赏析作业

中外美术赏析——机械A1111高翔(学号)11020101061——《拾穗者》作品赏析《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
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使人无可挑剔,让人叹为观止。
《拾穗者》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场景。
画家在画面中以农场场景为背景,以三名正弯着腰繁忙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农妇为主要描绘对象。
表面上看去,是一幅以农民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
但无论在绘画技法的运用或画面的构思上,还是在绘画语言和画家审美情感的表达上来讲,此画绝不是平庸粗浅之作,而是一幅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杰作。
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米勒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
三个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也是由画家精心安排的。
很明显,画中人物的位置是与画中光源走向之间有默契搭配的。
光源自画面后方左上角而来,直接向前偏右照射过来。
人物的站位也随着光源的走向一字排开,因此,由于光源的变化,三个人物身上受光的强度及光在人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度也略有不同。
此外,由于人物在画面中离观众的远近也是不同的,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再次,加上米勒对背景的精彩处理。
当然,对背景的处理也是在与画面中光源走向和画面中描绘对象所处位置相协调的原则下处理的。
在远处的背景部分由于离光源近,所以较离光源较远的画面前方在色彩明度上较亮.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拾穗者》整个画面中充满了对比的元素:主体人物劳动场面中充满的生气活力,与农场后方像草垛、树木和农舍等无生命力的物体的死寂的对比.2——《女史箴图》“女史箴图”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早在中学时期的历史和美术课本上都看到过它的出现。
但是当时并没有机会对它的艺术价值和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入了解。
直到这学期选修了美术鉴赏课,在老师的讲解之后自己又查阅了资料,这才算对女史箴图有了些新的了解和认识。
西方名画赏析

西方名画赏析西方名画那可真是艺术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啊,今天咱就来好好赏析赏析。
就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吧,这幅画那知名度可太高了。
蒙娜丽莎那似笑非笑的表情,就像藏着无数的小秘密。
每次看她的眼睛,就感觉她好像在跟你玩猜谜游戏,眼神里透着一种神秘又温柔的劲儿。
她的手搭在那儿,姿势特别优雅,就像一个安静坐在那儿的贵族夫人。
这幅画的背景也很有讲究,那山水的朦胧感,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梦幻的氛围。
感觉达芬奇就像一个超级魔术师,用他的画笔创造出了这么一个让人捉摸不透又深深着迷的女人形象。
再看看梵高的《星月夜》。
哎呀,这幅画就像梵高用他内心的激情点燃了整个夜空。
那星星和月亮都特别大,特别亮,像是要从画布上跳出来似的。
那天空的漩涡,就像梵高内心情绪的漩涡,疯狂又热烈。
而下面的小村庄却显得很宁静,这种动静的对比太妙了。
梵高的笔触特别有力量,一笔一笔都像是他在诉说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独特的感受。
他在画这幅画的时候,肯定是满脑子的奇思妙想,把自己看到的夜空完全变成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梦境世界。
还有伦勃朗的《夜巡》。
这幅画特别有趣,它不像是那种规规矩矩的集体照。
伦勃朗把人物的光影处理得超级棒,画面里有明有暗,那些人物就像从黑暗里走出来一样。
感觉他不是在画一群人,而是在讲述一个有情节的故事。
每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都不一样,就像真的在执行某个任务。
看这幅画的时候,就像自己站在那个场景里,是个默默观察他们的小角色。
西方这些名画啊,每一幅都像是一个小世界。
画家们把自己的情感、想法,还有对生活的感悟都揉进了那一笔一画里。
它们就像有魔力一样,不管过了多少年,都能让我们这些看画的人产生共鸣,感受到画家当时的喜怒哀乐。
它们可不仅仅是挂在墙上的装饰,更像是打开艺术家心灵的一把把钥匙,带着我们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畅游,去发现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美好和感动。
世界名画鉴赏

世界名画鉴赏1. 达芬奇自画像意大利绘画大师达.芬奇的素描精品。
他的素描作品的艺术水平已达极高的境地,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
在这幅《自画像》中,画家观察入微,用的线条丰富多变,刚柔相济尤其善用浓密程度不同斜线表现光暗的微妙变化,此画用线生动灵活,概括性强,简单的寥寥数笔却包含许多转折,体面关系,发线代面,立体感很强,还有,人物的表情也很传神。
2.岩间圣母画为祭坛画 ,达芬奇,189.5X119.5厘米,现藏伦敦国立美术馆.此画是应一宗教团体之请而为米兰的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间礼拜堂作的祭坛画。
此画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
此画虽属传统题材,然表达手法和构图布局皆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水平之高深。
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
这幅画是标志达.分奇盛期创作开始的作品。
3.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达.芬奇油画 1495-1498 420X910厘米,现藏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
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
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
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4.创造亚当《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壁画1508年米开朗基罗的代表壁画中的重要部分。
因为他在佛罗伦萨的盛名,当时的罗马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邀他参加制作教皇陵墓,后又中断。
西方美术鉴赏作业

主要作品与年代
Notre-Dame, une fin d'après-midi(1902) The Open Window(1905) Les toits de collioure(1905) The Young Sailor II(1906) Blue Nude (Souvenir de Biskra)(1907) Dance(1909) Zorah on the Terrace(1912) Le rideau jaune(the yellow curtain)(1915) La lecon de musique(1917) Odalisque with Raised Arms(1923) Robe violette et Anemones(1937) Deux fillettes, fond jaune et rouge(1947) Jazz(1947) Chapelle du Saint-Marie du Rosaire(1951) Black Leaf on Green Background(1952) Green Stripe(1905) Woman with a Hat(1905) Le bonheur de vivre(1906) Madras Rouge(1907) The Conversation(1909) L'Atelier Rouge(1911) Le Rifain assis(1912) Interior At Nice(1920) The Painter and His Model(1917) Yellow Odalisque(1926) Woman in a Purple Coat(1937) Le Reve de 1940(1940) The Plum Blossoms(1948) Beasts of the Sea(1950)
西方美术鉴赏 选修课作业

法国素有浪漫之都的称号,不仅在欧洲著名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中都有杰出的代表,在近现代的艺术传承上也颇有创新,不但出现了罗丹这样的雕塑艺术大师,也出现了像莫奈和马蒂斯等印象派、野兽派的代表人物。
法国著名画家:克劳德·莫奈作为法国著名的印象派代表画家,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代表作《日出.印象》,《卢昂大教堂》,《维特尼附近的罂粟花田》。
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
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
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
莫奈将印象派真正发扬光大,其他对光影之于风景的变化的描绘,已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1866年,他以卡米耶·东西厄(莫奈的夫人)为模特创作了《绿衣女人》。
打伞的女人在1866年,莫奈用了几天功夫完成并展出了他未来夫人的肖像“穿绿衣的女士——卡美伊”。
这幅肖像引起了争论,但总的说来是成功的;有人甚至把它同马奈的肖像画相媲美。
这幅肖像充分显示出了莫奈的个性:他对造型的淡漠态度,以及这个女人的动势和她的裙子上颤动的光都赋予整幅画特殊的说服力;由此而产生了一种动力感和生动性。
在普法战争(Franco-PrussianWar)(1870年-1871年)期间,莫奈来到英国避难。
在那里他学习约翰·康斯太布尔和J·M·W·透纳(J.M.W.Turner)的作品。
回到法国后,1872年或者1873年,莫奈以勒阿弗尔的一处风景为背景创作了《印象·日出》。
这幅名画是莫奈于1873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
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 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两幅画都没有标题。
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只能给人一种印象"。
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日出·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名画鉴赏
-----穷困潦倒大画家米勒及作品
作者:张晓宏选修《西方名画鉴赏》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丰富了我在西方绘画技巧、著名画家、绘画风格、美术史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鉴赏水平以及文化交往能力。
让我通过多途径的学习培养了兴趣,以不同的方式获取了更多的智慧。
在学习期间,我对让·弗朗索瓦·米勒尤为感兴趣。
1814年出生于法国诺曼第半岛格鲁什村的米勒是一个贫穷的耕农家庭的孩子。
童年时曾帮助父亲在田间劳动。
1831年17岁的米勒创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显示出极高的绘画天赋。
次年得到瑟堡市向两位当地画家的赏识并跟随其学习绘画。
1837年23岁的米勒获得瑟堡市议会的奖学金,到巴黎美术学院向浪漫主义派画家德拉克罗瓦学习。
米勒也常常去罗浮宫,从米开朗基罗、普桑、林布兰特的画中临摹学习到不少表现技巧。
1840年米
风俗画《筛谷的人》。
1849年《十枯草的人》获得1000法郎的奖金,夏天时,
的巴比松村定居。
这是他最贫苦潦倒的时期,一边在画室创作,一边又必须为了生计在田里耕作。
1850年米勒画出了《播种者》。
峰之做。
现如今这幅画收藏在这幅画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
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
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有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
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
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蓝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的特别的挚爱。
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迷人的乡村风光。
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也正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
在画面中充满的感伤与人性尊严的宁静,奠定了米勒在法国自然派画家中的重要地位。
为什么说,米勒是穷困潦倒的画家呢?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
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
”这使他伤透了心。
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兴起,是以巴比松画派为先驱的。
在这个画派中,最能实事求是地表现农民与自然的关系与矛盾的,应首推现实主义农民画家米勒。
让·弗朗索瓦·米勒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也是穷困潦倒的一个大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