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跷跷板
2.3 跷跷板(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2.3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能判断跷跷板的平衡状态。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 通过跷跷板游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2. 跷跷板游戏中涉及的数学问题。
3. 跷跷板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能判断跷跷板的平衡状态。
2. 教学难点:分析跷跷板游戏中涉及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生自备剪刀、彩纸、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跷跷板游戏,引导学生关注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2. 新课:讲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让学生了解跷跷板两边重量相等时才能保持平衡。
3. 活动一:让学生分组进行跷跷板游戏,观察并记录游戏中的数学问题。
4. 活动二:学生分享游戏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5. 活动三:学生动手制作简易跷跷板,体验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跷跷板平衡原理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跷跷板游戏,思考跷跷板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2.3 跷跷板2. 主要内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跷跷板游戏中涉及的数学问题、跷跷板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跷跷板游戏,思考跷跷板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要具有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4.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本节课通过跷跷板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年级上册北师版第二单元—跷跷板

跷跷板教学目标:1、掌握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2、通过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能进行三个物体轻重的比较。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能进行三个物体轻重的比较。
教具准备:PPT,课本,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预设:玩过。
2、你们玩跷跷板的时候,比较重的一边是往上翘还是往下压的?预设:重的一边往下压,轻的一边往上翘。
师:今天动物游乐场,也有几只小动物在玩跷跷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探求新知1出示P22的图片,有哪些小动物在玩跷跷板?预设:狮子、老虎、豹子。
2、你能说说哪只小动物比较重?哪只小动物比较轻?预设1:狮子比老虎重。
预设2:老虎比豹子重。
师:你知道谁最重?谁最轻?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预设3:狮子最重,豹子最轻。
3、老师出示2本不同的书,让3位学生分别上来讲台“掂一掂”,比较哪本书比较重?哪本书比较轻?老师汇总这3位学生的答案。
4、请同学们拿出2本不同的书本(数学书和语文书),同桌之间互相“掂一掂”,比较哪本书比较重?哪本书比较轻?①老师下去巡视指导。
5、我们在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掂一掂”,我们还可以什么方法来比较?预设:用称重器称一称。
6、、老师拿出天秤,先给同学们讲解天秤的用法,再拿出苹果和雪梨,请2-3位同学上来讲台称一称,说出哪个水果比较重?预设:苹果比雪梨重,雪梨比苹果轻。
7、出示P22图片,老师让同学们翻开书本P22完成“圈一圈”,老师下去巡视,然后讲解答案和出示答案。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P23“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P23“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P23“练一练”第3题。
4、完成教材P23“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举手回答五、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六、板书跷跷板狮子比老虎重,老虎比豹子重。
狮子最重,豹子最轻。
苹果比雪梨重,雪梨比苹果轻。
七、反思。
跷跷板(轻重的比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跷跷板(轻重的比较)(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和区分物体的轻重,并能用语言描述。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轻重概念2. 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3. 跷跷板平衡原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和描述物体的轻重,并能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跷跷板平衡原理,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实物轻重大小不同的物体(如石头、书本、玩具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的轻重大小不同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操作跷跷板,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物体的轻重。
2. 新课内容:讲解物体的轻重概念,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的轻重。
3. 跷跷板平衡原理:讲解跷跷板平衡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原理。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结果。
5. 总结与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如何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跷跷板(轻重的比较)2. 板书内容:物体的轻重概念、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跷跷板平衡原理。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用跷跷板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何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
3.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知识。
总结: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操作跷跷板,引导学生感知和区分物体的轻重,并能用语言描述。
同时,通过讲解跷跷板平衡原理,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跷跷板 》教学设计

跷跷板〔比轻重〕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跷跷板》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22~23页的内容。
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感知了“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数学知识的存在,但还不会用专业的数学方法去比拟,更不会准确地运用数学语言去表达。
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进行准确的比拟和表达。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比轻重的过程,并能用正确的方法比出物体的轻重。
〔2〕探索比轻重的方法,并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谁轻谁重。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猜测、讨论、动手探究等方法来总结归纳比轻重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拟、探究的能力及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轻重的比拟方法。
突破方法:给出不同形象的直观的例子,由学生探索发现。
难点:多个物体轻重的比拟。
突破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实践论证得出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皮球、水晶球,苹果、石榴、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个作为标准。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用不同的方法比
拟物体的轻重。
板书设计。
一年级上《跷跷板》

一年级上《跷跷板》在一年级的课堂上,《跷跷板》这个有趣的主题总是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激发他们无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跷跷板,那可是孩子们在游乐场里最喜欢的游乐设施之一。
它简单却充满了乐趣,承载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当我们说起跷跷板,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样子。
一根长长的板子,中间有一个支撑点,两端分别坐着小朋友。
跷跷板的板子通常是木头或者塑料制成的,表面可能会有些光滑,也可能带有一些防滑的纹路。
支撑点的部分一般是一个坚固的金属轴,能够让板子灵活地上下摆动。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玩跷跷板可不只是简单的娱乐。
在玩的过程中,他们能直观地感受到重量的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比如,当一个胖胖的小朋友坐在一端,而一个瘦瘦的小朋友坐在另一端时,胖胖的小朋友那一端就会下沉,瘦瘦的小朋友那一端就会上升。
这时候,孩子们就会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其实就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接触到了物理学中的平衡原理。
他们会发现,要想让跷跷板保持平衡,两端小朋友的重量需要差不多才行。
当然,如果重量不一样,也可以通过调整距离来达到平衡。
比如,重的小朋友坐得离支撑点近一点,轻的小朋友坐得远一点,跷跷板也能平衡起来。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跷跷板这个例子,给小朋友们讲解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
比如,比较两个小朋友的体重谁重谁轻,这就涉及到了数字的大小比较。
还可以让小朋友们数一数,跷跷板一共可以坐几个小朋友,这就是简单的加法运算。
除了数学和物理知识,跷跷板还能培养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朋友们需要一起商量谁先坐上去,怎么轮流玩,这就需要他们学会沟通和分享。
如果有小朋友不愿意遵守规则,大家还得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这又锻炼了他们处理矛盾的能力。
而且,玩跷跷板还能增强孩子们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
当他们坐在跷跷板上,随着板子的上下起伏,身体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姿势来保持平衡,这对于小朋友们的身体发育是很有好处的。
在一年级的课本中引入《跷跷板》这个主题,也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现象。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学生能用看、掂、称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2. 使学生体会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3. 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能比较轻重,区分最轻、最重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不想认识它?那让我们快点把它请出来吧(出示幻灯片),它是谁啊?大象有四条粗壮的大腿和一面像小山一样的身子,它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了,今天大象要和我们一起上课,它还有一份神秘的礼物要送给认真听讲的孩子,你们做好准备没有?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跷跷板》(板书课题)二、新课学习:活动一:看一看、说一说同学们玩过跷跷板没有?是怎么玩的?有什么感受?小动物也喜欢玩跷跷板,我们一起看看吧(出示幻灯片)1. 你都看到了谁、它们在做什么?2.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3. 小结:翘起的一边轻、沉下的一边重;同学们真厉害,通过观察就可以看出谁轻谁重了,那你能在我们的教室里找出来谁最轻谁最重吗?活动二:掂一掂、说一说1.(出示准备好的盒子和数学书)老师这里有两样东西,你们能看出哪个重哪个轻吗?2.为什么你们的答案不一样了?有什么好办法能判断出谁说的对吗?(用手摸)3.小结:有些东西用眼睛看不能判断谁轻谁重,得要用手掂一掂才可以判断出物体的轻重,那同学们用自己的文具或者书掂一掂比比轻重吧活动三:称一称、试一试1. 除了看和掂,你还能想到用什么办法可以比出轻重?(用称称一下)2. 同学们见过称没有,那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简单的称,想不想看?3. 出示道具:衣架、绳子、两个塑料袋、一个鸡蛋、一袋牛奶老师需要两名小助手协助,谁愿意?再请一位同学上来当当小小科学家,称一称,看看谁轻谁重?4. 小结: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称称一称活动四:想一想、说一说1. 那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用称来称呢?2. 大象想知道它的重量,谁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它称一称?3. 有一个小孩就想出来了一个好办法,一起来看看《曹冲称象的故事》4. 小结:大象送给我们一句话---遇到问题只要肯东脑筋,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学们下去可得好好动脑想一想,你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三、练一练:完成习题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比较重量的方法,分别是用眼睛看、用手掂、用称称五、作业:完成练习册习题一年级《跷跷板》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物体之间存在着轻重的差异。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特点,认识平衡现象,理解平衡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合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特点及平衡现象。
2. 利用跷跷板理解平衡的概念。
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平衡现象,理解平衡的概念,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跷跷板平衡现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2. 学具:学生自备跷跷板玩具、计算器、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跷跷板,让学生初步了解跷跷板的特点。
2. 新课内容:讲解跷跷板的平衡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平衡的概念,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跷跷板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平衡现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总结与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跷跷板平衡的规律,讨论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衡概念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的特点及平衡现象。
2. 平衡的概念及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跷跷板平衡现象,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总结:本节课通过跷跷板这一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平衡现象,理解平衡概念,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二比较《跷跷板》教学ppt课件北师大版

昨日的明天是今天。明天的昨日是今天。为什么要计较于过去呢(先别急着纠正我的错误,你确实可以在评判过去中学到许多)。但是我发现有的人过分地瞻前顾后了。为 何不想想“现在”呢?为何不及时行乐呢?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么是时候该重新考虑一下了。成功的最大障碍是惧怕失败。这些句子都教育我们:不要惧怕失败。如 果你失败了他不会坐下来说:“靠,我真失败,我放弃。”并且不是一个婴儿会如此做,他们都会反反复复,一次一次地尝试。如果一条路走不通,那就走走其他途径,不 断尝试。惧怕失败仅仅是社会导致的一种品质,没有人生来害怕失败,记住这一点。宁愿做事而犯错,也不要为了不犯错而什么都不做。不一定要等到时机完全成熟才动手。 开头也许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渐渐熟悉你的事业。世上往往没有完美的时机,所以当你觉得做某事还不是时候,先做起来再说吧。喜欢追梦的人,切记不要被 梦想主宰;善于谋划的人,切记空想达不到目标;拥有实干精神的人,切记选对方向比努力做事重要。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 晚不再降落。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鱼搅不浑大海,雾压不倒高山,雷声叫不倒山岗,扇子驱不散大雾。鹿 的脖子再长,总高不过它的脑袋。人的脚指头再长,也长不过他的脚板。人的行动再快也快不过思想!以前认为水不可能倒流,那是还没有找到发明抽水机的方法;现在认 为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这是还没住到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星球上。这个世界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的慢,而是放 弃速度快。得到一件东西需要智慧,放弃一样东西则需要勇气!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奇正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无端,涨跌相生,循环 无穷。机遇孕育着挑战,挑战中孕育着机遇,这是千古验证了的定律!种子放在水泥地板上会被晒死,种子放在水里会被淹死,种子放到肥沃的土壤里就生根发芽结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