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童年经验与作家创作

合集下载

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

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

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童年是每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阶段之一,它对个体的成长、形成性格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童年经验在现代作家的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塑造着他们独特的创造力和文学风格。

本文将探讨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他们作品中的呈现。

首先,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

童年时期,人们在成长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历和感受,这些经验可以成为作家创作的灵感和主题。

通过回忆和重塑童年时代的经历,现代作家能够揭示人类的情感世界和成长的曲折之路,从而使作品更加真实和深入。

例如,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童年时期的冒险和自然体验激发了他对自然主题的热爱,这影响了他后来创作的诸多作品,尤其是以野外生存为主题的小说。

而印度作家阿米契·干曼切尔是在加尔各答的贫民窟度过的童年,这段经历使他对社会不公与贫困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关注,成为他后来作品中的主题之一。

其次,童年经验在现代作家的创作中影响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叙事方式。

童年时期的经历和感受深深烙印在作家的心灵中,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察世界的角度。

这种个体化的视角使得现代作家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色彩和风格。

例如,捷克作家卡夫卡的童年经历阴暗而沉重,折射出他后来的黑暗幻想和怪诞主义风格。

另外,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童年时期的教育经历和父母对他的严厉要求,使他对权威和自由意志的思考深入,这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为对权力的质疑和对人性的探讨。

最后,童年经验在现代作家的创作中呈现出对人性和成长的思考和探索。

童年时期是人性形成和塑造的关键阶段,作家通过回忆和探索童年经验中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表达对人性和成长的思考。

例如,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通过回忆和描写童年的经历来探讨父亲和儿子、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表达了对成长和自由意志的思考。

另外,美国作家哈珀·李用童年时代的亲身经历,通过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展现了对正义和种族歧视的思考,表达了对成长和社会问题的洞察。

《2024年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范文

《2024年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范文

《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篇一一、引言童年,是人生中最具影响力的阶段之一。

它不仅塑造了个体的性格和价值观,也对后来的职业选择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现代作家而言,童年经验更是其创作的重要源泉。

本文将探讨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如何在作家的作品中呈现。

二、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1. 主题与情节的启发童年经历往往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作家的童年记忆、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等都会在作品中得到体现。

这些经历可能成为作品中的主题,或者为情节的展开提供灵感。

例如,一个在贫困家庭长大的作家可能会在作品中描绘出对贫困生活的深刻反思,或者以家庭为背景展开一系列的故事情节。

2. 情感与心理的投射童年经历对作家的情感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会反映在作家的作品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情感色彩和心理深度。

例如,一个在童年时期遭受过心理创伤的作家可能会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人性、爱情、友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的敏感洞察。

3. 艺术风格的塑造作家的童年经验还会对其艺术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同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等都会影响作家的审美观念和创作手法。

这种影响会在作家的作品中得到体现,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例如,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作家可能会在作品中运用朴实、自然的文字风格,而一个在城市长大的作家则可能更倾向于运用现代、前卫的艺术手法。

三、童年经验在作家作品中的呈现1. 记忆的追溯作家的童年记忆往往会在作品中得到追溯。

这种回忆可能是对童年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也可能是对童年的苦难经历的反思。

通过对童年的回忆,作家可以将读者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作家的情感和思考。

2. 情节的再现作家的童年经历也会在作品的情节中得到再现。

这种再现可能是对童年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某个事件的再现,也可能是对童年心理活动的再现。

通过情节的再现,作家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

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

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

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

童年经验作为人生早期的重要阶段,对于个体性格、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对于作家而言,童年经验更是成为其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对作品的风格、主题和人物塑造产生深刻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现代作家的创作实践,探讨童年经验如何渗透到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本文还将关注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包括如何塑造作家的创作视角、激发创作灵感以及影响作品的艺术风格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本文旨在为文学批评和创作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路径,进一步推动现代作家在创作中挖掘和呈现童年经验的独特价值。

二、童年经验与作家创作的主题选择作家的创作主题往往深受其童年经验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为一种独特且深刻的主题选择。

童年经验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些都在他们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一方面,童年经验对作家的创作主题选择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童年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和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的经历往往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作家而言,他们的童年经验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

例如,许多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对家乡、对亲情的怀念和描写,这些都是他们童年经验的反映。

另一方面,童年经验也影响着作家的创作主题选择的方向和深度。

童年时期的快乐、痛苦、挫折、希望等情感体验,都会在作家的创作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例如,一些作家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这往往源于他们童年时期的苦难经历。

这些经历使得他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在作品中表现出更为深刻的主题。

因此,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主题选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它不仅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还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主题选择。

童年经验也决定了作家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影响了他们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研究作家的童年经验对于理解他们的作品和创作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曹文轩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

曹文轩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

曹文轩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1. 引言1.1 曹文轩童年生活的环境曹文轩童年生活的环境是他写作创作的重要背景之一。

曹文轩出生于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

他的父母是教师,家中藏书丰富,家庭教育注重文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曹文轩从小接触到各种文学作品,被父母引导和激励去阅读和写作。

曹文轩成长的时代背景也对他的整个童年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曹文轩成长的年代正值文革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环境让他学会了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培养了他独立思考和勇于表达的品质。

童年时期所经历的动荡和挑战,让曹文轩在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坚韧和勇气,这些品质也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写作风格和创作主题。

曹文轩童年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充满文化熏陶和挑战的环境。

这样的环境让他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丰富的文学资源,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

童年时期所处的社会背景也锻炼了他的性格和坚韧,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曹文轩对童年的记忆曹文轩对童年的记忆充满了美好和深刻的感情。

他回忆起在家乡的小巷里玩耍,家人的笑容和温暖,以及那些关于爱和成长的故事。

曹文轩曾说过,他的童年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每一个细节都让他感到幸福和满足。

他记得小时候在田野里捉迷藏,跟着爷爷学习种田,还有每天晚上在灯下看书入迷的场景。

曹文轩认为童年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回忆和情感都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每一篇小说或者散文都承载着他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珍视。

曹文轩说,他的作品总是带着一种温暖和感动,这正是他童年的记忆和体验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结果。

通过回忆和思考童年,曹文轩找到了让自己前行的力量和灵感,也让他的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

童年的记忆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曹文轩创作之路的每一步。

1.3 童年经验对创作的重要性童年经验对创作的重要性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对于著名作家曹文轩来说,童年经验对其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童年时期所积累的经历、感受和记忆,成为了曹文轩作品的灵感源泉和创作基石。

曹文轩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

曹文轩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

曹文轩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曹文轩,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大师。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贴近生活的情感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曹文轩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敏锐的洞察力。

曹文轩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父母都是文学爱好者。

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家中藏书甚多,他从小就接触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这让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他日后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他的童年经历使得他从小就对文学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对他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曹文轩的成长过程中,他所处的环境也对其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出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那个时候,中国还处在封闭落后的状态,信息交流有限,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也与现在大相径庭。

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让曹文轩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情感和体验,这些经历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源泉。

童年时期的经历往往会对一个人的性格和情感产生深刻的影响,曹文轩也不例外。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对家庭、友情、爱情等情感的深刻描绘,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这些都源自于他在童年时期所经历的各种情感事件,这些事件使得他对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生活的感悟也更加深刻,这也成为了他作品中深刻情感和丰富内涵的重要来源。

曹文轩的小说风格以其细腻、真挚和温暖而著称。

这些风格也与他童年时期的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描绘,对情感的细腻刻画,以及对生活中温情美好的追求。

这些都与他在童年时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熏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也是他作品中富有人文关怀和温暖气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曹文轩的童年经历也影响了他选择儿童文学创作的方向。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儿童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关怀,他的作品往往可以打动儿童读者的心灵,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作家童年经验对创作的论述

作家童年经验对创作的论述

作家童年经验对创作的论述
作家童年经验对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童年时期的经历往往在一个人的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一些关于作家童年经验对创作的论述:
1.创作灵感来源:许多作家从自己的童年中获得灵感。

童年时期
的感受、经历和情感可以成为作家创作的源泉。

这些经历可能
包括对家庭、友谊、成长、失落和发现的独特视角。

2.塑造人物和故事情节:作家往往会从自己的童年中汲取素材,
用于塑造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童年时期的亲身经历可
以使人物更为真实和生动,故事情节更为深刻。

3.心理和情感的塑造:童年时期的情感体验对作家的心理和情感
素材有着重要的影响。

愉快的回忆、挫折与成长过程中的心理
冲突都可能在作品中找到表达。

4.对自我认知的影响:童年时期的经历有助于塑造作家的个性和
价值观。

这种自我认知对于作家在文学作品中表达思想、观点
和态度至关重要。

5.反映社会和文化背景:作家的童年经验也可以反映出所处社会
和文化的背景。

对家庭、社区和文化的观察和体验,可能在作
品中呈现出对社会变迁、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思考。

6.创造性想象的发源地:童年时期的创造性想象和好奇心是作家
创作的重要基石。

通过回忆童年的奇妙体验,作家可以唤起创
作时的独特想象力。

总体而言,作家童年经验对创作起到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塑造了他们的文学语言、创作主题和风格。

童年时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成为了作家创作的基础,为作品赋予了深刻的人性内涵。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作家在其作品中经常回溯到童年时期的主题和情感。

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

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

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特殊和关键的时期,对于现代作家来说,童年经验可以成为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

童年经验不仅对作家的情感、思维和创造力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可以通过作家作品中的呈现方式,给读者带来共鸣和启示。

本文将探讨童年经验在现代作家创作中的影响及其呈现方式。

一、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的影响1.1 情感塑造童年是一个人感受世界、体验情感的关键时期。

童年的快乐、痛苦、喜怒哀乐都会在作家的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的情感印记。

作家通过回忆和表达童年时期的情感经历,可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通过对童年的回忆和情感书写,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使读者产生对人性的思考和共鸣。

1.2 思维方式童年时期的思维方式天真活泼、无拘无束,与成年时期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

童年时期的无限想象和奇思妙想可以为作家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现代作家们经常通过回忆童年时期的游戏、幻想和探索经历,将这一纯真的思维方式转化为作品中的奇思妙想和幻想世界,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

例如,英国作家J·K·罗琳在创作《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时,通过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对幻想世界的无限想象,创造出了一个魔法世界,并将童年的痛苦和成长融入到主人公哈利·波特的成长历程中。

1.3 创作灵感童年时期的经历和感知对于现代作家的创作灵感常常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些核心的创作题材、角色和情节往往来自于作家童年时期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对童年经验的回忆和思考,作家可以唤起的“创作灵感”,使其将内心世界转化为文字的表达。

例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以自己童年在密西西比河边的经历为基础,创作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作品,通过童年经验的呈现,展现出深邃的人性洞察和社会批判意识。

二、童年经验在现代作家作品中的呈现方式2.1 回忆与叙述童年回忆是现代作家创作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2024年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范文

《2024年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范文

《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篇一一、引言童年,是人生中最为纯真、无邪的时期,它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认知方式。

对于现代作家而言,童年经验更是其创作的重要源泉。

本文将探讨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在作品中的呈现。

二、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1. 情感与价值观的塑造童年经验对于作家的情感和价值观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童年时期,人们接触到的是最直接、最纯粹的感性和理性认知,这些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家对于世界、人生和价值的看法。

作家的童年经历往往在作品中体现为一种情感基调,这种基调会贯穿于作家的整个创作生涯。

2. 创作灵感的来源童年经历是作家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

在童年时期,人们经历了许多初次接触、初次认知的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独特的体验。

这些经历在作家的创作中得以再现,成为作品中的关键元素。

此外,童年时期的经历也可能成为作品中的主题和情节,为作品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

3. 艺术表现手法的影响作家的童年经验也会对其艺术表现手法产生影响。

在童年时期,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往往带有直观、感性的特点,这种认知方式在作家的创作中得以保留和发扬。

因此,作家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具有视觉冲击力、情感丰富的描写,这些描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作家的童年经验。

三、童年经验在作品中的呈现1. 情节与主题的体现作家的童年经验在作品中往往以情节和主题的形式得以体现。

例如,作家可能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融入作品中,使得作品更具有真实感和说服力。

此外,作家的童年经历也可能成为作品的中心主题,通过对童年的回忆和反思,揭示人性、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主题。

2. 艺术手法的运用作家的童年经验也会影响其在作品中的艺术手法运用。

例如,作家可能采用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或场景来表现童年的经历和感受;或者采用梦境、幻觉等手法来表现童年的梦幻和想象。

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四结课小论文,供参考,jinjiache
浅谈童年经验与作家创作
——记卡夫卡、鲁迅、张爱玲曾有人问海明威:
“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他直接回答说:
“不愉快的童年。

”心理学研究表明:
童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这不仅仅是因为人的知识积累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更因为童年经验是一个人心里发展不可逾越的开端,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的形式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大量的事实表明:
一个人的童年经验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基调,并规范以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宿因,在个体发展史上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值得注意的是:
苦难和不幸的经验其外在形态虽然对人的心理感官是有阻拒性的,不容易给人带来快感,但它却又一种吸引力,促使人去进行长久的沉思。

正如弗洛伊德指出的:
“幸福的人从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满足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的愿望是幻想产生的原动力。


于是,苦难和不幸的童年经验对于作家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甚至成为作家步入文学殿堂的原动力,必然会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作家一生的创作。

卡夫卡就极好地体现了童年经验与作家创作的关系。

首先,在环境描写上,都是阴冷、破败、昏暗、模糊不清的。

如《变形记》中,变成甲虫的主人公周围的“墙上尽是一缕缕灰尘,到处都是成团的尘土和脏东西”,当他从窗口眺望看到的是“一个荒漠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灰色的天空和灰色的大地浑然连成一体无法分辨开来。

”在这个灰暗的世界里,异化的主人公忍受着痛苦。

又如《城堡》开头:
“K抵达的时候夜色已深,村子被大雾覆盖着,城堡屹立在山岗上,在浓雾和黑暗的笼罩下,什么都看不见,连一丝灯光——这座巨大的城堡所在之处的标志——也没有。

”这些体验都与卡夫卡童年的住宿环境有着莫大关系,他从出生到六岁一直住在一个古旧庞大的建筑物里,周围是一篇犹太贫民区,气氛犹如中世纪般阴森、怪诞、可怖:
阴湿的四壁,黑暗的过道,一到夜间暗淡的烛光里犹如鬼影憧憧,到处都是耗子大家的声音。

这些对于一个六岁孩童,是多么心惊胆寒,惊恐不安。

这些阴暗的,黑暗的印象都体现在了卡夫卡文中的环境描写中。

其次,父子冲突和对父权的恐惧成为卡夫卡文中的主要题材。

卡夫卡在《致父亲》中写道:
“您几乎从未认真地打过我,但是那种吼叫,你涨红的脸,那种迅速解下裤子背带,放在椅背上备用的动作在我的眼里几乎比打更可怕,就好像把人吊起来似的。

如果他真的被吊上绞架,接着就死去了,从而一了百了。

如果他不得不亲身经历上绞架的一切准备活动,直到套圈在面前晃动时才知道被宽恕了,那么他将一辈子摆脱不了这个阴影。

”父亲重重的脚步,粗大的嗓门,对幼时的卡夫卡形成莫大的威胁与恐怖。

父亲的斥责、辱骂使父亲成为一个“暴君”,而母亲从来是站在父亲一边的,这又使得卡夫卡感到孤立无援,于是卡夫卡从心底对父亲怀着一种畏惧、憎恨。

他虽然想对“暴君”反抗,但是面对父亲严厉、粗暴的指责,勇气就消失了,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他为自己的体弱多病,胆怯而不能成为父亲那样的强人而负疚。

这种既仇视又崇拜的心理使父子冲突成为卡夫卡小说里经常出现的题材。

如《判决》中,主人公莫名其妙地被父亲大骂一通,父亲判他立刻去溺死,而儿子却对这种无理的判决愉快的接受了,飞快地跑去投河自尽,临死前还说:
“亲爱的父母亲,我一直爱着你们的”。

这里的父亲就是最高法庭,儿子只能无条件的接受和服从审判,连争辩的余地都没有,他能用的最好反抗形式就是跳河一死得到解脱。

再次,卡夫卡的小说中总体现着孤独、惶惶不安,悬而未决的状态。

孤独如《变形记》中的主人公被亲人冷漠对待,与世隔绝地异化生活。

而《地洞》中,卡夫卡刻画了一只弱小又渴望活下去的小动物,在危机四伏的世界中,无
休止地对他人和自我进行检讨,把洞穴的出口改了又改,终日惶惶不安。

再如《审判》中,主人公K被法庭宣布有罪,但法庭又指不出他犯什么罪,而K既不明白自己所犯何罪,又无从证明自己无罪,就这样处于不明不白之中,遭受着悬而未决的折磨。

这种倍受折磨的情形中包含多少意味深长的隐喻,尽可以见仁见智,但无疑是卡夫卡童年由于父亲强加给他的悬而未决的折磨,以及亲情的冷漠,不被理解的痛苦和小心翼翼、惶惶不安的生存状态使他对这种情形挥之不去。

我们再把视角转到中国。

鲁迅一直以忧愤深广的孤独斗士形象屹立文坛。

读鲁迅,一方面会为其坚实、警醒、富有爆发力和穿透力的感觉所吸引,但同时也容易陷入其文字给人沉郁的、压抑的、孤独的、寂寞的悲剧氛围中。

这种悲剧感来源于他笔下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物形象。

那些贫困、疾病、欺凌、夭折、死亡,悲惨地被杀和倒路而死,幼儿的病逝和野兽的吞噬,死亡的仪式和生者的哀痛,所有世态炎凉的感触,这些都与鲁迅的童年经验有着莫大的关系。

鲁迅的童年基本上是在一种极敏感的压抑和沉重的氛围总度过的,祖父的入狱结束了鲁迅公子哥式的快乐时光,家道中落。

父亲生病,他不得不在药方和当铺间长年奔走,作为长子长孙,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重负,为支撑母亲和弟弟努力求生,在被讥为“乞食者”的轻蔑和长辈亲朋的倾轧和乡邻的流言中成长,忍受种种难堪、屈辱、自卑和压抑,他感受着人生的酸苦,世态的炎凉,家族成员之间的排挤,体会到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封建等级思想的冷酷。

创伤性的童年经验积淀在鲁迅的记忆中,于是他决然地提笔抨击整个病态残酷的社会现实,对那些底层的、弱小的人物寄予同情和可悲的无奈。

如《祝福》中死了丈夫和儿子的祥林嫂,《风波》中的八一嫂,《药》中的夏四奶奶,塑造出一系列孤儿寡母的形象,这其实都是鲁迅亲身经历过的痛苦体验的艺术再现。

然而,《朝花夕拾》的出现又是鲁迅对童年的归依。

归依童年往往是作家在现实中受到挫折创伤之后,把童年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

《小引》中第一句就道明:
“我长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

但是《小引》中的最后一句话又说道:
“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有些已经不确了,只是记得是这样。

”可见,童年回忆也不是真的童年痕迹,都会打上日后经验的烙印,被后来的记忆遮蔽和改造。

从心理学生说,就是童年经验一方面作为既成的心理事实自然会影响到艺术家对后来的人生经验的选择和吸收;另一方面,日后的人生经验也不断地浸泡、濡染、改变和重塑着早期经验。

鲁迅的童年经验有着前期的短暂快乐和后期的压抑痛苦,这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乡土叙事:
第一类是《社戏》、《阿长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代表的对故乡的美好回忆;第二类是《祝福》、《阿Q正传》、《药》为代表的对鲁镇残酷现实的刻画。

和短暂美好的童年前期记忆相比,后期的精神创伤更大且持久,所以鲁迅创作对第二类叙事更详尽,数目更多,更加忧愤深广。

最后,要说说最近让我入迷的张爱玲。

一部《金锁记》让我震撼,惊诧于她笔下如曹七巧般变态的母亲。

然而不仅仅是《金锁记》,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大多是冷漠、自私甚至残酷的。

如《倾城之恋》中的母亲视白流苏为麻烦,不仅不抚慰她受伤的心,还劝她回前夫家领个孩子守寡度日。

又如《花凋》中的郑夫人,为不在丈夫面前暴露自己的私房钱,竟不拿钱出来给女儿买药,使川娥如花的生命过早的凋谢了。

这些母亲形象都与张爱玲童年母爱缺失直接相关。

幼年时张母为逃避婚姻不和及追求西方摩登生活而留学国外,父亲在糜烂堕落的生活中将女儿视为累赘,长期的分离使得母女关系变得若即若离,拘谨乃至紧张。

母爱的缺席使张爱玲情感上淡漠,家庭的破碎、环境的污浊,这一切都会童年的张爱玲造成了心理创伤,使得她形成孤傲、自闭、封闭、无法与人亲近的性格,虚伪冷漠的亲情让她骨子里浸着悲凉,而且使她把重点放在金钱对人性的异化上。

这和她童年向父亲讨要学费得不到回答,母亲因金钱将从父亲那儿逃出来而无处栖身的弟弟拒之门外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这是她深刻感受到金钱对亲情的残酷吞噬、对伟大母爱的压抑。

在《钱》这篇文章中,她写道“在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头
的问她要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地毁了我的爱。

”所以,她认为,“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她用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试验。

”这种对金钱异化人性的认知,情感上的苍凉,以及写作中一种冷漠的旁观者姿态,都与张爱玲童年母爱缺失、亲情冷淡的经验密切相关。

最后,诚如冰心的论述:
“提到童年,总使人有些向往,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活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地刻画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

”童年经验如同潜流一般,在作家内心深处激荡着创作的灵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