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驱

合集下载

聚合物驱采油

聚合物驱采油

聚合物驱采油聚合物驱实际上是把水溶性聚合物加到注水井中以增加注入水的黏度,使油的流淌力量相对提高,从而提高油田采收率。

聚合物驱是一种三次采油方法。

聚合物驱在我国经过多年的矿场先导性试验,取得提高采收率8%~10%的好效果,目前在成功、大庆、大港等油田均已形成了肯定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力量,成为油田新的增储上产措施。

1.聚合物驱油的油藏应具备以下条件目前使用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聚合物存在盐敏效应、化学降解、剪切降解等问题,因此,对油藏地质条件有肯定的要求。

一般认为适合聚合物驱油的油藏应具备以下条件:(1)油层温度不宜过高,最好不超过70℃;(2)地层水和注入水矿化度低,有利于聚合物增黏,一般矿化度应低于10000mg/L;(3)油层渗透率变异系数太大或太小,均不利于提高聚合物驱的效果;(4)油层渗透率应要高和孔隙度应大于25%,如太小也不利于聚合物驱;(5)其它因素,如油层润湿性、地层水的pH值等,也都是聚合物驱必需考虑和讨论的问题。

我国绝大部分油田属于陆相地层,在平面上、纵向上非均质性都非常严峻,地层原油黏度在5mPa·s以上的占90%以上,具有很大的聚合物驱潜力。

据讨论认为,我国适于聚合物驱的储量达43.577亿吨,其中成功油田就有9.74亿吨,可增加可采储量近亿吨,潜力巨大。

2.影响聚合物驱油效率的因素影响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因素许多,也很简单,主要包括油层的非均质性、地层水矿化度、油层温度、井网特征以及聚合物相对分子量和注入量等。

因此设计注聚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达到最大经济效益。

3.聚合物驱油动态变化规律聚合物驱油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水驱空白阶段、聚合物注入阶段和后续水驱阶段。

其中,聚合物注入阶段是聚合物驱油的中心阶段。

一般为3~3.5年时间,在此阶段主要任务是实施聚合物驱油方案。

将方案设计的聚合物用量按不同的注入段塞注入油层,同时此阶段的后期也将是增油的高峰期、聚合物驱增油量的50%以上将在此阶段采出。

油田聚合物驱油原理

油田聚合物驱油原理

油田聚合物驱油原理
油田聚合物驱油是一种常用的增油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注入聚合物溶液,增加油层中的黏度,形成较大的剪切应力和流动阻力,促使原油顺着聚合物流动,从而增加采油效果。

聚合物驱油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聚合物分子与原油分子之间存在吸附作用,这种吸附作用可以提高原油的黏度,增加流动阻力,防止原油的快速流出,从而实现增油效果;其次,聚合物本身的分子结构可以形成一定的弹性和黏性,使其在油层井道中能够形成较大的剪切应力,进一步促进原油的流动;最后,聚合物的分子结构还可以吸附油层中的金属离子和其他杂质,从而减少沉积和堵塞,保持油层的通畅性和稳定性。

聚合物驱油技术具有很多优点,如增油效果好、操作简单、节约成本等。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聚合物的稳定性不高、溶液粘度过高等问题,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

- 1 -。

3聚合物驱油原理

3聚合物驱油原理

聚合物驱油原理早期的聚合物驱油机理认为,聚合物驱只是通过增加注入水的粘度,降低水油流度比,扩大注入水在油层中的波及体积来提高原油采收率,聚合物驱后残留在孔隙介质中的油的体积和水驱之后相同,即聚合物驱不能增加岩石微观扫油效率。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由于聚合物的非牛顿粘弹性,聚合物驱不仅能够扩大波及体积,而且能够增加油藏岩石的微观驱油效率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聚合物驱可有效地驱替簇状、柱状、孤岛状、膜(环)状、盲状等以各种形态滞留在孔隙介质中的残余油。

室内实验还表明,具有粘弹性的聚合物溶液与具有相同粘度但不具备粘弹性的驱替液相比,多提高采收率3-5个百分点。

聚合物驱油机理主要可以归纳为一下几个方面:1 降低油/水粘度比研究结果表明,降低油/水粘度比可以提高驱油效率。

因此,设法降低地层原油的粘度和提高驱油剂的粘度就可以达到提高驱油效率的目的。

但是,大面积的降低地层原油粘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不过可以在注入水中添加高相对分子品质聚合物,以提高驱替相粘度。

2 降低水/油流度比降低水/油流度比可以减少注入水单层突进现象。

同时可以提高注水波及体积系数和驱油效率。

水/油流度比的降低扩大了注水波及体积系数,使得原来需要大量注水才能采出的的原油,仅用少量的稠化水便可采出。

3 降低注水地层渗透率降低水油流度比的方法是降低注入水的流度或提高地层油的流度。

显然大面积提高地层原油流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而设法降低注入水的流度是很容易实现的。

降低注入水流度的途径:一是降低地层的有效渗透率;二是提高驱替相的粘度。

这两种途径都是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实现的。

例如,通过机械的或是化学的方法对地层中的高渗透层段进行封堵作业(调整注水地层吸水剖面)可以降低地层的有效渗透率;通过在注入水中添加聚合物增稠剂可以提高驱替相的粘度。

4 产生流体转向效应聚合物溶液在非均质油层中优先进入高渗透带,由于注入流体粘度的增大和高渗透带渗透率的下降使得进入的驱替流体转入未曾被注入水波及的含剩余油部位,提高了采收率。

聚合物驱适用条件.

聚合物驱适用条件.

聚合物溶液驱油的适用条件:1、油层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驱的影响一般来说,聚合物驱适合于水驱开发的非均质油田。

目前,人们已经对渗透率非均质与聚合物驱的关系做了研究。

在Vk小于0.7以前,聚合物驱效果随Vk的增大而变好,Vk>0.7以后,随着Vk的增加,聚合物驱效果又急剧下降。

所以,对一个具体的油田,渗透率变异系数存在着一个最佳区间。

2、油层的深度和温度对聚合物驱的影响对于浅油层,注入压力有一个限度,尤其是遇到低渗透的浅油层时,注入聚合物驱油时,易造成油层出现裂缝情况。

但首要的是避开深的油层,因为这些油层内温度和水的矿化度高,易造成聚合物降解及粘度下降,而达不到聚合物驱的效果。

由于不同地区地温梯度的差别,人们还不能建立关于深度的具体筛选标准。

但公认的是,使用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驱油时的油层温度不应超过70度。

3、原油粘度对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影响原油粘度和聚合物驱油效果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关系。

在相同的地层条件下,原油粘度越低,水驱采收率越高,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幅度也越小;原油粘度越高,所需聚合物段塞的粘度越大,聚合物溶液在地面及地下的流动阻力越大,致使工艺上变为不可行。

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采用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万左右的聚合物,注入浓度为1000mg/L的聚合物溶液段塞,原油粘度为10~lOOmPa.s时,采收率提高幅度较大,原油粘度大于lOOmPa·s的油田从工艺及经济角度考虑,则更适合热采方法。

4、敏感性(五敏)的影响水敏性研究对于聚合物驱而言比较重要,聚合物驱的配液用水主要有清水和地层污水,当由清水改污水,或污水改清水,或用清水配聚合物溶液而用污水实施后续水驱时,水质的配伍性至关重要。

聚合物驱替液的粘度一般较高,存在水敏效应将引起注入性问题,难以保证设计用量的实施,影响长期效果。

盐敏效应也比较重要,当使用清水配聚合物驱替液,与地层盐水接触时,使聚合物性能降低,采收率降低。

5、井网井距的影响由于聚合物驱是在已注水油田进行,特别是断块油田,虽然采用的是五点法井网或四点法井网,但都不是十分标准,注聚合物前可钻适当调整井予以完善,其完善标准是,使油井能够由两个以上的方向受益,这样聚合物驱油井见效后,增油降水的幅度和有效时间都比单向受益油井要有利的多。

聚合物驱后宏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聚合物驱后宏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聚合物驱后宏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随着油气开采高效开发技术的发展,复合聚合物替代前辈产品的同时,它的宏观和微
观剩余油分布规律也受到了关注。

本文将介绍复合聚合物驱(包括地下热能聚合物驱)的宏
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一、宏观剩余油分布
宏观剩余油分布指的是在油藏中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特征,也就是油层内部的油藏类型。

根据复合聚合物驱提高产油量的机理,油藏可以分为横向渗块型、横向液驱型和横向气驱
型三类。

其中横向渗块型驱油性能最强;横向液驱型驱油性能中等;横向气驱型驱油能力
较弱。

微观剩余油分布指的是在油藏中剩余油的微观分布特征,也就是储层质量好坏、构造
漏斗等。

随着油气开采技术的发展,油藏原油演化有利于生产,特别是提高了原油流性,
明显改善了油藏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

此外,通过地下热能聚合物驱发挥油藏热量动能作用,触发油藏液体组分升降效应,改善油藏的孔隙结构,改变油层的原油演化规律,这样
也会改变剩余油在储层内的分布规律,特别是提高了构造漏斗的油藏微观剩余油构成。

总的来说,复合聚合物驱对油藏的宏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合
理调整驱动方式和产油技术,可以改变原油流性特征和油层传质特性,从而改善驱油效果。

聚合物驱

聚合物驱

三、部分聚丙烯酰胺的结构和性质
聚丙烯酰胺的分子式: 聚丙烯酰胺的油水选择性和堵水机理
四、部分聚丙烯酰胺的优点
1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增粘性好 其分子量高,有很好的稠化能力。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分子量一般为一千万
到几千万,分子链长,分子直径与内摩擦大,溶液具有较大的水动力体积,黏度 大,减小水油流度比,提高驱油波及系数,有利于驱油
处理措施:一对于易降解通过除氧(加入还原型抗氧化剂,抗自由基型抗氧 剂)和加入稳定剂(例如HPAM弱凝胶用稳定剂RL-1 )来减小降解的影响。二对 于易水解高温油藏要使用低水解度的HPAM溶液。
五、应用中的问题
3 . HPAM抗剪切降解能力差
由于HPAM的分子构造,它的抗剪切能力相对较差。HPAM易因剪切而降解, 当HPAM溶液通过闸门、流量计孔板和低渗透地层时,都会引起HPAM的降解, 使增粘效果降低。
二、驱油用聚合物的性能要求
❖ 粘弹性:聚合物驱替液通过多孔介质时,希望具有一定的粘弹性,分子链 可以拉伸 收缩带出一部分未波及到区域(如盲端)的残余油,提高驱油效率。
❖ 稳定性:由于聚合物溶液需要长期处于地层环境中,一般见效期在半年以 上。因此聚合物溶液在地层应具有长期稳定性,包括聚合物溶液与地层水、 岩石及粘土矿物的配伍性,以及剪切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和生物 稳定性。
四、部分聚丙烯酰胺的优点
5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1) 热稳定性:HPAM分子中氧桥,对热比较稳定,在小于93 ºC能稳定存在无明显 降解。 (2) 生物稳定性:HPAM具有较好的生物稳定性,虽然油田有使HPAM降解的细菌 存在,但对其稳定性不构成威胁。 (3) 化学稳定性:HPAM中有一定数量的非离子亲水基团—CONH2,不与钙 镁离 子反应。 6 .HPAM来源广,价格低。

聚合物驱

聚合物驱

一、聚合物驱概念
聚合物驱是以聚合物溶液为驱油剂的驱油法,属化学驱。 也称为:
聚合物溶液驱 聚合物强化水驱 稠化水驱和增粘水驱。
二、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机理:聚合物驱通过降低水油流度比,提高驱动 液的波及系数,从而提高采收率
减小水油流度比 抑制水的指进
提高波及系数
提高原油采收率
水油流度比
w k w ko k w o M wo / o w o ko w
水溶性好;
具有较高的相对分子质量;
注入性好;
溶液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及抗剪切降解能力; 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 生物稳定性较好; 对油层和环境无污染; 来源广,易于运输,价格便宜。
1、聚丙烯酰胺( HPAM)
聚丙烯酰胺是丙烯酰胺(简称AM)及其衍生物的 均聚物和共聚物的统称,工业上凡含有50﹪以上的AM 单体的聚合物都泛称为聚丙烯酰胺。
聚丙烯酰胺是一种线型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 子质量高(105~107),水溶性好,是水溶性高分子化合 物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品种之一。1893年有Mourell用丙烯酰 氯与氨在低温下反应制得,1954年首先在美国实现商业化 生产,用于铀矿工业,从铀盐水溶液中除去微小杂质。20 世纪60年代初开始生产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净化电解用 的食盐水,当时生产规模很小,直到1979年,由于石油开 采工业的需要,其产量才大幅度增长,在石油开采的钻井、 固井、完井、修井、压裂、酸化、注水、堵水调剖、三次 采油作业过程中,都要用到聚丙烯酰胺,特别是钻井、堵 水调剖、三次采油领域应用更为广泛。
聚合物驱
小组成员: LOGO
前言
通过注入驱油剂来开采油层的残余油为强化采油 (Enhanced oilRecovery,简称EOR或Improved oilRecovery, 简称IOR),又称3次采油(Tertiary oil Recovery),可使采收 率提高到80% ~85%。聚合物驱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提 高原油采收率的3次采油方法,它能在常规水驱开采后期, 使油藏采收率再提高8%左右,相当于增加四分之一的石 油可采储量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以其规模之大,技术含 量高,居世界领先地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LOGO

第四章 化学驱

第四章 化学驱

§1.2 为什么聚合物驱可以提高采收率
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主要通过下列机理: 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主要通过下列机理: 一、增粘机理 聚合物可通过增加水的粘度,降低水油流度比, 聚合物可通过增加水的粘度,降低水油流度比,从而提 增加水的粘度 高波及系数。聚合物之所以能增加水的粘度,主要由于: 高波及系数。聚合物之所以能增加水的粘度,主要由于: (1)水中聚合物分子互相纠缠形成结构。 )水中聚合物分子互相纠缠形成结构。 (2)聚合物链节中亲水基团在水中溶剂化。 )聚合物链节中亲水基团在水中溶剂化。 (3)若为离子型聚合物,则其在水中解离,产生许多带电符 )若为离子型聚合物,则其在水中解离, 号相同的链节, 号相同的链节,使聚合物分子在水中所形成的无规线团更松 因而有更好的增粘能力。 散,因而有更好的增粘能力。
构,因此粘度越低。 因此粘度越低。 (2)渗流性质 ) HPAM溶液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变曲线(图1-4)可分 个区, 溶液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变曲线( 个区, 溶液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变曲线 )可分5个区 零剪切区(第一牛顿区)、假塑性区、极限剪切区( )、假塑性区 即零剪切区(第一牛顿区)、假塑性区、极限剪切区(第二牛 顿区)、胀流区和降解区。 )、胀流区和降解区 顿区)、胀流区和降解区。
H 2C CH
m
CH2
CH
n
CONH2
COOM
式中, 为 、 或 驱油用HPAM的相对分子质量在 的相对分子质量在1 式中,M为Na、K或NH4。驱油用 的相对分子质量在 ×106~15×106范围,水解度(指含羧基的链节在聚合物链节 × 范围,水解度( 中所占的百分数) 范围, 中所占的百分数)在1% ~45%范围,它的质量浓度在 范围 它的质量浓度在250 ~ 2000mg·L-1范围,注入量在 范围。 · 范围,注入量在0.25 ~0.60Vp范围。 HPAM溶液有下列重要性质: 溶液有下列重要性质: 溶液有下列重要性质 1) (1)粘度 影响HPAM溶液粘度的主要因素有 溶液粘度的主要因素有HPAM的相对分子质量、 的相对分子质量、 影响 溶液粘度的主要因素有 的相对分子质量 水解度、质量浓度、温度、剪切速率、水中盐含量(矿化度) 水解度、质量浓度、温度、剪切速率、水中盐含量(矿化度) 和酸碱度( 值 和酸碱度(PH值)等。 单因素试验证实, 相对分子质量越大, 单因素试验证实,HPAM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质量浓度和 相对分子质量越大 水解度越高,越容易在水中形成结构,因此粘度越高; 水解度越高,越容易在水中形成结构,因此粘度越高;温度 越高, 值越低 剪切速度越大, 值越低, 越高,PH值越低,剪切速度越大,越不利于在水中形成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从化学角度解决有关问题的研究思路
综上所述,从化学角度分析聚合物驱油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①高效增粘性已解决,但仍是通过增大分子量的方法来实现(不满意); ②悬浮性仅有少量生物聚合物如XC、SG和Welan具有,大部分合成聚合物 不具备(等于没解决); ③剪切稀释性未很好解决; ④抗温抗盐性未很好解决; ⑤长效稳定性未很好解决。 虽然相比较而言,生物类聚合物在性能上更佳,但价格较高,因此最终的 解决途径仍需集中在合成类聚合物上。 梳形聚合物的发展趋势很好,但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检验。
1.4 聚合物驱油机理研究进展
1.4.1 聚合物驱宏观驱油机理
“提高波及效率”
(1) 增加驱油剂的粘度,降低油水流度比,增加面积波及效率。
流度比: M= (Krw / Kro)· (μo / μw) 当油水粘度比(μo / μw)降低,则油水流度比降低,缓解了驱油 剂“指进”、“窜流”的现象。
1.4 聚合物驱油机理研究进展
1.3.2 合成聚合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3) 合成两性离子聚合物
存在问题: 单体反应竞聚率有差异,最终很难得到正、负电荷完全相等的产物。
至今,两性离子聚合物在国外仅应用于堵水中,国内除调剖方面应用外, 主要应用于钻井液。
调剖在大港、大庆油田应用,俗称“贴膏药”。
1.3.2 合成聚合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2)调整纵向吸水剖面的波及效率
① 聚合物溶液的粘度大于注入水的粘度,在注入井注入后,在相同注入量的情 况下,启动压力增大,使原来不能吸水的的低渗油层开始吸水,改善了油层
的吸水剖面,增加油层吸水厚度。
② 聚合物溶液的粘度随着剪切速率降低,在较狭小孔隙中的剪切速率大于在大 孔隙中的剪切速率,因此,在大孔隙中显示出较高的粘度。注聚过程中,在
(由此可解释水溶性差,过滤因子高的问题)

产品很难经济地制成满足三采要求的水溶性粉剂(干燥前加入大量表面活性剂 可以改善溶解性,但影响缔合性能,且生产成本增加)。
升温虽有利于增强缔合性,但分子内缔合的速率也同时加快,溶液的长期稳定 性更差,且以AM为主的疏水缔合聚合物,无法消除高温下酰胺基水解。 从机理上分析:不具备长期抗温抗盐特性。
1.3.2 合成聚合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6)梳形聚合物
※研制思路:使高分子侧链同时带亲油和亲水基团,由于相互排斥,减少分子内和分 子间的卷曲、缠结,分子链在水溶液中排列成“梳子”形状。 ※理论基础:增大分子链刚性和分子结构的规整性,使分子链不易卷曲,增大分子链 旋转的水力学半径→聚合物的增粘、抗盐能力会得到巨大提高。 性能评价表明: 在盐水中的增稠能力比目前国内、外超高分子量HPAM提高50%以上。
度(即不影响微观驱油效果),然而,近年来有人根据聚合物驱后岩心分析
发现水洗程度增加,认为聚合物驱同时也增加了微观驱油效率。 根据聚合物粘弹性的特点,当聚合物溶液在变形孔道中流动时,表现出
胀流性流型,即剪切增稠现象,这样在剪切和拉伸力的综合作用力下,孔隙
中会有更多的与聚合物溶液接触的剩余油投入流动。
1.4 聚合物驱油机理研究进展
1.3.2 合成聚合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5)多元组合共聚物 研制主导思想: 综合考虑聚合物的特性,设计分子结构,将阴、阳离子单体、耐温耐盐 单体、改进性能的刚性单体进行组合共聚,使其同时具有两类或三类聚合物 的优点。 (这是目前国内、外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

存在的问题:
从耐温耐盐机理上考虑,仍不能克服单一改性聚合物存在的缺点,目前 还不能达到三次采油的要求。
(1)合成超高分子量聚合物
聚合物驱油,油层条件下的保留粘度非常重要,因此,研究人员试 图通过提高分子量从而获得较高的保留粘度。
1.3.2 合成聚合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早期聚驱,规定分子量在1000万以内。后来发现,分子量高,粘度增
大明显,压力提升快,→ 后期一直致力于高分子量聚合物的开发应用。
在此期间,有两种观点出现: ①使用不同分子量分布的聚合物,以匹配地层分布的孔隙;
1 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进展
1.1 聚合物驱发展与应用现状
1959年:Caudle等提出 增加注入水的粘度改善水驱波及效率;
1964年:Pye和Sandiford首次开始聚合物驱油实验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聚合物驱研究与应用达到发展的高潮时期。
美国:很多矿场试验,但平均采收率只有4.9%,经济效益差。 之后,试验规模减小,但室内研究却一直没有停止。
聚驱平均采收率10%(大庆:经济下限为6%~7%);
1 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进展
1.2 聚合物驱存在问题:
HPAM堵塞地层倾向: 早期驱油聚合物分子量较小(1000万以下),现在高分子量聚合物(1500 万~3200万)。 大庆油田长期注聚后发现: 聚驱注入压力急剧上升,接近或者超过地层破裂压力. 说明: HPAM堵塞地层也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 注聚压力高,需配套解堵增注技术,氧化→易爆炸→非氧化解堵。
1.3.1 天然聚合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3) 羟乙基纤维素HEC 天然聚合物改性,将纤维素碱化、羟乙基化:
HEC分子单元结构
优点:对热稳定(可用于超过93℃地层); 对盐不敏感;抗剪切性好。 缺点:稠化能力差,用量大,导致成本高。
1.3.2 合成聚合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主要研究工作:
• 合成超高分子量HPAM; • 改进PAM的分子结构,以改善聚合物的性能。
化学驱技术新进展
内容简介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化学驱油技术简介及新进展 3 化学驱技术专题探讨


研究背景及意义
利用油藏天然能量称为一次采油。
人工补充能量(注水,注气等)称为 二次采油
注入化学剂、混相或者非混相气体,石油 微生物、热水或者蒸汽称为三次采油
研究背景及意义
由于石油开采的特殊条件和环境,许多油田利用一次采
1.3.3
疏水缔合聚合物专题
(7) 疏水缔合聚合物 几年前:多方论证,认为:水溶性疏水缔合聚合物是目前可用于油气开采 的性能最好的聚合物,虽然尚未有实际应用的报道,但国内外许多专家对此 非常关注。 针对油气开采对聚合物的要求,罗平亚院士提出一种新的理论假设: (a)让溶液中聚合物分子链间适当结合,形成均匀布满整个溶液体系的 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即形成多级结构; (b)此结构可逆,即这种结合是强度中等的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 (c)此溶液体系为结构流体,应满足: ηapp=η非结构+η结构
国外对聚驱的认识:一般否定,“只增大波及体积,不增加驱油效率”。
1 聚合物驱油技术研究进展
我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小型矿场试验; “七五”~ “九五”连续攻关,开始工业化矿场应用。 1997年,聚驱产油量居世界首位; 1998年,聚驱项目16个,而同期美国只有10个; 2001年,仅大庆油田,聚驱产油量已达800×104t; 2003年,大庆聚驱产油达到1000×104t(相当于一个大油田);
(4)耐温耐盐单体共聚物
研制主导思想: 研制与Ca2+、Mg2+不产生沉淀、高温下不发生水解或水解缓慢的单体,再将此单体与 AM共聚,得到新型聚合物。
( 这类聚合物能够真正做到长期抗温抗盐。)
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生产条件(合成原料,合成方法、生产工艺),生产单体成本太高,聚合活性远 低于AM→共聚物分子量低、成本高; 只能少量用于特定场合,不能大规模用于三次采油(经济因素)。 今后的攻关方向: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体的聚合活性。
(a)
(b)
式中: R1、R2为C1~C6烷基、—CH2CH2OH
R为—CH3或—C6H5
1.3.2 合成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3) 合成两性离子聚合物 两性离子聚合物指链上同时带有正、负两种电荷的聚合物。
具有遇盐增稠的反聚电解质效应。
水溶液中,正、负离子相互吸引使链收缩;加盐,反离子排斥,聚合物链变伸展。 因此,此特性可以部分解决抗盐问题。
油和二次采油能够采出来的油量只占油藏原始地质储量的 30%—40%,中国已开发油田综合水驱采收率约为33.16% ,约有三分之二的原油不能使用常规方法采出而滞留于油藏 中。特别是许多油田都已经进入到开发中后期,含水率大幅
度上升,油产量明显下降。因此,三次采油特别是化学驱具
有巨大的潜力提高原油采收率。
1.3.3
疏水缔合聚合物专题
(7) 疏水缔合聚合物
1.3.3 疏水缔合聚合物专题

国内发展历程:
北京石勘院:首先于1995年开始研究; 成都科技大学:用丙烯酸正辛酯作疏水单体进行了初步探索; 西南石油学院:罗平亚院士合成、中试、模拟油田条件进行性能测试 进展突出; 复旦大学:江明院士用光散射和荧光,研究溶液中的聚集行为; 中原油田:以两亲活性单体进行共聚,合成了疏水缔合聚合物; 上海有机所: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研究背景及意义
提高采收率基本原理: OOIP = Ev ·Ed
所有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包括化学驱油技术都是围绕如何提高 波及效率与驱油效率而展开的
研究背景及意义
化学驱技术主要包括:
(1)聚合物驱 (2)碱驱 (3)表面活性剂驱 (4)复合驱(三元复合驱,二元复合驱) (5) 新技术(分子膜技术、纳米驱油等)
②全部使用高分子量,剪切后自然得到低分子量聚合物。
不容回避的关键问题: 分子量越高,越容易发生不可逆机械降解,分子量又降低;且分子量
越高,其无规线团尺寸越大,吸附滞留也更加突出,注聚压力偏高,近
井污染严重。
1.3.2 合成聚合物方面的研究进展
(2)寻找合适单体,增强主链刚性,增加抗剪切能力。 此研究属传统思维模式,80年代以来,见诸文献的报道很多。
1
聚合物驱油技术进展
(1)聚驱原理:增大水相粘度,改善油水流度比,扩大波及系数,
提高采收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