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策略

加强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策略
加强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策略

加强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策略

发表时间:2018-05-16T17:05:54.86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1期作者:陆翠青[导读] 对危重症患者实施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将40例于

陆翠青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浙江杭州 310013 【摘要】目的:对危重症患者实施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将40例于 2017年1至 2017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将40例于 2016年1至 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给予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管理相关措施。对两者的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存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感染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急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策略

随着新医改的深入推进,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标准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护理管理的重视。急危重症患者指的是患有发病急、病情严重,可能带来生命危险的疾病的患者,因为其病情复杂,病情发展变化快,并发生的发生率较高,而且也容易发生意外事件,因此如何加强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保证护理安全,是当前医疗机构关心的重点。因此,我院对2016年5月-2017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40例进行了研究,对其实施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择于2017年1月-2017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的观察组,并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共80例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30-84岁,平均年龄(69.2±4.1)岁。患者的疾病种类包括脑出血例,高血压Ⅲ期例,肾功能衰竭例,肺源性心脏病例,两组患者之间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的护理措施。包括时刻监测患者体征变化,给予ICU常规护理,保证各管道通畅、正确及时给药,办理住院指导、各项健康宣教及出院相关常规的护理措施。

观察组:给予患者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护理措施,包括加强基础护理和个性化护理的质量管理,安排专人监督实施。基础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在于预防压疮,加强翻身,检查皮肤,骨突出给予预防保护等;个性化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为针对患者进行各自的卫生护理。

首先是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统一安排护理人员参加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培训,保证护理人员知晓护理风险管理要点和应急预案,熟练掌握护理风险知识;加强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技术的培训,包括呼吸系统上的人工气道的建立等,循环系统上的常规心电监护技术、血压监护技术等,神经系统上的脑血流监护技术等;加强医疗器械使用技术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熟练使用各种医疗器械。

其次是加强护理制度的建设和管理,现实建立严格的护理制度,将护理责任归责到具体的岗位和人,落实护理责任;执行分级护理制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等;提高巡视次数,特别是夜间巡视次数要增加,确保对患者病情变化的掌控;加强对医疗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按照医院的消毒要求,对器械和各种用具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感染的出现;加强对药品的管理,将急救药品放在显眼好拿的位置,定期对药品种类、数量、有效期等进行检查,并安排专人管理药品,做好详细的记录。

再次是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水平,确保能够满足工作量最大负荷时的人员需求,使护理人员平时工作量平均,减轻护理压力和护理风险,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合理安排轮班制度,提高工作质量。

1.3观察指标

使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由患者对护理质量和满意情况进行打分,总分100分,评价标准为:特别满意-≥90分;满意-60到90分;不满意-≤60分。

应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评价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生存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版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的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通过调查发现,观察组患者出现特别满意37例(92.5%),满意2例(5.0%),不满意1例(2.5%),护理满意度97.5%;对照组患者出现特别满意11例(27.5%),满意14例(35.0%),不满意15例(37.5%),护理满意度62.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对比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生存质量评分基本相同,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题库

急危重症护理学第三版 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 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 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危重症护士资格认证:急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是对急诊和危重正护士的从业资格进行的认证制度,即要求注册护士在经过专门培训获得证书后方可成为急危重症专科护士。 二、选择题 1.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最早可追溯到(C) A.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的建立 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C.克里米亚战争期间 D.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 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房的建立 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何种仪器首次被用于病人救治(A) A.人工呼吸机 B.血液透析机 C.心电监护仪 D.除颤仪 E.输液泵 3.美国医学会于何年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C) 年 年 年 年 年 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症医学为医学科学中的第多少个学科(D) 年,哪个学科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的学科(D) A.急诊医学 B.院前急救医学 C.灾害医学 D.危重症医学 E.急求医学

6.在我国,急症医学何年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B) 年 年 年 年 年 7.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何年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D) 年 年 年 年 年 8.我国第一张ICU病床建立于(B) A.上海中山医院 B.北京协和医院 C.广州珠江医院 D.北京304医院 E.四川华西医院 9.美国的急诊和危重症护士执照有效期通常为(C) 年 年 年 年 E.终身 10.上海市急诊适任护士认证工作始于(E) 年 年 年 年 年 三、简答题 1.简述在急危重症护理学起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起源主要经历了急救护理的建立,危重症护理的建立以及急危重症狐狸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等几个重要阶段,相对应的标志性事件有: (1)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前线的英国伤病员死亡率高达42%以上,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前往战地救护,使死亡率下降到2%。随着战场救护的成功实施,急救护理得以建立。 (2)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伤员救护过程中,南丁格尔还首次阐述了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术后病人恢复病房的优点。从此,192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建立了神经外科术后病房。1927年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在芝加哥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建立了休克病房,以救护在战争中受伤或接受了手术治疗的战士。这些都标志这危重症护理的雏形建立了。(3)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铁肺被用于救治脊髓灰质炎病人,堪称是世界上最早的用于监护呼吸衰竭病人的“监护病房”建立。伺候,各大医院开始建立类似的监护单元。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危急重症护理学逐步建立和成熟。

急危重症患者心理护理

急危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焦文芬 摘要:目的消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方法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结果病人身心舒适。结论急危重症病人良好心理护理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病人;心理;护理 引言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以从“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一门研究对急危重症患者实施急救和特别监护的科学。 1.2 急危重症患者心理 急重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有影响。 惊慌恐惧的心理这类患者多由于突然受到意外伤害或病情急剧变化而来医

院就诊,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来诊时常表现惊慌失措,向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过急的要求,态度也不好,情绪波动很大,迫切希望得到最快最好的医疗救助,以抢救他(她)的生命。如凶猛的大出血最易使患者产生恐惧和死亡威胁感,面部烧伤、四肢断离、双目失明等对患者最容易够成威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前区剧痛常给患者以一种频临死亡的体验,产生十分明显的恐惧感使患者思想极度紧张,甚至不敢睁眼和翻动身体。 焦虑不安心理为了抢救患者生命,有些急重患者需要立即给予手术治疗。由于起病急,患者缺乏心理准备,加上手术痛苦大,对生命有一定的危险,使患者出现焦虑不安心理。此时,他(她)们最关心的是医院条件、医生的素质和手术的安全性。他们渴望得到有经验、医术高明的医生给自己做手术。 孤独压抑心理为了便于监护和抢救急重症病员常常将患者安置在一个特殊的病室环境中。如心肌梗死患者安置在监护病房,远离亲人和朋友,探视也受时间限制,医护人员也无暇与之攀谈,使患者有一种深深的隔离感和孤独感。时间过久了,就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压抑心理,表现为烦躁、辗转不安、激动易怒、神志恍惚,甚至出现谵妄。 挫折抗治疗心理多见于工伤、事故伤和服毒自杀者,表现为暴躁、易怒、呻吟、哭喊以及不合作和对立行为。如服毒者常因某些难言的内心苦楚而抗拒洗胃和各种抢救治疗。 大部分病人疾病经过诊治可以治愈,但不论医学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有一小部分病人因医治无效而面临死亡。临终患者接近死亡时会产生十分复杂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多年来,很多西方研究者在探讨临终患者的心理状况时最常引用的是美国医学博士E.Kubler-Ross将大多数患者面临死亡的病人心理反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否认期病人往往不敢面对病情恶化的现实,对死亡的后果没有具体思想准备,希望奇迹会出现。此时病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对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大多数病人的这一阶段持续时间的都很短暂,很快会转而进入下一阶段,但是也有病人会持续否认,直至死亡。2.愤怒期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愈发明显,病人开始接受患病的现实,开始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此时病人会出现生气、愤怒、怨恨等情绪反应,无缘无故摔东西或呵斥医护人员和家属。病人的愤怒来源于恐惧和绝望,其愤怒指向可能是多方面的。3.协议期此阶段病人的

2019年急危重症护理学习题库

急危重症护理学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1.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患者进入医院前的救护。 2.急救绿色通道:为了确保危重患者和急诊抢救工作及时、准确、有效进行,医院应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高效的服务系统。 3.M O D 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 4.急诊分诊:是根据病人的主诉、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判断,分清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隶属专科,以便安排救治程序及指导专科就诊的技术。 5.急性肾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短时间内(数小时或数天)肾功能急剧、进行性减退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6.E M S S(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综合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7.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 8.急性中毒:工业性毒物、药物、农药和有毒动植物,毒物的毒性较剧烈或短时间内大量、突然地进入人体内,迅速引起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9.血氧饱和度(S a O2):S a O2系指动脉血单位血红蛋白和O2的百分比。 10心搏骤停:是指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心脏,在严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突然停止跳动而不能排出足够的血液,引起全身缺血、缺氧。 11.中暑:常发生在高温、高湿环境或烈日暴晒下,是以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 12.重症监护病房(I C U):是医院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利用先进的医疗设备与技术,对危重患者进行集中检测、强化治疗,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的医疗场所。 13.H e i m l i c h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抢救事物、异物卡喉所窒息的抢救方法。通过给膈肌下突然向上的压力,驱使肺内残留的空气气流快速进入气管,达到驱出堵在气管口的食物或异物的目的。 二、填空题 1.急诊科护理工作流程包括接诊、分诊、急诊护理和转诊四个环节。

加强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策略

加强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策略 发表时间:2018-05-16T17:05:54.86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1期作者:陆翠青[导读] 对危重症患者实施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将40例于 陆翠青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浙江杭州 310013 【摘要】目的:对危重症患者实施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将40例于 2017年1至 2017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将40例于 2016年1至 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给予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管理相关措施。对两者的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存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感染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急危重症患者;护理管理;策略 随着新医改的深入推进,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标准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护理管理的重视。急危重症患者指的是患有发病急、病情严重,可能带来生命危险的疾病的患者,因为其病情复杂,病情发展变化快,并发生的发生率较高,而且也容易发生意外事件,因此如何加强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保证护理安全,是当前医疗机构关心的重点。因此,我院对2016年5月-2017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40例进行了研究,对其实施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择于2017年1月-2017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的观察组,并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共80例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30-84岁,平均年龄(69.2±4.1)岁。患者的疾病种类包括脑出血例,高血压Ⅲ期例,肾功能衰竭例,肺源性心脏病例,两组患者之间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的护理措施。包括时刻监测患者体征变化,给予ICU常规护理,保证各管道通畅、正确及时给药,办理住院指导、各项健康宣教及出院相关常规的护理措施。 观察组:给予患者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护理措施,包括加强基础护理和个性化护理的质量管理,安排专人监督实施。基础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在于预防压疮,加强翻身,检查皮肤,骨突出给予预防保护等;个性化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为针对患者进行各自的卫生护理。 首先是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统一安排护理人员参加护理风险管理知识培训,保证护理人员知晓护理风险管理要点和应急预案,熟练掌握护理风险知识;加强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技术的培训,包括呼吸系统上的人工气道的建立等,循环系统上的常规心电监护技术、血压监护技术等,神经系统上的脑血流监护技术等;加强医疗器械使用技术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熟练使用各种医疗器械。 其次是加强护理制度的建设和管理,现实建立严格的护理制度,将护理责任归责到具体的岗位和人,落实护理责任;执行分级护理制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等;提高巡视次数,特别是夜间巡视次数要增加,确保对患者病情变化的掌控;加强对医疗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按照医院的消毒要求,对器械和各种用具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感染的出现;加强对药品的管理,将急救药品放在显眼好拿的位置,定期对药品种类、数量、有效期等进行检查,并安排专人管理药品,做好详细的记录。 再次是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水平,确保能够满足工作量最大负荷时的人员需求,使护理人员平时工作量平均,减轻护理压力和护理风险,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合理安排轮班制度,提高工作质量。 1.3观察指标 使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由患者对护理质量和满意情况进行打分,总分100分,评价标准为:特别满意-≥90分;满意-60到90分;不满意-≤60分。 应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评价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生存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版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的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通过调查发现,观察组患者出现特别满意37例(92.5%),满意2例(5.0%),不满意1例(2.5%),护理满意度97.5%;对照组患者出现特别满意11例(27.5%),满意14例(35.0%),不满意15例(37.5%),护理满意度62.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对比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生存质量评分基本相同,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急危重症患者管理

急危重症病人诊疗流程管理规范 建立“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医疗安全为第一”的急危重症病人诊疗流程管理规范,对于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防范医疗纠纷,为病人提供安全、及时和有效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管理规范。 一、门诊管理 1、门诊部应对一站式服务台相关人员进行急救相关知识培训,对来院就诊人员进行密切观察,发现可疑危重病人,应及时引导至便民门诊医师前,给予初步检查、筛选,如有必要护送至急诊就医。 2、门诊便民门诊医师,应熟悉急救相关知识,及时发现异常,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急危重症病人,必须优先诊疗,按照分科收治的原则,优先转送对应专科病房、ICU或急诊留观。 3、护理部应对门诊候诊区护理人员必须进行急救相关知识培训,对诊候人员体态、神色等进行基本观察,发现可疑危急重病人,应优先引导至对应科室门诊医师诊室,以便及时处理,必要时协助医师抢救或护送患者至病房。 4、门诊医师应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接诊医生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急危重症病人,必须就地抢救处理,并及时向家属履行告知与沟通,必要时邀请其它科室医师到场协助处理、会诊;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及时完善门诊病历及抢救记录等,按临床专业范围分科收治的原则,优先收入ICU或相应专业科室病房。 5、门诊部定期对各单元急救车检查,督促对相关器械进行维护,对急救药品进行数量核对、效期核查,确保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并将检查情况记录在案。 二、急诊管理

1、急诊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急诊科24小时负责应诊急危重症病人,按照“及时、迅速、准确、安全”的原则,接诊后及时处臵,特殊病人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急诊救治及时有效。 2、接诊医生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在给予初步诊断的同时,向上级医师或二线班报告,上级医师或住院总医师接到医生或护士报告后必须在10分钟内到场指导处理,对诊断不明的应立即请求院内相关专科主任会诊。 3、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急危重症病人,必须优先安排。立即完成维护生命体征的必要处臵,如吸氧、吸痰、人工呼吸、建立静脉通道等,给予抢救性治疗,并及时向家属履行告知与沟通。 4、急危重症病人按临床专业范围分科收治的原则,由科主任指导对病人进行分科收治,优先收入ICU或相应专业科室。 5、急诊医师必须完善门诊病历,尽快完成病人收治入院手续,同时通知收治科室医生护士做好病人收治的准备工作。 6、对于非本院临床专业范围的、或限于设备和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确需转院的急危重症病人,或患者或其家属要求转院时,在维护生命体征相对平稳情况下,要向病人或家属告知转诊的原因与风险。在门诊病历记录中及时记载,并请病人或家属签字后同意转出,不得以任何理由强留或收治非本院专业范围的急危重症病人。 三、住院管理 (一)非手术 1、病人到达病区,病房护士按照入院收治流程接待,对初步判断急危重症者;或在日常巡视时发现病情突变,均应立即完成维护生命体征的必要处臵,并及时通知管床医师到场,5分钟内优先进行体格检查、病情判断,必要时邀请上级医师参与诊断、抢救性处置。

最新急危重症护理学重点归纳

院前急救的任务:包括对平时呼救患者的院前急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以及急救知识的普及等 1.急诊留观室和急诊病房护士与病床之比为0.5:1,急诊抢救室和监护室护士与 病床比为2.5~3:1,急诊患者与护士比例为10:1。急诊科应有固定的急诊医生,且不少于在岗医生的75%。急诊医生需3年工作经验。 2.急救绿色通道范围: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无家属陪同且需急诊处理的患者、批量患者 检伤伤: 检伤分类原则:①简单分类,快速治疗;②优先救治病情危重但有存活希望 的伤员;③没有存活希望的放弃治疗;④有感染征象的及时隔离;⑤动态评估 START分类方法:即简单分类、快速救治。根据对伤病员的通气、循环和意识状态进行快速判断,将伤病员分为红色组(立即处理、1h内)、黄色组(延迟处理、2h内)、绿色组(轻伤)、黑色组(死亡)。 强调在每位伤病员身上评估和处置的时间不超过30秒。 START分类流程:行走、呼吸、呼吸频率(30次/分为界)、脉搏、意识。P32 4检伤分类的标志:红色(危重伤、1h内)、黄色(中重伤、4~6h)、绿或蓝色(轻伤)、黑色(致命伤)。 1.急诊分诊:是指对病情种类和严重程度进行简单、快速的评估与分类,确定就诊的优先次序,使患者因为恰当的原因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治疗区获得恰当的治疗与护理的过程,亦称分流。 2.五级分类:Ⅰ级-危殆:生命体征不稳定,立即救治,颜色色。 Ⅱ级-危急: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在15分钟内给予紧急处理,颜色为橙色 Ⅲ级-紧急:病情有潜在加重的危险,但生命体征稳定,等待时间不超过30分 钟。颜色为黄色。 Ⅳ级-次紧急:生命体征稳定,预计没有严重并发症,时间以不超过2小时。 颜色为绿色 Ⅴ级-非紧急:轻症,预计病情不会加重。时间以不超过4小时。颜色为蓝色。 3.分诊程序:分诊问诊,测量生命体征,分诊分流,分诊护理,分诊记录 4.分诊注意事项:1先抢救后补手续2不一定经过分诊处才能进抢救室3保证分诊准确,合 理利用资源4分诊错误,按首诊责任制处理5遇成批伤员报告上级 第八章 1.心搏骤停(SCA):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是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医院危重患者护理管理制度

医院危重患者护理管理制度 (1)为保障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医院实行绿色通道,以先入院抢救,同时办理入院手续为原则。 (2)当急危重患者需立即急诊住院时,由相关科室医生、急诊护士携带抢救药物设备,直接护送至相应科室。 (3)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观察实施后的效果,记录在一般护理记录单/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上。 (4)普通病区危重患者应安排在抢救室,情况不允许时应尽量安排在离护士站近的房间,便于治疗与病情观察。 (5)进行床旁交接班,交接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皮肤、管路、安全和用药情况。 (6)危重患者需由经过危重患者护理理论与技术培训的护士主管。接到重病通知医嘱后,责任护士应及时完成重病护理计划。 (7)制订个体化的危重患者护理计划。护理措施量化、系统化、规范化,减少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护理措施执行不统一,甚至疏漏的情况。 (8)按时巡视,患者病情有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9)危重患者风险评估 1)危重患者均需进行风险评估,科室对危重患者的管理应责任

到人。 2)护士要全面掌握危重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护理方案,及时、准确执行各类治疗处置。 3)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有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4)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预防相关并发症。 5)危重患者风险包括病情变化风险、并发症风险、压力性损伤风险、跌倒坠床风险、管路滑脱风险,设备设施及意外伤害风险等可能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况。 6)应根据危重患者各种安全风险的评估结果,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管路滑脱等不良事件发生。对躁动、意识不清的患者遵医嘱予以适当约束。 7)对已存在的风险,需严格交接班,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告知患者及家属并记录。 (10)危重患者的抢救 (11)危重患者访视 1)各病区对危重疑难病历及时上报护理部,并注明上报日期。 2)各病区护士长须对危重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查房,了解护理计划的落实情况并记录。 3)责任护士向护士长或护理部派出的访视人员汇报病历,提供相关病历资料,并做好访视记录。 4)护理部统一访视排班,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安排和资料整理。 5)派出人员对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进行专业技术性的指导和风险

急危重症护理学1-8章习题

第一章急危重症护理学概述 一.单选题: 1.现代急危重症护理学最早可追溯到( C ) A.第一个早产婴儿监护中心的建立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C.克里米亚战争期间D.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 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房的建立 2. 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期间,何种仪器首次被用于病人救治( A ) A.人工呼吸机B.血液透析机C.心电监护仪D.除颤仪E.输液泵 3.美国医学会于何年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C ) A.1970年B.1971年C.1972年D.1973年E.1974年 4. 1979年,国际上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医学科学中的第多少个专业学科?( D ) A.20 B. 21 C.22 D.23 E.24 5. 1983年,哪个学科成为美国医学界一门最新的学科?( D ) A.急诊医学B.院前急救医学C.灾害医学D.危重症医学E.急救医学6.在我国,急诊医学何年被卫生部和教育部正式承认为独立学科?( B ) 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E.1986年 7.国家学位评定委员会何年正式批准设置急诊医学研究生点?(D ) 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E.1986年 8.我国第一张ICU病床建立于( B ) A.上海中山医院B北京协和医院C.广州珠江医院 D.北京304医院E.四川华西医院 9.美国的急诊和危重症护士执照有效期通常为( C ) A.1年 B.3年C.5年D.10年E.终身 10.上海市急诊适任护士认证工作始于( E ) A.2002年B.2003年 C 2004年D.2005年E.2006年 二..多选题 1.急危重症护理学是( ),研究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ABCDE A.以挽救病人生命 B.提高抢救成功率C.促进病人康复D.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E.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 2.在美国,成为急诊护士的条件包括:ABCE A.具有护理学士学位。 B.取得注册护士资格。 C.有急诊护埋工作经历 D.熟悉急诊护理程序 E参加急诊护士学会举办的急救护理核心课程学习并通过急诊护士资格认证考试。 3.美国急诊专科护士证书课程内容一般包括:ABCDE A.急诊突发事件的评估及确定优先事项 B.对医疗和心理紧急情况的快速反应及救生干预 C.创伤护理核心课程D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术E.儿科急诊护理课程、急诊护理程序等。 三.判断题 1.危重症护士资质认证是对急诊和危重症护士的从业资格进行的认证制度,即要 求注册护士在经过专门培训获得证书后方可成为急危重症专科护士。 第二章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与管理 一.单选题 1.一个有效的院前急救组织必须具备以下标准,哪项除外( D ) A.用最短的反应时间快速到达病人身边,根据具体病情转送到合适医院 B.给病人最大可能的院前医疗救护 C平时能满足该地区院前急救需求,灾害事件发生时应急能力强 D.开展高水平的院前急救教学科研 E.合理配备和有效使用急救资源,获取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 2.下列不属于院前急救的运转模式的是( C )

急危重症护理_心得

名词解释: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院外急救: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急救绿色通道:即急救绿色生命安全通道,指对危重病人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的原则,医疗相关手续按情补办。 CVP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上、下腔静脉的压力。 每分肺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进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它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的缺血、缺氧。 休克:有效机体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一急性的综合征。 休克肺:严重休克病人可出现进行性缺氧和呼吸困难,造成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称为休克肺。(或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伤因的打击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组织或器官受到严重创伤,其中至少有一处是可以危机生命的严重创伤,或并发创伤性休克者。 复合伤:是由2种或2种以上的致伤因素造成解剖部位或脏器的损伤,且有一处危及生命的伤害。 联合伤:是指创伤造成膈肌破裂,既有胸部伤,又有腹部伤。又称胸腹联合伤。 呼吸衰竭:由于呼吸系统或其他疾患而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导致机体在呼吸正常大气压时发生的较严重的缺氧,或合并有二氧化碳潴留,而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及代谢障碍的临床综合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严重感染、创伤或大手术等急性疾病过程中,同时或相继并发一个以上系统或器官的急性功能障碍或衰竭。 中毒:机体过量或大量接触化学毒物,引发组织结构和功能损害、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或死亡者,称为中毒。 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

《急危重症试题护理》试题(附参考答案)

《急危重症试题护理》试题(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院前急救是指 A.急危重病人的现场救护 B.专业救护人员到来之前的抢救 C.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 D.途中救护 E.现场自救、互救 2.一般要求,市区的平均反应时间为 A.8min B.10~15min C.20min D.25min E.3~5min 3.大批伤员中,对于大出血的病人应用何种颜色进行标记 A.黄色B.绿色C.棕色D.红色E.黑色 4.急救单元的郊区、县的服务半径为 A.3~5km B.5~8km C.8~10km D.10~15km E.15~20km 5.急救运输工具的配备,哪项不正确 A.原则上每5~10万人口配1辆急救车 B.车辆应集中停在急救中心,以便于管理 C.车辆性能要满足急救需要 D.每辆车配备医护人员与驾驶员各5人 E.定期检查维修,保持完好状态。 6.下列哪项不属于“生命链”的环节 A.早期通路B.早期心肺复苏C.早期转送 D.早期心脏除颤E.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7.一急诊胸前区疼痛病人你用分诊技巧是 A.SOAP分诊公式B.PQRST分诊公式 C.CRAMS评分法 D.QRS分诊公式 E.RSTRS评分法 8.王某,女,18岁,感冒高热39℃,急诊输液体温没有下降,没有家属,护士在肌注降温药时,心理护理措施正确的是 A.协助病人饮水 B.指导病人高热饮食 C.与病人交谈分散注意力 D.用手触摸病人头部,安慰病人再注射 E.注射后告知病人等待退热

9.ICU病房的温度应保持在 A.16~20℃B.18~22℃C.20~25℃D.25~28℃E.26~30℃ 10.ICU病人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 A.泌尿系感染 B.消化道感染 C.下呼吸道感染 D.血液感染 E.伤口感染 11.关于无创血压监测,下列不正确的是 A.无创伤性,重复性好 B.自动测压,省时省力,易掌握 C.能间接判断是否有心律失常 D.自动检测血压袖带的大小,测量平均动脉压准确 E.可引起肢体神经缺血、麻木等并发症 12.某女士,45岁,慢支病史20余年,计划于次日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做好术前准备。因心脏病发作,出现心衰,而入外科ICU,做了如下处理,哪项不必要进行 A.连续测血压 B.血氧饱和度监测 C.心电示波监测 D.中心静脉压监测E.肢体活动功能监测 13.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正常值 A.15~25mmHg B.25~35mmHg C.35~45mmHg D. 45~55mmHg E.30~40mmHg 14.使用呼吸机时出现高压报警的常见原因不正确的是 A.管道扭曲 B.呼吸道分泌物过多 C.支气管痉挛 D.高压报警上限设置过高 E.自主呼吸与呼吸机对抗 15.病人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主要措施是: A.维持有效的循环 B.确保呼吸道通畅C.降温和脱水疗法 D.加强基础护理 E.治疗原发疾病 16.判断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是否有效,首先观察: A.口唇紫绀是否改善 B.瞳孔是否缩小 C.吹气时阻力大小 D.看到病人胸廓升起 E.剑突下隆起 17.患儿曹某,家中进食中突发吸气性呼吸困难伴刺激性干咳,最可能的原因是 A.哮喘发作 B.自发性气胸C.气管异物 D.肺水肿 E.心衰 18.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性肺水肿,最重要的抢救措施是

急危重症护理学知识点总结

急救护理学 1、市区急救的反应时间是15分钟 2、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ICU)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组成: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救护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 作用: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3、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4、急诊护理工作的具体目标及措施:(选择)P18 (1)、稳定急诊护理专业队伍 (2)、提高分诊准确率 (3)、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4)、完善急救备用物资管理机制 (5)、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 (6)、提高急诊患者的住院率 (7)、规范护理文书

(8)、保证互换沟通通畅 5、ICU的人员编制:床位:医生人数=1:0.8以上 床位:护士人数=1:2.5-3以上 ICU 收治对象: (1)、创伤、休克、感染等引起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心肺复苏后需要对其功能进行较长时间支持者 (3)、严重的多发伤、复合伤 (4)、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疾病症,如中毒、溺水、触电、虫蛇咬伤和中暑患者 (5)、有严重并发症的心肌梗死、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6)、各种术后重症患者或年龄较大,术后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高危患者 (7)、严重水、电解质、渗透压和酸碱失衡者 (8)、严重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甲状腺、肾上腺和垂体等分泌危象患者 (9)、各种原因大出血、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等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全需要支持者 (10)、脏器移植术后及其他需要加强护理者 6、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低下,易感性增加 感染患者相对集中,病中复杂 各种进入性治疗、护理操作较多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最新版本

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词解释 1.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适合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适合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2.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包括病人发生伤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运送等环节。 3.危重病(症)救护:是指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救治设备的重症监护病房,接受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对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以及继发于各种严重疾病或创伤的复杂并发症病人进行全面监护及治疗护理。 4.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5.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6.急救半径是指急救单元所执行院外急救服务区域的半径,它代表院外急救服务范围的最长直线辐射距离。 7.反应时间是急救中心(站)调度室接到呼救电话至急救车到达现场所需时间。 8.“生存链”是以早期通路(呼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环环相扣。定义了第一目击者(第一反应人)、急救调度、急救服务人员、急救医生和护士作为团队,共同为抢救生命进行有序工作。 9.分诊是指对来院急诊就诊病人进行快速、重点地收集资料,并将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分类、分科,同时按轻、重、缓、急安排就诊顺序的技术。 10.SOAP公式是四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组成。S是收集病人的主观感受资料,包括主诉及伴随的症状;O是收集病人的客观资料,包括体征及异常征象;A是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初步判断;P是根据判断结果,进行专科分诊,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安排就诊。 11.PQRST公式是五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写,适用于疼

急危重症护理学解答

急诊重点 第一章绪论 1、急危重症护理学(名解):是以挽救病人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病人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危急重症病人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研究范畴:①院前急救②急救科抢救③急重病(症)救护④急救医疗服务体力的完善⑤急危重症护理人才的培训与研究工作等内容。 3、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诊治、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和各专科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即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急诊科和ICU负责院内救护,它既合适于平时的急诊医疗工作,也合适于大型灾害或意外事故的急救。 第二章院外急救 1、院前急救(名解)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的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病人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 2、院外急救的任务:①平时呼救病人的院外急救、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③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④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⑤急救知识的普及 3、院前急救的运转模式 4、医院急诊科救治:是院前急救的继续,又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24小时不间断地对来自院前的各类伤病员按照病情轻重缓急实施急诊和救治 5、医院急诊科的任务:①急诊急救(P9页)②教学培训③科研④接受上级领导指派的临时救治任务 6、急诊科的运转模式:①独立自主性:急诊科医护人员完全固定②半独立性:部分固定的医护人员③轮转型:无固定的医生 第三章急诊科的设置与管理 1、每张抢救床净用面积不小于12m*12m 2、各种抢救药品、物品做到“四定”:定数量、定地点、定人管理、定期检查 3、留院观察时间不超过48-72h 4、急诊科24h连续接诊,相关科室10min之内到达在接到会诊后,患者5min内得到处置 5、急救绿色通道:医院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包括在分诊、接诊、检查、治疗、手术及住院等环节上,实施快速,有序、安全、有效的急救服务。 第五章灾难护理 1、灾难的分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 2、超急期、进展期、稳定期 3、检伤分类方法: ①START:通气、循环、意识状态----红、黄(2h内救治)、绿、黑----时间<30s ②jumpSTART 第七章急诊护理评估

急危重症护理常规

院前急救 一、概述 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中对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害事故等伤病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统称,即在患者发病或受伤开始到医院就医之前这一阶段的救护。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至残率,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院前急救任务包括:1、平时对呼救患者的院前急救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救援3、执行特殊任务时的救护值班4、通讯网络中的枢纽任务5、普及急救知识 二、院前急救任务 1、院前急救系民市急救中心联网,受市120总台指挥 2、平时呼救患者的院外急救,有120总台指挥,医院派120值班小组执行。 3、医院周边网络医院或其他医院疑难重症患者的会诊转运工作 三、院前急救原则 1、120急救移动电话由120护士保管,班班交接,为保证120电话通畅,任何人不得占用120电话。 2、接120电话的护士应该问明所去地点、患者姓名、年龄、疾病、联系电话并做好记录。 3、120由有资格担任此岗位的护士出诊。 4、原则上各科病人由各科急诊医生出诊。

5、特殊情况需要带专科会诊者应直接与专科病房联系。 6、现场争救按先排险后施救、先重伤后轻伤、先施救后运送、急救与呼救并重、转运与监护急救相结合、紧密衔接、前后一致的原则。 7、120院前急救是高风险的医疗服务,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转运前家属需签转运同意书。 四、院前急救护理常规 1、评估 (1)、快速评估造成事故、伤害及发病的原因。是否存在对救护者、患者造成继续伤害的危险因子、消除险境以保安全。 (2)、快速评估危险病情,包括对意识、呼吸、循环等几方面进得评估。 2、检伤分类 (1)、原则:采取边检伤、边分类、边抢救,同时并举。使急救工作有务不絮进行,不同程度伤情的患者都能尽快得到救治,达到提高成活率、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2)、分类:按伤员出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分为4类,用绿、黄、红、黑不同颜色将患者分类标志。轻度—绿色、中度—黄色、重度—红色、死亡—黑色 (3)、现场救护:合适体位、建立有效静脉通路。按以下要点进行急救:①维持呼吸、循环系统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包括清除痰液及分泌物。给氧;心肺复苏、药物治疗。 ②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在实施基础生命支持时,即开始注意脑复苏如头部降温。以减少对脑组织的损害。 ③防止休克:特别要注意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