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菌根研究方法
药用植物的丛枝菌根接种方法研究

, 而且已经取得
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发展对运用菌根技术解决中药 种植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菌根生物技术 属于绿色生物技术, 在增加植物抗性的同时不会引 入外援污染物, 有助于保证中药质量, 而且菌根菌剂 的生产简单、 易推广, 运用菌根生物技术解决中药栽 培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
丛枝菌根的研究现状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观察到微生物与植物
(寄主植物, 存在着一种有趣的现象, 那就 >/QM N03IM) 是互惠共生 ( GHMH0KQG) 。5%%# 年 RS3I@ 提出了” 菌根 (24F/SS>KT3Q) ” 这一专业术语用于描述真菌和植物的
收稿日期: 修订日期: $""% 7 $ 7 $%; $""% 7 "$ 7 $8
[.] 无有效办法 。
$ 不同培养方法和条件对药用植物接 种 "# 真菌的影响
$%& 药用植物 "# 真菌的培养方法及培养基质 由于 !" 真菌属专性活体寄生真菌, 尚无方法 进行无寄主纯培养, 为攻克这一难题很多研究机构 和科学家投入了大量精力的对 !" 真菌生活史 ( +)54 和培养条件 ( %&01)7)&0 &5 %6+76’4) 进行研究, 并 ()87&’$) [DG H DI] 且不断有新的 !" 真菌方法报道 。从培养基 质的不同上可将 !" 真菌的培养方法分为: 盆栽法、 培养基培养法、 溶液培养法、 汽雾培养法四种。也有 人结合寄主不同提出更细致的分类方法, 例如杨晓 红等结合研究成果着重从十个不同的层面对丛枝菌 根真菌 ( !" 真菌) 的培养方法研究做了较为系统的 介绍与评述, 总结 !" 菌根的十种培养方法为: 盆栽 培 养 法( -&7 %6+76’4 ) , 培 养 基 培 养 法( "41)6# ,静 止 营 养 液 培 养 法 ( J487)0, ($1’&<&0)% %6+76’4) ,营养流动液培养法 ( C67’)7)&0 5+&K %6+76’4) , %6+76’4) 汽雾培养法 ( !4’&<&0)% %6+76’4D) , !" 真菌与植物根 器官的双重无菌培养法 (?6/+ /L40)% %6+76’48)玻璃珠 分室培养法 (A+/88 M4/18 8<+)7 : %&#</’7#407 %6+76’4)汽 雾培 养 法 ( !4’&<&0)% %6+76’4 )离 体 无 菌 纯 培 养 ( N0 , O)7’& /L40)% %6+76’4) !" 真菌与 J) BP?C! 转型根的 双重单胞无菌培养法 ( ?6/+ #&0&/L40)% %6+76’4 &5 !" [DQ] 。该分类方 560,) K)7( J) B: ?C! 7’/085&’#41 ’&&7) 法虽然很细致但各方法之间存在交叉, 对于指导药 用植物培养不适合, 故在本文仍沿用传统的 G 种分 类。 药用植物接种菌根的培养目的是选择 !" 真菌 培养方法的根本依据, 对于不同目的往往需要不同 的培养方法 (表 D) , 例如杨晓红等用垂直平板定时 转动培养法对菌丝生长进行观察, 结果发现培养基 上生长的营养菌丝较少分枝, 培养基转动前后生长 的菌丝之间有明显的折点。定时转动所形成的众多 折点将延伸菌丝分成若干个节段, 使形成的菌丝面 局限在易观察的小范围内, 从而为诱导菌丝定向生
丛枝菌根真菌的快速繁殖方法研究

采用盆钵加富培养法和双重培养法对丛枝菌根的快速扩繁方法进行研究遥 结果表明院在盆钵加富培养法中袁高粱扩繁
4 个月后袁接种 GM 和 GE 的侵染率分别为 51.5%和 53.3%袁侵染效果好遥 在双重培养法中袁培养 30 d 后袁小麦为寄主植
物时袁接种 GM 的 Hoagland 培养基侵染率为 75.5%袁显著高于其他方法袁小麦接种 GM 后 Hoagland 培养基适宜作为扩
4 个月后高粱接种 GM 的平均侵染率为 51.5%袁 接种 GE 的平均侵染率为 53.3%遥 观察发现袁AM 菌侵 染高粱的泡囊数多袁侵染效果较好遥 虽然是统一管理袁 但同一品种的侵染率仍有差异袁GM 比 GE 菌种的泡 囊数多遥 高粱是直根系作物袁试验发现主根侵染率低 于侧根袁在测定侵染率过程中袁将菌根剪成 1 cm 菌根 段袁随机抽取根段袁未考虑作物根系种类袁导致测定结 果偏低遥 因此袁应改进试验步骤袁在侵染率测定中袁取 根时要注意保证每株根的完整性遥 2.2 采用双重培养法快速繁殖 AM 真菌
培养 基种 类为 PDA 培 养基 尧 水 琼 脂培 养 基 尧 Hoagland 培养基渊参考叶菌根学曳[15]进行改良冤遥 1.2 试验方法 1.2.1 采用盆钵加富培养法快速繁殖 AM 真菌遥 共设 3 个菌种处理袁即 Glomus mosseae 渊GM冤尧Glomus etunicatum 渊GE冤袁以未加菌种的无菌沙土作为对照渊CK冤遥
LU Yanqi YUAN Bohua GAO Huidong ZHENG Suyue SHAN Wenrong CUI Meixiang (College of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Hebei 056038) Abstract Taking wheat and sorghum as host plants袁Glomus mosseae (GM) and Glomus etunicatum (GE), these two specie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were used as strains. The pot enrichment culture method and dual culture method were used to study the rapid propagation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pot enrichment culture method袁the infection rates of GM and GE inoculation were 51.5% and 53.3% respectively after 4 months of expanding propagation of sorghum袁and the infection effect was good. In the dual culture method, after 30 days of cultivation袁when wheat was the host plant, the infection rate of Hoagland medium inoculated with GM was 75.5%,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methods. After wheat inoculation with GM, Hoagland medium was suitable as a propagation substrate; when sorghum was the host plant袁 the water agar medium inoculated with GE had the highest infection rate袁which was 72.0%. When sorghum was inoculated with GE and the water agar medium was selected袁the effect was good. The dual culture method has a short culture time袁high infection rate袁but is easy to be polluted袁and requires high operation technology, which is suitable for indoor research曰the pot enrichment method has a long culture time袁but is low in cost袁easy to operate, which is suitable for promotion in production. Keywords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enrichment culture method; dual culture method; rapid propagation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的研究进展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菌,与大多数植物都有一种共生关系。
它们主要生长于植物根际,与植物根系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关系,能够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吸收,同时也能够提高植物的耐受性和适应性。
本文将简要介绍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的原理、产生的生物化学反应,以及在生态和农业方面的应用。
一、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的原理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态模式。
它们的共生方式是真菌从植物根中获取有机物,然后向植物提供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养分。
这种共生方式的发生主要是由丛枝菌根真菌侵入植物根发育的末端,而在植物根中形成一种类似于“拐杖”的结构,这个“拐杖”结构就是AMF担任的重要角色之一,主要用于提供养分和水分。
此外,AMF还能够生成一种称为“外生孢子”的特殊结构,以适应生存环境的改变。
外生孢子的形成与amycorhyzal短语有关,因为孢子主要存在于土壤环境中,而非植物体内。
外生孢子对土壤环境变化有良好的适应性,一旦形成就可以在土壤中保持数年甚至数十年,等待植物根系的入侵而开始新一轮共生循环。
二、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所产生的生物化学反应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共生关系所产生的生物化学反应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植物吸收营养物质。
丛枝菌根真菌能够延长植物的根系,并且使植物更加频繁的吸收有机物和无机物质,其中包括一些人工在土壤中添加的肥料。
这些有机物和无机物再通过AMF传递到植物根中,植物体再将其转化成必须的元素和化合物,使植物更加健康生长。
2、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丛枝菌根真菌还能够通过激活植物与真菌之间的信号传递,直接或间接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AMF能够刺激植物根中的根冠部细胞分裂,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又例如AMF可以改变植物中激素的代谢途径,来影响植物开花或结实等过程。
丛枝菌根研究方法

丛枝菌根研究方法1.检测孢子含量的方法(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1.Gerdemann J W, Nicolson T H,1963. Spores of mycorrhizal endogone species extracted from soil by wet sieving and decanting. Transactions of the British Mycological Society, 46: 235-2442.刘润进,李晓林.2000.丛枝菌根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0-194根据上述方法略有改动1.称取10 g菌剂,置入大烧杯中加500 ml水,搅拌,静置10 s。
2.先后过80目分样筛、400目分样筛,将400目筛子上的残余物用药匙转入50ml 离心管中,后用清水冲洗筛子,将残余物全部转入离心管中,配平,3000转/min 离心10 min。
(注分样筛最好直径为12 cm左右,便于下面放置烧杯过筛)3.去掉上清液,在离心管中加入预先配制好的质量分数为50%的蔗糖溶液,玻璃棒搅匀,配平,3000转/min 离心10 min(注意离心前离心管壁上不能有残余物)。
4.将400目筛子呈一斜面放置,离心后的蔗糖溶液过筛子的下侧,用水将筛子上的残留物轻轻洗入划线培养皿中。
(注意水不能加太多以防影响检测,培养皿划线便于统计)。
5. 解剖镜镜检统计培养皿中的孢子数目,计算出菌剂中的孢子含量。
注:溶于蔗糖溶液中的孢子仍可进行接种。
2.检测菌根侵染率的方法(曲利苯蓝染色法)Phillips J M,Hayman D S,1970. Improved procedures for clearing and staining parasitic and 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for rapid assessment of infec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British Mycological Society, 55: 158~161根据上述方法略有改动1.将洗净的幼苗根系剪成1 cm左右的根段,用FAA固定液(70%酒精:甲醛:冰醋酸=90:5:5)固定24 h。
丛枝菌根研究方法

丛枝菌根研究方法野外调查是丛枝菌根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对丛枝菌根真菌的采集和标本的收集,可以了解不同地理位置的物种组成和丰度。
同时,还可以观察丛枝菌根的形态特征、寄主植物的类型和数量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
野外调查可以通过线虫技术、浸渍法、剥离法等方法来采集土壤样品,进一步分离和鉴定丛枝菌根真菌。
实验室培养是丛枝菌根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在不同培养基上对真菌进行培养和观察,可以研究其生长特性、生理代谢和生殖方式等方面的特点。
实验室培养还可以通过共培养法来研究丛枝菌根真菌与寄主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共培养法可以模拟真菌在寄主根系中的生长环境,通过观察真菌的侵染和共生过程,揭示丛枝菌根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方式。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丛枝菌根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提取丛枝菌根真菌的DNA,利用PCR扩增、测序和分析等技术,可以对真菌的物种进行鉴定和分类。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基因组DNA文库和表达文库,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基因的组成和功能。
此外,还可以利用荧光原位杂交、免疫荧光检测、原位PCR等技术,对丛枝菌根真菌在寄主植物根系中的定位和分布进行研究,揭示其与寄主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机制。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借助微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例如计量生态学、同位素示踪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对丛枝菌根的分布、生态功能、物质循环和与其他微生物群落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总之,丛枝菌根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和关键。
通过野外调查、实验室培养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手段的结合,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丛枝菌根的形态特征、物种组成、功能和作用机制,为我们更好地利用和管理丛枝菌根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丛枝菌根研究简介

丛枝菌根研究简介2.1菌根的研究概况菌根是一种新生的生物,是一种土壤中的某种真菌为了生存必须从植物体中吸收糖分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
同时这种真菌对植物的生长,繁衍具有重大的作用。
因为这种真菌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然后输送给植物。
而且真菌和植物形成共生体之后,能够大大扩大根系的吸收面积和吸收种类。
能够让植物的根系吸收更多的促进生长的微量元素,特别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磷。
所以世界上近90%的植物具有菌根结构。
这种生物对植物的生长,对养分的吸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菌根结构的植物形态各不相同,根据它们的结构和用途不同把菌根分为以下六大类:这六类菌根中对植物生长最有利最有经济价值的的是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
丛枝菌根能与农业中的水果,蔬菜和谷类植物等植物形成共生体,能够与这些植物产生共生关系,促进植物根系吸收养分。
而外生菌根则能够与树木及灌木共生,在所有的菌根中最普遍也是最有经济价值的是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丛枝菌根能与很多植物形成共生体,外生菌根虽然与农作物根系联系的不多,但是它能与经济价值极高的灌木及树木能够形成共生体,所以生物专家对外生菌根的研究比较多。
另外还有部分外生菌根真菌在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了实用的子实体(如红菇属、乳菇属的菌类),这些菌类是人们食用和药用的菌类资源之一。
还有对植物的良好生长,和提高植物的抗菌作用都有促进作用的赤霉素、维生素、植物生长激素、细胞分裂素、抗生素以及酶类等。
2.2丛枝菌根真菌菌根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大作用,甚至有些植物如果离开菌根就会出现发育不良,或者无法发育成胚胎。
如杜鹃科植物必须和菌根共生,要不然杜鹃科植物会出现严重的发育不良,或者很难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
兰科类植物在种子萌芽时如果没有菌根的真菌与其共生就不能发育成胚胎进而长成幼苗。
生物届普遍认为只有少部分的子囊亚门能与植物共生形成菌根,并把这些真菌命名为菌根真菌。
还有大部分属于担子菌亚门是不能与植物进行共生的。
丛枝菌根是丛枝菌根真菌的菌体,它属于内生菌根,它在形成过程中没有菌套,所以只能存在与植物根的表层细胞之中,所以它只会选择有根毛的植物寄生。
《2024年丛枝菌根真菌与微生物肥配施对燕麦生长作用的研究》范文

《丛枝菌根真菌与微生物肥配施对燕麦生长作用的研究》篇一一、引言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简称AMF)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微生物,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微生物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旨在研究丛枝菌根真菌与微生物肥料配施对燕麦生长的作用,以期为农业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1. 材料选择选取健康的燕麦种子,以及不同种类的丛枝菌根真菌和微生物肥料。
2. 实验设计将燕麦种子分别进行不同处理:对照组(不接种AMF,不施微生物肥料)、AMF处理组(接种AMF,不施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处理组(不接种AMF,施用微生物肥料)、AMF+微生物肥料处理组(同时接种AMF并施用微生物肥料)。
每个处理组设置若干个平行样。
3. 实验过程将处理后的燕麦种子种植在同一块地上,保持土壤湿度、光照、温度等条件一致。
在燕麦生长过程中,定期观察并记录其生长情况,包括株高、根系发育、生物量等指标。
同时,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中AMF的数量和活性,以及土壤中其他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燕麦生长情况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MF处理组和微生物肥料处理组的燕麦生长情况均有所改善。
其中,同时接种AMF并施用微生物肥料的处理组效果最为显著,燕麦的株高、根系发育和生物量均有所提高。
这表明丛枝菌根真菌与微生物肥料的配施对燕麦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 AMF数量与活性土壤中AMF的数量和活性分析表明,接种AMF的处理组土壤中AMF的数量和活性均有所提高。
这表明接种AMF可以增加土壤中AMF的数量和活性,从而更好地与燕麦形成共生关系,促进燕麦的生长。
3. 土壤中其他微生物的数量与活性土壤中其他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分析表明,施用微生物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其他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
这表明微生物肥料可以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土壤中其他微生物的活性和数量,从而促进燕麦的生长。
丛枝菌根观察与侵染率测定方法的比较

比较分析
1、相同点
不同方法之间存在相同点。首先,它们都是研究丛枝菌根的重要手段,能够 帮助我们了解丛枝菌根的存在和作用。其次,这些方法都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 包括样本的选取、处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 它们都需要一定的实验设备和技能,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2、不同点
例如,对于需要了解丛枝菌根形态和结构的研究,可以采用显微镜观察法; 对于需要快速筛选和处理大量样本的研究,可优先考虑间接计数法。总之,在选 用丛枝菌根观察和侵染率测定方法时,应充分考虑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以 获得更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
参考内容
在生态系统中,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简称AM)是一种普 遍存在的菌根联盟,对植物生长和土壤生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丛枝菌 根染色方法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染色效果不佳、成本较高等。为此,本次演 示介绍了一种改进的丛枝菌根染色方法,旨在提高染色效果、降低成本,并拓展 其应用领域。
但PCR扩增效率和样品采集会影响估算的准确性。此外,不同方法在适用范 围方面也有所不同。显微镜观察法适用于研究丛枝菌根的形态和结构,而间接计 数法适用于对大量样本进行快速筛选和处理。
结论
通过对丛枝菌根观察和侵染率测定方法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不 同方法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准确了解丛枝菌根的存 在和作用至关重要。在实际研究中,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实验条件和样品特点选 取适合的方法。
背景
丛枝菌根是土壤中植物根系与菌根真菌形成的共生体,对植物吸收水分和养 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丛枝菌根在土壤碳循环、氮循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 用。丛枝菌根观察和侵染率测定是研究丛枝菌根的基本手段,通过观察和测定可 以了解丛枝菌根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存在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丛枝菌根研究方法
1.检测孢子含量的方法(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
1.Gerdemann J W, Nicolson T H,1963. Spores of mycorrhizal endogone species extracted from soil by wet sieving and decanting. Transactions of the British Mycological Society, 46: 235-244
2.刘润进,李晓林.2000.丛枝菌根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0-194
根据上述方法略有改动
1.称取10 g菌剂,置入大烧杯中加500 ml水,搅拌,静置10 s。
2.先后过80目分样筛、400目分样筛,将400目筛子上的残余物用药匙转入50ml 离
心管中,后用清水冲洗筛子,将残余物全部转入离心管中,配平,3000转/min 离
心10 min。
(注分样筛最好直径为12 cm左右,便于下面放置烧杯过筛)
3.去掉上清液,在离心管中加入预先配制好的质量分数为50%的蔗糖溶液,玻璃棒搅
匀,配平,3000转/min 离心10 min(注意离心前离心管壁上不能有残余物)。
4.将400目筛子呈一斜面放置,离心后的蔗糖溶液过筛子的下侧,用水将筛子上的残
留物轻轻洗入划线培养皿中。
(注意水不能加太多以防影响检测,培养皿划线便于
统计)。
5. 解剖镜镜检统计培养皿中的孢子数目,计算出菌剂中的孢子含量。
注:溶于蔗糖溶液中的孢子仍可进行接种。
2.检测菌根侵染率的方法(曲利苯蓝染色法)
Phillips J M,Hayman D S,1970. Improved procedures for clearing and staining parasitic and 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for rapid assessment of infec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British Mycological Society, 55: 158~161
根据上述方法略有改动
1.将洗净的幼苗根系剪成1 cm左右的根段,用FAA固定液(70%酒精:甲醛:冰醋
酸=90:5:5)固定24 h。
2.加入10% KOH在100℃的恒温干燥箱内反应45 min(去除细胞质,便于染色。
一般
来说,幼根需要时间较短,大约只要0.5 h,老根需要时间长,大约1 h,以根系相对透明为标准)。
3.洗去碱液,加入10% H2O2漂白15 min,用蒸馏水清洗,加入0.2 mol·L-1盐酸酸化
1h以上(可以延长,曲利苯蓝为酸性染料,需酸化,酸化时间应不少于30 min)。
4.曲利苯蓝(Trypan blue)乳酸酚溶液(乳酸100 mL,甘油100mL,苯酚100 mL,蒸
馏水100 mL,曲利苯蓝0.2 g)染色5 min。
5.乳酸酚(乳酸100 ml,甘油100 mL,苯酚100 mL,蒸馏水100 mL)脱色15min。
6.制片,镜检。
7.试验中可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苯酚有毒,进行染色、脱色步骤时需在通风橱中进行,
实验人员需戴口罩。
说明:常规制片用水即可,用封固剂(聚乙烯醇1.66g,甘油1 ml,乳酸20ml ,蒸馏水10ml)制片片子可以保存较长时间,但容易产生气泡,另聚乙烯醇有毒需小心。
经脱色后的植物根系可以在甘油中保存数月。
3.统计方法
•Trouvelot A, Kough JL & Gianinazzi-Pearson V (1986)
Mesure du taux de mycorhization VA d’un système
radiculaire. Recherche de méthodes d’estimation ayant
une signification fonctionnelle. In : Physiological and
Genetical Aspects of Mycorrhizae, V. Gianinazzi-Pearson and S. Gianinazzi (eds.). INRA Press, Paris, pp. 217-221.
Estimation of AMF colonisation
Estimation of mycorrhizal colonization according to Trouvelot et al
丛枝菌根真菌侵染性的评估方法(Trourelot等,1986)
a. Mount 15 root fragments on one slide; prepare two slides (30 root fragments total).
1.将15个根段固定在1张载玻片上,30个染色后的植物须根根段制2个片子。
b. Observe these fragments under the microscope and rate according to the range of classes indicated in figure 1. These classes give a rapid estimation of the level of mycorrhizal colonisation of each root fragment and the abundance of arbuscules.
2.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根段,按照图1的分类方法确定分级,这种分级包括对每个根段菌根侵染率水平和丛枝丰度的快速评估。
c. Put the values into the computer program 'Mycocalc' to calculate the parameters: %F, %M, %m, %a and %A, according to Trouvelot et al.. 1986. (see Figure 1 from Trouvelot et al 1986)
3.将观测值代入计算机软件“Mycocale”中即可按照以下相关公式计算出相关的菌根侵染度参数:%F,%M,%m, %a和%A
o Frequency of mycorrhiza in the root system
根系中的菌根侵染率(%F)=有菌根根段数/总根段数*100
o F% = ( nb of fragments myco/total nb)*100
o Intensity of the mycorrhizal colonisation in the root system 根系中的菌根侵染强度(%M)=( 95*侵染率90%以上根段数+70*
侵染率50%至90%的根段数+30*侵染率10%至50%的根段数+
5*侵染率10%以下1%以上根段数+ 侵染率1%以下根段数)/总根
段数*100
o M% = (95n5+70n4+30n3+5n2+n1)/(nb total)
where n5 = number of fragments rated 5; n4 = number of
fragments 4 etc.
o Intensity of the mycorrhizal colonisation in the root
fragments
相对菌根强度即根段中的菌根侵染强度(%m)=M*总根段数)/有菌
根根段数
o m% = M*(nb total)/(nb myco)
o Arbuscule abundance in mycorrhizal parts of root fragments a% = (100mA3+50mA2+10mA1)/100
(相对丛枝率)菌根根段丛枝率(%a)=( 100*mA3+50mA2 +
10mA1)/100,其中mA3,mA2,mA1分别是A3,A2,A1所对应的菌根侵染强度
o where mA3, mA2, mA1 are the % of m, rated A3, A2, A1, respectively, with
mA3=((95n5A3+70n4A3+30n3A3+5n2A3+n1A3)/nb
myco)*100/m and the same for A2 and A1.
o Arbuscule abundance in the root system
(绝对丛枝率)根系丛枝率(A%) = a*(M/100)
Figure 1
注:现在找不到“Mycocale”这个软件了,我一般都是显微镜检测后自己计算结果。
统计菌根侵染率的方法有很多,有网格交叉法、频率标准法等,可以搜一下相关文献。
另附《丛枝菌根及其应用》(刘润进,李晓林主编,2000,科学出版社)的190-199页。
4.菌根参考书
期刊:Mycorrhiza
1.J.R.Norris,D.J.Read,A.K.VARMA.199
2.Techniques for mycorrhizal research
2.国内有《菌根学》刘润进、陈应龙主编
《丛枝菌根及其应用》刘润进、李晓林主编
《丛枝菌根生理生态学》宋福强主编《AM培养新技术及其对土地复垦生态效应》毕银丽主编《园艺植物丛枝菌根研究与应用》吴强盛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