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遗传学_教材电子版 (1)
普通遗传学第二遗传细胞学基础

长江大学
41
1、减数分裂期Ⅰ
(1) 前期Ⅰ(prophase Ⅰ)
染色体进行配对和基因重组, 其形态特点变化复杂, 可进一 步划分为5 个时期:
① 细线期(leptotene) ② 偶线期(zygotene) ③ 粗线期(pachytene) ④ 双线期(diplotene) ⑤ 终变期(diakinesis)
一、原核细胞 1-10µm
1、细胞组成:
细胞壁:蛋白聚糖; 细胞膜: 细胞质:核糖体等;无膜胞器 拟核区:DNA、RNA等;
2、原核生物:
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细胞
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prokaryote)。
普通遗传学 2019/10/11
长江大学
3
二、真核细胞
真核 生物
→细胞
细胞壁
内质网 线粒体
• 二价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形 成赤道板.
• 细胞内出现纺锤丝, 产生 纺锤体.
• 每个二价体的着丝粒分别 朝向细胞两极.
普通遗传学 2019/10/11
长江大学
50
(3)后期Ⅰ
• 两条同源染色体分离,并
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 细胞每一极只能得到两 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 从而导致子细胞内染色体 数目减少一半.
普通遗传学 2019/10/11
长江大学
19
• 6.染色体编号:
根据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长短臂比、 随体有无等特点进行编号。
普通遗传学 2019/10/11
长江大学
20
• 人类的23对染色体及其编号
普通遗传学 2019/10/11
长江大学
21
二、染色体数目
表2、一些生物的染色体数目
普通遗传学2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普通遗传学 29.12.2020
编辑ppt 长江大学
缩写
M m sm St t T
16
• 4.大小:
(1).各物种差异很大,染色体大小主要指长度, 同一物种染色体宽度大致相同:
–植物:
长约0.20-50 m、 宽约0.20-2.00 m 。
普通遗传学 29.12.2020
编辑ppt 长江大学
17
(2).高等植物中单子叶植物的染色体一般 比双子叶植物要大些
•蚕豆 配子中染色体(n=6)的核苷酸对为2×1010, 长度6000mm。
•豌豆 配子中染色体(n=7)的核苷酸对为3×1010,
长度10500mm。
普通遗传学 29.12.2020
编辑ppt 长江大学
编辑ppt 长江大学
11
三、各类型细胞之间的比较
普通遗传学 29.12.2020
编辑ppt 长江大学
12
第二节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一、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普通遗传学 29.12.2020
编辑ppt 长江大学
13
• 1.重要性:
(1).几乎所有生物细胞中均存在染色体;
(2).各物种染色体均各有其特定的形态特征,在 细胞分裂的中期和早后期最为明显和典型;
普通遗传学 29.12.2020
编辑ppt 长江大学
19
• 6.染色体编号:
根据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长短臂比、 随体有无等特点进行编号。
普通遗传学 29.12.2020
编辑ppt 长江大学
20
• 人类的23对染色体及其编号
普通遗传学 29.12.2020
编辑ppt 长江大学
21
二、染色体数目
遗传学课件全部完整版

多因子复杂性状受多个基因控制,每个基因作用较小,且易受环境 影响;而单基因性状通常受单一基因控制,遗传效应显著。
研究意义
揭示多因子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为疾病预测、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 依据。
数量性状遗传学原理
数量性状定义
01
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如身高、体重等。
遗传基础
02
数量性状受多对基因控制,每对基因作用微小,呈累加效应。
克隆技术介绍
简要介绍动物克隆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实例。
伦理道德问题
探讨动物克隆技术所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如生命尊严、生物多样 性、人类安全等。
社会影响与监管
分析动物克隆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政府对相关技术的监管措施。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精准医学
随着遗传学研究的深入,精准医学将成为 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实现个体化诊断和
RNA翻译的过程
RNA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核糖体识别 mRNA上的遗传密码,并根据密码子的顺序合成相应的氨基酸序列,从而合成蛋 白质。
基因突变与修复机制
基因突变的类型
基因突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类型。这些突变可能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从而影响生 物体的性状和表型。
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
对生物表型的影响
可能导致生物体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的 异常表现。
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可能导致蛋白质结构异常、功能丧失或获得 新的功能。
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为自然选择提供多样 性。
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类型
包括同源重组、非同源重组等 。
染色体变异类型
DNA复制的特点
(完整版)普通遗传学

一、名词解释1.核型分析(组型分析):对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所进行的分析2.核小体: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3.前导链: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一致,通过连续的5ˊ-3ˊ聚合合成的新的DNA链4.后随链:另一条链5'末端朝着复制叉,合成是不连续的,形成冈崎片段,此链称后随链5.“+”链:病毒原有的、起模版作用的RNA分子链6.“-”链:新复制的RNA分子7.简并:多种密码子编码一种氨基酸的现象8.质量性状:可遗传性状中,性状在后代的遗传变异中是非连续的,类别分明,便于分别,是由一对或少数几对基因所控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9.数量性状:可遗传性状中,由微效多基因控制,在后代遗传变异中,变异是连续性的,不能分离(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10.表现型:生物所表现的性状11.上位作用:不同对基因间的抑制或遮盖作用12.上位基因:起抑制作用的基因13.下位基因:被抑制的基因14.显性上位:起上位作用的基因是显性时15.隐性上位:起上位作用的基因是隐性时16.节段异源多倍体:某异源多倍体的不同染色体组间有很高程度的同源关系17.倍半二倍体:四倍体的染色体组在细胞内是成倍的,异源二倍体染色体组在这个细胞内是一半,这种细胞所构成的异源多倍体18.溶原性细菌:含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菌19.转化:某些细菌(或其他生物)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DNA片段,并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20.接合:在原核生物中,接合是指遗传物质从供体(雄性)转移到受体(雌性)的过程21.F因子(性因子/致育因子):由DNA组成,可以看做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由3个不同的区域组成22.Hfr菌株:含一个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内的F因子的菌株【Hfr:高频率重组】23.F′因子:携带有染色体的一些基因的F因子24.性导:接合时由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DNA转移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25.转导:以噬菌体(温和性)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26.细胞质遗传(母性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27.母性影响:子代受到母本核基因型的影响而表现母本核基因型所决定的性状的现象28.回文序列:从两个方向阅读,序列相同的序列29.BAC:细菌人工染色体,是基于大肠杆菌的F因子构建的一种人工载体30.YAC:酵母人工染色体,结合着穿梭质粒的一些特点而构建的一类人工载体31.基因文库:是一组DNA和cDNA序列克隆得到的集合体32.cDNA:以mRNA为模板,经反转录酶的作用合成的DNA33.基因组学:以基因组为研究单位,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和进化关系的一门科学34.后基因组学:它是利用结构基因组所提供的信息和产物,研究基因组功能表达的一门分支学科35.基因频率:某位点的某特定基因在其群体内占该位点基因总数的比率36.基因型频率:群体内某特定基因型占个体总数的比率37.遗传漂变:在一个小群体内由于抽样误差造成的群体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现象38.假(拟)显性现象:有时染色体片段缺失后,其非缺失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等位基因不被掩盖而表现39.半不育现象:相互异位杂合体的一个典型的遗传效应二、填空1.染色体与染色质的关系: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两种不同存在状态 2.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八聚体、连接丝、一分子的组蛋白H1 3.原核生物的染色体只有一个复制起点 4.DNA 的复制包括起始、延伸、终止三个步骤 5.DNA 复制发生在S 期 6. 遗传因子由约翰生提出的“基因”所取代7. 杂种杂合基因对数为n ,则:显性完全时F2表现型种类2n ,F1形成的不同配子种类2n ,F2基因型种类3n ,F2纯合基因型种类2n8. 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为“多因一效”9. 一个基因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称为“一因多效”10.三点测验是基因定位最常用的方法11.符合系数/并发系数C 经常变动于0~1。
普通遗传学第一章 绪论(1)(共33张PPT)

摩尔根(Morgan, 1866~1945)
1910前后 发现果蝇性状连锁现象(眼色与翅长)、 伴性遗传规律、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
创立基因学说 (细胞+遗传)学
1933年 诺贝尔奖
➢种质(基因)是连续的遗传物质
➢基因是染色体上的遗传单位,有很高 稳定性,能自我复制和发生变异
➢在个体发育中,基因在一定条件下,控 制着一定的代谢过程,表现相应的遗传 特性和特征
Darwin 1809~1882
广泛研究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关系。 ➢1859年:《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
提出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现代的进化理论 生物 (简单复杂、低级 高级) 逐渐进化 ➢支持获得性状遗传的一些论点提出“泛生论”假说 器官存在泛生粒聚集到生殖器官形成生殖细胞受精 卵发育成成体,泛生粒进入个器官发生作用泛生粒 [不
分子遗传学时期 molecular genetics stage
1902 鲍维里(Boveri )和萨顿(Sutton) 1903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The Chromosomal Theory of Inheritance)
指出孟德尔的性状分离是与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相 关联的。
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和遗传因子行为一致。 染色体是遗传因子的载体。
遗传规律
六、孟德尔遗传定律和遗传学的诞生
Mendel (1822~1884)奥地利遗传学家
豌豆杂交试验(1856-1864) 1866年 《植物杂交试验》
➢生物性状的遗传由遗传因子控制 遗传因子(Mendelian factor):决定 生物体性状的内在原因。 ➢分离规律 独立分配规律
1900年 荷兰 狄·弗里斯(De Vris H.)
普通遗传学第1章孟德尔定律课件

独立分配定律是遗传学中的另一个基本定律,由孟德尔发现。它是指在配子形成过程中,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 独立分配定律,每个基因独立遗传给后代,不受其他基因的影响。这个定律适用于所有具有多个非等位基因的生 物,是遗传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04 孟德尔定律的验证
测交实验
总结词
通过将F1与隐性纯合子进行交配,验证F1的遗传因子组成。
详细描述
分离定律是遗传学的基本定律之一,由孟德尔发现。它是指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最终形成两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这个定律适用于所有具 有同源染色体的生物,是遗传学的基础。
独立分配定律
总结词
在配子形成过程中,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独立分配定律,即每个基因独立遗传给后代,不受其他基因的影响。
药物研发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孟德尔定律有助 于理解药物的遗传基础,从而设计出 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
孟德尔定律是基因工程的基础,帮助 科学家理解基因的遗传和表达机制, 从而实现基因的定向改造和转移。
生物技术应用
在生物技术的许多领域,如生物制药、 生物燃料等,孟德尔定律都为技术的 研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孟德尔发现,在杂合子形成配子时, 非等位基因发生独立分配,后代可 以获得双亲的不同基因组合。
学术影响
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为后来的遗传学 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农业、园艺、医学等领域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推动了这些领域的发展。
对进化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 达尔文进化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02 孟德尔定律的起源
在大学学习植物学, 毕业后成为一名中学 教师。
学术贡献
提出遗传因子概念
遗传学(全套课件752P)ppt课件

遗传学(全套课件752P)ppt课件目录•遗传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基因突变与修复•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遗传规律与遗传图谱分析•分子遗传学技术与应用•细胞遗传学技术与应用CONTENTSCHAPTER01遗传学基本概念与原理遗传学定义及研究领域遗传学定义研究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表达和调控的科学。
研究领域包括基因结构、功能、表达调控,基因突变、重组、进化,以及遗传与发育、免疫、疾病等方面的关系。
遗传物质基础:DNA与RNA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体主要的遗传物质,由碱基、磷酸和脱氧核糖组成。
RNA核糖核酸,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由碱基、磷酸和核糖组成。
遗传信息传递过程DNA复制在细胞分裂间期进行,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发生在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翻译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
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基因表达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翻译等过程转变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分子的过程。
调控机制包括转录水平调控(如转录因子、启动子等)、转录后水平调控(如RNA剪接、修饰等)和翻译水平调控(如蛋白质磷酸化、去磷酸化等)。
这些调控机制使得生物体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并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CHAPTER02基因突变与修复点突变包括碱基替换、插入和缺失。
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03生物因素如某些病毒和细菌。
01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 射线等。
02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
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 修复DNA 损伤修复机制01020304针对某些特定类型的DNA 损伤,通过特定的酶直接进行修复。
通过核酸内切酶将损伤部位切除,再利用DNA 聚合酶和连接酶进行修复。
在复制过程中,当遇到无法直接修复的DNA 损伤时,可通过重组机制进行修复。
当DNA 受到严重损伤时,细胞会启动SOS 修复机制,通过易错复制方式快速完成复制过程。
普通遗传学第2章遗传的染色体基础

2.3 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是生物进行生长和繁殖的基础,亲代 的遗传物质就是通过细胞分裂向子代传递的。 19世纪末,Flemming W(1882)和Boveri T(1891)分别发现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为遗 传的染色体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无丝分裂
无丝分裂也称直接分裂,是一种简单而常见 的分裂方式。细胞分裂时,核仁先行分裂,细 胞核伸长,核仁向核的两端移动,而后在核的
第二章 遗传的染色体基础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略) 第二节 染色体 第三节 细胞分裂 第四节 染色体周史
第二节染色体
人们早在发现染色体之前就发现在动植物 的细胞核中有很多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 质,人们管它们叫染色质。(现在知道这 些物质包括DNA、核蛋白及少量的RNA。 在细胞分裂时,人们发现这些染色物质呈 现一种特定结构。这种呈现特定结构的染 色质叫做染色体(Chromosome)。
联会(synapsis):
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侧向连接,像拉链一样地 并排配对称为联会。联会始于偶线期,中止在双线期。
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 SC):同源染色 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亚显微的非永久性 的复合结构。
交叉(chiasma):非姐妹染色单体间若干处相互交叉缠结,交 叉是染色单体发生交换的结果。
人类的 ABO
血型
位于
9q34
位置上
三、染色体的数目
不同生物物种的染色体数目是生物物种的特征,相 对恒定;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2n),而配子中 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一半(n)。
如人2n=46,果蝇2n=8,洋葱2n=16,蚕豆 2n=12,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摩尔根也假设杂交F2表型的产生与减数分裂期交 叉形成(Chiasmaformation )的联系,Morgan 和 E.cattell(1912年)用crossing-over(交换)这一 术语来描述由于染色体相互交换的过程产生连锁 基因间的重组合。
• 摩尔根假设:相同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出现不完 全连锁是由于减数分裂期交叉使它们彼此物理上 的分开(也没有证明)。
第4章 连锁遗传
单林娜 制作
1
第4章 连锁遗传
4.1 连锁遗传规律 4.2 连锁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4.3 交换和重组率
4.4 基因定位和染色体作图
4.5 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To P93
单林娜 制作 2
4.1 连锁遗传规律
4.1.1 性状连锁遗传的发现
1905 贝特森(Bateson, W.) 庞尼特(Punnet, R.C) 香豌豆(Lathyrus doratus) 相引(coupling ) 相斥(repulsion)
No. 9 染色体
C : 色素基因 Wx : 糯质基因 或 蜡质基因 knob: 节结,纽结
单林娜 制作
19
knob
starchy
waxy
单林娜 制作 20
C c
C c C c
wx Wx
8
c c
c 测交
wx wx
产生配子
产生配子
wx 8 Wx Wx wx 8 c c Wx wx
wx
通过杂交后比较亲本 型后代和遗传重组后 代的染色体,发现亲 本型的后代都保持了 亲本的染色体排列, 而重组型后代的染色 体也发生了重组
26
4.3 交换和重组率
• 4.3.1 概念 • 4.3.2 重组率的测定
单林娜 制作
27
4.3.1 概念
• 交 换 率 (crossing-over Fraction 或 crossing-over frequency)是指在所有配子中,两基因间发生交换 的平均次数与总配子数的比率。 • 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无法直接测定,只有 通过基因之间的重组来估计交换发生的频率。 • 重 组 率 ( Recombination Fraction 或 recombination frequency)是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重组型配子数难以测定,常用重组型个体数代表。
d2
• F2的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及其理论比例为:
P_L_ (PPLL, PPLl, PpLL, PpLl): a2+2ab+2ac+2bc+2ad P_ll (PPll, Ppll) : b2+2bd ppL_ (ppLL, ppLl) : c2+2cd ppll : d2
单林娜 制作 32
香豌豆P-L基因间交换值测定(3)
McClintock (left)
Curt Stern 单林娜 制作
Barbara McClintock (1902-1992) 1983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8
4.2.1 玉米实验
1931年,麦克林托克(McClintock,B) 克莱顿(Creighton, B)
棒眼 红色♀ 圆眼
c Y Y Y
b
♂
粉红圆
粉红
♂
亲组合 卵子
粉红♀
圆眼
重组合
卵子
红色♀
c B 棒眼 Y 红色 ♂ C b 圆眼 Y 粉红♂ c b 圆眼 Y 红色♂
单林娜 制作
24
连锁定律的基本内容
• 遗 传 的 第 三 定 律 ——— 连 锁 定 律 ( law of linkage),是指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联合在
• 设F1产生的四种配子PL, Pl*, pL*, pl的比例分别为: a, b, c, d;则有: a+b+c+d=1,a=d, b=c
单林娜 制作 31
香豌豆P-L基因间交换值测定(2)
P L(a ) P L(a ) P l(b )* p L(c )* p l(d ) P l(b )* p L(c )* p l(d )
单林娜 制作 11
P
pr pr pr
vg+ vg+ vg +
pr vg+ pr+ vg
pr+ vg pr+ vg pr+ vg
配子
F1
图5-1 同一条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
单林娜 制作
12
Pr Vg
Pr Vg Pr Vg
Pr
Vg
Pr
Vg+
Pr Vg+
Pr+ Vg Pr+ Vg+
Pr+ Vg+ Pr+ Vg+
9
F2
单林娜 制作
果蝇杂交实验(相斥组) P
F1 F2 红长 157
♀ 红残 × 紫长 ♂
红长 × 紫残(测交) 紫残 146 红残 965 紫长 1067
(Pr+Vg+)(PrVg)(Pr+Vg)(PrVg+)
单林娜 制作
10
摩尔根提出连锁定律
• 1910年摩尔根提出连锁遗传的假设,主要有三个论 点: 1. 相引是两个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相斥则 反之; 2. 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发生交换 ( crossingover )重组; 3. 位置相近的因子相互连锁 (孟德尔遗传的随机 分离与相引,Science,1911,34.384) 。连锁和交 换 的 重 组 称 为 染 色 体 内 重 组 ( intrachromosomal recombination),因染色体自由组合而 产生的重组称为染色体间重组(interchromosomal recombination)。
C wx 8 wx 8 c wx
C c
Wx wx
c c
4.2.2 果蝇实验
斯特恩(Stern,C.) X染色体上有两个突变基因: • car(Carnation) 粉红眼 隐性基因 • B(Bareye) 棒状眼 显性基因
Y染色体的 易位片段
C c
b B
单林娜 制作 22
♀
红色棒眼 眼 精子
C b c B c b c b 粉红♀ c B c b C b c b c b c b
单林娜 制作 34
4.4 基因定位和染色体作图
4.4.1 基因定位
4.4.2 两点测验
4.4.3 三点测交
4.4.4 干扰与符合
4.4.5 连锁遗传图和作图函数
单林娜 制作
35
4.4.1 基因定位
• 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 思路:基因在染色体上各有其一定的位置 → 确定
一起伴同遗传的频率大于重新组合的频率;
• 重组体或重组子(recombinant)的产生是由于在
配子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
发生了局部交换。
单林娜 制作
25
自由组合与连锁的差别:
自由组合
不同源的染色体
染色体间重组
连锁
同源的染色体
染色体内重组
受染色体对数的限制
染色体本身长度的限制
单林娜 制作
单林娜 制作 17
1931: cytological chiasmata correlate with genetic recombination (将细胞学上的交叉现象与遗传重组联系起来) • Harriet Crieghton and Barbara McClintock ( maize); Curt Stern (flies)
Pr+ Vg Pr+ Vg+
图4-2 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交换
单林娜 制作 13
4.2 连锁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4.2.1 玉米实验 4.2.2 果蝇实验
单林娜 制作
14
• 在同一染色体上连锁的基因,为什么会在其测交 后代中出现一定频率的重组?即:形成新组合的 机制是什么? • 早 在 1909 年 , Janssens 就 提 出 了 交 叉 型 假 说 ( chiasmatype hypothesis ) ; 他 描 述 了 蝾 螈 Salamander减数分裂前期I染色体的交叉(细胞学 上可观察到的同源染色体间的相互交换), Janssens认为(但没有证明)交叉可能是父本和母 本同源染色体的物理交换位点。
• 这个假说的缺陷是什么?
• 是不能解释为什么孟德尔研究的两对性状都是自 由组合的。
单林娜 制作 6
Batson等:相引组(coupling phase) 前一种亲本组合 相斥组(repulsion phase) 后一种亲本组合
描述 相引相 两个显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 两个隐性性状连在一起遗传 一个显性性状与另一个隐性性状 一个隐性性状与另一个显性性状 亲本 花色 花粉粒形状
有色 饱满 CcSs
• F2 •
有色饱满 4032
无色皱缩 4035
有色皱缩 149
无色饱满 152
• 亲型配子= • 交换型配子= • 重组率=
4032+4035=8067 149+152=301 (301/(8067+301))100%=3.6%
单林娜 制作 30
例2自交法:香豌豆P-L基因间交换值测定(1)
P1 P2 P1 P2
紫花 (显) 长花粉粒 (显) 红花 (隐) 圆花粉粒 (隐) 紫花 (显) 圆花粉粒 (隐) 红花 (隐) 长花粉粒 (显)
相斥相
单林娜 制作
7
4.1.2 连锁法则的建立
1910 摩尔根 (Morgan,T. H.) 布里吉斯(Bridges, 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