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师徐悲鸿女婿
我喜欢的画家之徐悲鸿(一)

徐悲鸿我喜欢的画家之徐悲鸿(⼀)徐悲鸿(1895年7⽉19⽇-1953年9⽉26⽇),原名寿康,江苏宜兴屺亭镇⼈,中国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擅长画马。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
徐悲鸿出⾝贫寒,⾃幼随⽗亲徐达章学习诗⽂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上海复旦⼤学法⽂系半⼯半读,并⾃修素 描。
1917年留学⽇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巴黎国⽴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利时、意⼤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画展。
抗⽇战争爆发后,在⾹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援抗⽇。
后重返中央⼤学艺术系任教。
中华⼈民共和国建⽴后,任中华全国美术⼯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届全国政协代表。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炉,显⽰了极⾼的艺术技巧和⼴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洋为中⽤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作⽤。
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
他把西⽅艺术⼿法融⼊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独特的风格。
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他的创作题材⼴泛,⼭⽔、花鸟、⾛兽、⼈物、历史、神话,⽆不落笔有神,栩栩如⽣。
他的代表作油画《⽥横五百⼠》、 《徯我后》、中国画《九⽅皋》、《愚公移⼭》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民的同情,表现了⼈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 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以⽣机和⼒量,表现了令⼈振奋的积极精神。
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鸿长期致⼒于美术教育⼯作。
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
适合小学生名人故事

适合小学生名人故事引导语:你们知道有哪些适合小学生读的名人故事吗?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适合小学生名人故事大全,欢迎阅读!适合小学生名人故事1:徐悲鸿三请齐白石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
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藤扶梦访徐熙。
这是齐白石为赠与徐悲鸿的《月下寻归图》的题诗,由衷感激徐悲鸿"草庐三顾"的识拔之恩。
久慕其名一九二九年秋,近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出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
他深信只有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此用心物色遴选教授,意向聘请的第一人,便是齐白石。
齐白石少年习画,经半个世纪刻苦精勤不懈努力,终于跻身画坛大家之列,于一九二零年定居北京,专业卖画刻印。
徐悲鸿一向十分赞赏他的人品画技,称他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两顾草庐不果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鸿来到西单跨车胡同齐白石的寓所。
问候过后,道明来意:"先生是扬名遐迩的画坛大师,想请您来艺术学院任教。
"齐白石婉言辞谢:"承蒙徐院长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聪,目欠明,恕难应命,但只心领了。
" 1"高等院校的教授中,古稀之年还不少呢,齐先生老马识途,点拨指导,谁能及得上?正是大有用武之时。
"徐悲鸿挽请说。
齐白石还是不答应:"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的为好,以免误人子弟。
"两天以后,徐悲鸿再次登门拜访,又是盛情邀请,齐白石又以年老为由推辞。
冒雨三顾金石开求贤若渴的徐悲鸿不愿就此放弃。
百忙中三顾齐宅,而且是顶风冒雨而来,再次表敬爱之心,诚恳迫切相邀。
齐白石感动之余,解释了"恕难应命"的真实原因:"年老体衰而外,是因为老朽木工出身,并未进过学堂,登台教授缺少经验,恐引教师非议,又恐顽皮学生捣蛋,连课都上不成。
""齐先生的顾虑不无道理,但似可不必。
"徐悲鸿情真意切道:"教授的资格,在于真才实学,不计出身如何。
徐悲鸿简介

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 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 《九方皋》
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 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 之情;
1939年创作《珍妮小 姐画像》,为徐悲鸿 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 像之一,为支持国内 抗战而作;
《愚公移山》典故
其故事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 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有人因 此取笑他,他说: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 子子孙孙,无穷 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 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画马名家
负伤之狮
徐悲鸿怨愤难忍。他画的负 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 限的深意。表现了作者爱国 忧时的思想。这是一幅现实 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 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 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 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 狮”已成了负伤雄狮。这头 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 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 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徐悲鸿(1895-1953年)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流艺术家画派创 始人。汉族,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 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中央大学 (49年更名南京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 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 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 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 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 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 马享名于世。
徐寿康是谁?
徐寿康就是艺术大师徐悲鸿的曾用名
名字的由来
6岁时便跟着父亲读四书五经,后来又学绘画。 17岁就先后在家乡三所学校担任图画教师。有一 次,徐悲鸿到一个亲友家去吃喜酒,许多有钱的 子弟都穿着绸缎,徐悲鸿却穿了一件布大褂,因 而遭到别人的奚落。从此他愤世嫉俗,立志不穿 绸衣。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 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他向别人借钱,可是谁也 看不起这个穷小子。 这使他深感前途渺茫,世态炎凉,不禁悲从 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此后他一 直以哀鸿自诩,并发奋绘画,终于成了闻名中外 的艺术大师。
徐悲鸿长女与继母的亲情

沫若 和沈钧 儒两位先 生为证
婚人 。徐悲鸿终 与廖 静文结
为伉 俪 。还 在住校上 学 的丽
丽此后便一个周末 去父 亲处 ,一 个周末 去生母处 “ 改善生活 ”。对 丽丽选择人
人 已相处得 相 当融洽 ,对 时局 、对家庭 的看法均 比较接近 。高 中三年 ,丽丽成
西部大开, 2o 】  ̄ o 6669 [
在丽丽 的第一印象里 ,廖静文非常
含蓄文静 ,每 日许多时间花在 练书法 、
看文学书籍上。这足 父亲的习惯 ,他每
当刻意培养一个人时 ,都 是叮嘱其 从练
维普资讯
要塌下来 r,哭成了泪人 ,有一线 希望 她都要 全 力争取 ! 鸿 当时作 为 国民 徐悲
父 亲答应她 开学 双倍付她 学
费。那些 日子里 ,父亲 睡在 木床 上 ,她 和廖静 文睡在 冰
党 部 聘 教 授 ,薪 水 极 高 ,每 月 30 0 大 洋 ,可他每月 的薪水都被蒋碧薇托人一
分不剩地取走 了 ,徐悲鸿治病 面临经 济
冷 的地板上 合盖一床 被 。父
亲 因有 ‘ ,每天 吃 的竟 是 肾病 尤盐 无油仅 蘸点儿酱 油 的青 菜 。生活 如此艰辛 ,父 亲还 要长 年拖着 病体去 沙坪坝 给 学 生仃 上课 。此 时 。父亲 和 J 廖静 文 的进 步思想及 对共 产 党 的较高评 价 ,开 始影 响着
维普资讯
徐悲鸿长女与继母的亲情
在 安徽 农业 大学校 园 内一栋 老式灰 色将 军楼 里 , 着一位腿有 点儿跛 的7岁的老 太 住 6
太 ,她就是 国际蚕 桑学界知名学者、教授 ,她叫徐静 斐,是 中国美术 巨匠画坛 宗师徐悲鸿
先生的长女 。 徐静 斐生母 蒋碧薇17年 病逝于 台湾 , 98 而比徐静 斐仅 年长6 陪伴徐 悲鸿度 岁、
湘潭民间故事

湘潭民间故事湘潭位于湖南中部,地处湘江中游。
但是发生在湘潭的民间故事却又不多。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湘潭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湘潭民间故事篇一成语“天女散花”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那么,天女散花之地又在何处呢?近日,地方志专家考证出天女散花之地在今湖南湘潭岳塘区的荷塘乡!在今荷塘乡指方村一带流传着这样的传说:相传天女当年为了在人间散播下花的种子,把美好洒向人间,考察了神州大地的许多地方,当她来到湘潭时发现这里的百姓勇武好胜民风剽悍,遂决定散花于此“去南蛮之戾气,求天下之太平”。
因天女散花时需要“指方画圆”,所以该地遂名“指方村”。
而另有传说是,盘古的女儿花神想把百花撒向人间,她的哥哥玉帝为了助她一臂之力唤来一百位仙女封为百花仙子,从此天女在人间开启散花之旅,但却在今湘潭岳塘一带迷了路,遂问当地村民应把花散于何处,当地村民遥指一荷塘,即为今天荷塘乡指方村内的“散花湖”。
但不管何种传说,“天女散花”在湘潭指方村几无异议,不但表演过京剧《天女散花》的梅兰芳大师的所有后人和弟子在该景区可以终身免票,奚秀兰、李胜素、李玲玉、章子怡、卓依婷、傅琰东等凡是演唱和表演过《天女散花》有关黄梅戏、电影、魔术的歌手、演员及其直系亲属在湘潭盘龙大观园“散花湖”等多个著名旅游景点也可以作为指方村“荣誉村民”终身免票旅游。
湘潭民间故事篇二朱元璋血洗了湖南吗?查《明史》等正史并无记载,但此说流传甚广,皆为民间传说。
1 血洗长沙说1368年,朱元璋灭元,在南京登基做了皇帝。
他手下的各路人马,纷纷入京向他朝拜和庆贺。
他见如此多的人马一下涌入京城,不但住宿困难,自己也难于应付。
于是赶紧下令,要各路人马按顺序进京。
当他听说西南的一路人马日夜兼程,已达长沙府时,就急传口谕,命这支人马“在长沙歇息三天,然后听旨进京。
”手下人听错口谕,误将“歇息”听成是“血洗”——“在长沙血洗三天”。
皇帝金口玉牙,出口成旨,违旨者斩。
于是明军在长沙府进行了一场血腥的大屠杀。
探析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与徐悲鸿的画马艺术

探析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与徐悲鸿的画马艺术郎世宁和徐悲鸿,是两代不同的艺术家。
他们的艺术作品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在画马艺术方面,两位大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郎世宁的画马艺术郎世宁是清代宫廷画家,擅长画马,被誉为“马圣”。
他的画作有着精湛的技巧和细致的描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郎世宁的画马具有很强的生动感和真实感,他运用丰富的色彩和线条,表现马的骨骼、毛发、肌肉和气势,让人感觉到马状若生。
郎世宁的画作个性鲜明,他呈现出马的生动特征,乃至具有情感和精神。
郎世宁画的马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马蹄劈芒”的画法。
他将马蹄与芒草的交错错落描绘出来,让人感受到马的矫捷和澎湃,同时也表现出了自然环境的细腻和丰富。
郎世宁的画马作品在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作成就不仅体现在技巧上,更体现在他对动物、自然的感受和理解上。
二、徐悲鸿的画马艺术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画坛上的大师,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表现力强。
他的画作中也有很多描绘马的作品。
徐悲鸿的画马,与郎世宁的画马不一样,更具有现代艺术的特点。
他的画作中常常运用写实和抽象的手法,将马的形象表现得很抽象化和简化化。
徐悲鸿的画作中,马的线条和色彩都非常生动,表现出了动物的力量和美感。
徐悲鸿的画马作品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奔马”系列。
在这个系列中,徐悲鸿将马的形象表现得非常抽象化,但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中运用丰富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出了马奔跑时的瞬间美感和运动力量。
徐悲鸿的画作在当时非常受欢迎,对于现代绘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画作风格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画,更具有现代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三、结语郎世宁和徐悲鸿是两位非常优秀的画家。
虽然他们的画马风格不尽相同,但都表现了大师级别的水平。
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画坛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的作品不仅美轮美奂,更表现出了对自然、动物的热爱和感悟。
痩骨铜声——汤敏杰创作《双骏》歌赞徐悲鸿夫妇

痩骨铜声——徐派的画风傲骨
徐悲鸿故居馆长
徐悲鸿纪念馆理事
徐悲鸿艺术委员会理事
徐悲鸿紫砂艺术委员会会长
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大师(紫砂)
徐悲鸿纪念馆工艺美术师
中国宜兴陶瓷协会工艺美术师
汤敏杰(画家、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 1963年出生江苏宜兴,系徐悲鸿大师嫡亲外孙,从小受到徐悲鸿大师的艺术感染。
1980年在宜兴工艺美术陶瓷厂从事造型创作设计工作。
三十多年的从业经历,作品多次参加全国陶艺展览。
创作的《锦囊》《大自然系列》作品在全国陶瓷创新作品大赛中获一,二等奖,2007年被授予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紫砂)职称与我国著名书画家,美术鉴赏家谢稚柳先生合作的“悲鸿壶”是上海徐悲鸿艺术研究会成立的纪念壶,远传海内外,成为中外名流所珍藏的纪念壶。
为弘扬悲鸿精神,传承紫砂文化。
汤敏杰被誉为画坛“画马圣手小悲鸿”之称,悲鸿壶是汤敏杰对悲鸿艺术形式的一次革命性创新。
此壶一-方面表达了汤敏杰对徐悲鸿先生的深切思念,同时也是对徐悲鸿先生为人刚正的一个肯定,所谓一片冰心在玉壶悲鸿的“冰心”如同奔马,瘦骨铜声,铿锵有力,不屈不挠,另一方面是对马的艺术热情。
壶身正面奔马头部、颈部、腹部、腿部等大转折部位都以粗重有力的线条,表现出马匹坚硬的骨骼和挺劲的马腿,而胸部、臀部大面积留白,凸显出层次结构。
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壶身反面由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亲手题字“骏神”两个大字。
此壶代表了汤敏杰老师的艺术成就,并且继承徐派傲骨画风,马图几可乱真。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拿来主义》原文: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大师徐悲鸿女婿、著名教授黎洪模
艺术大师徐悲鸿女婿、著名教授黎洪模
广西兴业县石南镇塘格村26组黎开文搜集整理
电子邮箱: gxxylkw@
*黎洪模(1918—2003),黎展经次子,广西兴业县葵阳乡(今葵阳镇)龙村人,中国共产党员、著名高等农业教育家、作物遗传育种学家、离休干部、原安徽农学院顾问(正厅级)、教授。
生于1918年4月20日,1941年9月至1945年7月就读于四川省重庆市原中央大学农艺学,本科毕业。
1945年秋至1949年夏任中央大学农艺学助教兼研究生。
1942年参加筹建共产党的秘密外围组织“中大据点”。
1947年参加筹建党的秘密外围组织“中大校友联谊会”,为核心成员之一。
194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10月起任原中央大学教师党支部书记、中共南京市委文教委委员,负责联系南京各高校教师党组织系统。
1949年南京解放后,调任南京市军管会文教委员会大专科科长,参加接管大专院校工作。
1949年6月,靳树鸿、黎展模、郑玉林、徐静裴(徐悲鸿长女、黎洪模夫人)组成接管小组赴安徽大学进行军事接管,黎洪模任副军事代表。
黎洪模一直从事高等农业教育及农业科学研究工作。
1950年1月任芜湖原安徽大学主任秘书。
1951年10月至1952年9月,在北京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进修,学成回校后积极参加了芜湖原安徽大学迁校合肥和安徽农学院在合肥的独立建院工作。
1958年黎洪模先后担任安徽农学院农学系党总支副书记、系副主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副教授、教授等职务。
1978年6月任安徽农学院副院长。
1981年3月任安徽劳动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1983年9月调任安徽农学院顾问,除从事行政工作外,还担任《达尔文主义》、《作物栽培学》、《普通遗传学》、《作物遗传育种》等教学工作及水稻育种研究工作,为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85年12月离职休养。
黎洪模长期从事高等农业教育,在教学战线上及农业科学研究事业中,成绩卓著,著作颇丰。
1956年以前,他担任过《作物学》、《达尔文主义》、《米丘林遗传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1958年以后,主要承担《作物学》、《作物育种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从1957年开始,黎洪模就从事水稻育种科研事业,积极参编、主编《达尔文主义提纲》、《米丘林遗传学讲义》、《普通遗传学》、《作物遗传育种与良种繁育》、《作物育种概论》、《作物辐射育种》、《水稻育种》等著作、教材。
他还关注国际遗传育种学的发展动态,翻译了作物遗传育种学的论文、摘要数十篇,以及理论与应用遗传学专著等。
曾任安徽省作物学会理事长、全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为我国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黎洪模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参加革命几十年来,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勤奋工作,积极钻研业务,任劳任怨,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和农业科研工作。
他是原国立安徽大学的副军事代表,接管了当时的教学工作,为原国立安徽大学的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促进了安徽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此后,他组织、参加了安徽农学院独立建院工作,为安徽农业大学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是在当时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他始终在教学、科研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也为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离休后,他一直关注安徽农业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主动为学校献计献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黎洪模在一生的革命工作中,一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团结同志,艰苦朴素,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热爱祖国,临终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
2004年3月19日,黎洪模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逝世,享年88岁。
2004年3月23日上午9时在合肥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注:以上资料摘自2004年3 月19日安徽农业大学“黎洪模治丧办公室”发布的《讣告》)黎洪模葬地在广西兴业县葵阳镇达恩中学南边山岭。
黎洪模前妻生四个孩子,与徐静斐生四个孩子,共八个子女:长子黎健图、次子黎应图、长女黎维玲、次女黎璐玲、三子黎群、四子黎志康、三女黎枫、五子黎寒松。
黎洪模夫人、著名教授徐静斐
徐静斐,黎洪模妻子,徐悲鸿长女,江苏省宜兴市人,生于1929年11月。
中共党员,教授,有突出贡献专家。
1949年元月参军。
1949年4月随军南下参加南京市军管会接管工作。
1954年调干考入安徽农学院(现为安徽农业大学)蚕桑系,1956年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科研达。
曾任安徽农业大学硕土研究生指导教师、蚕桑系主任,兼任安徽省蚕学会理事长、全国蚕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科协副主席、安徽省女知联副会长、中央农业部第四届学术委员、安徽省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四川省成都市张大千徐悲鸿少儿书画院名誉院长、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名誉会长、安徽省美协会员、安徽省书协会员、山东省滕州王学伸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等职,199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帖。
主要业绩:一直从事农学教育科研工作达四十年。
曾担任过《蚕体解剖生理学》、《养蚕学》、《家蚕遗传育种及良种选育》、《普通遗传学》、《数量遗传学》、《专业英语》、《分子生物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1982年所主持的《水稻数量性状遗传距离的测定及其在预测中优势上的应用》获中央农业部科技改进一等奖。
1983年出席第25届国际遗传学年会,在会上宣读论文。
1984年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
1986年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获“五·一劳动奖章”。
多年在大别山区进行科技扶贫,成绩显著,1987年获“安徽省优秀党员、扶贫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6年、1987年,两次参加“全国农业战线英模报告团”,在北京市、合肥市、深圳市、广州市、无锡市等地作英模报告三十多次,听众达六万多人。
1987年出席第25届国际蚕学会年会,在会上宣读论文。
徐静斐教授为人正直、刻苦勤奋、生活俭朴、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她将南京市徐悲鸿故居遗产捐给南师大美术糸作徐悲鸿奖学金,又动员子女将唯一的一幅徐悲鸿奔马捐出来成立安徽省徐悲鸿教育基金会。
她主持的《钛化合物对蚕桑増益的研究》获1991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
1992年她的事迹被英国剑桥大学收入《世界名人字典》。
1994年获香港振华扶贫工作服务优秀奖。
她共指导过十四名硕土研究生,发表论文四十五篇,合著专著四部。
徐静斐教授业余爱好书法国画,1996年离休后,在先父徐悲鸿原来指导的基础上,学习书法绘画,已完成书法及国画作品2000多幅,作品多次在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奖,其中获金奖四次、银奖三次、三等奖三次、优秀奖三次,入选四次。
(参见人民日报社2003年9月《徐静斐书画集·作者简介》)
*黎健图,黎洪模长子,生于1937年,中共党员,任安徽日报社高级记者、记者部主任、安徽省记者协会秘书长。
夫人陈元岭,生于1935年,1945年参加革命,安徽省合肥市南门小学特级教师,已离休。
生二子:黎昊、黎洋。
*黎昊,健图长子,生于1961年,198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电子计算机专业,1989年去日本工作十年后,去美国硅谷工作。
生二子一女。
*黎应图,黎洪模次子,生于1941年,高中毕业,合肥钢窗厂高级电工,已退休。
生一子:黎海。
*黎维玲,黎洪模长女,安纺退休工人。
夫蔡磊萍,安徽省高级法院刑庭正处级审判员,安徽省政协委员、政法委员会主任。
*黎璐玲,黎洪模次女,生于1947年,高中毕业后下放劳动,后进安徽劳动大学学习,毕业后任安徽省体校副教授。
夫承其刚,安徽省体委举重运动国家级教练、原安徽师范大学体育系副教授。
*黎群,黎洪模第三子,生于1951年11月20日,大学毕业,任安徽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成果曾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夫人王大林,生于1954年,中共党员,安徽大学图书馆专业毕业,任合肥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黎志康,黎洪模第四子,生于1953年9月19日,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遗传学博士,历任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分子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1999年受国务院邀请为一百名外国博士之一,回国参加建国五十周年国庆观礼,为国际知名水稻遗传育种专家,受聘为中国农科院首席科学家。
生二子:炜毅、炜立。
*黎炜毅,志康长子,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毕业。
*黎枫,黎洪模第三女,生于1954年8月,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农机系,现任该校图书馆编目室中级馆员。
夫许宜扬,生于1954年,1980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体育系,现任安徽农业大学体育副教授、国家级手球裁判。
*黎寒松,黎洪模第五子,生于1956年11月,中文大专毕业,曾在安徽农业大学农机厂劳动五年,在合肥市当工人八年,六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后调安徽省丝绸公司工作,考上中级经济师,现任南京市某房地产公司办公室副主任。
(黎洪模子女资料摘自徐静斐《家庭成员》)
*黎洪略(1925—1945),黎展经第三子,葵阳乡龙村人,生于1925年,1945年参加革命,任中共兴业县人民抗日自卫军武装宣传队宣传员,1945年3月在鬱林县罗田村牺牲。
(参见《兴业县志·革命烈士·英名录》)
【注:上述原材料由黎洪模侄儿、兴业县葵阳镇龙村黎明图提供,载《黎俊一公族谱》(黎开文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