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广东省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卷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卷

班别: 姓名: 学号: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下图是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据此,我们能进一步研究( )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北京人牙齿化石

A .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B .北京人的体貌特征

C .北京人的居住环境

D .北京人的用火情况

2.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

它见证了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 ②他们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③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 ④他们已学会了制作舟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右图是近年来海南省考古的重大发现——三亚海棠湾的英墩

遗址贝壳堆积。据考证,此遗址距今约有6 000 年。同一时期,

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遗址是( )

A .元谋人遗址

B .周口店遗址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4.中华姓氏源远流长,以国为氏的现象在周代较为普遍,如晋

文公称晋重、齐昭公称齐潘等。这一现象普遍出现是缘于(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5.《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周

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公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耕地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6.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贵族任战士,现在

战士为贵

族。”与之

相关的变

法措施是

( )

A .奖励军功

B .奖励生产

C .加强刑罚

D .推行县制

7. 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社会政治转型,

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国家领土的空前统一

B.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和巩固

C.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

D.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8.下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示意图,其中对下列示意图解读错误

..的是()

A.图一是分封制,目的是巩固西周的统治

B.图二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早建立县制

C.图三是元朝行省制,加强了元朝的统治

D.图四是明朝君主集权强化,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

9.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引发了全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其实这一问题在秦汉时期也受到高度重视,秦始皇和汉武帝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官职有()

①刺史②丞相③司隶校尉④御史大夫⑤太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⑤

10.以下统治者的举措与其产生的影响匹配正确的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底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派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2.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意见()①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繁荣②推动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③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汉代的“丝绸之路” ( )

A.使中国的丝织品、玻璃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

B.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孤立、分散的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

D.使美洲特产的玉米、马铃薯等传入中国 14. 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

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

A .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

C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D .孙权称王,国号吴

15.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16. 年号多取吉利吉祥、国泰民安的含义,或是显示皇权的神圣。“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其中用“贞观”作为年号的皇帝是 ( )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17.科举制度被西方人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他们认为“(科举考试使得)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不公平的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这主要是指科举制度( )

A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B .保证了官吏的清正廉明

C .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D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18. 下图文字节选自藏族人民流传久远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据此我们可以判断 ( )

A. 吐蕃人民只从事游牧生产

B. 政治联姻唐蕃友好交往的唯一方式

C. 吐蕃文化没有给中原地区带来任何影响

D.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

19.《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 )

A .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

C .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D .明代社会开放,文学兴盛

20.《明史职官制》记载,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之后,朱元璋立下圣旨,“后世子孙不得预立丞相,臣工敢言立相者斩”。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强皇帝对中央权力的控制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D.实现各种权力的相互平衡

21.“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限制

C.采用八股取士

D.考试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22.某校七年级历史活动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搜集了明太祖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东厂、雍正设立军机处等方面的资料。由此可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可能是()

A.明朝的经济的发展 B.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统一多民族的巩固

23.清宫大戏《甄嬛传》红遍全国。通过许多虚构的情节,电视剧将视皇权为一切之上的雍正帝演绎得栩栩如生。翻开历史,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形象的真实历史细节是()

A.命令锦衣卫监控大臣言行

B. 处死丞相胡惟庸,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

C. 设伊犁将军,自称“十全老人”

D. 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

24. 下列所示内容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中央集权弱化 B.地方权力加强

C.皇权高度膨胀 D.社会秩序动荡

25.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勇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他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应是()

图1 张骞通西域图2 鉴真东渡图3 玄奘西行图4 郑和下西洋A.抵抗侵略 B.祖国统一

C.民族团结 D.中外交往

26. 明朝初年,我国沿海地区不断遭受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先后扫平浙江、福建、广东倭患的爱国将领是()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文天祥

27.“台湾岛在荷兰殖民主义者的血腥统治下,遍地荆榛,一片荒凉,我决心把荷兰侵略者驱逐出台湾岛。经过十多年的浴血斗争,才把荷兰人赶走,恢复了先人的基业。”其中“我”是指()

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28.卢樘,字子明,明朝处州人。他一生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奋勇抗击外敌,与戚继光、俞大猷并称“抗倭三将”,名垂青史。下列事件与其功绩性质相同的是()

A.霍去病反击匈奴 B.唐朝平定“安史之乱”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清军平定准噶尔叛乱

29.发生在17世纪末,被英国学者赫德森评为“在中国政府与欧洲国家的首次战争中,获胜的是中国人”的战役是()

A.山海关之战

B.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C.

台州九捷 D.雅克萨之战

30. 与右图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左宗棠收复新疆

31.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国家统一、民族团

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史实

反映这一主题的是()

①文成公主入藏②玄奘西行

③郑和下西洋④五世达赖觐见顺治帝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32. 1780年,乾隆帝亲撰《须弥福寿之庙碑记》,他在碑记中记述了从顺治帝到他本人的文治武功,褒扬了某边疆少数民族的“倾心向化”,并突出强调班禅六世前来朝觐,是“不因招致而出于喇嘛之自愿。”对上述材料解读错误

..的是()

A.清政府实行宽容的民族政策

B.清政府民族政策以暴力为主

C.班禅六世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D.“某边疆少数民族”指的是藏族

33.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西汉时期,中央政府便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清朝乾隆时期管理新疆的措施是设置()

A.伊犁将军

B.盛京将军

C.驻藏大臣

D.乌里雅苏台将军

34.清朝蓝鼎元的《论南洋事宜书》云:“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该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戚继光闽广抗倭

B.明朝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5.《中国历史十五讲》指出: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

口对外通商……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由此可见,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A.闭关锁国 B.休养生息 C.轻徭薄赋 D.重文轻武

36.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国政府曾颁发给部分商人海外渡航证明书。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A.严格管制对外贸易 B.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C.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D.服从于列强的侵略

37. 1793年,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来到中国朝见乾隆皇帝。当马戛尔尼炫耀地展示他带来的地球仪时,满朝大臣看到“日不落帝国”居然占据了地球仪上那么大块的地方,他们感到的不是疑惑,而是愤怒:怎么能把天朝大国画得这么小!这表明清廷官员()

A.对世界的发展变化缺乏认识 B.已经认识到中国的落后现状

C.对西方工业文明持排斥态度 D.对英国的侵略野心缺乏警惕

38.某学者综合考虑各因素绘制成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

①出现盛世对外开放使用火药②国家统一商业繁荣科技领先

③政权并立贸易发达发明司南④强化皇权闭关锁国科技落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39.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最好见证,下列史料中能作为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一手史料的是()

①司母戊鼎②《本草纲目》影印本③泥活字版④《资治通鉴》影印本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0.纪录片《文明》于 2018 年 3 月 1 日首播,作为中国古老文明代表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具惊艳亮相。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成就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A.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青铜器 B.夏朝时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C.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盛行“三星堆”文化 D.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41.某校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下图明信片设计稿的主题是()

A.科学技术发达 B.医学领先世界

C.手工技艺精湛 D.绘画成就卓越

42.我国医药学的珍贵遗产,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是()

A.《伤寒杂病论》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千金方》4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

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文化的表述错误

..的一项是()

A.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典型代表

B.东汉医学家华佗被尊称为“医圣”

C.《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D.祖冲之把圆周率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44.下列四幅图片再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劳动场景,它们收录于()

试弓定力朝钟同法八面转百子连珠炮纺缕图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天工开物》

4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于中国古代的“仁、义、信”等思想。中国古代的“仁、义、信”思想属于()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46.“人类精神和文化至少已经经历两次伟大的觉醒,第一次在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第二次以启蒙运动为标志,首先发生在18世纪的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在这“两次伟大的觉醒”中,中国的代表人物有()

①孔子②徐光启③黄宗羲④陈独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7.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一项()

①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奠定基础

②春秋时期商鞅进行变法,其敢为人先的精神激励后人

③秦始皇将隶书作为全国规范文字,维护了国家统一

④司马迁秉笔直书,其著作《史记》成为史书的典范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8.“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材料中的“了不起的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赵州桥 D.大运河

49.历史叙述有历史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北京人能够制造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

B.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半坡居民

C.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D.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50.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者进入成熟阶段,其中深刻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卷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5: BDCBC 6—10:ABBCA 11—15:ACBAC 16—20:BCDCB 21—25:CCDCD 26—30:BDCDC 31—35:DBADA

36—40: AADAD 41—45:ABBDA 46—50:BBAD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