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碳正离子
《合成化学》第三章

第三章
卤化反应(5学时)
第一节 不饱和烃的卤加成反应(1学时)
-X 等),则不利于该反应的进行。因此,烯烃的反应活性
顺序是:R2C=CR2 > R2C=CHR > R2C=CH2 〉RCH=CH2 > CH2=CH2>
CH2=CHCl 。若烯键碳原子上连接有叔烷基或三芳甲基,则 卤加成反应中常会有重排、消除等副反应伴随发生。
第三章
卤化反应(5学时)
第一节 不饱和烃的卤加成反应(1学时)
多卤乙烯进行自由基加成时,加成方向也取决于取
代基稳定自由基的能力,其次序位:Cl > F > H
F2C
CFCl +
HBr
hν
CF2BrCHFCl 88%
+ : CH2FCF2Br 40
第三章
例如:
H2C CHCN + Cl2
卤化反应(5学时)
第一节 不饱和烃的卤加成反应(1学时)
CCl4 hv , 10oC
ClCH2CHClCN
Br Br2 / CCl4 hv , 0oC , 1小时
H
H Br
第三章
卤化反应(5学时)
第一节 不饱和烃的卤加成反应(1学时)
烯烃与卤素的自由基加成反应历程如下:
a.烯键邻近基团的影响
卤化反应(5学时)
第一节 不饱和烃的卤加成反应(1学时)
与烯键碳原子相连的取代基性质不仅影响着烯键极化方 向,而且直接影响着亲电加成反应的难易程度。烯键碳原子 上接有推电子基团(如HO-、RO-、 C6H5-、 CH3CONH-、R等),则有利于烯烃卤加成反应的进行;反之,若烯键碳原 子上接有拉电子基团(如-NO2、-CN、-CO2H、-CO2R、-SO3H
正碳离子与碳正离子

正碳离子与碳正离子
碳正离子和正碳离子都是指碳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的离子。
在
化学中,通常用正离子来描述失去了一个或多个电子的离子,而用
负离子来描述获得了一个或多个电子的离子。
因此,"碳正离子"和"
正碳离子"这两个术语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是同义词,都指代碳原
子失去电子后所形成的离子。
当碳原子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时,它会形成不同电荷的离子。
例如,当碳原子失去四个电子时,它会形成C4+离子,也就是碳正
离子或者正碳离子。
这种离子在化学反应中可能会参与共价键的形
成或者与其他离子发生离子键的结合。
在实际应用中,碳正离子在一些化学反应和工业生产中扮演着
重要角色。
例如,在质谱分析中,碳正离子是一种常见的分子离子,可以帮助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此外,在一些有机合成反应中,也会利用碳正离子来进行特定的反应。
总的来说,无论是"碳正离子"还是"正碳离子",都是指碳原子
失去电子形成的离子,在化学和相关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
高等有机化学3

O
R
(CH3CH2CH2)2B + CH3CH2CH3
O O
R
B与手性碳相连时, 重排时构型保持不变.
B(O2CR)3 + CH3CH2CH3 32
烯烃的硼氢化反应
烯烃的硼氢化反应的应用 (1)由烯烃制备醇, 特别是由端基烯烃制备一级醇. (与烯烃直接水合的区域选 择性相反). (2)还原烯烃.
炔烃的硼氢化反应
CH2CH2CH3
O OH (CH3CH2CH2)2B
CH2CH2CH3
(CH3CH2CH2)2B-OCH2CH2CH3
(CH3CH2CH2O)3B
H2O
CH3CH2CH2OH + B(OH)3
(CH3CH2CH2)2B CH2CH2CH3
OH O
R
H3CH2CH2C H3CH2CH2C B
O
CH2CH3 H H H
v
1
2
10.4
14
3.4
烯烃: BrCH=CH2, CH2=CHCO2H, CH2=CHCH2N+Me3Br-, Ph2C=CPh2
v <0.04
<0.03
0
0
空阻大, 共轭
(2)分步反应 CH2=CH2 + Br2
NaCl H2O
CH2Br-CH2Cl + CH2Br-CH2Br
CH2=CH2 + NaCl
O-
Br Br
O
H3C
炔烃的硼氢化-氧化:使用位阻大的含有单氢的硼烷试剂
33
34
炔烃的硼氢化反应
炔烃的硼氢化-还原:使用位阻大的含有单氢的硼烷试剂
35
36
有机化学 第三章讲解

CH 2 =CH 2
+ HO Cl
Cl-CH 2 -CH 2 -OH
-氯乙醇
实际操作时,常用氯和水直接反应。例:
Cl CH 2 =CH 2
Cl 2 -Cl
-
CH 2 Cl
+
CH 2
H 2O -H
+
CH 2
CH 2 (主) OH
Cl -
Cl CH 2
-氯乙醇
CH 2 (副) Cl
33
b a CH 3 -CH=CH
CH 3 CH 3 -C CH-CH 3
30
3 碳正离子
。
H
Cl H
重 排 产 物 (主 )
(d) 过氧化物效应
但有过氧化物存在时:
CH 3 -CH=CH
2
+ HBr
hor
过氧化物
CH 3 CH 2 CH 2 Br (反马)
只能是HBr (HCl、HI都不反马)
31
(丙) 与硫酸加成
烯烃与H2SO4的加成反应也是亲电加成反应,加成方向 遵循马氏规则。例:
2
+ HCl
CH 3 -CH-CH Cl
2-氯丙烷 主要产物
乙酸 80%
3
+ CH 3 CH 2 CH 2 Cl
1-氯丙烷 次要产物
CH 3 CH 2 CH=CH
2
+ HBr
CH 3 CH 2 CH CH Br
HBr
2
H
2-溴丁烷
Br
CH 3 CH 2 CH 2 C CH
HBr
CH 3 CH 2 CH 2 C=CH 2 Br
2
(一) 烯烃和炔烃的结构
《有机化学》(第四版)第三章-不饱和烃(习题答案)

第三章 不饱和烃思考题习题3.1 写出含有六个碳原子的烯烃和炔烃的构造异构体的构造式。
其中含有六个碳原子的烯烃,哪些有顺反异构?写出其顺反异构体的构型式(结构式)。
(P69)解:C 6H 12有13个构造异构体,其中4个有顺反异构体:CH 2=CHCH 2CH 2CH 2CH 3CH 3CH=CHCH 2CH 2CH 3CH 3CH 2CH=CHCH 2CH 3(Z,E)(Z,E)CH 2=CCH 2CH 2CH 3CH 3CH 2=CHCHCH 2CH 3CH 3CH 2=CHCH 2CHCH 3CH 3CH 3C=CHCH 2CH 3CH 3CH 3CH=CCH 2CH 3CH 3CH 3CH=CH 2CHCH 3CH 3(Z,E)(Z,E)CH 2=CHCCH 3CH 3CH 3CH 2=CCHCH 3CH 3CH 3CH 3C=CCH 3CH 3CH 3CH 2=CCH 2CH 3CH 2CH 3C 6H 10有7个构造异构体:CH CCH 2CH 2CH 2CH 3CH 3C CCH 2CH 2CH 3CH 3CH 2C CCH 2CH 3CH CCHCH 2CH 3CH 3CH CCH 2CHCH 3CH 3CH CC(CH 3)3CH 3C CCHCH 3CH 3习题3.2 用衍生物命名法或系统命名法命名以下各化合物:(P74)(1) (CH 3)2CHCH=CHCH(CH 3)2对称二异丙基乙烯 or 2,5-二甲基-3-己烯(2)(CH 3)2CHCH 2CH=CHCHCH 2CH 3CH 3123456782,6-二甲基-4-辛烯(3)CH 3CH 2C CCH 2CH 3123456二乙基乙炔 or 3-己炔(4)CH 3CH 2C(CH 3)2C CH 12345 3,3-二甲基-1-戊炔(5)CH 2=CHCH 2C CH 123451-戊烯-4-炔(6) HCC C=CCH=CH 2CH 2CH 2CH 3CH 2CH 2CH 31234563,4-二丙基-1,3-己二烯-5-炔(7)CH 3CH 32,3-二甲基环己烯(8)CH 3CH 35,6-二甲基-1,3-环己二烯习题3.3 用Z,E-命名法命名以下各化合物:(P74)(1) ↑C=CCH 2CH 3H ClBr↑(Z)-1-氯-1-溴-1-丁烯(2) ↓C=CF CH 3ClCH 3CH 2↑(E)-2-氟-3-氯-2-戊烯 (3) ↑C=CCH 2CH 3CH 2CH 2CH 3HCH 3↓ (E)-3-乙基-2-己烯(4) ↓C=CCH(CH 3)2CH 2CH 2CH 3CH 3H↑ (E)-3-异丙基-2-己烯习题3.4 完成以下反应式:(P83)(1) C 3H 7C CC 3H7C=C H C 3H 7HC 3H 7(2)3C 3H 7C CC 3H 7C=C H C 3H 7C 3H 7H(3)+ Br 2C=C HC 2H 5C 2H 5H25(4)CCHOOC COOH C=CHOOCBr Br COOH+ Br 2习题3.5 以下各组化合物分别与溴进行加成反应,指出每组中哪一个反应较快。
第三章反应机理

CH3 Cl
349
H Cl
431
H=(435+243)-(349+431)= -102KJ/ mol
用反应热来说明反应的难易程度是不完全的, 因为本反应不是一步完成的。
Cl Cl
Cl
CH4
Cl
Cl
H= 243KJ/mol
CH3
HCl H= 4KJ/mol
CH3
Cl2
CH3Cl Cl H= -106KJ/mol
一、基元反应与反应机理
1、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包括由反应物向产物的转化,反应主要
以单分子或双分子反应进行。 反应机理是由反应物转变为产物的途径,若为基
元反应,则为一步反应得到产物;若不为基元反应, 则可以分解为多步基元反应过程。反应机理就是将反 应的各步基元反应都详细地表达出来,特别是对中间 体杂化状态、能量变化的描述。
1-氯丙烷产率= 6÷(6+7.6)×100% = 44.1% 2-氯丙烷产率= 7.6÷(6+7.6)×100%= 55.9%
1-溴丙烷生成速率
2-溴丙烷生成速率 =
6×1.0 6
2×82 = 164
1-溴丙烷产率= 6÷(6+164)×100% = 3.5%
2-溴丙烷产率= 164÷(6+164)×100%= 96.5%
5、键的极性与反应形式
亲核
Cδ
δC
Nu
E
亲电
6、过渡态结构 了解过渡态结构对推测反应的发生,反应的过程
非常有用。反应过程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ⅠⅡ Ⅲ
(Ⅰ)放热反应,过渡态结构与反应物近。 (Ⅱ)过渡态结构接近于反应物和产物。 (Ⅲ)吸热反应,过渡态结构与产物相近。
第三章 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

例: CH3δ+ Clδ键距 μ=qd q: 中心电荷 d:正负电荷中心的距离
分子的偶极距是各键的键距向量和:
H H H
μ=0
Cl H Cl Cl
μ=0
Cl Cl H H
μ=1.94D
C
C
C H
Cl-Cl ( 键距为零)
3.2诱导效应
4.2.1 定义: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化合物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 代基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成键电子云按取代基团的电负性所决定 的方向而偏移的效应。
-I效应:
CH3δδδ+-CH2δδ+-CH2δ+→Clδ-
+I效应:
O CH 3 C H
诱导效应在没有外加电场影响下也存在,它体现的是分子自身的性质。诱
导效应一般用 I 表示,饱和 C-H 键的诱导效应规定为零。
当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与碳原子成键后,电子云偏离碳 原子,称为-I 效应。 例:
O H3C X H3C H H3C
非极性共价键:相同原子(基团)成键,电 子云分布对称 极性共价键:不同原子(基团)成键,电子 云分布偏向 共价键极性:取决成键原子的相对电负 性.是结构与反应性能关系的基础
极性共价键: 形成共价键的原子,它们之间吸引电子 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两原子间 共价键的电子云不是平均分配在两个原 子核之间,而是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 这种键成称为极性共价键。
•
3.4.2 对反应机理的影响
在一些反应中,由于诱导效应等因素可以改变其反 应机理。如溴代烷的水解反应,伯溴代烷如CH3—Br主 要按 SN2历程进行,而叔溴代烷如(CH3)3C—Br则主要 遵从SN1历程进行。
3.4.3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三章 碳碳键的形成讲解

—CN、>CO。
有机钯催化的形成碳碳键的反应是构筑分子结构的有效方法,具有高的化学选 择性和区域选择性。Heck、Negishi和Suzuki三位化学家因在钯催化交叉偶联方面 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有机合成
第3章
碳碳键的形成
有机合成
第3章
碳碳键的形成
有机合成
第3章
碳碳键的形成
羟醛缩合反应
OH 2 CC
OH, 或 H+
O
OH H
CCCC
H2O
H
H
H
注意
(1)反应前后分子结构的变化
(2)反应需要α -氢的参与 (3)至少含有两个α -氢时才会发生脱水 (4)酸也可以催化
O
H
CCCC
H
有机合成
第3章
碳碳键的形成
碱催化机理
OH CC
OH
H
O
OH H
CCCC
H
H
OH
O CC
四氢吡咯
吗啉
六氢吡啶
有机合成
第3章
碳碳键的形成
和醛酮的直接烷基化相比,烯胺的烷基化反应有下列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4
1
+
3
2
OAc
OAc
7
4
5
OAc
6
3
1
2
有旋光
3
4
7
5
外消旋 OAc 1
2
6
OAc
7
4
3
5
1
6
+
2
5
6
+2
1
4
3
7.
2) π电子参与
例:对向-7-取代原菠烯形成非经典碳正离子:
TsO 7
4
5
3
1
7
AcO 7
4
3 HOAc
4
5
1
+
5
3
1
6 同向2-7-取代原6 菠烯2形成经典6 碳正离2 子:
.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b) p-π共轭效应
碳正离子中心碳原子p空轨道与π电子共轭,分散正电荷, 稳定碳正离子。
+ Ph C Ph >
Ph
+
Ph C Ph > H
+ PhCH2
+
CH2
CH
CH2
.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7
OTs
7
7
7+
3
5
1
44 3
4
4
3
+
5
3
5
1
5
1
+
1
6
2
6Ac
.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3) 一种碳鎓离子的形成可通过几种途径 例:原菠基正离子的形成
7
4
5
1
6
3
σ 途径
2
X
SbF5
H
7
4
5
1
3
π 途径
6
+
SbF5 X
2
.
三、亲核取代反应
形成的碳正离子愈稳定,底物的活性就愈大
The SN1 reactivity order for reactants :
CH3 < 10 < Allyl ~ Benzyl ~ 20 < 30
反应速 度
CH3Br 0.58
C2H5Br 1.00
(CH3)2CHBr 261
(CH3)3CBr
8
10
.
R OPNB
2) Mechanism of the SN1 Reaction generally two steps the rate-limiting step is the reactant
give a carbocation intermediate
.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
1922年,Meerwein发现萜类化合物重排与C+有关
1962年,Olah在超酸中检测到C+
G. A. Olah, N. obel 1994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产生碳正离子的反应举例:
1) 脂肪族化合物的亲核取代反应
CH3 H3C C Cl
CH3 H3C C+
的水 解
相对 水 解 速 度
R
(80%丙 酮 溶 液 )
CH3-
B
张 力
CH3CH2-
效
(CH3)3C-CH2-
应
增
(CH3)2CH-
大
(CH3)3C-
2.0 15.4 20.0 67.0 4.5*105
底物的空间张力大,形成张力小的产物的倾向强, 反应活性大--B张力效应
.
有张力的底物,倾向于生成张力最小的产物
定义: 亲核试剂提供一对电子与碳原子形成新的共价键,
碳原子与离去基团之间原有的共价键断裂, 离去基带着一对电子离开分子。
通式:R-X + Y :
R- Y + X :
.
四种SN反应类型
(A) neutral substrate + neutral nucleophile
(B) neutral substrate + anionic nucleophile
甲基推电子基通过C-Hσ键与C+的空轨道共轭。
.
σ共轭效应的研究 在超酸催化下进行 超酸:强的质子给予体,强度用哈米特酸度H°表示
超酸特点:1) 给质子能力强,亲核性低; 2) 凝固点低; 3) 粘度小。
.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在超酸介质中可得到热力学最稳定的碳正离子
举例: 1.
4n+2=6, n=1
.
4) 不同价键状态
举例: CH3-C+H2 > CH2=C+H
sp2
sp
S特性增加,吸电性增强,不利于C+稳定。
5)溶剂效应 举例:
在气相中,电离活化能为836.8 kJ/mol; 在水溶液中,电离活化能为83.7kJ/mol。
因此,极性溶剂有助于碳正. 离子的形成和稳定
6)空间效应(Steric effect) 对于桥头碳正离子,张力大,稳定性差。
RNu + :X -
Reaction Coordinate (progress)
.
3) Stereochemistry of the SN1 Reaction
Since carbocations are planer and sp2-hybridized, they are achiral.
Thus if we carry out an SN1 reaction on one enantiomer of a chiral reactant, the product ( a racemic mixture) must be optically inactive.
形成碳正离子的相对反应速度:
(CH3)3CBr
Br
K =1
10 -3
Br
10 -6
.
Br
10 -13
二、经典碳正离子与非经典碳正离子 (Carbenium ions and Carbonium ions)
碳正离子(Carbocation)
三价碳正离子(Carbenium ion)
碳鎓离子(Carbonium ion) (五价or更高)
连有诱导吸电子的基团时的稳定性(-I):
.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2) 共轭效应(Conjugative effect):
a) p- σ共轭效应 稳定性次序:叔碳正离子> 仲碳正离子> 伯碳正离子
如:
+
+
+
(CH3)3C > CH3CH2CHCH3 > CH3CH2CH2CH2
(C) cationic substrate + neutral nucleophile
(D) cationic substrate + anionic nucleophile
四种反应实例 .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1、区别
经典碳正离子:中心碳原子价电子层6个电子,形成三根σ键。 此时中心C为3价。
非经典碳正离子:价电子层8个电子,除形成三根σ键外, 余下的一对电子形成一个二电子. 三中心键,中心C是5价
2、形成
1) σ电子参与 在超酸催化下,形成环丙基甲基碳正离子。碳原子 空轨道与σ键共轭形成离域键。
c) p-p 共轭效应
碳正离子中心碳原子p空轨道与邻位杂原子的未共用电 子对的p电子共轭,稳定碳正离子。
如:
+
CH3O CH2
+ CH3O CH2
+
+
CH3O
CH2
CH3O
CH2
.
3)芳香性(Aromaticity)
具有芳香性的平面环状正离子稳定
如:环丙烯基
+
⊕
4n+2=2, n=0
卓正离子
+
⊕
如:
H3C
。
+
>120
CH
H3C
+
C
=
HH
.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3、稳定性及研究方法
碳正离子的相对稳定性可由其pKR+来定量表示:
R+ + H2O
ROH + H+
, [ROH][H+ ]
KR+ =
p KR+ = log
[R+]
[R+]
+ p [H+]
[ROH]
OH
H3C
CH3
CH3
2) 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
H3C CH CH
H3C
CH2 + HCl
H3C
+
CH CH CH3
H3C
重 排 H3C + C CH2 CH3
- H3C
Cl
H3C
CCl CH2 C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