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哪些故事

合集下载

孟子寓言故事

孟子寓言故事

《孟子》寓言1.拔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公孙丑上》翻译: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将每一颗都往上拔了一点。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了。

”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寓意:欲速则不达。

2.月攘一鸡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翻译:从前有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

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行为端正,品德高尚的人的做法。

”他回答说:“那就让我改正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

”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寓意:亡羊补牢,犹未晚也.3.校人烹鱼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翻译:从前有人向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子产赠送活鱼,子产命令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养在水池中,小吏把鱼做熟了,复命说:“刚开始那些鱼看起来很疲累的样子,过一会就活泼的了,然后迅速游到深处去了。

”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小吏出来就说:“谁说子产富有智慧我既然已经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所以对君子可以用恰当有道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却很难用不道的方法来迷惑他。

寓意:善良的人很容易被一些小人用正当的理由欺骗。

4.弈秋诲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的经典故事

孟子的经典故事

孟子的经典故事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道德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孟子的经典故事:1. 孟子见齐宣王:有一次,孟子去见齐宣王,王问孟子如何治理国家。

孟子回答说:“臣以为,国家的治理就像养育一头牛。

要想让牛长得壮健,就要给它提供优质的饲料,提供适当的水源,提供舒适的栖息地。

同样,国家的治理也要关注人民的生活,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居住条件,才能使人民富裕、安居乐业。

”齐宣王听后大为赞赏,认为孟子的治国思想非常有道理。

2. 孟子与梁惠王:孟子曾经去梁国拜访梁惠王。

梁惠王自诩为仁王,但孟子认为他的统治并不是真正的仁政。

于是,孟子提出了“仁政”的理念,即国家的统治应该以仁爱为基础,关注人民的福祉和利益。

孟子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仁政的重要性: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像鱼,君王就是水,水能养鱼,但如果水质不好,鱼就会死亡。

同样,如果君王不行仁政,人民就会生活在苦难之中。

梁惠王听后深受触动,决心改革自己的统治方式,更加关注人民的福祉。

3. 孟子与须贾:孟子曾经遇到一个名叫须贾的人,他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和惩罚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

孟子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本善,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人们就会做出善良的行为。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孟子提出了一个例子:如果一个人看到一个溺水的婴儿,他的第一反应是想救助婴儿,而不是去想着如何利用这个机会谋取私利。

这个例子说明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最终,须贾被孟子的观点所打动,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这些故事展示了孟子的思想和他与君王、他人的交流。

孟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仁爱和关注人民的福祉,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道德伦理和教育思想都有重要的影响。

孟子的5个有趣小故事

孟子的5个有趣小故事

孟子的5个有趣小故事《孟子的五个有趣小故事》第一个故事:孟母三迁。

你知道吗,孟子小时候啊,他们家住在墓地旁边。

哎呀呀,那时候孟子就天天和小伙伴们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一看,这可不行呀!这环境咋能让孩子好好成长呢?于是她毅然决然地带着孟子搬家啦!这次搬到了集市旁边,嘿,孟子又开始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啦,孟母又着急了,这也不是个好地方呀!难道就这样啦?才不呢!最后孟母把家搬到了学堂旁边,这下可好啦,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爱读书啦!这不就跟咱现在为了孩子能上个好学校,拼命买学区房一样嘛!孟母可真是太厉害啦,为了孩子的未来操碎了心呐!第二个故事:断织喻学。

有一天呐,孟子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呢,她可生气啦!拿起刀就把织了一半的布给割断了,孟子吓一跳,问妈妈为啥呀?孟母就说:“你读书就跟我织布一样,半途而废,能有什么出息呀!”哎呀,这就好比你爬山,都爬到一半了,突然说不爬了,那能看到山顶的美景吗?孟子一下子就明白了妈妈的苦心,从此再也不逃学啦,开始认真读书。

孟母这一招可真绝呀!第三个故事: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去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是很尽心啦,河内遭灾,我就把那里的百姓迁到河东去,还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去。

可为啥我的百姓还是不见增多呢?”孟子就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

战场上,一方战败逃跑,跑了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这合理吗?”梁惠王一想,哎呀,这确实不合理呀!其实自己和别的国家也没啥不一样嘛!这孟子可真会比喻呀,让人一下子就懂了道理。

第四个故事:揠苗助长。

有个宋国人啊,嫌他的禾苗长得慢,就一棵一棵地往上拔,累得气喘吁吁的,回到家还得意洋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啦,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儿子一听,赶忙跑到地里一看,哎呀,禾苗全死啦!这不是胡闹嘛!这就好像你想让小鸡快快长大,就拼命给它喂很多很多食物,结果小鸡反而撑死了。

咱们做事可不能这么着急呀,得遵循规律呀,不然就得像这个宋国人一样闹笑话啦!第五个故事:浩然之气。

孟子10个简短小故事

孟子10个简短小故事

孟子10个简短小故事摘要:一、孟子简介二、故事1:孟子与梁惠王论政三、故事2:孟子劝齐宣王行仁政四、故事3:孟子论孝道五、故事4:孟子谈交友六、故事5:孟子论养生七、故事6:孟子与匡章辩仁义八、故事7:孟子见赵武灵王九、故事8:孟子论教育十、故事9:孟子与淳于髡对话十一、故事10:孟子论君子之道正文:一、孟子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主张仁政,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理念,主张君臣共治,倡导道德修养。

他的学说被称为“孟子之道”,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故事1:孟子与梁惠王论政孟子见梁惠王,王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主张治国应以仁义为本,而非仅仅追求利益。

三、故事2:孟子劝齐宣王行仁政孟子见齐宣王,王问:“吾欲用兵,何如?”孟子回答:“王何必用兵?亦宜务仁义而已矣。

”孟子劝告齐宣王不要征战,而是实行仁政,使国家富强。

四、故事3:孟子论孝道孟子认为孝道是天理人伦之至,强调子女应尊敬父母、关心父母,父母亦应关爱子女,实现家庭和谐。

五、故事4:孟子谈交友孟子提倡交正直、诚信、有德行之人,认为交朋友应看重对方的品质,而非仅仅追求地位、财富等外在因素。

六、故事5:孟子论养生孟子主张养生首先要养心,提倡内心平和、清静,同时要注意饮食、锻炼等生活方面的调养。

七、故事6:孟子与匡章辩仁义孟子与匡章辩论仁义,匡章认为仁义不利国家富强,孟子则反驳说,仁义是国家富强的基石。

八、故事7:孟子见赵武灵王孟子见赵武灵王,王问:“吾国何时可兴?”孟子回答:“王欲兴国,宜先修身;身修,国家自治。

”强调君主自身的道德修养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九、故事8:孟子论教育孟子主张教育应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强调尊敬师长、忠诚国家、孝顺父母等品质的培养。

十、故事9:孟子与淳于髡对话孟子与淳于髡辩论孝道,淳于髡认为孝道在于听从父母,孟子则反驳说,孝道应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而非盲目顺从。

孟子最著名的三个故事

孟子最著名的三个故事

孟子最著名的三个故事孟子最著名的三个故事是三迁择邻、断杼教子、杀豚不其子。

一、三迁择邻:孟子名孟柯,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25华里的凫村(今属于曲阜市)。

《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

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决定搬家,毅然带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

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

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

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

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

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

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

二、断杼教子:1、孟子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

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贪玩的本性难移,有时就逃学,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

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

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

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育孟轲,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

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

逃学就如同断机,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常常逃学,必然学无所成。

孟轲幡然大悟,从此勤学苦读,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三、杀豚不欺子孟母对于孩子品格的成长同样十分看重,她的“杀豚不欺子”的故事至今让后人赞叹。

《孟子》中的故事

《孟子》中的故事

《孟子》中的故事1、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

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

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

又搬家到学堂旁边。

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

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2、五十步笑百步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

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

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

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3、始作俑者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孟子的寓言故事

孟子的寓言故事

孟子的寓言故事
孟子,名轲,字子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的思想影响深远,被后人尊称为“孟子”。

孟子的著作中,寓言故
事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寓言故事,孟子传达了他的哲
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则孟子的寓言故事。

故事一,梁木之器。

孟子说,有一次齐国的国君问他说,“梁木之器,不可以为杼,大而无当也;细而不中也。

如是而已矣,何也?”孟子回答说,
“君子之器也。

”孟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做一
个合格的君子,就要像梁木一样,大小适中,恰到好处,不可过大
过小,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君子。

故事二,鱼之患。

孟子讲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人养鱼,鱼不快乐,说,
‘无水则无处安身。

’”孟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和
自然界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像鱼一样,珍惜自然资源,保
护环境,才能获得幸福和安宁。

故事三,鸟之道。

孟子曾说过,“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孟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短暂和宝贵,我们要像鸟
一样,珍惜每一天,用善良的言行来对待他人,才能活得更有意义。

孟子的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道德观念,它们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道德的启迪和教化。

通过这些
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感悟人生的真谛。

总而言之,孟子的寓言故事,虽然历经千年,但至今仍然具有
深刻的启示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智慧,修身养性,成为更好的人。

关于孟子的故事

关于孟子的故事

关于孟子的故事
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故事有不少流传至今。

1. 孟子拒绝鲁国之命:鲁国国君曾三次派使者给孟子鞠躬请出任政务官,但孟子都拒绝了,理由是鲁国的现政策无法达到他所追求的仁政理想。

2.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曾去会见梁国的惠王,当时梁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内政治腐败,外有敌国侵犯。

孟子与梁惠王交流后,诚恳地劝告他实施仁政,提出土地改革、教育改革等建议,最终帮助梁国走出困境。

3. 孟子教授邻国的君王:孟子曾被邻国齐国的君王邀请,希望他能够给他讲授为人君的道理。

孟子尽心尽责地传授了他的政治哲学,最终使齐国国力大增。

4. 孟子与梁山泊:据传,孟子年轻时曾担任过梁山泊水言山的管理官,他在这个职位上起草了一系列水利工程的规划,最终使梁山泊的水利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福祉。

这些故事展现了孟子仁政思想的体现,他致力于改善社会、促进人民福祉、提倡仁爱互助的价值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有哪些故事
某一天,孟子看到他的妻子一个坐在屋里,坐姿很是不雅,伸开两腿那么坐着。

孟子
看到之后很不高兴,就去告诉他的妈妈,说:我的妻子也不懂礼仪了,我要休了她。

孟子
的母亲说:为什么?孟子说:我看到她伸开腿坐着。

他母亲又问:你怎么知道?孟子说:我
亲眼所见,岂能有假?孟子的母亲就说:原来是这样啊,那是你没礼貌,而不是你妻子没
礼仪。

没看到《礼记》上是怎么说的吗?你要进屋的时候,要先问问,屋里有谁在。

要进
厅堂的时候,你要故意弄出一点声音让里面的人知道你来了。

讲要进屋的时候,你的眼睛
要往下看,不能到处张望。

这样才能让里面的人为你的到来有所准备。

现在你到你妻子的
房间里去,不敲门,不弄出声音,她根本不知道你来了,所以她才没有准备,才会让你看
到她伸开腿坐着的样子。

所以说,是因为你的失礼,才会让你碰见她没礼仪的形象。

孟子
听了,感觉她说得很有道理,从此以后,就再也不敢休妻了。

人们常说,君子善养浩然之气。

这句话就是孟子说的,被记录在孟子与他最得意最看
重的学生公孙丑的对话之中。

在这段对话中,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来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要想着不劳而获,不
要动歪门邪道的心思,要有浩然正气,一个人的思维格局要非常广阔,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提升自己的境界。

君子要把时间用在提升内在的修养上,因为表面的仁义之举是没有
用的,因为如果一个人仅仅是想着如何做好事,如何与人为善是不行的,这样就是作秀,
但是自己的内心得不到满足,不能真心实意,心悦诚服的做这些事,那也算的上是真正的
君子,而且自己也会厌倦的。

同时孟子指出,养浩然之气并不是普通的养精气神,因为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
貌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养阳刚之气、养壮阔之气,一个人的格局眼界不高,不能断
了自己的非分之想,那么即便他是一个五大三粗的人,能够活很大年纪也是没有用的。


是这个浩然之气也不是人天生就有的,还要有后天的培养,所以孟子才说“天将降大任于
斯人,必先劳其筋骨、饿其皮肤、空乏其身”,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很多磨难,才能体会到
人生的真谛,才会有很大的使命感,才能承担上天给予他的责任。

虽然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是这对于提高
人的修为,对个人的修心养性还是很有帮助的。

穆公是邹国的国君,因孟子是邹国人,所以邹穆公才找到他,开始了一下这段谈话内容。

这段对话发生下邹国和鲁国交战的背景下,邹穆公说:“寡人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人,而那些老百姓,却没有一个愿意为了战事而死的。

我真想杀了他们,可是百姓又有那么多人,杀也杀不完;不杀他们,我实在恨不过,他们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长官战死却不去
救他们。

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说:“这年头,兵荒马乱的,你的那些百姓,年老体弱的人死了,尸体都被丢弃在山沟里;身强力壮的,到处逃亡,这样的人好歹都有几千人吧。

大王你的仓库里藏满了粮食,堆满了金银财宝,但是你的官员却没有一个人告诉你这样的情况,这都是那些官吏残害老百姓的结果啊。

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经说过:小心啊,你如何对待别人,同样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

现在你的人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这都是你的人民在报复他们。

你还是不要再怪罪他们了。

只要你从今以后开始施行仁政,你的人民自然会尊敬他们的官吏,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他们肯定会心甘情愿为了官吏去牺牲了。


这一段对话,和孟子见梁惠王一样,他向邹穆公阐述了推行仁政的必要性。

强调了王道的重要性,主张德治,要求君王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