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29课《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答案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初二语文《湖心亭看雪》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篇一」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沆砀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⑨客此⑩及下船3.填空。
①本文选自《》,作者字,号,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②大雪三日,。
③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 ,,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拉余同饮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一、1.ɡēnɡ cuì zhēn sōnɡ hànɡ dànɡ jiè zhān qiánɡ2.①完了,结束②消失③撑,划④鸟兽的细毛⑤独自⑥水汽凝成的冰花白汽弥漫的样子⑦哪能⑧指酒杯⑨客居⑩等到3.①陶庵梦忆张岱宗子陶庵明末清初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⑤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二、(一)4.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5.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湖心亭看雪》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字词注音: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沆砀()()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⑴ 更定⑵ 湖中人鸟声俱绝⑶ 余拿一小船⑷ 拥毳衣炉火⑸ 独往湖心亭看雪⑹ 雾凇沆砀⑺ 焉得更有此人⑻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⑼ 客此⑽ 及下船3、填空:⑴ 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⑵ 大雪三日,_______________。
⑶ 是日更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往湖心亭看雪。
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
⑸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答: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答: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答: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答: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答:(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拉余同饮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答: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答: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答: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答:三、写作14、题目:雪后美景请写一段话,写出雪后美景,字数在300字左右。
12、湖心亭看雪习题及解答

湖心亭看雪练习一、阅读理解与欣赏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我能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2)余拿一小船(3)上下一白(4)焉得更有此人2、翻译下面各句(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的翻译(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我的翻译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我的理解:4、请从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3)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SPAN>我选第______题,我的理解是:5、“强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我的理解是: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我的理解是:标准答案:1. (1)消失(2)撑,划(3)全(4)哪能2、(1)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罢了。
3.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1).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29.湖心亭看雪(答案)

厦门市音乐学校2014—2015学年(上)初二语文导学练班级:姓名:座号:第29课湖心亭看雪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是日更定( gēng ) 拥毳衣炉火( cuì) 雾凇沆砀( hàng )( dàng )长堤一痕( dī) 与余舟一芥( jiâ) 舟子喃喃曰( nán )2.文学常识填空(1(3)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
①___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__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②__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3.阅读并背诵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2)(3(4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 消失,停止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 与人世隔绝 ____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连下了三天,西湖中的人声和鸟声都消失了(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7.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绝”的妙处: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4)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不多余。
2019年精选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9湖心亭看雪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七十九篇

2019年精选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9湖心亭看雪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七十九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加线字含义不同的一组是( )A、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B、湖中人鸟声俱绝群响毕绝C、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D、及下船及鲁肃过寻阳【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雾凇(sōng)长堤(dī)毳衣(cùi)B、沆砀(dàng)拏(ná)喃喃(nǎn)C、金陵(lín)芥(jiè)崇祯(zhēn)D、更定(gēng)铺毡(zhān)痴(chī)【答案】:【解析】:第3题【填空题】仿照示例,写出含有与划线词意义相同的成语。
示例: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②一童子烧酒,炉正沸______③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④惟长堤一痕______【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余拏一小舟拏:______②拥毳衣炉火拥:______③雾凇沆砀沆砀:______④焉得更有此人焉得:______ 更:______【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根据课文《湖心亭看雪》的内容填空。
①看雪的时间:______。
②看雪的地点:______。
③看雪的人物:______。
④看雪的氛围:______。
⑤看雪的方式:______。
⑥看到的雪景:______。
【答案】:【解析】:第6题【问答题】如何理解文末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答案】:【解析】:第7题【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①______到亭上②______大喜曰③______是金陵人④客______此⑤______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答案】:【解析】:第8题【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西湖最盛,为春为月^①。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湖心亭看雪》(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题系列之《湖心亭看雪》(附答案)阅读古文《湖心亭看雪》,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解: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问题: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
()()()②上下一白。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⑤拥毳衣炉火,。
()2.翻译句子。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赏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妙处。
4.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5.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6.作者为什么以舟子的话结束?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这完了,结束撑,划②全③哪能还④痛快酒杯⑤鸟兽的细毛2.翻译句子。
①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
②湖心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③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④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您更痴的人!”3.“独”字展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及答案-精选文档

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及答案第29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课文导读】《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中,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这种情感须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就能理解。
【学习重点】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课文。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
3.领悟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情怀。
【学法指导】古代优美的散文必须充分地读,译读、品读、背读、联读依次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本文是一山水小品,学习它要做好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并反复阅读,在诵读中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体会作品简练朴素的语言特色。
在这篇游记中,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
所以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最能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从而体会白描这一手法的精妙。
【训练提升】一、基础巩固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雾sōnɡ( ) hnɡdnɡ( )( ) 拏( )一小舟草芥( )cu衣( ) 铺zhān( ) 长堤( ) 更( )定强( )饮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拥毳衣炉火 (2)雾凇沆砀(3)与余舟一芥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5)舟子喃喃曰 (6)是日更定(7)余挐一小船 (8)是金陵人,客此3. 文学常识填空与名句默写。
(1)本文选自《》,作者,字宗子,号, (朝代)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除本文出处外,他的另一部作品是《》。
(2)大雪三日,。
(3)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
(4)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5)在祖国的文学宝库中描写西湖的诗句有很多,如,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 ,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湖心亭看雪》课后练习题答案(人教版)

《湖心亭看雪》课后练习题答案(人教版)《湖心亭看雪》课后练习题答案,人教版,[真诚为您服务]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设题意图:背诵课文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基本功,培养语感,巩固所学的文言词。
要当堂完成。
第1题是让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风格有所感知。
第2题是为了使学生对白描这种写作手法有比较透彻的理解,教师可以不局限于本文,适当地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明白白描手法不仅用于文言文,还可以用在现代文里,不仅可以写景,还可以写人。
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让学生当堂做白描的口头训练。
参考答案:1(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阅读能力。
这比《三峡》一课的比较阅读要求更高了。
《三峡》一课是求同比较,本课是求异比较。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
《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三、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
设题意图是通过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有关西湖的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同时,还为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 ;积累一些经验,教师可以对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先做一些介绍。
交流可以在完成教学内容以后进行,也可以放在课前进行,最好在课堂上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答案
一1、三个角度:(1)未游西湖时,概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游西湖时)先总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
(3)(游西湖时)后具体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
2、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文字,运用白描的手法,由远及近,写出了“湖上”雪后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即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
这些景物与人,在大雪的笼罩下全变得虚无缥缈,模糊微小,变成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具有了童话般的梦幻色彩。
然而最微不足道的“两三粒”人却是这空旷寂寥的雪世界的主人,他们是赏雪的主题。
作者的描写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为作者之“痴”找到“同调”,找到了可以原谅的理由。
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不但在“客”那时引起了共鸣,也通过他与“客”的“合鸣”,仿佛让本无雅趣的舟子受到了“痴”的精神的感染,让他若有所悟,若有所思。
文章至此戛然而止,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二、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
《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