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湖心亭看雪
人教语文八上第29课《湖心亭看雪》文本细读

人教语文八上第29课《湖心亭看雪》文本细读人教语文八上第29课《湖心亭看雪》文本细读静静的乐园湖心亭看雪张岱推荐理由: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
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
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崇祯五年十二月,【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凌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
“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
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
】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雾凇沆砀,【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八年级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人教版)完美版

材料二:
•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 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 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 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 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 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
——张岱《陶庵梦忆自序》
• 因国亡而孤独 • 因孤独而痴迷
写给孩子们的话:
•
然而,明清鼎革,张岱国破家亡,流离山野。
所存者,唯破床一具,破桌子一张,折腿的古鼎,
断弦的琴,几本残书。
•
张岱晚年耽于梦。鸡鸣枕上,夜气方回,五
十年来,总成一梦。痴人说梦,遂有《陶庵梦
忆》。
• 作者在《梦忆序》中自云:
•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 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 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 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 使人如身临其境。
孤独是自古以来人们咏叹的话题。
她是屈原 “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自我 精神世界的捍卫;
她是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 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 对自己清高孤傲节操的坚守;
• 她是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 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时,发出的先驱者理 想与现实矛盾时雄豪悲壮的感伤;
2 写雪大的句子是 (大雪三日)?写冬雪寒冷 威严的句子是 (湖中人鸟声俱绝) ?
“绝”: 消失, 从听觉上 表现冬雪的威严.
3 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
指夜深人静之后, 作者独舟去看雪.
(更定矣)
雾凇沆砀,天与 其总的印象是(云与山与水,上 )
下一白.
全景
4 写湖心夜景
广漠
特写景物是( 堤亭舟人,痕点芥粒)
湖心亭看雪 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作者:张岱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①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
余强⑩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
八年级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人教版)优秀PPT课件

材料二:
•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披头 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 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 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我写了《自 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 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
——张岱《陶庵梦忆自序》
• 因国亡而孤独 • 因孤独而痴迷
写给孩子们的话:
本句写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既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又有一种孤独、落寞之感
手法:白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 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 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 主要特征,用简练朴实的文字,只寥寥几笔就 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方法。
观
Hale Waihona Puke 赏其 痴痴人之痴心
其 痴
行
景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谁都 解言 其作 中者 味痴
——
湖 心 亭 看 张雪
岱
品读一段语言 体会一种精神
• 张岱的这种“痴”行背后是一颗怎样 的心灵呢?
(找出第一自然节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一 个字来,并结合背景材料体会)
背景材料一:
张岱(1597——1679)出身 于官宦之家,明亡后立誓不仕,只愿入山著 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书中缅怀往昔 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 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故国,在张岱 的生命里,是永远的痛。
• 痴人 • 痴行 • 痴景
“痴”是执着于山水之乐的 高雅脱俗之情致。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注释

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注释示例文章篇一:《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原文、译文和注释: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 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 崇祯五年:公元1632 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2. 俱:都。
3. 绝:消失。
4.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5. 拏(ná):撑(船)。
6.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拥:围裹。
毳:鸟兽的细毛。
7. 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9课知识点整理:湖心亭看雪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9课知识点整理:湖心亭看雪一、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注意课本中书写,拼音打不出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二、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时,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三、生字读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四、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细毛。
通过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9课知识点整理:湖心亭看雪的学习,是否已经掌握了本文知识点,更多参考资料尽在!。
《湖心亭看雪》课文

《湖心亭看雪》课文《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词句注释1.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一个小小的绿洲上,与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相对,成一个品字形。
从前叫湖心寺,明弘治间被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后又再修。
2.崇祯五年:为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3.俱:都。
绝:无。
4.是日:这一天。
更定:亦叫定更。
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两小时。
更定是一更开始,即晚上八时开始。
5.拏(ná):牵引,划动。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皮衣拥着炉火。
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寒夜雾气。
沆砀(hàng dàng):白茫茫一片。
8.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
一白,全白。
一,全或都,一概。
9.长堤:此指西湖里白堤。
10.一芥:比喻舟极细小。
芥,小草。
11.粒:谷粒。
12.毡(zhān):毛毯。
13.烧酒:烫酒,温酒。
14.炉:烫酒的器具。
15.此人:这样的人,指作者。
16.拉:邀请。
17.三大白:即三大杯。
大白,酒杯名。
18.客此:旅居在此。
19.及:等到。
20.舟子:船夫。
喃喃:小声自语,嘀咕。
21.相公:原指宰相,后为尊称。
22.似:超过,胜过。
白话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初中语文 文言文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与译文

张岱《湖心亭看雪》原文与译文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痴人
1.在这样一个夜晚,是不是只有张岱一个人出来了?
明确:还有舟子和金陵客
2.张岱和他们(舟子、金陵客)会不会成为好朋友?
明确:
学生回答能成为好朋友或不能成为好朋友皆可,但一定要用文本中的字词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如:
⑴认为舟子与张岱不能成为知己的,应抓住“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及“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两句来证明舟子根本就不懂张岱,张岱也不把舟子放在眼里。
及下船:_______舟子喃喃曰:________
一:上下一白________长堤一痕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2.掌握下列句子大意。
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⑵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理解探究
1.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思考:张岱看到了一副怎样的雪景?
2.补出下面语句的省略成分。
3.如果你是舟子,现在当你了解了张岱的“痴”后,在他下船时你会说什么呢?
舟子______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体学生再次朗读课文。(配乐)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张岱的生平及时代背景的介绍,结合回顾前面的雪景描写,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解开真正的“痴”之谜。这样既能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也能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二、朗读课文,
寻文眼
1.教师配乐范读,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句读。
更定gēng挐ráo毳衣 cuì
强饮 qiǎng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
2.学生朗读课文。
思考:在文中找一个最能评价张岱的字。
明确:“痴”。
3.作者为了去看雪景有哪些“痴”举?
明确:天寒地冻、夜晚时分一个人出去看雪。
(设计意图:在初步朗读感知的基础上,明确全文的核心,即张岱的“痴”,为接下来由浅入深地探讨“痴”的深层含义做准备。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俱”、“绝”、“挐”、“毳衣”等关键字词的解释。)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你觉得金陵客和舟子是出来干什么的?
4.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文章又出现了舟子,这是不是矛盾?
六、总结课文,
留作业
总结:
今天我们透过这些朴素的文字,走进了张岱的内心世界,了解了张岱的“痴”。课后推荐阅读张岱的《自为墓志铭》,你或许会在他如歌似梦的回忆中对他的“痴”有更深的体会。
作业:
1.积累、巩固重点文言字词;
2.阅读张岱《自为墓志铭》;
3.以《我眼中的张岱》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随笔。
2.欣赏雪后西湖之奇景,感悟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
知
识
预
习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更( )定 余挐一小舟( )毳( )衣
雾凇( )沆砀( ) 铺毡( )强( )饮
二、阅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理解下列加点词句意思。
1.理解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余挐一小舟:________雾凇沆砀:________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强饮:________
29.湖心亭看雪
课题
湖心亭看雪
课型
略读
课时
1
学
习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时代背景,分析作者内心世界;
2.过程与方法:诵读、想象、揣摩关键字词句,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赏景、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深层次的“痴”。
课
前
预
习
相
关
链
接
走近作者
知
识
构
建
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及文言语法现象;
教学设计:
一、引入小文,
导新课
屏幕展示张岱的《自题小像》。
提问:你觉得这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
【投影展示】
“功名耶落空 ,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张岱《自题小像》
(设计意图:从张岱的自嘲小文入手,突出张岱的“独特”,既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为接下来引出“痴”人做铺垫。)
五、拓展延伸,
悟痴情
1.你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美景却无心欣赏呢?请看大屏幕,想想当时来看雪的张岱有什么心事?
【投影展示】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明亡(崇祯十七年)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是一部个人回忆录。作者在这本书中留下那些最为美好、值得留恋的记忆,以此来表达故国之思,抒发沧桑之感,寄托兴亡之叹。
三、咬文嚼字,
赏奇景
张岱看到了一幅怎样的雪景?哪些词句很特别?
明确:
这是一副冰雪弥漫、浑然一体的雪景图(三个“与”字的连用),在这样一个天大地大自我渺小的境界中,作者最终将自己融进苍茫浩瀚的宇宙中。(“痕”“点”“芥”“粒”)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让学生体悟雪景之奇,雪景之美,作者用笔之妙。为理解张岱深层次的“痴”作铺垫。在此过程中落实“雾凇沆砀”、“一”、“而已”等词句的翻译,分析三个“与”连用,量词“痕”、“点”、“芥”、“粒”及“而已”等字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哪里是来赏雪的?他是半夜起来散心的。
【投影展示二】
张岱是个都会诗《<陶庵梦忆>序》
是啊,此刻的他又怎会有金陵客般的雅兴去赏雪呢?他只有忧愤,只有痛楚,在难以入眠的夜里,他唯有出来散心,寻求精神世界的归依。他将自己融入到一片冰清玉洁的世界中,此刻的他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我们终于明白在题目中他为何不用“赏”而用“看”了。他想用这个“看”字,让我们看到他对故国的一往情深在一开篇就跃然纸上;他想用这个“看”字,让我们看到一个虽然不是朝廷命官,却有着比朝廷命官更为自觉的民族意识的张岱;他想用这个“看”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在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里的那种不一般的“痴”,在这种“痴”中还有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明确:张岱对明王朝有着深厚的感情。明王朝灭亡后,他毅然拒绝清政府让他入朝作官的邀请,入山写书,以此终老。崇祯五年,明王朝虽然还没有灭亡,但已经在内忧外患中摇摇欲坠了,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的张岱,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心事重重,他在为他热爱的国家担忧啊!
2.这样的张岱,在天寒地冻半夜三更起来到还是想赏雪的吗?他想干什么?
附:板书设计
忧国
情
痴
景人
在探讨该问题的过程中,无论是认为他们能成为好朋友,还是不能成为好朋友,都可以发现:面对同一场雪景,张岱为何不能像金陵客一样去“赏”雪,而是去“看”雪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关键人物的探讨,引出“看”雪与“赏”雪的不同心境,让学生明白张岱的“痴”不同于世俗层面的“痴”,简洁、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在此过程中落实“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等关键词句翻译。)
⑵认为金陵客与张岱能成为知己的,应抓住“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及“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这两句话来阐述。(链接一个背景资料:张岱家族的人酒量很小,都不能喝酒。)
⑶认为金陵客与张岱不能成为知己的,应要引导学生对金陵客喝酒的豪华排场及愉悦的心情与张岱作对比,抓住“拉”、“强”、“别”三个词以及围绕“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这句答非所问的句子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