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成语的特点、来源、结构和使用中容易犯的错误详解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易错成语精析

高考语文易错成语精析

【易误成语辨析】一、两用成语归纳高考出题对于两用成语很青睐,我们一定要注意总结归纳,正确全面理解成语的各个义项。

如下列成语:1、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如: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2、想入非非:一般用来形容胡思乱想,不切实际,多用于贬义;实际上“非非”是佛家语,指“一般人认识达不到的境界”,因此也形容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

如: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3、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迅速。

比喻办事圆滑。

4、指手画脚: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含贬义。

(该义项使用较多)也形容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示意。

如:王老师为了使课上得生动形象,不停地指手画脚,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不三不四:一般是形容人不正派、不规矩。

也用来说明事物不成样子。

与“不伦不类”相似,这是它的原始意义,有存在的合理性。

如: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6、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如:“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7、一针见血:通常是比喻说话、写文章言辞直截、简要,能切中要害,但它的本义是一针就见到血,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

如:我很胖,可是这位老护士很快就选准了一条血管,一针见血,我很佩服。

眉来眼去:多用于男女示爱,也指坏人之间勾勾搭搭。

如:吴三桂与多尔衮之间,早已眉来眼去,暗中交通。

8、洋洋洒洒: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才思充沛,长篇大论连绵不断。

也形容规模盛大,气势磅礴。

如:这个贫困县的三个领导分坐三辆轿车去基层检查工作,一路上洋洋洒洒,好不气派。

9、数米而炊:比喻把精力都放在做琐碎小事上,以至劳而无功。

也形容生活困窘。

(此义项使用较多)。

如今他靠微薄的工资度日,虽然还不至于数米而炊,但已比较困难了。

成语误用的主要类型及解决方法

成语误用的主要类型及解决方法

成语误用的主要类型及解决方法一、成语误用的主要类型1、望文生义成语的含义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系的简单叠加组合,其含义是在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抽象概括出来的,且不可望文生义。

如:在写作在中,文不加点,只能使意思变得模糊,并可能使正确的意思变得不正确。

“文不加点”出自汉代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辍,文不加点。

”“点”是涂上一点,表示删去的意思。

“文不加点”形容才思敏捷,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作者显然望文生义,将“文不加点”的“点”理解成了“标点”。

2、褒贬不分成语和其他词语一样,也有褒义、中性和贬义之分,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并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

如果对一些成语褒贬不辨,就会出现成语使用错误。

如:一个人打了草稿,大家来评价和修正,即使后来剩不下多少文字,始作俑者仍然功不可没。

“始作俑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佣”是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始作俑者”指开始制作佣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是一个贬义成语。

例句是称赞打草稿的人为后来的评价和修改做了积极贡献,不能称其为“始作俑者”。

3、弄错对象成语词语有所侧重,适用对象范围也就不同。

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指女的,有的指男的等等。

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和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如: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出自唐代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成书,处则称栋字,出则称牛马。

”“汗牛”是指牛拉装书的车累的出汗,“充栋”是指书堆满了屋子。

“汗牛充栋”专门用来形容书籍很多,只能指物,不能指人。

句中用“汗牛充栋”形容古代刻苦学习的楷模,使用不当。

4、前后矛盾在成语的使用中,如果对成语的词义、色彩、轻重等把握不准,尤其是两个成语连用时,很容易造成前后自相矛盾。

成语辨析

成语辨析

成语辨析一、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二、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

②意义的整体性。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

④形成的历史性。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意,或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理解,就容易产生错误。

成语突出的特点是意义的整体性,我们在使用时必须透过字面深入了解其本质的内涵。

忌“望文生义”,宜整体理解。

(1)他跑步每次都能拿满分,让其他同学只能望其项背。

“望其项背”多用于否定句或问句中,用于肯定句中,不符合其使用习惯。

这个成语会用错的原因是人们会错意,认为只看见前面人的“项背”,表示已经落后很远,其实它的意思是已经看见前面人的项背了,表示可以赶上他了。

(2)告别时,这位服装个体户一定要送我几件高档的衣服,真是大方之家。

”“大方之家”是指专家学者,句中误理解为“出手大方的人”。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偃旗息鼓”意思较多,可以指“秘密行动,不暴露目标”,也可以指“停止战斗”,还可以比喻“停止批评、攻击等”;但全句意思是说,几家汽车大厂一直无声无息,没有什么动静,因而使用不当。

(4)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安步当车”意思是“不坐车而不慌不忙地步行”。

全句意思是汽车无法行驶,抢险队员只好步行。

因而使用不当。

(5)这点小错误还算不上什么,不足为训,您不要老记在心上。

畏首畏尾是干不好工作的。

(不足为训指不值得当作遵循的准则或典范。

训:法则、典范。

)(6)乍暖还寒时候,他身着冬装漫步在田野中,仍然觉得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

形容十分恐惧。

(不寒而栗指不是因为寒冷而浑身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7)这篇文章观点陈旧,材料单薄,语句不通,可谓不刊之论。

关于成语相关知识点总结

关于成语相关知识点总结

关于成语相关知识点总结一、成语的定义和特点成语是由一个或多个词组成的固定搭配,具有独立的词义,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

成语的特点主要包括:1. 固定搭配:成语是由一定的词组合成的,其词序和结构都是固定的,不可更改。

例如,“井井有条”、“劳民伤财”等。

2. 含义丰富:成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抽象的词义,往往背后有深远的历史典故或文化内涵,不仅可以直接表达特定的含义,还可以引申出更深层次的意义。

3. 文化传承:成语通常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道德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传承和弘扬社会价值观。

4. 经济表达:成语是中国语言的精华,能够用极简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感情,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语言形式。

二、成语的来源和分类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民间传说:大部分成语都有其源于民间传说的历史典故,这些民间传说通常来源于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风土人情、历史事件等,通过长期口口相传而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成语传承的重要来源。

2. 文学作品:一些成语也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成语有的由作者原创,有的是根据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进行改编而成,深受人民喜爱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广泛流传。

3. 历史事件:一些成语来源于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往往具有独特的时代背景和特殊的文化内涵,通过长期历史传承而成为固定的成语搭配。

根据成语的语言形式和词义特点,可以将成语分为以下几个分类:1. 形容词成语:描述事物的性质、特征或表现形式,如“形影不离”、“心如刀割”等。

2. 动词成语: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如“画蛇添足”、“明察秋毫”等。

3. 名词成语:表示人、事、物的名称或特征,如“纸上谈兵”、“守株待兔”等。

4. 感叹词成语:表达情感、态度或评价,如“好逸恶劳”、“难舍难分”等。

除了按照语言形式和词义特点进行分类外,成语还可以按照其来源进行分类,如“典故成语”、“文学成语”、“历史成语”等。

成语错用的归类梳理

成语错用的归类梳理

成语错用的归类梳理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短语.从内容和形式考察,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的特点,结构是一种定型的凝固型结构,再加上成语历史来源的多样性等原因,成语的使用常常出错。

这里就其典型错误分十种类型解析。

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特点,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总和,如若单从字面理解它的含义,就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如:1、四名共同作案的盗窃分子,正在坐地分赃....时,被及时赶到的警察抓获。

2、走进黄山,只见层峦叠嶂,一路美景,令人进退维谷。

3、叶老说:“标点很重要。

”可有些同志写作时往往文不加点....。

4、做事缺乏全盘考虑,顾此失彼,目无全牛....,这是许多人做不好事情的重要原因。

5、小时候父亲对我们兄弟三人从没有过好脸色,有时耳提面命....,甚至棍棒相加。

6、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苍....。

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坐地分赃”意为不亲自作案而坐等分取赃物,例1望文生义,理解为坐在地上分取赃物。

“进退维谷”意为进退两难,比喻处于困难的境地,例2错认为进退都是山谷。

“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一气写成,例3单从字面错误地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例4错误地理解为不能全面看问题。

“耳提面命”形容恳切的教导,例5从字面理解为揪耳朵,打脸面。

“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例5望文生义,错误地理解为人们都在家里,街巷空了。

“形影相随”形容被此之间关系密切,例6望文生文理解为形单影只,形影相吊之类了。

二、弄错范围因为成语语意的固定性,有些成语只能适用于某个范畴,随意打破这个范围,也会造成成语错用。

例如:7、在这家全市最大的超市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汗牛充栋....。

8、好一幅《梅花闹春》图,这妙手回...春.之作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9、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中国成语全书知识点总结

中国成语全书知识点总结

中国成语全书知识点总结一、成语的定义和特点成语是中国古代汉字文化的瑰宝,是由两个或多个汉字组成,具有固定的搭配和特定的意义,经过长期的使用和传承,成为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词汇表达形式。

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传统,对于推广汉语文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语具有以下特点:1. 固定搭配:成语是由两个或多个汉字组成,搭配固定,不能随意改动。

成语的搭配非常严谨,每一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语境,因此在使用成语时需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

2. 含蓄简练:成语的语言表达方式通常含蓄简练,通过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含义,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诗意。

3. 寓意深刻: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

成语不仅仅是一种汉字的组合,在每一个成语中都隐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智慧,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思想观念。

4. 广泛应用:成语在汉语中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头语言,都可以看到成语的身影。

成语在中国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所体现,在交际、文学、艺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成语的分类成语根据其来源、意义和构词方式等,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成语的来源,成语可以分为典故成语、民间成语、近代成语等;根据意义的表达方式,成语可以分为形容词成语、动词成语、名词成语等;根据构词方式,成语可以分为完全搭配成语、部分搭配成语、典故成语等。

1. 典故成语:典故成语是由某个典故、历史故事或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转化而来的成语。

例如,“闭门造车”就是源于《庄子》中的典故。

2. 民间成语:民间成语是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广泛流传并在日常交流中得到应用的成语。

例如,“咬文嚼字”就是一种民间成语。

3. 近现代成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些新的成语也不断涌现,这类成语称为近现代成语,如“改革开放”。

三、成语的使用成语在汉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丰富语言表达的方式,提高表达的含义和形式的多样性,既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又能够在交际中起到简洁、形象生动的传神作用。

成语用法归纳知识点

成语用法归纳知识点

成语用法归纳知识点一、成语的定义和特点成语,又称为"熟语"或"惯用语",是汉语中凝练、具有特殊意义的固定词组。

它们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珍贵财富,富含了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积淀。

成语在表达时能够起到简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作用,被广泛运用于文章、演讲、对话等场合,给语言增添了色彩和韵味。

二、成语的分类根据语言材料和成语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成语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形容词成语:这类成语以形容词为主,常用来描述人或物的特点或状态,如"高人一等"、"强弩之末"。

2. 动词成语:这类成语以动词为主,常用来表示行为动作或方式,如"脱颖而出"、"感慨万端"。

3. 名词成语:这类成语主要由名词构成,用来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如"人山人海"、"波澜壮阔"。

4. 副词成语:这类成语主要由副词构成,常用来表示程度或方式,如"时时刻刻"、"纤尘不染"。

5. 代词成语:这类成语主要由代词构成,用来表示特定人或事物,如"掌上明珠"、"囊中之物"。

三、常用成语及其用法1. "亡羊补牢":用来形容事情发生错误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修复的行为。

例句:他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立刻采取措施亡羊补牢,结果仍收到了好的效果。

2. "画蛇添足":用来形容在已经完美的事物上再去做一些无用的增加。

例句:他在家装修完成后,又不满意,又花了大笔钱画蛇添足地又重新装修了一遍。

3. "一夜暴富":用来形容某人在很短的时间内突然发财。

例句:他通过投资股票,一夜暴富,成为了身家过亿的富翁。

4. "守株待兔":用来形容只等待运气,不主动努力的行为。

成语及成语误用的类型

成语及成语误用的类型

"豁然开朗"不能用来形容人的性格。 "人老珠黄"只用于妇女。 "巧夺天工"只能形容人工的精巧而不能用来 形容天然的精巧。 "如履薄冰"用于人的心绪,不能用于环境。
三、褒贬颠倒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褒义、中性、贬 义,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 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
例(1)他是这种新文学体裁的始作俑者,应当 在当代文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六、 表意重复
成语一般比较精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 简意赅的效果,但如果不注意成语自身含义 和句子语意的比较,就容易造成隐含义与句 子语意的重复。
1、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 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2、当看到赵本山的小品时,一向严肃的 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了 。 3、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使我国人民 生灵涂炭。 4、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还记忆犹 新。 5、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 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适的感觉。也形容文艺作品清新、爽 朗的情调至为感人。褒词
别出机杼
有头有脸 有口无心 惨淡经营
比喻写作不因袭前人,另辟新路。 褒义 比喻有名誉,有威信。褒义 指不是有心说的。褒义
指苦心费力经营。褒义
来日方长 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 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褒义 苦心孤诣 一丘之貉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褒义 比喻同属一类货色。贬词
例1 “花容月貌”是名词性短语,不能受副词 “更加”修饰。 例2“司空见惯”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 语。 例3“瓮中捉鳖”是一个动词性熟语,在句中应 当充当谓语,而该句误把它当作名词性熟语, 用来充当“成了”的宾语。 例4“龙飞凤舞”是形容词性的成语误作及物动 词使用。 例5“安居乐业”意为“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 作。” 生活与安居乐业主谓搭配不当。 例6“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的特点、来源、结构和使用中容易犯的错误详解
(1)成语的的特点
意义的整体性。

有些成语不能单纯按字面理解,因为它所表达的是整体的意思。

例如:“破釜沉舟”,表面意思是“打破锅弄沉船”,实际含义是“下定决心干到底”。

结构的凝固性。

因为成语是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的,所以结构相对固定,不能随意变更,一般应保持原字和构成方式。

例如:“犬牙交错”不能换成“狗牙交错”,“愚公移山”不能说成“愚公挪山”“愚公铲山”“愚公搬山”等。

形成的历史性。

成语大多来源于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具有很长的演化时间,一些成语在感情色彩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明哲保身”。

(2)成语的来源
来源于古代寓言和神话。

例如:
愚公移山(《列子·汤问》)、塞翁失马(《淮南子》)、叶公好龙(《新序·杂事》)。

来源于历史事件和故事。

例如:
反映春秋战国历史的。

例如: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完璧归赵。

反映楚汉战争历史的,如:四面楚歌、项庄舞剑、取而代之。

反映三国历史的,如:三顾茅庐、望梅止渴、万事俱备。

来源于古典作品名句。

例如:
七手八脚、门当户对、少见多怪、半斤八两。

来源于外民族的成语典故。

例如:
火中取栗(法国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

(3)成语的语法结构
并列关系。

例如:披坚执锐防微杜渐冷嘲热讽拈轻怕重
承接关系。

例如:见异思迁先斩后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目的关系。

例如:削足适履守株待兔杀一儆百越俎代庖
因果关系。

例如:水滴石穿水落石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主谓关系。

例如:毛遂自荐杞人忧天夜郎自大叶公好龙
动宾关系。

例如:不见经传颠倒黑白顿开茅塞如丧考妣
动补关系。

例如:轻如鸿毛退避三舍无动于衷荒谬绝伦
联动关系。

例如: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借刀杀人
兼语关系。

例如:请君入瓮令人生畏引狼入室放虎归山
偏正关系。

例如: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孜孜不倦一丘之貉
(4)成语的使用
弄懂成语的意义。

运用成语必须掌握成语的确切意义和用法。

理解成语的意义,要弄清字义,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它的整体意义。

弄清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有褒义的,有贬义的,感情色彩非常鲜明,使用时要加以辨析,不能乱用。

如,“自食其力”与“自食其果”一字之差,褒贬不同。

注意成语的规范性。

成语有它紧密的结构形式和完整的概括意义,因此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不能随意变动结构,更换成分,调换次序,否则就会造成混乱。

(5)成语使用“八忌”
a.辨源流,切忌望文生义
成语源远流长,很多来自神话、寓言、典故,而且在其演变过程中不断引申新义,甚至发生转义,因此,它们的意义常常是意在“字”外,需要我们追源溯流,寻根究底,才能准确把握和理解,切忌望文生义,单凭字面感觉臆断成语的意思。

如“炙手可热”一词,出自唐代杜甫的《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用来比喻权势极大,气焰极盛。

弄清了这些,就不会把它理解为“受欢迎的人和事物”,而望文生义地误用了。

b.变色彩,切忌褒贬误用
有些成语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已经附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使用时应认真辨析。

如“同心同德”“从容不迫”为褒义,“鼠目寸光”“狼狈为奸”为贬义。

在使
用时,如果不辨褒贬,就会造成错误。

如“始作俑者”常被人当作褒义词用,其实这是个贬义词,比喻恶劣先例的开创者。

c.辨对象,切忌张冠李戴
有的成语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对象,如果弄不准确,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毛病。

如:“到杨家溪大峡谷军事漂流绝对令人余音绕梁,这里是世界首例主题漂流项目,既惊险、刺激,又有抗战文化的内涵,在美景中还能感受激流、过险滩的极限运动。

若不是亲自体会,很难体会到漂流真正的魅力。

”句中“余音绕梁”用于“漂流”就属于用错对象。

d.辨句意,切忌不合语境
有些成语使用时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与所在的语境不协调。

如:“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句中“安步当车”的意思是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

使用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走速度缓慢,二是行走者不慌不忙地步行,表现出的是一种闲适平和的心情。

而句中描述的是抗洪抢险时的情景,情况紧急又遇上暴雨如注,该成语与所在的语境很不协调,是不恰当的。

e.便尊卑,切忌谦敬错位
由于成语约定俗成,某些成语的使用有一定的场合,有的还需区别尊卑、长幼、主客、男女,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场合,做到自谦敬人,得体和度。

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如:“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剧中“蓬荜生辉”,
表示由于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别人的字画挂在自己室内而使自己非常荣耀。

用作谦辞,只能对己。

这里犯了谦辞敬用的错误。

f.辨程度,切忌轻重失度
有些成语词义较轻,有些成语词义较重,这就要求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例如:“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

”句中“日理万机”的意思是一天之中要处理上万件事务,常指君王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

这个成语词义很重,用在“李老师”身上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g.辨位置,切忌搭配不当
成语有较为固定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辨析时还应注意分析该成语在句中的位置,分析前后的搭配关系,担当怎样的成分,起何作用,是否具备这种语法功能,如:“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的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赞叹不已。

”句中的“左右逢源”比喻事情无论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比喻办事圆滑,不能用来作“说”的补语。

h.辨语义,切忌重复赘余
在辨析居中成语使用正误时,还要认真梳理语句,琢磨所用成语的“字”义,并分析整个句子的意思,查看词义是否与句子重复,或者用词赘余,如:“某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被人贻笑大方,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句中“贻笑大方”本身含有被动义,意思是让内行人见笑。

因此,“被人”属多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