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康德文艺理论

合集下载

康德的基本理论主张

康德的基本理论主张

西方美学发展的鸟瞰(以1750年为分界)1.古希腊罗马时期 6 BC ----5 BC美学思想开始形成,包孕在哲学的母体之中或寄生在文艺理论中。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主要在探寻世界本源的重大哲学问题时涉及并探讨了美学问题。

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产生以后,文艺理论成了独立的学科,文艺中的美学问题也凸显出来。

因此,到罗马时代,美学思想又主要寄寓在文艺理论中,贺拉斯和朗吉努斯的美学思想就是如此,所以亚里士多德死后五六百年时期又被称为“修辞学时期”。

最后产生按亚里士多德的模式定型的古典主义美学——贺拉斯《论诗艺》按柏拉图模式定型的古典主义美学——神秘的新柏拉图主义普洛丁《九章集》神学本体论流溢说2、中世纪5AD——14AD 美学是神学的奴婢,美的根源最终都在上帝那里早期以新柏拉图主义美学为基础的教父学美学奥古斯丁后期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基础的经院美学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3、文艺复兴14AD——16AD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的再生但丁、彼特拉克、卜迦丘、达芬奇4、新古典主义时期17AD这是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妥协的中央集权时期,美学思想也随之把古希腊罗马的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思想教条化、宫廷化和规范化。

出现法国笛卡尔奠基的理性主义美学思潮,之后而经过了17世纪新古典主义和18世纪启蒙主义两大发展阶段。

在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和美学的指导下,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文艺制定政策,法国的布瓦洛写成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法典《论诗艺》。

它具体体现在对文艺的严格控制。

5、启蒙主义时代18ADa.法国理性主义美学思潮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b.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思潮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谟c.德国理性主义美学思潮早期代表人物是莱布尼茨——沃尔夫——鲍姆加登,后期代表人物是温克尔曼、莱辛和赫尔德。

鲍姆加登1750年发表《美学》,确立了美学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近代哲学完成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中心转化的结果。

康德的文艺思想

康德的文艺思想

康德以两种“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亦即欧几里得几何学和牛顿物理学为模型所建立起来的先验哲学其内容肯定已经过时了,但是他解决问题的方式至今仍然不失为一种选择。

当康德登上哲学的历史舞台时,他所面临的理论背景,首先是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的争论陷入了困境(休谟);其次是在启蒙主义的内部理性与自由陷入了矛盾冲突(卢梭);最后则是在怀疑论和唯物主义的打击下,形而上学名存实亡。

这三个问题也可以称之为“理性权威的动摇”、“自由的失落”和“形而上学的衰亡”。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表达康德哲学的问题,那就是:“在严格遵循必然的自然法则的世界上,人有没有自由,有没有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价值和尊严”。

这是在启蒙时代科学主义处于极盛时期的背景之下,康德所面临的根本问题。

正确理解康德的人性论是把握其伦理思想的前提。

康德是通过德性来论及人性的。

具体而言,他把人性置于兽性与神性之间,人性形成于人远离兽性趋向神性的过程中。

这个过程也是充满矛盾的过程,理性与感性的矛盾是人性的固有矛盾。

康德的人性既有向善的原初禀赋也有趋恶的倾向,人性的价值旨趣在于去恶向善。

伦理学是关乎人与人性的。

康德伦理学更是如此,因为他比他的前人更能彰举人的自由与尊严,更能凸显人性。

如果说,康德哲学是以思考人为核心和目的的话,如康德在《逻辑学讲义》中提到的四个问题(我能认识什么?我应当做什么?我可以期待什么?人是什么?),那么,康德的伦理学就试图回答第二问题。

然而这个问题却是与人性论密切相关的,忽视了人性论的研究,不仅不能理解“我应当做什么”这一问题所触及的理论内涵和意义,同样也无法深刻理解伦理学。

而目前国内对康德人性思想的研究存在着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对康德的人性思想作了中国式的理解,仅仅集中在人性是善还是恶的讨论。

一种最直观的理解就是,倾向虽有可能是生而具有的,但必须因人的自由行为而可能。

这样康德把倾向转变成一个获得性的概念。

之后,康德论述了趋恶倾向的三个层次:即人性的脆弱,人心的不纯正和人心的恶劣。

康德审美艺术理论

康德审美艺术理论

康德审美艺术理论中国对康德美学的研究有近百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二十世纪初期,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大力引进康德美学,直接将其作为美育的学理根据。

第二阶段是在建国后作为唯心主义美学的代表,康德美学受到严厉批评。

在这一阶段,学界对康德美学持一种排斥态度。

第三阶段是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康德美学研究在中国真正进入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康德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如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徐晓庚的《康德美学研究》等。

总之,康德美学研究呈现开放性,多样性的状态,不过相关专著主要偏重对康德美学的研究以及康德对美学的影响。

限于本人学力有限,对康德美学进行系统、全方位的研究,范围太大,力所不及,故希图以康德美学中的自由论、本体论等基本理论为中介,来阐述康德哲学体系对艺术的影响。

第1章:艺术与哲学的关系1.1哲学对艺术的影响作为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两座不同性质的高峰,艺术和哲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哲学是研究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它主要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带有普遍性的根本规律,而艺术则纯粹体现出人类感性的灿烂。

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

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重大的影响,哲学对艺术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艺术也通过自己的特殊方式,传播和体现一定的哲学理念,对哲学也产生影响。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第一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

艺术家在搞创作活动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被特定哲学思想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或流露出来。

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关系是最古老,最本源性的文艺学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康德认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关系非时间前后的关系。

存在于艺术作品之前的艺术家并不是艺术作品的起源,时间过程中在先的艺术家不决定在后的艺术作品,因为艺术家决定不了艺术作品的本质。

同样,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关系也非表象的经验关系。

艺术作品并不栖息于艺术家,作品不是艺术家的属性。

康德美学三大原理

康德美学三大原理

康德美学三大原理康德美学是指德国哲学家康德对美学问题进行的研究。

康德主要关注美的定义和判断,他提出了三个重要的原则:感性知识、审美判断力和美的目的论。

一、感性知识康德认为,美学的核心在于感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指通过感官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换句话说,感性知识是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

感性知识的特点是直观性、非概念性和主观性。

感性知识是美学的基础,因为美学是与我们的感官体验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对美的认知主要基于感性知识,而不是理性知识。

理性知识是通过概念和推理获得的,这意味着理性知识是抽象的、普遍的和客观的,而感性知识则是具体的、个体的和主观的。

美学的讨论必须从感性知识出发。

二、审美判断力康德认为,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形成审美判断力。

所谓审美判断力,是指我们对美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审美判断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几个关键要素:想象力、理解力和统一性。

想象力是审美判断力的基础。

想象力是创造力,是思维与感官的结合。

想象力使我们能够形象化地想象出美的对象,这是我们对美的第一步认知。

理解力是审美判断力的关键。

理解力是通过比较、分类和分析对美的对象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

理解力是关键的,因为我们必须能够理解美的对象的各个方面,以形成清晰的审美判断。

统一性是审美判断力的核心。

统一性是指我们能够将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印象,归纳为一个内在一致的整体。

这种统一性是创造审美体验的关键,因为它使我们能够从一个独立的感知经验中获得美的体验。

三、美的目的论康德认为,审美经验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这种提高是通过美的经验而实现的。

美的经验可以使我们逃避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压力,进入一个更加美好、纯净和高尚的世界。

美的经验可以使我们更加仁慈、公正和有同情心,这是一个更好、更美的社会的基础。

美的目的论是康德美学的核心原则之一。

美不仅仅是一种主观体验,更是一种道德上的理想。

美可以使我们更加有同情心、更加温柔、更加有毅力和品格,这些都是康德所追求的道德理想。

康德美学思想

康德美学思想
• 这就从量上划清审美与真、善的界限,说明真善是客观的 凭借概念的普遍性,有可以明确表达的规律,审美则是主观 感受的普遍性,难以用客观的概念将其明确地表述。
• 3、从关系上看,审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里的“关系” 指目的的关系,这里的“目的性”是同上帝的“创世说” 联在一起,即指一种唯心主义的因果论,也就是说按照先天 的某种意图(因)必然会出现在现实中的某种现象(果)。
• 这种量的普遍性是以质的无利害感为前提的,也就是说, 审美之所以有量的普遍性是因为在性质上它不基于主体与 对象的利害关系,不是从主体的纯粹个人需要出发的,不是 一种“偏爱”。否则在量上只能是纯个人的,而没有普遍 性。这就揭示了审美与快感的根本区别,说明审美具有社 会性的根本特征。
• 康德又指出审美的这种普遍性不同于概念的普遍性,概念 的普遍性是客观的,具有客观可见的规律,可以言传,而审 美的普遍性却是主观的普遍性,它不凭借概念,凭借的是对 象的形式引起的主体的共同感受,这种共同感是一种共同 的心意状态,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明确的规律但趋向于某种 规律。
• 康德认为,这种目的性有两种,一种是客观的目的性,即事 物的内容、存在合乎某种先天的目的或是符合外在有用的 目的或是符合内在完善的目的,而审美既无这种外在的合 目的性亦无这种内在的合目的性,它是一种不涉及任何概 念内容的主观合目的性或形式的合目的性,它的对象不包 含任何内容,仅仅以其形式适合了主体的需要而引起愉快。 而这一切的合目的“仿佛有意地按照合目的性的安排和作 为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
• 由于这种主观的合目的性只涉及形式,因而实质上是一种 主观感受的合目的性,它只使主体获得某种愉快而不提供 对于对象功利方面的评价。因此仍然是自由的,不受任何 外在因素的限制。
• 4、从模态来看,审美具有范式的必然性。所谓必然性是指 事物间一种必然联系的方式,一方存在另一方必然存在。

康德PPT课件

康德PPT课件

时代背景
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生平
主要成就及影响
1 2 3
调和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康德成功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 斯·培根的经验主义,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
批判哲学体系
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 《判断力批判》三部著作,标志着批判哲学体系 的诞生。
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之间的鸿沟。
02
康德哲学思想基础
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
康德认为理性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但理性本身需要被批判和审视 ,以避免出现超越经验范围的独
断论。
先验概念
康德提出了先验概念,即人类理性 中先于经验而存在的认识形式,如 时间、空间等,这些先验概念是认 识世界的前提。
范畴与感性直观
康德认为范畴是人类理性对感性直 观材料进行整理和加工的工具,只 有通过范畴才能将杂乱的感性材料 形成有条理的知识。
康德美学观点概述
康德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类感性认识的 学科,强调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 性,提出了美的四个契机(质、量、 关系、模态)以及崇高理论。
艺术评价标准
康德认为艺术应该具有独创性、典范 性和自然性,艺术作品应该能够唤起 观众的审美愉悦,并传达出艺术家独 特的审美理想。
目的论概念及其在自然界中作用
对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影响和启示
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当代法治国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维护法律权威,加强司法独立。
国际关系理念与和平共处原则
1 2
康德的国际关系理念
国家间应和平共处,遵循国际法原则。
和平共处原则的内涵与实践
尊重国家主权,平等互利,和平解决争端。
3

论康德和艾德加坡的文艺美学观

论康德和艾德加坡的文艺美学观

论康德和艾德加坡的文艺美学观一、关于美与善的关系德国美学家依照传统的分类,康德(Immenuel Kant,1724-1804)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可分为认识、情感、愿望即知、情、意三部份。

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就是分别研究这三种心理功能的著作。

在《判断力批判》的“审美判断力的批判”中,他集中探讨了,审美心理功能的属性。

康德指出审美判断和求知的逻辑料断是有区别的。

这主要表现在:逻辑判断凭借知解力,即形式逻辑的判断,分析、综合和推理能力,而审美判断则主要凭借想象力,或想象力和知解力的结合,同时逻辑判断是把表象连系于客体,以求得有关客体的知识,审美判断是将表象连系于主体,主体感受到一种愉快之情。

康德也指出,同样是使人感到愉快,又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一是善,二是单纯的感官上的快适,三是美。

这是三者也是有区别的。

善恶判断“带着最高的利害关系”①,“善是依着理性通过单纯的概念使人满意的”②。

这就是说,人们称为善的东西是他出于理性欲求的事物,因而对该事物的存在产生一种愉快之情。

这是主体的一种出自利害的兴趣,反映了一种利害关系。

要发现某一对象的善,就必须知道这东西是怎样一种东西,清楚地获得有关这一对象的概念。

而审美判断则不是这样。

人们欣赏美并不需要清楚地获得有关对象的概念,因为审美是单个的判断。

如一朵花,人们欣赏它的关并不需要弄清它是什么花,只是这朵花本身令他愉快而已。

同时善是被珍视、赞许的,就是说人们在称为善的对象里面肯定了一种客观价值,而美不过是审美对象的形式(或曰表象)连系于审美主体主观的情感,不过是审美主体的愉快、满意。

至于快适,反映的是官能方面的利害感,仅使人感官快乐,所以也可用于无理性的动物。

同时快适只“依据着他个人感觉分,“每一个人有他独自的(感官的)鉴赏”⑧。

而对美的鉴赏判断则要求符合普遍性的规律,要求粉对于每个人的有效性,即一个人鉴定为美的事物,同时他也断定其他每一个人对于这一对象都会感到愉快。

康德崇高理论分析

康德崇高理论分析

四、崇高的分析(一)理论渊源1、“崇高”这一美学范畴,在西方最早由古罗马时代的朗加纳斯在题为《论崇高》的一篇论文中提出来的。

这篇文章主要是从文章的风格角度谈起的,但它不只是谈风格,它涉及到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的特征与本质问题。

认为崇高的对象是那些伟大、恢宏的事物,崇高的本质在于主体——崇高来源于庄严伟大的思想和强烈激动的情感,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朗加纳斯虽然承认大自然的伟大,但更强调人类的尊严,他所说得“不平凡的、伟大的”,实际上是两种,一种是大江水河海洋那样数量无限的自然,一种是力量无边无际的人的思想和精神。

这里看作是康德的崇高学说的萌芽。

2、17世纪布瓦洛把它译成法文,与古典主义美学要求不符,没有受到重视。

18世纪启蒙主义时代,新兴资产阶级在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虚弱纤巧,崇高美学风格被重新发现。

法国的卢梭要求艺术要表达那种雄浑豪壮的美,要表现庄严崇高的事物。

狄德罗更是明确的表达“诗需要的是一种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康德对启蒙主义思想非常重视,因此也影响到他的思想。

英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对崇高的提倡也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康德。

3、对康德的崇高理论发生直接影响的是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柏克的崇高理论。

以感性经验为基础,分析了崇高感和美感的主观客观条件,把崇高、美和人的主体情欲联系起来,从对象的客观性质和主体的生理心理要求两个方面说明崇高和美的不同。

对崇高对象客观特点和产生崇高感的主观心理条件的分析,把对崇高的研究向前推了一步,为康德崇高理论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二)现实原因崇高这个美学范畴在柏克、康德时特别受到重视,有它的阶级根源于社会根源。

十八世纪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他们在工商业上竞相角逐,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主义,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主义,在思想上提倡启蒙运动,在学术上则掀起了反对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运动。

在欣赏上强调崇高,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共同主张。

(三)崇高的三个问题1、崇高与美的比较(1)、相同点第一、它们都以快与不快的感情最为判断的宾语,都能引起快感;第二、崇高的判断与美的判断都是反省判断,从个别求一般;第三、康德根据理解力的四组范畴,对于美所作的分析同样适用于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大陆理性主义以法国的笛卡尔、荷 兰的斯宾诺莎、德国的莱布尼茨和沃尔 夫为代表,认为先天的、先验的理性是 客观世界和人类知识的基础; 英国经验主义以培根、洛克和休谟 为代表,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从感性经验 开始 唯理论肯定人的理性,本质上有反 宗教、神学的性质,但把人的理性来源 归于“天赋观念”,归于神,用人的理 性、头脑中的观念证明上帝的存在,陷 于循环论的独断论;
康德认为“美的艺术”特点是:



• 第一、美的艺术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第二、美的艺术是自然和自由的统一。
(五)康德哲学、美学、文论思想的意义与影响

康德思想在西方哲 学史、美学史、文论史上 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它 以综合英国经验派和大陆 理性派的观点为己任,开 启了德国古典哲学、美学 的文艺理论。以后的德国 古典哲学、美学的代表人 物,都进一步完成康德所 开创的这一综合大业。

艺术活动与自然活动的区别在于: 自然活动没有理性意图,只是活动中自 然产生结果。而没有理性的意图不能叫 艺术; 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的区别在于: 科学是知晓了就能做,而艺术属于实践 技能,突出了艺术的技巧性; 艺术与手工艺的区别在于:艺术是 自由的,后者是雇佣的。前者看起来象 游戏,后者的劳动是困苦的,不愉快的。


二、康德的美学、文艺思想
• (一)康德的生平

康德,1724—1804年,
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他所开创的哲学、美学理论,是西方美学史上的转折 点,不懂得康德,就无法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美学 乃至十九世纪以后的西方哲学、美学。
• 康德说:“再没有任何事情会比人的行为要服 从他人的意志更可怕的了。”
(二)康德思想所产生的语境

康德的美学思想不是从艺术实 践中来的,而是从他庞大精深的哲 学体系中来的,所以理解其美学, 需要理解其哲学体系,而要理解其 哲学体系,还需先要理解其哲学产 生的思想语境。
• 有两点值得注意:
• 一是对近代两大哲学流派的调和。 • 二是他的思想中的人本主义。
1、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
什么是艺术?
• 康德说:“正当地说来,人们 只能把通过自由而产生的成品,这就 是通过一意图,把他的诸行为建筑于 理性之上,唤作艺术”。 也就是说:艺术活动的本质是人 的有意图的,基于理性之上的,自由 的创造;艺术作品是人的有意图的, 基于理性之上的,自由创造的结果。


康德用排除法论证了艺术不是 自然活动;艺术不是科学活动;艺术 不是手工艺活动。他认为,艺术更象 自由的游戏。
第四讲康德黑格尔文艺理论
一、德国古典美学文论概况
• 德国古典美学文论产 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 30年代(1790年康德 《判断力批判》出版为标 志,1838年黑格尔的 《美学讲演录》出版为尾 声) 德国古典美学文论, 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组成部 分。

德国古典美学文论产生的历史、文化 背景
• 首先,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英国 革命之后和法国大革命发生之际。马克 思说:德国古典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 国理论”。 其次,18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 的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科学迅速发展,为 德国古典哲学发展提供了新的丰富的营 养。 再次,英国、法国哲学也为德国 古典哲学提供了思想材料和新的课题。
(四)、康德美学、文艺思想例说
• 1、关于美的本质 • 在《判断力批判》第一章“美的分析”中, 康德对审美对象作出了规定。他从“知性”范 畴的质、量、关系、情状四个方面指出:审美 具有不涉利害而愉快;不涉概念而有普遍性;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来自“共通感”的必然性 这样四个特点。 四者中,核心是“质”的特征。即美是 不涉概念、不涉存在、不涉内容、性质,只在 形式。 康德提出了“纯粹美”(自由美)和“依 存美”的分类。

通过审美判断力,康德将知性和理性、 自然的必然和道德的自由、现象界和物自 体、认识论和伦理学结合起来。从而填平 了哲学中的两个领域(自然概念和自由概 念)、两个部分(理论和实践)的鸿沟。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是人的最 后目的,而艺术是经由自然达到自由的桥 梁,或叫做中介。


依照康德的理论,自由作为最高的道 德律令(法则)的最高目的地,它往往只 是人的理性理想,只是形而上的乌托邦梦 想,它在现实中无法证明,具有无法企及 的彼岸性(正义、灵魂不朽亦如此)。这 一切无法从感性的现象世界实现,只能在 艺术领域实现。所以艺术具有崇高的地位, •
在重新建构哲学体系发毕生劳 动中,康德刻意追问和回答的是这样 三个以人为中心的基本问题:
• 第一 人类世界确有一个自然秩序;
• 第二 人类世界确有一个道德秩序;
• 第三 人类的自然秩序和道德秩序 可以互相协调,它的领域就是不同于 自然领域和道德领域的艺术领域。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康德自1770年后,经过十二年的 沉思写作,于1781年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著作的目 的是要证明:虽然我们的知识中没有丝毫能够超越我们的经验------就象英国经验论者所说的那样,然而,仍有一部分东西 是先天的(如自在之物、物自体、本体界)。 康德所关心的不是如何认识外在自然,而是人的认识怎么 可能。中心的是人的认识能力中的“知性”(又译悟性、知解 力)人用它作用于现象界。知性这个认识能力是先天的(分为 质、量、关系、情状四大类,里面各自有三小类,共十二个范 畴)。


• 康德的结论:人们只能 凭借先天的感性和知性 认识现象界,而不能认 识超感性的本体界。

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康德经过8年的 思考和写作,在1788年出版了《实践理性批 判》,在这部书里,他企图证明,人通过先 天的理性,能够达到道德上的自由。这里主 要涉及的是人的认识能力中的理性。 他认为,理性是一种最高的认识能力, 知性只能认识局部,不能认识其全体,更不 能达到所谓的“本体界”,而理性却要求人 的能力超出现象而达到对“物自体”的体性。 有些东西在现实无法证明,而在实践上与道 德关联 结论:每个人的意志行为应该服从先验 地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令。

2、卢梭的影响
• 康德的目标,就是用自己的哲学体 系去重建人文科学的殿堂。但建立这种人 文科学的殿堂需要一种为了人的激情去创 造的的人文精神,否则,这种体系建立可 以说是缺乏意义的。在这方面。康德从卢 梭那里吸取了非同寻常的营养。 康德说:卢梭是另一个牛顿…….卢 梭发现了人的内在本性,必须恢复人性的 真实观念。哲学不是别的,是关于人的实 践知识。 从这种科学可以学会,为了成为人应 该做什么。康德赋予自己的沉思以意义。
• 我们先来看“质”的特征:康德提出审美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 何利害关系的快感的命题。他认为:凡是一个和事物的存在本 质(性质、内容)结合在一起的快感,都是有利害关系的,那 么,由此引起的快与不快的肯定、否定的判断,都不是审美判 断。康德认为有三种快感。一是感官上的,如饥饿的人看到美 味品产生的快感;二是善的事物引起的快感,如一匹健壮的赛 马(与它的称呼相符,具有完善性)(再比如有人做好事,我 们由衷的赞美。善有直接和间接的);三是欣赏美的事物引起 的快感,比如看到鲜花盛开。前两者快感,都涉及事物的存在 (性质),而审美快感则不涉及事物的存在(性质、内容), 只涉及形式,因而无功利的目的和利害关系。



经验论否定我们的认识能 够来自于感性经验并能超越 感性而达到理性认识,它认 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它 否定一切宗教神学关于心灵、 上帝的知识的可靠性,但同 时也否定了一切知识的可靠 性。这样不可避免的走向了 不可知论和怀疑论。 康德先是接受大论理性 主义,他说;是休谟使他从 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
康德美的分析的意义:
• 康德对美的分析和对审美判 断的研究,给美学以崇高的地位, 把美从其他领域分出来,强调审美 不是一般的感官快感判断,不是一 般的道德判断(善),也不是一般的 逻辑认识判断。他企图协调大陆 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一方 面纠正了经验派美感等于感官快 感的看法;另一方面纠正了理性 派美等于“完善”的看法。使人 们更清楚地理解真、善、美的区 别。


康德的第三个批判是《判断力批判》。他在这部书里 的《导言》中说:“我的全部认识能力有两个领域,即 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两个领域,因为它们是通过这两者 提供先验的法则的。哲学现在也顺应着这两个分类而区 分为理论和实践的两个部分”。以上我们所介绍的两大 批判就是研究这两个方面的。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似乎 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在自然的必然和道德的自 由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两个世界连接起来,就成了康 德哲学所必须解决的另一个问题,也是他致力于解决的 第三个哲学问题。
康德哲学的完整体系
1、知 知性 自然 认识论 《纯》1781 自然秩序 2、情 判断力 艺术 美学 《判》 1790 协调上下
3、意 理性 道德 伦理学 《实》 1788 道德秩序 康德哲学的中心是人的问题。


康德认为人的心灵机能有三种:即 认识机能、愉快或不愉快的机能、欲 求的机能。这就是人们一般所说的 “知、情、意”。
他认为在人的自然秩序和道德秩序之间是可以协调的, 这就是独特的艺术领域。1790年康德写成了《判断力批 判》,完成了自身的哲学体系建构。

判断力指两种:一是规定 判断力,它要分辨某一特殊事 物是否属于一普遍规律的能力; 另一个是反思判断力,它是从 规定的特殊去寻找普遍规律的 能力。
• 反思判断力又包含两种。 • 一是:审目的的判断力,指从 概念上认识事物符合它自身的 目的(即完善) • 另一是:审美判断力,指从情 感上感觉事物形式符合我们的 认识(即美)
• 1、康德关于艺术是自由的游戏的观点,影响了席勒,经由斯 宾塞发挥,形成了“游戏说”。
• 2、康德主张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强调天才的独创性,强调自 由、情感,推崇崇高,为浪漫主义的到来做了理论准备。 • 3、康德关于艺术与自然的区别、艺术与手工艺的区别,指出 了“异化”劳动的特征,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有明显的影响。 • 4、康德以“审美不涉存在、不涉利害,只涉形式”为核心的 美的本质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把美从与认识、道德混 在一起的状态剥离出来。 • 5、康德强调美的非功利性,为后来的唯美主义,“为艺术而 艺术”的思想提供了依据;康德强调美在形式,西方现代形式 主义思想都打上了他的烙印。康德对现象学、存在主义都有一 定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