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及方法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的抒情方式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抒情方式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抒情方式有哪些古诗词中抒情方式(一)总论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一般是情与景配合。

“情景陪衬”或“情景交融”。

在中国与西洋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

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

人物是将军和征夫。

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

饮浊酒,愁不能寐。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题金陵图(唐)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

六朝是吴、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

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

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

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哀景写哀情)与情景反衬(乐景衬哀情)这两种手法来写。

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抒情手法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中的抒情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抒情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诗经》和后来的乐府民歌大都直抒胸臆。

如思慕所爱的姑娘便直抒“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如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所写情景与此曲相似。

但此曲表情如此率真,语言如此质朴自然,与大多数委婉之作,截然有别。

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二、间接抒情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1、因事缘情: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又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站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

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

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

古诗词鉴赏:8种抒情手法(附例句+练习)

古诗词鉴赏:8种抒情手法(附例句+练习)

几种常见抒情手法抒情手法指的是抒发情感的方法,大致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感。

# 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①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

③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

借景抒情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

借景抒情,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具体可分为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情写乐景、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等。

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借碧蓝的天空和茫茫的江水,抒发了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情谊。

寓情于景常常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人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着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即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

如:欧阳修的《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诗中枝上的橘,欲抽芽的笋,都隐含一种新兴的萌发的希望,虽暂时受到压抑仍保持昂扬的胸襟。

这正是欧阳修这种政治家的远见,他的思想感情外射到山城早春的景物中,使景物着上温暖鲜明的色彩,读之使人精神振奋。

古诗中的抒情手法

古诗中的抒情手法

古诗中的抒情手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叫直抒胸臆。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间接抒情——诗人借助多种艺术技巧,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如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

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道是无晴却有晴”,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形象,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咏物与抒怀合二
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
为一。
自信。
借助历 史人物 或事件 借 影射、 古 讽刺现 讽 实,抒 今 发诗人 自己的 情感。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 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为题,描写了六朝纵 情作乐的荒淫生活, 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 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 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 形象,寄托了吊古伤 今的无限感慨。
的思想感 涕下。
想着天地悠悠之大
情。
而人之渺小,不禁
“独怆然而涕下”。
借助于客观景物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
借 的描写来抒发诗
绝句二首(其一)
的感慨,诗人借对清
景 人的主观感情,
(杜甫)
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
抒 往往使情感含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描写,透露出思归的
情 不露,蕴藉悠远,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和个人愿望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 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 典
用典有时增加 虎。②淮左名都,竹西 心。②“春风十里”引用杜 抒
了诗歌的容量,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 情
使诗歌典雅耐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 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
读,富于文采;青。自胡马窥江去后, “尽荠麦青青”是写词人今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 岑参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①
送灵澈上人②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注】 ①汉武帝刘彻曾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做了一首《秋 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②灵 澈上人:中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僧。

古诗词四十种表达技巧: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

古诗词四十种表达技巧: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

古诗词四十种表达技巧: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分为抒情方式(7)、表现手法(10)、修辞(9)和结构(4)四大类,具体内容如下。

一、抒情方式(7种)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 2.借景抒情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非依*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诗歌抒情方式

诗歌抒情方式
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 故、借古喻今等。
1、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析】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 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 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 涕下”。
(4)、寓情于事: 诗人把自己的情 感寓于叙事之中。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 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 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叙事中, 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 切心情。
(5)、用典抒情: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 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 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 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 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 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 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 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 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即景抒情-----先写景后抒情 寓情于景----只写景,通过情感语 言来抒情 融情入景----通过特定意象来抒情 情景交融----景语即情语,“杨柳 岸,晓风残月” 再如《琵琶行》 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 秋月白。”
(2)、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 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 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诗人塑造具体的诗歌形 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品格、情操、志向、理 想),多见于咏物诗。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 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 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 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用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用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Ⅰ古诗常见抒情方式一、读一读古诗常见抒情方式一览表抒情方式说明示例赏析直抒胸臆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借景抒情借助于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托物言志不直接表露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兴等手法,把某种理想、人格、观点寄托在描摹的事物上,咏物与抒怀合二为一。

蝉(虞世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涵的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借古讽今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

台城(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只缘一曲后庭花。

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

用典有时增加了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有时则是为了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②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①“想当年……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寓(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不易区别,一般理解为一 回事,而情景交融其实是讲的效果,现在也把它当作艺术 手法来讲,所以,这三者可以不加分别。 先要解说诗句写什么景(意象), 这类题答题思路是: 然后分析这景中有什么情,最后,简单评价一句情景效果。 例:请具体分析杜甫的《倦夜》 。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综合练习5
乐(哀)景哀(乐)情 (烘托、反衬) 唐代 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 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 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 其哀乐。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南 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吴钩:刀名。关山五十州:指当 时唐代中央政府不能控制的地区。凌烟阁: 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 臣二十四人。若个:哪个。 解析:李贺一生不举进士, 抑郁不得志, 卒时仅27岁。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 挫激越,又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急切救国 的愿望。后两句,诗人不用陈述而用设问句, 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哪有一个是 书生出身?这就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淋漓 酣畅地表达出来了。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 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一)。天未放亮, 星斗纵横,分外明亮, 反衬夜色之暗;“草虫 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二)。两处反衬都 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 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 寂寞(步骤三)。
间接抒情
把情感寄予在描写景、 事、史和物中,间接含 蓄抒情。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 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提问:1、水急流虽然是写景,但与送别情景 密切相关,呼应了上句中的 “解行舟 ”, 人已远 也开启了下句中的 “ ”。 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 其表现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 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 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 的离别之情。
Hale Waihona Puke 综合练习2 看看如下诗句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 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 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借景抒情)
综合练习3 看看如下诗句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画菊 郑思肖 宋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提问:诗歌刻画了梅花的什么特点? 用什么方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提示:刻画了梅花淡雅朴素,高洁清秀的特 点。 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不向世俗 献媚的坚贞高洁的操守。
以景结情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作用:给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读者留下想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像空间,使 读者从景物 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表达 描写中,驰 方式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骋想象,体 感情? 味诗的意境,提示:记叙、借景抒情。表达了 产生韵味无 作者听到友人被贬后的愤慨和哀 穷的艺术效 怨之情。 果。 )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抒情。 这类题答题思路是:找出直接 抒情的诗句,解说诗句意思,分析 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诗人最后两句采用什么方式和方法 表达思想感情? 从 军 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抒胸臆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意思宁愿做一个带兵的 军官,也比做一介书生强,两相对比中,表达了作 者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 王朝强盛国势下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民族心态。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 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 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表现手法的易混淆概念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 寓于写景之中。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 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
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来抒情)两 种方式。
间接抒情又分为: 即事感怀、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借古抒怀。
直抒胸臆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 的抒情方式。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题李凝幽居
唐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艺 术 手 法
抒情 一 、表达 方式
①直接抒情
1、即事抒情 2、借景抒情 3、托物言志/情 4、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 怀古伤今)
方式:
②间接抒情
二、 表现手法 三、 修辞技巧 四、 篇章结构技巧
托 物 言 志 和 借 景 抒 情 的 区 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 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 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志向、情操、 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 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诗一般都是选取一个具体的事物进行描写, 读这类诗我们必须抓住诗歌所描写的事物的特点来看它 与社会生活有什么联系,从中理解其象征意义,从而解 读作者的心志。 这类题答题思路是:首先分析事物的特点,再概括 出其意蕴,然后指出其中的思想感情。 请具体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白 云 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答:诗歌通过刻画云水的逍遥自由、充满生机与活力 的形象,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表现诗人 厌倦世俗、清静无为的归隐思想。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 字,全然寓于眼前自然景象之中,借自 然景物抒发感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 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 思念。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 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 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 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 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 诗人的离愁别恨。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 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 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 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 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托物言志)
综合练习4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赏析: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 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 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 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 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 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 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1、一字传神 情感集中体现 喜怒哀乐、愁怨愤恨
2、统领全篇 围绕某字写了什么
3、情景交融 (营造意境、 烘托情感)
a、结合内容,分析如何 写“凉”的 b、结合诗中的景和情, 赏析诗眼“幽” c、哪些内容表现了“闲”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 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 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 体描绘和刻画。“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 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 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 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1.对比
①正衬(即烘托)
艺 术 手 法
二、 表现 手法
⒉衬托
以动衬静
②反衬
⒊象征
⒋用典
5.虚实结合
以乐景衬哀情
……
作用: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的境界,从而大大开拓诗中的意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