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视觉冲击力的构图法则
设计中的画面冲击与视觉张力

设计中的画面冲击与视觉张力在设计领域中,画面的冲击力和视觉张力是实现视觉吸引力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一个具有冲击力和视觉张力的设计作品可以引起观众的注意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设计中的画面冲击与视觉张力,并给出一些实用的设计原则和技巧。
画面冲击力是指通过设计元素的形式、颜色和构图等方式,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效果吸引观众注意力的能力。
画面冲击力的实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色彩的运用。
明亮、鲜艳的颜色常常能够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效果,引起观众的注意。
例如,红色和黄色往往被认为是最有活力和冲击力的颜色。
在设计中,我们可以适当运用这些颜色来增加画面的冲击力。
其次是形状和线条的运用。
各种独特而有力量感的形状和线条可以使画面更具冲击力。
例如,锐利的角度、扭曲的形状和弯曲的线条等都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合理运用这些元素,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是对比度的运用。
对比度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明暗差别。
高对比度的画面常常能够产生强烈的冲击力。
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色调、明暗和阴影等因素来增加画面的对比度,从而使画面更具冲击性。
除了画面的冲击力,视觉张力也是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视觉张力是指画面元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视觉紧张感和冲突感,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
视觉张力的实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对比的运用。
通过运用不同元素之间的对比,如大小、形状、颜色等的对比,可以产生视觉的张力。
例如,大的物体和小的物体并列在一起,可以产生大小对比的张力,颜色对比鲜明的图案也能够引起观众的视觉兴趣。
其次是动态感的运用。
通过运用运动、旋转、倾斜等动态效果,可以使画面更具有张力和活力。
例如,一张在飞速奔跑的人影下留下的模糊轨迹,会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紧迫感和动感。
最后是间距和重复的运用。
适当的间距和重复可以让画面更有层次感和张力。
通过调整物体之间的间距,可以产生张力和冲突感。
而重复的元素则能够产生一种规律感和视觉的紧凑感。
短视频构图原则与运用教程

短视频构图原则与运用教程一、构图基础知识构图是短视频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决定了视频的整体视觉效果。
在构图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黄金分割法:这是最常用的构图方法,将画面分成三等分,被拍摄的对象放在分割线的交点处,可以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
2. 水平线构图:水平线能够很好地展示出画面的宽度,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
通常适用于展示广阔的景色,如自然风光、城市风光等。
3. 对角线构图:对角线构图可以打破常规,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4. 前景构图:利用前景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同时也可以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
5. 对比构图:通过大小、远近、明暗等对比,可以突出主体,增强视觉冲击力。
二、实际运用教程1. 拍摄角度选择拍摄角度对构图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拍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常用的拍摄角度包括:平视法、俯视法和仰视法。
平视法可以给人一种平和、自然的感觉,适用于展示环境、人物等;俯视法可以展示整个场景,适用于城市风光、建筑等;仰视法可以突出主体的高大、雄伟,适用于表现山峰、建筑物等高大的物体。
需要根据拍摄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
2. 光线运用光线是短视频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它可以直接影响到画面的明暗、色彩等。
在光线运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顺光:光线从被拍摄对象的正面照射过来,可以保证主体的清晰度,适用于拍摄平视或俯视的场景。
(2)逆光:光线从被拍摄对象的侧面或后方照射过来,可以突出主体的轮廓,适合拍摄有明显线条或形状的物体。
(3)对比光:通过明暗对比,可以突出主体,增强视觉冲击力。
可以使用不同的光线强度和颜色来表现不同的场景和情感。
3. 景别运用景别也是短视频构图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观众对画面的感知。
常见的景别包括: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需要根据场景和拍摄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景别,以获得最佳的视觉效果。
总之,构图是短视频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利用对角线构图突显视觉冲击力

利用对角线构图突显视觉冲击力视觉冲击力是指通过图像、色彩、构图等手法,使观者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感。
在摄影、绘画、设计等领域中,利用对角线构图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可以有效地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对角线构图来突显视觉冲击力,并通过实例进行解析。
一、对角线构图的基本原理对角线构图是指将画面分割成两条相交的对角线,将主体或重要元素放置在对角线上,以达到突显的效果。
对角线构图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引导视线:对角线具有引导视线的作用,可以引导观者的目光从画面的一端引导到另一端,增强观者的视觉体验。
2. 增强动感:对角线构图可以增强画面的动感,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3. 创造张力:对角线构图可以创造一种张力感,使画面更具有冲击力和吸引力。
二、对角线构图的应用技巧1. 对角线的选择:对角线可以是直线、曲线或者虚线,根据主题和画面效果的需要进行选择。
2. 对角线的位置:对角线可以是从左上到右下,也可以是从右上到左下,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从左上到右下的对角线会给人一种向前的感觉,而从右上到左下的对角线则会给人一种向后的感觉。
3. 对角线的角度:对角线的角度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调整。
较陡峭的角度可以增强画面的冲击力,而较平缓的角度则可以增加画面的稳定感。
4. 对角线的交叉点:对角线的交叉点是画面的重点位置,可以将主体或重要元素放置在交叉点上,以突出其重要性。
三、对角线构图的实例分析下面通过几个实例来分析如何利用对角线构图来突显视觉冲击力。
1. 摄影作品在摄影作品中,对角线构图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和构图方式来实现。
例如,在拍摄建筑物时,可以选择一个斜角度的拍摄角度,将建筑物的主体放置在对角线上,以增强画面的冲击力。
另外,在拍摄风景照片时,可以利用山脉、河流等自然元素的线条来构建对角线,增加画面的动感和张力。
2. 绘画作品在绘画作品中,对角线构图可以通过线条的运用来实现。
例如,在绘画人物肖像时,可以利用人物的姿态和动作来构建对角线,增强画面的冲击力。
摄影构图技巧

摄影构图技巧
1. 三分法则:
将画面分成九等分,通过将主体置于交点或线的位置,使画面更有层次感。
2. 对角线构图:
利用对角线线条,将主体放置在交叉点上,增强画面动感和平衡感。
3. 眼位构图:
将主体置于画面的中心,吸引观者的注意力,适用于对称性强的场景。
4. 空间感:
利用前景、中景和远景,营造画面深度感,使照片更具层次。
5. 曝光平衡:
注意曝光平衡,避免过曝或欠曝,保持画面细节的清晰度。
6. 极简构图:
精简画面元素,突出主体,营造简洁而强烈的视觉效果。
7. 线条引导:
利用线条引导观者的视线,使画面更有层次和引人入胜。
8. 逆光拍摄:
利用逆光拍摄,营造光影效果,使主体更加突出。
9. 色彩搭配:
注意画面中的色彩搭配,创造和谐的调性,突出主体。
10. 运用虚实:-利用虚实对比,通过调整景深使主体更加突出。
11. 视角创新:-尝试不同的拍摄角度和视角,呈现独特的构图效果。
12. 对比度:-利用明暗对比,突出主体,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13. 背景虚化:-使用大光圈拍摄,使背景模糊,突出主体,创造艺术效果。
14. 动静结合:-结合运动和静态元素,捕捉瞬间,营造有趣的画面。
15. 人物构图:-在人物摄影中,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使画面更具情感。
以上构图技巧有助于提升摄影作品的艺术感和表现力,但记住,创意和感觉是摄影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摄影风格知识:运用三分法——如何利用三分法划分画面突出主题

摄影风格知识:运用三分法——如何利用三分法划分画面突出主题摄影是一门艺术,它不仅仅是记录生活,更是把生活中的美好记录下来。
而艺术的创作与表达离不开构图,构图能使照片更加有吸引力。
其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构图法则之一,就是三分法。
所谓三分法,是指将画面分为三部分:左侧、中间和右侧。
相机取景时,竖直方向上画面又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通过三分法的运用,可以使画面更加美观、具有视觉冲击力,突出主题,达到照片讲述故事的目的。
1.突出主体根据三分法原理,将画面分成三部分后,摆放主体在其中的一部分,最好选择左侧或右侧,不要置中,这样有利于突出主体,使照片有所层次和色彩变化。
比如,拍摄人物时,将主体安排在左侧或右侧,可以增强画面的张力,使人物更为突出。
2.创造对称感摄影中对称感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图要素。
采用三分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营造对称感。
将画面分成三个部分,选择两个对称的主体,并尽可能将它们放在画面的两侧,使画面简洁清晰。
3.产生动态感三分法也可以创造强烈的动态效果。
通过在画面上安排不同的元素,产生滚动的视觉效果,就可以营造出强烈的动态感。
根据三分法原理,将画面分成三个部分,将主体放在画面的一侧,配上其他元素,营造出视觉上的动态效果。
4.营造情感在摄影中,要想让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烙印,构图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实使用三分法就可以营造出相应情感。
将画面分成三个部分,安排出主题、构图元素等,通过元素的布置、颜色搭配等手段,在画面中让人感受到情感或者某种气氛。
5.增加层次感使用三分法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
通过画面左右分别分配不同的元素和颜色,使画面更为生动,减少了画面的单一感。
可以想象一下,拍摄一张风景照,将山的轮廓安排在画面的左侧,将天空占据画面右边的2/3,这样的构图就会让照片充满层次感。
总的来说,三分法是构图时常用的一种手法,这种方法可帮助摄影师或摄影爱好者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拍出有层次、对称、平衡的照片。
要想拍出优美的照片,摄影师不仅仅需要了解这些构图技巧,同时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去不断的摸索、尝试,在摄影实践中探索出符合自己风格的构图方法,才能打造具有经典性的摄影作品。
摄影艺术中的核心知识点

摄影艺术中的核心知识点摄影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既需要艺术家的灵感和创造力,也需要掌握一些核心知识点来实现最佳的表达效果。
本文将重点介绍摄影艺术中的核心知识点,包括构图原则、光线运用、景深控制和色彩运用。
一、构图原则构图是摄影艺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构图能够将主题表达得更加鲜明,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构图过程中,以下几个原则是必不可少的:1. 第一构图法则:三分法三分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构图原则之一。
将画面平均分成三个部分,然后将主题放置在交叉点或相对比例的位置,可以使画面更加平衡和有层次感。
2. 第二构图法则:对称与平衡对称构图是指将画面分为左右两部分,两侧主题呈现相似的形态、颜色或纹理,给人以稳定、平衡的感觉。
而平衡构图则是通过将主题放置在画面中央或根据主题的大小、颜色等进行布局来实现。
3. 第三构图法则:运用线条线条是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之一,它可以指引观众的目光,并创造出动感和视觉冲击力。
在构图时,可以通过运用直线、斜线、曲线等线条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二、光线运用光线是摄影的灵魂,合理的光线运用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效果。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光线运用技巧:1. 大光圈与小光圈光圈的大小决定了景深的深浅。
大光圈(小光圈值)能够使背景虚化,突出主题,适合拍摄人物或其他需要突出主题的场景;而小光圈(大光圈值)能够使整个画面清晰,适合拍摄风景和需要突出整体景象的场景。
2. 前光、侧光和逆光光线的方向对于照片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前光是指光线直接照射在主题面部或正面,能够使整个画面明亮;侧光是指光线从主题的侧面照射过来,能够突出主题的轮廓和纹理;逆光是指光线从主题背后照射过来,能够产生剪影效果或创造出光晕效果。
三、景深控制景深是指摄影画面中清晰的范围。
合理的景深控制可以使画面更加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以下是两种常用的景深控制技巧:1. 远景大景深当需要展现出画面中的大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远景大景深的拍摄方式。
常见的几种摄影构图方法

将画面分为左右或上下对称的两部分
总结词:画面平衡
VS
详细描述:对称构图法是一种常见的 摄影构图技巧,它将画面分为左右或 上下对称的两部分,使画面呈现出平 衡、稳定的效果。这种构图方法常用 于拍摄建筑、风景等主题,能够突出 主体的对称美和几何美感。
将主体放在对称轴上,增强稳定性
总结词:突出主体
详细描述:在对称构图法中,将主体放在对 称轴上是一种常见的构图方式,能够增强画 面的稳定性。通过将主体放置在画面的中心 或对称轴上,可以有效地引导观众的视线,
利用对称性,强调画面的平衡感
通过将主体放置在画面中心,可以形 成对称的构图,使画面看起来更加平 衡和稳定。
对称性构图可以给观众带来一种平静 和舒适的感觉,尤其适用于风景和静 物摄影。
适用于静物、风景等主题
中心构图法适用于各种主题,特别是静物和风景。对于静物摄影,将主体放置在 画面中心可以突出其细节和质感。
突出主体的特点,使画面更加简洁明了。
适用于建筑、风景等主题
总结词:主题选择
详细描述:对称构图法适用于拍摄建筑、风景等主题 。对于建筑而言,对称构图法能够突出建筑的几何美 感和对称美,使画面更加平衡、稳定。对于风景而言 ,对称构图法可以将自然景观的壮丽和广阔表现得更 加淋漓尽致,使画面更加震撼人心。
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深度
通过透视构图法,摄影师可以利用线条的远近和大小关系,营造出画面的空间感和深度。近处的线条或物体显得更大,远处 的线条或物体显得更小,从而形成视觉上的距离感。
这种构图方法能够使画面更加立体,增强观众的视觉体验,使画面更具艺术感。
适用于风景、建筑等主题
透视构图法在风景和建筑摄影中尤为 常见。例如,在拍摄城市风光时,可 以利用建筑物和街道的线条,形成透 视效果,突出城市的特点和风格。
构图的基本原理

构图的基本原理
构图的基本原理是指通过相机的视角和物体的位置、形态、颜色等元素的组织和安排,创造出具有美感和表现力的画面。
构图的目的是打造一个引人入胜、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像,同时能够有效传达出摄影师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以下是构图的几个基本原则:
1. 整体构图:在画面的组成上,应该注重整体效果,将各个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平衡的画面。
摄影师可以运用对称、井然有序的排列方式,或者运用对比、错落有致的元素布局,来营造出鲜明的整体效果。
2. 平衡:视觉上的平衡是构图中很重要的原则之一。
摄影师可以运用对称、对比、垂直或水平线条的组合等方式,在画面中营造出平衡的感觉,使整个画面显得稳定、协调。
3. 焦点:焦点是图像中最为突出、吸引眼球的部分,摄影师可以通过对焦、调整景深等手法,将主题或重点部分放在画面的合适位置,使其更容易被观众注意到。
4. 利用透视:通过利用透视效果,摄影师可以创造出深度感和空间感,提高画面的层次和立体感。
透视可以通过前景和背景的对比、线条的延伸等手法来实现。
5. 重复和节奏:构图中的元素重复和节奏可以增加画面的和谐感和动感。
摄影师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形状、颜色或模式,或者通过一系列的线条、比例或节奏的排列,打造出有吸引力的画面效果。
6. 负空间:负空间即画面中没有实体物体的空白区域,可以用来强调主题或给画面增加层次感。
通过将主题放在负空间中,
摄影师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而引人注目的效果。
以上原则是构图中常用的几个基本原则,但并不是每个构图中都需要同时应用。
根据具体主题和拍摄目的,摄影师可以灵活运用这些原则来构建独特且富有表现力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视觉冲击力的构图法则
基本的构图法则,有三分法,黄金交叉点,三角型构图等,但在这些规则之外,其实还可以运用对比进行创作,对比可以是相互抗衡或呼应;而几何造型所构成的稳定感,那完美的线条与图形组合出来的美感,也是艺术家跟建筑师喜欢的拍摄主题;延伸则带有一种透视的意味,可以透过线条的延展运动,让想像的空间无限延伸;暗角则是LOMO 族的最爱,虽然画面是镜头上的瑕疵,不过适当的放置主体,会自然形成框取的效果。
对比
圆弧造型的白与尖锐的红,在蓝天下显得相当富有动感。
善用对比营造影像的动感与气氛是千古不变的构图基础。
不论是哪一种艺术,对比都是相当重要的构图基础。
只要两件事物在外观、颜色、体积、质感、甚至意义上能够分庭抗礼,都可以应用来对比。
两件色彩鲜艳的和服上各自有值得玩味的互补色与对比色,相映成趣。
对比可以是互相对抗,也可以是彼此呼应,更可以是相提并论、同时呈现。
在外观线条上,我们可以用圆与方或角来做对比;在色彩上,我们可以用红与绿、黄与紫等对比色来营造冲突感;在体积上,极大与极小,或是比例相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方法;在质感上,粗糙与光滑、干燥与湿滑等,也都是常见的比较。
如果混搭使用,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基本的色彩原理,例如浅色进、深色退,白色放大、黑色缩小等来辅助,让对比显得更有趣味。
几何造型
几何图形所构成的稳定与均衡是摄影中始终不褪色的好题材。
完美的线条与几何图形经过适当组合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均衡与理性之美,原本就是艺术家与建筑师们最喜爱的主题之一。
举例来说,伊斯兰艺术便将此一理性精神发挥到极致,他们摒弃任何人物、动物等有形的装饰,只以花草形状及纯粹的三角形、四方形、圆形等不断重复混合拼贴,便能构建出令人赞叹的清真寺,让人走进时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
用相机捕捉人类建筑工艺之美,可以拍出与自然风光截然不同的情趣。
要在大自然中找到纯粹而简单的几何图形或许并不容易,但在都市中却是比比皆是。
从高楼大厦到内部装潢,平行线条、各式各样的格子、三角形、圆形、螺旋…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用心去找,值得拍摄的题材比比皆是。
用透视法创造延伸感
木头栈道向着森林深处延伸而去,营造出纵深十足的空间感。
影像的边缘是界线,我们可以用透视法延展线条的行进,让想像也无限前进。
透视法是西方古典绘画中十分重视的构图基础,不论是哪种题材,布局前一定要先考虑消失点的位置,再来安排线条与色彩,才能在二维平面上创造栩栩如生、假以乱真的三维空间感。
在摄影上倒是不用这么麻烦,只要找到消失点,按下快门,透视法就会自然形成,让影像产生自然延伸的感觉。
当然,这意味着延伸感需要长一点的空间距离为基础,最好还能加上一些线条的辅助,最能成功表现延伸的效果。
建筑物中不难找到适当的拍摄对象,但大自然中却也不乏好题材,例如蜿蜒前进的溪流、山峦间默默前进的石子路…都是可以善用的题目。
当然,切记光圈不要开太大,免得散景破坏了往前行进的透视感。
框取
请模特儿站在黄色的门前,旁边的白墙便自然形成一个集中焦点的框了。
直接拍摄门窗后面的猫,也是框取的好方法。
影像也可以视为一座舞台,用构图框出重点更能提升注目度。
影像的边缘虽然是无可奈何的边界,却也勾勒出一个可以尽情发挥的舞台。
如果我们可以善用主体以外的构图元素,将被摄主体框起来,就更能强调影像中的重点。
大型色块、线条、轮廓、甚至就找个门窗叫模特儿到后面去探头出来,其实都是可以考虑的方法,也能为影像创作增添趣味。
保持画面的完整性
拍摄人像时如能将全身纳入,能完整表现出模特儿的美。
许多坚守传统的摄影师都认为拍摄人物照片时绝对不能卡头、切手,一定要全部纳入影像画面中才行。
这样的拍摄手法可以完整呈现被摄物的外观与细节,对商业摄影来说十分重要,毕竟不管照片美不美,客户想看的是整个产品到底长什么样子,如果拍手机而只看到手机一角,或是拍全家福却有人没手没肩膀,那不是挺恼人的吗?
出血
构图时裁切被摄主体,只拍摄其中一部分让边缘延伸到画面之外,就是出血。
“出血”听起来很可怕,事实上这是印刷、平面设计上常用的术语,意思是让影像边缘铺满整个版面,也就是“满版”的意思。
由于纸张印刷后还要经过裁切才能装订成书或制成其他物品,为了避免裁切时发生失误而导致留白,因此在版面制作时设计师都会让影像或底色的大小比版面大一些,这就是出血的本意。
应用在摄影上,我们可以将被摄主体“掐头去尾”、“左右夹攻”,只要不完整呈现被摄主体,基本上都可以算是出血,只是如果被摄主体不明确或背景较杂乱时,则不容易达到出血的视觉感受。
拍摄时利用画面边缘裁切被摄主体,可以营造集中感,或让观看者对画面之外还有什么感到好奇,如果单独使用垂直或横向出血并配合构图方向,则更能强调出空间感。
垂直出血
垂直出血便是让被摄主体“掐头去尾”,制造上下延伸的感觉。
除了让画面四角都出血,我们也可以选择只做垂直出血,让画面上下因裁切所形成的延伸感,营造出观看者对高度的想像,
被摄主体看来更修长、挺拔;在拍摄建筑物或树木时常可见此一手法。
以平视手法拍摄向前进的物体时,可以创造没有尽头的延伸感;此外,垂直出血也可以与其他构图技巧混搭,营造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垂直出血使得大树看来更加挺拔。
为了避免破坏出血的视觉效果时,建议拍摄时使用较小光圈,让影像都落入景深范围中,以免散景模糊的出血的延伸感。
另外,垂直构图一般说来也比较适合用在垂直出血上。
横向出血
横向撷取一段栅栏并摆上一只海鸟,瞬间就有到了海边隔着栅栏看海的心情。
横向出血便是让被摄主体被“左右夹攻”,制造横向延伸的感觉。
虽然横向出血也会让画面产生延伸感,但是与垂直出血不同的是,横向出血会使得画面显得更开阔、宽广,营造出似乎没有尽头的感受,或者正好相反,营造出突兀地被挡住的感受。
与垂直出血相同,横向出血多半也会搭配横向构图使用,并且使用小光圈以确保所有细节能被完整呈现。
暗角
受到LOMO 风影响,暗角成为许多摄影人追求的独特风格,甚至抱怨自己有拍不出暗角的困扰;其实,这是因为明显的暗角原本是镜头设计师尽力避免的瑕疵。
暗角原本是因镜头的设计缺陷所出现的成像瑕疵。
在设计广角的镜头时,除了要维持其所拍出来的影像四周围不致于变形外,另一个困难点就是不产生暗角。
尽管设计师们确实从结构设计、镜片数目与镀膜上以各种方式克服过暗角的问题,但是受限于各镜头的设计与成本问题,仍然可能影响相片边缘而产生失光。
如果这个问题无法克服时,镜头设计师会尽量让镜头在一定光圈大小下,不会出现人眼可以辨别的暗角。
不过因为每个人拍摄的习惯以及使用的光圈不同,通常在大光圈的情况下,某些镜头就会出现暗角。
暗角虽是成像瑕疵,却也可以协助构图、框出主题,让注意力更集中在被摄主体上。
虽然暗角事实上是镜头有瑕疵、成像品质不佳的象征,但随着LOMO 风的流行,暗角成为广受欢迎的摄影风格。
但事实上,从构图的角度来看,影像整体虽然因为暗角的出现而失去了许多细节呈现的可能,但如果我们在构图时尽量避免将主体置放在四个角落,而是利用周围的暗角将主体框在影像中央,自然形成一种框取的效果,其实也可以帮助影像显得更丰富。
看了以上运用对比、延伸、几何造型及暗角强化视觉效果的方法,朋友们是否有所感悟呢?
下面是一些手机摄影获奖作品,看看能不能打破传统,拍出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照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