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会

合集下载

巴黎和会的历史名词解释

巴黎和会的历史名词解释

巴黎和会的历史名词解释巴黎和会,也称巴黎和约,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于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会议。

这次会议的目标是通过制定签署和平条约来解决战后各方面临的问题。

下面,我将为你解释一些与巴黎和会相关的重要名词。

1. 凡尔赛和约(Treaty of Versailles)凡尔赛和约是1919年在法国凡尔赛宫签署的一项重要条约,也是巴黎和会的成果之一。

该条约以对德国的处罚为核心,要求德国承担对战争负责,并减少军队、领土的削减,支付巨额赔款。

然而,这个条约被认为对德国过于苛刻,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 《国际联盟宪章》(Charter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国际联盟宪章》是巴黎和会通过的一个重要文件。

国际联盟是一种国际组织,旨在通过集体行动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它的成立被认为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里程碑,但是由于缺乏美国的支持,国际联盟最终未能实现其设想的目标,被视为一次失败的尝试。

3. 人道主义关切在巴黎和会期间,出现了对战后各方面临的人道主义问题的关切。

例如,巴黎和会讨论了对被称为“失踪人口”的人们的寻求,他们在战争中失去了家人或失散,需要得到帮助和关注。

此外,会议还对土地问题、难民问题以及为战争负责的国家提供援助的问题表示关切。

4. 民族自决原则(Principle of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巴黎和会强调了民族自决原则的重要性。

这一原则认为,每个民族都有权决定自身的政治地位,并自由选择独立或加入其他国家。

这一原则在巴黎和会的结果中得到了体现,例如,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部分根据民族自决原则而独立。

5. 秘密协商(Secret Diplomacy)在巴黎和会之前,国际关系中存在着秘密协商的传统。

例如,德国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的秘密协议《西威协定》,以及英法之间的《山东秘密协议》等。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

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

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

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巴黎和会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会议结果签定了不平等的《凡尔赛和约》。

此外,还与其他战败国签定了其他不平等条约。

巴黎和会巴黎和会,1919年1月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会议。

1918年1 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1919年1月,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召开巴黎和会。

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操纵了和会。

主要内容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埚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会议密谋遏制苏联,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

筹组国际联盟来反对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

整体评价巴黎和会其实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场分赃大会,它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的勒索,也种下了复仇的种子。

对中国的影响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和会上反而成为被宰割的对象,中国要求索回德国强占的山东半岛的主权,但英、美、法却将德国砄利益转送给日本。

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一项提案: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取消日本强迫中国承认的《二十一条》,收回山东的权益。

但提案被否决。

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会议的影响在巴黎和会以后,各国列强暂时在欧洲等地区方面的矛盾得到了抑制。

随后,建立起了被称为凡尔赛体系的国际地区“新秩序”,几个条约共同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其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安排的国际体系.巴黎和会在协调一战参战战胜国家之间的矛盾上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强权政治的霸道措施,未能从根本上协调好各国的争议至于远东方面的问题,和会上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中国山东的归属问题就是代表之一。

第1课 巴黎和会

第1课 巴黎和会



6、操纵者: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
(总理问题和争取世界和平
②实际:战胜国为瓜分战利品,建立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
探究一:阅读教材P24—25思考,一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中
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巴黎和会上,主要国家各自的
参考答案:法国近代历史上,如在拿破仑时代反法同盟与法国的多 次战争中,在普法战争中,以及在一战中,法国多次遭到普鲁士和德 国的军事打击,以致对德国存有难以抹平的心理恐惧。为了彻底消除 德国未来的军事威胁,自然要求最严厉地制裁德国,以至于提出了肢 解德国或建立缓冲国的要求。另一方面,利用削弱德国的机会,法国 还可以建立欧洲的霸权,这也是法国要求最大限度削弱德国的目的之 一。
国受 到抑制),开始建立凡尔赛体系
②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暂时缓解 ③承认民族自决, 诞生了新的国家
B、消极:①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 ②对德国的压制,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埋下了产生罪恶的
种 子
【学思之窗】 你怎么认识《凡尔赛和约》? 思路提示:从和约的内容看,这个和约充满了对德国的残酷掠夺和 严厉制裁。将这样一个和约强加给它,必然激起德国社会的普遍反 对,一旦它从战败中逐渐恢复过来,必然会寻找借口突破《凡尔赛和
约》的束缚。 参考答案:《凡尔赛和约》使德国丧失了13%的领土和10%的人口
以及全部的殖民地。而严厉的军控,使德国军备还不及周围小国的水 平。如此残酷的掠夺和严厉的制裁,对于一个经济和军事能量都很大 的资本主义强国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一旦它从战败的阴影中恢复过 来,它必然要寻找借口突破和约对它的束缚,而对德国这样一个具有 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来说,战争是其最惯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所 以,靠《凡尔赛和约》维系的国际秩序,如同建立在火山口上。

巴黎和会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巴黎和会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巴黎和会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简称PPC)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

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

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

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会议的筹备为确立美国在战后世界的霸权,早在战争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即授命其助理豪斯组成专门机构研究战后和会问题。

英国外交部也组织一批专家探讨一旦大战结束英国对和会的对策。

1918年1月,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后,豪斯到达巴黎,与法、英、意等国政府首脑就召开战后和会问题进行磋商。

1919年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

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

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

玻利维亚等与德国断交的国家,只在五大国认为有必要时,才得以用口头或书面陈述意见。

议事规则还限定各国出席会议的全权代表的名额,五大国各5名,比利时、塞尔维亚、巴西各3名,中国、波兰等国各2名,共计70名。

会议的机构巴黎和会自始至终在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操纵下进行。

①大国会议,凡和会一切重大问题均先由五大国会议讨论决定。

先有“十人会议”,由美国威尔逊和兰辛、英国劳合•乔治和贝尔福、法国克里孟梭和毕盛、意大利奥兰多和桑尼诺、日本西园寺公望和牧野伸显组成。

“十人会议”为五大国“经常的正式会议”,和会期间共举行60多次。

1919年3月26日起,“十人会议”缩减为“四人会议”,即英、法、美、意四国首脑就和会中有关欧洲问题私下协商(4月23日意首相奥兰多离会,由英、法、美三国首脑以“三人会议”形式控制局面)。

②和平预备会议,即27国全体会议,和会期间仅开过6次,止于形式。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巴黎和会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简称PPC)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

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

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

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在巴黎举行的讨论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

参加的有英﹑法﹑美﹑日﹑义等二十七国,苏俄未参加。

会议名义上是拟定对德和约﹑建立战后世界和平,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宰割战败国﹑重新瓜分势力范围。

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代表团由北京和广州派官员联合组成,有北京外交总长陆征祥﹑驻英公使施肇基﹑驻美公使顾维钧﹑驻比公使魏宸组及广州的王正廷等。

会上中国代表向会议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取消中日“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项权利等要求。

但会议被英﹑美﹑法等国所操纵,不在乎中国的合理要求,只将山东问题列入会议讨论。

和会最后签定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其主要内容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如何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该约第156﹑157﹑158条中,规定把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全部权益“让与日本”,从而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成为发生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为确立美国在战后世界的霸权,早在战争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即授命其助理豪斯组成专门机构研究战后和会问题。

英国外交部也组织一批专家探讨一旦大战结束英国对和会的对策。

1918年1月,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后,豪斯到达巴黎,与法、英、意等国政府首脑就召开战后和会问题进行磋商。

1919年 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

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

巴黎和会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与后果

巴黎和会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与后果

巴黎和会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与后果巴黎和会是指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以巴黎为主会场的国际和平会议。

此会议旨在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问题,制定和平条约,并建立国际组织以维护国际安全与合作。

巴黎和会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后果,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和会成果及其影响巴黎和会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凡尔赛条约》,该条约对战胜国与败国进行了平等对话,重新划定了欧洲地图,如根据协商将德属西非和南非殖民地交给英国和法国,重新修订欧洲国际关系。

这种重新划定边界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战后的领土问题,但也引发了一系列后果。

首先,巴黎和会导致了战胜国对德国施加了沉重的制裁和赔款。

《凡尔赛条约》规定了德国的战争责任,并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

这导致了德国的国内经济崩溃,社会不稳定。

这种不公平和剥削感触发了德国人对战后秩序的不满情绪,为纳粹党上台创造了条件。

其次,巴黎和会促成了国际联盟的成立。

国际联盟是巴黎和会的重要结果之一,其旨在通过国际合作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然而,由于美国未加入和盟国的负面情绪等原因,国际联盟在一战后的国际事务中并未发挥预期作用。

这也是巴黎和会后果之一。

最后,巴黎和会为民族自决原则的扩展提供了一个起点。

和会期间,一些被殖民地统治的民族开始要求独立与自主权。

尽管在巴黎和会上只有少数民族获得了满意的解决方案,但这激发了更多民族追求独立权利的意愿。

这为后来的殖民地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巴黎和会的评价与争议巴黎和会具有光辉历史地位,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争议。

首先,会议参与国家的不均衡性问题。

虽然会议号称是「和平的代名词」,但并未让战败国平等参与,特别是俄国和德国。

这种不平等使得巴黎和会的决策备受质疑,也埋下了后续冲突的种子。

其次,巴黎和会忽视了中东等地区的民族利益和背景。

对于阿拉伯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来说,巴黎和会的结果并不公正,因为他们在决策过程中几乎没有发言权。

例如,巴黎和会将巴勒斯坦地区划归英国托管,这导致了之后中东地区的持续动荡。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

一.巴黎和会
1.背景: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2.时间地点: 1919.1 法国巴黎
3.参与国: 一战战胜的协约国
4.操纵国: 英法美
5.目的: 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
6.中心议题: 对德和约问题
7.性质: 帝国主义战胜国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8.结果: 1919.6 签订<凡尔赛和约>
二.<凡尔赛和约> (对德和约)
1. 签订时间
2 .内容: 领土问题
海外殖民地问题(最能体现巴黎和会性质)
军事问题
赔款问题
3. 对德国的影响
暂时限制并削弱了德国发展,在德国人民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刺激了德国军国主义的抬头,为二战埋下祸根.
三.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1.构成
2.作用
(1)积极: 重建了…
(2)消极:P13 最后一段小字
四. 华盛顿会议
1. 背景:
2. 时间地点: 1921-1922 美国华盛顿
3. 参与国
4. 操纵国:英美日
(两次会议的操纵国: 英美)
5. 中心议题:中国问题
6. 主要条约: <九国公约> 时间: 1922
内容
7. 实质: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华侵略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同时受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8. 华盛顿会议上获利最多: 受控制最大: 受侵害最重:
五. 凡-华体系
1. 形成
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
2, 实质: 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破产的标志: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

1919-1922年 重建战后秩序,调整动荡期
1924-1929年 相对稳定
1929-1933年 经济危机
20世纪30年代 大战迫近
“(英语)今天,我为我能有机会站在这里向世界表明中国的 立场感到由衷的高兴。长久以来,中国人民期待着,期待着这 个时刻的到来。因为,这是和平的大会,它不仅将给世界带来 和平和公正,也将给中国带来和平和公正。我们怀着这样的期 待和希望来到和会。 我们努力实现着我们渴望已久的梦想。但 是,这绝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因为,它是真实的。它是 一块有着黄色土壤的中国领土,一条孕育着中国古老文化的河 流抚育着它成长。在这块土地上,诞生过举世闻名的孔子和孟 子,他们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的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 中国人的心里,它是神圣之地,中国文明的摇篮。它的名字叫 山东!”
2、会议结束和签字的日期—6月28日 正是5年前的这一天,奥匈帝国在得到它的强大盟友
——德国的支持后,进攻塞尔维亚,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 战,使人类遭到空前的浩劫。今天,战胜国选择在5年后 的同一天,让德国人接受协约国对它的审判,算是对德国 人和奥地利人的战争失败的羞辱。
美国总统威 尔逊。此人原 是大学历史教 授,后来当了 校长,又当了 总统,人称 “百灵鸟”
德国国内反映:
一军人: “我放下武器是为了赢得体面的和平,败军不可辱。但
《凡尔赛和约》侮辱了军人的尊严,如果可能的话,我将继续战 斗。” 一政府官员:
“我们接受停战和进行媾和谈判,是为了给新德国带来和 平,但是,实际上我们给新德国的第一个礼物竟然是一个被强加 的屈辱和约。” 一工人:
“我期待着战争的结束,我盼望着过上和平和安定的生 活,但是和约毁灭了我的愿望,它迫使我为巨额的赔款而工作, 难道这就是我为和平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研究综述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09级赵雪 200902120222
摘要1919年 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

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

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

北京政府为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团规定的任务有四项。

结果,除了第四点得到较好的解决外,前二项更重要的内容都未能如愿。

坦白的说,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了。

本文就旨在综述一下造成这一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关键词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原因及影响
一、关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原因
(一)、期望过高导致议案过分理想化。

王彪和岳珑在《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外交的内向影响》中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获悉将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起初所有的人都保持着相对清醒的头脑,所持的态度还是比较冷静的。

然而,至巴黎和会召开时,国人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社会的思潮与中国代表团的心态不断演变,中国政府与中国代表团对和会上的行动纲领一再进行修改,所提出的议案越来越理想化,要求也在逐次提升,偏离了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其议案的可行性也一再降低。

李玉在《再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中认为,中国人民上上下下对这次议会期望过高,以致产生幻想。

(二)、中国代表团“联美制日”的失策
王彪和岳珑在《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外交的内向影响》中认为,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鉴于美日之间的矛盾,采取了“联美制日”的方针。

中国代表团寄希望于利用美日之间的矛盾以收回山东的权益以及其他的一些利益。

但是,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的实质缺乏清醒的认识。

国际争端冲突激烈时,强国一旦达成妥协意见,所牺牲的必然是弱国的正当权利。

美国是不可能因为中国与日本撕破脸皮的。

因此,中国代表团寄希望于美国身上,就已注定了“联美制日”方针的必然失败。

杨璇在《中国代表团缘何在巴黎和会上拒签》中认为,美国因素不可忽视。

(三)、中国代表团内部缺乏统一认识
王彪和岳珑在《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外交的内向影响》中提到,顾维钧在回忆录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中国代表团的内耗,这一矛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代表团的凝聚力。

内耗最初的动因来自代表团内部的名次排位,具体表现为顾维钧、王正廷之间的矛盾,实际是政治见解不同,中国代表团的内耗是国内政治矛盾的产物。

杨璇在《中国代表团缘何在巴黎和会上拒签》中认为,北京政府的内部不统一和对外软弱,使其实施了“放挺”政策。

在和会举行完签字仪式后,北京政府的拒签电文才到。

此外各省的军政要员纷纷致电北京政府,如吴佩孚和张敬尧等,或反对签字,或主张罢免曹汝霖等。

二、关于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意义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了,对充满幻想的中国人来说,失败感尤为强烈,但理性地分析一下,这种失败是必然的,而且中国在和会上并不是一无所获。

(一)、中国代表团的目标之一,结束德、奥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的交涉取得成功。

李玉在《再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中认为,1919年3月8日,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交了《德奥和约中应列条件说帖》,中国要求德国将德、奥“从前用威吓手段或用实在武力,而向中国获得之领土与权利产业,仍归还中国,并除去其政治、经济、自由发展之各种限制。

其中对德和约,除山东问题待定处理外,和会基本上接受了中国的要求;对奥和约则由于其实力不济,挣扎一番后,中国的要求全部得到实现。

祝丹在《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政策研究》中认为,尽管在争取山东权益等问题上外交失利,但为日后在华盛顿会议解决山东问题奠定了基础。

并通过签署对奥和约,得以加入国际联盟,收回部分国家权益。

郭谦在《北洋政府与巴黎和会再探讨》中认为,拒签使中国免受山东条款束缚,日本陷入尴尬境地。

山东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悬案,从而为重新提出和解决这一问题铺平了道路。

(二)、中国代表团的斗争树立了中国人的良好的形象,一批职业外交家走上历史舞台。

李玉在《再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中认为,在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克服本国政府的软弱无能和内部的磨擦、掣肘,为中国的权益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尽管由于国力衰落而收效甚微,但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同情支持,展示了中国人的良好形象。

杨璇在《中国代表团缘何在巴黎和会上拒签》中认为,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合约,此举顺应了民意,得到了当时舆论的欢迎,也体现了以顾维钧为代表的中国外交官的凛然气节。

(三)、中国代表团拒签《对德和约》是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一次。

李玉在《再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中认为,和会列强不顾中国人民和中国代表的抗议,执意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

代表团在给政府的报告中阐明了拒绝签约的原因。

中国虽拒签《对德和约》,但由于签署《对奥和约》而仍得以加入国联。

1920年12月,中国首任驻国联代表顾维钧且当选为国联理事会非常任理事,1921年8月又当选为国联理事会主席,提高了中国的国
际地位。

对中国更为重要的影响是,这一举动改变了过去中国外交史上“始争终让”的局而,在国际舞台上第一次对列强说“不”。

郭谦在《北洋政府与巴黎和会再探讨》中认为,近代以来,中国外交多是“始争终让,几成惯例”。

这次在帝国主义列强集体面前,敢于说不,勇敢捍卫国家尊严,尚属首例。

(四)、围绕着巴黎和会的斗争,中国国民外交运动被推向高潮。

李玉在《再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中认为,觉醒了的中国人民对巴黎和会充满了期待,时刻关注着它的进展。

1919年1月28日顾维钧在十人会上成功发言的消息传出后,国内上至总统、总理,下至团体、个人,纷纷发去贺电,极大地鼓舞了代表团的斗志。

郭谦在《北洋政府与巴黎和会再探讨》中认为,拒约顺应了民意,也激发了全国人民同仇敌汽的民气,随着对列强“维持公理”幻想的破灭,中国人民更加懂得了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改变国家的地位。

(五)、广泛和深远的意义
郭谦在《北洋政府与巴黎和会再探讨》中认为,这次拒约大大迟滞了不平等条约的蔓延和毒害,转而开始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进程,从此,对外关系开始由被动走向主动。

三、总结
总之,对巴黎和会实质的认识不足,“联美制日”方针的制定、实施运用的失败,国内纷繁复杂、混乱不堪的政治格局,极大的干扰了他们的政治理念,由此引发的内部矛盾分散了中国代表团的力量。

因此,当我们回望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时,在宏观的“弱势外交”的根本原因之下,仔细审视外交官们的表现,分析其内在的因素,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20世纪初的中国外交与外交家,给予他们更准确的定位。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因“五四运动”的爆发而被夸大了。

其实,巴黎和会中国还是有收获的,它的积极成果应当肯定。

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中国近代外交的转折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青岛市档案馆.中国收回青岛档案文献汇编[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
[2]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6卷[M].北京:三联书店.1982
[3]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4]李新.李宗颐.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9.
[6]李庆余.11个关国人和现代中国[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
[7]Henry. Stell. Commage, The Documents of American history)[M].New York1943, Volume2.
[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现代史研究所近代资料编辑室.秘笼录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9]顾维钧回忆录:第1分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911——1949)[10]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回忆》;转引自陶文钊:《中美关系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陈独秀:《公理战胜强权》,《每周评论》第七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民国日报》,1919年1月5日.转引自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蔡元培:《黑暗与光明的消长—在北京天安门举行庆祝协约国胜利大会上的演说词》,《北京大学日刊》第260号,1918年11月27日。

《蔡元培全集》(第三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
[14]《申报》,1918年11月23日;转引自熊玉文:《美日宣传对北洋政府形成巴黎和会提案的影响》,《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4月第19卷第4期
[15]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6]彭明:《五四运动史》[M]
[17]《五四运动在上海史料选辑》
[18]《吴佩孚致徐世昌电》1919年7月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016. 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