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传统文化《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合集下载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1

其次,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的、相生相长的。孟子指出,在尽量使物质 享 受达到一定水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务必加强教育,加强人伦道德观念的培
养。 朱熹《孟子集注》说的好: “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
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惟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
都来自社会底层,都出身贫贱,都经过艰苦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成就一番大业。 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
诺贝尔发明炸药, 实验中
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孟子“浩然正气”的基本内涵,并从中借鉴立身处世的策略。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感知背景 本篇孟子通过对话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善养浩然之气。他提倡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
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的而产生的。 一个人做事情只要合乎道义, 问心无愧, 就可以养成这 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这种气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
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
3、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什么?作者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孟子的这个观点对我们这些正在 为学的学子有何启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证法、道理论证法。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
才干,有所作为。
小结:这章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 难,锐意进取。 二、探讨: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浩然之气的含义和作用;2.理解善养浩然之气的重要性;3.学习善养浩然之气的方法和技巧;4.培养学生善养浩然之气的习惯和意识。

教学内容1.浩然之气的定义与作用;2.善养浩然之气的重要性;3.善养浩然之气的多种方法;4.案例分析:成功人士是如何善养浩然之气的。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引导学生了解浩然之气的含义和作用,以诗经《大序》为例,引导学生了解浩然之气的内涵;2.以苏轼的《东篱乐府》为例,带领学生感受浩然之气的力量;3.借助学生们身边的例子,进一步理解浩然之气的作用。

正式学习1.善养浩然之气的重要性:它是一种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可以让人具有自信、坚毅、正义、忠诚等优良品质,在人生的道路上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2.善养浩然之气的多种方法:包括融入自然、修行养性、尚贤爱士、塑造良好品质等方面。

具体的方法可以结合历史人物和当代人物进行分析和探讨;3.案例分析:通过对成功人士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善养浩然之气对成功的重要性和作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结和展望1.总结:通过深入学习浩然之气的内涵、善养浩然之气的方法和案例分析,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品德素质。

2.展望: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养成善养浩然之气的习惯和意识,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加自信、坚韧、正直、诚实,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情怀的青年人。

小结本次教案以浩然之气为核心概念,通过梳理其内涵、理解其作用,探讨其培养方法,分析其成功案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培养高尚品质、拥有崇高情操,做一个具有智慧、修养和品位的人。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1.3 教学方法1.4 教学内容第二章:理解“浩然之气”2.1 气的概念2.2 浩然之气的含义2.3 浩然之气的价值2.4 思考与讨论第三章:养气的方法3.1 养气的基本原则3.2 养气的具体方法3.3 养气的实践案例3.4 思考与讨论第四章:浩然之气的表现4.1 浩然之气的内在表现4.2 浩然之气的外在表现4.3 浩然之气的应用4.4 思考与讨论第五章:培养浩然之气的意义5.1 个体层面的意义5.2 社会层面的意义5.3 国家层面的意义5.4 思考与讨论第六章:生活中的养气实践6.1 日常生活中的养气6.2 情绪管理与养气6.3 身体健康与养气6.4 思考与讨论第七章:家庭中的浩然之气7.1 家庭氛围与浩然之气7.2 家庭教育与浩然之气7.3 家庭关系与浩然之气7.4 思考与讨论第八章:职场中的浩然之气8.1 职业道德与浩然之气8.2 职场沟通与浩然之气8.3 职场压力与浩然之气8.4 思考与讨论第九章:社会中的浩然之气9.1 社会责任与浩然之气9.2 社会公正与浩然之气9.3 社会和谐与浩然之气9.4 思考与讨论10.1 课程回顾10.2 学生感悟10.3 教学反思10.4 思考与讨论至此,整套《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完成。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对您的教学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如有任何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气的概念补充和说明:气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万物运行和变化的基本要素。

气无形而有质,无象而有象,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气可以表现为气息、气机、气态等多种形式,是连接物质和精神的中介。

在教学中,应重点阐述气的哲学内涵,引导学生理解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浩然之气的含义补充和说明:浩然之气是一种至大至刚、充塞宇宙的正气,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精神状态。

它具有正义、刚直、豪迈等特质,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学历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学历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学历案一、学习主题“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二、学习目标1、理解“浩然之气”的内涵。

2、探究养浩然之气的方法和途径。

3、思考浩然之气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三、学习资源1、《孟子》相关章节的原文及注释。

2、关于“浩然之气”的研究论文和学术著作。

3、体现浩然之气的人物事迹和影视作品。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听到“正气”“骨气”这样的词汇,它们都蕴含着一种强大而正直的力量。

而在古代,孟子提出了“浩然之气”的概念,这是一种令人敬仰和追求的精神境界。

那么,究竟什么是浩然之气?我们又该如何培养这种浩然之气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知识讲解1、浩然之气的内涵孟子说:“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浩然之气是一种浩大刚正的精神力量,它需要与正义和道德相配合,否则就会萎缩。

浩然之气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长期的修养和积累形成的。

2、养浩然之气的方法(1)存心养性孟子认为,要培养浩然之气,首先要存心养性。

保持善良的本心,发扬人性中的善端,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通过不断地反省和自我约束,使内心保持纯正和坚定。

(2)寡欲过多的欲望会使人迷失方向,消耗精力。

减少不必要的欲望,能够让心灵更加纯净,专注于培养浩然之气。

(3)积善成德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善事,积累善行。

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让浩然之气在心中逐渐生长壮大。

(4)勇于担当面对困难和挑战,要有勇气承担责任,不退缩、不逃避。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案例分析1、古代名人的浩然之气(1)岳飞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他精忠报国,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兵,屡建战功。

尽管遭受奸臣陷害,但他始终坚守正义,其浩然之气令人钦佩。

(2)文天祥文天祥在南宋末年,面对元军的入侵,坚决抵抗。

被俘后,宁死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展现了浩然正气。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5篇范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5篇范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5篇范例)第一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2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3体会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

4领悟孟子“养气说”在当世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

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

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1.作者图片2.作者资料(可参考以下资料)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性善论”和“养气说”是孟子的重要哲学思想。

“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家喻户晓。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3.孟子“心性论”学说的要点(1)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

“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

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论证: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于自觉心的,属于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性”。

人之性, 必有异于禽兽之处,这种“异于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

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前两段)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前两段)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前两段)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 通过学习文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文章主题思想的解读。

2. 文中重点词汇的解释。

教学难点:1. 文中古文句式的理解。

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教学准备:1. 课文录音带。

2. 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语音、语调和节奏。

2. 学生跟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汇或句子做标记。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文章的主题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出生活中的实践方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实践方法。

2. 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以便课后复习。

第二课时六、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已学知识。

七、深入讲解(15分钟)1. 教师深入讲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八、小组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探讨,如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观点等。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展示小组研究成果。

九、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文章的主题思想融入古代文化中。

2.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激烈讨论。

十、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古代文化的联系。

2. 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以便课后复习。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6、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掌握整理重要的实词、虚词;2.能背诵一些经典名句;【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理解课文;2.结合诵读理解孟子说理的气势与情感;3.讨论交流,深刻地体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情感态度价值观】1.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文化归属感;2.体味文章深刻思想,从中获得对人生的借鉴与指导。

【教学重点】1. 疏通理解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3. 理解重要概念,比如“大丈夫”、“义”、“道”等。

4.触类旁通,推己及人,联系现实,从而增强生命的韧性,走出小我的局限,直面人生所遇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如“义”、“气”、“大”、“刚”、“仁”、“礼”等等。

【教学设想】1.通过朗读和文本分析,感受孟子所传达的博大精深的思想。

2.挖掘文本其简洁而意旨深远的说理艺术。

3.突破难点:即通过对关键词(“义”、“道”、“气”、“仁”、“礼”、“大”、“刚”)的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具体教学过程】要点:第一节,关键词:1、浩然之气,何为“浩然之气”?2、“善养”,如何“养”?第二节,关键词:大丈夫。

对“大丈夫”的理解,景春和孟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大丈夫呢?一、导入:抓关键词——《国语》中有“生丈夫(男孩),生女子”,句中的“丈夫”和文中“丈夫(成年男子)之冠”中的“丈夫”意思是否相同?“此之谓大丈夫”一句中“大丈夫”应为何意?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大丈夫呢?板书课题二、学习第二篇:(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课文。

(二)关注文言字词及有关文言知识。

(三)结合课文内容,思考:1.为什么有些人是不能称为“大丈夫”呢?比如景春所称的公孙衍、张仪。

1).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和张仪的?明确:景春是从内心里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的。

他判断大丈夫的标准是张仪、公孙衍他们表现在外面的威势,和个人的为所欲为。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前两段)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前两段)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前两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浩然之气”的含义及其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品质。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浩然之气”的内涵,掌握课文中的关键句和难点词语。

2.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对“浩然之气”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词句意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浩然之气”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列举古今中外典型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浩然之气”。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

3. 教学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引发学生对“浩然之气”的兴趣。

2. 讲解课文:详细解读课文内容,分析“浩然之气”的内涵和意义。

3. 翻译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4. 案例分析:展示与“浩然之气”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浩然之气”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发言: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浩然之气”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浩然之气”概念的理解。

2. 翻译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关键句子的翻译准确度。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4. 作业提交:通过学生的文章了解其对“浩然之气”在个人修养中应用的理解和思考。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是否有效地传达了“浩然之气”的深层含义。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接受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
目标定向:
1、熟读成诵。

2、讲解本文。

3、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

教学过程:
一、导语;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一身浩然正气、忠心为国、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

比如,文天祥、岳飞、孔繁森、钱学森、李四光……我们怎么才能像他们一样具有这一身浩然正气呢?请看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

二、熟读成诵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三、解释本文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

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

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四、讲解本文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

这种气,阳刚而气壮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

“说大人则藐之,匆视其巍巍然。

”(《孟子•尽心下》)
靠是的这种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盂子•膝文公下》
依然是靠的这种气。

甚至如文天祥所写千古名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正气歌》)
也仍然是源于这种气。

然而,这种气可养而不可得。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就是养也要日积月累,水到渠成;而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不过,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古往令来,合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又有几许呢?“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老师常常讲这样的道理给我们听:地里庄稼,即使你站在它的面前随时观察,眼睛紧盯住它不放过,也绝对不能亲眼看到它生长;但是久而久之,隔一段时间去看它,却可以发现它已经长高了。

人的身体长高也是同样的道理。

那时,老师给我们讲这个道理,是勉励我们要勤奋学习。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要心急图快,囫囵吞枣。

现在想来,当然也包含着老师不拨苗助长的一份苦心在内。

可我们当时哪能体会出这些呢?
其实,不仅知识积累如此,技艺学习如此,我们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关键在于营养的吸取,年力的增强。

万事总有规律,不是你一厢情愿就可以如愿以偿的。

放眼观世,红尘滚滚。

再看看你的周围,那些追名逐利,急急如律令的人们,一个个不都是那“芒芒然归”的宋人吗?
五、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
分小组讨论,然后发表意见。

教师总结:注意文中的一句话“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耕云先生曾经指出:“不可告人之事断然不做,不可做的事断然不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浩然正气。

六、布置作业: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历史上、现实中那些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教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