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学】老子的语言观
《老子》的语言风格探析

《老子》的语言风格探析
《老子》的语言风格探析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 : “老子疾伪 , 故称美言不信 ; 而五千精妙 , 则非弃美矣。
”老子不单是哲学家 , 并且是一位语言艺术大师。
在众多研究“老子” 的作品中还没有完整从语言风格学的角度进行全面、系统地探析《老子》的语言风格的。
在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运用了剖析综合法、统计研究法、形象描绘法、直观判断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对《老子》的语言风格 , 语言风格的组成因素与组成手段, 形成独到语言风格的原由进行了详细
的论述和剖析。
对《老子》语言风格的剖析我们主要从语体属性和语言表现风格的角度进行。
经过研究 , 我们发现《老子》有着自己独到的语言风格: 一方面 , 《老子》的语体比较独到 , 我们在进行了大批的剖析以后以为它是一篇诗化的真理性散文, 属于文艺性语体 ; 另一方面 , 在语言的表现风格上 , 《老子》的主调是言简义丰、朴实
自然。
独到的语体属性 , 言简义丰、朴实自然的语言表现风格是经过书中韵的多密、词的精当、句式的多样、辞格的丰赡、灵巧的表达方式等风格的组成因素及组成手段来实现的。
别的 , 我们针对《老子》形成其独到语言风格的原由进行了商讨, 以为老子自己的哲学观、语言观以及中原文化、楚文化等都对《老子》的形成有
侧重要影响。
最后 , 对全文进行了简单的小结, 以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老子》的研究、语言风格学的研究、文学赏识以及写作上等都有必定的作用。
1 / 1。
文档:《老子》艺术特色

《老子》艺术特色《老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别为一格,独具特色,思想内容微妙难识,玄之又玄;表现形式也言简意长,韵味无穷。
从思想上来说,《老子》一书的作者是反文学的。
他认为“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使人口爽,五音使人耳聋,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要言之,就是“五色”、“五音”十分有害,甚而至于极端地说出“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这等话;断言“美言不信,信言不美”,把“信言”和“美言”对立起来。
但是通观《老子》全书,情况似乎与作者自己的断言很不一致。
《老子》全书八十一章,文字固然简朴质实,但章章语句齐整,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具有诗歌的风味,给哲理散文赋予了文学的美感。
从事物相反相成的对比中进行逻辑构思,是《老子》的一个重要特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开头就讲美与丑、善与不善都是由比较而来的。
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有丑与美的对立。
都知道善是善,也就有恶与善的对立。
推而广之,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矛盾对立的关系。
文章进而把这条规律运用到政治上,主张圣人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为有为与无为、有教与无教也是矛盾对立的。
结论是无为则无不为,无教则无不教。
一切依从自然的发展,即使功成事就,也不以功德自居,而人们却自然会铭记他的功德。
条理清楚,主旨明确,不仅结构严密,而且通过一连串的具体事例,打开读者的心扉,启发读者的想象,使读者对他所要说的道理先有感性认识,再循序渐进地提高到理性思维的阶段,最后被他“无为无不为”的结论所折服。
这就比只说抽象的道理或一般性的逻辑推理,给人的印象深刻得多。
贴切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也是《老子》的一个特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中,“有无相生”一段,便是以一连串的比喻说明事物都相反相成,从而论证“无为无不为”的主旨。
这样贴切的比喻已成为千古名言,激励弱小者发奋图强,有志者奋斗不息。
其客观意义已超越老子的原意。
以诗为文,文约义丰,这是《老子》的又一特色。
“不可说”和“道不可言”对语言界限的冲击——早期维特根斯坦和老子言语观的对比研究

《 逻辑 哲 学 论 》 是 维 特 根 斯 坦 前 期 语 言 哲 学 的代 表 , 维 特 根 斯坦作为 2 0世 纪 最 具 有 影 响 力 的 哲 学 家之 一 , 推 动 了 西 方哲 学 的“ 语 言 的转 向 ” . 他 对 思 维 的 表 达 式 即 言说 的分 疆 划 界 , 在 一 定
程度上预示着东西方哲学对话 的开始 。《 老 子 》 起 首 一 句 就 是
“ 道, 可道 , 非常道” , 以早 期 维 特根 斯 坦 语 言 哲 学 的 向度 来 解 读 , 就是“ ‘ 道’ 如果 是 能 够 谈 论 的 , 就不是永 恒的 ‘ 道” ’ 。 诠 释 维 特 根斯坦 , 可 以有 助 于 深 入 反 思 东 方 语 言 视 野 。本 文 试 从 早 期 维 特根斯坦的“ 不 可说 ” 和老子 的“ 道 不可言” 人手, 比 较 一 下 两 者 言语 观 的 异 同 。
根斯 坦, 1 9 8 5 . P . 2 0) 所 谓 可 说 和 不 可 说 的 之 间 的界 限 , 实 质 上 就
虽 然 维 特 根 斯 坦 和 老 子 都 承认 了 “ 意不 可言 ” , 但仍著作“ 言 说” . 以种 种 创 造 性 的 尝 试 不 断撞 击 语 言 的边 界 。他 们 都 采 用 了 迂 回前行的办法 . 不直接言说其终极 意义是何 , 而分别用显示 、 正 言若 反 和 超 越 逻 辑 的 方 法 来 “ 言说” 。 维特根斯坦认为 . 真 实 思 想 的 总 和就 是 世 界 的图 像 。 他认 为
中图分类号 : B 0 8
号 : 1 6 7 2 — 1 5 7 8 ( 2 0 1 3 ) 0 5 — 0 0 4 5 — 0 2
《老子》悖论的顺应论解释

明 ,高 文成 (0 6 2 0 )运用 L k f& Jh sn的概 素 、句式 到 语篇 、语 体 等 。其 次 。选 择 了语 言 形 ao o no
的探索 ,包括 基 于对 《 老子 》 文 本 内容 的语 义
第 一 ,语 言选 择 观 ,即 言语 交 际 者 一 旦使 用 分 析探 索 老 子 的语 言哲 学观 ( 吴 福友 ,吴 根 语 言将 不可 避 免 地要 根 据 交 际需 要 对 语 言进 行 选 如
友 ,2 0 ) 0 9 ,及 利 用 西 方语 言 学 理 论 ,对 《 老 择 。语 言选 择 具 有 以下 几个 主 要 特 点 。首先 ,选
角 ,即语境 、结构 、动 态性 和意 识 凸显为 框架 , 行 的 ,也不是 按 照形式 与 功能 的 固定 关 系作 出 的 :
探讨 《 子》 的 悖论 表达 式 在 语篇 生 成 时 的语 语 言 的顺 应 性是 指 语 言使 用 者 可 从 一 系 列 可 能 的 老
言选 择 过程 及 其对 语 境 的顺 应 与建 构 作 用 ,作 范 围 中进 行 协商 ,做 出选 择 。 以尽 可 能 达 到 满 意
2 1 第 4期 第 1 0 0年 9卷
N0 2 1 v 1 9 4. 0 0 o .1
《 老子》悖论的顺应论解释
王 静
( 宏 师 范 高等 专 科 学校 外语 系 ,云 南 潞 西 ,6 80 ) 德 74 0
【 摘 要】悖论是 《 老子》 中一个典型修辞方式 ,以多种表达式出现在 《 老子》文本中。本文以
老子的正言若反详解

论老子的“正言若反”摘要: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的内容博大精深,其中,老子在一系列的命题中,都体现了正言若反:如大成若缺、大巧若拙、曲则全等都是正言若反的代表命题。
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老子的“正言若反”虽然看起来是悖论的典型形式,但却不是悖论。
而且,老子这些正言若反的命题对我们则具有很多现代意义。
关键字:老子;正言若反;悖论;现代意义;1.概述1.1老子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
1.2《老子》《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道家对语言的看法

道家对语言的看法道家对于语言是否能说出真理是怀疑的。
在道家这里,语言和真理的关系具体化为言和道的关系。
一般而言,大道是目的,而语言是通达大道的工具。
为了体悟大道,人们需要借助于语言。
但一旦体悟了大道,人们就要放弃语言。
道家最担心的是人们错把工具当目的,错把语言当大道。
老子最早探讨了道与言的关系。
他认为,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
这里的道和名具有两重意义。
一个是道本身,另一个是关于道的言说。
这无非是说,道本身是不可言说的,可言说的不是道本身。
不仅道和言的关系如此,而且知与言的关系也是如此。
作为对于道本身的直接体悟,知是非语言性的。
因此,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道的人是不言说的,言说的人是不知道的。
尽管如此,人们还必须言说那不可言说的道。
于是,道与言就建立了一种无法割离的关系。
在这样一种强求下,人们言说那不可言说的道就必须注意语言的限度和边界。
语言所言说的道并不直接就是道本身,而是好像是、仿佛是道本身。
这要求人们超出语言自身,而体悟语言之外的意义。
在道与言的一般关系上,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观点。
他认为,道不可言,道不当名。
庄子之所以认为道不可言,是因为道超出了语言言说的限度。
语言可以言说有形的,但不能言说无形的。
道正好不是有形的,而是无形的。
据此,语言不可言说道。
与老子相较,庄子对于道与言的关系有更详尽的分析。
他认为,书只是语,语之在意,意又有所随。
但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
在这里,庄子将道与言的关系具体化了。
书本作为文字的集合是语言的记录,而语言是表达思想亦即意识的。
意就是关于道的思考,而意之所随则是无法思考和无法言说的道自身。
但人们却以为语言文字就是道自身,或者认为它可以通达道自身。
这在根本上就是一种错误。
庄子将言与道的关系明确地表述为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言者所以在意,故得意应忘言。
作为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言与道的关系就必须从两方面来考虑。
一方面是以言得意,另一方面是得意忘言。
否则就会出现一种怪异的现象,手段成为目的,而目的成为了手段。
名/言、道——老子语言哲学思考

可 以使 人 类 多 角度 多侧 面地 充分 认 识 这 个世 界 , 彻 底 摆 脱 语 言 的束 缚 。
对的, 而“ 人为” 又是 与 “ 无为” 相对。 这样 , 道 的特征
《 道德 经》 的 始终 。老 子语 言 哲 学 的重 心 就 是本 体 和认 识 及 其 言说 , 即语 言 与世 界 ( 道) 的关 系 问题 。
《 道德 经 》 开篇 就 指 出了 “ 道” 与“ 言” 的关 系 : “ 道可
客 观世 界 。
性; 在 中国 , 老子 告诉 人们 要 慎用 名 言或 名 分 , 警 惕
语 言 造成 的假 象 : “ 名 亦 既有 , 夫 亦将 知止 。知止 可
老子语 言 哲学思 想 老子哲学 中 , “ 道” 与“ 言” 相 生相克 . 贯 穿 于
以不 殆 ” [ 2 ] ( 第3 2 章 】 。老 子 之 道 有 三 大特 征 : “ 道法 自 然” [ 2 1 ( 第 章 ) , “ 道 常无 为 而无 不 为 ” [ 2 ] ( 第 。 “ 大象 无 形, 道 隐无名 ” [ 2 ] ( 第 l 牵 ) 。由于 “ 自然 ” 与“ 人 为” 是 相
语 言哲 学 思想 认 为 , 名 与 言导 致 了名 分世 界 的局 限
的两 面性 。 无论 在 时间上 还是 在空 间上整 个世 界就 是 一个 无 限变化 着 的过 程 。 任 何语 言 所表 达 出来 的 对 世 界 这一 客 观 存在 ( 即 老子 之 “ 道” ) 的认 知都 是
老子语言思想浅探

重 形式 和功 能 。“ 道 可道 , 非 常道 ” 指 出 了 语 言 的 局 限 和 遮蔽 , “ 名可名 , 非常 名 ” 指 出了语言 的澄明和解蔽l _ 5 ] 。老 子 在此 之 后 仍 去 强 “ 道” 不可道之 “ 常道 ” 、 “ 名” 不 可 名 之 “ 常名” , “ 吾不知其名 , 字 之 日道 , 强 为之 名 日 大 ” _ 2 ] ( 第2 5 章) , 概 括 了语 言 既 具 有 表 达 能 力 又 有 其 局 限 性 。他 的所
地认识并运用语言。
关键词 : 老子 ; 语言思想 ; 名; 言; 道 中 图分 类 号 : B 2 2 3 .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2 —3 8 2 8 ( 2 0 1 3 ) 0 3—0 0 6 2—0 3
对 语 言 问题 的认 知 思 考 源 远 流 长 , 语 言的产生 、 发 展
管 子 学 刊
2 0 1 3 年第子 语 言 思 想 浅 探
孙 守 玉
( 山 东理 工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 山东 淄博 2 5 5 0 4 9 )
摘要 : 在2 5 0 0年 前 的 东 方 , 老 子 就 已认 识 到 名 、 言 与道 之 间 的 关 系 , 从 其 对 道 的 描 述 中 可 以看 到 老 子 对语 言 的审 慎 态 度 。他 认 为 , 道
之“ 道” ; 第二个“ 名” , 是动词 ; “ 非 常名” , “ 不 能 常 以 某 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是道家的创始人,他是开创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用诗一般的语言阐述的哲学思想蕴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智慧,他的哲学思想启迪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自古及今,绵延不绝。
两千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仍然闪烁着光辉,并在当今世界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继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老子不是语言学家,没有系统的语言理论,语言观点多数是零散的片断,而且主要体现在他的哲学论述中。
分析老子的著名命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就可以看出他的语言观。
在老子看来,道是不可以用名言概念言说和表述的,可以言说和表述的,就不是恒常的道和名——那个作为事物本原的具有最高普遍性的道。
道是不能命名的,如果可以命名,决不是具有最高普遍性的名。
从老子的说法看,表示言说的道,是指具体的语言活动,即日常语言。
日常语言是不能谈论“道”的本体,它既不能给“道”下定义,也不能对“道”进行描述和描绘。
日常语言描述的决不是“道”,而是“道”的种种表现和体现。
然而,老子还是给与“道”一个名称,用“道”这一最高范畴来言说“道”,老子的道(言说)已不是一般的日常语言,而是一种哲学语言。
另外,在老子看来,语词是事物的标志,是事物的代表。
名称是代表某种事物的,它由特定的语词来表示。
语词可以分为一般语词和特殊语词,分别表示一般名称和特殊名称。
老子说的第一个“名”作名词用,是泛指的,包括一般名称和特殊名称。
“可名”的“名”作动词用,即给予事物命名,老子认为,给予事物的名称都是特殊的具体名称,而不是一般名称。
所谓老子的一般名称应理解为具有普遍性的名称即常名。
老子为“道”起了不同的名称(别名),如“大”,“一”等,这些是普遍性程度最高道的概念。
同时他在描绘“道”的情况下,也使用了许多具体名称或者概念。
但是具体概念不能真正了解恒常的道,用他的话说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这是老子的无名学说,不要名称,不要概念。
直接去把握。
就是不要搞那些使用语言的思想教化活动。
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把语言看作是人的一种活动,一种行为。
“言”是一种行为,“不言”是另一种行为,老子提倡后者,反对前者。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老子那里,语言绝非空洞无物的东西,它代表一种思想,一种主张,一种方略或者政策。
他提倡“不言”,就是不要鼓吹和宣扬这些东西,而是实行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