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选做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俄狄浦斯情结: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评述过《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三部小说,文学史上的三部杰作,并从中指出了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即是由俄狄浦斯王子弑父娶母的故事得来的,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原型。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详细揭示了儿童心理深处隐藏着的对双亲的性动机和敌意动机,提出了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把最初的性冲动导向我们的母亲,并把最初的仇恨和我们最开始的谋杀愿望导向我们的父亲,这就是我们所有人的命运。

我们的梦告诉我们,事情就是这样的。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

它作为人类心灵深处的无意识的原型,被社会禁忌和道德规范所压抑,但在艺术作品中,它却能直行无碍而在艺术作品中大放光彩,是作家、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原始动机。

他还特别指出,《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三部世界名著,分别出现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度,可反映的主题都是一个,即"为一个女人进行情杀",也即恋母仇父、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

2.包法利主义指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包法利夫人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

包法利夫人把爱情想象为“一只玫瑰色羽毛的巨鸟,可望而不可即,在诗的灿烂的天空翱翔”,认为“爱情应当骤然来临,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仿佛九霄云外的狂飙,吹过人世,颠覆生命,席卷意志,如同席卷落叶一般,把心整个带往深渊”。

这种不切实际、想人非非的品性被称为“包法利主义”。

它与包法利夫人这个形象结成一体,成为文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包法利主义”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

3.拜伦式英雄英国诗人拜伦在他的一系列诗作中,塑造了一类独特的人物形象。

他们彻底否定丑恶显示,特列追求自由、民主与个性解放;他们具有非凡的才智与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但又缺乏明确的斗争目标与有效的斗争手段;他们不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而又傲慢、孤独、脱离群众。

“俄狄浦斯情结”在文学作品中的现代变形——《哈姆雷特》与《金

“俄狄浦斯情结”在文学作品中的现代变形——《哈姆雷特》与《金

“ 恋 母情 结 ” 与 “ 恋 子情 结 ” 《 俄 狄 浦斯 王 》 中 ,年轻 的俄狄 浦 斯在 不 知 真相 的情 况 下 , 杀 死 了 自己的父 亲 , 并且 之 后娶 了生母 伊俄 喀 斯 忒 ,还 生下 两子 两 女 。十 六 年后 ,国 家突 遭 瘟疫 ,经 神 明指 示 ,俄狄 浦 斯王 在 找 见 真 情 的途 中逐 渐 发现 了 自 己杀 父 娶母 的 事 实 。最后 伊俄 喀 斯 忒

文 艺评 论 ・
大 众 文 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俄狄浦斯情结 ”在文学作品中的现代变形
《 哈姆雷特》与 《 金锁记》比较
龚 苏 ( 四J 1 1 师 范大 学文 学院
摘要 :所谓 “ 俄狄 浦斯 情结 ” ,狭 义上指 的是 “ 恋母情 结” , 爱玲 在 《 金 锁 记 》 中塑造 的曹七 巧 。姜 家 从上 到 下对 这位 “ 麻 油 后 来又衍 生 出了 “ 恋子情 结”等 。在 国 内外优 秀文 学作品 中都有 呈 店 ” 二少 奶奶 的轻视 以及 金 钱 与欲 望 的不 可得 ,让曹 七 巧彻 底走 现 .本 文对文艺复兴时期的 莎士比亚和现代作 家张爱玲作品 中的 “ 俄 向疯狂 。她将 所 有集 聚 来 的恶 ,投 射 到 自己的后 代 。逼迫 女 儿长 狄 浦斯情 结”进 行探 讨 ,体现 了俄狄 浦斯情结作为永恒状 态的一种存 安 退 学 ,撒谎 女 儿抽 大烟 ,赶走 了她 的求 婚者 。更牢 牢抓 住 儿子 在。 长 白, 以一 个疯 子 的毒 辣 、审慎 间接 逼死 了两 个 儿媳 。 关键 词:俄 狄浦斯情结 ;恋母情结 ;恋子情 结 “ 三 十年 来 她带 着黄 金 的 枷 。她 用那 沉重 的枷角 劈 杀 了几 个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和弑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就自杀了。

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展开编辑本段情结原型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

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

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

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

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

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并自我放逐。

详细概述:拉伊奥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佩洛普斯(Pelops)的儿子克律西波斯(Chrysippus),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所杀死,为了逃避命运,拉伊奥斯刺穿了新生儿的脚踝(oidipous 在希腊文的意思即为“肿胀的脚”),并将他丢弃在野外等死。

然而奉命执行的牧人心生怜悯,偷偷将婴儿转送给科林斯(Corinth)的国王波吕波斯(Polybus),由他们当作亲生儿子般地扶养长大。

俄狄浦斯长大后,因为德尔菲(Delphi)神殿的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不知道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自己亲生父母的俄狄浦斯,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林斯并发誓永不再回来。

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时,在一个岔路上与一群陌生人发生冲突,失手杀了人,其中正包括了他的亲生父亲。

当时的忒拜被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Sphinx)所困,因为他会抓住每个路过的人,如果对方无法解答他出的谜题,便将对方撕裂吞食。

忒拜为了脱困,便宣布谁能解开谜题,从斯芬克斯口中拯救城邦的话,便可获得王位并娶国王的遗孀约卡斯塔为妻。

《儿子与情人》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

《儿子与情人》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

2014.10韩阳1.《儿子与情人》的创作背景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最有争议的和最特殊的作家之一。

他声称,小说是人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完美工具。

艺术的任务是揭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他有足够的勇气打破常规的写作风格,在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中表现人性本能的力量。

劳伦斯(1885-1930)出生于英格兰中部诺丁汉郡的伊斯特伍德。

他的父亲是一个酗酒的矿工。

而他的母亲以前是一名教师,在教育方面大大优于她的丈夫。

劳伦斯的童年就是在贫穷和父母之间的摩擦之中度过的。

劳伦斯曾经在一封信中写道:“他们的婚姻生活一直如同战斗,我一出生就憎恨我的父亲。

我还记得,当他碰我的时候,我会因恐惧而颤抖,自我出生前起他就一直很糟糕。

”劳伦斯和他的母亲有很深的情感纽带,在母亲的鼓励下,劳伦斯对艺术产生了兴趣。

劳伦斯的母亲就是小说《儿子与情人》莫瑞尔太太的原型。

劳伦斯的母亲死于1910年,是劳伦斯帮她过量服用安眠药而死的。

这一幕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被重现。

现实主义是劳伦斯的著作的主要特征,他的许多小说有一种忧郁的基调。

劳伦斯被认为是20世纪文学最多才多艺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除了他最著名的小说以外,劳伦斯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和旅行作家。

2.《儿子与情人》的主要情结《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准自传性质的作品。

这本书生动逼真的描述了劳伦斯早期生活的伊斯特伍德的情景。

小说的主人公保罗·莫瑞尔,是以劳伦斯本人为原型;酗酒的矿工父亲和抗拒他的强大母亲是劳伦斯父母的写照;小说中早逝的哥哥威廉,取材于劳伦斯的哥哥欧内斯特。

在小说中,母亲从她的大儿子威廉那里来获得代替他父亲的精神满足感。

当威廉去世后,他的弟弟保罗成为了母亲眷恋的对象,最终,成为了她的受害者。

保罗对米丽亚姆的真爱受到母亲的破坏,母亲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和一个年轻的女子产生真正的爱情;之后,他与有夫之妇克拉拉有了一段激情,这也许是小说中唯一的虚构部分。

论余华作品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论余华作品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语文学刊2010.01○闫加磊(江南大学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作者简介]闫加磊,江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

论余华作品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摘要】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这也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的原型。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仇父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术语。

而在余华的大部分作品中,亲情乃至爱情是其主要内容,比如《兄弟》之中,在描写父子关系时,却鲜有关于父子冲突的描写。

本文试图运用“俄狄浦斯情结”这个心理学概念,以弑父这个角度,详尽分析余华部分作品中所展现的俄狄浦斯情结。

【关键词】余华;《兄弟》;俄狄浦斯情结;《现实一种》俄狄浦斯情结最早见于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和王后生的儿子,生下后他便被抛弃了,因为神喻预示他将要杀父娶母,但他却在偶然的条件中发生争端并杀死了生父,随后与其生母结了婚,总之,《俄狄浦斯王》是一出悲剧,是一出人的力量对抗“命运”的悲剧,即便人的力量再强大,人的自觉能动性再强,最终也难以对抗“命运”的制裁,但弗洛伊德却别出心裁地认为,《俄狄浦斯王》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在于“我们童年这些原始的欲望在俄狄浦斯王的身上得到了满足,同时我们以全部的抑制力量从他那里退缩回去,使我们这些原始的欲望得以被压抑下去”。

[1]这里说的“原始的欲望”即是“俄狄浦斯情结”,他不仅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而且还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实现了他童年的复仇行动。

在余华的小说中,不论是《兄弟》、《现实一种》,或是《呼唤与细雨》,到处充斥着“儿子”对“父亲”的反抗,或明或暗,或有意识或无意识。

陈晓明把这种写法称作胜过父法,在《胜过父法:绝望的心理自传》中认为,余华的小说是一种“精神自传”,它们无形之中打上了自己的心理烙印,而这种“反抗父法”即是以非成人化的视角间接地对父亲形象的无情嘲弄。

一、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体验,主要是由无意识的爱和敌意欲望组成。

论俄狄浦斯情结

论俄狄浦斯情结

论俄狄浦斯情结摘要俄狄浦斯王,这一英雄人物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虚构出来的。

该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从小被自己生父生母丢弃的孩童,阴错阳差的长大成人后,在一次偶然的争斗中毫不知情的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而后娶了自己生母的故事。

后来,活跃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神经病理学界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得提出俄狄浦斯情节。

从时空跨度和虚实真伪等都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们超凡智慧夹杂着自我灭亡、显赫荣誉伴随着离经叛道的命运却是相差无几的。

更进一步来说,他们都甘冒性命之臾,努力摸索着人类心理的秘密,都在尝试说破由斯芬克斯之谜引出的更多人性机密。

在这恋母情节的背后,我们其实都能见到虐待性父亲的形象。

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中在古希腊悲剧《俄底浦斯王》中,较早地反映了父亲虐待儿子这一母题。

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哪吒、孟君等弃子英雄故事,也有这个母题出现。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虐待性父亲原型第一章俄狄浦斯情结,通俗地讲就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节。

在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是忒拜城的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

他生下来就被抛弃了,因为在他尚未出生时,阿波罗的神谕便昭示他注定会成为杀父娶母的凶手。

拉伊俄斯将刚出生的婴儿(即俄狄浦斯)交给一个牧羊人,让他把婴儿弃于森林。

但是牧羊人出于怜悯之心,把婴儿交给了邻国科任托斯国王的仆人,那仆人又把婴儿转交给了他的主人科任斯托国王。

国王收养了婴儿并认作自己的儿子。

因为婴儿有一双肿脚,取名为“俄狄浦斯”(俄狄浦斯在希腊语中有肿脚的意思)。

长大后,俄狄浦斯偶然得知神谕昭示他以后注定要弑父娶母。

为了逃避神谕,俄狄浦斯毅然选择离开。

在出走途中,他遇到了生父拉伊俄斯,双方在互相不知道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发生争执,俄狄浦斯杀死了拉伊俄斯。

随后,俄狄浦斯走至忒拜城,而且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语,拯救了忒拜城人。

因忒拜城人曾允诺说,任何人只要能够解开斯芬克斯的谜语,就可以成为国王。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嘿,你知道啥是俄狄浦斯情结不?这可不是什么随随便便的名词哦!俄狄浦斯情结啊,就好像是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的一种纠结又奇妙的情感。

咱就说啊,这就好比你特别特别喜欢一个东西,明明知道可能不应该去追求,但就是忍不住心里痒痒,想要去得到它。

就像小时候,你特别想吃那颗摆在柜子最高处的糖果,明知道大人不让拿,可就是心心念念,这差不多就是那种感觉啦!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呢。

它说的是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的时候,对于幼儿来说,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

哎呀呀,是不是有点复杂?别急,听我慢慢说。

比如说,小男孩可能会对妈妈有着特别的依赖和喜爱,看到爸爸和妈妈亲近就会有点小吃醋呢。

女孩呢,可能会觉得爸爸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想要独占爸爸的爱。

这其实都是很正常的心理发展阶段哦。

“哎呀,那这不是很奇怪吗?”你可能会这么问。

嘿嘿,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呀!这就像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一个小插曲。

想想看,我们小时候谁没有过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和情感呢?而且哦,这种情结如果处理得当,并不会对我们的成长造成什么负面影响。

反而可能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呢。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很多类似的情况呀。

就像有些孩子会特别黏着一方家长,有时候还会表现出一些小小的嫉妒。

所以啊,俄狄浦斯情结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它就是我们人性中的一部分。

我们要正确地去认识它,理解它,让它成为我们成长的助力,而不是阻碍。

我觉得呀,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些复杂又有趣的心理现象,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呀!。

七大视角全面理解俄狄浦斯情结

七大视角全面理解俄狄浦斯情结

七大视角全面理解俄狄浦斯情结引言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客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

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

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虽然这不够精确。

1910年,弗洛伊德在对精神分析所作的五次演讲中,首次将俄狄浦斯情结作为“神经症的核心情结”提出。

之后,克莱因在英国开展了客体关系理论工作,鉴于儿童精神分析的观察和个人理解,强调俄狄浦斯情结发生在一周岁内,并将俄狄浦斯情结的基石解释为好客体和坏客体的整合所造成的。

这导致了客体关系学派和古典精神分析激烈地争论。

1981年,忠实于弗洛伊德早期环境创伤论的科胡特,再次对俄狄浦斯情结作了全新的解释,他在承认俄狄浦斯情结的确存在,并且是构成冲突性神经症核心情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俄狄浦斯情结其实是父母对于儿童同理失败的结果。

阿奢世王情结是由日本的精神分析分析家小泽平作(Heisaku Kozawa)提出,他应用了流传在东方的古代传说,来对应解释于西方社会的俄狄浦斯情结。

之后,小此木齐吾(Keigo Okongi)、河合隼雄(Hayao Kawai)对此也作了讨论。

但这在西方人占有主导地位的精神分析界,很少为精神分析界所注意。

人类学家对俄狄浦斯情结也曾有各种讨论,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在相对西方文化的异文化田野工作背景下,质疑俄狄浦斯情结具有全球普遍化的观点,但有学者回应道,田野工作的经验只说明俄狄浦斯情结表现的差异,而对于俄狄浦斯情结三角结构的叙述上并没有动摇,这引申更广泛的讨论,来促进俄狄浦斯情结的认识广度。

例如中国云南泸沽湖地区摩梭人的母系社会制度下,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存在的。

本文试图简介索福克勒斯的古代文本、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视角、以克莱因为代表的客体关系学派、以科胡特为代表的自体心理学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is ideas
Lawrence held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views of feminism. The evidence of his written works indicates an overwhelming commitment to representing women as strong, independent and complex; he produced major works in which young, selfdirecting female characters were central
How the Oedipus complex was demonstrated in that work.
Oedipus complex
Mother fixation
Reasons
Appreciation
Sons and lovers
The Mother--rich family coal miner disappointed his sons The Son---please his mother beyond the normal level
In general, Oedipus complex is the ideas and feelings which center on the desire to possess the parent of the opposite sex and eliminate the parent of the same sex.
The author’s experience
• Home town--- the coal mining town of Eastwood • Father---a barely literate miner • Mother---a former schoolmistress (strong character and refinement ) • Lawrence---had a deep and abnormal feeling with his mother, then married a professor’s wife who was six years older than D.H.
Examples
1.When he was a child, he walked all day, went miles and miles to look for blackberries, because his mother loved them. 2. In Paul’s eyes, his mother was an elegant and beautiful young girl. 3.he would send her to bed and kiss her goodnight everyday.
Oedipus complex is a literary theme that portrayed in many novels, such as Death of the Salesman ,Lady Chatterley’s Lover, and the most prominent one , Soature
See “Oedipus complex” in the view of literature instead of thinking it sick and abnormal. It’s not only an artistic form, but also a norm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Oedipus complex

Literature
In Thebes King Laius & Queen Jocasta
Oedipus
Raised by King Polybus & Queen Merope
On his way to Thebes
killed a stranger
• Solved the riddle of Sphinx (狮身人面女怪)
• Became the new king
• Married the old king’s widow
According to this Greek mythology, Freud(弗洛伊德) introduced the theory of Oedipus complex, also called “Mother fixation”
David Herbert Richards Lawrence (11 September 1885 – 2 March 1930)
Versatile
D.H Lawrence
Prolific
Controversial Rebellious
• novelist, poet, playwright, essayist, literary critic and painter • Sons and Lovers (1913)----mother fixation • Women in Love----homosexuality • The Rainbow • Lady Chatterley‘s Lover (1928)----sexuality • he writes, "I should like to know why nearly every man that approaches greatness tends to homosexuality, whether he admits it or no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