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结概论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1000字俄狄浦斯情结是指个体通常在儿童时期,到达性快乐阶段时,曾被周围的人以及社会环境的种种限制、批判、期待等心理力量所束缚,导致心灵深处不断出现非法欲望。
这些欲望不能公开表露,却对自己产生无法抵挡的吸引力,从而发展成一种强烈的心理冲突和内向的挣扎状态。
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为了解释汉斯的恐惧症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弗洛伊德按照汉斯的描述构建了一个故事:一个少年式独生子,家里有一个新生婴儿,他曾经拥有的母爱就分流到了新生儿身上,因此少年就产生了父亲是个威胁自己的人的想法,产生了一种渴望婚姻又害怕的矛盾感觉。
他在梦中看到一头大马,这头马本身可能是代表父亲的符号,后来这头马又变成了一个女孩的化身,于是汉斯心中就产生了既想娶这个女孩,又害怕她会比较亲近自己父亲的矛盾心态。
俄狄浦斯情结并不只是适用于男孩或少年,女孩或女性同样具有类似的内心冲突和抵抗。
然而弗洛伊德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这种情结更多发生在男孩身上,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男性在早期的发育阶段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剥夺、强加等压力,从而导致了一种被迫压抑自我的矛盾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很难找到适当的解决方式来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很多时候,这种困境可能会演化为一种长期的心理问题,甚至会伴随个体一生,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精神健康。
理解俄狄浦斯情结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内心的冲突和寻求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许多具有类似性质的问题,比如:情感上的矛盾、自我身份认同、追求自由又惧怕失去、自己期待、家庭和教育中的受限等等。
这些问题的传统解决方式可能是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承担更多的责任或寻求更多的建议来缓解自己的困境。
然而,这些方法有时可能无法直接解决问题的根本,因此个体可能需要进一步思考自己的内心感觉,以及矛盾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种内省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却是必要的,只有在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案后,个体才能真正摆脱自己的束缚,拥有更健康自由的生活方式。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病理学解读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病理学解读俄狄浦斯情结是指在个体心理发育过程中,儿童对父亲的欲望与母亲的竞争的焦虑,以及对儿童性欲望的禁忌等心理因素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
它是由儿童时期的家庭关系和性发育经历对个体心理产生的一种影响。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病理学解读主要关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关系与心理发展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与个体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中,父亲作为权威的象征,母亲则是儿童的主要依恋对象。
儿童在与父母的相处过程中,对于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分化会渐渐形成。
父亲在儿童的心理中具有权威和竞争对手的双重身份,而母亲则是被儿童欲望与竞争的对象。
二、禁忌与焦虑的发展俄狄浦斯情结的核心是儿童对性趋向和禁忌的认识与体验。
儿童在性发育过程中会产生与父母性关系相关的各种情感与需求。
然而,社会文化对于儿童性欲望的表达有所禁忌,并通过道德规范与社会制度对其进行抑制。
这种社会禁忌与儿童性欲望的冲突引发了儿童心理上的焦虑。
三、心理防御机制的形成为了应对来自禁忌与焦虑的冲动和冲突,儿童会形成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在心理学中指的是个体为了防止冲突与焦虑的自动心理过程。
在俄狄浦斯情结中,心理防御机制常见的形式包括否认、投射、倒退等。
四、心理成长与解决俄狄浦斯情结是个体心理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要促使个体解决俄狄浦斯情结,有利于儿童性发育的良性成长。
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合适的家庭教育和性教育,以及适度的社会支持和接纳,个体可以逐渐摆脱对父母的竞争焦虑和性欲望的禁忌,从而实现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结:俄狄浦斯情结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心理结构,它关注于家庭关系、禁忌与焦虑的发展、心理防御机制的形成以及心理成长与解决等方面。
理解俄狄浦斯情结对于理解个体心理发展和解决相关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个体可以更好地解决俄狄浦斯情结,实现心理健康的发展。
基础心理学《俄底浦斯情结》课件

❖ 有个流浪牧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克林特 的国王和王后当养子。俄狄普斯并不知道自己 的真正父母是谁。成人后,收到一个神的预示---“你将杀死父亲并娶你母亲”,那时,他以 为自己的亲生父母就是克林特夫妇,为了不连 累他们。他选择了离开。在旅行的路上,因为 让路问题,一拳打死了同坐一辆马车旅行的老 者,这个人就是拉奥斯。
❖ 后来,俄狄浦斯来到了迪拜王国,在那里,人 们正被一只狮身人面兽蹂躏着。它每天坐在山 崖上,对那些路过的人提出同一个问题:“有 一种生物,声音只有一种,脚有时2只,有时3 只,有时四只,脚越多时那个生物就越脆弱, 那个生物是什么?”答不上的人就被杀掉。不 知有多少人都被杀死了,后来俄底浦斯对它说: “那就是人类”,得到答案的狮生人面兽只能 退却了。后来他就被人们拥护为新的国王。不 仅如此,他因为不知道伊卡斯汀是他的母亲, 后来就和她结婚了。
❖ 不久,一场可怕的瘟疫降临迪拜,根据神的提 示,那是因为迪拜人没有替先王报仇所遭受的 天罚。俄狄普斯知晓这一切之后,羞怒不已, 双指戳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 浪去了。
心理学: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与埃勒克特拉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情节原型:俄狄浦斯情结来源于在古希腊神话,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
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
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
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
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
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这是俄狄浦斯王故事的大略。
佛洛伊德认为它是各种心理症的基本故事。
“俄狄普斯情结”是男孩情结;与它相对应的女孩情结被称之为“埃勒克特拉情结”。
埃勒克特拉情结:埃勒克特拉是古希腊参与杀害母亲的神话人物。
“埃勒克特拉情结”概括的是女性在儿童时期形成的恋父憎母情结。
同“俄狄普斯情结”一样,“埃勒克特拉情结”也是儿童一般必然存在的倾向。
发现了男孩的“俄狄普斯情结”,继而联想并发现女孩的“埃勒克特拉情结”并不困难。
“埃勒克特拉情结”同样普遍地在童年时代形成。
它也不单是由弗洛伊德所讲的生物性的性欲本能所决定,而带有人类社会文化的诸多铸造。
在正常的童年环境中,埃勒克特拉情结会被人类的社会文化逐步抑制与克服,最终发展起健全理想的人格。
在健全理想的人格中,虽然埃勒克特拉情结还会不同程度地潜存在女子的心灵深处,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表现,但那都是很正常的情况了。
情节产生原因:恋父恋母期,也称为俄狄浦斯期。
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恋母期是幼儿从出生到6岁时,经过的第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口欲期,第二个阶段肛欲期。
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足性歌,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
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反对乱伦的严厉禁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doc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俄狄浦斯情结”(又译为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从其“力比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生殖器阶段,儿童身上发展出一种恋母情欲综合感,这种心理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性双亲,于是男孩就把母亲当作性爱对象而把父亲当作情敌,这样男孩就产生了“俄狄浦斯情结”。
⑴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位犯有杀父娶母罪过的人物,索福克斯以这一神话传说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忒拜国瘟疫盛行,天神宣告,只有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伏法,才能消灾祛祸。
前王外出,与卫兵一起遇害,至今不知凶手是谁。
国王俄狄浦斯严厉诅咒凶手,并号令全国追查。
先知却说,凶手就是俄狄浦斯本人。
俄狄浦斯出生时有神谕,说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他被抛弃在荒山上,辗转成了科林斯国王之子。
成年后他得知神谕,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预言,逃出科林斯国,在途中与人抢道,将主仆数人打死。
他来到忒拜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
俄狄浦斯这些经历恰好符合当初神谕所说的杀父娶母。
经过一番追查,事实俱在,俄狄浦斯正是凶手。
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是由于受制于双重“上帝”即命运女神和无意识而误入了杀父娶母的绝境,他在尚未出生之前,太阳神就曾预言,他将要杀父娶母,未出生就被预言要“杀父娶母”,这似乎是他命中注定要经历的。
但是他也曾尝试逃避。
在第三场中,俄狄浦斯曾说:“罗克西阿斯曾说我命中注定要娶自己的母亲,亲手杀死自己的父亲因此多年来我远离科林斯国”。
⑵这可以表明俄狄浦斯的理智的,理性的自我战胜了快乐至上的本我。
但是命运捉弄了他,他在无意识来到忒拜的路上,却与自己的生父拉伊俄斯王不期而遇,并发生口角致使他误杀了自己的生父,后来又被拥为新国王,并与国王的遗孀结婚,真正的走上了“杀父娶母”的道路。
但是所有的这一切俄狄浦斯都是不知情的,是在他的无意识中进行的。
拉康之俄狄浦斯情结

S1
S2
S3 - - - - -- SN
S
• “杀死DICK”(P286)
“
在此输入标题
谢谢“您的耐心输阅入读文字!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在此录入上述图表的综合分析结论
拉康:
他是如此解释Freud的Oedipus情结的, 他认为与其从生理的现实角度去批驳,还更 不如说可以用一种象征的意味去加以理解 Oedipus期的作用.父亲的出现起到了一个 综合的作用,把孩子与母亲,孩子与理想的 自我以及孩子与潜在的阉割者进行了必要的 分离. 这么说,Oedipus冲突中的阉割焦虑 是带有象征意义的,而并非真的就是生理上 的恐惧。
拉康的评论:
• “这就是那个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幼儿把 一个他其实不关心的物件移到他的视线之 外;然后再把它拿回来,随后又使它消失; 同时他以不同的音节来统制这个交替变化----我们要说这个游戏一起根本的性质表现 了人类从象征辖域所得到的规定。”
拉康把这个例子的重点放在语言 方面。拉康认为, Fort / Da 游 戏的时间正是18 个月的孩子进入 象征界, 也就是进入语言的时间。
• 在传统诗学研究中,隐喻是指语言运用中, 通过一种比喻使一个事物的某些特性和方 面带到或转移到相近似的另一个事物上。 比如:拉马丁的诗句:“人是无港的船, 时光是无岸的河。。。”
2.能指的转喻和所指的隐喻
• 拉康说:“一个词对另一个词的取代,这 产生了隐喻的效果。”一个与另一个词的 组合,这产生了转喻的效果“。
2.能指的转喻和所指的隐喻
转喻:拉康说,所谓转喻就是作为能指的 “词与词之间的联结”,这种,这种连接的 本质是“局部代替整体”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乔纳森·里尔弗洛伊德根据自己以及他人的分析认识到,人类生存中存在着儿童时期的危机。
他将这个危机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而且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对于人格结构有着深远的影响。
基于俄狄浦斯情结及其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他对人类人格的解释是通用的,是合理的。
弗洛伊德并没有在正确的广义层次上描述俄狄浦斯情结——特别是当他想要理解人类的决定性特征时。
我们需要描述在不断变化的家庭结构中保持不变的条件。
用最笼统的表述,其相似条件是:•无助:人类生来就依赖于(某种程度上)父母的照顾与养育来生存。
婴儿也有依赖性的基本体验。
•矛盾情感:不管生长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婴儿总会对抚养人的形象产生既爱又有侵略性的情感。
•约束:随着儿童踏入社会——也就是说,随着他们进入到与抚养人产生社会联系时——他们就不得不放弃一些基于自己爱恨情感的愿望。
当抚养人的形象实际上就是生身父母时,上面的第三个条件就默认了乱伦禁忌。
弗洛伊德认为乱伦禁忌是社会的一部分。
即使当抚养人并不是生身父母时,人们也会期待有类似乱伦禁忌这样的准则。
因为社会要求儿童最终与抚养人分开,并与更大团体的其他成员形成重要关系。
这有助于社会的生存,它部分是通过鼓励繁殖生育,部分是通过在成员间形成情感纽带起作用的。
因此,俄狄浦斯情结在其最普遍的形式下是每个儿童都面临的挑战,这个挑战可以表述成:我如何作为一个性心理个体踏入社会呢?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是索福克勒斯(Sophocles)所著的《俄狄浦斯王》—书中的英雄:他出生前就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成年时发现自己已经在毫不知晓的情况下证实了这个命运。
弗洛伊德说,如果阐释正确,那么这个神话描述了我们所有的人的命运:男人女人,男孩女孩,无一例外。
但他称他的阐释是“简化”,是“图式化”。
他承认,人类并不可能会发生这种事。
在这种“简化了的形式”下,儿童会对相反性别的家长产生性欲,并会将自己对等为同一性别的家长。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是指一种深藏在心灵深处的、基于家庭的复杂心理结构。
在中式文化中,俄狄浦斯情结同样深入人心,并且在中国的审美观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亲情关系和血缘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塑造了中国人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中式审美的角度来探讨俄狄浦斯情结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主题往往涉及到俄狄浦斯情结。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母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纠葛和血缘关系,以及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恋情感,都蕴含着深厚的俄狄浦斯情结。
又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对于他的师父如来佛祖的爱戴和忠诚,也体现了亲情关系的复杂性和深邃性。
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家庭关系、亲情关系和血缘关系,都在中国文化的审美观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悟。
中国古代绘画中也常常出现俄狄浦斯情结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绘画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因此很多作品都以家庭关系、亲情关系和血缘关系为题材,表现出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深刻领悟和表达。
比如在《清明上河图》中,画面中呈现出了丰富的家庭生活场景,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家庭、亲情的珍视和依恋。
这些绘画作品凸显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情感表达和诠释,深刻地凸显了中国人对于家庭、亲情的深沉神往和忧伤之情。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比喻和意象也常常涉及到俄狄浦斯情结。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常以“家”和“亲情”作为比喻的对象,通过对家庭和亲情的赞颂和抒发,传递出了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内心感悟和诠释。
比如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有“猎户白发穷儿女,急流江残照里遥”一句,表达出了对于家庭的依恋和忧伤之情。
这种对于家庭、亲情的赞颂和抒发,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内涵理解和情感诠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狄浦斯情结概论徐钧目录引言一.索福克勒斯:古代的《俄狄浦斯王》文本二.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三.克莱因:客体关系克莱因学派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四.科胡特:自体心理学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五.日本学者:对应于俄狄浦斯情结的阿奢世王情结六.同理心的成熟:阿奢世王情结七.“纳”——摩梭人:异文化的田野工作资料八.结语引言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客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
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
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虽然这不够精确。
1910年,弗洛伊德在对精神分析所作的五次演讲中,首次将俄狄浦斯情结作为“神经症的核心情结”提出。
之后,克莱因在英国开展了客体关系理论工作,鉴于儿童精神分析的观察和个人理解,强调俄狄浦斯情结发生在一周岁内时间,并将俄狄浦斯情结的基石解释为好客体和坏客体的整合所造成的。
这导致了客体关系学派和古典精神分析激烈地争论。
1981年,忠实于弗洛伊德早期环境创伤论的科胡特,再次对俄狄浦斯情结作了全新的解释,他在承认俄狄浦斯情结的确存在,并且是构成冲突性神经症核心情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俄狄浦斯情结其实是父母对于儿童同理失败的结果。
阿奢世王情结是由日本的精神分析分析家小泽平作(Heisaku Kozawa)提出,他应用了流传在东方的古代传说,来对应解释于西方社会的俄狄浦斯情结。
之后,小此木齐吾(Keigo Okongi)、河合隼雄(Hayao Kawai)对此也作了讨论。
但这在西方人占有主导地位的精神分析界,很少为精神分析界所注意。
人类学家对俄狄浦斯情结也曾有各种讨论,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在相对西方文化的异文化田野工作背景下,质疑俄狄浦斯情结具有全球普遍化的观点,但有学者回应道,田野工作的经验只说明俄狄浦斯情结表现的差异,而对于俄狄浦斯情结三角结构的叙述上并没有动摇,这引申更广泛的讨论,来促进俄狄浦斯情结的认识广度。
例如中国云南泸沽湖地区摩梭人的母系社会制度下,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存在的。
本文试图简介索福克勒斯的古代文本、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视角、以克莱因为代表的客体关系学派、以科胡特为代表的自体心理学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释。
最后再比较阿奢世王情结和人类学田野工作的部分资料,作为来自异文化的补充观点以扩展视野。
主要目的是协助读者对于同一概念的不同解释获得理解。
一.索福克勒斯:古代的《俄狄浦斯王》文本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希腊伟大悲剧之一,作为西方文明的组成部分,流传于西方社会。
俄狄浦斯王贤明地统治了底比斯城十五年,底比斯的人民安居乐业。
不幸的是,有一天,瘟疫开始在底比斯城流行,许多人死去。
爱民的俄狄浦斯王为了消灭这场瘟疫,就前往神庙预言所询问预言家,关于这场瘟疫的原因和消除的方法,以挽救底比斯的居民。
神庙的预言家告诉俄狄浦斯王,这场瘟疫的原因是因为城邦隐藏一个罪人,所以奥林匹斯诸神降灾难给底比斯城。
俄狄浦斯王急于追问这个罪人是谁?先知却说道,“你不是最善于猜谜吗?”这一语双关,因为俄狄浦斯王的确是一位善于猜谜的人。
在他到达底比斯城之前,妖魔司芬克斯——人面狮身怪正用一个谜语肆意伤人,“什么动物早晨四肢走路,中午两肢走路,下午三肢走路?”俄狄浦斯轻松解答了谜语,“那就是人。
”司芬克斯羞愧难挡,跳崖自尽。
但先知的那些话使俄狄浦斯王难以平静,他急于解除底比斯城的瘟疫,于是坚持追查存在于底比斯城的那个罪人是谁?……真相在不久后慢慢呈现了。
俄狄浦斯原来出生在底比斯城,他的父亲就是底比斯国王拉依俄斯,因为自己年轻流亡时曾经鸡奸自己恩人儿子的罪恶,而被人诅咒,他将很久没有孩子,而如果他有孩子,这个孩子终有一天会杀死自己的父亲,并娶自己的母亲为妻。
这些行为在当时伦理观念已经形成的古希腊,将是一种罪恶。
国王拉依俄斯恐惧这些后果。
所以在王子出生时,国王拉依俄斯用铁丝穿通了婴儿的脚,将他交给一位牧羊人。
让牧羊人把王子扔在荒山野地任其死去。
但好心的牧羊人不忍心这样作,于是把婴儿交给了科林斯的国王抚养,因为婴儿的脚被铁丝穿通脚肿着,因此国王夫妇就根据“肿脚”意思的古希腊语,为婴儿起名为“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就这样存活下来。
岁月更替,俄狄浦斯终于长大成人。
一次他在特耳菲神庙知道对他命运的预言,说他将要杀父娶母,因为他深爱自己的父母,为了逃避这些命运,所以痛苦地选择了远离科林斯而到处流浪。
但命运却在这时和他开了很大的玩笑。
在流亡的路途中,与一位有众随从的坐车老人相遇,双方由于摩擦而发生争执,接着是生死搏斗。
俄狄浦斯以他的神力杀死了对手,而实际上这位被俄狄浦斯杀死的坐车老人,就是他的亲生父亲——底比斯国王拉依俄斯。
但命运到此还没有放弃可怜的俄狄浦斯,而是将他引诱到底比斯城下,然后他又通过智慧解除了之前说起的司芬克斯之灾。
威胁城市的司芬克斯之灾被解除后,由于当时底比斯的国王拉依俄斯失踪了,所以俄狄浦斯被民众选为底比斯的国王。
然后根据古代习俗,俄狄浦斯聚了前国王之妻,也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妻。
当所有这些终于大白于天下时,俄狄浦斯发现原来引起底比斯灾难的罪恶,就是自己杀死了亲生父亲,又聚了亲生母亲为妻。
痛不欲生的他哭诉道:“婚礼啊,婚礼啊,你生了我,生了之后,又给你的孩子生孩子,你造成了父亲,哥哥,儿子,以及新娘,妻子,母亲的乱伦关系,人间最可耻的事”。
悲痛之下,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了底比斯城,流放自己终生行乞,以洗赎自己的罪孽。
索福克勒斯的伟大悲剧《俄狄浦斯王》就描述了这一故事,剧中的背景歌队对俄狄浦斯唱道:“你的感觉和你的命运同样可怜,但愿我从来不知道你这个人。
”二.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俄狄浦斯情结,即弗洛伊德取自悲剧《俄狄浦斯王》,作为书面正式文本出现在1910年的著作中,但这一概念的实际运用还要在更早的精神分析实践中。
弗洛伊德在十九世纪末的自我分析探索中,认识到自己父母与自己关系的情结——即对母亲的爱恋与对于父亲嫉妒之间的冲突,在1897年写给早期挚友费利士的信中,就说道,“人们可以理解俄底浦斯王的吸引力”。
弗洛伊德及古典精神分析家,在精神分析临床心理治疗经验总结中,认为儿童在三到五岁的早期成长——相对晚于口欲和肛欲二期的性蕾期——过程中,与父母的爱恨冲突会形成的最基础的人际关系,这一基础的人际关系,不同程度地影响到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
这一基本关系是三角结构的,就是父亲+母亲+孩子。
这个三角关系的互动会产生各种平衡和冲突。
这些平衡和冲突,包括感恩、嫉妒和内疚等具体情感。
相对平衡的发展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和将来的人际关系,而这一三角结构的失衡会为孩子的个性发展缺陷和未来人际交往关系埋下祸根。
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斯情结视为神经症的核心情结。
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主要阐述是,男孩投注对自己母亲的爱恋以及亲密接触,完全占有其母亲的欲望,同时又此对于占有母亲的父亲存在嫉妒,并且因为这一嫉妒又可能产生害怕,害怕受其拒绝或身体受到其伤害,特别是害怕因父亲的报复将其生殖器阉割,这种爱与恐惧的冲突就是“阉割焦虑”。
女孩也存在着类似的模式,只是将父母的角色进行了调换。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上述两种相反的情结都可能在男孩或女孩身上同时存在,例如如果父亲对于女儿管束过严的话,这个小女孩可能也会挣扎着去和母亲在一起,而和父亲去对抗。
所以我们也可发现女孩试图占有母亲而害怕父亲的冲突,或男孩想占有父亲,摆脱母亲的冲动。
同时,占有父母一方的情感,也会因为和父母另一方的亲情作用的冲突,引发内疚感。
初次接触这样的概念,可能会有点匪夷所思,不过在实际生活和临床中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类似的现象。
例如有个别女性拉着自己的儿子去对抗自己的丈夫,让孩子认同丈夫是没有用的人。
这就导致儿子觉得自己能占有母亲,而同时又对父亲怀有隐隐畏惧和内疚,但这些又被潜抑到潜意识中……结果却是这个男孩的男性气概被摧毁,又同时经常可能被莫名其妙的焦虑所困扰。
为什么呢?因为作为男性角色的父亲被母亲抵制,男孩生命中最早出现的父亲角色是柔弱的,男孩在性别认同上可能产生问题,同时被潜抑的对父亲害怕或内疚的能量会转化为其它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可能男孩对于自己全能的占有生命中第一个女性——母亲,感到非常轻松,这可能使其今后和异性交往没有真正的现实感,而导致失败……俄狄浦斯情结三到五岁的发展时期,对于儿童成长来说特别不好的行为,就是父母间对于儿童的诱惑和夫妻之间在孩子面前表现彼此的竞争,这可能导致儿童今后的人际关系三角的失衡和今后社会适应性的下降。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有一个简单化判断的倾向,以为这就是全部真实,但实际生活中的亲子关系远没有这么单纯。
千万别把俄狄浦斯情结完全简单化的等同于上节所提的《俄狄浦斯王》的戏剧情节——弑父娶母。
之所以以这样的故事来叙述是出于一种对于关系的象征比喻。
真正幼儿的弑父娶母的冲动在实际生活中虽然不是没有,但并不是常见的。
如戏剧所表现的俄狄浦斯故事只是临床治疗实践中所发现的一种极端化、简单化的形式而已。
而且俄狄浦斯情结不单单是负面的,还有正面健康的部分。
建立俄狄浦斯情结的概念,其实质是在于更方便探索儿童在父+母+子女这一三角关系中的无意识变化。
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不是弑父娶母四个字能够概括的。
因为俄狄浦斯情结还隐含着男性生殖器至上的倾向,即权力和占有,在弗洛伊德开始详细阐述俄狄浦斯情结时,不但例举了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还同时例举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作为文学方面的例证。
俄狄浦斯情结同样可以命名为哈姆雷特情结,哈姆雷特的内心冲突或许更接近于一般的神经症患者的俄狄浦斯冲突。
俄狄浦斯情结结构就是个体自身,所爱的客体对象,执法惩罚者的三角关系结构。
执法惩罚者执行阉割的恐怖行为,而与所爱客体对象之间又暗示某种乱伦禁忌的内容。
爱和恨,乱伦的诱惑、内疚和被惩罚的恐惧等等情绪冲突构成俄狄浦斯情结内容。
随着性蕾期而出现,随着性潜伏期而减弱,一直到青春期性成熟时再次表现。
同时早期俄狄浦斯情结也提供了以后个体超我和自我理想的基础。
弗洛伊德在研究中一直承认存在一个早于三到五岁的前俄狄浦斯期,但并没有明确认为前俄狄浦斯期和俄狄浦斯期具有同等地位,而是一直坚持前俄狄浦斯期具有优越的位置。
于是对这一时期的观察被克莱因等女性精神分析家所占据,并且发展出一套对俄狄浦斯情结形成的新解释,而后与经典精神分析形成相对抗的理论。
三.克莱因:客体关系克莱因学派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解释克莱因1926年由于一些私人和工作原因,受琼斯邀请远涉英国伦敦的工作,这使她有机会远离早期精神分析的重镇奥地利的影响,同时基础于她个人研究儿童精神分析而涉及到儿童早期心理和女性养育婴儿的独特经验,因此得以非常创造性的独立工作,最后震撼性地提出俄狄浦斯情结存在于婴儿一周岁内时期的观点(Kelin,1946\1952),这一观点动摇了古典精神分析学派所谓俄狄浦斯期发生在三到五岁的发展心理学,也将引起一系列理论的动荡和治疗技术的变化,所以对当时以古典精神分析学派的分析家来说是非常吃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