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和俄狄浦斯情结

合集下载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词解释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心理理论。

它源自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戏剧《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通过这个角色展现出的复杂心理状况。

俄狄浦斯情结描述了一种人类心理中的无意识欲望和恐惧的现象,尤其与个体与父母关系息息相关。

在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中,主人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谋杀了自己的父亲后与母亲结婚,随后才揭示出真相。

这个故事中的违背了传统的道德规范的行为,以及与父母的陌生化关系,引发了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情结这一心理现象的探索。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源于每个人内心深处存在的恶意和禁忌,即父母之间的性关系产生的欲望。

这种欲望一般被压抑于潜意识之中,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会通过梦境、白日梦和一系列心理过程透露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欲望并非是个体的自发想法,而是源于人类心理的本性。

俄狄浦斯情结还涉及对亲子关系的冲突和竞争。

在个体的生长过程中,父母之间的爱和性冲突的解决过程对个体心理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这种冲突不能有效解决,个体可能会陷入性别认同和父母关系困扰的心理状况中。

这就是为什么弗洛伊德将俄狄浦斯情结称为儿童心理混乱的一个表征。

弗洛伊德进一步解释了俄狄浦斯情结与个体个人成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这种情结并非是独特的,而是反映了人类心理的普遍性。

每个人都有无法避免的与自己父母的关系交织在一起的真相和情感,这些感受不仅在个体的心理中起作用,也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例如艺术、文学等。

除了个体内心的心理冲突之外,俄狄浦斯情结还涉及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可能产生不同的父母关系模式和家庭价值观,从而影响到个体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和表现。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某些俄狄浦斯情结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所差异。

俄狄浦斯情结的概念为心理学家和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用于理解人们内心深处的无意识欲望和父母关系的复杂性。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 恋母情结又称为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 恋母情结又称为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恋母情结又称为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恋母情结又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个基本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是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而活动,遵循“显示原则”;
超我就是监督的自我,依据“道德原则”进行活动。

他撰写了很多著作,例如《梦的解析》和《精神分析论》。

其中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就是在1900年出版的《梦的解析》中正式被提出的。

到现在,俄狄浦斯情结始终是精神分析学理论的一块基石。

俄狄浦斯情结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

它描述了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对父母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主要由无意识的爱和敌意欲望组成。

这种情结表现为儿童对异性父母的性欲望和对同性父母的敌意冲动。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称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俄狄浦斯。

据传说,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后来,他知道真相后,承受不了内心的痛苦,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流放了自己。

弗洛伊德用这个神话故事来解释儿童对父母的爱恨情绪。

俄狄浦斯情结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儿童对父母产生强烈的情感依恋,同时对父母的爱恨情绪也在无意识中形成。

这种情结在儿童3-5岁时达到高峰,然后进入潜伏期。

在青春期,俄狄浦斯情结会再次出现,但可以通过对象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克服。

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心理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个体的性格形成、欲望倾向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人在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俄狄浦斯情结的困扰。

然而,在现代文明和社会规
范的约束下,这种情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抑制和转化。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1000字俄狄浦斯情结是指个体通常在儿童时期,到达性快乐阶段时,曾被周围的人以及社会环境的种种限制、批判、期待等心理力量所束缚,导致心灵深处不断出现非法欲望。

这些欲望不能公开表露,却对自己产生无法抵挡的吸引力,从而发展成一种强烈的心理冲突和内向的挣扎状态。

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为了解释汉斯的恐惧症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弗洛伊德按照汉斯的描述构建了一个故事:一个少年式独生子,家里有一个新生婴儿,他曾经拥有的母爱就分流到了新生儿身上,因此少年就产生了父亲是个威胁自己的人的想法,产生了一种渴望婚姻又害怕的矛盾感觉。

他在梦中看到一头大马,这头马本身可能是代表父亲的符号,后来这头马又变成了一个女孩的化身,于是汉斯心中就产生了既想娶这个女孩,又害怕她会比较亲近自己父亲的矛盾心态。

俄狄浦斯情结并不只是适用于男孩或少年,女孩或女性同样具有类似的内心冲突和抵抗。

然而弗洛伊德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这种情结更多发生在男孩身上,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男性在早期的发育阶段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剥夺、强加等压力,从而导致了一种被迫压抑自我的矛盾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很难找到适当的解决方式来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很多时候,这种困境可能会演化为一种长期的心理问题,甚至会伴随个体一生,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精神健康。

理解俄狄浦斯情结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内心的冲突和寻求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许多具有类似性质的问题,比如:情感上的矛盾、自我身份认同、追求自由又惧怕失去、自己期待、家庭和教育中的受限等等。

这些问题的传统解决方式可能是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承担更多的责任或寻求更多的建议来缓解自己的困境。

然而,这些方法有时可能无法直接解决问题的根本,因此个体可能需要进一步思考自己的内心感觉,以及矛盾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种内省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却是必要的,只有在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案后,个体才能真正摆脱自己的束缚,拥有更健康自由的生活方式。

没有恋母情结的俄狄浦斯

没有恋母情结的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情节”是弗洛伊德首先创造使用的精神分析术语,又称恋母情结,指六岁前儿童对双亲中异性一方无意识的眷恋及对同性一方的敌视。

让弗洛伊德获得灵感的故事《俄狄浦斯王》是希腊罗马神话中最悲哀的形象。

他无意间杀父娶母,犯下双重罪孽,最终自我放逐并客死异乡。

俄狄浦斯的生父拉伊俄斯卑劣无耻、自私自利,婚后多年未有子嗣,从神谕中获悉:由于自己早先的罪恶,他的儿子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

儿子出生三天后,他派人将婴儿丢在荒山下。

为了一己私利,可以罔顾信义和伦常。

这样的人被命运诅咒是罪有应得,可惜的是俄狄浦斯却命定要背负父亲的罪孽,承受命运的惩罚。

俄狄浦斯最后被科林斯国王波吕伯斯收养,波夫妻没有儿子,对俄狄浦斯倍加疼爱。

在父母的疼爱下,俄狄浦斯成长为一个快乐自信的青年王子。

不过,令人疑惑的一点是年轻而出色的王子并没有自己的爱情,比较希腊罗马神话中别的男性人物形象就会发现,俄狄浦斯爱情的空白有些怪异。

伊阿宋情陷美貌聪慧的美狄亚,携其私奔,成就夺取金羊毛的伟业;年轻的阿喀琉斯隐居在斯库洛斯岛王国的宫廷时,与美丽的公主相爱并秘密结婚;......希腊罗马神话中几乎每个成名的英雄都有着难过美人关的经历,唯独俄狄浦斯的情感世界是空白的。

如此出色的男主人公绝对是女子心仪的对象,难道真如弗洛伊德后来命名的“俄狄浦斯情节”一样,俄有恋母情结吗?父慈子孝,父母疼爱有加,在这样幸福的家庭中长大的俄狄浦斯快乐自信,不会有所谓的恋母情结,唯一解释解释俄狄浦斯还没有碰到令自己心动的年轻女子!怀疑自己身世,俄狄浦斯来到阿波罗神庙,太阳神没有给他想要的安慰,反而给了他一个更可怕的答复:预言他将杀父娶母。

因为父母对自己一直疼爱有加,俄狄浦斯一直把波吕伯斯夫妻视为自己的亲生父母,从未有所怀疑。

他不敢回家,担心命运之神会指使他杀父,使他丧失理智娶母。

由此可看出俄狄浦斯本性善良正直,具备高尚之情。

弗洛伊德所谓的恋母情结,依据是俄狄浦斯的结果,而不是俄狄浦斯真实的心理和情感。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doc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doc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俄狄浦斯情结”(又译为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从其“力比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生殖器阶段,儿童身上发展出一种恋母情欲综合感,这种心理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性双亲,于是男孩就把母亲当作性爱对象而把父亲当作情敌,这样男孩就产生了“俄狄浦斯情结”。

⑴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位犯有杀父娶母罪过的人物,索福克斯以这一神话传说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忒拜国瘟疫盛行,天神宣告,只有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伏法,才能消灾祛祸。

前王外出,与卫兵一起遇害,至今不知凶手是谁。

国王俄狄浦斯严厉诅咒凶手,并号令全国追查。

先知却说,凶手就是俄狄浦斯本人。

俄狄浦斯出生时有神谕,说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他被抛弃在荒山上,辗转成了科林斯国王之子。

成年后他得知神谕,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预言,逃出科林斯国,在途中与人抢道,将主仆数人打死。

他来到忒拜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

俄狄浦斯这些经历恰好符合当初神谕所说的杀父娶母。

经过一番追查,事实俱在,俄狄浦斯正是凶手。

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是由于受制于双重“上帝”即命运女神和无意识而误入了杀父娶母的绝境,他在尚未出生之前,太阳神就曾预言,他将要杀父娶母,未出生就被预言要“杀父娶母”,这似乎是他命中注定要经历的。

但是他也曾尝试逃避。

在第三场中,俄狄浦斯曾说:“罗克西阿斯曾说我命中注定要娶自己的母亲,亲手杀死自己的父亲因此多年来我远离科林斯国”。

⑵这可以表明俄狄浦斯的理智的,理性的自我战胜了快乐至上的本我。

但是命运捉弄了他,他在无意识来到忒拜的路上,却与自己的生父拉伊俄斯王不期而遇,并发生口角致使他误杀了自己的生父,后来又被拥为新国王,并与国王的遗孀结婚,真正的走上了“杀父娶母”的道路。

但是所有的这一切俄狄浦斯都是不知情的,是在他的无意识中进行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
深 压 抑 的那 些 需 要 的满 足 。 ”这 种 本 我 , 并 非 一 定 要 通 过 始终不变 ,这种绵延 不绝 、只有奉献 没有索取 的爱 ,之所
杀父娶母来 实现 ,也 不一定只 能通过性来 实现 ,有 时候只 以具有那样 强大 的生命 力 ,是 因为,她从小就种 下 了对他 要 得到快乐 ,愿望得到 满足 ,本 我就实现 了。比如观众看 的 “ 俄狄浦斯情 结 ”,这 种情结埋藏在 她的潜意识 里,盘
行为 动机 产 生 的原 因 ,人的 本能 分 为生 之本 能和 死 的本 的 影 响 :
能,而生 的本 能 由自我 本能和性本 能两 部分构成 。弗洛依
i . 觉得 自己会害 人。因为神谕这样 说他会 杀父 娶母 ,
德特 别重视性 本能 ,他 主张人的性本 能背后 的动机 性源泉 他就很害 怕,本身说 明 自己对于 自己没有信心 ,对 自己是
一 一
次 曲折地体现了乱伦和俄狄浦斯情结;郁达夫则在创作中 《 伏 羲伏羲》再现 了弗洛伊德 式的 “ 男性 中心 ”,而 自称 “ 没读 过弗洛伊德 ”的王安忆 ,其 “ 三恋 ”系列被批评 家
做 出给 予 自我 的 奖 励 或 惩 罚 。 由于 这 种 恋 母 情 结 本 身 就 是 有 意 识 地 实 践 弗 洛 伊 德 的性 欲 升 华 理 论 :刘 恒 的 中篇乐 。与之相反 , 自我发泄过 响,众多作家 的作品 中都 带有弗洛伊德 的印记 ,不仅 国外
后 ,剩下 的可能只有痛苦和 煎熬 。这 也正是恋 母情结表现 著名 作家 ,国 内名作 家如鲁迅 的小说 《 补天 》也取 法于弗 出来的特征 。因为观众 本体 中存在 另外 的一种 “ 我 ”—— 洛伊德的学说 ,解释了人和文学的缘起 ;曹 禺的 《 雷雨》第 超 我,它根据 本我需要被满 足 的情况 对个体进 行监督 ,并

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古希腊故事

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古希腊故事

俄狄浦斯情结与同性恋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古希腊故事,又译作“恋母情结”。

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忒拜的国王拉伊奥斯和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弗洛伊德由此提出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

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为选择对象。

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他在神经病患者身上发现,对父母一方的强烈妒忌反映能够产生足够的破坏力,这种破坏力能产生恐惧,并因此对人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产生永久性的困扰和影响。

例如在某些家庭(特别是在一些单亲家庭里),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刚好相反,父亲阴柔,而母亲较刚毅,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会导致子女出现同性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同性恋者都来至单亲家庭。

导致同性恋的原因是多样的,比如: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经济因素,生理因素等等。

下面就心理因素这方面做一下介绍,如上文所提到的在病态的家庭关系.父母感情多不融洽,父亲懦弱无能,母亲过分跋扈,致使幼儿在感情上恐惧女性,往往对自己的父亲发生一种特殊的柔情,而同时则是对异性母亲的敌对感,由此就会产生一种对同性的依恋感。

此外,在单性环境中也容易促进同性恋的形成,在这种环境中,异性少见或者见不到,当有性发泄时,自然而然就会转向同性。

同性恋的形成。

单性环境一般指那些与异性完全隔离的小环境,比如监狱、修道院、军队、睡大通铺的民工。

在这些环境中,异性往往很少或根本见不到。

因此,当人们有性发泄的要求时,目标就会转向同性。

可以说,同性恋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生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和俄狄浦斯情结
打印发给朋友发布者:玄轩
热度49票浏览2516次【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时间:2007年1月10日 20:19
弗洛伊德和俄狄浦斯情结
来源:原创作者:玄轩
精神分析主义心理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恋母情结”,指的是儿童依恋父母中异性的一方,即儿子依恋母亲,嫉妒父亲;女儿依恋父亲,嫉妒母亲。

儿童三到六岁时,里比多(Libido,性本能)集中在自己的生殖器上,受里比多的驱使,男孩要占据父亲的位置,会有与父亲争夺母亲的表现;女孩要占据母亲的位置,会有和母亲争夺父亲的表现。

这个时期弗洛伊德把它叫做性器期,也叫恋母情结的阶段。

恋母情结也叫“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nplex),它源自于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

故事说的是:渴望子嗣的底比斯国王拉依俄斯国王和他的妻子依俄卡斯特阿波罗的神谕说“你将有一子,但命运女神规定你将死在他之手。

”拉依俄斯很震惊,于是在儿子刚出生时就把它的两脚踝刺穿,命牧羊人扔到森林里。

好心的牧羊人于心不忍,就把婴儿交给为波吕波斯国王放牧的牧羊人,最终为波吕波斯的国王科任托斯收养,取名俄狄浦斯,意即“肿疼的脚”。

俄狄浦斯渐渐长大成人,一次偶然的事件使他得知自己非科任托斯亲生,他对此寝食不安,于是去请求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谕,阿波罗对他说:“你将杀死你父亲,娶你母亲为妻,并生下可恶的子孙留在世上。

”俄狄浦斯唯恐预言实现,当即离开波吕波斯前往俾俄喜阿。

路上一个驾车而过的男子盛气凌人地吆喝他让路,俄狄浦斯愤怒地杀死了他然后继续上路。

他不知道这个男子就是他的亲生父亲。

来到底比斯城下,俄狄浦斯轻而易举地破除了威胁底比斯王国的人面狮身的怪物斯芬克司的关于“人”的谜语,赢得了底比斯王国和前国王的妻子依俄卡斯特为妻,他们一同治理底比斯,深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可是他一直也都不知道自己的妻子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的孩子长大成人之时,底比斯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可怕的瘟疫,全城都被病毒和饥荒所笼罩。

阿波罗的神谕告诉他:“是杀害前国王拉依俄斯的血腥罪恶使得全国人民陷于沉沦。

”于是俄狄浦斯请来最受人尊崇的盲者先知提瑞西阿斯帮忙缉凶调查。

在百般恳求之下,先知终于无奈地说出真相:“俄狄浦斯,那正是你呀,你的罪恶使全城遭殃!你杀害国王,和你所爱的人在罪恶中一起生活!”
真相终于大白,既是母亲又是妻子的依俄卡斯特受不住这一打击吊死在卧房里,俄狄浦斯也因逃不脱自己杀父娶母的命运,悲痛万分地刺瞎了双眼,好让自己不再看见命运安排下自己所做的和所遭遇的一切。

他离开了底比斯,带着狂乱的心情开始在世界各地盲目地流浪直至老态龙钟,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惩罚,洗刷杀父娶母的罪恶,等待着命运女神的最后判决。

俄狄浦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成了杀父娶母的第一悲剧性人物。

精神分析学的泰斗弗洛伊德引用这一神话故事,道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也即恋母情结。

他陈述道:“儿子在幼年时就已经开始对母亲形成一种特殊的亲密情感,他认为母亲属于他一个人,因此感到父亲是争夺他个人财产的竞争对手。

与此同时,小女孩认为母亲干扰了她与父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并认为母亲占据了她本应有的位置。

观察表明,这种情感可以追溯到儿童早期,我们把它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nplex)。

它在儿童的心理生活中扮演着一个固定的异常重要的角色。

”不过弗洛伊德认为,有关俄狄浦斯的传说只是以稍为和缓的方式展示了源于儿子的两种极端的愿望,即杀父娶母,真正的亲子关系还远比作这个神话故事所揭示的复杂得多。

有人说,俄狄浦斯是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杀父娶母的,弗洛伊德认为他是因恋母杀父,这就冤枉了一无所知的俄狄浦斯。

其实不然,弗洛伊德正是通过俄狄浦斯这一形象揭示出恋母情结的无意识性。

儿童最早接触的异性就是自己的父母,由于里比多的驱使依恋与自己异性的一方父母,嫉妒乃至怨恨另一方。

然而社会道德规范并不支持这一亲密关系,儿童必须将这一情感压抑到潜意识里而不再提及。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过低而非过高估计了它的影响。

恋母情结如果不受控制而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杀父娶母,这就是为何弗洛伊德要借用俄狄浦斯的故事来揭示这一情结。

在弗洛伊德提
出这一概念时,人们起先对这一情结不但嗤之以鼻,而且感到难以接受。

但弗洛伊德说:“人们应该接受这个被希腊神话所揭示的事实,就像俄狄浦斯接受不可避免的命运一样接受它。


现在,这一概念确实渐渐为人们所接受。

俄狄浦斯情结虽然被压抑在潜意识里不为个人所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它多多少少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年轻的女孩会喜欢上比自己年龄大很多的男性,男孩也乐意跟与自己母亲秉性类似的女性交往。

很多时候,人们也会以俄狄浦斯式的方式思想,如父亲更偏爱女儿,母亲更宠爱儿子,或在夫妻情感冷却后这种偏爱代替了配偶之爱。

其实,如果多多留心,在文学艺术领域中,恋母情结也大量地见于诗歌、绘画、小说当中。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中,女主角将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的身上,以此来补偿对爱人的无尽思念;一旦儿子死去,她也就没有了继续活下去的支撑,只好随之而去。

这是一个在儿子身上倾注全部爱人之爱的极端形象。

还有最近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里,涉及到了母子私情的异常情感。

我们没有必要否认俄狄浦斯情结的存在,也无须对它感到震惊和愧疚。

每个男孩女孩会经历三四岁时,度过恋母情结阶段。

这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如果儿童能够顺利地解决恋父恋母情结,就会促使超我逐渐形成和发展,就会形成与自己的年龄、性别相适应的人格特征,长大以后就能很好地与异性相处,发展良好的恋爱婚姻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