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言节目看温州地域文化特征
[精品]温州方言俗语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
![[精品]温州方言俗语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9efd77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07.png)
温州方言俗语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温州方言俗语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摘要:方言俗语是由当地人民创造并使用,受到地方独特的人文地理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并同时反映了相应地方的地域文化特征。
本文通过对温州方言俗语里展现的温州地方产业文化、温州地方地理文化、温州地方民情风俗、以及地方文化心态的解读,不仅展示了温州方言俗语浓重的地域文化特征,也体现了温州方言俗语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功能。
关键词:温州方言俗语;地域文化特征;地方文化心理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一、导言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也是民俗语言的重要组成组成部分。
语言学家温端政认为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合称俗语。
“方言中俗语是一种广泛流传在群众口头上,结构相对固定的通俗语句,大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愿望以及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
”(温端政《古今俗语集成》)温州方言俗语在温州地区产生,与温州当地的风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温州文化系统的产物和结果,也是沟通其他文化成分的媒介。
方言俗语是民间文化史的化石,是民间文学创作的工具,同时也是联系地域民俗和民间文化之间的纽带。
方言、民俗、俗语和地域文化,是民俗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温州方言俗语概述温州古称、东瓯、永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温州方言源远流长。
今天温州人口中所说的语言,南宋时期已接近今语,宋末永嘉人戴侗(1200-1285)的名著《六书故》大量采录家乡温州方言的俗语、俗字、俗音,充分表明当时温州话已接近今语。
国学大师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认定温州方言为吴语的一支。
王力《中国语文概论》将温州方言列为吴语温台系。
198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吴语分为六片,温州方言为吴语瓯江片。
温州地区的方言种类多,差异大。
温州方言主要有瓯语(温州话)、浙南闽语(闽南方言)、畲语(畲族客家话)、蛮话(苍南土语)、蛮讲(泰顺土语)以及大荆话(台州方言)、罗阳话(处衢方言)、金乡话和蒲门话(吴语方言岛)等方言。
温州民俗风情

温州民俗风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由于温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大内容。
又说“入乡随俗”,如果你想来温州旅游或者想全面了解温州,那应该知道一些温州的传统习俗和温州人的生活习惯。
这里将逐渐向你介绍温州的传统节日,温州人生活的一些习俗.........文化艺术几乎所有的外地朋友都会这么说“温州话难懂,更难学”,温州话属于吴方言。
想了解温州话的常用词语吗?如果你想学的话,有温州话教学磁带可买。
如果你对温州语言兴趣很高,那就继续来看看或听听温州的曲艺,象瓯剧、昆曲、鼓词、道情等。
温州曲艺基本上永温州方言演唱,地方色彩很浓厚,其中特别是温州鼓词,在温州的广大地区十分流行。
温州的民间山歌、民歌也很丰富,温州还出了一盒vcd。
民间灯彩是什么?应该近来看看,非常有特色-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这些传统的灯彩现在越来越少了,小时侯每在过年时村里都会扎首饰龙;灯板龙我只见到一次;蒲歧的抬阁非常有名,现在还保留着这项活动而且经常出去演出。
这次昆明世博会,这些灯彩也搬去展览了。
温州的工艺美术,特别是乐清象阳镇的工艺美术可以说是享誉全世界,传统的工艺美术已经形成了规模不小的一种产业,特别是黄杨木雕和石雕,乐清市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就有七八位,象阳镇今年已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之乡。
古迹访踪不用多说,看官就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在这里,你可以看看温州地区的古桥梁、古屋、古塔、古寺院、古城墙等。
温州也有许多廊桥,不过没有美国那桥有名罢了。
如果你是温州人,也应该看看!古代建筑温州城郭雄伟,民居稠密,殿寺古塔峥嵘挺秀,又有各式各样坊表、桥梁、古井,散布城乡各地,古代建筑遗产颇为丰富。
言城郭,先后建过东瓯王都城,永宁县新城,东晋白鹿城,五代钱氏子城,乐、瑞、平、泰诸县城,以及明代金乡、磐石、蒲门、蒲歧、海安、永昌等抗倭城堡;言民居,有简单民宅,有合院式民居宅院,有黄淮、张璁等仕宦府第大宅,也有王叔杲等园林式别墅;言殿寺,以东晋永嘉崇安寺(唐称开元寺)为最早,此后代有兴建,规制日趋宏大,等等。
温州方言的文化透视

温州方言的文化透视作者:陈矛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3期摘要:方言是一个地方特有的文化标志、文化资源和文化载体,是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民族语言分支的方言,是一个地区世世代代全体居民用智慧和实践创造的,经过约定俗成,普遍使用,发挥了交际功能;又经过口耳相传,延续下来[1]。
每个地方的方言都与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温州方言文化的起源非常早,发展也很早,据考证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温州方言是我国现存的语言中最古老的几种之一,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方言文化特征。
关键词:温州方言作者简介:陈矛矛,女(1989-),浙江省温州市人,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3--01温州位于浙南一带,自古迁徙甚多,语言庞杂。
其中有许多分支,包括吴语瓯江域语,浙南闽语,畲客话、金乡话、蛮话等等。
温州方言是由古代南方汉语发展而来的,而且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很多在普通话中已经看不到的词汇,在温州方言中却还在广泛使用。
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温州方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以前,当时的百越人就已经有了自己的语言——侗台语了。
百越人是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因而形成的语音与词汇也是适应本民族的文化特征的。
侗台语的词汇是百越人根据本地的事物与交流的需要所创造的,这样便形成了温州方言词汇的最初体系,即侗台语词汇体系。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朝代的更替,我国的版图时常发生变化,少数民族与汉族聚居地时而融合,时而分离,政治与文化中心的转移,战乱纷争的爆发,以及政策要求等原因,使得我国人口流动逐渐加快与扩大,各区域间人们的交流日益频繁。
温州方言及词汇体系也在这种交融中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现成了现今的温州方言。
现今的温州方言及词汇体系的形成大体上有以下几个阶段:汉代以前,温州人的祖先说的大多是侗台语。
贴近性还是排他性_温州传媒方言表达分析

利弊评说
频道的《百晓说新闻》,都市生活频道的
眼下,传媒大量使用温州话,社会
《温州曲艺场》,影视娱乐频道的《温州 反映褒贬不一。有人说,这类节目办得
话剧场》、《温州八宝饭》,以及这几个频 好,其语言有很强的亲近感,地方味浓
道开设的某些娱乐节目《温州方言秀》 郁;有人却认为,这样的方言节目太多
等等。其中综合类的方言新闻《百晓说 太滥,一打开电视,充斥着荧屏的就是
此外,方言作为一个特定区域内的 特定文化种类的表现形式,只能在可以 了解该语言和该文化的范围内使用,一 旦超出这个范围,就容易让人误解,得 出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这 样,方言类的节目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就会受到限制和阻碍。同时,如果大量 使用方言播报,对普通话的推广也会起 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音,又与普通话词汇存在较大差别,如 都不同”。①语言演化时往往会产生一
“走先”(意为“我先走”)、“吃添”(意 些新词汇,有些主持人,为了制造一些
为“再吃点”)等等。温州方言的语法最 噱头,故意使用一些方言或一些方言
明显的佐证是定语后置于名词,如“盘 腔,结果“不论编导的初衷怎样,明明
菜生”(意为“生吃的盘菜”)等;副词 是说着纯正普通话的播音员,却一定要
新闻》有较高的收视率,以社区帮忙性 这些土话,是在排斥更多的非本地人
质为主的方言新闻《闲事伯闲事婆》收 口。 温州虽然是一个侨乡,但温州同时
视率也不低。另外,一些纸质媒体也纷 也是一个外来人口众多的地务工的外来人口多达 100 万,对于他们
然而,温州方言在被大众传媒广泛 来讲,温州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温州也
注释: ①赵元任:《语言问题》 ②文馨:《避免社会新闻的庸俗化》,《西部 电视》2002 年第 6 期
温州的传统文化

温州的传统文化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温州的传统文化是其深厚历史和地域特色的反映,是温州人民智慧的结晶,凝聚了温州人民的情感和精神。
在温州的传统文化中,既有古老传统的文化遗产,也有现代文化的新面貌,这些都构成了温州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温州方言温州方言是温州的一大特色,它不仅代表了温州地区的语言,也反映了温州的历史和文化。
温州方言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温州方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音韵、声调、语法等方面,比如说“澎湃”这个词在普通话中读作“péng pài”,而在温州方言中读作“bàng pài”。
温州方言的存在反映了温州人民的文化传承和地域特色,它是温州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温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州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温州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温州民间文化温州民间文化是温州的一大特色,它是温州人民智慧的结晶,凝聚了温州人民的情感和精神。
温州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民间艺术、民俗、民间宗教等方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温州木雕、瓯剧、龙泉青瓷、温州绸等。
温州木雕是温州的传统工艺品之一,是温州木雕文化的代表。
温州木雕制品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赢得了世界各地的青睐和赞誉。
温州木雕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温州木雕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瓯剧是温州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瓯剧的唱腔婉转悠扬、表演技巧精湛,表现了温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才华。
瓯剧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维护温州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龙泉青瓷是温州的一种传统陶瓷,具有独特的工艺和文化内涵。
龙泉青瓷在唐宋时期就已经非常盛行,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龙泉青瓷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其制作工艺和技术水平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温州绸是温州的一种传统纺织品,具有独特的工艺和文化内涵。
温州传统文化特征

温州传统⽂化特征温州传统⽂化特征(⼀)特殊的地理⽓候环境,造就了温州⼈敢闯、敢冒和特别能抱团的“渔民⽂化”特征1、温州地理⽓候环境特征与“渔民⽣活”历史上不同类型的农业⽂化,可以区分为农耕⽂化和游牧⽂化两⼤系统,⼤致以长城为界限。
长城以南、⽢肃青海以东地区,⽓温和降⾬量都⽐较适合农耕的要求,可以实⾏复种。
历史上占主流的是“农耕⽂化”,其突出特征是“男耕⼥织”,内向、稳定、平和、理性、封闭的。
“游牧⽂化”则是外向的、开放的、豪爽、彪悍、不稳定、敢冒险、合作(群居)。
与我国古代占主流地位的“农耕⽂化”不同,温州形成了更为接近“游牧⽂化”的“渔民⽂化”或者叫“海岛⽂化”。
这是由温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候环境所决定的。
温州三⾯环⼭,⼀⾯临海,群⼭环绕, ⼤海隔绝, 平原江河切割, 古代温州对外陆路交通极为不便,使温州成为⼀个相对封闭独⽴的经济⽂化区域。
在⽓候环境⽅⾯,温州⾯临⼤海,台风、洪涝灾害多发频发,给温州⼈民⽣命财产带来了巨⼤的损失和威胁,台风、洪涝灾害始终是温州⼈民的⼼腹之患。
温州⼈长期与海为伴,“渔民特性”和海洋基因深深根植于温州⼈的⾎液中,养成了有别于中原鱼⽶之乡“农耕⽂化”的“渔民⽂化”特征。
2、“渔民⽣活”造就了特别能抱团的⽂化特征出海打鱼和在陆地上种地有着本质的区别,⼀般来说,种地⼀个⼈就可以完成所有作业,⽽且能⼲的⼈还可以种好多地。
但是划船打鱼就必须靠⼏个⼈共同协作,要靠多⼈分⼯完成划船、撒⽹、捞鱼等动作才⾏。
特别是在遭受台风、海啸等⾃然灾害的侵袭更需要⼤家共同努⼒,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才能平安归来。
渔民的作业⽅式,促使古代温州⼈明⽩他们想要⽣存,就必须借助集体的⼒量。
这种⾃古养成、植根与温州⼈⾎液中的⽂化特性,在改⾰开发以来发挥的淋漓尽致。
⼀个温州⼈打⼊⼀个商场、进⼊⼀个地⽅的某⼀商业领域后,就往往会有⼀群温州⼈接踵⽽来,抱团⽽来,并成为最终成为主导⼒量。
新世纪以来,温州⼈善于抱团作战更是⽽闻名遐迩,“温州炒房团”“温州炒煤团”“温州炒棉团”等称号响彻⼤江南北。
学说温州话

学说温州话1. 温州话的背景和概述温州话,又称温州方言,是汉语的一种方言,主要在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及周边地区使用。
温州话是江南官话的一个分支,与官话有较大差异,因此被认为是独立于官话的一种语言。
温州市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温州话的使用范围相对较广,这使得学习和掌握温州话对于个人的发展和融入当地社会非常重要。
2. 温州话的特点2.1 发音特点温州话的发音有其独特之处。
与官话相比,温州话的发音更为轻柔、细腻,音调起伏较大。
温州话中的韵母较多,声调有四个,即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同时,温州话的语音中带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如多用喉音、鼻音等。
2.2 词汇特点温州话的词汇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温州话中有许多独特的词语和口头禅,这些独特的词汇使得温州话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文化特点。
同时,温州话中的一些词汇也与官话存在差异,因此学习者需要重点掌握温州话的常用词汇。
2.3 语法特点温州话的语法结构与官话也存在一些差异。
温州话中的语法更为灵活,常用简单的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意思。
此外,温州话中没有官话中的“的”和“地”等助词,而使用词序或者语调来表达语义。
3. 学习温州话的方法和步骤3.1 基础发音练习学习温州话的第一步是掌握温州话的基本发音。
温州话的声调和韵母是学习发音的重点。
可以通过听录音并跟读的方式来熟悉温州话的发音,并多加练习以提高准确度。
3.2 学习常用词汇和短语学习温州话的第二步是学会一些常用的词汇和短语。
可以通过听温州话的对话、观看温州话的电影或者电视剧等方式来积累词汇量。
同时,可以多与当地的温州人交流,借助身边的师傅和朋友来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3.3 加入温州话学习小组或班级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温州话,可以考虑加入温州话学习小组或班级。
这些学习小组或班级通常由专业的温州话教师组织,并提供系统的温州话课程。
在这些学习小组或班级中,学习者可以与其他同学互相练习对话,提高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4 持续练习和实践学习一门语言需要持续的练习和实践。
温州传统文化特征

温州传统文化特征(一)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造就了温州人敢闯、敢冒和特别能抱团的“渔民文化”特征1、温州地理气候环境特征与“渔民生活”历史上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可以区分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两大系统,大致以长城为界限。
长城以南、甘肃青海以东地区,气温和降雨量都比较适合农耕的要求,可以实行复种。
历史上占主流的是“农耕文化”,其突出特征是“男耕女织”,内向、稳定、平和、理性、封闭的。
“游牧文化”则是外向的、开放的、豪爽、彪悍、不稳定、敢冒险、合作(群居)。
与我国古代占主流地位的“农耕文化”不同,温州形成了更为接近“游牧文化”的“渔民文化”或者叫“海岛文化”。
这是由温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所决定的。
温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群山环绕, 大海隔绝, 平原江河切割, 古代温州对外陆路交通极为不便,使温州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经济文化区域。
在气候环境方面,温州面临大海,台风、洪涝灾害多发频发,给温州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威胁,台风、洪涝灾害始终是温州人民的心腹之患。
温州人长期与海为伴,“渔民特性”和海洋基因深深根植于温州人的血液中,养成了有别于中原鱼米之乡“农耕文化”的“渔民文化”特征。
2、“渔民生活”造就了特别能抱团的文化特征出海打鱼和在陆地上种地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来说,种地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所有作业,而且能干的人还可以种好多地。
但是划船打鱼就必须靠几个人共同协作,要靠多人分工完成划船、撒网、捞鱼等动作才行。
特别是在遭受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才能平安归来。
渔民的作业方式,促使古代温州人明白他们想要生存,就必须借助集体的力量。
这种自古养成、植根与温州人血液中的文化特性,在改革开发以来发挥的淋漓尽致。
一个温州人打入一个商场、进入一个地方的某一商业领域后,就往往会有一群温州人接踵而来,抱团而来,并成为最终成为主导力量。
新世纪以来,温州人善于抱团作战更是而闻名遐迩,“温州炒房团”“温州炒煤团”“温州炒棉团”等称号响彻大江南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方言节目看温州地域文化特征
【摘要】文章以温州家喻户晓的《百晓讲新闻》栏目为案例,试析温州方言节目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从方言节目兴起这一现象,不仅使温州方言走进了媒体,而且无论是节目的外在形式还是节目的内在要素,方方面面都映射着温州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
【关键词】方言节目节目内外形式温州地域文化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的娱乐类电视节目中或多或少有了方言的参与。
比较典型的就是泉州电视台第四频道一一闽南语频道的开办,它是首个经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开办的方言频道,是住“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构建中发挥独特作用的重要载体。
而温州《百晓讲新闻》也已于2004年6月1日在温视经济科教频道推出,最初是由两位老温州人金城濠、金方翔合力打造一档温州含金量最高的品牌栏目,节目时长从原先的10分钟延长到今年的30多分钟,很有观众缘的。
这档栏目以贴近百姓生活的社会新闻为主,以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制作与百姓有关的“民生新闻”。
主持人用更真实、更生活、更幽默的温州话,讲述温州人身边大大小小的事情,并对新闻事件做个人化的评点。
这种个性化的方言新闻播报方式被温州各个县市仿效,创造了温州电视节目新亮点。
一、方言节目兴起的合理性及积极意义
(一)是防止方言弱化和保护语言资源的积极措施。
在普通话语权下,大众对推广普通话的误解使富有独特魅力的汉语方言在一代人身上出现断层,方言的弱化甲已是不争的事实。
2007年1月,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杨光指出了方言和普通话是共存的,这深刻体现出国家相关部门对语言政策的积极调整态度。
《百晓》可以较好地聚集本土受众,提升本土受众对本土方言、本地媒体的自豪感,体现了温州方言的整合力。
通过温州《百晓》这档方言节目,人们可以住更大的区域内了解到温州的地域文化特征,可以给温州人一种归属感,产生一种温州文化认同。
(二)适应分众化趋势,尊重受众应享有的文化权利。
在“信息膨胀”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往往会根据自身的个性、需要选择信息,因此受众需求的多元分化正在充分形成。
方言新闻对于年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不熟悉普通话的人以及热衷于学习方言的人来说是种很好的信息传递工具。
温州边缘地带的一些年长者听普通话很吃力,没有能力接受普通话节目;温州地区的一些老一辈少数民族存在着不懂汉语的语言障碍;“新温
州人”需要了解温州方言,迅速融入当地文化风俗,这些都需要方言节目《百晓》的存在。
(三)是体现新闻节目政治作用的另一种道路。
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方言承载着诸多历史、地理、政治等内容,负载和传递的情感积淀是非常深厚的。
温州《百晓讲新闻》情系着在外经商的千万海内外温州人的乡愁,满足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和寻根意识。
二、《百晓讲新闻》所体现的温州地域文化特征
(一)从节目片头、片尾曲及画面看温州地域文化特征。
方言新闻节目《百晓讲新闻》的片头、片尾音乐和画面承担着栏目赋予的特定职责,充分体现了温州的历史文化。
1.温州民间说唱艺术的体现:温州《百晓》在片头曲的前奏和最后两句唱词吸取了温州鼓词的精华,将我们带入这档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节目中。
作为中国戏剧南戏的发源地,温州鼓词是温州独具一格的说唱艺术。
这种带有温州方言、温州乡土音乐、温州人文的温州鼓词,充分彰显了瓯越文化特色,为地方语言的延续,传统民风、民俗的继承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2.温州名胜古迹的缩影:温州是一座优雅的江南小城,有着特殊的地域环境及奇美的山川风光。
温州风景旅游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2.23%,集山、江、海、岛、湖、泉于一体,是旅游度假胜地。
3.温州特色小吃的荟萃:《百晓》的第二个片尾中荟萃了温州地方特色小吃,我们可从画面中的温州小吃的图像和字幕来回味温州的风味小吃——糖金杏、温州松糖、白蛇烧饼、清汤鱼圆、温州高梁肉、矮人松糕、长人馄饨、陡门头灯盏糕、寺前街馄饨、西城街的猪脏粉、县前汤团……
4.温州传统习俗的重现:通过《百晓》最新版本的片尾曲我们来看下温州比较有特色的几个传统节日,“温州是个好地方,四季八节有名堂。
拜年送礼纸蓬包,拦街福斗台眼眙光。
清明踏青摊饼儿,重五龙船斗南塘。
七月七喜鹊咄巧食,中秋赏月走麻行。
登高做节恁闹热,你讲眙爽眙不爽。
”
(二)从主持人形象看温州地域文化特征。
电视是声像传播媒体,这就决定了电视节目主持人除了用有声语言进行大众传播活动外,还要通过无声语言传达信息与受众进行交流。
《百晓》的几位主持人都身着唐装,表情、动作有的是温州人的内敛、严肃、干练。
“穿在温州”是温州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它告诉人们温州是服装生产、消费的大市。
《百晓》中主持人的唐装也是一年四季不断变化着样式。
温州人,在穿
着方面向来注重形象,追逐时尚。
温州人市场眼观敏锐,温州人爱跟随潮流,所以温州服装市场有强大的后部支援。
这给温州市区制作、经销唐装的商家带来了勃勃商机,做起了既有东方韵味又带有现代流行元素的服装生意。
(三)节目内在形式所体现的温州地域文化特征。
方言是载体,内容是本质。
对方言节目的喜爱一股归于对主持人内在文化素养的“一见钟情”,而对节目内容的挑选整理、节目内涵的深究和整体风格的打造则是让“爱”延续下去的法宝。
1.从主持人用语看温州地域方言。
在温州方言中,“百晓”是指那些知识渊博,百事通这一类人。
《百晓》这档节目为强化节目的亲民色彩,专门从社区工作者中选拔出形象气质好、熟悉温州地域文化特色、温州方言语标准、解说能力强的地地道道的温州人来担纲节目主持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温州方言的来源与特色。
2.从《百晓》新闻内容看温州地域文化特征。
方言新闻节目的生命力就住于它所具有无法替代的地域性和本地化的内容。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温州历史与现状的影子。
(1)体现温州经济模式和温州人精神。
温州是一个地处偏僻,多水域、岛屿、山区的地方,人们无法从土地上看到希望,只得对着海域沉思,形成了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的霸气、张扬、勇敢,“功利主文”商业文化传统和现代新温州的雄厚实力,养成了温州人独特的温州精神。
温州人对市场机会敏感,独立性、自主意识强,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强走一条别人没踏过的路,并深信“爱拼才会赢”;温州人喜欢闯荡的个性,走南闯北四海为家,形成了遍布世界的温州群体,在世界经济版图上画下了浓厚的一笔;温州人具有合作精神,喜欢抱团经营,相互扶持、支援,表现为市场的合作与家族内部的合作,但难以避免组织内部的摩擦与同室操戈,往往会出现刚有利润就分家的情况。
(2)打造生态温州、信誉温州。
温州民营企业多,居民环保意识低,环境污染已经成了阻碍温州创建和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近年来方言新闻节目都在为建设“生态温州”、“绿色温州”做出各种不懈的努力。
目前温州市已经建立了“橄榄枝”等二十多个民间环保组织,使环保宣传做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温州政府重视温瑞塘河整治、楠溪江保护、生态乡镇村建设及温州生态园污染整治、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等情况,并集合群众力量采取可行措施积极实施。
作为我国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温州,曾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血的教训、刻骨铭心的耻辱让温州制造商痛定思痛,真正认识了信用的价值,实施品牌工程、绿色营销、产业升级、产权改革,重新开始塑造企业形象。
(3)在教育中突出地方特色。
新课程强调开发地方课程,温州各县市很多语
文考卷积极融入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
2008年的温州中考语文试卷中综合性活动“瓯越大地过年习俗”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9年仍然延续了这个传统,在综合活动中便以温州特色的“拦街福”拟题,又在现代文阅读中出现了《温州“绿色产业”的完美转身》,选文来自温州媒体,这在近年中考尚属首次,而且这篇阅读理解的最后一道题目,所链接的材料也来自温州,使这道题目具有浓厚的“温州味”。
关注温州,其实便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这种精神在近两年考试的其他题目中也有体现,命题者通过试题融入地域文化,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世界,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的语文能力,很好地阐释了语文即生活的理念。
(作者单位:乐清市委党校)
编辑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