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之《文化温州》(瓯越文化)模拟试题

合集下载

浙江省温州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4

浙江省温州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4

浙江省温州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阅卷人一、班级开展以“山文化”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34分)得分1.【山字探源】同学们搜集“山”字的相关资料,请完善笔记。

资料(1)根据山的字源内容,给缺失处选择合适的字形()A.B.(2)根据字义,将“山穷水尽”“冰山一角”“泰山北斗”填入表格A、B、C恰当的位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例句,推测“山”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搜集了与“山”相关的古诗文,请补全并补充一例(连续的两句)。

(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2),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3)山随平野尽,。

(李白《渡荆门送别》)(4),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5),。

(吴均《与朱元思书》)3.人借“山”传情,便赋予了“山”的性格,请仿照示例,从以上诗文名句中(或自己积累的)另选一句,推介你心中“最的山”【示例】最痴迷的山——山随平野尽。

【中考冲刺】2020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中考冲刺】2020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绝密★启用前【中考冲刺】2020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字词书写1.读下列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我在江心屿的阁楼上等你盼望着,你的归来我在雁荡的雄奇里忘记了,你的名字风____(tuì)去了,岁月的痕迹瓯越的山水里,孕育了温州人的节气漫步古____(láng)只为和你再相遇楠溪江水如我对你的思念,从未远去在这里,山灵水秀,人才____(beì)出在这里,温州精神,____(yuān)远流长。

在这里,历史沧桑悠悠,温州有礼。

二、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公亭记(节选)何文渊(甲)刘宋康乐侯谢公灵运出刺温州,每政暇即游江心寺,寺之境界,宛在江中,足以远尘俗而绝嚣喧也。

寺之侧旧有谢公亭,相传谢公来游必憩息于此,今千有余年,而废兴者数矣。

……其亭十楹,高一丈二尺,深一丈六尺,涂以丹粉,绘以兰蕙,周回杂植竹木怪石中置图书笔砚极为幽雅。

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倚席怡情,则潮水之生落,鱼龙之出没,咸集眼底,宁不令人心旷神清,万虑尽销息乎。

谢公禀性旷达,酷好山水,宜其休休之暇尝游于此也。

……公之诗歌,高出六朝,虽不可同于召公,而遗泽及人远矣!不然,何得名于温郡之多欤?正统二年丁巳(1437年)四月记注:本文有删减,“……”表示文段内容省略。

(乙)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唐·李白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2.下列加点字解释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B.足以远尘俗而绝.嚣喧也/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桃花源记》)C.不然,何.得名于温郡之多欤?/何.陋之有(《陋室铭》)D.涂以.丹粉,绘以.兰蕙/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3.根据选文及所学,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谢公即谢灵运(温州人),是南北朝诗人,山水诗派的创始人,其山水诗意境唯美,诗中有画。

2024-2025学年温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温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温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一模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逾七个世纪城市历史演进而延续至今,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根据《周礼·考工记》描述,理想的国都平面应呈方形,宫城居中,朝堂位于南侧,市肆和居民区位于北侧,东侧设太庙,西侧设太社,即“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这一范式对中国历代都城规划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北京中轴线正是这一范式完整的物质载体。

①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中这样描述:“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这是一种怎样的“壮美秩序”我们不妨把目光投向北京中轴线上的十五处遗产构成要素,它们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五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联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

北京中轴线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建筑群,始终决定着北京城市形态。

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始终遵循均衡对称的规划布局原则,继承并强化建筑序列的秩序性特征。

吕舟介绍:“‘北京中轴线’的规划理念源自中华文明传统中正和合的哲学理念、择中的文化传统,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进入20世纪,北京中轴线建筑群经历了一系列公众化与现代化的转变过程。

1914年,社稷坛被辟为中央公园,成为北京老城内第一处城市公园。

其后,先农坛、天坛、故宫、景山、太庙也对公众开放。

②梁思成在《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中写道:“这样一个京城是历代劳动人民血汗的创造,从前一切优美的果实都归统治阶级享受,今天却都回到人民手中来了。

温州市模拟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温州市模拟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温州市模拟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箴言(zhēn)诘难(jié)恣意(zì)B. 桎梏(gù)蹉跎(cuō)叱咤(zhà)C. 踟躇(chí)饕餮(tāo)踌躇(chú)D. 翩跹(xiān)僭越(jiàn)瞠目(tán)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C.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努力,成功就在眼前。

D.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

B. 《水浒传》描绘了宋江领导的梁山好汉反抗封建统治的故事。

C.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徒弟。

D.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大败曹操。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

B.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地回春。

C. 他不辞辛劳,不畏艰难,只为实现梦想。

D.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6. 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

B.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歌,代表人物有屈原、宋玉。

C. “汉赋”是汉代的一种文学体裁,以描写山水为主。

D. “乐府诗”是唐代的诗歌形式,以五言为主。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是:A.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B.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浙江省温州市初中学业语文模拟试卷(一)(解析版)

浙江省温州市初中学业语文模拟试卷(一)(解析版)

初中学业语文模拟试卷(一)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温州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座文化古城,历史悠久,积(diàn)深厚,是南戏的发源地。

木偶戏、温州鼓词等民间曲艺也异彩纷(chéng)。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在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shuò)的成果。

传统文化(huàn)发青春,现代文化蓬勃发展。

2.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人格须挺立。

人的一生像木,要正直,立场须坚定;人的一生像水,要灵活,;人的一生像火,要耀眼,;人的一生像土,要本色,。

A、作风须朴实B、事业须旺盛C、方法须随和。

3.古诗词名句默写。

(1),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3)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4)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登楼》)(5),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两首)(6),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7)古代许多杰出人物都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辛弃疾的“马作的卢飞快,”使人感受到了战斗的激烈,苏轼的“,西北望,射天狼”激励着人们立志报效国家。

4.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空格处填写恰当的词语或短语。

亲近自然,就像是人的一种本能,文人墨客对自然的吟诵更是永不疲倦的话题,从古唱到今。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沉浸在清丽流动的山水画卷里;张岱到,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述雪后西湖的奇景;毛泽东站在风雪弥漫的北国,用《沁园春•雪》抒发的情怀;郑愁予用《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而歌”;冰心。

5.温州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

为了弘扬家乡文化,传承灿烂文明,某校举行“走进温州文化”活动。

(1)温州秀丽的山川、深厚的文化吸引了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

“文化名人调查小组”搜集到了很多的历代名家,如朱自清、陶弘景、谢灵运、徐霞客、文天祥等,他们在温州大地上留下了深情的足迹和瑰丽的诗文。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带讲解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带讲解
4.“老人摔倒了要不要扶?”在现代城市中成为了一个问题。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5.如何应对突发重大疫情背景下陌生人社会中的公众负性情绪?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A 2. B 3. B
4. ①现代城市已进入陌生人社会,更多依靠法律约束,而不是“道德”约束,“扶老人问题”属于道德讨论;而陌生人社会中,人们难以建立信任关系,会产生“扶老人可能会被讹诈”的担忧。
但陌生人之间因自由而生的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彼此信任。信任通常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确定性关系的基础之上。确定性意味着可预期性,而信任则是可预期性的“自然而然”的结果,这在环境相对稳定和流动性较弱的“熟人社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熟人社会”中,失信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将“信”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亦不为过。而在“陌生人社会”中,这种信任得以确立的确定性客观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者说根本不复存在。陌生人的自由是以牺牲其完整人格为代价的,而“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正是建立在对彼此完整人格较为熟悉的基础之上的。自由增加了人的流动性,“从社会学上解释,流动性造成了人的存在的碎片化,使每一个人与不同的人交往时所展现的都只是自己的某一个或某一些方面,从而使他们根本不具有相互熟悉的基础”,因此,要在陌生人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无疑面临诸多挑战,其首要挑战来自人作为自由的存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的增加。然而,“不确定性增加了信任的难度,并未消除信任的意愿”。没有人愿意因自身的自由导致人与人之间相互否定、相互异化。
C.逐渐衰落的道德、伦理等要素对疫情期间的公众行为也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D.即使没有直接接触,疫情期间过度关注体温的疑病心理也会发生群体感染。
3.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相应结论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浙江省温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试卷(2022

浙江省温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试卷(2022

温州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卷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9小题,每小题2分,共3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在有关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区系类型探讨中,苏秉琦先生认为,存在着六大考古学文化区系,经过多次撞击、融合,最终凝聚成多源、一统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种传统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其中“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位于下图中的A.①④B.②③C.②⑥D.④⑤2.春秋时期出现天子不能制诸侯,诸侯不能制大夫,以至大夫不能制家臣等现象。

这反映了A.贵族等级分封制受冲击B.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深远C.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D.奴隶社会的发展与繁荣3.在蒙古国中戈壁省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于2017年被确认为《燕然山铭》。

《燕然山铭》由随军出征的班固撰文,宣扬汉朝德威。

这可以实证A.护乌桓校尉的设置B.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C.河西走廊设立四郡D.纪传体断代史体裁开创4.史家带用“内重外轻”和“外重内轻”论述中国历史上的集权与分权。

“内”指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权,“外”指地方政府和地方分权。

由外重内轻引发削据,加速王朝瓦解的是A.秦、西汉B.东汉、唐C.唐、北宋D.南宋、明5.下表为某一历史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八批)类型数量及占比。

据表中信息推测,这一时期最A.先秦B.秦汉C.魏晋南北朝D.明清6.唐武德九年,给事中魏征在上疏中称:“今之共治,所寄惟在县令刺史,年常貌阅,并悉委之。

”“貌阅”反映刺史的职责是A.清丈士地B.评定资品C.整顿吏治D.核定户籍7.建国伊始,政局不稳、百废待兴之际,赵匡胤特意关注修史,先后下诏编修《唐会要》《周世宗实录》《五代会要》及《旧五代史》等。

他还召见后唐庄宗身边的宦官,询问“庄宗以英武定中原,享国不久,何也?”从亲历者口中获悉了后唐庄宗不能控驭军兵的缘由与后果。

这些做法意在A.延续修史传统B.明晰治理思路C.树立政治权威D.塑造正统形象8。

温州地方课程(瓯越文化)知识整理

温州地方课程(瓯越文化)知识整理

《文化温州》第二章(瓯越文化)(一)诗之岛——江心屿江心屿以其独特的位置和优美的景色,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四大孤屿之一,并且是其中最具文学特色的。

屿上遍布殿堂亭榭,古迹众多,加上古木葱茏,风景秀丽,因而,一向有“瓯江蓬莱”之称。

历代许多文人骚客来此游览观赏并留下大量的墨宝。

据统计,历代歌咏江心屿的诗篇约有1000多首,这是全国各大风景点中极为少见的,在中国岛屿中更是独一无二的,因而,江心屿便有了中国“诗之岛”之称。

1.江心寺简介及对联解读古时的江心屿是有两个小岛组成。

宋绍兴七年(1137年),僧人清了奉旨来江心屿设坛传经,率众人填塞中川,两屿于是连接为一岛,并建寺名中川,通称“江心寺”。

寺院大门两边楹柱上有一副叠字对联。

它相传是宋代的王十朋撰写的,现在悬挂在寺门的对联由书法家方介堪重写。

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读法:上联中第1、3、4、6、8字之“朝”,读音为“朝夕”的“朝”;其余读为“朝拜”的“朝”。

下联中第1、3、4、6、8字之“长”,读音为“长短”的“长”;其余读为“生长”的“长”。

意思:浮云早晨来会聚,每天早晨来会聚,早晨会聚后早晨飞散了;潮水常涨,时常上涨,时常上涨后时常消退。

妙处:本对联生动地描绘了浮云聚散、潮水涨落的奇特景象,确是一副妙字好联。

2.浩然楼在江心寺的东侧,有一座楼为木结构三开间重檐歇顶的建筑,就是浩然楼。

其楼名取意文天祥《正气歌》中“浩然”二字。

登楼远眺,瓯江上的往来巨轮小帆,以及市区鳞次栉比的房屋与海坛、翠微诸山一览无余。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句“众山遥相对,孤屿共题诗。

”正对应此景点浩然楼。

3.宋文天祥祠在江心寺与浩然楼之间有一座庭院式的建筑,便是宋文信国公祠。

公元1276年,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脱险来温,留居中川寺,作《北归宿中川寺》。

公元1482年,邑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就义200周年而建此祠。

a)澄鲜阁和谢公亭澄鲜阁系二层三间木构建筑,在西塔山南麓,原名水陆阁,又名江上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面的诗节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达“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2. 根据已有的句式和意蕴仿写句子。

例句:游子离开了祖国,就像巨轮离开了海洋,就像植物离开了土地。

仿句:
3.根据下面提供的情景,写出交谈的语言。

张洁同学到商店买了单价四元六角的一支钢笔,付款时给了女收款员十元钱,没等找钱拿着笔就走了。

走出商店忽然想起还没有找钱,于是,又返回去交涉此事。

如果你是张洁,怎样说才能使收款员满意,并愉快地把钱找回来?请你把应说的话写出来。

4.按课文默写填空。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二、阅读(40分)
阅读下列诗文,完成5~13题。

(一)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5.请写出你对“乡愁”含义的理解。

6.诗的每一节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7.具体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二)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体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片,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8.“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这句表面写海浪,想一想“海浪”象征了什么?“无休止”“扑”说明了什么?
9.“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里塑造了礁石什么形象?“礁石”象征了什么?
10.读完这首诗,请根据礁石的形象,联系现实,谈谈你对礁石的感受。

(三)
夜步十里松原
郭沬若
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
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
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
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注中无数的古松,
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
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

注:十里松原:即千代松原,在日本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海湾畔。

11.“海已安眠了……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请试着描述那博多海湾的静谧夜色。

12.“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诗人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画古松?
13.“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

”仔细体会这两句,想一想其中蕴藏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40分)
14.女娲造人的神话说明了祖先对土地的崇拜;开拓疆土是古代许多统治者成就霸业的目标;而保卫土地的故事更是不计其数。

如今,土地又被赋予了环境保护的意义。

土地,哺育了人类,续写着辉煌。

请以“土地”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性文章或一首小诗。

☆能力提升平台
一、1.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

2.符合题意要求即可。

3.阿姨,刚才我拿十元钱买了单价四元六角的一支钢笔,没等您找钱我就走了,请您费心回想一下是不是这样?谢谢,给您添麻烦了。

4.见教材。

二、(一)5.“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
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6.空间的阻隔,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7.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二)8.海浪象征了一切旧势力;“无休止”“扑”这两个词是说反动势力力量的强大及冷酷无情。

9.塑造了礁石顽强不屈的形象。

“礁石”的形象是一切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的象征,是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真实写照。

10.当我们的民族、或者一个要求生存权利的人遇到连续的迫害时,我们要像“礁石”一样将敌人的“海浪”打成碎沫。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要有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精神,更要有坚强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学好本领,完善自己。

(三)11.博多海湾一片寂静,没有潮音,星光灿烂,远处幽暗的海面上有粼粼的波光闪烁。

12.“高擎”一词用拟人的手法描画出古松虬劲挺拔的姿态,“手儿”一词用比喻的手法描画出古松枝叶繁茂的样子。

“沉默”“赞美”则是以自己的心理感受赋予自然景物沉静赤诚的美好人格。

13.作者赞美了天宇的伟岸和雄奇,赞颂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三、14.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