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环境风险评价是评估可能影响环境品质和自然资源的环境或活
动的过程,以识别需要调整或控制的可能的潜在和显着的有害影响。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是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标准,以确保每个环境风险评价都满足科学和技术要求,以及管理和控制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定义、识别、评估、监测和管理。
定义
首先,必须定义环境风险评价的范围,对所涉及的相关环境因子和可能影响进行定义,并确定任何特定的环境污染物、生态和健康影响的潜在源。
识别
接下来,识别潜在的环境风险因素,包括物理环境、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以及责任方的业务活动和行为。
评估
评估可能影响环境品质和自然资源的潜在影响,以识别可能的环境污染物、生态和健康影响。
监测
定期监测环境因素的变化,识别任何可能的负面影响,并确定合适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
管理
最后,采取合理的措施降低风险,此外,还要制定适当的预防措
施,以确保环境风险评价始终能够满足预期的结果。
总结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是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标准,旨在确保每个环境风险评价都满足科学和技术要求,以及管理和控制环境风险,从而实现污染防治、资源保护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定义、识别、评估、监测和管理。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是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帮助确定可能的有害影响,从而确保环境风险是可控制的,从而保护人民的健康、环境品质和自然资源。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附件十一:《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组二○一○年四月目录1 项目背景 (2)1.1 任务来源 (2)1.2 工作过程 (2)2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2)2.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2)2.2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 (4)3 制定标准的必要性 (4)4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过程的分析 (5)4.1 编制标准的原则 (5)4.2 技术路线 (5)4.3 风险识别的过程 (5)4.4 决定风险的主要因素 (6)5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7)5.1 适用范围 (7)5.2 规范性引用文件和参考文献 (7)5.3 术语定义 (7)5.4 基本原则与工作程序 (8)5.5 技术要求 (9)5.6 实施监督 (10)6 国内外相关标准 (11)7 实施本标准的社会、经济效益 (11)《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说明1 项目背景1.1 任务来源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2008年1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2008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8]44号),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承担了《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起草工作。
项目统一编号是817。
1.2 工作过程1.2.1 工作基础由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组建的编制组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较早地开展了外来入侵物种研究,在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方面开展了大量原始性、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已经完成或正在开展多项涉及外来入侵物种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农林危险生物入侵风险和环境经济评估的模式与体系”,“十五”攻关课题“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关键基础技术研究”中的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专题,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项目“中国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区域分布、损失评估和防治对策”、“外来物种对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一种系统性的工具和过程,用于评估特定发展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在项目规划和决策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它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识别、预测和评估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应当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
评价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应当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此外,导则与标准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生态、社会和经济特点,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评价工作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其次,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应当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
评价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项目可能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水、土壤、大气、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导则与标准应当明确评价的范围和内容,确保评价工作全面、系统。
另外,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应当具有参与性和透明性。
评价过程应当充分考虑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评价工作的公正和公开。
导则与标准应当明确评价工作的程序和要求,确保评价过程公开透明,公众和利益相关方有权参与评价工作。
最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评价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应当易于操作和实施,确保评价工作的高效和可行。
导则与标准应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鼓励采用环保技术和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综上所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导则与标准应当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综合性、系统性、参与性、透明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确保评价工作的科学、全面、公正、公开、高效和可行。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外来海洋物种入侵风险评价

外来海洋物种入侵风险评价一我国外来海洋物种入侵风险评估的状况外来海洋物种(Alien marine species)是指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
当外来海洋物种在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了种群,改变或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时候,就成为外来海洋入侵种(Alien marine invasive species)。
我国从北到南海岸线长32,000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跨越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生态系统类型多,这种自然特征使我国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
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我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或生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贸易和交通系统的发展以及出、入境人员的增加,促进了外来物种的引入。
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加速了我国境内物种在其他地区,以及其他国家的外来物种在我国的扩散。
虽然长期以来,对外来病虫害的危害及检疫已经引起我国检疫、海关、农、林等部门的注意,但外来入侵种的生态学概念或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上的认识传入我国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一些西方国家对入侵种问题研究较多。
我国在1999年以来,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研究资料说明外来种情况、入侵种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根据目前的研究,估计我国已知的外来入侵种283种,其中有多少造成入侵还不清楚。
对外来海洋物种入侵风险评估工作尚未开展。
本项目对海洋外来入侵种进行风险评估,为外来海洋物种的控制和检疫提供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外来海洋物种入侵危害海洋外来生物入侵、海洋污染、渔业资源过度捕捞和生境破坏,已成为世界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杨圣云,2004)。
侵入物种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可利用性而对本地物种产生致命影响,不仅使生物多样性减少,而且使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功能受到影响,严重者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外来海洋物种影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建设

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建设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外来物种的入侵问题日益凸显。
外来物种入侵不仅对本土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还可能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间关系和生态功能等方面造成损害,严重影响人类福祉和生态安全。
因此,评估和预警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风险已成为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风险评估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风险评估是指对外来物种可能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外来物种的生态适应性评估。
外来物种能否在目标生态系统内繁衍生息,对其它物种形成竞争压力或成为寄生生物等,需要全面评估其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2. 外来物种的生物学特征评估。
外来物种的种群密度、繁殖力、寿命、生长速度、生态适应性等特征直接影响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3. 外来物种的竞争/寄生评估。
外来物种与当地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往往是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因此,必须评估外来物种是否会与当地物种发生竞争关系,借助生态位重叠指数等工具评估竞争压力。
4. 外来物种的生态影响评估。
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对物种的分布、丰度和多样性等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必须评估外来物种的生态影响程度和范围。
二、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风险评估是预警的基础,但预警机制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良好的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建设可以及早发现入侵生物,优先选择防治措施,实现早期防控,防止大面积危害发生。
具体建设以下方面:1. 建立信息数据库。
建立完善的生态风险评估的信息数据库,对常见外来物种的生态特征、生态影响、防治措施等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 加强边境检测。
通过关口检疫、现场检查等方式,及早发现携带外来物种的运输设备、货物等,防止其在边境转移或释放。
3. 定期进行监测。
采用生物监测技术,对容易受外来物种侵入的高风险区域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入侵物种,预判其生态风险,优先选择防治措施。
(HJ 19—20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环境标准HJ19—2022代替 HJ 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cological impact本电子版为正式标准文本,由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研究所审校排版。
2022-01-15发布2022-07-01实施生态环境部发布HJ19—2022目次前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生态影响识别 (3)6 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确定 (4)7 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5)8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7)9 生态保护对策措施 (8)10 生态影响评价结论 (9)11 生态影响评价自查表 (9)附录A(资料性附录)生态影响评价因子筛选表 (10)附录B(资料性附录)生态现状调查方法及结果统计 (12)附录C(资料性附录)生态现状及影响评价方法 (17)附录D(规范性附录)生态影响评价图件规范与要求 (23)附录E(资料性附录)生态影响评价自查表 (25)iHJ19—2022ii 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范和指导生态影响评价工作,防止生态破坏,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工作程序、内容、方法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9—1997)的第二次修订,第一次修订版本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调整、补充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调整、补充了术语和定义;——调整总则内容,增加了评价基本任务、工作程序;——完善了工程分析,增加了评价因子筛选;——调整了评价等级判定依据;——增加了典型行业评价范围确定原则;——补充、细化了生态现状调查、评价以及影响预测分析的内容和要求,进一步完善了生物多样性评价的相关内容;——明确、强化了生态保护措施要求;——补充、细化了生态监测要求;——修改了附录内容,并增加了新的附录。
环境影响评估技术导则

环境影响评估技术导则是指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技术要求和指导性文件。
其目的是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可靠,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估技术导则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适用范围:明确适用于哪些项目类型、规模和地理区域等。
2. 评价方法:介绍常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技术,如定量风险评估、生态足迹分析等。
3. 数据收集与处理:说明如何收集和处理相关数据,包括基础数据、监测数据和模型预测数据等。
4. 影响预测与评估:阐述如何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估,包括对生态系统、水资源、大气质量等方面的影响。
5. 公众参与:介绍如何组织和管理公众参与活动,包括听证会、问卷调查等。
6. 报告编制:规定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包括摘要、目录、正文、结论和建议等部分。
环境影响评估技术导则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参考文件,对于保障环境质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一种在制定政策、规划、项目或措施前,对其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的过程。
其中之一的生态影响评价(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是对项目或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评估。
以下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和原则,以确保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和管理:1.生态系统概述:对被评估项目的生态系统进行全面描述,包括植被、动物种群、水体、土壤等方面的信息,以便对生态系统的现状和敏感性有全面的了解。
2.潜在影响识别:通过对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操作过程进行审查,识别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例如,道路建设可能会破坏原生动植物栖息地,导致物种丧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3.影响预测和评估:基于已有的环境数据和模型,评估项目对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
这通常涉及对一系列可能的情景进行分析,以确定潜在的环境影响,并预测其潜在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4.环境管理措施:在评估之后,提出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以减轻和消除潜在的生态影响。
例如,在道路建设项目中,可以考虑采取合适的栖息地恢复措施,以帮助保护受到影响的物种。
5.监测和审计:建议对项目实施阶段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和审计。
这可以确保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并对项目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估。
6.参与和协商: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该允许公众和相关利益相关者参与并提供意见和建议。
通过参与和协商,可以增加项目的可行性和公众的认可度。
7.持续改进: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随着项目的实施而进行持续改进。
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及时收集和反馈环境绩效数据,以便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上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和原则,以确保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和管理。
通过科学的评估和综合的管理措施,可以减少项目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估启动 确定评估范围
现场踏勘
资料收集与分析
专家咨询
分析环境经济现状、引进途径、生物 学特性、管制和危害情况等基础信息
确定拟评估的外 来物种名单
否 是否需要风险评估
是
否 引进可能性
是或无法预测
否
建立自然种群可能性
是或无法预测
否
扩散可能性
是或无法预测 否
生态危害
是或无法预测
综合判断风险是否可预测并
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 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等,这包含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12 生态危害 ecological hazard
1
指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等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2.13 预防 prevention
4.3 决定是否进行风险评估
评估对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并可直接做出结论,否则应对其 进行风险评估:
(1)在同一或相似的地理、气候和生物环境,曾经对该外来物种进行过有效的评 估,并且影响入侵的其他主要因素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参考以前的评估结果做出结论;
(2)已有充分证据证明该外来物种虽具有入侵性,但在评估范围已广泛分布并且造 成生态危害,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实施不会导致外来物种显著扩大入侵并加剧生态危害,从 外来物种环境安全的角度,该规划和建设项目可行。
5.2.2 植物 (1)原产地与评估范围的气候相似性; (2)能否进行无性繁殖; (3)能否进行自花授粉; (4)是否需要特定的授粉媒介; (5)能否产生可育的种子及出苗率; (6)能否进行自然杂交; (7)生命周期的长短; (8)耐荫性; (9)抗土壤贫瘠能力。
5.2.3 动物 (1)原产地与评估范围的气候相似性; (2)能否产生后代(如可育的卵); (3)是否有相似的食物条件; (4)取食策略是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5)繁殖能力的强弱(生殖方式、繁殖周期、雌雄性比、繁殖策略的弹性); (6)在评估范围内能否满足该外来物种完成生命周期的特别需求(如产卵场的类型
分析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引进外来物种的途径,包括外来物种的引种、繁 育、加工、贸易和运输等,提出可能引进的外来物种初步名单,并注意确定是否为外来物 种。 4.1.3 外来物种的生物学特性
收集 4.1.2 中的外来物种的生物学信息,包括名称、分类学地位和特征、繁殖材料类 型和数量、原产地、生境、繁殖条件、扩散途径、现有和潜在分布等。 4.1.4 外来物种的管制状况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外来物种 alien species
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潜在扩散范围以外的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 元,包括该物种所有可能存活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2.2 外来入侵物种 invasive alien species
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可能或已经对生态环境、生 产或生活造成明显损害或不利影响的外来物种。 2.3 本地物种 native species
是
可接受
否
规划和建设项目可行,
规划和建设项目不可
提出优化方案
行,提出替代方案
评估结束 图 1 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路线
3
4 评估前的准备
4.1 收集基础信息
4.1.1 评估范围的环境经济现状 调查评估范围内的农业、林业、旅游业和生态系统现状,重点调查重点保护野生动植
物、珍稀濒危物种、重要经济物种的种类和分布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 4.1.2 外来物种的引进途径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 2011 年 9 月 9 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12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II
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的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和建设项目可能导致外来物种造成生态危害的评估。
调查 4.1.2 中的外来物种列入我国及国际组织、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外来入侵物种名 录、检疫性有害生物、危险性有害生物或其他有害生物名单等的情况。 4.1.5 已有的外来物种风险评估情况
收集 4.1.2 中的外来物种已有的风险评估报告,分析其评估对象、结论、防控建议等 信息。 4.1.6 外来物种的危害
评估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图 1):第一阶段进行评估前的准备,收集评估范围基础信 息,确定拟评估的外来物种,决定是否进行风险评估;第二阶段开展风险评估,分析引 进、建立自然种群、扩散的可能性和生态危害的程度;第三阶段做出结论,提出优化方案 或替代方案。
2
第一 阶段 评估 前的 准备
第二 阶段 风险 评估
在贸易、运输和旅游等活动中,伴随物资和人员的流动非故意地引进外来物种的过 程。 2.9 建立种群 establishment
外来物种在新栖息地成功繁殖可育的后代并且具有连续生存可能性的过程。 2.10 扩散 spread
外来物种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的过程。 2.11 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624—2011
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assessmentes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1-09-09发布
防止外来入侵物种风险事件的发生。 2.14 监测 monitoring
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群及其为害对象进行连续的调查以掌握其生态危害的变化。 2.15 控制 control
运用化学、生物、人工、机械、生态替代和综合利用等措施抑制、封锁或根除外来入 侵物种种群。
3 总则
3.1 评估内容
评估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实施是否可能导致外来物种造成生态危害,从外来物种环境安 全的角度评估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3.2 基本原则
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潜在扩散范围以内的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 元。 2.4 依赖人工繁育的外来物种 alien species dependent on humans being for their survival
必须通过人工繁育措施才能建立种群或扩散的外来物种。 2.5 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I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 我国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开展,制定本标 准。
本标准规定了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的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收集 4.1.2 中外来物种的生态危害及控制信息。 4.2 确定拟评估的外来物种名单
通过对 4.1 所获得的评估范围背景情况,生物学特性和已知危害等信息的综合分析, 确定拟评估的外来物种名单。如外来物种不能在当地建立自然种群,但通过生产措施可以 使其建立和维持种群并可能造成生态危害的,则应评估其引进、扩散和生态危害的风险。
5.2 建立自然种群可能性的评估
5.2.1 基本要求 对依赖人工繁育的外来物种,不需要评估其建立自然种群的可能性,否则应考虑下列
因素: (1)适宜外来物种生存的栖息地及分布; (2)外来物种的适应能力和抗逆性; (3)外来物种的繁殖能力; (4)外来物种完成生长和繁殖等生活史关键阶段所必需的其他物种; (5)有利于外来物种建立种群的人为因素。
外来物种的环境风险评估存在着共同的规律,本标准对所有类群的评估提出了基本要 求;同时,考虑到不同类群评估方法的差异,除基本要求外,对各类群的评估方法分别做 了专门规定。 3.3 评估范围
原则上以规划和建设项目范围为基础,在综合考虑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影响的范 围以及周边自然保护区等需要特殊保护区域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外扩范围。 3.4 工作程序
为了决策的需要,以科学为基础对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或结果进行逻辑判断的过程。 2.6 引进 introduction
外来物种通过人类活动转移到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潜在扩散范围以外地区 的过程。 2.7 有意引进 intentional introduction
因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改造与恢复、景观美化、观赏以及放生等目的,有意识地引进 外来物种的过程。 2.8 无意引进 unintentional introduction
5 风险评估
5.1 引进可能性的评估
4
5.1.1 对于有意引进的外来物种,需要分析引进该外来物种的目的,这可能与该外来物种 建立自然种群和扩散有联系。 5.1.2 对于无意引进的外来物种,应考虑下列因素:
(1)原产地有无该外来物种分布和发生及其危害程度; (2)与拟实施的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物资(原料、辅料和运输工具等)和人员流动的 联系,包括携带外来物种的方式、时间、数量、频度和强度等; (3)原产地采取的预防、监测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4)该外来物种的存活和繁殖能力以及运输和存储条件对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5)在原产地及我国常规口岸检疫中检出该外来物种的难度和专门处理措施的有效 性。
环境保护部
2012-01-01实施 发布
目次
前言.................................................................................................................................................. II 1 适用范围...................................................................................................................................1 2 术语和定义...............................................................................................................................1 3 总则...........................................................................................................................................2 4 评估前的准备...........................................................................................................................4 5 风险评估...................................................................................................................................4 6 结论和建议...............................................................................................................................7 7 实施与监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