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曲》英译赏析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原文-翻译及赏析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此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整体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
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古诗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翻译赏析

古诗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翻译赏析《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
其古诗全文如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言】《渭城曲》原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去边疆时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古曲。
现代艺人童丽有一张同名音乐专辑《渭城曲》,收录了13首现代歌曲,以古典曲风演绎了诗歌中所描绘的惜别之情。
【注释】(1)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2)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润湿。
(3)客舍:旅馆。
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4)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5)故人:老朋友【翻译】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赏析】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的句子,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
王维的这首诗之所以另有一题为《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
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
按白居易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
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由于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在唐代便被谱成了《阳关三叠》,后来又被编入乐府,成为饯别的名曲,历代广为流传。
[3] 安西,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统orG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氛围。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赏析唐诗《渭城曲》

赏析唐诗《渭城曲》
《渭城曲》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古诗,被誉为“送别诗之祖”。
全诗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的早晨离别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离别的悲伤、友情的珍贵和人生的无奈融为一体,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早晨,渭城(今陕西省咸阳市)的细雨轻轻地湿润了地面,尘土被雨滴打湿,变得轻盈。
这里用“朝雨”来表示清晨的到来,为全诗奠定了清新、明朗的基调。
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诗人通过对客舍周围的柳树的描写,表现出离别之际的生机与活力。
青青的柳树,代表着春天的到来,也象征着离别后的新生活。
第三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诗人以酒为媒介,表达了
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诗人用“更尽一杯酒”的劝慰,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和祝福。
最后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通过想象西出阳关后的情景,表达了人生的无奈和离别的悲伤。
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朋友将面临新的生活,而那里将没有曾经熟悉的故人。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对情感的抒发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一幅离别时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以其清新的意境、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韵律,成为了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出自唐代王维的《渭城曲/送元二使
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一作:客舍依依杨柳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赏析《送元二使安西》此诗是王维送
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
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
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
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
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
渭城曲 (王维)原文及赏析

渭城曲 (王维)原文及赏析渭城曲(王维)原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渭城曲》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以描绘渭城雨后的景色和孤独旅途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思乡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
全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雨后渭城清新的景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描绘了大自然在雨后得到的滋润,以及旅途中诗人所见到的客栈和绿柳的美景。
这种写景的手法给读者以清新宜人的感受,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随后,诗人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来吐露自己的思念之情。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他劝友人多喝一杯酒,以缓解无尽的思念之苦。
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也在句末得以体现,在西行的阳关上,并没有他所熟悉和依靠的朋友。
《渭城曲》表达了王维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朋友的牵挂。
通过对景色的描绘,传达出旅途中的寂寞和孤独的情感。
王维以简洁、含蓄的语言,表达出了他独特的诗境,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愁苦和无奈。
在《渭城曲》中,王维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人情感相结合,以山水田园诗的形式传递出了对家乡和友人的深深思念。
这首诗既展示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创作技巧,又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心灵的宁静和深沉的思考。
总结:《渭城曲》是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通过描绘雨后渭城的景色以及诗人旅途中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展现出作者深深的思念和无奈。
诗中的描写简洁明快,给人以清新宜人的感受,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色与人情感的结合,传递了作者对家乡和友人的深深思念。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王维的艺术才华和观察力,还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内心的宁静和思考。
2023年《鹧鸪天 送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3年《鹧鸪天送人》原文及翻译赏析2023年《鹧鸪天送人》原文及翻译赏析1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古诗简介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
翻译/译文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注释①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②“功名”句:功名是身外多余的事,还是多吃饭吧。
另一版本也作“功名余事”③无穷:无尽,无边。
④般:种。
⑤“只应”句:岂只是离别才使人悲伤,团聚才使人欢颜。
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⑥未是:还不是。
⑦别有:更有。
赏析/鉴赏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
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
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
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
诗词赏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曲》

诗词赏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唐代: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一作:客舍依依杨柳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注释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yì):润湿。
客舍:旅馆。
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赏析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个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选择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表现出黯然*的情调。
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张舜民《卖花声 题岳阳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张舜民《卖花声题岳阳楼》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卖花声题岳阳楼》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2。
十分斟酒敛芳颜3。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4。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5。
何人此路得生还6?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7。
【注释】1.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西门,下临洞庭。
唐初张说兴建,宋仁宗时滕宗谅谪守巴陵郡(今岳阳)时重修。
岳阳地处南北水陆交通要道,岳阳楼为历代文人登临题咏胜地,宋范仲淹有《岳阳楼记》。
2.木叶下君山:屈原《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
”君山,在洞庭湖中。
3.十分:指斟满酒杯。
敛芳颜:歌妓收敛了脸上的笑容,准备弹唱歌曲。
4.渭城:在今陕西长安县西。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这里指古曲《阳关三叠》。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三叠》即据王维诗谱成,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5.危栏:高栏。
6. 此路:指贬谪之路。
7.长安:这里借指北宋京城汴京(在今河南开封)。
“回首”二句,表达了作者对北宋王朝既留恋又不满、同情隐含着期待的复杂心情。
白居易《题岳阳楼》:“夕阳红处是长安。
”【译文】秋风袅袅,落叶飘落在洞庭君山,面前空有,洞庭湖水浩浩漫漫。
歌女殷勤地为我斟酒,却又因是惜别而容颜不欢。
唉!我不是那离别渭城西去的客子,请不要唱那令人凄楚的《阳关》。
醉意朦胧中我手抚危栏,只见天地淡远,云意悠闲。
瞻望通往郴州的路途,此路谁人能回还?回首故国,那夕阳染透之处,应是京城所在——我心中的思念。
【赏析】神宗熙宁六年(1083),词人因写诗讥刺宋兵于西夏失利情形而被告发,谪郴州茶盐酒税。
此词写于贬谪途中之岳阳楼。
岳阳楼似与千古不得意之骚人墨客相关。
从屈子的“洞庭波兮木叶下”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无不有此情绪飘漾。
张舜民这首《卖花声》为此又添了一笔。
从“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的景物渲染、历史勾留,到“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的反用典故,强颜解颐;从“何人此路得生还”的沉重阴暗,到“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的对京城之眷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渭城曲》英译赏析
摘要:《渭城曲》是王维有名的送别诗,表达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之情。
本文介绍了作者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并选择了三首不同的英文译本,将分别讨论它们在意美、音美和形美方面的不同与差异。
关键词:意境美意美音美形美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原题为《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最负盛名的送别诗,曾被清人王阮亭誉为唐人绝句中的压轴之作。
作者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这是一p(1)A FAREWELL SONG
No dust is raised on the road wet with morning rain;
The willows by the hotel look so fresh and green.
I invite you to drink a cup of wine again;
West of the Sunny Pass no more friends will be seen.
(2)Seeing off Y uan Er on Diplomatic Mission to Anxi
By Wang Wei
Over the city of Xian Yang
Light dust was laid by the morning rain.
In the freshened colour of weeping willows
The guest-house by the road looks green.
Let’s have another “bottoms up”
With each other.
When you go westwards out of the border pass,
You’ll find no intimate, never!
先看一下标题的翻译。
唐一鹤先生翻译的是另一个标题《送元二使安西》,是采用直译的译法。
但这个标题使人一目了然其诗要写的
内容,在表达上也没有什么歧义,只是安西这个地方对西方读者来说没有什么特殊的联想,不知其环境的恶劣,所以此种译法不能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对友人的惜别珍重之情。
相比较而言,许渊冲先生的 A FAREWELL SONG明显地采用了“浅化”的方法,将诗意一般化,却兼顾了其内容和内涵的双层意义。
一个farewell 即点明了诗的内容,又让人联想到与友人分别的淡淡忧伤。
诗的前两句说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与环境。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朝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先看一下此句的翻译。
这一句的重点在“浥”字上。
许渊冲先生的翻译“No dust is raised on the roa d wet with morning rain”,虽然译出了“湿润”的意思,却很明显地将其重点放在了前面的“没有尘土扬起”。
实际上“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的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 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干净、清爽。
唐一鹤先生译为“Over the city of Xian Yang/Light dust was laid by the morning rain.”“浥”字译为lay,意为cause something to settle,使用了被动语态,更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
不仅如此,唐先生还把此句的背景“渭城”(即故都咸阳)突出出来,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译法。
再看第二句的翻译。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
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离别。
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一个“新”字即显出柳树青翠的本色,也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所以,“新”字是点睛之笔。
许渊冲先生翻译为”“The willows look so fresh and green”,译出了柳树的清新与翠绿,可是他忽略了“客舍的青青”。
相对来讲,唐一鹤先生的译文就充分地传达了原意。
“In the freshened colour of weeping willows/The guest-house by the road looks green.”作者用了一个weeping来修饰willows.Weeping的英文解释是(of certain trees) have branches that droop.这个词很好地向我们展现了客舍周围,柳树低垂,柳色青翠,砖瓦青青的清新画面,兼顾了柳树和客舍两处景物。
所以,这种译法更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
看一下三四句的翻译。
这两句是一个整体。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
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
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
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主人的这句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
现。
先看一下第三句的翻译。
许渊冲先生的“I invite you to drink a cup of wine again”则显得过于平淡。
唐一鹤先生的“Let’s have another “bottoms up/With each other”同样没有表达出诗人的心境。
第四句的翻译首先集中在“阳关”上。
Bynner 译为West of Yang Gate;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West of the Sunny Pass;而唐一鹤先生译为westwards out of the border pass。
西汉置关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关隘、关口的“关”通常以pass 为对应词,所以Bynner 的Yang Gate 不太确切。
而且,直译为Yang Gate 而不加注解的话会使非汉语读者很难理解。
正如许渊冲先生的Sunny Pass,也是使人难以理解。
在这点上来说,唐一鹤先生的the border pass忽略了“阳”的翻译却不失为一个解决之策。
而且“西出阳关”的“西”在原句中是动词,表示出了阳关往西行之意。
另一点不同之处在于“无故人”的翻译上。
许渊冲先生的“no more friends will be seen”没有表达出“故”的意思。
诗人要表达的是出了阳关后再也见不到像我这样的亲密朋友了。
因为朋友可以交新的,而感情深厚的老朋友却再也见不到了。
所以,唐一鹤先生的You’ll find no intimate,never!更传神地表达了原文所蕴含的深情:intimate表明二人的友谊深厚;never则更是神来之笔,表达对这种不能再常见面的悲痛之情。
许渊冲先生曾说:“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有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
”以上讨论的是两首译文在音美和形美方面的差异。
从这两方面来说,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是做得最好的。
他一向主张以格律体译诗,主张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
要再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在本首译文中他同样兼顾了音美和形美两方面。
全诗押abab 韵,对仗工整,dust 与willows 相对,on the road 与by the hotel相对,真正达到了意美音形也美的意境。
而唐一鹤先生都采用了自由体译诗,没有押韵。
但唐一鹤先生的译文也体现了其形美。
如前两句Over the city of Xian Yang与In the freshened colour of weeping willows两个地点状语相对应;by the morning rain和by the road相对。
最后更用一个感叹句加强了感情。
综上所述,经过评析之后,从整体上来说许渊冲先生的译本更好地兼顾了意美、音美与形美。
但按照他的翻译原则,即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形美是更次要的,还是唐一鹤先生的译文较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和所蕴含的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也较好地再现了原作中情景交融、真挚感人的画面。
王维的这首送别诗是千古绝唱,而唐先生的译文也堪称为英译本中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英译唐人绝句百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0.
[2]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唐一鹤.英译唐诗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