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合集下载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及赏析_写作技巧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及赏析_写作技巧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及赏析《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渭城朝雨浥轻尘⑵,客舍青青柳色新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⑷。

注释⑴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湿。

⑶客舍:旅店。

⑷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送元二使安西》诗意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别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解读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解读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解读唐代王之涣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描写唐代使者出使西域的古诗。

诗中表达了对远行使者的叮嘱、对西域的向往以及对国家荣誉的追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古诗进行解读。

首先,诗歌的开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营造了一个清新宜人的氛围。

渭城朝雨浥轻尘,描述了出行时柔和的雨水洗去了尘埃,给人以舒适和清新的感觉。

客舍青青柳色新,描绘了住宿的地方绿柳成荫,给人一种安逸的感受。

这种描绘方式把人们的情绪和环境融为一体,使读者在一开始就进入了诗歌的世界。

接着,诗人在第二、第三句“送君之涉瀼西望,水如天色笼晴川。

”中展示了对使者出行的关切和希望。

瀼西是陕西渭源县的古称,是使者过去的出发地。

水如天色笼晴川,形容水面上的景色宛如天空一般开阔,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

这里的描写凸显了诗人对使者的期待,并希望他能够成功地到达西域。

在第四句“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中,诗人描绘了西域的辽阔宽广之美。

山原旷其盈视,形容西域的山原广阔无垠,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川泽纡其骇瞩,描绘了西域的湖泊源流纵横交错,给人以震撼之感。

这样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西域的壮丽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西域地势的向往。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峨嵋卧久碧云深,温泉水滑洗凝脂。

”描写了西域的名山峨嵋和温泉之美。

峨嵋卧久碧云深,形容峨嵋山躺卧在云中,给人以神秘感;温泉水滑洗凝脂,描绘了温泉的清澈透明,洗去了肌肤的污垢。

这样的描写使诗歌更加生动,读者仿佛置身于西域的山水之中。

最后,诗歌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形成诗歌的结尾。

通过这两句,诗人表达了对使者的期待和对故乡的思念。

这也是诗歌的高潮部分,通过“寒梅著花未”,表达了对国家的荣誉和使者任务的重要性。

总结而言,《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通过描绘使者的出行情景、西域的壮丽景色、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国家荣誉的追求,展示了作者对远行者的希望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这种情感表达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非常常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

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原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一作:客舍依依杨柳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注释】(1)渭城曲:另题作《送元二使安西》,或名《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2)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yì):润湿。

(3)客舍:旅馆。

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4)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创作背景】这首《渭城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在“安史之乱”以后。

当时的社会,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

据《资治通鉴》756年(至德元年)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

”757年(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

”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兵力大量外调,而此诗约作于作者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

当王维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也考虑到了战争将对他们未来所产生的影响。

【赏析】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的句子,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

王维的这首诗之所以另有一题为《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

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

按白居易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题材广阔、内容丰富的诗歌作品。

诗中通过对元二使安西之行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社会繁荣的向往与期许。

本文将从诗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首先,本诗主题明确。

整首诗以送行为主线,围绕元二使安西之行展开,体现了唐代文人士大夫对国家的忧虑与期望。

诗中描绘了元二使离开洛阳、穿越河西走廊、远足到西域的过程,这充分展示了唐代疆域辽阔、官员驻外巡辅的背景。

其次,本诗情感真挚、抒发深情。

诗中描绘的不仅是元二使的行程,更是诗人对国家现状的关切和期望。

诗人通过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将个人的感情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展现了对国家繁荣安定的向往之情。

例如,“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乘风破雪山”这样的意象构建了一幅恢弘壮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旺的美好愿景。

最后,本诗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

诗中用充满感情的描写,如“云鬓花颜金步摇”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别离之情的深沉悲戚。

同时,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如“翠华想像空悠悠”的对比手法,使诗中的情感更加凸显,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

综上所述,王之涣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传达了诗人对国家繁荣安定的向往之情的优秀作品。

通过对元二使安西之行的描写,诗人成功地展现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期盼。

同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给人以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

这首诗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也在艺术上具备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描写手法,使得整首诗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注:本文所述为虚构内容,仅用于示范如何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写作。

实际写作过程中请参照题目所给的具体内容需求和格式要求进行创作。

同时,由于字数限制,本文仅为摘要,没有展开详细论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赏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赏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鉴赏这是唐代诗人王维送好友元常赴塞外从军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情画意,语言朴素,情感真挚,具有浓烈的人情味!不知道为什么,时常读来或者触情生情想起这首诗,总会觉得有一种暖流在心中迅速传递开来。

渭水北岸,一座宁静的小城,拂晓时分开始飘起了一阵小雨,淅淅沥沥,一些雨水顺着青瓦悄悄滑落在檐下,或者是从树叶上被风吹落吧,落在地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就这样惊醒了沉睡的人们。

王维起身推开窗户,迎面扑来一阵清新的空气,只见路面上湿漉漉的,已经有早起的人了,三三两两行走在街市,不见了往日街市上因为人来人往荡起的尘灰,有的打起油纸伞,有的没有打伞,就那么悠然地走着。

远远望去,几棵柳树泛起了绿的微光,那些枝叶似乎从来没有这么新鲜过。

王维伸出手试探一下,只有零星的雨丝,落在掌面,静静地。

他感觉到一丝凉意,心想今天是好友元常奔赴塞外的日子,不免怅然,“难道老天也知道元常要离我远去,将这原本尘灰的路面打扫干净,特意为远行的朋友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说了很多,酒也喝了不少,可面对即将远去千里塞外的老朋友,王维总觉得在心头赫然有一种缺失!人生的别离再一次展开时,是要叩问何年何月再次相见啊!元常确实喝了不少,已经有些醉意了,侧身对王维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多的酒也盛不下朋友的深情厚谊!元常此去塞外,与君日后要相隔万水千山,他日有故人来,定会捎书信再续诗情画意!”元常的话在王维心头顿时激起一层难以节制的感动,迅速传遍全身,涌向了眼睛,似乎要湿润了。

王维再一次斟满酒杯,端到元常面前,劝道:“干了这一杯酒吧,出来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了!”元常也不推辞,扬起脖子,一饮而尽,对着王维说:“一切尽在酒中!”说完紧紧握住王维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注释、原文及赏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注释、原文及赏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注释、原文及赏析原文: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注释: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浥(yì):润湿。

客舍:旅馆。

柳色:柳树象征离别。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赏析: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以行第相称,以表亲切和敬重。

元二是奉命出使,出使地点是安西,今新疆库车一带,唐朝在那里设有安西都护府。

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

渭城,是秦朝都城咸阳的故址,汉武帝元鼎三年改名渭城,是唐时送人赴西域的必经之地,位于长安西北,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早晨一场濛濛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

“浥”,湿润之意,朝雨不大不小,恰到好处,足见“浥”字准确生动。

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

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舍,瓦楞青青,路边柳色,新新如洗。

诗人以景衬情,为送别创造了抒情的氛围,富于柔情之美,好象朝雨有意为客洒扫拂尘似的,显得朝雨是那么多情,然景愈有情,愈加深不忍相别的感情。

“柳”既是写景补足朝雨,点明季节,又暗寓“留”之意,“柳”与“留”谐音双关,唐人离别常折柳相赠,这是当时习俗。

唐诗中折柳赠别的诗句很多,如李白“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劳劳亭》),刘禹锡“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杨柳枝》)等等。

诗人通过一、二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句由写景转入送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释义赏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释义赏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释义赏析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赏析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

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

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

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古诗。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分析其主题、形式和艺术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主题。

《送元二使安西》主要讲述了作者送别好友元二出使安西的情景。

古代的安西指的是西域,是唐代的新疆地区。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对远方异域的向往之情。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式。

《送元二使安西》共有七个句子,每句都是五言绝句,每首绝句的格律一致,符合唐代诗歌的基本形式。

这种规整的形式使整首诗读来朗朗上口,情绪饱满,给人以美感和节奏感。

再来,我们来探讨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首先,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

比如,诗的开头就以“峨嵋山下少人行”来描绘送行的情景,山的高峻使人感到壮阔,少人行则突出了送行者的孤独。

此外,诗中还用了“今夜”、“天朝”等词语,通过对时间和地点的描写,增加了诗歌的情感色彩。

其次,诗中融入了对远方的思念之情。

作者描绘了被送者去往的地方:“金戈铁马万里征”,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最后,诗末以“离别家园岁月多,聚散交游无限时”作结,表达了离别之后友情的持久和珍贵。

总的来说,王之涣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深情的送别之情和对远方的思念之情的佳作。

通过描写细腻的情绪和生动的画面,使读者对友情和离别产生共鸣。

同时,严谨的格律和整齐的结构也赋予这首诗以美感和韵律感。

该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被广泛传颂和欣赏。

以上是对《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的赏析。

通过对其主题、形式和艺术特点的分析,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首诗的内涵和魅力。

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情景仍然能够触动人们的心弦,展示了王之涣杰出的创作才华和对友情与离别的细腻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安西,安西都护府。

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

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计。

南朝江淹专门写了一篇《别赋》,赋的一开头就说。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送别曲也很多,汉横吹曲有《折杨柳》、《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等。

诗开头“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

“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

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

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

这可以使语言更精炼。

写离情别绪。

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

代人伤心,为人垂泪。

本诗写春朝两,下“襄轻尘”三字,表明两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

接着又说,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

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

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

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

此种写法。

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

然而。

诗人心甲已先装着一个“别”字。

虽有良辰胜景。

也无心流连。

别意正是以潜
意识的形式笼罩景物、环境的。

由此可以看到,主观情感在一篇抒情诗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中的关键词语是“柳色”。

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

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

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

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

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

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一事一物写入诗中,就使诗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

“柳色新”三字在诗中有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

“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关节。

后二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

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

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

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

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

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

这类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

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肠。

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

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将出阳关的入,内心无限凄凉。

前来送客的亲友自然也怀有同样的心情。

本诗中的元二的心情,当不胜故国他分之感。

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下,弥足珍贵。

“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可谓笔力千钧。

白居易《对酒》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

”可见此诗打动人心的力量。

正因为这首诗说出每个出关、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许多人的强烈共鸣,成为广泛传唱的出塞曲。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