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代谢与砷毒性作用机制的关系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单选题第一套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单选题第一套一、单项选择题1.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好发年龄是()A.0~10岁B.15~20岁C.25~35岁D.40~50岁E.55~65岁2.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在无外来含碘的食物下,水碘含量可用于衡量当地居民摄碘量,当饮水碘含量低于多少时,可有碘缺乏病的流行()A.<1μg/LB.<5μg/LC.10μg/LD.20μg/LE.50μg/L3.当碘摄入量低于多少时可发生碘缺乏病的流行()A.5μg/dB.20μg/dC.40μg/dD.75μg/dE.150μg/d4.下列关于砷"三致"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目前尚未见砷对人的致畸胎作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B.短期体外筛检实验从不同水平、不同角度证明了砷具有较强的致突变作用C.砷致人类癌症的内在理论基础是体细胞突变学说D.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砷具有致癌作用E.WHO已将砷定为确认致癌物5.在下列症状中哪一条不是慢性地方性硒中毒的特异性表现()A.毛发脱落B.指甲脱落C.皮肤湿疹D.脚趾干性坏疽E.运动障碍6.下列哪种作物中含硒量较高()A.小麦B.xxC.水稻D.大蒜E.黄豆7.地方性氟中毒发病明显增加一般在()A.6岁以后B.16岁以后C.26岁以后D.36岁以后E.46岁以后8.下列哪种症状不是慢性砷中毒的特异性表现(A.皮肤色素代谢异常B.掌跖部皮肤角化C.末梢神经炎D.乌脚病E.麻痹性震颤9.在下列因素中哪一条不是克山病的致病原因(A.环境硒水平过低B.柯萨奇病毒感染C.营养素失衡D.环境硒水平过高E.真菌污染粮食10.3价砷在机体内蓄积量较高的组织是()A.肝脏B.毛发、皮肤C.肺、脾D.肠、胃E.肾脏11.不易受镰刀菌污染的粮食是()A.小麦B.玉米))C.大米D.黄豆E.小米12.在下列成土母岩中,含砷化物较高的岩石是()A.火成岩B.页岩C.花岗岩D.冰晶岩E.云母13.大骨节病临床症状最明显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E.秋冬之交14.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一般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A.妇女生育、授乳B.性别C.饮水含氟量D.年龄E.营养不良15.下列哪种疾病不属于化学性元素性地方病()A.克山病B.氟斑牙C.黑脚病D.水俣病E.克汀病16.确定高砷病区时,水中砷浓度的界限值为()A.L以上B.L以上C.L以上D.L以上E.L以上17.预防人群碘缺乏病的最方便而实用的措施是())A.在食盐中加入碘化钾或碘酸钾B.在食用油中加入碘盐C.消除其他致甲状腺肿的物质D.净化或更换水源E.服用含碘药物18.砷中毒引起的皮肤色素异常主要发生在()A.面部B.眼睑、腋窝等皱褶处C.腹背部D.四肢皮肤E.裸露皮肤部位19.碘缺乏病可表现为()A.智力低下B.骨质硬化与骨质疏松C.多发性病理骨折D.视野缩小E.皮肤色素沉着20.下列诸因素中不属于大骨节病病因的是()A.环境硒水平过低B.真菌毒素污染玉米C.饮用水有机物污染严重D.真菌毒素污染小麦E.环境放射性物质污染21.某地区有部分儿童出现智力低下,而其他方面发育正常,应重点考虑()A.汞中毒B.铅中毒C.砷中毒D.碘缺乏病E.氟中毒22.以下哪一项措施对预防地方性碘缺乏病没有作用()A.饮水加碘B.食盐加碘C.多吃海产品D.服用促甲状腺激素E.服用碘剂23.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废弃物的排放B.生物性病原体的传播C.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D.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少E.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24.饮水中碘含量与甲状腺肿患病率的曲线关系是()A.U型B.S型C.剂量一反应关系D.剂量一效应关系E.以上都不是25.关于判断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不正确的是()A.疾病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B.与该地区某种化学元素之间关系密切C.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有明显的剂量一反应关系D.受害人群广泛性及是否暴发流行E.疾病的发生在不同时间、地点、人群中有同样的相关性26.关于克山病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环境硒水平过低伴营养素失衡是克山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B.克山病年度发病率波动较大,有高发年、低发年、平年之区别C.北方地区克山病由于多集中在11月至翌年2月,故被称为"冬季型"D.急型克山病多见于成人,但大龄儿童亦是高发人群E.潜在型克山病仅由急型、亚急型、慢型转变而成27.请指出下列描述中哪一条不属于克山病的流行特征()A.机关团体多发B.农业人口多发C.年度多发D.家庭中多发E.季节多发28.缺碘导致甲状腺肿的机制是()A.甲状腺对碘的浓集能力下降B.妨碍酪氨酸的氧化,使甲状腺素合成减少C.促使碘从甲状腺中排出增加D.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使血浆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E.抑制甲状腺对碘的吸收利用能力,使甲状腺素合成减少29.碘缺乏病可对人体产生的多种危害中不包括()A.胎儿早产、死产B.单纯性聋哑C.视野缩小D.甲状腺肿E.克汀病30.我国推荐的碘供给量为()A.100μg/dB.150μg/dC.200μg/dD.300μg/dE.400μg/d31.下列土壤中含硒量相对较低的是()A.棕褐土壤B.红黄土壤C.沙粒土壤D.黑粘土壤E.褐粘土壤32.在下列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中,最易受砷的影响,从而表达异常的是()A.C-mycB.P53C.bcl-2D.bcl-xE.bcl-133.下列几条解释中,哪一条不是硒的毒作用机制()A.自由基形成B.酶活性抑制C.S-腺苷蛋氨酸耗损D.产生活性氧E.遗传性状突变34.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率逐渐下降的年龄为()A.1~10岁B.15~20岁C.25~35岁D.40岁以后E.50岁以后35.下列哪组人群为克山病的高发人群()A.成年男性B.老年女性C.儿童、生育期妇女D.老年男性E.婴幼儿36.按氟斑牙的Dean分度标准,若釉质表面失去光泽,可见明显的白垩样改变,但不超过牙面的50%,应判定为氟斑牙()A.可疑B.很轻C.轻度D.中度E.重度37.在下列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中,最易受砷的影响,从而表达异常的是()A.C-mycB.P53C.bcl-2D.bcl-xE.bcl-138.地方性氟中毒最主要是由于哪种因素引起的()A.食物氟含量过高B.土壤中氟含量过高C.饮水氟含量过高D.饮水氟含量过低E.维生素A和钙缺乏39.下列哪种方法不适用于防治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A.更换适宜的水源B.防止环境污染C.加强营养D.补充机体缺乏的元素E.对环境中过多元素进行降解40.在大骨节病人群筛查中,必须拍摄X线片的部位是()A.右手(包括腕关节)B.左手(包括腕关节)C.左脚(包括踝关节)D.右脚(包括踝关节)E.右腿膝骨节41.我国推荐的碘供给量为()A.100μg/dB.150μg/dC.200μg/dD.300μg/dE.400μg/d42.下列哪一项不是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制()A.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加B.甲状腺素合成减少C.促使甲状腺增生肥大D.促甲状腺素分泌减少E.甲状腺胶质过量分泌43.关于硒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硒酸盐较易溶解,因此最容易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B.碱金属硒化物因水溶性差,易被黏土矿物胶体吸附,故很不容易被溶解、吸收C.土壤的硒含量受土壤pH值、氧化还原状态及土壤中胶体和腐殖质含量的影响D.人体内硒几乎全部来自于粮食E.红黄土壤生产的农作物(如粮食、蔬菜)硒含量较低;棕褐土壤生产的粮菜硒含量相对较高44.下列关于氟中毒的论述中错误的是()A.发病与性别无关B.氟斑牙多见于乳牙C.患氟斑牙不一定伴氟骨症D.氟骨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E.氟骨症多发病于10岁以后45.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没有下列哪项流行特点()A.农村多发于城市B.与微量元素的地质化学分布有关C.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D.渔民高发E.沿海地区发病少46.下列几条解释中,哪一条不是硒的毒作用机制()A.自由基形成B.酶活性抑制C.S-腺苷蛋氨酸耗损D.产生活性氧E.遗传性状突变47.碘缺乏病可对人体产生的多种危害中不包括().A.胎儿早产、死产B.单纯性聋哑C.视野缩小D.甲状腺肿E.克汀病48.下列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判定条件在中,正确的是(A.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B.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C.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性别差异D.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E.疾病的发生与营养状态有关49.吸收入血的砷化物与下列哪种物质结合能力较强()A.羟基B.甲基C.巯基)D.二甲基E.羧基50.下列哪组疾病属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A.黑脚病,痛痛病B.水俣病,地方性氟中毒C.黑脚病,碘缺乏病D.心血管病,黑脚病E.痛痛病,地方性氟中毒51.下列关于氟中毒的论述中错误的是()A.发病与性别无关B.氟斑牙多见于乳牙C.患氟斑牙不一定伴氟骨症D.氟骨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E.氟骨症多发病于10岁以后52.下列描述大骨节病流行特征中不正确的是()A.我国大骨节病主要分布于自东北至西南延伸的一条宽阔带状区域内B.大骨节病性别间差异不明显,但16岁以上的青年及成人患者,男性略高于女性C.大骨节病的发病与病区居住年限有关D.不同民族、职业发病率之间无差异E.大骨节病在一年各季节中发病率有很大差别53.地方性疾病主要是指A.区域内的传染病B.自然疫源性疾病C.地质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D.环境公害病E.种族遗传性疾病54.碘缺乏病患病率的特点是()A.山区>丘陵>平原B.山区>平原>丘陵C.丘陵>山区>平原D.丘陵>平原>山区E.以上都不对55.地方性克汀病流行的条件是碘的摄入量低于40μg/d,人群中尿碘低于()A.25μg/dB.35μgg/dC.45μg/dD.55μg/dE.65μg/d56.下列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判定条件在中,正确的是(A.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B.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C.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性别差异D.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E.疾病的发生与营养状态有关57.成人最低生理需碘量约为()A.75μg/dB.100μg/dC.150μg/dD.200μg/dE.250μg/d58.氟骨症发病一般在()A.10岁以后B.6岁以后C.20岁以后D.40岁以后E.55岁以后59.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主要是()A.改水B.饮水加除氟剂C.种植吸氟植物D.食物除氟E.治疗氟斑牙60.亚急型克山病高发年龄组人群是()A.2~6岁组儿童B.10~20岁组男性)C.10~20岁组女性D.老年男性E.老年女性61.有关砷诱发脂质过氧化的机制,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砷参与机体甲基化代谢过程从而诱发脂质过氧化B.砷暴露可抑制机体产生金属硫蛋白,金属硫蛋白诱导不良时,抗氧化能力随之减弱C.激活肺泡巨噬细胞引起肺组织氧化损伤D.使金属硫蛋白诱导能力下降E.使机体抗氧化防御体系平衡失调62.地方性氟中毒最主要是由于哪种因素引起的()A.食物氟含量过高B.土壤中氟含量过高C.饮水氟含量过高D.饮水氟含量过低E.维生素A和钙缺乏63.下列关于碘缺乏病的论述中,错误的是()A.碘缺乏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地方病B.女性患病率一般高于男性C.该病的流行与自然地理因素密切相关D.平原高于山区E.内陆高于沿海64.吸收入血的砷化物与下列哪种物质结合能力较强(A.羟基B.甲基C.巯基D.二甲基E.羧基65.下列成土母岩中含硒量相对较高的是()A.沉积岩B.花岗岩C.变质岩D.冰晶岩E.火成岩)66.下列几种血清酶中哪一种不是克山病心肌酶学检验指标()A.肌酸磷酸激酶B.谷草转氨酶C.乳酸脱氢酶D.胆碱酯酶E.乳酸脱氢酶同工酶67.为了预防大骨节病,应增加膳食中哪种谷物的比例()A.小麦B.玉米C.大米D.高粱E.小米68.砷致血管内皮细胞NO合成减少及生物调节功能下降的主要机制是抑制内皮细胞中哪种酶的活力()A.谷胱甘肽转移酶B.NO合酶C.单氨氧化酶D.甲基转移酶E.谷丙转氨酶69.在消化道内吸收率较高、吸收速度较快的砷是()A.5价砷B.3价砷C.一甲基胂D.二甲基胂E.三甲基胂70.一般认为氟中毒的发病机制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A.氟与钙结合沉降在骨中B.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C.形成氟磷灰石D.使恒齿的牙釉质钙化变色E.使牙釉质疏松多孔71.下列关于氟中毒的论述中正确的是()A.发病与年龄无关B.发病具有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病情较重C.氟骨症发病主要在婴幼儿时期D.氟斑牙多见于乳牙E.非病区迁入者氟骨症发病时间一般较病区居民短72.目前我国预防地方性碘缺乏病的最主要措施是()A.增加食物中碘的比例B.提倡用碘油C.多吃海带D.供给碘化食盐E.改善居住环境73.在土壤中施入下列哪种物质,可以减少植物对硒的吸收()A.草木灰B.碳酸钙C.碳酸胺D.农家肥E.尿素74.下列几条生化指标中,哪一项不属于反映克山病胶原代谢紊乱的指标()A.尿羟脯氨酸B.尿羟赖氨酸C.尿微球蛋白D.硫酸软骨素含量E.硫酸软骨素酸化程度75.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最主要病因是()A.饮水中缺碘B.摄碘量不足或过高C.促甲状腺肿物质增加D.遗传缺陷E.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76.下列哪种方法不适用于防治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A.更换适宜的水源B.防止环境污染C.加强营养D.补充机体缺乏的元素E.对环境中过多元素进行降解77.下列哪种元素与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无关()A.P B.IC.SeD.AsE.78.关于地方性氟中毒,说法错误的是()A.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B.目前尚无针对地方性氟中毒的特效治疗方法C.氟骨症分为硬化型、疏松型、软化型和混合型D.本病的根本预防措施是减少氟的摄入量E.地方性氟中毒非骨相损害中以神经系统损害多见79.导致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防治工作复杂性的最主要原因是(A.病区居民营养素摄入不足B.地球表面某种化学元素分布不均衡C.病区经济发展滞后D.同一地区多种病因元素并存E.病区居民有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惯80.化学结构中含有硒蛋白的酶是()A.谷氨酰胺转肽酶B.碱性磷酸酶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D.丙酮酸氧化酶E.胆碱酯酶81.下列哪一项与地方性甲状腺肿有联系()A.深井水B.河流下游多发C.青春期发病增加D.男性患者多E.家族遗传)82.因地质地理原因,使某地区土壤饮水中微量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导致该地区居民发生一种特殊性疾病,该病是()A.公害病B.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C.慢性营养性缺乏病D.代谢障碍病E.自然疫源病83.按氟斑牙的Dean分度标准,若釉质表面失去光泽,可见明显的白垩样改变,但不超过牙面的50%,应判定为氟斑牙()A.可疑C.轻度D.中度E.重度84.对慢性砷中毒病人有效的解毒剂是()A.硫代硫酸钠B.依地酸二钠C.二巯基丙磺酸钠D.氨基磺酸钠E.碳酸氢钠85.下列哪一项不是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制()A.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加B.甲状腺素合成减少C.促使甲状腺增生肥大D.促甲状腺素分泌减少E.甲状腺胶质过量分泌86.下列哪组人群为克山病的高发人群()A.成年男性B.老年女性C.儿童、生育期妇女D.老年男性8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没有下列哪项流行特点()A.农村多发于城市B.与微量元素的地质化学分布有关C.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D.渔民高发E.沿海地区发病少88.碘缺乏病的流行特征,不正确的是()A.山区患病率高于平原B.内陆患病率高于沿海C.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D.青春期发病率高E.男性多于女性89.下列关于砷代谢及毒作用机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五价砷能阻断肝细胞线粒体中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从而抑制ATP的合成B.在消化道内,五价砷比三价砷易吸收C.三价砷可使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平衡失调,引起脂质过氧化损伤D.三价砷和酶的结合不稳定,能自行水解,使酶的活性恢复E.五价砷主要以砷酸盐形式蓄积于骨组织中90.稳定潜在型克山病,对诊断有意义的心电图改变是()A.T波低平B.S-T段压低C.Q-T间期延长D.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E.S-T段抬高91.吸收入血的5价砷最易蓄积的组织是()A.神经组织B.脂肪组织C.结缔组织D.肝、肾、肺、脾E.骨组织92.关于硒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硒酸盐较易溶解,因此最容易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B.碱金属硒化物因水溶性差,易被黏土矿物胶体吸附,故很不容易被溶解、吸收C.土壤的硒含量受土壤pH值、氧化还原状态及土壤中胶体和腐殖质含量的影响D.人体内硒几乎全部来自于粮食E.红黄土壤生产的农作物(如粮食、蔬菜)硒含量较低;棕褐土壤生产的粮菜硒含量相对较高93.在大骨节病人群筛查中,必须拍摄X线片的部位是()A.右手(包括腕关节)B.左手(包括腕关节)C.左脚(包括踝关节)D.右脚(包括踝关节)E.右腿膝骨节94.地方性氟中毒可表现为()A.智力低下B.骨质硬化与骨质疏松C.多发性病理骨折D.视野缩小E.皮肤色素沉着95.除重病区外,地方性甲状腺肿患病率两性差异最大的年龄为(A.1~10岁B.15~20岁C.25~35岁D.40岁以后E.50岁以后96.下列几条描述中哪一条不属于克山病的最基本病理改变()A.骨骺板软骨破坏B.关节面软骨结构破坏C.骨干与骺板骨性愈合D.广泛性骨质脱钙E.关节面凹凸不平97.在克山病区人群膳食中,下列哪种元素可促进硒的排泄()A.氟B.钼)C.钙E.锰98.下列哪一种不是硒抑制的某些脱氢酶体系中的酶()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B.琥珀酸脱氢酶C.丙酮酸脱氢酶D.细胞色素氧化酶E.蛋氨酸腺苷转移酶99.描述地方病的流行特征时,最常用的疾病统计指标是()A.续发率B.患病率C.治愈率D.生存率E.罹患率100.三氧化二砷进入细胞内与游离巯基结合后,选择性地激活了下列哪种物质,从而使细胞内信号传导异常()A.腺苷酸环化酶系统B.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C.丙酮酸脱氢酶系统D.混合功能氧化酶体系E.芳烃羟化酶体系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单选题第二套1.在克山病区人群膳食中,下列哪种元素可促进硒的排泄()A.氟C.钙D.碘E.锰2.当碘摄入量低于多少时可发生碘缺乏病的流行()A.5μg/dB.20μg/dC.40μg/dD.75μg/dE.150μg/d3.氟骨症发病一般在()A.10岁以后B.6岁以后C.20岁以后D.40岁以后E.55岁以后4.下列几条生化指标中,哪一项不属于反映克山病胶原代谢紊乱的指标()A.尿羟脯氨酸B.尿羟赖氨酸C.尿微球蛋白D.硫酸软骨素含量E.硫酸软骨素酸化程度5.下列哪一项与地方性甲状腺肿有联系()A.深井水B.河流下游多发C.青春期发病增加D.男性患者多E.家族遗传6.在下列症状中哪一条不是慢性地方性硒中毒的特异性表现()A.毛发脱落B.指甲脱落C.皮肤湿疹D.脚趾干性坏疽E.运动障碍7.3价砷在机体内蓄积量较高的组织是()A.肝脏B.毛发、皮肤C.肺、脾D.肠、胃E.肾脏8.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最主要病因是()A.饮水中缺碘B.摄碘量不足或过高C.促甲状腺肿物质增加D.遗传缺陷E.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9.地方性氟中毒发病明显增加一般在()A.6岁以后B.16岁以后C.26岁以后D.36岁以后E.46岁以后10.下列几条描述中哪一条不属于克山病的最基本病理改变(A.骨骺板软骨破坏B.关节面软骨结构破坏C.骨于与骺板骨性愈合D.广泛性骨质脱钙E.关节面凹凸不平11.成人最低生理需碘量约为()A.75μg/dB.100μg/dC.150μg/dD.200μg/dE.250μg/d )12.砷中毒引起的皮肤色素异常主要发生在()A.面部B.眼睑、腋窝等皱褶处C.腹背部D.四肢皮肤E.裸露皮肤部位13.关于判断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不正确的是()A.疾病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B.与该地区某种化学元素之间关系密切C.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D.受害人群广泛性及是否暴发流行E.疾病的发生在不同时间、地点、人群中有同样的相关性14.吸收入血的5价砷最易蓄积的组织是()A.神经组织B.脂肪组织C.结缔组织D.肝、肾、肺、脾E.骨组织15.下列几种血清酶中哪一种不是克山病心肌酶学检验指标()A.肌酸磷酸激酶B.谷草转氨酶C.乳酸脱氢酶D.胆碱酯酶E.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6.下列关于碘缺乏病的论述中,错误的是()A.碘缺乏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地方病B.女性患病率一般高于男性C.该病的流行与自然地理因素密切相关D.平原高于山区E.内陆高于沿海17.下列哪一种不是硒抑制的某些脱氢酶体系中的酶()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B.琥珀酸脱氢酶C.丙酮酸脱氢酶D.细胞色素氧化酶E.蛋氨酸腺苷转移酶18.下列哪种作物中含硒量较高()A.小麦B.玉米C.水稻D.大蒜E.黄豆19.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主要是()A.改水B.饮水加除氟剂C.种植吸氟植物D.食物除氟E.治疗氟斑牙20.关于克山病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环境硒水平过低伴营养素失衡是克山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B.克山病年度发病率波动较大,有高发年、低发年、平年之区别C.北方地区克山病由于多集中在11月至翌年2月,故被称为“冬季型”D.急型克山病多见于成人,但大龄儿童亦是高发人群E.潜在型克山病仅由急型、亚急型、慢型转变而成21.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率逐渐下降的年龄为()A.1~10岁B.15~20岁C.25~35岁D.40岁以后E.50岁以后22.下列土壤中含硒量相对较低的是()A.棕褐土壤B.红黄土壤C.沙粒土壤D.黑粘土壤E.褐粘土壤23.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废弃物的排放B.生物性病原体的传播C.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D.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少E.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24.砷致血管内皮细胞NO合成减少及生物调节功能下降的主要机制是抑制内皮细胞中哪种酶的活力()A.谷胱甘肽转移酶B.NO合酶C.单氨氧化酶D.甲基转移酶E.谷丙转氨酶25.请指出下列描述中哪一条不属于克山病的流行特征()A.机关团体多发B.农业人口多发C.年度多发D.家庭中多发E.季节多发26.化学结构中含有硒蛋白的酶是()A.谷氨酰胺转肽酶B.碱性磷酸酶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D.丙酮酸氧化酶E.胆碱酯酶27.下列诸因素中不属于大骨节病病因的是()A.环境硒水平过低B.真菌毒素污染玉米C.饮用水有机物污染严重D.真菌毒素污染小麦E.环境放射性物质污染28.下列关于砷代谢及毒作用机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五价砷能阻断肝细胞线粒体中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从而抑制ATP的合成B.在消化道内,五价砷比三价砷易吸收C.三价砷可使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平衡失调,引起脂质过氧化损伤D.三价砷和酶的结合不稳定,能自行水解,使酶的活性恢复E.五价砷主要以砷酸盐形式蓄积于骨组织中29.在消化道内吸收率较高、吸收速度较快的砷是()A.5价砷B.3价砷C.一甲基胂D.二甲基胂E.三甲基胂30.不易受镰刀菌污染的粮食是()A.小麦B.玉米C.大米D.黄豆E.小米31.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一般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A.妇女生育、授乳B.性别C.饮水含氟量D.年龄E.营养不良32.碘缺乏病患病率的特点是()A.山区>丘陵>平原B.山区>平原>丘陵C.丘陵>山区>平原D.丘陵>平原>山区E.以上都不对33.亚急型克山病高发年龄组人群是()A.2~6岁组儿童B.10~20岁组男性C.10~20岁组女性D.老年男性)E.老年女性34.对慢性砷中毒病人有效的解毒剂是()A.硫代硫酸钠B.依地酸二钠C.二巯基丙磺酸钠D.氨基磺酸钠E.碳酸氢钠35.预防人群碘缺乏病的最方便而实用的措施是()A.在食盐中加入碘化钾或碘酸钾B.在食用油中加入碘盐C.消除其他致甲状腺肿的物质D.净化或更换水源E.服用含碘药物36.导致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防治工作复杂性的最主要原因是()A.病区居民营养素摄入不足B.地球表面某种化学元素分布不均衡C.病区经济发展滞后。
砷代谢 同位素标记

砷代谢同位素标记砷代谢中的同位素标记砷是一种有毒的类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环境中。
了解其代谢途径对于评估其毒性作用和开发解毒策略至关重要。
同位素标记技术为研究砷代谢提供了宝贵的工具。
砷的同位素砷有几种天然存在的同位素,包括稳定的75As和79As,以及放射性的73As和74As。
其中,74As的半衰期为17.8天,是用于代谢研究的理想放射性同位素。
同位素标记方法同位素标记技术涉及将标记的砷原子引入到生物系统中。
常用的方法包括:砷酸盐内服:将标记的砷酸盐溶液给受试者口服,使其通过消化道吸收。
注射:将标记的砷化合物直接注射到受试者体内。
细胞培养:将标记的砷化合物添加到细胞培养物中,研究其在细胞内的代谢。
砷代谢途径的同位素标记同位素标记技术已用于阐明砷的代谢途径。
砷进入人体后,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代谢:甲基化途径:砷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甲基化,形成单甲基砷(MMA)、二甲基砷(DMA)和三甲基砷(TMA)。
还原途径:砷通过还原反应转化为亚砷(As3+)和砷化氢(AsH3)。
同位素标记在砷毒性研究中的应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广泛用于研究砷的毒性作用。
通过跟踪标记的砷原子在体内的分布和清除,研究人员可以确定:砷在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积累模式。
砷的毒性效应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机制。
砷解毒剂和其他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同位素标记在砷生物转化研究中的应用同位素标记还可以帮助阐明砷的生物转化过程。
通过研究标记的砷化合物的代谢产物,研究人员可以:识别参与砷代谢的酶和代谢途径。
确定砷在环境中的转化和降解路径。
评估砷对微生物和植物群的潜在影响。
结论同位素标记技术是研究砷代谢和毒性的强有力工具。
通过使用标记的砷原子,研究人员可以跟踪其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清除,以及深入了解其对生物系统的影响。
这项技术在制定砷解毒策略、评估环境砷污染以及阐明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砷中毒原理

砷中毒原理砷是一种常见的重金属元素,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工业生产中。
然而,长期接触或摄入过量的砷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导致砷中毒。
砷中毒是一种严重的中毒症状,它对人体的各个系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了解砷中毒的原理对于预防和治疗砷中毒至关重要。
砷中毒的原理主要包括砷的摄入途径、砷的代谢途径和砷对人体的毒性作用。
首先,砷可以通过吸入、食物和饮水等途径进入人体内部。
其中,饮用含砷量超标的地下水是砷中毒的主要途径之一。
其次,一旦砷进入人体内部,它会经过一系列的代谢途径,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砷会与人体内的各种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
最后,砷对人体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细胞和器官的损害,它可以影响DNA合成、蛋白质合成和细胞呼吸等生物化学过程,导致细胞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甚至引起组织坏死和器官功能衰竭。
砷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种类型。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头痛、昏迷甚至死亡等症状,通常是由于误食或吸入高浓度砷化合物所致。
而慢性中毒则是由长期接触低浓度砷化合物所引起,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慢性皮肤病、神经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肾功能损害等。
这些临床表现是由于砷对人体各个系统的毒性作用所导致的,它们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针对砷中毒的原理,预防和治疗工作至关重要。
首先,应加强对砷中毒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砷中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其次,应加强环境监测和控制,减少砷在环境中的污染和积累。
此外,还应加强对饮用水和食品中砷含量的监测和控制,确保人们的饮食安全。
对于已经发生砷中毒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解毒治疗,减轻症状和防止病情恶化。
总之,砷中毒是一种严重的中毒症状,它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了解砷中毒的原理对于预防和治疗砷中毒至关重要。
只有加强对砷中毒的认识、加强环境监测和控制、保障食品和饮水安全,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砷中毒,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砷中毒的生化机理

砷中毒的生化机理
砷中毒的生化机理是指砷元素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后,影响细胞的生化过程和代谢,导致中毒的机制。
1. 阻碍酶活性:砷元素可以与酶活性相关的硫醇基团结合,从而干扰酶的正常功能。
砷主要与多种酶如脱氢酶、羟化酶以及多种金属-硫蛋白酶等发生反应,抑制其催化作用,影响多种
生化代谢过程。
2. 干扰ATP的合成:砷元素可以与关键酶ATP酰基转移酶结合,破坏细胞内ATP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能量供应不足,
影响细胞的生化代谢功能。
3. 增强氧化应激:砷中毒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可以直接损伤细胞的生物分子,如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造成细胞的氧化应激。
4. 干扰细胞信号传导:砷元素干扰了一些内源性信号传导途径,如干扰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DNA复制和修复过程、细胞生
长因子的诱导等,从而导致细胞的异常。
5. 改变DNA结构和功能:砷元素可以与DNA结合,干扰
DNA的构象和稳定性,导致DNA损伤和突变,进而影响基因的正常表达和遗传信息传递。
总之,砷中毒的生化机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阻碍酶活性、干扰ATP合成、增强氧化应激、干扰细胞信号传
导和改变DNA结构和功能等。
这些机制共同导致了细胞的功能受损和异常,从而引起中毒症状和各种相关的生理变化。
砷代谢相关功能基因

砷代谢相关功能基因砷是一种重金属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
在环境中的砷主要以无机砷的形式存在,如三价砷(As3+)和五价砷(As5+)。
无机砷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大的危害,长期暴露于高砷环境中会导致多种疾病,如皮肤病、癌症等。
然而,人体对砷的代谢能力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砷代谢相关功能基因就是指与砷代谢过程密切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影响着人体对砷的吸收、转运、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研究表明,砷代谢相关功能基因与个体对砷的敏感性和代谢能力密切相关。
在人体内,砷主要通过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然后被肝脏代谢。
在这个过程中,砷与谷胱甘肽(GSH)等物质发生反应,形成三价砷代谢产物,如三甲基砷(MMA)和五甲基砷(DMA)。
这些代谢产物进一步被转运至尿液中排出体外。
砷代谢相关功能基因参与了砷代谢过程的各个环节。
例如,砷转运蛋白基因(ABCC2、ABCC3、ABCC4)参与了砷的转运过程,调节砷的吸收和排泄。
砷甲基转移酶基因(AS3MT)则参与了砷的代谢过程,催化砷与GSH等物质的反应。
此外,还有一些基因如砷还原酶基因(ACR3、ACR2)和砷甲基化酶基因(Cyt19)等也参与了砷代谢过程的调控。
砷代谢相关功能基因的多态性是导致个体对砷敏感性和代谢能力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基因型的人在砷暴露后,对砷的反应和代谢能力会有所不同。
例如,研究发现,AS3MT基因的多态性与个体对砷的代谢能力密切相关。
某些基因型的人对砷的甲基化能力较强,能够更有效地将砷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从而降低了对砷的暴露和毒性。
而另一些基因型的人则对砷的代谢能力较弱,容易导致砷在体内的积累和毒性效应。
除了基因的多态性,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砷代谢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和调控。
研究发现,饮食中富含甲基供体的食物,如大蒜、海带等,可以增强AS3MT基因的表达,促进砷的甲基化代谢。
而缺乏这些甲基供体的饮食则可能降低砷的代谢能力,增加对砷的暴露风险。
体内 砷代谢

体内砷代谢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体内砷代谢是人体内砷元素在代谢过程中的转化和处理过程。
砷是一种常见的毒性元素,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等途径进入人体内,对人体的心血管、呼吸、消化系统等部位造成危害。
人体内砷元素的代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本文将从砷元素的来源、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砷元素的来源砷元素主要来源于水、土壤、大气等环境中的砷化合物。
水是人体摄入砷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些地下水中含有很高的砷浓度,长期饮用这些水源可能引起慢性砷中毒。
土壤中的砷也可能通过作物、蔬菜等食物链进入人体内,引发砷中毒。
空气中的燃煤、烟草等中也含有砷元素,长时间暴露在这些环境中也可能导致砷中毒。
二、砷元素的吸收人体对砷元素有一定的吸收能力,砷主要通过口腔、肠道和皮肤三种途径进入人体。
肠道是砷元素吸收的主要途径。
砷元素主要以无机砷的形式存在,其主要被吸收。
砷的吸收与营养状况、体内其他元素的含量等因素有关。
酸性环境、缺铁、维生素C等都会增加砷元素的吸收。
三、砷元素的分布人体内砷元素主要分布在肝脏、肾脏、皮肤和头发中。
肝脏是砷元素代谢的主要部位,砷被吸收后首先经过肝脏的代谢。
肝脏中的一些酶参与了砷代谢的过程,将砷转化为更容易排泄的形式。
肾脏是排泄砷元素的主要器官,其中的尿液中会含有大部分体内砷元素的排泄产物。
皮肤和头发中的砷元素主要是由肝脏排泄出来的。
四、砷元素的代谢砷元素在人体内主要以有机砷和无机砷两种形式存在。
有机砷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的,主要以海产品中的甲基化三价砷为主,其毒性较低。
无机砷是较毒性的形式,主要以砷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包括一价砷(As+)、三价砷(As3+)和五价砷(As5+)等。
无机砷经过肝脏的代谢后,会被转化为甲基化三价砷,经过尿液排泄出体外。
五、砷元素的排泄体内砷元素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出体外,尿液中会含有大部分砷元素的代谢产物。
少量的砷元素也会通过汗液、呼气等途径排除出体外。
体内 砷代谢

体内砷代谢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体内砷代谢是指人体对砷元素的吸收、转运、代谢和排泄过程。
砷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存在于土壤、水源、空气中,人们长期接触砷元素可能会引发健康问题。
了解人体内砷的代谢过程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摄入的砷主要通过口服和吸入两种途径进入体内。
口服途径是最主要的途径,人们通过饮食、饮水等途径摄入砷元素。
吸入途径主要是由于空气中的砷颗粒被吸入呼吸道而进入体内。
无论是哪种途径,砷元素都会在体内发生一系列的代谢过程。
砷元素一旦进入体内,会被吸收到血液中,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被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中。
在组织器官中,砷元素会发生代谢反应,包括还原、氧化、甲基化等过程。
这些代谢反应会影响砷元素的毒性和活性。
砷元素主要以无机砷和有机砷两种形式存在于体内,它们的毒性和代谢途径也有所不同。
无机砷主要在肝脏中通过还原和氧化反应代谢为甲砷酸和亚砷酸等代谢产物后被排泄出体外。
而有机砷主要存在于鱼类和贝类食物中,人体对其吸收率较低,同时在体内也会发生甲基化反应,转化为甲基砷酸等代谢产物,最终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砷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营养状况、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
体内维生素C和硒等抗氧化物质能够减少砷的毒性作用,而铜元素可能增加砷的毒性。
体内甲基化酶的活性也会影响砷的代谢途径。
砷的代谢过程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长期接触砷元素可能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如皮肤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了解砷的代谢途径不仅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还可以指导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工作。
人体内砷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砷的代谢途径,可以更好地了解砷元素的毒性和活性,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也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减少砷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文章结束】。
第二篇示例:体内砷代谢是指砷元素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排泄等过程。
砷价态与砷中毒相关性研究

砷价态与砷中毒相关性研究砷是地壳中第20种最常见的元素,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有毒类金属元素之一。
砷能以四种不同的价态(As3-“、AsO、As3+和As5+)存在,无机砷的主要形态是胂(As3-)、亚砷酸盐(As3+)和砷酸盐(As5+)。
大多数无机砷化合物的毒性较有机砷化合物大。
过量长期饮用砷浓度超过标准的高砷水,将导致发生慢性砷中毒。
1 水化学环境和水中砷的价态对砷中毒的影响中国各饮水型砷中毒病区的水化学特点受沉积环境和气候因素所控制,砷中毒的流行和发病程度与其地下水的水化学环境、水中砷的形态和价态有密切联系。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证实:我国台湾、新疆、内蒙古、山西、吉林等省(自治区)饮水型砷中毒病区环境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除台湾外),均属干旱半干旱区,各病区多分布在沉积盆地中心或平原内相对低洼的地带,饮用的地下水均取自中新生代地层。
不同病区病情存在差异。
砷中毒病情不仅与总砷含量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还与As3+和甲基胂的浓度直接相关。
新疆和吉林病区地下水为以无机砷中As5+为主的氧化环境,这是其病区患病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对山西省大同盆地砷中毒区的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盆地周边岩石、煤系地层为富砷岩系,构成砷的原生物源。
富炭质含水层的还原环境促使As5+向As3+转化,提高了水的毒性,加剧了砷中毒的发生。
通过对大同盆地、内蒙古河套地区地砷病患者和对照者的生活饮用水进行采样,分析结果显示大同盆地地砷病病区中水砷价态分布以As3+为主。
李述刚等对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砷中毒病区的研究还发现:水体基质不同及采样、运输和保存样品的过程会造成As3+被氧化为As5+,导致不能精确测量不同价态砷暴露水平,说明现场即刻测量砷可以更为准确地测量砷价态暴露水平。
2 不同价态砷在体内代谢对砷中毒致病的影响饮水中含有高浓度的砷而导致的砷中毒是全世界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研究无机砷在体内的代谢规律对研究无机砷的致病机理,为寻找慢性砷中毒的有效治疗手段都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砷代谢与砷毒性作用机制的关系李景岩1,张爱君21.白城师范学院高教研究室,吉林137000;2.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中图分类号:R59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889(2011)05-0345-03砷是一种类金属元素,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对人体和动物具有毒性作用,但其毒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已知砷的毒性取决于其体内形态和氧化还原状态[1]。
砷暴露者尿液中含有无机砷(iAs),包括三价砷(iAs3+)和五价砷(iAs5+)占10% 30%,一甲基砷酸(MMA)占10% 20%,二甲基砷酸(DMA)占60% 80%,如果食用海产品还会有部分三甲基砷氧化物(TMAO)经尿排出[2]。
无机砷在体内经过甲基化代谢过程可转化为易溶于水的MMA和DMA,大部分迅速随尿排出,少部分则在毛发、指甲中蓄积下来。
砷的甲基化代谢水平与体内各形态砷的相对比例、砷排泄效率及其蓄积程度直接相关[3]。
因此,探讨体内砷代谢产物的形态、种类和比例,对于揭示砷的毒作用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儿童砷的甲基化水平有研究表明,不同人群对砷的甲基化代谢水平存在差异,但这些报道仅从外暴露水平对群体砷甲基化代谢水平影响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而未就个体内暴露水平对砷甲基化代谢水平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砷暴露人群体内砷甲基化水平与个体内暴露水平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理解砷中毒的发病机制以及个体间砷中毒易感性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徐苑苑等[4]对内蒙古地区部分村民的尿砷代谢产物进行测定,分析3种形态尿砷代谢产物,即iAs、MMA、DMA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点,结果显示,在相同暴露水平下,组内男女间尿中不同形态砷和总砷的含量以及甲基化能力无差别。
在相同砷暴露水平下,儿童与成人相比,DMA/MMA和DMA%较高,提示儿童的二甲基化能力高于成人。
在砷的各种代谢产物中MMA3+毒性最强,因此,儿童二甲基化能力较强可能是同样砷暴露条件下发病率少于成人的原因之一。
与成人相比,高暴露组儿童尿中各形态砷和总砷含量较低,而低暴露组儿童尿中各形态砷和总砷含量较高。
这可能是由于2组暴露水平不同,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2个暴露组与对照组比较,甲基化能力显著降低,说明慢性砷暴露可能会降低机体对砷的甲基化能力。
可能是因为无通讯作者:李景岩,E-mail:ljy_1956@163.com 机砷对甲基化的抑制作用,也可能是因为甲基化过程中,某些反应因子,如S-腺苷甲硫氨酸(SAM)或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受损。
同时高暴露组儿童的甲基化能力较低暴露组高,提示在一定砷暴露水平下,儿童的甲基化能力可能随暴露水平的升高而增强。
苏丽琴等[5]探讨了砷暴露人群总尿砷(TAs)浓度与砷甲基化代谢水平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在相同外环境条件下,儿童TAs的内暴露水平低于成人,在相对低的暴露条件下,儿童与成人之间虽然总体甲基化水平未见明显差异,但儿童对砷的二甲基化水平高于成人,一甲基化水平低于成人,提示砷甲基化水平的差异可能与砷暴露水平的不同有关,儿童与成人对砷甲基化的能力也可能存在差异。
进一步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对砷的甲基化水平与砷暴露水平之间无相关,这可能与儿童砷暴露水平较低有关;而总体上,成人对砷的甲基化水平与砷暴露水平呈负相关,且在50岁 组砷的总体甲基化水平及一甲基化水平与砷暴露水平均呈负相关(P<0.01)。
这表明,在砷暴露水平相对较高的条件下,成人尿TAs水平与砷的总体甲基化水平(特别是一甲基化水平)有呈负相关的趋势,但年龄可能是这种相关趋势的混杂因素。
提示砷暴露水平升高及相应砷甲基化水平的改变可能是砷中毒发病的基础之一。
2甲基化能力与DNA损伤尿砷形态分析被广泛应用于评价机体的甲基化能力,DNA氧化损伤是砷导致健康效应的可能机制之一[6]。
与慢性砷暴露相比,急性(亚急性)砷暴露较为罕见,因此,两者的比较研究资料(尤其是人群资料)十分有限。
徐苑苑等[7]对2004年12月阜新市亚急性砷暴露人群和内蒙古高砷暴露区人群的尿中各形态砷的分布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当亚急性砷暴露时,机体对砷的甲基化能力显著下降,甲基化能力减弱的可能原因有:(1)摄入体内高剂量的砷致使甲基供体的大量消耗;(2)砷甲基化酶接近饱和;(3)在砷甲基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GSH耗竭。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慢性高砷暴露也可导致机体对砷的甲基化能力减弱。
DNA氧化损伤程度在亚急性砷暴露人群中最高,在慢性低砷暴露人群中最低,且不同类型砷暴露人群中均发现DNA氧化损伤与尿总砷水平呈正相关。
这提示研究中砷暴露是导致DNA氧化损伤加重的主要原因。
这种氧化损伤可随脱离砷暴露而减轻,甚至恢复正常,若持续砷暴露,DNA损伤则可能出现不断加重的趋势[8]。
根据饮水量、水砷浓度推算,研究中亚急性砷暴露、慢性高砷和低砷暴露人群每人每日砷摄入量分别为24.25、1.2和0.1mg。
机体对砷的甲基化能力可能随砷暴露剂量的升高而降低,而砷所致DNA氧化损伤则随砷暴露剂量的升高而加重。
此外,尿中各形态砷分布表明,亚急性砷暴露人群和慢性砷暴露人群在砷甲基化模式上均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不同类型砷暴露人群中分析了临床症状和(或)DNA氧化损伤与砷甲基化模式之间的可能联系。
在亚急性砷暴露人群中,未发现砷中毒临床症状或DNA氧化损伤与由尿砷分布所反映的砷甲基化模式之间存在相关性;在慢性砷暴露人群中,发现DNA氧化损伤与砷甲基化模式,尤其是尿中MMA%关系密切,提示慢性砷暴露人群砷甲基化模式与砷所致健康效应间可能存在联系。
3与甲基化有关的酶Thomas等[9]认为,在已经确认的几个与砷甲基化有关的酶中,砷(+3)甲基转移酶(As3MT)在遗传学水平上是最有研究意义的一个基因。
Drobná等[10]采用快速基因传递系统克隆了表达大鼠As3MT的细胞系(UROtsa/F35),结果发现人泌尿系上皮细胞中大鼠As3MT表达对无机砷甲基化能力和iAs3+与MMAⅢ的细胞毒性具有调控能力。
李述刚等[1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和AFS-SAPlO观察了饮水无机砷暴露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As3MT的表达与尿砷MMA%、DMA%、一甲基化指数(PMI)和二甲基化指数(SMI)之间的关系,从分子水平探讨无机砷在体内的甲基化过程,可见As3MT mRNA表达增高,其尿液中MMA%和PMI均有增高关系,MMA%和PMI均反应了砷的一甲基化能力,表明As3MT mRNA表达增高促进了砷一甲基化水平。
这与Drobná等[12]对HepG2细胞里As3MT的shRNA沉没对砷甲基化能力影响进行研究报道的As3MT 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降低83%和88%的结论相吻合。
大量的研究都报道了As3MT基因多态性与砷甲基化产物及砷中毒的关系,而关于As3MT mRNA表达易感性报道较少。
李述刚等[13]认为一甲基化或二甲基化水平的增高,使砷的代谢产物进行了更有效的甲基化作用,结果提示As3MT mRNA表达对砷甲基化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砷中毒的发生和砷在体内甲基化的过程受到多基因的影响。
目前认为砷的代谢主要涉及氧化还原和甲基化过程,最新的砷代谢模式学说认为[14],进入体内的一部分iAs先由iAs5+还原为iAs3+,随后iAs3+与GSH结合生成三谷胱甘肽砷复合物,再进行甲基化代谢。
而自然界砷主要以iAs3+和iAs5+的化合物形式存在,iAs3+与胱氨酸或半胱氨酸的巯基(-SH)或含-SH的蛋白质紧密结合使其失去活性,从而影响体内代谢,最终产生毒性作用。
有研究发现二氢尿嘧啶脱氢酶(NAD)能够促进iAs5+还原成iAs3+,而NADH则抑制iAs5+还原成iAs3+[15]。
NAD是一种转递电子的辅酶,出现在细胞很多新陈代谢的反应中。
NAD在糖酵解、糖异生、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高剂量砷降低了NAD的活力,则会抑制糖酵解过程,进而导致代谢紊乱,从而发挥毒性作用。
刘冬梅等[16]研究表明,砷酸钠高剂量组的NAD低于对照组,说明iAs5+可能取代了NAD参与糖酵解途径中的无机磷(Pi),从而抑制了NAD的活性。
而亚砷酸钠高剂量组的NAD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高剂量iAs3+对NAD的活性无影响,提示高剂量iAs5+和iAs3+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不完全相同。
亚砷酸钠各剂量组间比较,高、中剂量组的NAD含量均低于低剂量组(P<0.05),显示较低剂量的iAs3+能促进NAD的活力,这可能是低剂量的iAs3+能被NADH氧化成iAs5+,而此过程NADH脱氢产生了NAD。
亚砷酸钠和砷酸钠同一剂量组比较,亚砷酸钠高剂量组的NAD含量高于砷酸钠高剂量组(P<0.05),这表明高剂量的iAs5+比iAs3+更能抑制还原酶NAD的活性,可能iAs5+剂量达到一定的浓度会取代了NAD中的Pi所致,也可能是iAs5+取代了参与糖酵解的游离态Pi,在糖酵解过程中高剂量的iAs5+消耗了大量的NAD,从而使其含量降低;而亚砷酸钠中剂量组的NAD含量低于砷酸钠中剂量组(P<0.05),表明一定量的iAs5+反而能促进NAD的活力,可能是机体在一定量iAs5+的作用下体内就适应性的增加NAD,促进iAs5+还原成iAs3+。
这也进一步表明体内NAD在低剂量染砷条件下主要表现为iAs5+的还原作用,而在高剂量染砷条件下主要表现为iAs5+还原的抑制作用。
砷酸钠在高、中剂量染毒条件下分别表现为对NAD活性的抑制和促进,染毒剂量的不同直接影响体内生物有效剂量以及砷代谢产物的形态和体内分布,从而发挥不同的毒效应。
Engstrom 等[17]认为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能还原所有的五价砷(iAs5+,MMA5+和DMA5+)。
4砷代谢与其毒性作用间的关系相关研究表明,iAs5+在机体内被还原成iAs3+再进行甲基化代谢,而砷在体内的活性代谢产物(如DMA和MMA)是导致机体发生砷中毒的主要因素[18]。
吴军等[19]通过一种方便、迅速的体内砷形态分析方法,研究不同价态无机砷(亚砷酸钠和砷酸钠)染毒大鼠尿液中砷形态代谢产物水平,寻找不同价态间的差异,初步探讨不同价态无机砷体内代谢机制,从而便于进一步阐明体内砷代谢与砷毒性作用机制间的关系。
结果亚砷酸钠和砷酸钠高、中、低剂量组DMA水平均较高,其中中剂量染毒组尿液中DMA水平最高,显然,一些砷性病损的发生率会上升。
亚砷酸钠3组中iAs3+水平较高,表明一部分iAs3+未经代谢而直接排泄进入了尿液;同时,有部分iAs3+在体内氧化酶的作用下变成iAs5+,最终以这种形式排出体外,因此,在亚砷酸钠各组中均检出了iAs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