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美德理念的缺陷
美德是否可教论苏格拉底的德性教化

美德是否可教论苏格拉底的德性教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苏格拉底关于美德是否可教的观点,以及他提出的德性教化理论。
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以其独特的对话方式和深入人心的哲学思考,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坚信美德是可教的,并主张通过德性教化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
本文将首先概述苏格拉底关于美德可教性的观点,然后分析他的德性教化理论,最后探讨这一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是每个人内在的本质,但它需要通过教育和教化来得以发展和展现。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缺乏美德,并非因为他们天生如此,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接受正确的教育和教化。
因此,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唤醒人们内在的美德,使他们成为有道德的人。
苏格拉底的德性教化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对话实践中。
他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引导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错误。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美德和缺点,进而努力改进自己。
苏格拉底还提出了“自知其无知”的观点,认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开始学习和成长。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有道德的人,只要他们愿意接受教育并努力追求美德。
本文将对苏格拉底的这些观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德性教化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通过了解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二、苏格拉底的美德观念苏格拉底,古希腊的先哲,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家。
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德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
他认为,人的灵魂中原本就包含了真理、智慧和美德,但由于人的无知和盲目,这些美德被遮蔽了。
因此,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人们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内在美德,并通过实践来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德性。
苏格拉底的美德观念是多维度的,他认为美德包括了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多个方面。
其中,智慧是最为核心的美德,因为只有拥有智慧的人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美德是否可教

美德是否可教——论苏格拉底的德性教化张济洲黄书光(鲁东大学教育学院烟台 26401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摘要:“美德是否可教”是德育理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
苏格拉底对美德可教性命题的探讨充满悖论,不同语境下的表达并不统一,其实质是对“美德”和“教”理解的分歧。
苏格拉底抛弃传统教授美德方式,采取另外一种“教”,即对自己的灵魂中的道德观念、道德概念进行省察。
但是其囿于对德性概念的普遍本质的偏执追求,没有适当地区分德性的不同类别,以致无法适当地处理实践与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苏格拉底美德命题遭遇批判。
无论直接道德教育还是间接道德教学都有其限度,只有对两种教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的综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美德;德性教化;道德教学美德可教吗?这是道德教育的前提性问题。
从古希腊开始,该问题一直是哲学家、教育家议论不绝的话题。
从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赫尔巴特、叔本华、杜威、柯尔伯格等对该问题都有深人思考。
作为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经典命题,“美德可教”探讨美德的存在形式及其传达性,试图在道德领域寻求价值与事实的统一。
但是该命题却经常被简单化理解,以致忽略美德与教的层次性及其真正内涵,遮蔽了原有的理性意蕴和价值追求。
“美德是否可教”,对于传统中国道德教育观来说,回答是毋庸置疑的。
道德可教性是我国古代教育家的基本假定。
但令人困惑的是,一个西方两千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道德命题,在中国文化语境被视为理所当然。
当下提出“美德是否可教”的疑问,是基于现实道德教育的评价,是道德教育的现代性疑惑。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道德娱乐主义、形式主义泛滥。
人们对道德教育的责难背后,是“美德是否可教”问题的再现。
一、苏格拉底哲学命题中美德教育悖论(一)美德作为知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美德教育问题是苏格拉底哲学命题的最终归结点。
苏格拉底对于“美德是否可教”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他的“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上。
从逻辑卜来看,“美德是否可教”的解答必须以“美德是不是知识”问题的解答为必要条件。
“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观点的扬弃

‘ ‘
亚 里 士 多德 对 苏 格 拉 底 美 德 即知 识 ” 点 的 扬 弃 观
崔 微
( 京 大学 哲 学 系, 北 北京 10 7 ) 0 8 3
[ 摘 要 ] 苏格 拉 底 开启 了探 讨 德 性 与 知 识 关 系的 先 河 。 他 认 为 “ 德 即 知 识 ” 美 。柏 拉 图之 后 的 亚
避 苦 ) 另 一 方面 , 又 在某 种 程 度 上 听从 逻 格 , 它
斯 。但 是 , 逻格 斯 的部 分 是 严 格 意 义 上 的具 有 有 逻 格 斯 , 无 逻 格斯 的部 分 则 只 是 在 听从 的 而 意 义上 分 有 逻 格斯 。通 过 述 分 析 , 里 士 多 亚
[ 者简介 ] 作 崔
微 ( 92一) 女 , 北保 定 人 , 士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西 方伦 理 思 想 史研 究。 18 , 河 博 主
6
哈尔 滨 学 院 学 报
的伦 理 思 想 , 但其 根 本 思 路 仍 具有 因强 调 理 性 和知识 而具 有 的理想 主义 色 彩 。二人 的哲学 意 味甚浓 , 人 的现 实 生 活 世 界 仍 觉 很 远 。柏 拉 离 图之 后 的亚 里 士 多德 则 开 拓 了新 的 视 野 : 他让
浅析苏格拉底之善

专题研究浅析苏格拉底之善文/杨星摘要: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一切行为的目的,也是最高的道德价值,亦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他通过“精神助产术”来认识 善、把握善、阐述善的丰富内涵,实现了对善的认知;进而提出通过奉行“真知必行”和“知识即德行”的原则来实现对 善的通达;但是苏格拉底之善尚有缺憾,是不完备的。
关键词:苏格拉底之善认知通达缺憾一、苏格拉底对善的认知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关于哲学,重在探寻天地之理,而苏格拉底却将哲学转到人间,关注于哲学与人的相互发展。
(一) 苏格拉底对善的提出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基于以人为本的价值探索,进而提出 支配万物之“命运”者,是为“善性”,乃“理性之神”给予人类灵 魂的馈赠,据此,苏格拉底得出结论:“绝对之善”是人的本性 的自然追求,人对善的接受不是出于外部必然性的压迫,而是 出于理性的自由选择。
在苏格拉底看来,哲学的最高范畴就是善,对此,他从不同的角度对善进行了讨论探究,他的整个哲学亦是对善在其普遍意义上的追求。
苏格拉底言道:“我们的一切行为,归根结 底目的就是善,所有事情都是为善而做,而不是为了其他目 的。
”我们可以看出,在苏格拉底的哲学里,无论是人的自我生 活还是社会生活,皆都以通达善为旨归。
在个人层面而言,善 是人生之最高目的和境界;从社会层面上讲,即是全部社会生 活之目的,亦是最高道德价值。
因此,在苏格拉底看来,城邦治 理要使城邦和公民们尽可能成善。
总之,苏格拉底的“善”,是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是人与社会最高的道德价值。
(二) 苏格拉底对善的切入苏格拉底强调,人类的灵魂中已先在的存有事物的理念和“善”的理念,对事物的认知便是对事物理念的认识,对道德的追求就是对善的理念的体认。
一般来讲,人的认识常被各种意见所左右,而且极易受到 主体自身价值判断标准的支配。
再加上生活状态中的诸多妄念以及社会秩序的极度混乱,靠个人能力从蒙尘的灵魂中恢 复对善的认识,苏格拉底表示这十分困难。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教育启示

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教育启示作为西方教育的起源,古希腊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
而作为古希腊著名教育家的苏格拉底,其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的教育。
故研究其教育思想,对于理解和改善当代的教育非常有帮助。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是,德智统一论和产婆术。
产婆术被后世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分为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内容。
这种教学法在教育实践中,一直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甚至当代教育,我们依旧在实践着这种古老实用的教学法。
相较而言,苏格拉底的德智统一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却似乎一直不尽人意。
要么被过分阐释,要么被忽视,例如对伦理教育的过分强调,或者对伦理教育的过分轻视。
德智统一论的内涵,苏格拉底明确的给出了解释。
苏格拉底提出的命题是“美德即知识。
”这一命题通常被解释为,“知识是使一个人成为有美德的人的充分条件。
”①(泰勒《从开端到柏拉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339)或者可以这样解释,“没有一个人是明知而又故意犯罪的,因此使一切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
”②(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商务印刷出版社,2009.P128)足见,苏格拉底的这种关怀主要是集中在社会伦理方面,而非科学或者其他方面。
在了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这个命题的含义之后,有必要将苏格拉底“善”和“美德”这两个中心词语进行分析。
在古希腊用语中,“善”的含义相当于今天的“好”,也是一个道德意味比较浓重的词语;而“美德”是指任何形式的“好”。
可见,在古希腊语境中,“善”和“美德”都是超越道德范畴的词语,而在苏格拉底语境中,他试图将这种语意的限制加强,使更广泛意义上的“善”和“美德”被束缚在道德领域内,以构成一个社会价值核心的牵引,促进社会伦理的发展。
可见,在苏格拉底的诸多概念中,“善”和“美德”是两个关联密切,却不能等同的道德概念。
其中“美德”的范畴要大于“善”的范围,当两者特指个人道德的时候,可以被看做同义词。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意义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意义13中1 柳成荫 23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一生经历了雅典民主制度由盛到衰的过程。
他认为,造成雅典所面临的巨大危机的根源,是道德和人性的堕落,因此,拯救社会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改善灵魂和人的本性,引导人们追求和认识道德的善。
下面,本文就将围绕苏格拉底所推崇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带给后世人们的启示意义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和目的“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苏格拉底认为的知识,指的是认识公共福利和普遍的道德规范例如仁慈、明智、谨慎、正直、勇敢、克制等。
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来自知识,所以正义和美德就是知识,就是所谓的知德合一。
“美德即知识”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
二、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途径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
美德和善可以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获得。
既然道德不是出自于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那么,德行是可教的。
通过传授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道德的人。
三、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中的常见方法在上课时,老师给我们举的几个苏格拉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苏格拉底最常见也最擅长使用的方式便是“问答法”。
“问答法”的目的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头脑已存有各种知识,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启发学生把这些知识发掘出来。
他在教育学生时,首先摆出一副很无知的样子,向学生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地发问;当学生有了迷惑时,他并不急于告知答案而是举出一些实例,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后人将这种方法概括为四个步骤: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
四、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启示意义苏格拉底提出知德统一、德行可教的主张,赋予了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
浅议苏格拉底_美德即知识_

广角视野 wide angle浅议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聂怡东(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650031)【摘 要】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是知识”在哲学和伦理学上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其本人道德哲学中最基本的命题。
“美德即知识”命题一方面规定了知识的对象仅限于作为类概念的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它还包括认识了人的本质即意味着人会自然去实现这些本质,使之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来。
但是亚里士多德针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也进行了批判。
【关键词】美德;知识;正义;德性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也是世界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命题。
但是,一方面苏格拉底本人并无著作,而记载其言行的古希腊的史料又有待考证哪些确实能表现其本人的思想;另一方面,在翻译过程中,不论是直接从希腊文翻译成汉语还是从英语转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
(这个失真一般来讲与译者无关,而是因为某些哲学中的概念本身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就找不到对等的概念,而译成另一种文字又必须寻找一个相近的概念来对其进行替换,这种替换发生之后,便难免有毫厘千里之谬。
)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我们对苏格拉底这一命题的理解容易产生一种绝对化,片面化认识的倾向。
因此,对这一命题的来龙去脉及其内在涵义的阐释成为必要。
苏格拉底本人虽然不同于一般智者,而且对智者持批判的态度,但实际上苏格拉底受智者影响甚大。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本身即是一个智者,但可以说是最后一个智者。
苏格拉底对早期希腊哲学家所提出的宇宙论体系的看法和一般的智者没有什么两样,即都认为它们都是建立在不可靠的感觉的基础上的,而感觉却是个人的,因此,它们不可能具有普遍性。
这一看法使得他在两个方面同早期自然哲学家相区别。
一个方面,是哲学研究的领域的不同。
苏格拉底将哲学思想从外在的自然界拉回人类社会之中,致力于伦理学和道德领域问题的研究。
另一方面,苏格拉底认为要获得普遍性的知识则必须抛开感觉走另一条道路。
论美德之不可教

论美德之不可教摘要: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中的“知识”与我们今天所普遍理解的“知识”是有偏差的,这种知识并不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或者是从书本上学来的间接经验,而是一种主观的理性智慧,凭借这种理性智慧获得自身独特的价值体验和价值认同。
美德不能直接教,需要通过间接的方式不断向学生渗透道德影响。
教师要做的是要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认识美德和实践美德的环境和机会,以此来取代空洞的说教。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自悟性,迫使其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依靠自己的心灵实现对道德的理性把握。
关键词:苏格拉底;美德;不可教;知识;德育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西方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崇高的地位,是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
苏格拉底也是一个博学多识、思想深邃的学者,对当时许多哲学问题和教育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闪烁着哲学光芒的教育命题,这些命题对于当时和后来的教育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美德即知识”,按照其逻辑,美德是知识,知识可教,故美德也可教。
但是美德是否可教,自苏格拉底起,在西方仍然是一个古老且至今尚争论不休的问题。
而美德是否可教,在中国似乎从未成为一个问题,绝大多数人从未有过对美德可教性的怀疑,国内很多学者都以苏格拉底的名言“美德即知识”或“德性即知识”来论证道德的可教性和德育的必要性。
纵观我国从先秦时期至今的道德教育成效,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对美德的可教性进行重新审视和探讨:美德可教吗?谁来教?怎样教?一、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含义希腊人所认为的美德一词,含义广泛,不仅是指人的优秀品质,也是各种事物的优点和好的本性。
苏格拉底特指的美德主要是人的灵魂的品质,和理性相关。
“美德即知识”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一种关心人的灵魂的道德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美德理念的缺陷
作为一个哲学的圣徒与痴迷者,苏格拉底饮毒服刑,被后世者看做一个伟大哲学家的殉道之死。
使其自认的践行着其美德的理想,他的法庭申辩,虽是失败,却酣畅淋漓的表达了对美德的向往。
可是他仅仅勾画出美德的轮廓,呈现到人们的面前时,却不为大多数雅典人接受与认可。
很多时候,苏格拉底寄希望于在诱导与诘问产生一些关于美德的知识,但又很多时候,在结束时他的探究都没有一个最终的结论。
在任何时候,他始终认为自己对一切毫无所知,并认为这是神赋予其智慧的结果。
抛开政治原因,也正是这些才加速了他的死亡。
苏格拉底的伟大在于其孜孜不倦地思考,以广阔的胸怀,可是他内心向往的理想的美德却不为他爱着的雅典人接受,却值得我们深思。
美德理念的缺陷。
自己一直这样认为,凡美好的事物不为人接受,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的不完善以及试图让人接受的方式的错误。
因而,我所认为的美德理念的缺陷并不是指美德自身的错误,而是它的自身欠缺,推及者与推及方式等方面的欠缺。
“美德分为五种:勇敢、节制、虔敬、智慧、正义。
苏格拉底的使命,就是劝说人们通过努力去理解和获取这些品质来照看好他们自己的灵魂。
”然而苏格拉底选择接受死刑的审判体现的又是这五种的哪一方面呢?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虔敬,对法律的虔敬。
但未必见得。
我想这是一种尊重。
尊重和虔敬有什么不同?虔敬的对象都有其崇敬的一面,虔敬是一种善行,其本身就有美好的影子。
而尊重,却并不显得那那么崇高,而是更中性一些。
就此事来看,苏格拉底的审判使不公正的,法是不善良的。
“临刑前,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同来看他,告诉他,朋友们决定帮助他越狱,而且一切已安排妥当,可是苏格拉底却坦然自若,表示不越狱,克里同告诉他,雅典的法律是不公正的,遵守这样的法律简直是迂腐,但仍然无效。
苏格拉底还反问:越狱就正当吗?对一个被判有罪的人来说,即使他确信对他的指控是不公正的,逃避法律的制裁难道就正当了?有没有一种服从任何法律的义务?”②苏格拉底的接受,体现着一点,他支持“恶法亦法”,我不认同这是对法律的虔敬,而只能看做是一种尊重吧。
关于恶法的性质,也涉及到法的理论,即法的应然与实然,主观与客观。
所以我们思考一下,哲学上的知与行,言与行的问题遭遇法的应然与实然,主观与客观,当人们不能将其二者完美的处理,实现一个两全的结局,偏向一种都有其选择的价值与意义。
因此说,苏格拉底不改其言,不改其行,接受应然的公正,实然的不公,接受主观错误的判定,客观的正义,是出于一种虔敬还是对内心美德的一种尊重呢。
显然是一种尊重。
诚然,对美德的这种尊重恰恰也应该算作美德的一种。
所以说,美德的涵义不应该只局限于勇敢、节制、虔敬、智慧、正义这五种,也不应该把接受不公的事物全部概括的理解为一种虔敬。
苏格拉底的喜好是交谈与辩论,一位认识他的将军曾说:
无论是谁接近苏格拉底,并和他一起交谈,都会被苏格拉底有意地引向一个论题。
随便以任何主题开始,苏格拉底都会引着他在这主题周围不停地绕来绕去,随后他发现自己将不得不对现在和过去的生活做一番说明才可。
一旦他陷入了困惑,苏格拉底就会对他进行一番完全彻底的思想审查。
④
苏格拉底总是在试图做这样一份事情,试图发现美德的内容,在发现的过程中告诉人们“真正的智慧是神的财产,而我们这些人的智慧是很少的或是没有价值的。
”我想,这两点也是其在雅典人推及其美德理念却不为人接受的原因。
苏格拉底追求美德,雅典人也在追求美德,但两者的追求方式也不尽相同。
苏格拉底认为去理解美德是拥有他们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除非他知道美德是什么,否则一个人不可能是真正有德行的。
③苏格拉底一直主张对美德需要有正确的思考,而这也应该是最主要的内容,但他忽视了实践,真正实际地实行。
难道和苏格拉底交谈没有获得对美德正确思考的人就一定是一个腐化堕落,阴险恶毒,在道德上从不履行义务的人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苏格拉底把美德始终上升的一个哲学的高度
来劝说雅典人,然而“哲学是通向这个崇高的形式世界的阶梯,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登上去。
她的高贵的梯级是为那些在运用辩证法进行辩论方面特别的有天赋的杰出人物准备的。
”
⑥苏格拉底与雅典人在不同的高度上对话,上面的他在思考,下面的人在践行自己所认为美德的东西。
然后他用他的思考来告诉人们,其实你们错了。
这怎能不激起人们的反感与排斥。
对于苏格拉底再退机器美的理念的缺陷,亚里士多德曾经有过批评:
他(苏格拉底)认为所有的美德都是某种知识,以至于知道了正义,自然的同时也就成为公正的······因此,他探究美德是什么,而不闻它是如何来的或源自于哪儿。
就理论知识而言,这种方法是正确的,因为现有的天文学、物理学除了理解和沉思事物的本性之外没有其他的内容······但是实践科学的目标有所不同······因为我们不希望勇敢是什么,而是希望成为勇敢的,同样的,不希望知道正义是什么,而是希望成为正义的······⑦以上这些话,道出了苏格拉底的困境,当他心怀对美德的向往并希望看到他存在于雅典城邦的每个角落的时候,却无视这样一个问题,美德是要理论还是实践?而且苏格拉底对美德是什么的思考过多反而也会令自己陷于一种矛盾。
苏格拉底在询问欧泰弗罗是发现一个问题,”虔敬的东西,是因为神赞同它,所以虔敬,还是因为它虔敬,所以神赞同它?”⑧他思考这些时,没想到自己也将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在后来的审判中,他一直表示坚持接受这公正的审判。
不知道苏格拉底会不会这样想,到底是因为审判是公正的,所以他坚持,还是因为他的坚持,所以显得审判是公正的呢?后者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而前者苏格拉底的问题又对美德的问题又怎样的价值呢?所以就如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美德理念的推及不能拘泥于对理论的探讨,而是告诉人们怎样成为具有美德之人。
不希望美德是什么,而是希望成为美德的。
苏格拉底在被审判中,曾坚决否认对自己向别人灌输思想的这一控告。
而他只是认为他只在做一件事,即“把自己所有的时间花在和劝导你们上,不论老少,是你们首要关注的不是你们的身体或职业,而是你们灵魂的最高幸福。
”苏格拉底在法庭的申辩中曾说,“为了服从神的命令,我接受了这种义务,神的命令以神谕、托梦以及其他各种神圣天命的形式出现”。
然而事实上,他的做法无意中多少背离了他的最初想法。
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分为讥讽和助产术两部分,当所诘问的对象无言所对时,提问者会说“其实你并不懂,还是让我来解释所请教的学问是什么。
当然,学问在你心里,现在我帮你回忆,就像帮你生小孩一样。
”①1正是这样的方法,使其得罪了一些自以为是的智者。
想必苏格拉底也明白这样做的后果他应该改变,为何不让这些明白自己一无所知的智者,然而苏格拉底的所说的劝导实际上对人们是一种对美德的观念塑造。
虽说不算是灌输,却是通过人们自身的觉醒来达到美德的自我更新。
这是一种质的变化。
更是人生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