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

合集下载

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 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 商朝: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

3.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内容: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皇帝制度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2.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3. 地方制度: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

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汉朝中央: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形成“中朝”,削弱相权。

地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2. 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3. 宋朝中央: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地方: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

2.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史前史与原始社会史前史是指人类历史时期的最早阶段,史前史是人类历史时期的最早阶段,它主要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从史前史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在这个时期的生产生活、社会制度和文化特征等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还处于采集狩猎的阶段,他们使用简单的石器和木制工具,居住在山洞或者树枝搭建的简单房屋里。

人类在这个时期主要以采集食物、狩猎和渔猎为生,还没开始耕种作物。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向农业时代过渡的一个时期,人类在这个时期开始学会种植粮食。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

人们学会了种植粮食,开始了定居生活。

青铜时代是农业社会向农业城市社会转变的时期,青铜器的制造与使用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相当的发展。

中国的夏代文明、商代文明和西周文明就是在这个时期得到发展的。

第二单元: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古代史是指古代人类所经历的发展史。

通过学习古代史,可以了解人类在古代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在中国,古代史大体上可以分为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辽金西夏时期、元明清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发展,标志着中国人民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的时期。

夏朝是中国的第一个封建国家,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个高潮。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国家分裂成了多个小国,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国家不断变动,社会发展不断滋生。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

秦朝的统一标志着封建制度的成熟,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汉朝取得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全国各地的政治体制,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历史必修一第1章节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第1章节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一第1章节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

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详细扩展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政治形式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推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1、分封制: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目的:稳固统治者,不断扩大统治者疆域。

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权利和义务: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其周天子出战,随同登陆作战;定期朝见家访;交纳贡赋等。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性质:商周时期同时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衰败:受到封地的诸侯国本身就具备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悍;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败。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为了强化分封制构成的统治者秩序,化解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承继上的矛盾,西周推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备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评价: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关键性影响。

2024年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1. 人类起源和旧石器时代- 人类起源的地点和时间-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和演化- 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2. 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新石器时代的特征和演化- 农业革命和定居生活的兴起- 城市文明的诞生3. 文明的诞生和发展- 早期文明的特征和地理分布- 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文明与文化的关系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1. 夏、商、周的兴衰- 夏朝的建立和特征- 商朝的建立和特征- 周朝的建立和特征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 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3. 秦统一六国和秦汉文化的兴盛- 秦朝的兴起和统一六国- 秦汉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秦汉文化的影响和传承第三单元:封建社会的开展和繁盛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魏晋时期的政治变革-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变革2. 隋唐时期的政治统一和繁荣- 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 唐朝的兴盛和繁荣- 隋唐时期的文化和科技3. 宋朝的政治变革和社会经济发展- 宋朝的政治变革和特点- 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 宋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第四单元:欧洲封建社会的兴起和繁荣1. 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 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2. 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文明的崛起- 封建经济的特点和发展- 城市文明的兴起和特征- 城市与农村的关系3.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特点- 宗教改革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对欧洲的影响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1. 儒家思想的兴起和影响-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2. 道家思想的兴起和影响- 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 佛教思想的传入和影响- 佛教思想的传入和发展- 佛教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第六单元:欧洲文化的变革与扩展1.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特点- 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和观念- 文艺复兴运动的艺术和学术成就-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及其扩展2. 科学革命的发展和影响- 科学革命的背景和进展- 科学革命的重要成就和发现- 科学革命对欧洲文化的影响3. 新航路的开拓和殖民地的建立- 新航路的开拓和发现- 殖民地的建立和殖民地经济- 欧洲的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第七单元:古代的繁荣与变革1. 罗马帝国的兴起和繁盛- 罗马帝国的建立和统一- 罗马帝国的繁荣和边界的扩张- 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分裂2.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 古希腊的文化艺术成就- 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贡献3. 波斯和印度的繁荣与变革- 波斯帝国的建立和繁荣- 印度的古代王国和繁荣- 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和宗教以上是____年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总结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封建社会的开展和繁盛、欧洲封建社会的兴起和繁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欧洲文化的变革与扩展、古代的繁荣与变革等。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总结一、概述《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的研究方法以及历史时期的划分。

通过学习本单元,我们能够了解到历史学的特点和意义,培养历史思维,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二、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历史事实、历史现象以及历史规律的学科。

在学习历史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几个基本概念:1.历史事实: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历史事实,历史事实是指发生在过去的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具体事件或现象。

通过研究和了解历史事实,我们可以还原过去的历史场景,了解历史背后的原因和动因。

2.历史现象:历史现象是指历史事实的集合,是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历史现象是历史事实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通过对历史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时期或一个地区的历史特点、规律和变迁。

3.历史规律:历史规律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普遍性的、重复性的规律。

历史规律是通过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研究总结出来的,它包括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变革规律、历史重复性规律等等。

三、历史的研究方法1.史料研究:史料是历史研究中最重要的依据和基础,是研究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直接材料。

史料研究主要包括史料的采集和整理、史料的筛选和鉴定以及史料的研究和利用等。

2.史地考察:通过对历史事件发生地的实地考察,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

史地考察可以确认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还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背后原因。

3.历史比较:历史比较是通过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事实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找出其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

历史比较可以揭示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共性和特殊性,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思路。

4.历史综合:历史综合是将不同种类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形成较为完整和全面的历史研究成果。

历史综合可以消除历史研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四、历史时期的划分历史时期的划分是为了方便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进行研究和认识,常用的历史时期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1.朝代划分法:按照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来划分历史时期,如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

高一必修一历史单元知识框架总结

高一必修一历史单元知识框架总结

高一必修一历史单元知识框架总结第一单元:1.雅典城邦特点:贵族政治。

2.城邦公民指: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成员;3.颁布解负令的意义:使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4.财产等级制度对雅典民主奠基作用:扩大享有政治权力者的范围,通过权力的重新分配,越来越多的人享有政治权力,为雅典民主奠定社会基础;5.僭主政治评价:独裁方式,却进一步推动雅典民主进程;6.梭伦的思想:节制,中庸,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折中;7.改革侧重点:缓和社会矛盾,振兴雅典城邦;8改革结果概述: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被废除,土地回到农民手中,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平民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护;6.财产等级制度的评价:打破贵族世袭垄断,有利于平民参加国家事务,但并未带来真正平,是用财产的不平等取代出身的不平等;7.雅典设立陪审员对我启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

加强法制建设,推动依法治国;8.为什么大多数人支持改革:在改革中,债务被废除,土地又回到自己手中,同时人身自由也有法律保障;9.概述雅典特点:政治上贵族专政,广大农民没有权力;经济上贵族侵吞农民土地和财产;10.对公民大会认识:(优)广泛民主性;(弊)只适应寡民城邦,决策上繁琐拖沓,延误时间。

¤本单元要背诵的知识:解负令的规定+财产等级制内容,国家权力机构包括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

考试多会情景题出发,考一个人是几百麦斗的平民,有哪些权力和可参加的机构。

第二单元:重要常考知识点:1.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效果:建立县制,加强新兴地主的中央集权;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赋税制度,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实现统一奠基。

2.商鞅与吴起变法不同处:吴起针砭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商鞅是全面性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

4.连坐法特点作用:与什伍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管理。

5.商鞅灭六虱原因:它们是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推行,其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doc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doc

单元总结专题纵横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及演变(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与封建制度的产生同步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一开始就有别于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乩中央与地方势力的矛盾。

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b ・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2)演变及不同时期的特点萌芽:理论上,韩非最先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建立于秦朝: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权力高度集中,成为秦朝统治的最基本特征。

巩固于西汉:强化了皇权,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完善于隋唐:用分权的办法加强皇权。

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

加强于宋元:强干弱枝(北宋);在中央分权基础上的地方分权(北宋);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元);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辖管理制度(元)。

强化于明清:皇权空前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进行过的突出斗争朝代西汉初期唐朝中叶唐朝末年表现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原因分圭寸诸侯、尾大不掉节度使权力过重(外重内轻)结果中央集权胜利中央集权胜利地方分权胜利影响中央集权加强,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后患无穷,由盛而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教训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强干弱枝)3 •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的比较(1)相同点:①都是对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②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

(2)不同点:①时代不同:前者确立于秦,盛行于汉;后者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②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后者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们都常常说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
文明古国之一,津津乐道的事例极多,
但有一项更伟大的文明,而且已创造出、
并行用了两千余年,却为人们所忽视,
这就是在中国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
此制度的创行和存在、发展、完善,是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应当说,
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
一。
—张传玺

皇权
▪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设左、右宰相,权

利一度很强,但是宰相由皇太子担

任,同时又加强了皇权。
▪ 明朝——废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君主专制空

前加强。后设内阁备皇帝顾问,虽

有时内阁首辅有大权,但是终不及

宰相
▪ 清朝——军机处设置,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意

旨办事,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
▪ 4规律——中心问题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5 有利于大型建设开展
▪ 落后性:政治上 人民没有政治地位和言论自

由,破坏了中国的民主政治;

经济上 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

明清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思想文化上被严格的束缚,阻碍近代

科学的产生发展,中国封建制度在走

向衰落
▪ 总之: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在中国自然条 件、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有他特殊的生 存土壤,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他是中 国维护大一统的主要工具,是中华文明 形成的保证,在世界上,堪称政治文明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直到被消灭。
▪ 二 中央集权问题
▪ 1 概念____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 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 2 知识梳理
▪ 秦朝——首创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

县制,郡守县令都是由皇帝委派的
▪ 西汉——初期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并行的制

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清直至今天仍然沿用。
▪ 3 规律:中央权力在加强,地方权力在不断削

弱,各边远地区完全变成中央和地方

关系。
讨论: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价

积极性:
▪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 2、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 3、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
▪ 4、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度,造成地方叛乱,汉武帝推恩令

解决王国问题,即地方对中央的对


▪ 唐朝——在地方设置节度使,造成地方割据

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中央集权

被削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北宋——将地方的军权、财权、行政权、司

法权全部收归中央,较好的解决了地

方割据现象,成功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 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边远少数民族
第一单元 小结
▪ 一 专制主义问题 ▪ 1概念: 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 2 中心问题: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3 知识梳理
▪ 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皇帝称谓、皇帝权

利地位、世袭制)、中央设三公制
▪ 西汉——设内外朝制
▪ 隋唐——三省六部制 ,分相权,加强皇权
▪ 北宋——分相权为三部分,削弱相权,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