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教案(优秀7篇)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教案(优秀7篇)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教案(优秀7篇)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在尖锐的矛盾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态表现人物性格。

2、以教材为例子,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本课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2、通假字:淬、决、卒。

3、古今异义词:涕、币、提。

4、学会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教学时数:3教时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了解课文,研读第一部分)(一)课文起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询《六国论》“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荆卿及战国四大刺客(或曰五大刺客)2、荆轲刺秦王3、《战国策》:(1)策士谋臣的韬略和言论。

(2)生动写人,流畅语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全文内容写行刺,但行刺之前内容为详。

由“准备”→“诀别”→“行刺”三部分组成。

读文言文每个语段最要紧的是把握人、事、物三要素及其关系。

(三)研读第一部分:行刺准备。

1、〈1-2段〉人?事〉=〉商议计谋(1)词句:微、亲、说、穷(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2、〈3-4段〉人?事?物?=〉求取信物(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见陵、偏袒扼腕、教(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②荆轲私见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3、(5段)=〉准备匕首淬4、(6段)=〉配备副手敢、忤5、(7-8段)人?事?=〉怒斥太子(1)词句:无意、竖子(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四)把握第一部分人、事、物(1)人: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秦王太子——惊恐焦急、浮躁多疑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天下(2)事:行刺秦王之前的准备共诛(3)物:①督亢地图;②樊於期头;③天下利匕首(五)(《辞典》壹五0页)以1994年高考题为例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1)人:何子平、顾凯之(2)事:归家养母子平孝顺,忠诚不二(3)物:俸禄(4)作业:讨论处理8道小题第二教时:研读二、三部分第三教时:荆轲形象分析及型轲刺秦王的认识,课后作业。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材《语文》第一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古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中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和场景,表达出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诗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难点:对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对诗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荆轲刺秦王的古装剧片段,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进行查阅,解决自己的疑惑。

3. 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与课文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难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荆轲刺秦王》一、情景引入荆轲刺秦王二、自主学习课文阅读生僻字词查阅三、课堂讲解课文结构分析课文表现手法讲解课文深层含义解析四、例题讲解例题分析例题解答五、随堂练习问题解答深度解读七、课堂小结重点知识小结难点知识提醒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5荆轲刺秦王-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5荆轲刺秦王-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情节和主题,并通过阅读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2.学习文章的语言运用,加强对古文阅读的能力。

3.初步了解传统剧目《州《荆轲刺秦王》的表演形式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情节和主题。

2.学习古文的基本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因古文语言难度较高,故学生理解需要更深入,需要引导学生加深对古文的理解和分析。

2.学生需要初步了解传统戏曲表演形式与细节,以及培养对艺术欣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让学生小组讨论一下《荆轲刺秦王》的背景,以及他们对荆轲这位历史人物的了解,然后进行整合。

2.阅读(25分钟)•学生每人自己读一遍课文荆轲刺秦王,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叙述这篇文章的内容。

•请学生找出文章中比较难懂的句子或词语,以及表达的非常好的句子或词语,让学生将其汇总,并大家一起讨论,分享。

3.分析(20分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了解荆轲的历史背景对这篇文章有怎样的帮助?–对于荆轲,文章中采用了哪些描写方式?–文章中用到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究竟是为了什么?–对于荆轲和秦王,文章中究竟是有什么深层次的思想和主题?4.扩展(25分钟)•请学生在网上搜寻一些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然后进行分析和分享。

•请学生了解一下相关的文化或历史知识,比如说:信任、奉献、权力等话题,然后进行讨论。

5.总结(10分钟)•请学生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发表个人学习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进一步学习关于《荆轲刺秦王》的相关知识,加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

•分析和解读《荆轲刺秦王》中的典型用词和表达方式。

•学生可自己整理一些与本文相关的资料或读书笔记,并将其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反思《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第一册必修的文学经典之一,也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程注重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以及初步学习传统剧目的艺术欣赏和表演技巧。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5.《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的基本特点以及史学与文学价值。

2.读准“淬”“忤”“徵”“陛”“卒”“提”“创”“揕”“拊”等字音,掌握“涕”“币”“穷困”“偏袒”“郎中”“提”等古今异义以及“顾”等字的一词多义,梳理“乃、以、而、于”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省略介词宾语、省略介词“于”、承前省略主语、定语后置等文言语法现象。

3.圈点注批文中重要词语、精彩句子和段落,摘抄积累;反复诵读全文,背诵“易水诀别”一段,赏析其场面描写情景交融的特点与效果。

4.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荆轲廷刺秦王一段,尽量直译,字字落实。

5.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用四字短语概括故事情节,理解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与人物性格刻画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从故事完整叙述中,理解荆轲的性格特征,重点品析“廷刺秦王”一段的惊险场景与荆轲的沉着镇定、英勇无畏,揣摩其“笑、骂”等词的含义。

2.文言词语积累
【教学难点】文言词语积累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

2. 分析重点人物的形象。

【教学重点】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分析重点人物的形象。

【教学方法】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荆轲刺秦王》故事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对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进行了演绎,总体来说,表演很生动,很有创造力。

借着这个契机,我们继续学习这篇优秀的古代记叙散文——《荆轲刺秦王》。

(板书:荆轲刺秦王)我们先来看文章的题目:《荆轲刺秦王》从课文来看,同“烛之武退秦王”一样,本文标题“荆轲刺秦王”也是一个主谓短语,主语是荆轲,谓语是刺,宾语是秦王。

如果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是围绕着“退”一词构篇行文,那么《荆轲刺秦王》一文则是围绕哪一词谋篇布局?“刺”由“刺”引发了你哪些思考?为什么刺?行刺前的准备怎样刺?廷刺秦王刺的结果?这便是全文的写作思路。

接下来我们更深一层次来了解本文的谋篇布局。

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在空缺处填出相应内容。

二、理清文章层次①行刺缘起②廷刺秦王③遇难身亡④求取信物⑤准备武器⑥配备副手⑧易水诀别理清了文章思路,我们来学文言知识,由于文言知识较多,不可能全部。

三、说文释义微任务活动一准确翻译重点句子(先译重点词,再谈句式,最后翻译。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4.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5.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四、思考&讨论1、荆轲刺秦王为什么会失败?2、设想:荆轲怎样才能成功刺杀秦王?3、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你看来,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重诺守信知恩必报。

刚毅不屈坦荡直率。

智勇双全机智过人。

不畏强暴,不避艰险。

不怕牺牲,视死如归。

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三篇

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三篇

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形象。

【教学重点】1、积累“顾”、“就”、“发”等文言词语用法。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入课屏幕展示对联: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对联写的都是那些历史人物?①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②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方苑第一家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④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前五联分别是司马迁、李白、蒲松龄、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学们请看,⑥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写的是历的那个人物呢?对,是咸阳荆轲墓联。

今天我们就走进那段尘封的岁月,去感受那步步惊心的往事。

(板书课题)二、识人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三、入境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_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2023最新-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可爱的给家人们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_的义侠精神;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2学情分析我校地处郊区,学生基础较差,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3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掌握文中实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培养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 文言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评论(0)学时难点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荆轲刺秦王二、导入新课在春秋战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一位人物,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

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他是谁?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各种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荆轲刺秦王》,去一感荆轲的侠士形象。

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下这篇文章的出处。

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后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2课时)明确教学要点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

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板书课题)二、《战国策》简介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分析重点人物形象;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一、勾弦提要话战国1、教师导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义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

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2、学生介绍《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教师介绍背景简介: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二、提纲挈领知情节1、听课文朗读,注意读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读准字音: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3、把握课文结构:指名复述故事情节。

快速梳理情节内容:开端行刺缘起(大军压境计议行刺)发展行刺准备(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助手怒叱太子易水送别)高潮廷刺秦王(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廷上追刺倚柱笑骂)结局荆轲被斩三、字斟句酌品文本(一)、研读1—2自然段1、齐读这两段。

2、对照注释,翻译这两段。

3、重点词句。

进兵北略地北,向北。

名——状语岂可得哉?“岂……哉”,构成一种反问句式。

微太子言微,假如没有。

秦王购之金千斤购,重金征求。

金,此指黄铜,当时以铜为金。

诚能得樊将军之首诚,如果。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樊将军以穷困归丹穷困,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而伤长者之意长者,谨厚者之称,此指樊将军。

4、请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2)说明刺秦的缘起,是故事的开端。

第一段,交代刺秦的背景。

第二段,写太子丹催促荆轲登程,荆轲提出条件,而太子“不忍”。

5、第一段中“破”“虏”“进”“略”,这些动词用得极妙,请同学们说说妙在哪里?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状况,有如黑云压城般的紧张气氛。

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6、男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7、“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表现了太子丹怎样的心理?婉转含蓄,微带责难。

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矛盾初见端倪。

8、“微太子言,臣愿得而谒之。

”这句话体现了荆轲怎样的思想?“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9、荆轲认为要取信于秦王非得到“樊将军首”和“督亢之地图”不可。

从他的谋划,可看出荆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勇而多谋,城府很深。

10、太子“不忍”,与荆轲意见有了分歧,事件起了波折。

11、齐读这两段。

(二)、研读课文3—4自然段1、齐读这两段。

2、对照注释,翻译这两段。

(1)两个学生翻译。

(2)教师点拨。

3、重点词句:可谓深矣深,此为刻毒之意。

将奈何?将怎么办?疑问句。

乃遂私见樊於期乃遂,同义复词,就。

顾不知计所出耳顾,不过,只是。

表示轻微的转折。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涕,泪。

古今异义。

今闻购将军之首在“闻”后省略兼语“秦”。

吾每念,常常痛于骨髓在“念”后省略动词宾语“之”,代指“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为”表被动。

何如?怎么样?疑问句为之奈何?要怎么办?疑问句。

奈何,如何,怎样。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见”表被动。

将军岂有意乎?疑问句。

将军是否有这个想法呢?岂,副词,表示疑问。

可译为“是否”。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袒露一只臂膀。

古今异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是两个词。

可,可以。

以,用来。

伏尸而哭省略句,在“伏”后省略了介词“于”。

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既已,同义复词,表已然。

乃遂,同义复词,于是。

函,用匣子。

名——状语。

4、请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激樊於期献头,为刺秦王准备信物。

5、荆轲是怎样让樊於期心甘情愿地献头的?①动之以情,激樊於期对秦的不共戴天之仇。

②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

③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就先使樊於期“仰天流涕”,继而“偏袒扼腕”,甘心自刎献头。

6、这段精彩的对话和动作描写,表现了荆轲和樊於期各自怎样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的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工于心计,侠士之风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胸,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三)、研读课文5—7自然段1、一个学生朗读。

2、两个同学翻译。

3、重点词句点拨。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介宾短语,在这时,在这件事上。

人不敢与忤视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所待,所等的人。

所,代词。

“欲与俱”,省略句省“之”。

4、请概括这三段的主要内容。

①准备利刃。

②为荆轲配备助手。

③荆轲有所待。

(四)、研读8—9自然段1、齐读这两段。

2、两个同学翻译。

3、背诵“易水诀别”一节。

4、重点词句提示。

太子迟之迟,以……为迟,形——意动。

荆卿岂无意哉?反问句。

岂,副词,表示反问。

可译为“难道”“怎么”。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所以,表示“……的原因”。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穿素服,名——动。

发尽上指冠上,向上,名——状。

终已不顾不顾,不回头。

古今异义。

5、请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

①写荆轲怒斥太子丹。

②易水送别。

6、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这些举动表现了太子丹怎样的心理?①在大军压境时的恐惧、焦急。

②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

(与荆轲形成反衬。

)7、荆轲为何怒斥太子丹?从这一举动中,可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①太子说“先遣秦武阳”,对其不信任。

这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

②刚直不阿,秉性刚烈。

8、“皆白衣冠以送之”一句,暗示出这是一场怎样的离别?生离死别,是永诀。

9、作者是怎样渲染诀别时的凄凉、悲壮的气氛的?①“皆白衣冠以送之”,通过写送行者的行装暗示。

②冰冷的易水。

水寒,送行的人心更寒。

③变徵的歌声,悲凉的声调。

④“士皆垂泪涕泣”,送行者沉浸在撕心裂肺的痛楚中。

⑤歌声由悲凉的徵声转为激愤的羽声,送行的人由“垂泪”变为“瞠目”,“发尽上指”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

10、作者是怎样描写这种慷慨悲歌的场面的?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境头(“皆白衣冠以送之”)、特写境头(“既祖,取道”)、全景境头(“士皆垂泪而泣”)、特写境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可谓匠心独运。

这样写既可突出中心人物,又能顾及全面,便于渲染悲壮气氛。

11、“易水送别”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

(五)、研读10—12自然段1、女同学朗读这三段。

2、两个同学翻译这三段。

3、重点词句。

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读wèi,赠送。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燕王拜送于庭介词结构后置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到。

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

4、请概括这三段的主要内容。

计见秦王。

5、荆轲是通过什么途径见到秦王的?从中可看出荆轲具有怎样的性格?①厚遗蒙嘉,得以引见。

②行事周密,有计谋。

6、齐读这三段。

(六)、研读13自然段1、一个同学朗读。

2、学生翻译。

3、重点词句。

至陛下陛,殿前的台阶。

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震”。

群臣怪之怪,以……为怪,形——意动。

前为谢曰前,上前,名——动。

少假借之假借,宽容,原谅。

使毕使于前省略宾语“之”,应为“使之毕使于前”。

4、请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写“顾笑武阳”,有惊无险。

5、“顾”“笑”“前”这些动词,写出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征?“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猝然生变,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个节骨眼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

“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写出了秦王的威风。

语意婉转,滴水不漏,使秦王君臣冰释疑窦。

“顾”“笑”“前”写出了荆轲沉着机智、镇定自若的步履和神态,表明了荆轲确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

与秦武阳“色变振恐”形成鲜明对照。

对于上文太子疑荆轲而信武阳的情节又是一次自然照应。

6、齐读本段。

(七)、研读14—16自然段1、齐读这三段。

2、三个学生翻译。

3、重点词句。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走,跑。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4、请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秦廷搏击(图穷匕见)。

5、用自己的话描述“秦廷搏击”的精彩场面。

6、这三段中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精彩?精彩在哪里?①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能立刻拔出来;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方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②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再现了秦廷上下“尽失其度”的场面。

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

③在搏斗中,开始是荆轲占主动,处于优势。

秦王的狼狈,突出了荆轲的英勇。

④夏无且以药囊提轲,形势突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