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下册《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5分钟)
1.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引发学生对友情的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5分钟)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成语、俗语等。
2.学生通过课文阅读,提炼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大意。
三、课堂讲解(20分钟)
5.课后拓展与评价:布置富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动的故事引入新课,如:“同学们,你们有过与好朋友分别的经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依依惜别》,讲述了作者与朋友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5.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思考以下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去关爱和珍惜身边的人?”将思考结果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作业要求:
1进度,协助孩子完成作业,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给予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质量。
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依依惜别》,让学生感受到友谊的珍贵,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教育学生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学会关爱他人,珍视友情。
2.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需要付出和珍惜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2.家长参与作业:请学生与家长一起分享《依依惜别》这篇课文,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增进亲子沟通。同时,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探讨课文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离别,学会珍惜友谊。
3.收集有关友谊的名言、谚语或诗句,进行摘抄和积累。要求:至少收集5条,并尝试背诵。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篇:《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阅读“阅读材料”中文章。

(2)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3)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也可以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4)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2、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书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注意要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学会感恩。

重难点、关键:1、写好倡议书和建议书。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课时划分:四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2、阅读“阅读材料”中的《给老师的一封信》、《同学录》、《毕业赠言》。

教具准备:收集相关材料。

教学教程:一、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二、阅读《同学录》。

三、阅读《毕业赠言》。

四、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毕业赠言》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赞扬和爱戴之情,《给老师的一封信》赞扬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是爱筑起来的,这样的情谊,我们怎能不难舍难分呢?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给老师的一封信》、《同学录》、《毕业赠言》2、背诵《同学录》。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教具准备:收集毕业赠言。

教学过程:一、复习,谈话引入。

二、谈话,拓展思维。

1、教师:你觉得,我们可以给老师写些什么呢?(表达对老师的感激,表达对老师的依恋,表达对老师的赞扬,表达对老师的祝福。

)2、指名反馈:可以给同学写些什么呢?(鼓励,回忆,祝福,建议……)3、独立思考写给老师、写给同学的赠言。

4、集体反馈,并评议。

三、动笔,写一写。

四、交流欣赏,互相借鉴。

五、集体交流。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依依惜别》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离别情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离别情感。

2. 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离别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作者的离别情感。

2. 运用合适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离别情感。

二、教学准备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教学卡片:生字词卡片、图片卡片教学模具:离别场景模型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图片或故事引入离别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对离别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和情感。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依依惜别》,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通过课文找出表达离别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并进行标注。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离别情感。

2. 学生通过创作离别场景的模型或绘画,表达自己对离别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 学生回答问题,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课堂讲解与示范(15分钟)1. 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离别情感的表达。

2. 教师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三、实践活动(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离别场景,运用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表达离别情感。

2. 每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离别情感的小作文。

《依依惜别》教学教案设计

《依依惜别》教学教案设计

《依依惜别》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离别的情景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2)通过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感恩的情感;(2)培养学生面对离别的勇气和乐观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2.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3. 离别情感的体验与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2. 课文的深入理解;3. 离别情感的恰当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2. 生字词卡片;3. 讨论话题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2)引导学生思考离别的情景,导入新课《依依惜别》。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离别情感。

3. 朗读感悟(1)分组朗读课文,感受离别的情景;(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引导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情感。

4. 讨论交流(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你们经历过离别吗?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面对离别的勇气和乐观态度。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2)强调离别情感的体验与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6. 作业布置(1)回家后,朗读课文给家长听,并讲解生字词;(2)写一篇关于离别的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2.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4. 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5. 学生的小作文质量。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学设计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依依惜别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语文形式,如书信、倡议、诗歌、散文等,表达对母校、老师、同学的惜别之情。

2、根据学校与班级实际,开展“难忘小学生活”主题活动,为小学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预设系列活动框架核心活动:留下最珍贵的回忆——编写《成长纪念册》,举办一场毕业联欢会。

3、通过引导学生分类筛选评语、给相片加小标题、个性化作文,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分类筛选评语、给相片加小标题、个性化作文,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

2、锻炼学生统筹安排,组织活动的能力,通过分工协作较好地举办毕业联欢会。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板块依依惜别一、认真阅读“阅读材料”内容,复习书信和倡议书的格式、内容和写法,明确写毕业赠言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二、给老师、同学或自己写一封信,给母校写一封信,为母校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说说写临别赠言的目的是什么。

四、学生写《毕业赠言》,要求短小精悍、情真意切,根据不同的对象特点来写。

写好后交流,评一评谁写的最有个性,最风趣,最有文采。

五、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

1、提前两周开讨论会进行策划。

2、选好主题,排好节目单,分配好任务,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人。

学写一封信抒写真情,学会统筹安排,相互协作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1、谈谈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

明确:《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一首激情满怀的诗。

作者何其芳(1912年~1977年),重庆万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

作者通过“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表达了自己渴望年轻的心情,对新生力量给予了由衷的赞美。

2、说说这首诗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明确:同学们正处于青春年少,朝气蓬勃的大好时期,读着这首诗,心中一定也会充满力量,充满希望,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学习生活,更加热爱眼前的生活,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教案:《依依惜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依依惜别》的作者和背景。

2.理解《依依惜别》的写作背景和文意。

3.懂得如何阅读理解文言文《依依惜别》。

4.能够提取文中的关键信息,归纳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5.能够借助课堂讲解和讨论,提高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依依惜别》的作者和背景。

2.理解《依依惜别》的写作背景。

3.懂得如何阅读理解文言文《依依惜别》。

4.能够提取文中的关键信息,归纳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三、教学准备1.文言文《依依惜别》的课文。

2.多媒体设备、幻灯片。

3.课堂讨论提问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关于《依依惜别》的图片,让学生们猜测课文的大概内容。

提问:你们对这幅图片有什么感受?对于课文的标题《依依惜别》,你们有什么猜测?2.导入(5分钟)朱翌,字寿景,唐代文学家。

唐时名稔。

讲解完毕,学生可批评、补充。

3.阅读理解(20分钟)进行整篇课文的阅读,学生个人阅读并标记重点。

提问:在课文中你们发现了哪些你们不熟悉的词汇和句式?4.课文解读(30分钟)分析课文的核心句子并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

5.归纳总结(15分钟)学生归纳出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并讨论课文的意义。

6.课堂讨论(15分钟)提问:你们身边有没有类似于《依依惜别》的情景?你们如何看待这些情景?提问:学习文言文有什么好处和意义?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表现出色的同学进行表扬。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课文,仿照本课教学设计,完成一份教案并进行课堂上展示。

六、教学反思。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感悟《依依惜别》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依依惜别》,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友情,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依依惜别》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感悟诗中的情感,学会珍惜友情。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分析。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分析诗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中的情感和寓意,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友情。

3. 欣赏法:让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的美妙之处。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依依惜别》相关的课件,包括诗的全文、译文、意象分析等。

2. 教材:《依依惜别》诗文。

3. 参考资料:有关《依依惜别》的背景资料和鉴赏方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依依惜别》的全文,让学生对诗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讲解:详细讲解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分析诗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诗中的情感和寓意,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友情。

4. 欣赏:让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的美妙之处。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依依惜别》的主题。

2. 分析诗中的一个意象,阐述其表达的意义。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友情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作业1. 背诵《依依惜别》。

2. 结合课后参考资料,深入了解《依依惜别》的背景和创作意境。

3. 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可以是心得体会,也可以是故事分享。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依依惜别》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质量。

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友情的理解和珍惜。

《依依惜别》教学教案设计

《依依惜别》教学教案设计

《依依惜别》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依依惜别》。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抒发,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珍惜当下,懂得感恩,增强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依依惜别》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境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离别情境。

(2)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离别的心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设想自己即将离别的情景,体会离别之情。

(2)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感受成长的酸甜苦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珍惜当下,懂得感恩。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依依惜别》。

2. 写一篇关于离别情感的文章,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感悟。

3. 调查身边的人,了解他们对待离别的心态,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学内容:(1)深入解读诗歌《依依惜别》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离别在人生中的意义。

2. 教学步骤:(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杨柳”、“桃花”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依依惜别》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阅读“阅读材料”中文章。

(2)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3)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也可以写倡议书或建议书。

(4)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2、过程与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书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注意要分工合作,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学会感恩。

重难点、关键:
1、写好倡议书和建议书。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

课时划分:四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2、阅读“阅读材料”中的《给老师的一封信》、《同学录》、《毕业赠言》。

教具准备:
收集相关材料。

教学教程:
一、阅读“活动建议”,了解活动内容。

二、阅读《同学录》。

三、阅读《毕业赠言》。

四、阅读《给老师的一封信》。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毕业赠言》包含了学生对老师的赞扬和爱戴之情,《给老师的一封信》赞扬了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生情谊是爱筑起来的,这样的情谊,我们怎能不难舍难分呢?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给老师的一封信》、《同学录》、《毕业赠言》
2、背诵《同学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教具准备:
收集毕业赠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引入。

二、谈话,拓展思维。

1、教师:你觉得,我们可以给老师写些什么呢?(表达对老师的感激,表达对老师的依恋,表达对老师的赞扬,表达对老师的祝福。


2、指名反馈:可以给同学写些什么呢?(鼓励,回忆,祝福,建议……)
3、独立思考写给老师、写给同学的赠言。

4、集体反馈,并评议。

三、动笔,写一写。

四、交流欣赏,互相借鉴。

五、集体交流。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把老师或同学的赠言抄写到书签上,送给老师或同学。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指导学生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教具准备:
收集相关材料,制作《同学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小组内自由地交流。

三、指名说一说。

四、指导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1、倡议书的格式。

倡议就是倡导、建议。

倡议书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建议性的专用书信。

如,提议开展抢救国宝大熊猫的倡议书;给希望工程捐款的倡议书。

这些号召性的书信或公诸报端,或张贴校园,都是倡议书的范例。

倡议书遵循书信的一般格式,又有自己的特点。

一般而言,分为向谁倡议,倡议什么,谁倡议的,以及倡议日期等几个部分,同一般专用书信差不多。

特点在于第一行不写称呼,而是写倡议题目,如,“关于抢救国宝大熊猫的倡议”“关于成立学雷锋小组的倡议”。

接着在另起一行的顶格处写号召的对象。

但称呼不像书信那么实指,而是泛指。

有时也可以不写称呼,而直接写正文。

2、怎样写建议书。

建议书是针对某项具体工作或规划向领导或个人提出建议的一种专用书信。

它与倡议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倡议书也有“建议”的内容,这一点与建议书类似。

但是倡议书一般是公开宣读、张贴或发表,内容面向公众,属书面号召的性质。

所倡议的内容一般为公众所认同。

而建议书公开宣读、张贴或发表者较少,因为它的内容只是个人见解的陈述,仅供对方参考。

所以,建议书一般取商讨的语气,不像倡议书那么富于鼓动性。

建议书的内容:①摆情况:摆情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②讲理由:申述建议的理由,目的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思考;③提建议:一般用条款形式提出
建议,目的是希望对方如何行动。

前两部分内容为铺垫,第三部分才是主体。

各部分的内容可多可少,可长可短。

为清晰醒目,一般取条款式陈述。

当然如果建议不多,也可以不列条款。

④结尾:一般写些谦虚的话,如,“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⑤开头和署名等与其他专用书信的格式相同。

五、学生动笔写《倡议书》和《建议书》。

六、指名读一读《倡议书》或《建议书》。

七、布置作业。

1、将《倡议书》和《建议书》交流阅读。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策划并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

教具准备:
收集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交流,选定联欢会的内容。

1、教师:你们喜欢什么节目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2、教师小结:节目的形式很多,小品、歌舞、话剧等都可以,关键是节目的题材要新颖,内容要健康,形式要多样。

3、小组讨论,指定节目单。

三、讨论,制定联欢的方案。

四、阅读《在小学毕业典礼上讲话》
五、学生根据分工,准备联欢会。

六、开展毕业联欢会。

七、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