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百病始生

合集下载

《灵枢·百病始生》

《灵枢·百病始生》

浙江中医药大学



论述了外感病的发生机理, 论述了外感病的发生机理, 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 用。
浙江中医药大学
• 这是《内经》发病学的一贯思想,他篇 这是《内经》发病学的一贯思想, 如 • 《素问 八正神明论》:“以身之虚而逢天 素问·八正神明论 八正神明论》 以身之虚而逢天 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 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 脏” • 《素问 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 素问·评热病论 评热病论》 邪之所凑 邪之所凑, 虚” • 《素问遗篇 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 素问遗篇·刺法论 刺法论》 正气存内 正气存内, 可干” 可干”
浙江中医药大学
注释
• • • 淅然:形容怕冷的样子。 1、淅然:形容怕冷的样子。 2、其痛之时息:指疼痛时作时止。 、其痛之时息:指疼痛时作时止。 3、大经乃代:指邪气由络脉深入经脉, 、大经乃代:指邪气由络脉深入经脉, 经脉接替络脉受邪。大经,指经脉, 经脉接替络脉受邪。大经,指经脉,与 络脉相对而言。 络脉相对而言。 • 4、洒淅喜惊:指恶寒怕冷 精神惊恐不 、洒淅喜惊:指恶寒怕冷,精神惊恐不 安之状。 安之状。
浙江中医药大学
注释
• (1)不得虚:不遇到正气虚的机体。 (1)不得虚:不遇到正气虚的机体。 不得虚 (2)虚邪之风 致病的异常气候。 虚邪之风: (2)虚邪之风:致病的异常气候。
浙江中医药大学
(3)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3)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虚邪遇到正气虚弱之 两虚相得 则会留滞于人体而发病。 人,则会留滞于人体而发病。 (4)两实相逢 众人肉坚: 两实相逢, (4)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正气充实的人在正常 的气候下,就会身体健康。 的气候下,就会身体健康。

《灵枢·百病始生》

《灵枢·百病始生》

• (4)或起于阴,或起于阳:阴、阳此处指发病 部位。阴即内,阳即表。张介宾注:“喜怒 不节,五志病也,内伤于脏,故起于阴。清 湿袭虚,阴邪之在表也,故起于下。风雨袭 虚,阳邪之在表也,故起于上。” • (5)方:道理、规律。 • (6)袭虚:乘虚侵袭。 • (7)淫泆:浸淫传布。淫,浸淫。泆,同溢, 有扩散之意。
百病始生
浙江中医药大学
《灵枢》有“百病始生”篇名。
本单元主要讨论疾病发生、发展 变化的机理,包括病因、发病、
病机和传变等内容。
浙江中医药大学
• • • •
《灵枢· 百病始生篇六十六》 《素问· 生气通天篇第三》 《素问·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素问·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浙江中医药大学
《灵枢· 百病始生篇六十六》
浙江中医药大学
• 这是《内经》发病学的一贯思想,他篇 如 • 《素问· 八正神明论》:“以身之虚而逢天 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 脏” • 《素问· 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 虚” • 《素问遗篇· 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 可干”
浙江中医药大学
• 原文602(三级原文)
•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 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 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 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 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 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 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 脉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 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 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 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 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 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 气淫泆,不可胜论.

《灵枢.百病始生》篇1、病因不同所伤异位2、两虚相得则病(45)王洪图

《灵枢.百病始生》篇1、病因不同所伤异位2、两虚相得则病(45)王洪图

《灵枢.百病始生》篇1、病因不同所伤异位2、两虚相得则病(45)王洪图今天我们学习第六节,病因病机章的第六节,教材163页,《灵枢.百病始生》篇。

这一篇教材有节选,我们现在讲第一段,就是163页那一段。

这一段讲的内容是病因不同,所伤异位,我先读一遍:“黄帝问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歧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

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至其淫泆,不可胜数”。

下面串讲。

黄帝问的问题,是从这个“百病之始生”讲起。

说很多很多的疾病,“皆生于风雨寒湿”,这是一类,都是由于风雨寒暑作为病因引起的。

或者是清湿喜怒,“清湿”就是指的寒湿,“喜怒”就是泛指七情。

也就是六淫之邪再加上喜怒七情,这是致病的最重要的原因。

“喜怒不节则伤藏”。

“喜怒”是七情,这个“喜怒”可以说是代指七情而言,七情致病首先伤人内脏之气,伤人五脏之气。

七情分属于五脏的嘛,所以七情过激,首先伤五脏之气,也就是说伤于内。

“风雨则伤上”。

风为阳邪,雨从上受,雨从上面降下来,所以伤人上部。

“清湿则伤下”。

湿冷,“清”就是寒,寒湿之邪在于下部,所以最常侵犯人的下部,所以寒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上、下、中,中就是内脏,这三部之气所伤,邪气是不同的,受不同的邪气所伤。

“愿闻其会”。

那么想怎么样才领会这个问题。

因为这是个事实,也就是说七情伤脏、风雨伤上、寒湿伤下,是这现实致病最常见的就是这样引起的。

那么怎么领会其中的道理呢?所以“愿闻其会”。

歧伯回答说:“三部之气各不同”。

上边所说的,“风雨伤上,清湿伤下,喜怒伤脏”,这三部之气各不相同,其病“或起于阴,或起于阳”。

上属于阳,中属于阴,下对上而言也属于阴。

当然下部如果对内脏而言它又属于阳。

总之可能分成阴阳,或起于阴,或起于阳。

灵枢.百病始生

灵枢.百病始生

第六節靈樞·百病始生(節選)A 型题1.指出:“风雨袭虚,则病起于”A.内B.外C.下D.中E.上2.《灵枢·百病始生》认为清湿袭虚则A.病起於下B.病起於上C.病起於血D.病起於内E.病起於气3.《灵枢·百病始生》指出:“喜怒不节”则病起于A.气B.血C.神D.阴E.阳4.据《灵枢·百病始生》的内容,七情过激在病理上一般伤害人体的:A.五脏B.六腑C.营卫D.阴阳E.气血5.《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积证的始生病因是:A.风湿B.积滞C.寒气D.大怒E.劳倦6.下述哪一项是《灵枢·百病始生》所强调的外感病发病机理?A.两实相逢,众人肉坚B.两虚相得,乃客其形C.因于虚邪,中于贼风D.百病皆生于风雨寒暑E.正气不足,百病乃生7.据《灵枢·百病始生》,“虚邪之中人”在络之时的症状是:A.皮肤痛B.肢节痛C.肌肉疼痛D.洒淅喜惊E.体重身痛8.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肠胃之络伤而血溢于肠外,如肠外有寒气,将形成:A.积证B.胀证C.便血D.衄血E.痛证9.据《灵枢·百病始生》,衄血是由于:A.阳络伤B.阳经伤C.阳脉伤D.阴脉伤E.阴络伤10.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邪气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经久不去,其病证是:A.积B.聚C.厥D.胀E.肿11.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邪在肠胃时,多热则:A.肌肉疼痛B. 发热汗出C. 肠鸣飧泄D.体重身疼E. 贲响腹胀,溏出糜12.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邪在肠胃时,多寒则:A.往来寒热B.五更泄泻C.脘腹胀满,不欲饮食D.腹泻呕吐,口干不渴E.肠鸣飧泄,食不化13.据《灵枢·百病始生》,邪在伏冲之脉的病症是:A.头痛项强B.体重身痛C.肠鸣腹痛D.腰脊强痛E.胁痛不可以转侧14.据《灵枢·百病始生》,邪在输(脉)的病症是:A.肢节痛,腰脊强B.心痛彻背C.体重身痛D.胸痛及背E.胸腹胀痛15.据《灵枢·百病始生》,邪在经脉的病症是:A.洒淅喜惊B.胸腹疼痛C.四肢拘急D.肌肉疼痛E.其痛时息16.据《灵枢·百病始生》,邪在络的病症是:A.肌肉痛,时痛时息B.肌肉拘挛C.四肢肿胀D.手足麻痹E.体重身痛17. 据《灵枢·百病始生》,邪在皮肤的病症是:A.面赤而皮肤发热B.怕冷而皮肤痛C.身痛而皮肤不仁D.身热而皮肤汗出E.风疹而皮肤厚18.据《灵枢·百病始生》,虚邪中人,首先侵袭的部位是:A.腠理B.皮肤C.经脉D.络脉E.关节19.据《灵枢·百病始生》有关“积”病机的论述,下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寒凝B.气滞C.血瘀D.热结E.津停20.据《灵枢·百病始生》,下述除哪一项外均是虚邪在肠胃的症状?A.贲响腹胀B.肌肉疼痛C.肠鸣飧泻D.食不化E.溏出糜21.下述哪一项是《灵枢·百病始生》所论述的疾病传变模式?A.循经传变B.脏腑相移C.表里相传D.按生克次序传变E.三焦传变B 型题A.心B.肺C.肝D.脾E.肾1.《灵枢·百病始生》认为“忧思”则伤:2.《灵枢·百病始生》认为“忿怒”则伤:3.《灵枢·百病始生》认为“醉以入房,汗出当风”则伤:A.肢节痛,腰脊乃强B.皮肤痛C.洒淅喜惊D.体重身痛E.肌肉痛4.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虚邪伤人,在络脉时症见:5.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虚邪伤人,在经时症见:6.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虚邪伤人,在输时症见:7.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虚邪伤人,在伏冲之脉时症见:X 型题1.据《灵枢·百病始生》外感病发病机理是:A.两实相逢B.体虚C.两虚相得D.乃客其形E.众人肉坚2.《灵枢·百病始生》指出:“喜怒不节则”A.伤神B.伤心C.伤脏D.病起于阳E.病起于阴3.《灵枢·百病始生》认为“伤肾”而病生于阴的原因是:A.醉以入房B.用力过度C.若入房汗出浴D.汗出当风E.卒然外中于寒4.《灵枢·百病始生》认为“伤脾”而病生于阴的原因是:A.内伤于忧怒B.用力过度C.起居不节D.醉以入房E.汗出当风5.《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积证”的起始病因是:A.得寒乃生B.气逆乃生C.聚乃成积D.厥乃成积E.结乃成积6.据《灵枢·百病始生》邪气伤人皮肤,其症状为:A.肌肉疼痛B.毛发立C.淅然恶寒D.皮肤痛E.肢节痛7.据《灵枢·百病始生》有关积证病机的论述,可知积证形成过程中互为影响的几个环节是:A.寒凝B.气滞C.精伤D.血瘀E.津停8.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言“积”的病理特点,对积证的治疗,可运用:A.理气B.化痰C.散结D.活血E.通下9.《灵枢·百病始生》强调外感病发病机理在于:A.两虚相得,乃客其形B.两实相逢,众人肉坚C.参与虚实,大病乃成D.正气存内,邪不可干E.两虚相感,内伤五脏10.《灵枢·百病始生》对于内外三部所生病提出的诊治原则是:A.有余不足B.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C.察其所痛,以知其应D.平治于权衡E.毋逆天时11.据《灵枢·百病始生》所述,属于“病生于阴者”有:A.忧思伤心B.重寒伤肺C.忿怒伤肝D.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E.入房汗出浴则伤肾12.下述哪些是《灵枢·百病始生》论述外感病发病机理的经文?A.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B.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C.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D.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E.此为因于虚邪之风,与其身形。

《灵枢·百病始生》讲稿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

《灵枢·百病始生》讲稿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

伤外(体表)
病起于阳


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风为阳邪、雨从上 往下运行,所以风雨之 邪乘虚侵袭易于侵伤害 ⑹袭虚:乘虚侵袭。 人体的上部。
这就是不同邪气侵 犯人体而易于引起发病 的三个部位。
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
风雨六淫
风雨 自天而降
伤上
伤外(体表)
病起于阳


至于其淫泆⑺不可胜数⑻。
之邪而不病者是因 该人体质强壮、正 气不虚的缘故,即 正气在发病中起到 决定性的作用。
小伙子说:身体 强壮,我不得病!
此必因虚邪之风⑶,与其身形,两虚⑷
相得,乃客其形。
如果遇到疾风暴雨六 ⑶虚邪之风:虚邪,虚 淫之邪侵袭而生病的,这
本句是说风雨寒 热六淫之邪必须与人 体正气虚弱结合,才 能引起发病。
常言道:苍蝇不 叮无缝的蛋!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
不能独伤人。
本句是举例说
明逢疾风暴雨六淫
有的人突然遇到了急 风暴雨的侵袭,却不发生 疾病,就是由于该人体质 强壮、正气不虚的缘故。 所以说邪气不能单独伤害 人体而致病。
由于喜怒等情志发自内脏、内脏又属阴,因此 凡是喜怒等情志不节的就会伤害内脏 ,而内脏受
伤发病就是病起于在里的阴分。

喜怒情志不节

伤脏(伤内脏、伤中)
伤内(内脏)
பைடு நூலகம்病起于阴


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
寒湿为水、属阴,出于地气,地气自下向上
运行,所以寒湿之邪容易侵袭人体的下部。
寒湿之邪侵袭
伤下
清湿 自地而生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 或起于阳,请言其方⑸。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及翻译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及翻译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及翻译
灵枢·百病始生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百病之始生也,皆由于气,或多或少,或引衰或丧其常,或因邪失其真,或失于时,或逆于经,或犯于毒,或从于喜怒,或因于饮食,或起于寒温,或发于运动,或生于不洁,或因于过劳,或本于性情,或从于物变,或因于风雨,或从于物候,或本于内外。

余今欲闻此病之始生,何以解之
岐伯对曰:此皆出于气数之多少,及其荣卫之行,其所由生也。

故多气则多病,少气则少病,气行荣卫,则病生于外,气行不荣卫,则病生于内。

今以十二经脉论之,则阳明之经多病,太阳之经少病,厥阴之经病生于内,少阳之经病生于外。

此皆出于荣卫之行也。

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百病的起源,都是由于气的多寡,或者气的引领虚弱,或者邪气去真气,或者失去了定时,或者违反了经脉的方向,或者受到毒气的侵袭,或者由于情绪的喜怒,或者因为饮食问题,或者由于寒热问题,或者因为运动问题,或者由于不洁问题,或者因为过度劳累,或者源于个人的性情,或者由于外部有害条件的变化,或者由于风雨天气,或者由于气候变化,或者由于外界和内部问题。

我现在想要问,这些疾病的起源是如何解释的呢”
岐伯回答说:“所有的这些都是由于气的多少和荣卫气的运行情况所
导致的,因此多气则多病,少气则少病,荣卫气行正常,则病生于外,荣卫气行不正常,则病生于内。

现在以十二经脉来论证,阳明经常见疾病,太阳经很少出现疾病,厥阴经的疾病发生在内部,少阳经的疾病发生在外部。

这些都是由于荣卫气的运行情况而导致的。

”。

黄帝内经题库-百病始生-题目

黄帝内经题库-百病始生-题目

《内经选读》平时练测题第六单元百病始生一、填空题1.《灵枢•百病始生》:“喜怒不节则伤,风雨则伤,清湿则伤,所伤异类, 愿闻其会。

”2.《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故邪不能独伤人。

”3.《灵枢•百病始生》:“积之始生,得乃生,乃成积也。

”4.《灵枢•百病始生》:“则血外溢,血外溢则;则血内溢,血内溢则。

5.《灵枢•百病始生》:“忧思重寒;忿怒;醉以入房,汗出当风;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

6.《灵枢•百病始生》:“察其,以知,有余不足,,,毋逆,是谓至治。

”7.《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失其所则,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8.《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则张,精绝,,使人煎厥。

”9.《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而,使人薄厥。

”10.《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则养神,则养筋。

”11.《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平旦,日中而,日西而,气门乃闭。

12.《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而起亟也:阳者,而为固也。

”13.《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阳强不能密,;阴平阳秘,,阴阳离决, 乃绝。

”14.《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阴之五宫,。

15.《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及,故气上矣。

”16.《素问•举痛论》:“炅则,荣卫通,故气泄。

”17.《素问•举痛论》:“惊则,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18.《素问•举痛论》:“劳则,故气耗矣。

”,19.《素问•举痛论》:“思则,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20.《素问•调经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21.《素问•调经论》:“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闭塞,玄府不通,故外热。

22.《素问•至真耍大论》:“诸风,皆属于肝。

诸寒,皆属于肾。

”23.《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皆属于风。

”“诸,皆属于湿。

”24.《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

百病使生

百病使生

百病使生1、如何理解《灵枢·百病始生》中的“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三部之气,指伤于上部的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和伤于五脏的喜怒。

因其所伤害的部位有表之上下和内的不同,故称“所伤异类”。

本句指出了三部之气伤人的发病规律。

因邪气的性质不同,所以侵袭人体的途径、所伤的部位及导致的病变也不同。

2、简述《灵枢·百病始生》对外感发病机理的认识。

原文“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清楚地阐明了外感发病的机理,指出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

疾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正气虚弱,一是邪气侵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虽有邪气侵袭,如果正气不虚,也不会使人生病,即“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当正气虚弱之时,又受邪气侵袭,则可使人发病,即文中说:“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由此可见,本篇把邪气的侵袭看作是发病的条件,而正气虚弱才是发病的决定因素。

从而突出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

这是《内经》发病学的一贯思想,这不仅为中医发病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提示人们必须注重摄生、保养正气,避免邪气侵袭,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一旦发病,在治疗中则应当注意扶正以驱邪。

3、如何理解《灵枢·百病始生》篇中的“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指虚邪之风与正气虚弱的机体。

相得,即相逢、相遇。

谓虚邪贼风遇到正气虚弱之人,则会留滞于人体而发病。

本句阐明了外感病发病的机理,指出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

4、如何理解《灵枢·百病始生》篇中的“两实相逢,众人肉坚”?两实,指正常的气候变化和人体正气充实。

众人肉坚,指肤腠固密。

意为正气充实的人在正常气候下,就会健康无病。

本句指出了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突出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

5、如何理解《灵枢·百病始生》篇中的“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原文“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的意思是风雨寒热等外邪,不遇到机体正气虚弱,是不能单独侵犯人体使人生病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人虚实相参示意图 天----------虚----------实----------实------------虚 人----------虚----------实----------虚------------实
两虚相得 两实相逢 正风者其 大病乃成 众人肉坚 伤人也浅 肉腠闭拒 虽有大风苛毒
合而自去
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
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根据致病因素所伤部位分类
风雨袭虚-伤上
病起于阳 外(表)
清湿袭虚-伤下 是谓三部 病起于阴 喜怒不节伤脏 中(里)(分为三员)
第二段 外感病的发病机理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邪正相搏的发病学说 1、正气: 具有抗邪气侵袭、抗病理损伤与功能恢复能力; 在疾病形成中,发挥基础与主导作用。 2、邪气: 具有致人疾病与损伤机体作用;在疾病形成中, 为致病条件或诱导因素,在某种条件下也能成为主 导因素。 3、邪正:具有互动作用。
一、病因病机 病因:寒邪 病机:气血津液的逆乱
二、分类 1.津液凝滞型 上逆腹部(肠胃)
寒邪 ————肠胃血脉凝滞——肠胃传导功能失常—— 气不运津 —————肠外津液运行不畅而聚结——津寒互结——积 胀
2.出血型
饮食不节
起居失常 肠之络脉伤 用力过度
寒邪
阳络伤则血外溢——寒、血、津液…积 阴络伤则血内溢——便血
3.忿怒伤肝
怒为肝之志,肝藏血,肝气上逆,血随气上逆 怒 肝气郁滞 胸闷、胁痛 肝气上逆 头胀,头晕 血随气逆—呕血
4.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
醉以入房《甲乙》作“醉饱入房” 醉饱入房—伤脾胃 风邪
乘虚
5.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 水,则伤肾。 用力过度 伤肾 入 房 水湿之邪
邪入途径及顺序(由表入里,自浅而深) 皮肤(孙脉)→络脉→经脉→输脉→冲脉 →肠胃→肠胃膜原之脉(成积)
临床意义: 1、对邪气致病及传变规律的认识概括; 2、对后世外感疾病辨证方式的价值(表里传 变: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3、治未病、防传变治疗的理论基础。
第四段 积证的病因、病机及分类
3.气滞血瘀型
寒邪--气血逆乱 情志--气滞血瘀 阳气运行不畅 六输不通——————气滞血瘀 津液不散 积
总结
积证的病因:
寒邪、七情、饮食、起居、用力过度 积证的病机: 寒凝津液、痰浊结聚、气滞瘀血 提示积证的治则: 温经通络,化痰行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血,软坚散结
第五段 论内因致病及治则
1.忧思伤心 神为心所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忧愁恐惧皆伤心” 2.重寒伤肺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形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寒 相感,内外皆伤” 寒——皮毛——肺——伤肺 饮冷 肺脉
弗之能害
《灵· 刺节真邪》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 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 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
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虚邪之中人也,
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
《灵枢· 九宫八风》“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 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 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灵枢· 邪气藏府病形》“中人也,方乘虚 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
《内经》发病学说的意义: 1、疾病是致病因素与抗病因素相互作 用的结果,对邪气和正气科学内涵的认识。 2、指导疾病的防(养生增强正气) 治(保护正气), 避邪气。
第三段 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
1.邪在皮肤的症状:恶寒、无汗、皮肤痛 机理:外邪以风寒最为常见,寒主收引,故恶 寒无汗;寒性凝滞,血运不畅,失于温养,故皮 肤痛。
灵枢·百病始生


百病,泛指多种疾病;始生,开始发生。
本篇重点讨论了外感内伤诸病发生的 原因,病邪伤害人体的途径、传变及一般 见证故曰“百病始生”
第一段 疾病病因与分类
讨论
风雨寒暑清湿喜怒是否是致病因素 1)六气、六淫的区别 2)七情在什么情况下是致病因素 “生病起于过用” 《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
2.邪在络脉的症状:肌肉痛,时痛时息 机理:络脉在分肉,阻碍卫气运行,不痛则通, 正气尚能抗邪,故时痛时息。
3.邪在经的症状:恶寒、善惊 机理:经脉外连皮肤内连脏腑,邪偏于表,卫 气被伤则恶寒,邪偏于里,脏神被扰,故善惊。
4.邪在输脉的症状:四肢节痛,腰脊强硬不适 机理:邪在膀胱之输脉,故腰脊强硬不适, 手足三阴三阳经之腧穴皆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 邪客膀胱,则太阳经输不利,六经之气不能通 达于四肢,则四肢节痛。
5.邪在冲脉的症状:身倦,沉重,疼痛 机理:冲为十二经脉之海,邪伏冲脉,影响十 二经脉气血的运行,身体失养故身倦沉重疼痛。
6.邪在肠胃的症状:肠鸣、腹胀、飧泄、溏出糜 机理:寒邪入脾胃,腐熟传导运化失常则腹 胀、飧泄;邪与肠中水气相击则肠鸣;化热, 热伤肠胃腐败水谷则溏出糜。 7.积的形成 机理:邪气日久不去,扩散到肠外膏膜,留 于络脉之中,日久气血不得注入大经,血涩不 行,日而成积。
第六段 论一般疾病的治疗大法
两个要点: 一是虚实补泻 二是因时制宜“毋逆天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