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回归生活的论文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研究论文摘要:由于智障儿童自身的缺陷导致其语文学习存在障碍,所以,给智障儿童营造优越而适宜的学习环境,将教育融入到智障儿童的生活当中去,让孩子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

本文通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智障儿童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几点策略,以期对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探究智障儿童由于其自身存在的身体及智力缺陷,导致对其进行教育的难度较大。

加上近年来,我国智障儿童的数量也在增加,这就给智障儿童教育者提出了新难题和考验,培智学校结合智障儿童的发展趋势及特点,逐渐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生活化教学成为培智学校最重要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语文教学又是最基础也是最首要的教学内容,培养智障儿童准确流利地讲话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智障儿童语文教学效果,广大培智教师逐渐探索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新模式,从而让每个智障生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融入家庭、融入生活。

一、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背景目前,我国智障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这部分特殊儿童由于受到智力影响,学习能力较弱,他们多数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不懂得什么是学习、怎样去学习。

这就要求培智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耐心,高度关注这些孩子,紧密结合他们的认知、习惯、特点等,先研究与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策略,然后针对不同的智障儿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将语文教学融入到生活中去,寻找合适的教学内容,增加语文课堂生活化内容,让语文教学回归自然生活,贴近生活,这是目前我们培智学校要共同努力实现的教学目标。

二、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可行性研究(一)生活教育理论具有可行性伟大教育家卢梭让爱弥儿生活在自然中,让他从游戏、种植、木工的劳动中习得知识、得到感悟,他的实践证明,生活实践可以造就孩子,孩子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充满活力的课堂,离不开学生和教师的合作努力、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不断审视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继续创造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程资源我们都赞同这样一句话:“每一节课,都应是学生的一个生命历程!”在这个历程里,作为教学的最高艺术,是通过激励、唤醒、启迪,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使学生得到知识、情感、意志、信心等素质的发展。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

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以切实有效的方法为他们发挥潜能创造机会,他们的生命之河一定会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呢?一、引导学生在课堂体验中学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高科技已经以全新的速度迅速地渗透到教育领域,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成了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我们利用多媒体,将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尽情地欣赏千姿百态的四时风光,如临其境地聆听大自然的各种声响;使纯语言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使抽象的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为具体的、动态的画面,从而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学生的直观感觉……从而平添了无穷的趣味,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

”他们容易感受具体形象的事物,喜爱图文并茂的课文。

图画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在教学《云房子》时,我让学生角色换位,把自己想象成一群快乐的小鸟,在蓝天上遨游,在白云间穿梭,使文字还原为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玩耍中观察、表达、想象,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

让语文走进生活(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双促双发”课题组李文忠湖北省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语文“双促双发”课题实验在宜昌市教育教学中心总课题的统一部署下,在学校“走科研兴校之路”办学理念的统一规划下,经过实验教师的艰辛劳动,风风火火又走过了一年,随着实验的深入,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初步形成,教学实验的班级在逐步增多,教学实验成果显著,老师和同学们初步尝到了课题实验的甜头。

一、转变观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让学生学语文,爱语文,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一种期盼和向往,是语文教师追求的一种境界。

“双促双发”课题实验开展以来,教师们自我提高的步子迈得更大了,很多教师冲破了师道尊严的清规戒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让民主平等真正走进了语文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找到了较好的突破口。

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以前上课,老师们总担心学生不清楚,不明白,总是事无巨细,从头道来,生怕一个小地方没讲到,学生跟不上,结果常常是老师嗓子冒烟,学生昏昏欲睡。

课题实验展开后,实验教师们系统学习了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开展优质课竞赛,评教评学,取长补短。

此外,我们还选派青年教师到省或全国参加优质课观摩,还组织全组教师观看全国中语会举办的优质课竞赛(光碟)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教师们达成了共识:学习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千万不能包办代替,不能唱独脚戏,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之后,教师应大胆退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应放手交给学生,充分发扬民主,学生一时解决不了的,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

如高二年级陈永红老师上李煜《虞美人》一文时,从阅读到拓展全部交给了学生,在老师“读得准,读得美”的要求下,学生读、学生评、学生分组分组提问,综合有价值的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引荐,学生研究,综观李煜的词作,对“亡国诗人的爱国词”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其次,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往前走。

小学教师论文精选(2)【10篇】

小学教师论文精选(2)【10篇】

浅谈如何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对于语文知识的教师来说,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多才多能,一专多长,具备多方面的涵养,具有灵活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

下面就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要有高尚的政治情操小学语文课本所选课文内容大部分是向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典范,如革命先烈勇于探求真理,寻求救国救民的故事,仁人志士勇于献身民族的解放、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还有许多艰苦朴素、勤学苦练、诚实勇敢、助人为乐等德育内容,如果教师缺少这方面的浏览,在讲课过程不能感染学生,达不到动之以情的教育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要对政治、社会事事关心,关注国际国内风云变换的世态,敢于揭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见义勇为,见不义敢说敢斗,身教言传,以自己的行动感动学生。

教师在讲有关政治思想性强的课文时,摸其声,拟其状,关键处声泪齐下,痛骂喜兴,表于言状,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

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诗意存在论文

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诗意存在论文

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摘要:生命意识的渗透是通过课堂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最后学会包容、接纳尊重他人的生命。

作为语文的基本要素——语言是生命意识的产物,生命意识正是语言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让生命回归语文教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应该成为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意识《我与地坛》阅读资源情感交流当今社会,进步与浮躁并存,文明与喧嚣共生。

缤纷的世界固然精彩,却掩饰不住慌张中透出的无奈。

“我”逐渐融合在人群中,人性的光芒日益黯淡。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生命愈发地彷徨,教育遭遇着迷失。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人,其间百态各异,而人性闪光或灿烂或黑暗,生命意识,乃是每个个体的生命或欢笑或悲歌,或感知或思索,或善良或真挚的沉载浮沉的表现,可这些,却在某些学生身上过早地失去。

近半个世纪以来,语文的生命被扭曲,学生的激情被粉碎,而曾几何时,支撑中国人弘扬儒家“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道家绵延不息的生命力量,佛家清澈了悟的生命本质,正是中国人自豪的语文,可是这样一些文化气息拂面,文化力量诱人,文化使命不可推卸的文字却被逐渐演变成了现如今的语文:语文课热衷的是主题思想的挖掘、微言大义的阐释、写作技巧的探究,对于人最宝贵的生命这一话题,却弃之不顾。

新课程要求我们摒弃以本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以唤醒他们的主体心灵。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首先把书面语言激活,把脑子里的语词激活,把文字材料看成一个个生命体,把头脑中的语言组成一个个动态的生命体,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尊重作为教学主体的人。

为此,叶澜教授发出了强烈的呼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她指出,不仅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的发挥,而且要使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

”课堂有了生命的活力,学生就能在课堂当中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这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语文(心得)之回归语文本真,提高课堂实效——《坐井观天》课例研究报告

语文(心得)之回归语文本真,提高课堂实效——《坐井观天》课例研究报告

语文论文之回归语文本真,提高课堂实效——《坐井观天》课例研究报告活动缘起:课程改革十年来,给一向沉闷的语文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真可谓教学形式“百般变化”,教学方法“花样百出”,课堂讨论“百家争鸣”,成果展示“百花齐放”……老师们却时常感慨:“语文到底怎么了?”静心审视,语文课堂有时候呈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草盛豆苗稀”的虚假繁荣,越发觉得语文课似乎失去了它的本真。

为进一步提高本校校本教研活动质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深化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提升本校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研室的引领下举办本次以“回归语文本真提高课堂实效”为主题的农村小学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

前期准备:在卢龙星校长的带领下,我校为筹备此次活动,做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的准备。

专门修建了可以同时供几百人听课的大教室;专门为本次活动排出了语文老师周二下午的空课时间,便于教研组进行研讨。

在教研室专家林爱娟、应向红、胡关贤老师的专业引领下,做了数次的教学尝试。

活动过程:一、主持引领:林爱娟应向红胡关贤二、课堂观察教学内容:《坐井观天》(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教学目标:1 认识“沿、际、信”3个生字,能把“沿、信、抬”这3个左窄右宽、右边都带有“口”字的生字书写工整;2初步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能抓住“一百多里、无边无际、大得很”等关键词感受“天”的大;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所包含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对话,并尝试复述1-5段课文内容。

三、反思研讨第一次课堂实录片段:【课件出示词语】抬头回答青蛙弄错还有无边无际不信井沿师:谁会读这些词?生:(一学生站起来读,全部读正确)师:“还”字还可以读什么?组什么词?生:huan(第二声)送还,还给师:用“信”字组词,在写“信”的时候,哪一横最长?书空。

师:(演示课件)井口的边叫井沿,桌子的边叫--生:(默不作声,全都好奇地盯着课件上那张漂亮的桌子瞧)师:桌沿,帽子的边叫--生:一个学生猜测性地嘀咕“帽沿”?【读课文,了解争论点】师: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到小鸟,就问--生:你从哪儿来呀?师:小鸟回答说--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师:接下去青蛙和小鸟之间发生了一点事,请大家继续往下读4-7自然段。

语文课生活化论文

语文课生活化论文

语文课生活化论文一、让学生在解读文本时走进生活在初、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除了少数几篇科普说明文外,其它所选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有些甚至是作者真实人生的写照。

要想解读文本,领会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就必须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生活;其次还要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生活库存,让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从自己生活的角度来品读作品,走近作家,完成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实现认知的趋同、情感的共鸣。

例如在教读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时,也许不少同学对作者作为一个二十岁的年轻小伙子,在文中却几次流泪难于理解,甚至觉得好笑。

如何引导学生消除这种熟视无睹的冷漠心理,从而顺利地走进作品、走进作家呢?在教学中,我注重向学生强化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的家境和父亲的处境,努力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位刚经历过丧母之哀、失业之苦,如今又要面临骨肉分离之痛的父亲,对已满二十岁的我所表达的父爱,他在车厢里安顿好儿子后,为了解决儿子在路途口渴问题,竟拖着年老而肥胖的身体,自己亲自攀爬月台去为儿子买桔,因而看着父亲艰难的背影“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百感交集,“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为了更好地领悟课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去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从生活点滴中去发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学生终于明白了作者流泪的原因,也唤起了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并从内心萌发出对父母浓厚的感激之情和报答之意。

二、创设生活情景,搭建学生与作品沟通的桥梁不少入选语文教材中的篇目,由于时间久远,作品或多或少存在着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以及学生在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的不足,从而使文本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那么,该如何缩短这种距离,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呢?笔者以为创设生活情景,搭建学生与作品沟通的桥梁,应当是最佳的捷径。

例如《〈论语〉六则》是大家公认的儒家教育经典名言,然而由于文本时代久远,理论性强,加之语言深奥,学生难以领会,学习兴趣不浓。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装扮生活论文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装扮生活论文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装扮生活语文与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语文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高山流水,清风明月;草长莺飞、山青水秀的妩媚江南;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塞外风光;人生的悲欢离合,求索的艰难坎坷……都是语文课里鲜活的内容。

所以,语文不是一本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斓的生活。

由于语文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该回归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装扮生活,提升生命质量。

“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开放、自由、灵活、宽广无边的空间。

只有那些来自生活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才富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到具有时代气息的语文。

语文就是生活,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

有造诣、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

可是,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语文教学在课内进行固然没错,但语文学习的形式可以是生活的。

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1、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生活中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去体验和感悟生活。

通过收集课外资料,留心观察生活,在设计、组织、探究、研究等系列活动中发展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在课堂,应该向更广阔的天地——课外延伸,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特别是随着科学信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网上社区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速度、高密集的信息和知识的广阔天空。

让学生通过生活提供的各种渠道,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让语文回归生活的论文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浅谈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小学语文论文
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

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将军的情景。

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
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

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

”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

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碧螺春,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

又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

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

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

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

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
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

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如我们家乡靖江的江阴长江大桥、岳王庙、刘国均故居、靖江籍驻联合国武器核查专家郁建兴烈士事迹……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又如到村里去出黑板报、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

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

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