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用良不杀蜂阅读答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sc3.22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1少年志存高远1 昔有一少年,家贫甚,伐薪自食,夜则映月以览。
2 邻村有富者,衣锦食肉,恒炫于众。
3 一日富者出猎,左右持弓,鹰犬罗后,途与少年遇。
4 富者众辱之,曰:“尔贫如此,尚不及吾之鹰犬。
”少年不应。
5 富者复曰:“尔随吾后,与鹰犬同逐狐兔,先得者赏尔!”6 少年作色曰:“吾虽家徒壁立,然志存高远,非若等鼠类可比!”7 左右欲殴之,少年瞋目斥之:“尔辈亦鹰犬也!”不顾而去。
昔:______ 甚:______ 伐薪:______ 则:______ 览:______ 者:______ 衣:______ 锦:______ 恒:______ 于:______ 左右:______ 罗:______众:______ 尔:______ 如此:______ 尚:______ 应:______复:______ 吾:______ 逐:______ 者:______作色:______ 徒:______ 志存高远:______若等:______殴:______ 瞋目:______ 尔辈:______ 亦:______ 不顾:______ 去:______陈蕃有大志1 陈蕃年十五,尝闲处chǔ一室,而庭宇芜wú秽huì。
2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3 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4 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尝:_______ 芜秽:_________候:______ 谓:______ 孺子:______ 待:______ 处世:______ 扫除:______ 安:______ 清世:_______ 甚:______画龙点睛张僧sēng繇yóu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每曰:“点之即飞去。
”人以为诞,因点其一。
须臾yú,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
不点睛者皆在。
于:______ 每:______ 即:______ 以为:______ 诞:______ 因:______ 须臾:______ 破:______ 者:______ 皆:______包惊几笃于友谊陈包惊几笃(dǔ)于友谊,与吴东湖善,吴卒,抚其家甚至。
六年级2021年沪教版秋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

六年级2021年沪教版秋季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真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朗读下面这句话,停顿正确的是()。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翻译: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毁坏了墙。
B.不筑,必将有盗。
翻译:不把它修好,一定会被偷。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A.听取意见要看对方是否亲近B.富人儿子非常聪明C.做人不要多管闲事D.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2. 阅读理解。
原谷收舆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②,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③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
②舆:手推的小车③凶:不吉利[1]下面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①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②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③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④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句中的意思①谷年十有五(_________)②捐祖于野(_________)[3]上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训练。
杨震暮夜①却金(杨震)四迁②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③,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④昌邑令,谒见⑤,至夜怀金十斤以遗⑥震。
震曰:“故人知⑦君,君不知故人,何也⑧?”密曰:“暮夜无知者。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专项练习题

湘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专项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竭泽而渔竭①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②而田③,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吕氏春秋》(注释)①竭:使……干涸。
②薮(sǒu):指野草。
③田:通“畋”,打猎。
[1]“竭泽而渔”中,“渔”的意思是()。
A.捕鱼B.捕鱼的人C.谋取,夺取不应得的东西D.姓[2]对“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理解正确的是()。
A.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B.欺诈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C.欺骗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D.欺骗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勉强可行,以后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3]从这则成语故事中,我懂得了_____的道理。
2. 文言文阅读。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鸽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_______________(2)弗若之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下列句子。
(1)惟弈秋之为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匡(kuānq)衡凿(záo)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②光而读之。
《走进文言文》参考答案(六七年级)完整版35页

《走进文言文》参考答案(六、七年级)第一单元1.杨修啖酪(1)①用食物赠送②吃③写④依次;轮到(2)①把它用来给众人看②众人不能理解这题字③还有什么可怀疑的(3)“合”字可分解为“一人口”2.王戎识李(1)①众②争着;奔过去③只有(2)①李树上有很多果子,压弯了枝条②摘下果子,确实是这祥(3)若李子甜,早被路人摘光了3.诸葛恪得驴(1)①聚集②写③听从④全(2)请求给笔增加两字(3)在营帐里运用策略4.谢道韫咏絮(1)①们②急③乘(2)侄儿;侄女(3)盐不可能轻飘落下,且盐呈粒子形。
(4)可以燎原5.曹冲称象(1)①长到②达到③送④比较⑤之于(对它)(2)①向手下人询问这件事,都不能想出称象的办法②称了实物把它装上船第二单元1.黄香温席(1)①正当②使③睡④到了⑤京城;国都(2)“以身暧其亲之衾”中的“暖”,是形容词作动词用(3)就用自己的身体使他父母的被子暧和(4)相似,逼真;形容刻画或描摹得非常逼真2.陈遗贮焦饭(1)①极②锅③总是;贮存④送给⑤收⑥逃⑦饿(2)①常准备好一只布袋②后来遇到孙恩攻打(他们的)郡③没什么用来作粮食3.哑孝子(1)①极②蜷曲不能伸直③同情④依靠⑤交换,买⑥死⑦十分悲伤⑧往(2)①接受后放进饭篮②诚实而守信用(3)①自掘野草以食②尽倾箪中物敬父母③为父母备棺④哭之恸4.郑人买履(1)①度量②却③同“返”(2)①等到到了市场上而忘记拿尺码②等到返回(市场),市场(交易)已结束③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④宁可相信度量的尺码,不要相信自己(的脚)5.鲁人锯竿入城(1)①拿②也③一会儿④只是(2)①想不出什么计策②为什么不用锯子把它中间截断③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第三单元1.智永退笔冢(1)①寻求;字②洞,此指凹下去③皮④称;墓(2)并且请求写匾额的人像市场上的人(一样多)(3)写坏的毛笔头(4)勤学苦练才能成功2.—箧磨穴砚(1)①写字②交给③开④穿洞⑤早年⑥同“返”(2)①希望托你放在某山下②直到使他的技艺精通(3)全;对;全没对的地方3.王羲之书六角扇(1)①老妇人②恼怒③只要;写④争着(2)①王羲之于是对老妇人说②请求王羲之写字(3)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文徵明4.掩耳盗钟(1)①可是②用③急忙(2)想背着它跑(3)掩耳盗铃;蠢人自己欺骗自己5.红毛毡(1)①坚持②只③一边……一边④同时,一起(2)边防头领想,一块毡毯所容纳的没多少(3)同意,允许;左右(4)其人置租(于)岸上第四单元1.盲子窃钱案(1)①是②清楚的样子③是(2)①第二天早晨互相争吵(最后)向官府告状②核对这钱确实是的2.张佐治遇蛙(1)①引路②在那里③提④热水⑤深水⑥跟随;斧头⑦同时(2)①没多时便又苏醒了②在路上看见两个人担着两只竹筐到市场上去③没几天人与银子都被缴获3.焚猪见真情(1)①县官②县,当地③说,扬言(2)向官府告状(3)如果是活活烧死的,定会因挣扎而吸入烟灰4.蜜中鼠屎案(1)①皇帝游猎的花园②浸③陈述(2)①早先索要过,实在不敢给(他)②周围的人没有不惊讶害怕的(3)向求,实不敢与5.谜语一则(1)①娱乐②再(2)日第五单元1.鳝救婢(1)①经营②同情③之于④水边⑤等到⑥早先⑦歇(2)①像这样有好几年②高怀中被这奇异的现象所感动③都把它们放人河中(3)③2.二鹊救友(1)①幼鸟②停③躲,栖④发出⑤向下⑥原来(2)①喜鹊在它上面筑巢②像互相对话的样子(3)俄而,未几3.知恩图报(1)①丢失②正③这(是)④过了⑤冲破⑥终于(2)就给他们饮酒(3)考虑4.蝙蝠(1)①朝拜②只有③诞辰④同“欤”,呢⑤到⑥人,家伙(2)①你在我下面,为什么要骄傲呢?②凭什么要向你祝贺③真是拿他没办法!5.杀驼破瓮(1)①从前②采纳(2)①那人为这件事感到忧虑②我教你(使胳驼头)出来(的方法)③杀了骆驼后,又摔破了瓮④被世上的人嘲笑第六单元1.虎画(1)①擅长②都③有的④带领⑤求请⑥左右⑦蹲⑧喜悦的样子(2)①都十分像(真的)②我把它挂在东面墙壁上,十分喜爱。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汇集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汇集部编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古文阅读。
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①处吾子②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③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④之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⑤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注释)①所以:用来。
②处吾子:安顿儿子的地方。
③贾人:商人。
④学宫:学含。
⑤揖让进退: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制[1]解释下列句中下划线的字。
①其舍近墓。
舍:________。
②遂居焉。
居:________。
③遂迁居市旁。
迁:________。
④此可以处吾子矣。
处: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孟子幼时,其舍近,常嬉为墓间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此可以处吾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侯与虞人期猎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③猎。
是日④,饮酒乐,天雨⑤。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⑥之⑦?”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⑧乐,岂⑨可不一会期哉?”乃⑩往,身自罢之⑪。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文侯书》)(注)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②虞人:管理山林的小官员。
③期:约定。
④是日:这天。
⑤雨:下雨。
⑥焉:何,哪里。
⑦之:到,往。
⑧虽:即使。
⑨岂:难道。
⑩乃:于是,就。
⑪身自罢之:亲自取消了这次活动。
[1]用现代汉语写出“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原文中的六个字概括左右阻止文侯出猎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这则小故事中,你看出了魏文侯具有怎样的美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课外诗文,完成练习。
2021年浙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课后练习

2021年浙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课后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给下面的汉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曝喙箝舍[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蚌方出曝:________②不肯相舍:________[3]文中矛盾对立的双方及其表现是________,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
[4]依据本文内容判断下面句子的对错。
①“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以上朗读节奏划分正确。
()②文中鹬和蚌对话的语气有威胁的意味.它们彼此以对方弱点相威胁。
()③这个寓言是战国时楚国的苏代给楚王讲的一个故事,楚王听了这个故事,打消了攻打赵国的念头。
()④这个寓言的寓意是:自相残杀的结果是任何一方都不会占到便宜,获利的是第三方。
()[5]鹬和蚌在那样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②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⑥孔子不能决也。
⑦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作者相传是________时期的列子。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文章主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会不同。
六年级冀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

六年级冀教版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复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卧薪①尝胆吴既赦②越,越王勾践反国③,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④,坐卧即仰胆,饮食⑤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⑦;折节⑧下贤人,厚遇⑨宾客;振贫⑩吊⑪死,与百姓同其劳。
——选自《史记》(注释)①薪(xīn):柴草。
②赦:免除和减轻刑罚。
③越王勾践反国:公元前494年,吴伐越,大败越。
越王勾践夫妇入臣于吴,为吴王夫差养马三年,后被释放回国。
④坐,同“座”。
⑤饮食:吃喝。
饮,喝。
食,吃。
⑥会稽(kuài jī)之耻:指越王被吴王困于会稽山,被迫屈膝称臣求和。
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
⑦重(chóng)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
采,通“彩”。
⑧折节:谓屈己从人。
⑨厚遇:厚待。
⑩振贫:救济贫民。
振,“账”的本字,救济。
⑪吊:哀悼,祭莫。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置胆于坐____________________(2)饮食亦尝胆也_______________(3)衣不重采_______________(4)振贫吊死____________________[2]这篇短文讲了________(填人物)卧薪尝胆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们联想到了孟子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劳其筋骨,饿其体肤,_________________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女忘会稽之耻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事主人公为什么要卧薪尝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认真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年级语文湘教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

六年级语文湘教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读文言文《鹿亦有智》,完成练习。
博山①李氏者,以伐薪②为生。
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③,携家喂养。
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
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
时值秋祭④,例用鹿。
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
猎者固⑤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
”是夜鹿去,遂不归。
李氏深悔之。
注:①博山:古地名。
②伐薪:砍柴。
③仔:同“崽”。
④秋祭:官府在秋季举行的祭天地的仪式。
⑤固:坚持。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其家户外皆山__________ (2)时值秋祭__________(3)李氏不与____________ (4)鹿稍长___________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夜鹿去,遂不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鹿的“智”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说“李氏深悔之”,李氏到底“悔”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则小故事给你怎样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的小古文,然后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我上?”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察天际,惟我当先。
”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我上?”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张用良不杀蜂阅读答案
您的位置:>>张用良不杀蜂阅读答案_张用良不杀蜂翻译_古诗大全文言文《张用良不杀蜂》选自,其原文如下:【原文】,尝为蜂螫,故恶之。
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
一日薄暮,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力而不能去。
蛛遽束缚之,甚急。
忽一蜂来螫蛛,蛛避。
蜂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
张用良因感蜂义,自是不复杀蜂。
【注释】尝:曾经为:被螫(sh ):刺故:因此,所以恶(w ):讨厌,厌恶薄暮:傍晚薄:靠近投:撞竭力:用尽全力遽(j ):立刻甚:十分急:紧急避:躲避数:多次脱:摆脱因感:被感动义:义气自是:从此;是:这;自:从复:再【翻译】张用良因为小时候捣蜂窝,曾经被黄蜂蜇伤,因此十分憎恨黄蜂。
后来看到黄蜂就千方百计地抓住,然后杀死。
一天傍晚时,张用良看见一只飞虫撞向蜘蛛网,竭尽全力仍然不能够脱离。
蜘蛛立刻把它捆绑住,情况十分紧急。
忽然看见一只黄蜂飞来用毒针蜇蜘蛛,蜘蛛随后便避开了。
黄蜂多次沾水使小虫变湿,时间一长飞虫便挣脱蜘蛛网飞离。
张用良被这黄蜂的道义行为所感动,从这以后不再杀黄蜂。
篇二:张用良不杀蜂阅读答案
【《张用良不杀蜂》原文】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为蜂螫,故恶之。
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
一日薄暮,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力而不能去。
蛛遽束缚之,甚急。
忽一蜂来螫蛛,蛛避。
蜂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
张用良因感蜂义,自是不复杀蜂。
【注释】尝:曾经为:被螫(shì):刺故:因此,所以恶(wù):讨厌,厌恶薄暮:傍晚薄:靠近投:撞竭力:用尽全力遽(jù):立刻甚:十分急:紧急避:躲避数:多次脱:摆脱因感:被……感动义:义气自是:从此;是:这;自:从复:再【翻译】张用良因为小时候捣蜂窝,曾经被黄蜂蜇伤,因此十分憎恨黄蜂。
后来看到黄蜂就千方百计地抓住,然后杀死。
一天傍晚时,张用良看见一只飞虫撞向蜘蛛网,竭尽全力仍然不能够脱离。
蜘蛛立刻把它捆绑住,情况十分紧急。
忽然看见一只黄蜂飞来用毒针蜇蜘蛛,蜘蛛随后便避开了。
黄蜂多次沾水使小虫变湿,时间一长飞虫便挣脱蜘蛛网飞离。
张用良被这黄蜂的道义行为所感动,从这以后不再杀黄蜂。
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为蜂螫,故恶之。
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
一日薄暮,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力而不能去。
蛛遽束缚之,甚急。
忽一蜂来螫蛛,蛛避。
蜂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
张用良因感蜂义,自是不复杀蜂。
【注释】尝:曾经为:被螫(shì):刺故:因此,所以恶(wù):讨厌,厌恶薄暮:傍晚薄:靠近投:撞竭力:用尽全力遽(jù):立刻甚:十分急:紧急避:躲避数:多次脱:摆脱因感:被……感动义:义气自是:从此;是:这;自:从复:再【翻译】张用良因为小时候捣蜂窝,曾经被黄蜂蜇伤,因此十分憎恨黄蜂。
后来看到黄蜂就千方百计地抓住,然后杀死。
一天傍晚时,张用良看见一只飞虫撞向蜘蛛网,竭尽全力仍然不能够脱离。
蜘蛛立刻把它捆绑住,情况十分紧急。
忽然看见一只黄蜂飞来用毒针蜇蜘蛛,蜘蛛随后便避开了。
黄蜂多次沾水使小虫变湿,时间一长飞虫便挣脱蜘蛛网飞离。
张用良被这黄蜂的道义行为所感动,从这以后不再杀黄蜂。
训练答案: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故恶之恶: 憎恨一日薄暮薄: 靠近蛛遽束缚之,甚急遽:立刻急:紧又数含水湿虫数:多次自是不复杀蜂自是:从此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竭力而不得去: 用尽力气却仍不能脱离。
张用良因感其义:张用良因此被蜂的道义行为所感动.提问者评价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篇三:张用良不杀蜂阅读答案
张用良不杀蜂译文+解释+词语解释+句子解释. 张用良不杀蜂译文+解释+词语解释+句子解释. 血刺小一w45 2014-10-09 原文:太仓张用良,素恶胡蜂螯人,见即扑杀之.尝见一飞虫,投於蛛网.蛛束缚之,甚急.忽一蜂来螯蛛,蛛避.蜂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因感蜂义,自是不复杀蜂. 译文:太仓(今江苏太仓市)人张用良小时候曾因揭扰蜂窝而被群蜂螫伤,所以十分憎恶蜂儿,只要看到蜂儿,总要千方百计地痛加扑杀.一天傍晚,张用良见一飞虫被蛛网黏住,虽拼命挣扎,却难以脱身.蜘蛛见状,就急忙以丝缚之,准备美餐一顿.不料此时,忽见一蜂飞来螫
蛛,吓得蜘蛛慌忙退避.接着,蜂儿又不辞辛苦地多次含水润湿那只落网的飞虫.就这样过了多时,飞虫身上的黏液逐渐稀释,终得奋力逃脱.张用良不禁被这一“义蜂救助难友”的情景所感动,从此就再也不去扑杀蜂儿了.篇四:张用良不杀蜂阅读答案
译文太仓人张用良,小时候捣蜂窝,曾经被蜜蜂刺伤,因此十分憎恨蜜蜂。
后来看到蜜蜂就千方百计地抓住(然后)杀了。
一天快要靠近傍晚时,(张用良)看见一只飞虫被蜘蛛网粘住,用尽全力却不能够离开。
蜘蛛立刻把它绑住,情况十分紧急。
忽然看见一只蜜蜂飞来刺蜘蛛(蜘蛛避开了)。
蜜蜂多次含水湿润那只飞虫,很长时间之后飞虫才得以逃脱离开。
张用良被这蜜蜂的义气所感动,从这以后再也不杀蜜蜂了。
提问者评价thank you太仓人张用良,小时候捣蜂窝,曾经被蜜蜂刺伤,因此十分憎恨蜜蜂。
后来看到蜜蜂就千方百计地抓住(然后)杀了。
一天近傍晚时,(张用良)看见一只飞虫被蜘蛛网粘住,用尽全力却不能够离开。
蜘蛛立刻把它绑住,情况十分紧急。
忽然看见一只蜜蜂飞来刺蜘蛛(蜘蛛避开了)。
蜜蜂多次含水湿润那只飞虫,很长时间之后飞虫才得以逃脱离开。
张用良被这蜜蜂的义气所感动,从这以后再也不杀蜜蜂了。
原文
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为蜂螫,故恶之。
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
一日薄暮,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力而不得去。
蛛遽束缚之,甚急。
忽一蜂来螫蛛,蛛避。
蜂又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
张用良因感其义,自是不复杀蜂。
注释
1.螫(shì):刺
2.恶(wù):憎恨
3.数:多次
4.薄暮:靠近傍晚;薄:临近
5.遽(jù):立刻
6.急:紧
7.自是:从此;是:这
8.因感:于是被...感动
9.竭力:用尽全力;竭:用尽
10.数:多次
11.脱:摆脱
12.太仓:古地名,今江苏太仓市
13、义:义气
14、避:躲避
15、投:撞(上)
译文
太仓人张用良,小时候捣蜂窝,曾经被蜜蜂刺伤,因此十分憎恨蜜蜂。
后来看到蜜蜂就千方百计地抓住(然后)杀了。
一天近傍晚时,(张用良)看见一只飞虫被蜘蛛网粘住,用尽全力却不能够离开。
蜘蛛立刻把它绑住,情况十分紧急。
忽然看见一只蜜蜂飞来刺蜘蛛(蜘蛛避开了)。
蜜蜂多次含水湿润那只飞虫,很长时间之后飞虫才得以逃脱离开。
张用良被这蜜蜂的义气所感动,从这以后再也不杀蜜蜂了。
句子翻译
1.竭力而不得去:用尽力气却不能离开。
2.张用良因感其义:张用良因此被蜂的道义行为所感动。
启示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第八单元 5 张用良不杀蜂_其它课程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第八单元5 张用良不杀蜂_其它课程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第八单元5 张用良不杀蜂原文译文习题张用良不杀蜂原文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为蜂螫,故恶之。
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
一日薄暮,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力而不得去。
蛛遽束缚之,甚急。
忽一蜂来螫蛛,蛛避。
蜂又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
张用良因感其义,自是不复杀蜂。
译文: 太仓人张用良,小时候捣蜂窝,曾经被蜜蜂刺伤,因此十分憎恨蜜蜂。
后来看到蜜蜂就千方百计地抓住(然后)杀了。
一天快要靠近傍晚时,(张用良)看见一只飞虫掉进了蜘蛛网,用尽全力却不能够离开。
蜘蛛立刻把它绑住,情况十分紧急。
忽然看见一只蜜蜂飞来刺蜘蛛。
蜜蜂多次含水湿润那只飞虫,很长时间之后飞虫才得以逃脱离开。
张用良被这蜜蜂的义气所感动,从这以后再也不杀蜜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