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情况及对策

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情况及对策京津冀地区位于中国华北平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工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气污染成为京津冀地区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就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污染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
1. PM2.5浓度居高不下根据中国环境保护部的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的PM2.5浓度一直居高不下。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们容易悬浮于空气中,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在冬季,特别是取暖季节,PM2.5浓度往往更高,导致空气质量急剧恶化。
2. 工业和交通排放成主要原因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的工业和交通枢纽,工业排放和交通排放是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工业生产产生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以及机动车尾气排放,都对空气质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3. 地理气候条件导致大气污染难以消散京津冀地区地处华北平原,地势低洼,加上季风的作用,导致大气扩散条件相对较差。
当工业排放和交通排放增加时,大气污染物很难迅速消散,从而导致污染物在空气中积聚,影响空气质量。
4. 雾霾天气频发京津冀地区的雾霾天气频发,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雾霾天气下,能见度低、空气质量差,对人体健康和交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二、对策建议1. 加强环境监管和法律法规的落实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严格执行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对违规排放企业进行严厉处罚。
通过强化监管和法律制度建设,督促企业严格执行环保要求,减少排放污染物。
2.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清洁生产鼓励和引导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京津冀地区以外转移,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降低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
3. 加大对交通尾气的治理和控制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治理和监管,推广清洁能源车辆,提高车辆排放标准。
加大对交通拥堵的治理力度,减少交通导致的尾气排放。
4.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对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保护湿地、植被和水源地,防止环境恶化。
地理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
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地理环境对健康的深远影响。
地理环境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对此地区的改造。
地理环境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下面我们来探讨地理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对空气质量产生巨大影响。
城市地区由于工厂排放和交通尾气等因素,常常面临着空气污染问题。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细颗粒物和二氧化氮等,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导致呼吸道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相比之下,乡村地区由于生活环境较为清新,空气质量相对较好,有利于人体健康。
其次,地理环境也会对水质产生影响。
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而地理环境对水源地的保护与治理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健康。
如果水源地受到污染,饮用水中可能会出现重金属、细菌和农药等有害物质,长期饮用会对人体内脏和免疫系统造成伤害。
因此,对水源地的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地理环境还会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诸如地震、台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区的自然灾害风险。
如位于地震带的地区更容易发生地震,而沿海地区则更容易受到台风和洪水的侵袭。
因此,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时需要考虑地理环境的自然灾害风险,以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健康。
再者,地理环境对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也会影响人们的健康状况。
自然资源包括森林、湖泊、山脉和草原等。
这些自然资源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对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着积极影响。
在山中呼吸新鲜空气、徒步旅行或者在湖泊中游泳都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因此,居住在自然环境丰富的地区会更加有利于人们的健康。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空气质量、水质、自然灾害风险以及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状况。
因此,在选择居住地时,人们应该综合考虑地理环境的因素,以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各国空气质量标准

全球空气质量标准概览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空气质量问题逐渐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空气质量标准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本文将对全球范围内的空气质量标准进行概述,分析各国标准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的空气质量标准体系。
一、空气质量标准概述空气质量标准是对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进行限制的法律法规,旨在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免受空气污染的危害。
各国的空气质量标准通常包括对不同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浓度限制,以及针对不同环境(如室内、室外)和时间(如短期、长期)的特定要求。
二、各国空气质量标准比较1.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空气质量标准的国家之一。
自1970年代起,美国环保署(EPA)开始制定并实施国家空气质量标准(NAAQS)。
这些标准针对六种主要污染物:颗粒物(PM2.5和PM10)、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铅。
此外,各州和地方政府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更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
2. 欧洲欧洲的空气质量标准主要由欧盟制定。
欧盟空气质量指令(AQD)为成员国设定了一套统一的空气质量目标和污染物浓度限值,包括PM2.5、PM10、氮氧化物、苯等多种污染物。
各成员国需按照指令要求,制定并执行相应的空气质量管理计划,以确保达到欧盟标准的空气质量。
3. 中国中国在空气质量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
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规定了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等主要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此外,为了应对不同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中国还实施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三、影响因素分析各国空气质量标准的差异受多种因素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对空气质量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
发达国家往往拥有更完善的环保法规和更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而发展中国家则可能面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权衡。
地理环境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城市空气质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让城市的空气质量备受质疑。
事实上,地理环境在决定城市空气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不同地理环境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首先,地势对城市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
山区相对平原而言,由于地势高,山脉环绕,大气动力学没有平原地区那样顺畅,容易形成空气污染物密度高的局部区域。
而平原地区由于地势相对低,空气更加稳定,有利于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
因此,平原地区的空气质量相对山区而言通常更好。
其次,气候条件也对城市空气质量产生影响。
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风速等与空气质量紧密相连。
例如,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空气湿度较低,污染物易于悬浮在空气中,形成污染团。
相比之下,在湿度较高的气候条件下,雨水可以清洗大气中的污染物,有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此外,风速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强风可以稀释和扩散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
第三,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城市在空气污染问题上的敏感度。
比如,位于海边的城市通常受海风的影响,海风可以带走大气中的污染物,并且海洋中的盐分也有助于净化空气。
因此,海边城市的空气质量往往较好。
与此相比,内陆城市由于没有海风的影响,污染物相对容易积聚,所以内陆城市的空气质量普遍较差。
另外,城市所处的经纬度也会对空气质量带来影响。
接近赤道的城市由于气温相对较高,大气环流较为活跃,污染物的扩散较容易,而且日照时间长,照射下的紫外线可以促进空气中的化学反应,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
此外,地理环境还与城市的产业结构紧密相连,进而影响城市空气质量。
工业发展的城市通常空气质量较差,因为大量工业活动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如工业废气、固体废物和废水等。
农业城市则可能受到农药和化肥等污染物的影响。
因此,在规划城市发展时,需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对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减少对空气质量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城市空气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和管理措施

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和管理措施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空气质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15年,北京市天空突然出现了蓝天白云,就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因为它展示了空气质量的可持续性可以实现,并且加强的污染控制是可以奏效的。
对于空气质量,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影响因素和管理措施,以找到改善方案。
一、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空气中的氧、氮和二氧化碳是空气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是自然的气体成分。
空气中还存在一些微小的颗粒,例如粉尘、花粉和海盐。
如果环境降雨少,风速较低,或者存在干燥状态,这种颗粒就会积聚在空气中。
自然因素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是持续存在的,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的加剧了空气质量的恶化,使得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变得更加复杂。
2.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涉及活动和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污染物,包括燃烧石油和煤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等气体;还包括工业和车辆排放的各种有害金属和有机物质,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苯等。
除此之外,某些人类活动还可能导致大气中的气体、粒子和水汽的化学反应,使得空气质量因子更加复杂、不稳定和难以预测。
3.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变化对空气质量有直接的影响,例如地形、风向、大气压力和海拔等因素。
在本地区的周围区域,可能存在煤矿、工厂、大气气体、化学品或其他环境威胁。
如果这些污染源位于自然风向的上风方向,那么很容易对附近的居民造成环境的污染,导致空气质量的降低。
二、空气质量的管理措施1.关注和监控空气质量在大量的研究和现代科技的帮助下,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空气质量的不断变化和重要性,并且制定出各种监测和控制方案。
政府和环保机构的责任是监测和报告空气质量,以确保公众了解当前局势,并为政策制定和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2.控制和消灭污染源在识别和量化污染源之后,就需要采取控制措施,以减少或消灭它们的排放。
这些控制措施需要考虑污染源的特性,包括排放类型、数量、浓度和地理位置等因素。
空气质量毕业论文

空气质量毕业论文空气质量毕业论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空气质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空气质量的恶化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研究和改善空气质量已经成为了一个迫切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改善方法,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是指大气中各种物质的浓度和组成,以及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气体的污染程度。
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这些污染物的排放来源广泛,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业活动等。
其次,我们来分析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人类活动。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量的工业废气和尾气排放到大气中,导致空气质量恶化。
此外,交通尾气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
车辆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对空气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
其次是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和地理环境等。
气象条件如风速、湿度和温度等会影响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从而影响空气质量。
地理环境如山脉和海洋等也会对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后,我们来探讨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
首先是加强环境管理和监测。
政府应该加强对工业和交通尾气的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并加大对违规排放的处罚力度。
此外,建立健全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空气污染问题。
其次是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交通。
清洁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对环境污染较小,可以减少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此外,推广绿色交通,如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和步行等,可以减少车辆尾气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再次是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
通过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空气质量问题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从而促使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善空气质量。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改善空气质量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和管理,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
高中地理环境污染

高中地理环境污染地理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
它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噪音污染等多个方面。
高中地理课程中,地理环境污染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对我们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危害程度以及解决方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由于工业、交通、生活等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雾霾、酸雨等形式,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的现象。
高中地理教材中对大气污染的研究主要从污染源、扩散特征、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
1. 污染源:主要包括工厂排放的废气、机动车尾气、燃煤等。
这些污染源都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有害气体。
2. 扩散特征:大气污染物会在大气中通过对流扩散、湍流扩散、沉积等方式传播。
这种传播特征会导致大范围的污染区域形成。
3. 影响因素:大气污染受到地理位置、季节、气候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比如大城市由于人口密度大、工业密集度高等因素,容易出现高浓度的大气污染。
高中地理课程通过对大气污染的研究,培养学生对大气污染产生原因及其危害的认识,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
二、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是指由于工农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等排放到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中,导致水的生态系统被破坏并影响人类的用水安全。
高中地理课程中,对于水体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旨在培养学生对水体污染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1. 污染源:水体污染主要源于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等。
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2. 影响程度:水体污染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物的浓度和接触的时间。
在一些人工湖泊和河流中,水体污染程度更为严重。
3. 生态系统的破坏:水体污染会导致水生生物的死亡和栖息地的破坏,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高中地理课程通过对水体污染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指由于工农业废弃物、化肥农药等物质进入土壤并累积,改变土壤结构和化学特性的现象。
地理环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等地理要素的总和。
这些地理要素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地理环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地理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也包括地理环境对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的影响。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地理环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球上的不同地区拥有着不同的地形和气候条件,这使得各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物种的分布有所不同。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由于气候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因此这里的植物多样性非常丰富,而寒带地区的植被相对稀少。
在人类活动威胁下,一些地方独特的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导致了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因此,保护和维护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尤其是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至关重要。
其次,地理环境对水资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十分不均匀,有的地区水资源丰富,有的地区水资源匮乏。
例如,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雨水稀少,水资源匮乏严重。
然而,水资源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如果地理环境导致了水资源的匮乏,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正确利用和管理地理环境中的水资源,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另外,地理环境对空气质量也有直接影响。
空气质量的好坏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地理环境导致山区或者盆地的通风条件不佳,容易积聚大气污染物,从而造成空气质量的恶化。
此外,地球上一些地区的地理环境使得那里容易受到大气污染的侵袭,例如市区、工业区等,这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都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因此,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避免大气污染源的聚集,加强大气污染的治理,保护好地理环境,是维护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总的来说,地理环境对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保护地理环境,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资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一、空气污染原因分析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
肇庆土地总面积1.49万平
方公里。
肇庆市全境处于北纬22°47''~24°24''和东经
111°21''~112°52''之间。
肇庆东邻穗、深、港、澳等经济发达地区,是经济发达地区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
地貌地势西北高,东部和南部较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平原较少,形成山地、盆地、丘陵、冲积平原等形态相间分布的山区地貌,山地
和丘陵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怀集、东北部的广宁和西部的封开与德庆等县。
河谷平原分布在东南部的四会、高要、鼎湖、端州等市(区)。
全
市土地总面积1.49万平方公里,中低山丘陵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1%,平原和河川水域占总面积的19%。
水文方面,西江和北江为本市两大水系,西江自西向东在三水区与北江汇合流入珠江。
区内水质良好。
肇
庆市是南亚热带地区的物种宝库,有不少驰名于世的珍贵种类,是广
东省主要林区之一。
自然植被基本上属南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其代表
是鼎湖山和封开县的黑石顶自然保护区。
肇庆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21.2℃,1月份平均气温约12℃,7月份平均气温约
28.7℃。
怀集县北部山区冬季可见霜冻。
年平均降雨量约1650毫米,
主要集中在4~9月;年蒸发量1300毫米以上。
无霜期310~345天。
早春多阴雨,夏秋受台风外围影响,晚秋有寒露风侵袭。
年内主要气
候特点:春季温暖多雨,为低温阴雨偏轻年景,有轻度的倒春寒现象;前、后汛期雨量偏多,“龙舟水”与热带气旋降水明显;强对流天气频发,大风天气较多,局部地方出现龙卷风。
6月,西江、绥江流域连降暴雨,导致绥江水位超警戒;7~8月3个台风,致灾较严重;7、8月高
温酷热,最高气温直逼历史极值(39.1℃);9、10月秋凉,气温刷新低;秋冬少雨,气温较高,“立冬”温暖如春;11月,出现晚秋罕见雷雨大风、冰雹天气;“冬至”晴冷干燥,北部地区低温霜冻明显;城区历史
极端最低温0℃。
年内,暴雨、洪涝、高温、强对流、寒害等气象灾害在全市各地均有发生。
经分析,肇庆市中心城区端州区的空气质量受
多因素影响。
端州区四面环山,呈盆地形状,主导风以偏东风为主,
东边又都是发达的珠三角工业城市群,还有本市的永安陶瓷基地、金
利陶瓷基地、白土镇的陶瓷企业等,端州正处于下风向,上述地区所
产生的污染物随空气迁移过程中受盆地地形影响从而积聚,像个布袋,差的空气进来就难出去了,这是其一。
其二,目前机动车道路移动源
占端州区氮氧化物排放量的74%,占端州区PM2.5排放量的26.4%,且
机动车尾气排放量连年增长。
其三,工地施工和道路扬尘源占端州区
可吸入颗粒物(PM10)排放量的80.4%,占PM2.5排放量的59.8%。
肇庆
空气污染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煤炭和生物质燃烧、
工业污染、机动车尾气、工地扬尘等本地排放问题,同时受地形和气
象条件等因素影响,省内三路通道往肇庆输送的外来污染也是空气污
染的重要原因。
肇庆的污染问题与珠三角地区有共性,但肇庆的尘类
污染问题相对更加突出。
二、空气污染改善措施
环境因素与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联合发生的这些污染后果。
因此是可以
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下面一一介绍。
(一)、促使企业进行工艺改造,加大环保投资要加大执法力度.对那
些耗能大、污染重、效益差的企业。
依据环保法规及行政的、经济的
调控手段,坚决实行关、停、转.对污染大户要强制执行环保处理措施.促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级别的排放标准。
工业企业也应站在保护人
类生命之气的高度积极进行工艺改造,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对废气的
排放进行综合利用,杜绝或减少滴、冒、跑、漏,能进行蜜蜂生产的
要进行蜜蜂生产。
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毒害程度。
(二)、合理城市工业布局即使达到国家规定的废气排放标准的工业企业,其气体排放物仍对大气有一定的污染。
所以.在旧城改建和新城
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主导风向和地理环境。
在工
业企业选址时,从大气影晌方面考虑.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根据城
市的主导风向,厂址应选在下风向;二、厂址应选在空气流畅,利于废
气扩散和稀释的地方;三、与居住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距离的大
小,根据卫生部颍发-的防护级别标准执行。
[1]如氮肥生产企业属
于一级防护企业,应与居住区有1000米距离.这之间应种植卫生防护
林带。
(三)、加强城区绿景建设,增强环境自净能力。
充分利用好国家园林
城市复查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契机,精心规划建设好北岭山、羚羊山、龟顶山的绿化、美化工程。
抓好城区裸露地面的软、硬化覆盖,
特别要增加具有砚都特色的城区林地覆盖率。
使城区真正成为“森林
之都美丽肇庆”的中心景点。
为推动“森林之都美丽肇庆”的建设,
对新一轮绿化肇庆大行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合理
安排。
总体工作思路为围绕建设“森林之都美丽肇庆”总目标,突出“进入肇庆、走进森林”主题,构建森林生态、绿色惠民产业、森林
文化三大体系,实施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
绿化美化四大工程,打造二园二路等十大特色项目。
至今年4月底,
新增的1401亩生态景观林已基本种植完毕,后期管护工作将陆续有序
开展,以保证树苗成活率,更好地发挥林木净化空气的功能。
通过科
学规划,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增绿活动,以点带面延伸
和扩大中心城区休闲绿地范围和面积,实现城市拥抱森林、森林融进
市民生活的目标,并达到加强城区绿景建设,增强环境自净能力的效果,打造“森林之都美丽肇庆”。
(四)、做好基础性工作。
1、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工业污染治理。
严格环境准入条件,实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以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污染减排。
2、控制机动车污染。
禁止排气超
标车辆上路行驶,对排气不合格的车辆不准通过年检或发放牌照。
严
格落实“黄标车”限行措施和淘汰方案。
对机动车的总存量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对其限量有科学的研判及应对措施。
3、抓好建筑工地及
其运输车辆管理。
4、提高街道保洁水平。
5、抓好餐饮油烟污染治理。
6、尽量减少市区红绿灯设置,繁忙时,可通过交警指挥疏导。
[2]
加快成因分析、源解释等工作。
为改善我市空气质量,增强大气污染
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对肇庆市大气重污染形成机制与来源解
析进行系统性综合研究,对PM10尤其是PM2.5的成因、化学组分特征、
变化规律与来源解析等进行全面分析,对重点污染物排放源进行识别。
需要在前阶段开展《肇庆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对策研究项目》的基础上,对我市重污染成因与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开展研究,制定空气质量
达标规划方案,明确治理目标和控制措施,切实改善肇庆市空气质量。
地理环境对空气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