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学

合集下载

语文教育学导论自考试卷

语文教育学导论自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语文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A. 语文教学的方法B. 语文教学的目标C. 语文教学的过程D. 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2. 语文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学科性质是:A. 应用学科B. 理论学科C. 实践学科D.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3. 语文教育学的创立标志是:A. 《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出版B. 《语文教育学》一书的出版C. 语文教育学的正式设立D. 语文教育学的国际研讨会4. 语文教育学的核心是:A. 语文教学论B. 语文教育史C. 语文教育心理学D. 语文教育法规5. 语文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A.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B.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C.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D. 探索语文教育规律6. 语文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A. 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心理学B. 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法规、语文教育管理C. 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心理学、语文教育技术D. 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法规7. 语文教育学的根本原则是:A. 教育性原则B. 发展性原则C. 教学规律原则D. 系统性原则8. 语文教育学的根本方法是:A. 经验总结法B. 理论研究法C. 教学实验法D. 历史研究法9. 语文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A. 文献研究法B. 调查研究法C. 案例分析法D. 心理测量法10. 语文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不包括:A.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B. 综合性C. 实用性D. 独立性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语文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包括哪些方面?A. 语文教学论B. 语文教育史C. 语文教育心理学D. 语文教育法规E. 语文教育技术2. 语文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A. 文献研究法B. 调查研究法C. 案例分析法D. 教学实验法E. 心理测量法3. 语文教育学的研究原则有哪些?A. 教育性原则B. 发展性原则C. 教学规律原则D. 系统性原则E. 灵活性原则4. 语文教育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A. 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B. 语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C. 语文教学的质量评价D.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E. 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5. 语文教育学的研究价值有哪些?A.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B.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C.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D. 探索语文教育规律E. 推动语文教育改革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语文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语文教育学思想总结

语文教育学思想总结

语文教育学思想总结语文教育学是研究语文教育发展规律、语文教学方法和语文课程设计的学科。

其核心内容包括教育学理论、语言学理论、文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等方面。

语文教育学思想是指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对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和总结,本文将对语文教育学思想进行总结。

语文教育学思想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发展个性化教育。

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

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是很大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和要求,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

二、注重语文实践教学。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等。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应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情境和真实环境的模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和体验语文所涉及的各种语言功能和交际需求。

三、平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既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和运用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其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材,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培养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和追求,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

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应注重文化传承,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学和传统文化,同时也应注重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引入新的内容和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语文教育学引论

语文教育学引论

语文教育学引论教材特点•1、内容广博,系统性强。

•2、有些内容与语文新课标脱节,具有滞后性特点。

教学说明•1、教学立足于教材和教学大纲,适量补充语文新课标的内容。

•2、对重点章节和重点内容做集中阐发,力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重点章节•第一章语文教育的本质•第五章语文学科教材•第八章阅读教学•第九章作文教学•第十四章语文学科美育考试题型•一、填空题•二、单项选择题•三、判断题•四、名词解释题•五、简答题•六、论述题第一章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也是社会每个成员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语文教育的产生和演进•一、语文教育的内涵•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是指作为中华民族通用语的汉语文教育。

•二、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产生•商周时代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周代的高级学府“国学”还有诗书教育,诗,是古代的文艺教育;书,是古代的文字教育。

•三、我国近代语文教育的演进第二节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一、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概述•二、本世纪语文教育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叶圣陶:“语文”一名,开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

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第三章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一、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1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若不能理解和使用语言,将无法生存和发展。

•2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无法思维。

•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

借助语言文化,可丰富学生的智慧和个性。

•第四节语文教育与现代化进程第二章语文教育系统•语文教育系统的一般特点•1、整体性•2、层次性•3、开放性第二节语文教育系统的要素与结构•语文教育系统的结构•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言教育、学校语文教育构成了语文教育系统的三个子系统。

10045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及重点问答题

10045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及重点问答题

语文教育学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教育学科,它是以语文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也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教育“目的”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成员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体现的是较长时期内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

教育“目标”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的子系统(如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的质量规格提出的比较具体的要求,体现的是较短时期内阶段性、局部性的具体价值。

学科教育目标是指人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育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学科规定性、范围普遍性、阶段预期性和实施可行性。

教学,是指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并从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教育活动。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元认识指人们对自己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它包括三个方面:1 元认识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2 元认识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3 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积极调控、相应调节以迅速达到的预定目标。

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

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

三者缺一不可。

语文教育方法是实现语文学科教育目标,师生共同完成语文教育任务的途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是施教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

教育测量主要是定量地描述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或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育评价一般是运用科学方法搜集有关教育现象的数据资料,分析所得结果并作出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

认读能力:就是对文字符合的感知能力。

语文教育学名词解释

语文教育学名词解释

语文教育学名词解释:语文独立设科的标志:语文设科,一般以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1 904年1月l 3日)清廷颁行《奏定学堂章程》为起点,即“癸(gui)卯学制”。

它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并曾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它具体规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原则等内容,把语文学科从古代综合性的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标志着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过渡,具有划时代意义。

(语文独立设科以来第一个正式名称为“国文”由梁启超,蔡元培提议,191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开设“国文”课;1920年教育部将国文科为国语科,白话文进入语文课程,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的确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将先前中学称的“国文”,小学称“国文”,”统而一之”合称’“语文”)语文的定义:语文新课标说语文既是交际工具,又承载了人类文化,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它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

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哲学上的定义] 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

在我国台湾省该科目被称为“国文”(或者叫“国语”)而不是“语文”。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

(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语文教育学内涵:是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现象及规律。

它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学科教育学的一种。

它是植根于语文教育实践,从我国现实社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建立起来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

语文教育学不是语文科学和教育科学简单相加的产物,而是语文科学和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相互交叉、渗透、互相选择、融合、改造后,所形成新的质、新的理论体系。

小学语文教育学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教育学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教育学》读书笔记金土完小靳深在读完《小学语文教育学》之后,我深有体会。

语文教学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它与各学科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可分割,也不能独立存在。

语文,是门艺术,也是一本专著,上好它,学好它,并不是一门简单的事情。

在教学过程中,作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教学风格要稳定。

风格犹如个人的脾气,脾气变化太快,会导致课堂效率的提高。

变幻的风格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语文教师应不断摸索形成适应自己的风格,并稳定下来,不要忽而这样,忽而那样,花样百出,弄得学生手忙脚乱。

当然,每天让一个人吃同样的套餐,久而久之就会使人一到就餐时刻,产生“条件反射”。

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具有多样化。

教学活动要有节奏。

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

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

《小学语文教育学》的内容中提到,单调的声音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

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教学语言节奏感是指在教学进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而引起口头语言快慢、强弱、断续有致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的结合。

其语速应快慢适中,语调要高低有别,节奏要板眼分明,做到快而清晰,慢而紧凑,高而不躁,低而不咽,疏密相间,张弛适宜。

教学内容要主次分明、注意疏密。

教学传授的信息有疏有密,时间的分配要有多有少,这样就会造成一种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学生产生精神的愉悦。

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即分散了学生最佳的注意时间,使感知强度减弱,造成浮光掠影,浅薄表面,又使学生兴趣索然。

语言教育学导论

语言教育学导论

语言教育学导论第一章导论1、填空:1、语言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语文教育。

2、语文教育学要研究(语文教育)的总体,即对语文教育的课程的研究。

3、语文教育的主体,即对语文教育的施教主体(教师)和语文教育的受教主体(学生)的研究。

4、语文教育学要研究语文教育的(本体),分为(课内语文教育)和(课外语文教育)两个领域。

5、(语文教育学)是从普通教育学中派生出来的学科教育学的一种,是(普通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6、(语文教育学)是语文学的应用理论学科。

7、语文教育的基本功包括(语文能力)和(教学能力)。

8、语文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有(实地观察法)(科学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多项比较法)2、多选:1、语文教育学主要研究:A研究语文学科的性质B研究语文教育的目标C研究语文教育的方法D研究语文教育的过程2、语文能力包括:A语文教学阅读能力B语文教学写作能力C语文教学听知能力D 语文教学说话能力3、教学能力包括:A语文教材驾驭能力B 语文教法运用能力C语文教程组织能力D语文教学效果评价能力4、语文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语文学C教育学D心理学E思维学5、语文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A实地观察法B科学实验法C 经验总结法D个案分析法E多项比较法,3、名词:1、语文教育的基本功:从事语文教育的基本功应该包括教育阅读能力,语文教学写作能力,语文教学听知能力,语文教学说话能力等“语文”能力。

语文教材驾驭能力,语文教法运用能力,语文教程组织能力,语文教学效果能力等“教学”能力。

2、实地观察法:是一种深入了教育实际情况,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3、科学实验法:是一种为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或设想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的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通过分析概括教育现象,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有效的研究方法。

5、个案分析法:是一种把某个人、某个团体,鞭个机构和某个事件作为一个整体给予深入而系统的分析的研究方法。

语文教育学名词解释

语文教育学名词解释

语文教育学名词解释:语文独立设科的标志:语文设科,一般以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1 904年1月l 3日)清廷颁行《奏定学堂章程》为起点,即“癸(gui)卯学制”。

它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并曾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它具体规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原则等内容,把语文学科从古代综合性的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标志着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过渡,具有划时代意义。

(语文独立设科以来第一个正式名称为“国文”由梁启超,蔡元培提议,191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开设“国文”课;1920年教育部将国文科为国语科,白话文进入语文课程,标志着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文课程的确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将先前中学称的“国文”,小学称“国文”,”统而一之”合称’“语文”)语文的定义:语文新课标说语文既是交际工具,又承载了人类文化,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它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

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哲学上的定义] 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物质存在形式;语文是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种意识存在内容。

在我国台湾省该科目被称为“国文”(或者叫“国语”)而不是“语文”。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

(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教育学内涵:是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现象及规律。

它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学科教育学的一种。

它是植根于语文教育实践,从我国现实社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建立起来的语文教育理论体系。

语文教育学不是语文科学和教育科学简单相加的产物,而是语文科学和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相互交叉、渗透、互相选择、融合、改造后,所形成新的质、新的理论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