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上)1.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注释《诗经·小雅·小牟》时就用过“课程”一词。
2. 1902年我国在小学独立设置语文科。
3.1907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的教授科目中只有国文科,而无读经科,从此,“国文”科的名称见于法令。
4. 北洋政府规定1922年起国民小学各科教科书一律改为白话文。
胡适认为这一举措将中国教育的革新至少提前了20年。
5. 192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课程纲要——《小学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6. 新中国成立后,以叶圣陶为主组建的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将国语改为“语文课本”。
7. 因为学习苏联的教学模式,1956年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小学语文课程的第一次重大改革。
8. 1997年由《北京文学》引发的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忧思”涉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理念、教材、教学以及评价等各个方面。
9. 语文是实践的课程,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此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的实践。
10. 1956年的教学大纲是叙述最详细的大纲。
11.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出“九年义务教育”。
一、语文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内涵:重点p29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实际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
(1)现代课程注意了学习方式的变化(2)现代课程注意了知识拓展与课程内容的整合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开放系统:校园的语文课程、网络语文在线语文课程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组成,以及相互间的互相生成三、三个维度有机融合(重点)p491、“知识与能力”的整合2、“过程和方法”的意义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强调4、三维融合的境界四、编制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全面、适度、具体、分层。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1.课程的含义:即教学科目;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即预期的学习结果;即学习经验;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即社会改造。
2.课程的教学方面定义:广义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某一教学科目,如语文。
3.小学语文课程结构:一学校课程表内开设的语文学科的各项课程,二学校计划并实施的课外活动,三校园环境校规校风,师生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
4.对“语文”的辨识:语文包含语言(口头,书面即语言和言语)和文字即汉字(文章,文学)5.小学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文化性、基础性)6.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目标);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程内容)7.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九年一贯整体设计、五个领域协调一致、三个维度有机融合8.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编制;目标依据(课表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水平)目标要求(全面、适度、具体、分层)目标程序(编制步骤、目标陈述)9.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0.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小学语文教材:蒙学读本、国文教科书、国语教科书。
11.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的编写原则:时代性与开放性原则;科学性与规范性原则;目标性与实践性原则。
12.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包含课堂教学资源(素材型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课外学习资源(素材型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13.小学语文学习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小学语文学习与智力(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注意力)发展、小学语文学习与个性中非认知因素(转化为学习动机、帮助确定学习目标、有维持作用、有调节作用、强化作用)发展14.小学语文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内涵:基本品质是主动性、核心品质是独立性、是一种元认知监护的学习.2实施策略: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倡导学生自我设计积极参与、谋求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学习(基本特征: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评价的自主性。
(完整版)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一、选择填空题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
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
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16、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1、翻译法2、古文字介入法3、画图法4、体态语教学法5、偏旁部首带子法6、语音摹拟法7、部件分合法8、笔顺展示法9、韵语教学法10、信息化教学法。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小教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一、填空题: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标志着“新语文”时期的到来。
4、《语文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进行教学的依据,是评估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
5、“三、百、千”是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6、《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阐明语文课程目标的。
7、《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8、语文课程必须培养学生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
9、《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10、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11、识字教学内容的编排一是归类识字,二是随课文识字。
12、小学生在识字中要能运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运用汉字笔画、部件、结构、笔顺分析字形,学会查字典。
13、小学生写字的基本功包括书写基本笔画、掌握基本笔顺、把握汉字的间架结构三个方面。
14、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5、理解词语是词语教学的重点,积累和运用词语是词语教学的关键。
16、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17、小学低年级默读的要求是不出声、不动嘴唇、不指读,要眼到、心到、手到。
18、在习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期末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名词解释5题+辨析题5题+问题阐述题4题+案例分析题1题)一、名词解释题参考选题☐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是一个以语言文字为核心的,包括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文文化的多元体系。
☐课程性质是指一门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性特点。
☐文化是各个民族(或群体)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其适应成果的总和。
☐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之前预期达到的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
☐附学习指的是伴随主学习而获得的观念、态度、行为习惯等。
☐拼音就是按照普通话的语音规律,把声母和韵母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音节。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
☐班级读书会是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讨论和交流。
☐文本解读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课标、教材及有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等)的内容和意义的感知、理解和评价,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过程。
☐人文是与“自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和结果,它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称,既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也包括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
二、辨析题参考选题☐语言即言语。
答:错误。
1)语言是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的概念。
言语是心理学的概念。
不同的学科下使用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2)语言是一个结果,言语是一个过程。
语言侧重于结果,类似于语言知识、语言能力这样一种结果的表达呈现的。
言语是掌握语言的过程。
就语言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系统,言语是说话(或写作)和所说的话。
语言是一个名词,言语是一个动词。
3)如果说语言是一般的,指的是交际的工具或手段,那么言语是个别的,指交际过程本身。
如果说言语好比数学中演算的过程和结果,那么语言则类似演算所遵守的法则和所用的数字。
我们学习语言,是掌握其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知识及其运用规律。
我们练习言语,则是提高自己运用某种语言进行听、说、读、写、书的能力。
一师范小学语文教学论复习内容(详)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第一章课程论一.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意义:(1)、对语文课程开说,有助于语文课程的实施和改革;(2)、对语文教师来说,有助于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3)、对学生来说,有助于改变学习方式,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论依据:一是教育哲学;二是学习理论;三是教学理论。
3、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原则:1、开放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个性化原则;4、经济型原则。
四、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求:1、时代性;2、科学性;3、人文性;4、探究性;5、适应性;6、艺术性。
第二章学习论一、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1、传统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
(被动接受)2、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二、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内容有:1、培养自觉地获取知识的心理状态;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3、揭示小学语文学习的规律;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章教学论(上)一、备课备课是小学语文教学常规的首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教学技能。
备课主要解决为什么教(教学目标)、教什么(教学内容)、怎么教(教学方法)、怎么学(学生学法)的问题。
二、新授课的一般环节:(一)预习:明确要求、教给方法、检查效果。
(二)导入:1、要求:新颖、有趣、简明、有针对性、时间不宜太长;2、方法:游戏、故事、直观、复习、直接、解题、创境等(三)新授:提问、讲解(四)结课:1.要求:水到渠成,紧扣中心,简洁有力,生动有趣,不要拖堂。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就是语文自学的主体,教师就是自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当在师生公平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2.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根据科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3.语文课程就是一门自学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学识,推动自身精神蜕变。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4.语文课程改革的四个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主动提倡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自学方式和不懈努力建设对外开放而存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5.课程标准分为: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和附录四部分。
6.写字就是写作和文学创作的基础,就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就是铺陈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7.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重新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赢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8.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必须特别注意充分发挥其功能。
9.一个完备的教学目标由四个基本要素形成:、犯罪行为动词、和犯罪行为条件、表中10.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的范文(课文)系统包括讲读课文和___选读课文______________,其中,CX480课文又分成______四书课文______________和描述性课文。
11.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13.课堂提问的类型从回答问题的形式看,可以分为判断类、描述类、积极探索类、收敛类。
14._____评价性练习__________。
15.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文明人与自然地展开人际交流的素养。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复习第二章《本体论·作为课程的语文》学习目标:•了解小学语文课程发展的历史;•认清小学语文的性质和地位和目标;•把握小学语文课程发展的趋势.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一、语文的涵义(二)课程视野中的语文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语文是以语言教育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为目标的母语教育课程。
(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语文课程的性质为什么语文具有实践性?为什么语文具有综合性?为什么语文具有工具性?为什么语文具有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①为什么语文具有实践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
人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须参与语文实践,必须在实践中促进语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实践中检验语文知识的正确性。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②为什么语文具有综合性?语文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包含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多种因素,语言材料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多方面内容。
语文课程融合了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众多能力,是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素养的体现。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统一:1、工具性:功能:①交际的工具(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②思维的工具③学习的工具2、人文性:价值:关注生命、关注文化(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2.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3.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4.语文课程改革的四个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5.课程标准分为: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和附录四部分。
6.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7.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8.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要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激励功能。
9.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行为主体、行为动词、和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10.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的范文(课文)系统包括讲读课文和___选读课文______________,其中,讲读课文又分为______精读课文______________和略读课文。
11. 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12.
13.课堂提问的类型从回答问题的形式看,可以分为判断类、描述类、探索类、发散类。
14._____评价性练习__________。
15.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16. 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17.狭义的小学语文教材特指语文教科书
18.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系统包括范文(课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
19. 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应该是学生。
20.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
21.
中有“法”、用中求“活“。
22.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为简单精要、同步延伸、形象直观、优美规范。
二、简答题。
(每题10分,共20分)
1.谈谈你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的理解。
【第31页】
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全员;二是全面;三是全过程;具体来说:1、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员提高:在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个也不能少”,要因材施教,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使之达标。
2、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全体学生通过9年的语文课程教学能够达到的最基本的教育要求。
这一要求,将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高。
3、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过程:这是一个时空持续递进与发展、素养逐渐培育与提高的动态过程,它提醒我们要建立过程的意识,着力于每一时段、每项素养不断提高的过程。
2.辨析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语文课程内容,是语文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学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教材内容,就是“用什么去教”。
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指为了有效传递、显示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包括“选文”。
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它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学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及包括的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正的或负的)创生。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逻辑地蕴含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
3.语文新课程目标体系的特点有哪些?【47】
语文新课程的目标体系由总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组成,每个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提出要求。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目标体系条块分明而又互相协调,目标内容简洁明确而又富有弹性。
五个领域与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
很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感。
1、九年一贯整体安排;a、九年一贯,通盘安排;b、突出主体,实践能力;c、阶段分明,大体有序
2、五个领域协调一致;a、追求综合化;b、增强时代性;c、体现协调性
3、三个维度有机重合
4.结合实例简述如何确定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实例略】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研制需要透视语文课程的性质,确定教学内容、。
1、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人文性需要建立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上
2、研读语文教材,确定语文教学内容:a、领会教材价值(原生价值、教学价值),确定教学内容 b、从教材结构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c、遵从文本特性确定教学内容
3、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4、依照儿童视角选择教学内容:儿童年龄特点、儿童生活经验、儿童认知特点
5.结合实例谈谈你对语言教学与思维训练同步这一教学规律的认识。
【115】
【实例略】人的意识与语言是分不开的,意识是人的感知、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思维是最高形式。
而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之一,思维又支配着语言。
这就是说,用词造句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反映了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应与思维训练同步进行。
在教学中给我们的启发:首先是学生学习言语材料过程中自主质疑,激起解惑的兴致与情绪,引发学生思维的“野马”在言语材料的“草原中东奔西突。
其次,教师的适时点拨,促使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与言语材料的“对话”中,与同学的思维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
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收拢思维的“野马”,依据言语材料得出最佳结论。
6.谈谈如何具体操作小学语文学习档案袋的评价?
小学语文学习档案袋的建立,并无强求的模式,应根据地区、学校、教师、学生的不同,作适合的、便于操作的、不增加师生负担和焦虑的设计与尝试。
其设计过程一般可分四个步骤: 1、明确评价目标和评价对象 2、确定作品收集顺序 3、确定评分标准 4、评
价结果的交流与分享
三、案例评析。
(每题15分,共15分)
四、拓展运用(45分)
包含:教学目标的制定(15分);导入(10分);结课(10分);板书(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