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

合集下载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一、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当时的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表现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也不断演变出了不同的字体和书写方式,但其本质仍然保持着长期的稳定性。

二、汉字的演变历史1. 西周时期:东方金文的形成。

东方金文以象形文字为主,表示物体的外形和功能。

2. 春秋战国时期:小篆的诞生。

小篆是一种更加标准化、简化的文字,其形态严谨,书写技巧得到进一步改进。

3. 汉朝时期:隶书的出现。

隶书是大篆和小篆的演变,其笔画形状更加规范、平直,成为正式日常文字。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风靡。

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其体态端庄优雅、平滑流畅,成为书法艺术的代表性风格。

三、汉字的表现形式汉字是图像文字,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性。

常见形式有正楷、行书、草书等,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特征。

草书则是更加自由、简练、灵动的书法形式,是书法艺术中非常独特的部分。

四、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汉字作为汉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不仅承载着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文化,也深深影响着后世各个方面的文化。

除此之外,汉字在不同文化中的传播和演变也是十分重要的历史因素。

五、汉字之美传递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具有不同于语言的表现特征。

它通过书法的形式传递着文化的内涵,形式和意义相互融合,体现着汉字之美的独特魅力。

同时,在当代文化发展中,汉字继续激发着人们对文化研究、传承和发展的深刻思考。

总之,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方式,呈现着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对于人们而言,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历史,不仅是对汉字文化的认识,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简述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
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甲骨文时期 (约公元前 14 世纪 - 约公元前 11 世纪):汉字最初的形式是甲骨文,它是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用于记录占卜和祭祀等活动。

甲骨文的线条粗犷,形态简略,具有一定的象形性。

2. 金文时期 (约公元前 11 世纪 - 约公元前 221 年):随着青铜器的普及,金文成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相较于甲骨文,线条更加流畅,字形更加规整,而且逐渐摆脱了象形性,变得更加抽象。

3. 篆书时期 (约公元前 221 年 - 约公元前 206 年):篆书是汉字书法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字形端正,笔画秀丽,给人以柔美之感。

篆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代的篆书,又称“秦篆”,其特点是笔画简单,结构严谨,多用于官方文书和印章;第二阶段是汉代的篆书,又称“汉篆”,其特点是笔画婉转,体态优美,多用于碑刻和篆书书法作品。

4. 隶书时期 (约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20 年):隶书是一种相对于篆书更加简便的书写形式,它的特点是笔画简便,字形变长,适合于书写速度。

隶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代的隶书,又称“秦隶”,其特点是字形端正,笔画简练,多用于官方文书和印章;第二阶段是汉代的隶书,又称“汉隶”,其特点是字形修长,笔画秀丽,多用于书法作品。

5. 楷书时期 (公元 220 年 - 公元 581 年):楷书是一种相对于隶书更加端正、简练的书写形式,它的特点是字形端正,笔画规整,适合于书写速度和美感。

汉字发展演变的字体知识

汉字发展演变的字体知识

汉字发展演变的字体知识
汉字发展演变的字体知识如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

1。

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

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

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汉字的演变历程,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一段充满了创造和创新的历史。

从甲骨文到今天的简化字,汉字经历了漫长而精彩的发展史。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

一、甲骨文时期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从商代晚期到西周初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具有“繁、奇、古、雅”的特点。

甲骨文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需要进行切割、打磨、磨光等多个步骤。

甲骨文的字形独特,较为质朴,通过独特的构图和线条勾勒,表现出极为强烈的艺术风格。

甲骨文的文字数量较少,约有4000个左右。

二、金文时期金文是商代末期到西周晚期的文字,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相比于甲骨文,金文的制作过程更加精细,使用的材料也更为多样,如礼器、鼎、罐、盘、匜等。

金文的字形较为规范,行笔稳健而有力,进一步丰富了汉字的艺术表现力。

金文的字数约为8000余个,同时,新的构造方式也开始运用,如金文中出现了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

三、小篆时期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字体类型,也是汉字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中期。

周公制定了小篆的标准字形,并成为书写文字的正式字体。

小篆的字形更加规范,简明而工整,字体大小、粗细和方向的控制更加精准。

小篆中的汉字数量达到了3000个左右,并逐渐成为官方文书和官方印章上所使用的字体。

四、隶书时期隶书是汉代官方文书所使用的一种字体,始于西汉,盛于东汉,流传至今。

隶书的特点在于看起来相当简单大方而不失严谨精美,书写比较流畅而且好看,是非常适合书写成文,以及书写印章的字体。

隶书对于今天的书法和字体设计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每个汉字都有明确的顺序和笔画,每一笔都要顺序清晰地写下去才能流畅自然地书写出来。

同时,它对刻制和手写篆刻印章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

五、楷书时期楷书是隶书发展而来的一种字体。

《汉字的演变》课件

《汉字的演变》课件
简化汉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方法
简化汉字的方法包括笔画简化、结构简化、同音替代等。 通过这些方法,一些复杂的汉字被简化成了更简单、易写 的形式。
简化汉字的意义
简化汉字对于提高汉字的易用性和普及率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规范汉字
规范汉字的定义
规范汉字是指符合国家颁布的规 范标准的汉字,包括简化字、传
形声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汉字构造方式,它由一个表示意义的形旁和一个表示声音的声旁组成。例如,“江”字 由“工”和“水”组成,“工”是声旁,“水”是形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
转注
总结词
对同一个字进行不同的解释或分 类,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详细描述
转注字是对同一个汉字进行不同 的解释或分类,以表达不同的意 思。例如,“考”字既可表示“ 老”,也可表示“考察”。
会意
总结词
将两个或多个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
详细描述
会意字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在一起,形 成一个新的汉字,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例如,“男”字由 “田”和“力”组成,表示男人在田地里劳动。
形声
总结词
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声音的声旁组成,既表示意义又表示声音。
详细描述
汉字与古代哲学思想的融合
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古代哲学思想的载体和表现形式,通过 汉字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的哲学思考和智慧。
汉字与文学艺术
汉字与诗歌
汉字的韵律和节奏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基础,古代诗人通过巧妙运用汉字的音韵和意义, 创作出许多优美的诗歌作品。
汉字与书法
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通过笔墨的运用和变化,将汉字的形态、结构和意义完美地 呈现出来,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汉字的演化及结构

汉字的演化及结构

汉字的演化及结构
一、汉字演化
1.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拐弯多是方笔。

2.金文:西周青铜器上,笔画丰满粗肥。

3.篆书:大篆,春秋战国时秦国的文字。

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标准字体。

4.隶书:秦隶,产生于秦代的隶书,民间已经开始使用。

汉隶,在秦隶基础上演化而来,在汉代通行的字体,是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

5.楷书:兴于汉末,盛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

6.草书:章草,东汉章帝时盛行,是隶书的草写体。

今草,产生于东汉末年,字字独立。

狂草,产生于唐代,极难辨认。

7.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年,一直运用至今。

二、汉字结构
汉字的结构单位有两级,一是笔画,二是部件。

1、笔画: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

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

笔画的组合:相离(二、三、川、小)、相接(人、几、乃、工)、相交(十、
七、九、井)。

2、部件:又称偏旁,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文字功能的构字单位。

部件的组合:左右(明、许)、左中右(粥、辩)、上下(岩、界)、上中下(器、赢)、全包围(国、围)、半包围(风、凶)、穿插(爽、噩)。

部首: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部件。

3、独体字:以笔画为直接单位构成的汉字,它是一个囫囵的整体,切分不开,从图画演变而成。

独体的象形字和指事字是构成合体字的基础。

如,日、月、山、水、牛、羊等都是独体的象形字;如,八、末、本、上、下等都是独体的指事字。

4、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字组成的汉字。

会意字、形声字及少部分象形字都属于合体字。

汉字历史演变过程

汉字历史演变过程

汉字历史演变过程
1、中国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行书。

甲骨文: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3、小篆: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4、隶书:篆书笔画圆转,符号性显然大加强。

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5、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

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6、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7、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1、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

甲骨文是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2、金文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

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3、小篆「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繁体、简体)
此字为“众”。上图从左到右分别为拓片、摹写、漫画、照片图示。 字形为太阳下的三个人,到金文“日”讹变为“目”。
表示众多的意思;也表示某一种身份的人,如同现在的“群众”。 甲骨文中的“众”与“众人”从事农业生产、战争、狩猎、做工等。 是商王朝的劳动者,其身份为奴隶还是平民,众说纷纭。
黄德宽统计,甲骨文中象形字占29.34%,
金文中形声字占45.76%。
B、文字构形较甲骨文规范和固定。
①异体字相对减少; ②偏旁逐渐趋于平直化; ③ 合文大大减少。 所謂合文是指將幾個字合寫成一體,形似一個字, 但認讀時仍當作幾個字對待。甲骨文中的合文多數 出現在數目字中或殷商先公先王的廟號中。例如:
最早传世之作:钟繇《墓田丙居帖》。行书第一: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图为最擅长写行书
图为《兰亭集序》
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的唐人摹本
行书第一 王羲之《兰亭序》
行书 颜真卿《祭侄稿》
行书 欧阳询《千字文》
兰 亭 集 序
汉 字 形 体 演 变 图
“众”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这个字是“男”。(左为拓片,中为摹写,右为图示)。左为“田”,右为 “力”。“力”表示的是一种古代农具“耒”的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 职责,因此,用“男”来表示男人。
A、从楷书开始,汉字的笔画和方块字形已基本定型。
楷书改隶书的波势挑法为横平竖直,方便易认,改隶书的 扁方字形为长方字形,端庄秀丽。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 个性特征比隶书鲜明。
B、楷书是历代正规使用的典范文字。
楷书之祖钟繇(yáo)《宣示表》,书圣王羲之《乐毅论》
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赵孟頫 (“俯”的异体),均以自己的独特风格,将楷书发 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书法作品成为后世习字临 摹的楷模。
“胎、郎、服、胄”四字,在小篆中写作
部首共有四个,分别是“肉、月、舟、冃”,合并后 只取了一个“月”字,“胎、服、胄”三字的意符 实际上名不副实了。
又如“春、奉、舂、泰、奏”五字,小篆写作 :
其上半部分构件完全不同,隸書将它们合并成了一个, 使各自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原来的形体意义变得模 糊不清。
再如:
2、为什么说行书有极大的使用价值:
行书既受今草的直接影响,有保存了楷书的笔法,凡是收敛 笔势而接近楷书的,称作“行楷”;放开笔势而接近草书的, 称作“行草”。行书不象楷书那样拘谨、难写,也不象草书那 样放纵、难认,在保持楷书形体轮廓的前提下,适当运用草书 那样的连笔,但各字保持独立。适当地省减笔画,形体结构清 晰,书写自由快捷,笔法活泼流畅,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而 被社会广泛应用,晋宋以来一直成为手写体的主要形式。
“中原”之称。
“ 豫 ” 的 演 变
给“甲骨文十二生肖”填上现代汉字
鼠牛虎鸡 狗猪兔羊猴龙 蛇马












此字为车。图片依次为拓片、摹写、结构图、复原图1、 复原图2。
象形字,车字在甲骨文中异体较多,明显的特征是两个 车轮。最初车轮为圆形,后来为了书写方便,变成了方形, 再后来,两个轮子简化为一个。
汉字的演变
一、字体(笔势)的演变
(一)商代文字(甲骨文)
1、定义: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殷商 时代的代表文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古老而有比 较成熟的文字。 2、名称及命名依据:
①甲骨文、契文、殷契、骨刻文字。 ②占卜文字、卜辞、贞卜文字。 ③殷墟甲骨文、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3、甲骨文的特点:
(五)隶书
1、定义: 隶书是战国以后汉字演变过程中以点画结构
逐渐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形成的一种新字体。
2、产生: 民间说:
卫恒《四体书势》:“隶书者篆之捷也。” 徒隶说:
班固《汉书·艺文志》:“是时始造隶书矣, 起于官狱多事,苟趋声易,施之于徒隶也。”
许慎《说文解字·叙》:秦“大发隶卒兴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简易。”
“狂草”极难辨认,但却有很高的 艺术欣赏价值。
图为《张旭狂草图》
章草 两汉·史游《急就章》
今草 唐·孙过庭《书谱》
狂草 唐·怀素《千字文 》
章草
今草
狂草
(八) 行书
1、定义:
行书,是介于正体字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早期的行书 介于隶书和草书之间。产生于东汉,盛于魏晋,直到今天,仍 是人们日常广泛使用的手写体。
• 乙、比较全面地保存了汉字的构形理据。尽管小篆对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形体作了系统的整理,但这种整理 继承了汉字的传统、原则和方法,大部分字形具有可 解释性。
• 丙、形声字大量增加。除了新造形声字外,原来的不
少象形、会意字通过添加形符或声符也变成了形声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只占百分之二十左右,而在《说文 解字》中,已增加到百分之八十。
程邈说: 卫恒《四体书势》:“下杜人程邈为衙狱吏,得
罪始皇,有幽于云阳十年。从狱中作大篆,少者增 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奏之始皇。 始皇善之,出以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所定乃隶 字也。”
3、分类:
A、秦隶(古隶):战国晚期到西汉初期。 B、汉隶(今隶):汉代。
今隶又称“八分书”,唐张怀瓘(guàn)《 书断》“渐若八字分散,故曰八分。”王愔(yīn) 《文字志》:“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六国古文與秦系文字相比较
2、小篆:
A、概念: 与大篆相对而言,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
同文”政策而颁行的标准字体,又称秦篆。 B、产生:
《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 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 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C、特点: ①较全面地保留了汉字的构形理据。 ②文字形体定形化。 ③字形进一步符号化。 ④结构上更多使用“形声相益”的方式。
秦隶-云梦秦简 汉隶-居延汉简 汉隶-史晨碑
汉隶《熹平石经》
汉隶《曹全碑》
汉隶《张迁碑》
(七) 楷书
1、定义:
楷书是汉隶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一种字体,萌芽于汉末, 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完全成熟于隋唐,一直沿用至今。楷 书原叫真书、正书。“楷”是“楷模”、“法式”的意思, 即规范整齐可为楷模。
2、为什么说楷书是汉字字体的楷模:
(1)以象形为基础:
例:
(日)
(月)
(人) 象侧身而立的人形,《说文》:“天地之性最 贵者也…象臂胫(jìnɡ)之形。”本义即人。《金文诘林》 引张曰升说:“人之形态,别于禽兽,其显著者,即在 于不必手足并用爬行,故字作侧立形。”
(2)结构上六书具备:
黄德宽统计,甲骨文中象形占28.51%,指事占 4.32%,会意占37.81%,形声占29.34%,转注字已 萌芽,假借字已普遍。
(二)西周春秋文字(铜器铭文)
1、性质及名称: 金文指先秦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
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古人称铜为金,故名“金文 ”,实为铜器铭文的省称。铜器中以钟鼎为重, 又叫钟鼎文、吉金文字。
2、种类: 商代金文、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战国金文。
其中,西周金文最具代表性。
3、特点:
A、新出现的象形字少而形声字大量增加。
C、楷书是当代图书印刷用字的主要字体。
楷书 钟繇《季直表》
楷书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楷书始于汉末,行于魏晋。特点:横平竖直,结构方整简 易。(长方形)
唐 歐陽詢 化度寺碑
唐 虞世南 孔子廟堂碑
北魏‧碑 牛撅造像記
(六) 草书
1、定义: 草书,是为了书写简便快捷而产生的一种今文字体。
草,是草率、潦草的意思。 2、类别: A、章草:指汉代草书,其特点是打破了隶书的结构,只 保存字的轮廓,以求书写的神速。 B、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结合楷书书法而发展起来 的,其特点是笔画连带,每字相呼应或相连,有如一气呵 成。 C、狂草:唐代产生的一种比今草更草率,更具随意性的 字体,其特点在“狂”,如行云流水,龙飞凤舞,上下贯 串,连绵不断。 “颠张狂素”,指盛唐张旭和高僧怀素。
小篆的特点有下面四个方面:
• 甲、字与字之间的联系被加强。小篆已形成一个较
为严密的构形系统,《说文解字》五百四十个部首 的归纳就体现了这种系统性。参与构形的大部分象 形字已符号化,系统化,而不像甲骨文阶段强调物 象特征,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形声字表义部件 的类化过程也已基本完成,代表同类事物的形声字 多采用了同一表义部件。
(四)、秦系文字(小篆)
秦系文字,指秦国自春秋至战国及秦统一中 国以后秦王朝的文字。 1、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文字。
秦 石 鼓 文 ( 籀 文 )
• 大篆的代表作,一般认为是“石鼓文”。 所谓石鼓,
是10块鼓形石,故称石鼓;又因四周刻有歌颂狩猎 之事的四言诗,故又称猎碣(碣,特立之石,方为碑, 圆为碣)。石鼓发现于唐初,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原石上共有600余字,经磨损和风化,已经残缺不全, 它是东周时代的秦国石刻文字。
五十 六十 二百 五千 大甲
• C、行款基本固定。
由甲骨文的多种书写款式到金文已基本确定为“下 行而左”。

商代晚期铜器铭文
(商代著名文物 司母戊鼎 )
(钟鼎铭文)
毛公鼎器形及銘文
毛公鼎铭文
西周小克鼎銘文
鸟虫书铜器铭文
释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三)战国六国文字
• 丁、结构固定。偏旁部首的写法和位置已基本定型,
不得随意改变或增减笔划。线条多圆转弯曲,凡转折 之处一律呈弧形,不论横竖曲直,粗细均等。字形规 整匀称,大小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