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里弄住宅分析
浅说弄堂

花园式里弄(上方花园乙式住宅平面)
上海里弄住宅演变中的三个方向
住宅外观的开敞化、现代化。
老式石库门里弄(吉祥 里)——围墙高,天井 封闭,开窗少 新式里弄(霞飞坊)— —围墙仅2.5m高,天井 变半开敞绿化庭院
花园式里弄(永嘉新村)——多用角 窗,采用包檐,装饰简化
公寓式里弄(亚尔培公寓)——取消围 墙,以绿化分隔,采用凹阳台
霞 飞 坊
新式里弄
新 式 里 弄 住 宅
新式里弄
花园式里弄
上世纪30年代后,新式里弄进一步发展, 演变出一类标准更高的花园式里弄住宅。 这种住宅由长条式变成了半独立式,注 重建筑间的环境绿化,室内布局和外观 接近独立式私人住宅,风格多为西班牙 或现代式。 如福履新村、上方花园和上海新村等。 履 上方花园
“弄”:建筑物间做夹小路也; “堂”:同“唐”,既同音又相同; “唐”:在古代也是庭中想通的意思; “弄”,“堂”合在一起称“弄堂”, 可以解作有许多条小巷组成的“四方城”。
弄堂,是由相连的小弄组成的 祖宅群,是一种海派特色建筑,也 也是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所特有的 景观。
1853年 小刀会起义导致富商地主纷纷来上海避难, 英国人趁机建造了大量木板房牟取暴利; 1860年-1862年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租界内人口增多,木板 房急剧发展; 1870年,为了避免火灾,木板房被取缔, 采用砖木立贴式住宅,这就是弄堂住宅的 雏形。
支 弄 口 砖 砌 发 券 拱 门
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过程——结构
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也是砖木结构,部分构 件如晒台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仍用碎砖灰 浆三和土,少数用钢筋混凝土。
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过程——结构
新式里弄住宅的结构有所转变,木屋架继续被使用,但是,砖 墙由维护构件转变成为承重构件。多数用碎砖灰浆三合土做基 础,少数使用钢筋混凝土
老上海的新式里弄住宅

老上海的新式里弄住宅(附图)新式弄堂住宅是在新式石库门弄堂住宅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类型,最早约出现在20年代中期。
新式弄堂的单元平面一般不再受单开间、双开间的限制,而是较自由地进行室内平面布置。
起居室、卧室、厨房和卫生间有了明确的功能区分。
一般都有较完善的卫生设备和厨房设备。
有的还安排了汽车间。
适用于小家庭居住。
与石库门弄堂相比,新式弄堂最明显的区别是每家入口处的石库门没有了,代之以铜铁栅栏门。
围墙高度被大大降低或用低矮栅栏代替,甚至干脆用绿篱隔断。
小天井有时被敞开或半敞开的绿化庭院所代替。
建筑形式更多地模仿西方式样而很少采用中国传统装饰。
新式弄堂一般为三层高,在采用砖墙承重的同时也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构件。
钢窗已相当普及。
从总体布置上看,房屋的通风、朝向受到重视,故一般都是呈横向联立式。
弄道宽度增加了,一般多在5米以上,不仅考虑到私人小车的回车需要,也考虑到了消防通车的需要。
其代表建筑有20 年代的淮海中路尚贤坊,延安中路的四明村;30 年代的延安中路福明村,浙江中路的新德里,延安中路的慈惠南里。
空间品质城市精神——上海新式里弄民居文化分析王富臣莫天伟Spatial Characteristic and Urban Spirit——A Cultural Analysis of New-styled Linong Houses of Shanghai王富臣莫天伟Wang Fuchen Mo Tianwei摘要从新式里弄民居的历史沿革谈起,论述了新式里弄民居的空间组织特征和形态构成特点,分析了新式里弄民居空间形态的文化内涵及其对里弄空间形态构成的影响。
关键词新式里弄民居文化空间形态ABSTRACT Starting from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new-styled Linong houses,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spatial feature of the new-styled Linong houses. Further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new-styled Linong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influence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this cultural context. KEY WORDS new-styled Linong house,culture,spatial structure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959(2002)02-0019-03一引言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里弄,如一轮不停转动着的磨盘,以中国传统作底、西方文明为盘、时间作轴、经济为力,碾碎的是世俗,流出的是生活。
上海老弄堂住宅

同济大学建筑史教授罗小未——介绍上海老弄堂住宅简易木板房被取缔后,上海租界内开始出现用中国传统的"立帖式"木结构加砖墙承重的方式建造起来的新式住宅。
这种住宅比起早期木板房要正规﹑耐久得多。
它的平面和空间更接近于江南传统的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更适合于中国居民的永久性居住。
它虽然无法跟过去传统民居中层层进进﹑庭院深深相比,也无法凿池叠石﹑赏花折柳,但它毕竟还保持着正当中规整的客堂,有楼上安静的内室,还有习惯中常见的两厢,对于那些离开了往日的生活节奏而开始了现代城市生活但多多少少对传统生活还有所眷恋的上海人来说,倒也更加合适。
这种住宅还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建筑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
于是这"门"也就变得愈加重要起来。
它总是有一圈石头的门框,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上有铜环一副。
这种式样的建筑被上海人称为"石库门"。
为跟后来的新式石库门住宅相区别,早期所建的石库门住宅又叫做"老式石库门"。
从整体看,一个个"石库门"单元被联排在一起,呈西方联立式住宅的布局方式。
一排排石库门住宅之间,形成了一条条"弄堂"。
最早的弄堂住宅大多分布在黄浦江以西、泥城浜(今西藏路)以东、苏州河以南、旧城厢以北,即今黄浦区范围内。
如建于1872年,位于北京东路之南、宁波路以北、河南中路之东的兴仁里;位于广东路的公顺里,等等。
至20世纪初,仍有大量老式石库门弄堂在建造。
如位于浙江中路、厦门路的洪德里;位于汉口路、河南中路的兆福里;位于广西路、云南路和福州路之间的福祥里,等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租界内里弄住宅的影响,上海老城厢内外华界内,也开始大量建造起里弄住宅。
如建于南市豆市街的棉阳里、敦仁里和吉祥里等。
此外,在沪东一带,还出现了另一模拟较简陋的弄堂住宅。
这种弄堂平面一般为单开间,高二层,外型类似广东城市的旧式房屋,被称为"广式里弄"。
老上海的新式里弄住宅---精品管理资料

老上海的新式里弄住宅(附图)新式弄堂住宅是在新式石库门弄堂住宅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类型,最早约出现在20年代中期.新式弄堂的单元平面一般不再受单开间、双开间的限制,而是较自由地进行室内平面布置。
起居室、卧室、厨房和卫生间有了明确的功能区分。
一般都有较完善的卫生设备和厨房设备.有的还安排了汽车间.适用于小家庭居住.与石库门弄堂相比,新式弄堂最明显的区别是每家入口处的石库门没有了,代之以铜铁栅栏门。
围墙高度被大大降低或用低矮栅栏代替,甚至干脆用绿篱隔断。
小天井有时被敞开或半敞开的绿化庭院所代替。
建筑形式更多地模仿西方式样而很少采用中国传统装饰。
新式弄堂一般为三层高,在采用砖墙承重的同时也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构件.钢窗已相当普及。
从总体布置上看,房屋的通风、朝向受到重视,故一般都是呈横向联立式。
弄道宽度增加了,一般多在5米以上,不仅考虑到私人小车的回车需要,也考虑到了消防通车的需要。
其代表建筑有20 年代的淮海中路尚贤坊,延安中路的四明村;30 年代的延安中路福明村,浙江中路的新德里,延安中路的慈惠南里。
空间品质城市精神—-上海新式里弄民居文化分析王富臣莫天伟Spatial Characteristic and Urban Spirit-—A Cultural Analysis of New-styled Linong Houses of Shanghai王富臣莫天伟Wang Fuchen Mo Tianwei摘要从新式里弄民居的历史沿革谈起,论述了新式里弄民居的空间组织特征和形态构成特点,分析了新式里弄民居空间形态的文化内涵及其对里弄空间形态构成的影响。
关键词新式里弄民居文化空间形态ABSTRACT Starting from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new—styled Linong houses,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spatial feature of the new-styled Linong houses. Further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new—styled Linong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influence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this cultural context. KEY WORDS new—styled Linong house,culture, spatial structure中图分类号TU-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959(2002)02-0019—03一引言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里弄,如一轮不停转动着的磨盘,以中国传统作底、西方文明为盘、时间作轴、经济为力,碾碎的是世俗,流出的是生活。
近代开埠城市里式住宅的比较——以上海“里弄”与汉口“里分”为例

研究生课程作业本学生尚筱婷学生学号 M201573014 专业、班级建硕1503班课程名称比较建筑学授课教师周卫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作业日期 2015 年 12 月 31建规学院研究生(硕士、博士)教学成绩和作业归档要求一、每一门硕士研究生课程和博士研究生课程结业后 2个月,任课教师必须向研究生教务办提交该门课程成绩单和学生课程作业档案。
二、生课程作业存档必须对照课程成绩单,全部收齐后一次性存档。
课程作业不全或验收不合格的,研究生教务办不接收该门课程成绩单,不登录成绩。
三、每一份学生课程作业学生必须完整填写作业本封面,必须有授课教师批阅、打分和签字,并且按统一规格验收存档。
四、以小组形式参加的联合教学、联合竞赛和社会调查等学分课程,应在提交成绩的同时,存入该小组设计图册和社会调查图册(A3 规格)。
封面和扉页注明学生学号、、项目名称。
没有正式图册或图册中没有学生名字的不登录该学分成绩。
五、由导师自上的课程或教学实践(助教,1学分),必须按上述要求存入课程作业本。
其容可以是读书报告、研究型设计或助教心得。
授课教师必须批阅、打分和签名。
六、每一届研究生论文盲审之前,研究生教务办必须对每一位研究生的课程作业档案、开题报告及其它培养要求进行一次集中清理。
存档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不能参加论文盲审。
七、以上研究生教学存档要求纳入对每一位教师的年终考核和每一年的研究生招生资格和招生指标考核中,请各位导师自觉遵守。
注:每个专业对研究环节的课程有特殊要求的,按照每个专业的特殊要求交作业。
A4双面黑白打印作业情况备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代开埠城市里式住宅的比较——以“里弄”与汉口“里分”为例居住建筑是指供人们日常居住生活使用的建筑物,是城市建设中比重最大的建筑类型,其发展记录了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的生活形态。
上海弄堂演变之我见论文

上海弄堂演变之我见论文摘要:在南方,很多城市都有弄堂,有的城市其弄堂沿运河而建称作水弄堂,有些城市的弄堂人们又喜欢把它叫做里弄。
虽然南方的弄堂种类繁多,但却各具特色。
上海,这个在近代时期最能体现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有着使人着迷的特色弄堂。
关键词:近代上海;弄堂;诞生;发展上海老房子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最有特色的建筑就是里弄住宅。
沿着上海城市发展的轨迹探寻,就会发现里弄是上海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里弄是什么?就是上海人通常所说的弄堂。
说起上海弄堂的诞生,不得不提到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它的签订让英国用炮火轰开了满清帝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也使上海成为了“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
1843年英国宣布上海正式开埠后,入住英租界的外国侨民仅50人左右,随后,美国、法国等国随后也纷纷来到上海,到7年后的1850年,在上海登记居住的外国人就已达210人。
但由于中国人不愿也不敢把房屋租与外国人,所以通常这些外国人都是在上海城内租房暂居,同时在上海城外设立商行、仓库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巴尔福将军便拜会龚氏,随后便有了面积为四七○英畝的英租界。
之后,相继而来的便是面积为一三○九英畝的美租界,共计地积为八七八○○公畝的法租界,和后来计面积五五八三英畝的公共租界。
但是早年的土地章程里有一个特点,就是明确的承认租界内的土地主权是中国的,只是惟界内地产或房屋之售与或租与华人,是否合法,而新章内并未言明。
正因为没有明确说明租界内地产房屋可否租售与华人,早年的上海租界,不许我华人居住,直至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城内及周边郊区的华人申商和一些平民纷纷逃入租界避难。
到1854年,英租界内的中国居民从一年前的500人猛增至20,000人。
随后,由于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攻占镇江,与清军对战,江浙地区大量地主、富商、豪绅、官僚也逃到了上海租界。
上海租界里的难民创纪录地达到了50万人,通常认为此时租界人口增加了20万左右。
绿野· 里弄

谢谢!
“绿野· 里弄”������
上海住宅设计国际竞赛金奖方案构想
小区规模:
用地面积:21hm2
人口:约10000
建设面积:约 m2
场地现状
地块处于上海城乡交界 带,周围均为居住区。地 块西邻铁路,地铁以及城 市快速干道,东南为一条 12米宽的景观河
设计构想
拓展“以人为本”的概念,强调 “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本”。这一理 念突破了现有居住小区以小块分散 绿地为主的模式,以现有的指标体 系最大限度创造出人与自然沟通的 绿空间——绿野 打破现有的“小区—组团”模式, 从城市角度考虑住宅小区,通过对 “点”,“线”,“面”三种基本 几何形进行巧妙地艺术处理,创造 出全新的住宅小区整体形象 进一步发展了上海典型的居住文化 载体——“里弄”的长处,同时避免 “里弄”远离大自然的缺憾,他们 水乳交融
景观和交通分析
方案考虑了私人汽车的发展, 安排了可供。辆车停放的地面 和地下停车场������ 按每户辆车 计������ 。方案还结合交通组织 设置了充足的消防通道, 使灾 难的发生降低到了最低点 。
通风
方案充分考虑了上海地区 的气候特点, 形成了促进 地表空气流动的弄堂风和 穿堂风。同时, “ 绿野” 像肺一样滤去了尘埃, 使 弄堂风和穿堂风更加清新。 “绿野” 最大限度地利 用了景观河, 构成了一处 极富动感的、步移景异的 绿空间。在铁路、地铁车 站以及城市快速干道一侧, 通过绿化带和绿化墙防噪, 形成了恬静舒适的居住环 境。
里弄调研

里弄调研里弄住宅是上海最具地方特色、承载了最多记忆的标志。
之前虽然做过有关里弄的调研,但了解的都是皮毛。
借此次民俗博物馆设计的机会,我决定对上海的里弄进行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里弄的历史上海古代有“五户为邻”、“五邻为里”的说法,并解释为“弄小路也”,故由弄接相通的住宅群体统称为里弄住宅。
上海里弄住宅建筑起源于19世纪中叶,是在中国江南传统住宅建筑的基础上,受到西方城市联列式住宅布局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清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起义,老城厢内外及邻近地区的地主、绅士纷纷逃亡迁居租界,致使租界内住房严重缺乏,于是英商趁机大批建造木板房屋出租牟利。
到咸丰十年在“公共租界”内已有以里为名的木板式里弄住宅8740幢,形成上海里弄街坊的雏形。
此后,上海与国内外的交通更趋发达,外国资本输入增多,工商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地价暴涨,石库门里弄住宅的大天井、大进深,用地不甚经济,因而又演变出新式里弄住宅。
这类住宅布局紧凑,大部分为单开间,适应于小家庭独住,且设备齐全,很受住户欢迎。
抗日战争爆发后,外地许多有钱人家逃到上海租界避难,上海人口更加拥挤,因此里弄建筑又迅速发展。
在新式里弄住宅的庭院绿化基础上进一步演变,出现了花园里弄和公寓里弄建筑。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里弄的住宅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目前居住在里弄里的居民大多数是低收入群体以及外来务工人员,里弄社区的环境成为了上海城市环境的污点,曾经主导了大上海城市肌理的里弄如今已经淹没在高耸入云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中。
二、里弄空间的结构、尺度及布局(一)组团空间特点里弄住宅最大的特点就是居住密度高,空间狭窄。
里弄是房地产商在极为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最大利益的结果,说实话,这样的空间是不适宜现代居住的。
“里弄”这个名词实际上已经将里弄住宅区的空间的基本要素阐述了出来,不同的里弄之间由围墙进行分割,空间内部就由“里”和“弄”组织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尚贤坊——老式石库门代表(现已改造)
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过程——外墙
新式石库门里弄,外墙的做法已经比较讲究,多采用嵌 灰缝清水墙或外粉水刷石面层,并用水泥砂浆粉刷做勒 脚。在门,窗部位有大量砖砌发券装饰。
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过程——外墙
公寓里弄
陕南村(原名亚尔培公寓)
陕南村建造于1925年,是西班牙式建筑风格。位于陕西南路和复兴中路转角 处,地形不规则。采用点状错列式布局,使每幢建筑的室内通风采光良好。
陕南村总平面
住宅与一些体积感不够强烈的构 件围合四边形成庭院。半通透围 合的领域感较封闭的围合弱,界 定范围较为明确。这种围合方式 既可以给人以安全感,又可以满 足人们与外界交流的欲望。
新式里弄住宅外墙用机红砖嵌灰缝,下勒脚用 汰石子。立面花纹早期采用西式古典花纹,后 期转变为几何图案。
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过程——外墙
花园式里弄住宅则渐渐趋于简洁,外墙用 拉毛水泥铺以淡色粉刷。门窗采用几何图 形,立面多用细线条装饰。
上方花园——花园式里弄住宅代表
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过程——外墙
公寓式里弄住宅的外墙做法较多,主要有拉毛,压毛水泥,汰 石子或者清水墙几种做法,立面处理更加简洁。
新式石库门弄堂 新式弄堂 花园式弄堂 公寓式弄堂 里弄的演变:结构——外墙——平面——造型 演变中的三个方向 三个方向与城市历史背景的关系 里弄的特点总结
里弄的起源
“弄”和“堂”的含义: “弄”:建筑物间做夹小路也; “堂”:同“唐”,既同音又相通。 “唐”,在古代也是庭中通道的意思; “弄”、“堂”合在一起称“弄堂”, 可以解作由许多条小巷组成的“四方 城”。
风火墙上观音兜
老
式
支
石
弄
库
口
门
砖
青
砌
条
发
石
券
门
拱
框
门
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过程——结构
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也是砖木结构,部分构 件如晒台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仍用碎砖灰 浆三和土,少数用钢筋混凝土。
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过程——结构
新式里弄住宅的结构有所转变,木屋架继续被使用,但是,砖墙由 维护构件转变成为承重构件。多数用碎砖灰浆三合土做基础,少数 使用钢筋混凝土。
步高里弄口
步高里支弄
新式里弄
出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一批中等收入的小家庭已 对石库门的居住环境和设施颇为不满,对里弄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出现了 一批新式里弄。
霞飞坊平面图
平面特点: 变化式为了造型的要求,或者因
新式里弄里弄宽绰,取消了石
为功能的原因,平面布置并不保持完全的长 库门,围墙降低到2.5米,改用铁铸
总平面 :自由式 或行列式
与街道关系:退接式界定
典型的公寓弄堂:景林
庐、克莱门公寓、陕南
新
村
康
花
园
总
极具“公寓”特色,如楼梯和
平
用,每层住若干户,每户一般有卧
面
室、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等
图
公寓里弄
形态特点:一般公寓弄堂为三至四层民居,一梯两户或三户。它仍具 有弄堂的特色,为联排式。整幢公寓像一条条弄堂住宅的支弄叠架在 一层层楼面上。外观形式有西班牙式、英国式、法国式等多种。
凡尔登花园
公寓式里弄住宅平面比前几种 里弄住宅更加紧凑,设备比较 齐全,一般都装有煤气、暖气 和卫生洁具。
永嘉新村
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过程——造型
老式石库门住宅体量较大,一般为 二层。围墙高度约5 m, 略低于厢 房屋檐,开窗也比较少,因此,外 观封闭。
新式石库门住宅体量较老式石库门 住宅减小,2~3 层,后部附屋增加 1~2 层,并且层高度有所降低。围 墙高度略有降低,开窗增多。
外观 体量大,外 观封闭
体量缩小, 体量进一步 开窗增多 缩小,前部
形成开敞或 半开敞绿化 庭院
单开间, 双开间, 间半式, 进深进一 步减小
平面紧凑
体量较大, 体量缩小, 前部形成 造型西洋化 开敞花园, 造型丰富
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过程——结构
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采用的是砖木结构, 立贴式木构架,砖墙维护。其中大部分 采用碎砖灰浆三和土做基础,少数用条 石做基础。
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过程——平面
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平面中轴对称且面积较 大,一般为三至五开间。由于进深较大,采 光、通风均较差。基本没有卫生设备。
洪 德 里 一 层 平 面
四 名
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面积较老
村Hale Waihona Puke 石 库式石库门里弄住宅面积减小进 深也略有缩小平面主要有单开
门 住 宅
间和双开间两种已有基本功能 划分有部分装有卫生设备。
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过程——平面
新式里弄住宅采用单开间、双开间或者间半式。面阔宽,进深浅,有利于采光、 通风。功能划分较前细致,增加了餐厅、书房、日光室、佣人房、汽车间等房 间。大多有二到三件卫生设备,部分有取暖设备。
霞飞坊
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过程——平面
花园式里弄住宅多为两 开间,也有间半式和单 开间。进深减小,开间 增大。平面布置比新式 里弄更加灵活,主要房 间均设有壁炉。功能更 为明确。
老式石库门里弄
石库门里弄住宅是在里弄木板房基础上改建而成。这种住宅的正面大门一般采用花岗石或 宁波红石(砂岩)作门框,配上两扇黑漆厚木大门,一副铜环或铁环,门宽约1.4米,门 高约2.8米,门头用石发券,上砌三角形、长方形或半圆形凹凸花纹。
弄门,是入口或出口,是通过的标志,是空间之间的过渡形式。弄门的过渡作用加深了 人们心里上的“到家之感”。在街上行走,保持的是公共性的行为举止,通过弄门后, 则改变为进入私密性的空间之中,完全是个人自由的行为举止。这就是“通过”在人们 的行为心理上留下的意义。
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过程
总体上来说上海里弄住宅按照功能划分,分为主体和辅助 两个部分。在剖面设计上一般采用错层的处理手法,即主体 居住部分层高较高,后部辅助部分层高较低,通过中间的楼 梯相连接。(后期辅助部分与主体并为一体),在总体造型 上呈前高后低、错落有致的格局。
洪 德 里 剖 面 , 立 面
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过程
上海里弄住宅演变中的三个方向
2.住宅外观的开敞化、现代化。
老式石库门里弄(吉祥 里)——围墙高,天井 封闭,开窗少
新式里弄(霞飞坊)—— 围墙仅2.5m高,天井变半 开敞绿化庭院
花园式里弄(永嘉新村)——多用角窗, 采用包檐,装饰简化
方形,而是在局部缩进或者放大。
大门,天井也缩小了。
新式里弄
院落空间形态:封闭的围合 住宅与实体(包括围墙、建筑物、构筑物 等)围合四边形成庭院。这种围合的特征 是领域感强,界定范围明确。
新式里弄的檐顶
霞 飞 坊 过 街 楼
花园里弄
花园弄堂与公寓弄堂相仿,是独 具浪漫情趣的弄堂。
特点:花园弄堂相对占地较大。每 一单元的地面层都为汽车间。二三 层才是主屋。一般为三至四层,十 分注重朝向和采光。内部设施一应 俱全。
细节上体现的中西结合
中国传统的铜门环
门上的西式装饰线脚
山墙上的中式屋 檐和巴洛克风格 的西式装饰共存
里弄的分类
弄堂的类型,主要有早期的石库门里弄、后期石库门里弄、 新式里弄、广式里弄、花园里弄、公寓里弄等。
弄堂的发展过程
老式石库门里弄
出现:早期石库门弄堂诞生在当时的英租界内,是为了满足涌入租界地区的各地移民需 要。 总平面 :行列式 与街道关系:靠接式界定 住宅和街道很近 住宅的里面直接影响街道的性格
里弄,是由相连小弄组成的住宅群, 是一种海派特色建筑,也是上海作为 国际大都市所特有的景观
里弄的起源
1853 年 小刀会起义导致富商地主纷纷来上海避难, 英国人趁机建造了大批木板房谋取暴利; 1860年~1862年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租界内人口增多,木板 房急剧发展, 1870 年,为了避免火灾,木板房被取缔, 采用砖木立贴式住宅,这就是里弄住宅的 雏形。
上海里弄住宅分析
“站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上海的弄堂是形形种种,各 色各异的,它们有时候是那样,有时候是这样,莫衷一是的模样。其实它们还是万变不离其 衷,形变神不变的,它们倒过来倒过去最终说的还是那一事,千人千面,又万众一心的。”
——《长恨歌》·王安忆
里弄的起源 里弄——中西文化的产物 里弄的分类:老式石库门里弄
名称 老式石库门 里弄
结构 砖木结构
新式石库 门里弄
砖木结构
新式里弄 混合结构
外墙 土窑砖、纸 砖,水刷 砖,汰石子
筋石灰
石
花园式里 弄 混合结构
水泥
公寓式里弄
混合结构或 钢筋混凝土 框架结构
砖,水泥或 汰石子
平面 三至五开间, 单开间,
中轴对称, 双开间,
进深大
进深略减
单开间,双 开间,间半 式,进深浅 而宽阔
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过程——造型
新式里弄住宅一般2~4层, 多为3 层。围墙继续降低, 前部形成开敞或者半开敞 的绿化庭院。
花园式里弄住宅一般3~4 层,体量较大,,独立设置 或双宅毗连。细部设计周 到,常设角窗,建筑形式 多。外观比新式里弄住宅 开放,前部设有开敞花园。
公寓式里弄住宅一般2~4层, 设备标准高,交通面积小。 有独立式、半独立式和联排 式几种。造型西洋化,有西 班牙式、日本式、近代式等 风格。已经完全取消围墙, 完全用绿化进行分隔。
老式石库门里弄
早期石库门大都建在商业中心地段,使用功能与商 业是分不开的。
因区境是商贸、金融、文化中 心,沿街房屋不敷应用,许多 钱庄、商行、字号、工厂、文 化娱乐场所、学校以及服务行 业等也开设在石库门房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