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_苏晓军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_苏晓军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_苏晓军

2009年9月

第32卷第5期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 i gn Languages

September2009

V o.l32N o.5

文章编号:1004-5139(2009)05-0047-05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苏晓军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苏州215006)

摘 要: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内部正在出现一种可以称为社会转向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本文首先讨论这一转向的理据,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国外社会维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综述,最后对该方向研究的基本特征加以评论归纳。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认知社会语言学

The Soci al Turn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SU X i aojun

(Schoo l o f Fore ign S t ud ies,S uzhou Un iversit y,Suzhou215006,Ch ina)

Abstrac t In recen t years,w it h i n Cognitive L i ngu i sti cs a trend i s emerg i ng that can be ca lled the so cial turn.M ore and mo re researchers have begun to turn t he i r i nterest t o t he socia l di m ension of l anguage and l anguage va riati on.M o ti vati on for this t urn w ill first be d i scussed i n th i s paper,fo llo w ed by a chrono log ical overvie w o f m ajor wo rks abroad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a l ong t he soc i a l d i m ensi on.F ina lly,chief features of research i n th i s d irecti on are d i scussed.

K ey word s Cogn iti ve L i nguistics;the soc i a l turn;Cogn iti ve So cio li ngu istics

1.引言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是哥本哈根大学的PeterH ar der[1]在由英国社会科学院和英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联合主办、布莱顿大学承办的 语言、交际与认知 大会上(2008年8月4-7日)明确提出的。事实上,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十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2007年7月15-20日)就辟有 认知社会语言学 的主题分会。预定于2010年3月15-18日在德国科布伦茨-郎道大学举行的第34届国际L AUD研讨会(34th I nter nati onal LA UD Sy mposi u m)的大会主题就是 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的结构、概念和文化维度 。可见,在认知语言学内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

2.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理据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认知语言学倾向于把认知看成研究的全部,而语言则是认知的一部分。换言之,认知语言学强调其 认知 的本质,倾向于从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把语言看成人脑中知识组织的一部分。因此,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对语言的内部变异和交际变异不够关注,不考虑语言变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语言分析或跨语言比较都是在 单一语言 层面上进行的。这种倾向势必会导致对言语社区的同质化和理想化。认知语言学如果真正坚持运用基于用法的(usage base d)的途径研究语言和认知,就不能像乔姆斯基那样研究高度抽象化的语言,而必须探索语言的社会层面。

事实上,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Langacker[2:376]指出,要研究概念和语法结构的动态性就必然要研究话语和社会交互的动态性,而这一点无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扩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以

涵盖话语和社会交互等领域。H ar der[3]认为,社会交互是语言与认知所属语境中最凸显的部分,并强调社会事实应该作为具体的本体论层次明确地纳入认知语言学的世界观。Croft&Cr use[4:329]也认为,认知语言学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心理表征和认知过程的研究上,只是近来才开始关注从话语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知识来源于语言的使用,说话者为了交际和社会交互的目的识解自身体验,而听话者也为同样的目的识解说话人的话语,因此认知语言学可望对语言的社会交互性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G eeraerts& Cuyckens[5:15]在讨论认知语言学未来发展的三大方向时把语言社会维度的研究明确地列为今后认知语言学发展的第一大方向,并强调文化环境和语言的社会交互性应该成为语言认知研究的基本因素。认知语言学必须把语言的社会维度纳入具体的研究项目,探索社会认知和社会变异现象,更多地关注语言内部的变化。

3.国外社会维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尽管社会维度的研究可以说在迄今为止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中是最薄弱的,但认知语言学家们并非从未关注过这一维度,只能说这不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流。综观认知语言学自诞生以来发展至今几十年的成长足迹,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不少闪耀的璀璨之珠。事实上,认知语言学家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我们根据潜在的思维模式对社会现实进行概念化的过程。20世纪在这一方向上的研究主要有一本论文集和两部专著。出版于1987年、由H o lland&Qu i nn[6]主编的论文集 语言与思维中的文化模型 除了二位主编合写的以 文化与认知 为题的引言外,共收集了14篇文章。研究者们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语言数据,分析了社会和心理世界的诸多知识域,揭示了文化知识在日常生活行为中的重要性,探索了文化模型的本质以及在思维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Lakoff[7]出版于1996年的专著 道德政治:保守派所知而自由派所不知 接近批评话语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的传统。在一次采访中,当L akoff被问及是否存在认知社会语言学时做出了肯定答复,并将自己的这一著作列为第一个例子[8:43]。Lakoff在该书中试图把认知语言学运用于理解美国当代政治和研究美国政治的核心问题。他试图客观地研究政治背后的概念隐喻,运用隐喻模型处理不同甚至矛盾的世界观。

Pal m er[9]在同样出版于1996年的专著 文化语言学理论探索 中试图对认知语言学和人类学的见解进行整合以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语言学理论。Pa l m er认为,所有的象征符号都以意象(m i ager y)为基础。意象包括我们头脑中呈现的各种图像和我们通过感官所获得的体验。他试图重新唤起人类学家对文化意象的兴趣,把意象放在语言和文化研究的中心地位,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取自欧洲、澳洲、非洲、亚洲、北美和中美洲的大量个案,创新性地解决人类学研究的传统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维度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除多本论文集外还有若干专著问世。2001年目睹了两卷本的姐妹篇论文集的问世,即由D irve n,H a wk i ns& Sandi kc i og l u[10]主编的 语言与意识形态第一卷:理论认知途径 和由D irven,Frank&Ilie [11]主编的 语言与意识形态第二卷:描写认知途径 。两卷均为1999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六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主题分会的论文。有关研究者认识到,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成是一个语言文化社区常规化的概念化方式总和,因此可望在意识形态研究方面大显身手。第一卷提供了理论途径,共收文章11篇。这些文章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强调说话者的指示中心(deictic centre)不仅仅是空间指示(dei x is)、时间指示或交互指示的锚定点(anchori ng poi nt),同时也是文化指示和意识形态指示的锚定点;认为认知语言学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哲学殊途同归;分析了中枢神经系

统和语言的语法系统如何给认知强加具有性别歧视的表征;以纳粹德国的语言学政治和19与20世纪比较语言学与历史语言学中对印欧家园的求索等为例说明语言学本身也可能带有意识形态的倾向性。第二卷运用指示中心、文化认知模型、概念隐喻、根隐喻、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等认知语言学工具分析显性和隐性的意识形态,除三位主编合写的引言外,共收文章十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题是 政治意识形态 ,讨论了纳粹德国、对非裔美国人的歧视、南非的 彩虹国 和对克林顿的弹劾等话题。第二部分的主题是 跨文化差异性的意识形态 ,分析了若干文化冲突。第三部分的主题是 体制意识形态 ,探讨了因特网隐藏的意识形态、阿根廷的全球化和议会辩论语言中的侮辱性等问题。

另一本重要论文集 语言与思维中的认知模型:意识形态、隐喻与意义 出版于2003年,由D irve n,F rank&P tz[12]主编。全书除三位主编合写的以 范畴、认知模型和意识形态 为题的引言外,共收文章11篇,分为四个主题,即 语言变异的认知模型 、 文化/社会身份的认知模型 、 作为隐性意识形态的认知模型 和 隐性社会辩论中的认知模型 。所收文章讨论了隐喻在诸多领域所发挥的意识形态功能,包括种族歧视、政治、经济学、保健以及基因组学等。该书分析了概念隐喻和语言与思维中意识形态的相关性,探讨了概念隐喻的社会语用功能,并且明确地给沿着这一方向进行的研究贴上了认知社会语言学这一标签。

除上述论文集外,21世纪以来至少已有四部相关专著问世。 隐喻与政治话语:关于欧洲的辩论中的类比推理 系M usolff[13]所著,出版于2004年。M uso lff继承了Lakoff的研究传统,把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与话语分析结合起来,对政治话语进行基于隐喻的认知分析。该书以英国和德国1989-2001年间对欧洲政治的新闻报道为语料,透彻地分析了英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的政治话语背后的隐喻场景(m etaphor scenari os),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认知隐喻理论的修正。

Charteris B lack[14]的专著 政客与修辞:隐喻的劝导力 出版于2005年。与L a ko ff一样,Charteris B lack将认知语言学与话语分析相结合,试图探讨隐喻如何引导我们的兴趣并促使我们关注对影响核心价值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的潜在的概念化方式。Charteris B lack认为,更好地理解隐喻的概念基础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思想观念的本质,因此他试图提高人们对政治领导人所使用的语言的批判意识。该书对丘吉尔、马丁 路德 金、撒切尔夫人、克林顿、布莱尔和G.W.布什等人的主要演讲进行了分析以求探讨演讲中隐喻使用的模式,对语料中的隐喻进行识别和分析,然后寻求其为说话者目的所做的贡献。

K vecses[15]的专著 文化中的隐喻:共性与变异 也出版于2005年。作者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强调了文化对词汇隐喻模式的重要性,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一种健康的隐喻理论应该如何考虑文化所起的作用。K vecses认为认知语言学对认识隐喻的共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对隐喻的跨文化变异和文化内部的变异都关注不够,并提出了隐喻变异的新见解:首先,他找到了隐喻变异的主要方面,即那些标志着人类经验非连续性的社会和文化界线;其次,他描述了概念隐喻中的哪些成分参入了隐喻变异并描述了其过程;再次,他析出了隐喻变异的主要原因;最后,他探讨了在概念隐喻、体验和隐喻变异的原因三者相互作用过程中文化连贯性的程度这一问题。全书广泛深入地讨论了隐喻变异的社会文化和认知原因,不仅包括跨文化隐喻变异,而且也包括文化内部的隐喻变异。

洗脑:隐喻与潜藏的意识形态 系G oatl y [16]所著,出版于2007年。作者在序言中明确宣称自己试图追求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 杂交繁殖 ,以证明隐喻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的心理表征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G oatl y 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把隐喻与当代生活的诸多方面联系起来,如医疗、法律制度、政治、种族

歧视、性剥削、教育实践以及生态危机等。G oatl y 有力地证实了我们之所以会在政治上、生态上、经济上和生物学意义上把这个世界弄得乱七八糟,部分责任在于根深蒂固而且很大程度上不可见的隐喻在塑造我们的思维。要挽救这一局面,我们第一步就需要揭开这些充满意识形态的隐喻的面纱,寻找其他表述。

国外社会维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重要成果是出版于2008年的论文集 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文化模型、社会制度 。这是第一部以 认知社会语言学 命名的著作,由K rist i ansen和D irven[17]共同主编。该书的问世可以说是印证了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这一研究动态。全书除二位主编合写的以 认知语言学:理据、方法与范围 为题的引言外,共收文章15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的标题是 理论方面:语义与言语变异 ,包括两篇文章,分别提出了一个新的社会语义模型并对方言这一认知语言学较少涉足的领域进行了探讨。第二部分的标题是 基于用法的语言变异研究 ,包括四篇文章,均为根据社会语言学实证研究标准设计的定量语料库分析。第三部分的标题是 语言的文化模型研究与语言政策 ,包括四篇文章,主要参照西方两大认知文化模型分析了语言的潜在政治哲学立场,探讨了在语言政策辩论中隐喻性民俗模型的作用,研究了澳洲土著儿童英语中 家 的文化模型,讨论了世界各地英语各自不同的概念化方式。第四部分的标题是 社会政治制度 ,包括五篇文章,主要研究了企业媒体话语中的企业形象,分析了北美大学生课堂话语中可以表明鲜明文化图式的隐喻丛(m etaphor clusters),分析了大学教育根据企业进行概念化的趋势,讨论了描述社会制度的三种方法,通过对政治事件的新闻报道分析讨论了认知语言学如何帮助解决政治问题。

4.社会维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本特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维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特征:

(1)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与社会语言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是该方向研究的一大基本特征。要研究实际运用中的语言而不是导引(elicited)出来的语言就必须扎扎实实地运用实证方法。所谓实证方法就是强调要凭数据说话(data dri ven),这些数据可以来自实验、问卷调查、或者语料库。实证方法强调运用定量方法,强调掌握数据处理技术以求获得广泛的观察基础。运用语料库进行认知语言学研究也已成为鲜明的发展趋势之一,因为语料库也许最能体现实际语言运用中的自然变异了。事实上, Geeraerts&Cuyckens[4:16]在讨论认知语言学未来发展的三大方向时就把实证研究明确地列为今后认知语言学发展的第二大方向。这一基本特征在K ri st i ansen&D irven[17]里得到了最充分的反映;

(2)要真正理解语言的认知运作我们就不能忽视语言的文化背景。通过对运用多种不同方法收集的语言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揭示文化模型的本质,探索跨文化差异性,这是社会维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又一基本特征,体现在Ho lland&Quinn[6]、D irve n,H a wki ns& Sandi kc i og l u[10]、D irven,Frank&Ilie[11]、D irve n,F rank&P tz[12]、K vecses[15]和K ri st i ansen&D ir ven[17]等主要成果中;

(3)认知语言学与话语分析两大传统的融合一直是认知语言学自Lakoff[7]以来研究社会维度的有力工具,近年来更是具有进一步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这一基本特征从M usolff [13]、Charteris B lack[14]和G oatly[16]等人的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

(4)其他的跨学科研究路径,如Pa l m er [9]将认知语言学与人类学进行整合的尝试。

5.结语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束定芳教授一直重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社会维度,强调隐喻可以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18:17],呼吁加强跨文化隐喻研究[19:213]。认知语言学

不能忽视语言变异,必须运用能够反映语言实际变异的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自下而上的理论框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语言变异现象的理解,而反过来说,对语言社会维度的更多关注也可以进一步推动认知语言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给认知语言学研究增添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H arder,P.The P l a t on i c pro jecti on and the soc i a l

t urn i n Cogn itive L i nguistics[R].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 f e rence on L anguage,

Comm un i cation and Cogn iti on,U n i ve rs i ty o f

B righ t on,UK,A ugust4th-7th,2008.

[2] Langacker,R.W.Gra mmar and Conce p tualization

[M].Berli n&N e w Y ork:M outon de G ruyter,

1999.

[3] Harder,P.Parti a l autono my.Ont o l ogy and met hodol ogy

i n cogniti ve li nguisti cs[A].T.J anssen&G.Redeker.

Cognitive Li nguisti cs:Foun dati ons,Scope,an d

M et ho dol ogy[C].Berli n&Ne w York:M out on de

G ruy ter,1999.195-222.

[4] Crof,t W.&D.A.Cruse.Cognitive Lin guistics[M].

Ca mbri dge&N e w Y ork:Ca mbri dge U ni versity

Press,2004.

[5] G eeraerts,D.&H.Cuyckens.Introduc i ng Cogniti ve

L i nguisti cs[A].D.G eeraerts&H.Cuyckens.The

Oxford H an dbook of Cogniti ve L i nguistics[C].

Ox ford:O xford Un i versity P ress,2007.3-21. [6] H o lland, D.&N.Q u i nn.Cult ural M odels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Ca m bridge&N ew

Y ork:Cambr i dge U n i versity P ress,1987.

[7] L ako f,f G.M oral Politics:What Conservatives K no w

T hat L iberals Don t[M].Ch icago:Chicago

U niversity P ress,1996.

[8] P ires D e O live i ra,R.L anguage and i deo l ogy:A n

i nte rv ie w w ith G eorge Lakoff[A].R.D irven,B.

H a wk i ns& E.Sand i kc i og l https://www.360docs.net/doc/1018409218.html,nguage and

Ideo l ogy,V olu m e I:T heoretica l Cognitive

A pproaches[C].Am sterdam:John Ben ja m i ns,

2001.23-47.

[9] Pam l er,G.B.To w ard a Theory of Cult ural Li nguistics

[M].A usti n:Un i versit y of T exas P ress,1996. [10]D irven,R.,B.H a wki ns&E.Sandi kc i og l https://www.360docs.net/doc/1018409218.html,n guage

and Ideology,Vol u me I:T heoretical Cogniti ve

Approac hes[C].Amsterda m:John Benja m i ns,2001.

[11]D irven,R.,R.F rank&C.Ili https://www.360docs.net/doc/1018409218.html,nguage an d

Ideology,Vol u me II:D escri p tive Cogniti ve App roaches

[C].Amsterda m:John Benja m i ns,2001.

[12]D irven,R.,R.F rank&M.P tz.Cognitive

M odels in Language and T hought:Ideology,

M etaphors and M eani ng s[C].Ber li n&N ew

Y ork:M outon de G ruy ter,2003.

[13]M uso lf,f A.M etaphor and Po litical D iscourse:

A nalogical Reasoning in D ebates about Europ e

[M].Basi ng stoke&N ew Y ork:P algrave

M ac m illan,2004.

[14]Charter i s B lack,J.P oliticians and Rhet or ic:T he

P er suasive Pow er of M et aphor[M].Basi ng stoke

&N e w Y ork:P algrave M acm illan,2005. [15]K vecses,Z.M etaphor in Cult ure:Uni versalit y

and Variation[M].Cambr i dge&N e w Y ork:

C a mbr i dge U n i ve rsity P ress,2005.

[16]G oa tly, A.W ashing the B rain M etaphor and

H i dden Ideology[M].Am sterdam:John

Ben j am ins,2007.

[17]K ri sti ansen,G.&R.D i rven.Cogniti ve Socioli n guisti cs:

Lan gua ge Vari ati on,Cultural Models,Social Syste ms

[C].Berli n&Ne w York:M outon de G r uyter,2008.

[1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2000.

[19]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 西方语义学理论发展史研究 资助,批号为08YYD014。

收稿日期:2009-02-16

作者简介:苏晓军(1964-),男,江苏如皋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认知文体学,认

知符号学。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 二、主要内容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 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这一理论却

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典型理论对认知科学最有价值的贡献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集中在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这个事实上。目前,它已用于语音、句法、词义、语用、语言习得、失语症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概念隐喻 隐喻的认知研究可追溯到18 世纪。约在1725 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 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后在其《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其认知观点。然而,把隐喻的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标志却是Lakoff &Johnson (1980)。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比喻性语言与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无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大概只占极少数。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

认知语言学讲解

陈忠著 , 《认知语言学研究》 , 2005年 , 第1页 第一章认知语言学概说 第一节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及其背景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欧美,并以1989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为准,标志着认知语言学正式成立。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相对立,是通过对结构主义的反叛而建立发展起来的。 认知语育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G.Lokoff;R.W Langacker ;C.Fillmore;M.Johnson; R.TayIor;Haiman,M.John;D.Geeraerts;P.Kay等。 戴浩一1985《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原则》、1990《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争议》;谢信一1991《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沈家煊1995《“有界”与“无界”》、1999《转指和转喻》、1993《句法的象似性问题》;张敏l 99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理论》;袁毓林1995《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 认知语自学的理论主张与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相对立。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是建立在经验主义或称为非客观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认知语言学认为,抽象的心智活动不能脱离身体经验和形体。认知结构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并且以感知、动觉、经验为基础,思维具有想象性。概念要么来源于经验,要么通过隐喻、转喻和意象发展而来;思维具有完形件和整体性;语言符号不是直接对应于客观世界.而是与用科学概念结构保持一致。 关于语言能力的问题,认知诺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不是自足的封闭系统。一方面语言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以认知为基础,另一方面,语言在结构方面也参照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换言之,语言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结构形式上,都是建立在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基础之上的。语言不能脱离人类概念知识、身体经验和话语功能而独立运作。 就语义而言,用真值条件的形式逻辑描写语义是不够的,语义和使用者的知识系统密不可分。语义描写必须参照开放的知识系统。 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之间没有绝对而明确的界限。语言能力跟一般认知能力是分不开的。 从语言内部层面来看,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句法跟词汇互参互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不存在一个可以脱离语义、词汇意义独立运转的独立的句法系统。 关于句法是不是自足、自主的形式系统,这是认知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争执的焦点。以生成语法为代表的极端形式主义观点的基本主张,是句法自主论。该观点把句法看做是自主的系统.可以脱离语义独立运作。并且认为语百符号的编码具有任意性。 关于语吉符号有没有任意性的问题,历来颇有争议。索绪尔把符号内部的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关系界定为任意性结合,但是大量的语言事实都对语言符号任意性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如:“大小、长短、左右、前后、高低”合乎正常范式和语感,而x“小大、短长、右左、后的、低高”却不正常。在“量级”表达形式方面,高量级和低量级之间往往不对称、不均衡,因此“量级”范畴的编码并不是任意的。在这种不对称、不均衡的背后,是认知动因在起制约作用。 无论是“量级”、空间、时间关系,还是其他方面,也无沦是汉语还是英语,语言都不是任意进行编码的。而且编码的依据也不是仅仅根据句法规则。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_苏晓军

2009年9月 第32卷第5期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 i gn Languages September2009 V o.l32N o.5 文章编号:1004-5139(2009)05-0047-05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苏晓军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苏州215006) 摘 要: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内部正在出现一种可以称为社会转向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本文首先讨论这一转向的理据,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国外社会维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综述,最后对该方向研究的基本特征加以评论归纳。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认知社会语言学 The Soci al Turn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SU X i aojun (Schoo l o f Fore ign S t ud ies,S uzhou Un iversit y,Suzhou215006,Ch ina) Abstrac t In recen t years,w it h i n Cognitive L i ngu i sti cs a trend i s emerg i ng that can be ca lled the so cial turn.M ore and mo re researchers have begun to turn t he i r i nterest t o t he socia l di m ension of l anguage and l anguage va riati on.M o ti vati on for this t urn w ill first be d i scussed i n th i s paper,fo llo w ed by a chrono log ical overvie w o f m ajor wo rks abroad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a l ong t he soc i a l d i m ensi on.F ina lly,chief features of research i n th i s d irecti on are d i scussed. K ey word s Cogn iti ve L i nguistics;the soc i a l turn;Cogn iti ve So cio li ngu istics 1.引言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是哥本哈根大学的PeterH ar der[1]在由英国社会科学院和英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联合主办、布莱顿大学承办的 语言、交际与认知 大会上(2008年8月4-7日)明确提出的。事实上,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十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2007年7月15-20日)就辟有 认知社会语言学 的主题分会。预定于2010年3月15-18日在德国科布伦茨-郎道大学举行的第34届国际L AUD研讨会(34th I nter nati onal LA UD Sy mposi u m)的大会主题就是 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的结构、概念和文化维度 。可见,在认知语言学内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 2.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理据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认知语言学倾向于把认知看成研究的全部,而语言则是认知的一部分。换言之,认知语言学强调其 认知 的本质,倾向于从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把语言看成人脑中知识组织的一部分。因此,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对语言的内部变异和交际变异不够关注,不考虑语言变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语言分析或跨语言比较都是在 单一语言 层面上进行的。这种倾向势必会导致对言语社区的同质化和理想化。认知语言学如果真正坚持运用基于用法的(usage base d)的途径研究语言和认知,就不能像乔姆斯基那样研究高度抽象化的语言,而必须探索语言的社会层面。 事实上,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Langacker[2:376]指出,要研究概念和语法结构的动态性就必然要研究话语和社会交互的动态性,而这一点无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扩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以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

一词多义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摘要】一词多义现象在很多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是人类对社会不断认知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应用原型范畴理论论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待对认知语言学中相关理论加以进一步掌握并对现实存在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典型范畴理论,及其典型范畴理论下的隐喻和转喻机制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典型范畴理论,语义范畴也是由多个不同义项组成的,各个义项地位不同,具有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各个义项之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其中,隐喻和转喻在语义拓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隐喻理论;转喻理论 世界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这是一个一直为语言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由于名称和词语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事物是无限的,因此,同一词语,同一名称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意义。”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切相关意义的聚合。传统的语言理论从索绪尔符号理论到现代的各种语义理论,都不能回答为什么会产生一词多义现象及各种词义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把握一词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可以从语言的外部世界来解释一词多义形成的原因。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尤其是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更使得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来分析和探究词的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能对一词多义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一词多义现象就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根据典型范畴理论,语义范畴也是由多个不同义项组成的,各个义项地位不同,具有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各个义项之间呈现出家族相似性;且语义范畴由典型义项为中心向边缘义项成放射状辐射,其中,隐喻和转喻在语义拓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通过语义学的语义变化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认知理论等对一词多义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阐释。 一、一词多义与原型理论 (一)一词多义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 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80 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 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 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 年出版的5认知语言学6杂志。自诞生之日起, 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 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 多年里,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 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 参见文旭1999, 2001)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 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 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从/ 表达观念和思想0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 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 认知观0。这种观点认为, 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 而认 知系统由感知、情感、范畴化、抽象化以及推理等组成。这些认知能力与语言相互作用并受语言的影响,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语言实际上就是研究人类表达或交流观念和思想的方式。 当代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对认知现实主义( cognitive realism) 的承诺, 即确认语言是一种心理或认知现象。语言学诸多门派都以探索隐藏在大脑中具有普遍性的人类语言机制作为终极目标, 换句话说, 语言分析的目的不只是描写人们的语言行为, 而是解释引起语言行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 揭示语言行为背后内在的、深层的规律。像乔姆斯基、杰肯道夫(R. Jackendoff) 、兰格克(R. Langacker) 、雷科夫(G. Lakoff) 、比尔沃思(M. Bierwisch ) 以及赫德森(R. Hudson) 这些代表不同理论方法的语言学家, 他们的研究都具有这一目的。如果仅从这一目的来看, 那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word gram2 mar) 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是完全一致的, 这样他们的理论似乎可以合法地称为/ 认知语言学0。然而/ 认知的承诺0只是一个纲领性的东西, 它本身对语言理论的具体研究原则和方法并不起支配作用, 对语言描写的内容和形式也未作具体的要求。因此, 尽管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杰肯道夫的概念语义学、赫德森的词语法与兰格克、雷科夫等人的认知语言学都许下认知的承诺, 但前者与后者代表的却是两个极端, 所以前者也就不属于今天公认的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主要包括雷科夫、兰格克、菲尔莫(C. Fillmore) 、约翰逊(M. Johnson) 、杰拉茨(D. Geeraerts) 、福科尼耶(G. Fauconnier) 以及塔尔米(L. Talmy) 等人的语言学理论或方法。它认为自然语言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其组织原则与其他认知领域中的组织原则没有差别。语言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领域, 与其他认知领域密切相关, 并且本身也是心理、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反映。语言结构依赖并反映概念的形成过程, 而概念的形成过程又以我们自身的经验为基础, 即是说, 语言不是一个由任意符号组成的系统, 其结构与人类的概念知识、身体经验以及话语的功能相关, 并以它们为理据。语言单位( 如词、短语、句子) 是通过范畴化来实现的, 而范畴化通常以典型( prototype) 为基础, 并且涉及隐喻和转喻过程。语言单位的意义以身体经验为基础, 其描写需参照相关的认知结构, 如通俗模型( folk models) 、文化模型( cultural models) 以及认知模型( cognitive models) 。把语言使用置于人类经验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结果之一, 就是要首先强调意义的研究。正如维尔茨比卡(Wierzbicka 1988: 1) 指出: / 语言是一个整合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一切都通力协作, 传递意义) ) ) 词、语言结构以及言外手段( 包括语调) 。0费斯米尔( Fesmire 1994: 150) 也指出, 认知语言学摆脱了主流生成语言学的传统, / 尽力解决人类是如何理解自己世界的意义这一问题0, 并且把自己/ 置于人类经验这一潮流中, 而不是纯粹的形式王国里0, 因此, 认知语言学/ 发展了一套人类理解的生态理论0。简言之, / 认知语言学明确地承诺要把意义的身体维度、文化维度以及想象维度( imaginative dimension) 结合起来0。很明显, 意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而隐喻就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语言学也就不再是对语言内部特征的一种自足的解释, 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一种有力工具。 据上论述, 我们大致可明确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 寻找不能脱离形体的概念知识的经验证据, 探索概念系统、身体经验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即所谓的/ 关系问题0( the relationship question) , 发现人类认知或概念知识的实际内容, 从而最终揭示人类语言的共性、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认知的奥秘。显然, 认知语言学的这一宏伟目标与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四大课题之一/ 揭示人类智能的奥秘0完全一致。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 认知语言学中虽有不同的理论方法, 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 具有共同的理论原则。兰格克( 1987: 2) 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概括为三个重要主张: 第一, 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 在很大程度上因语言而异。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 conventional image) 基础之上, 其描写与知识结构有关。第二, 语法或句法并不构成一个自主的表征形式层次, 相反, 语法实际上具有符号性, 存在于语义结构的规约符号化中。第三, 语法与词汇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区别。词汇、形态和句法形成一个符号结构的连续统, 这些符号结构虽因不同的参数有别, 但可以任意划分为不同的成分。雷科夫从更基本的层次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不过, 他是用/ 承诺0 ( commit2 ments) 来谈的。他( 1990: 3) 认为, 认知语言学有 两个根本承诺: 第一, 概括的承诺: 对支配人类语言各个方面的一般原则进行描写; 第二, 认知的承诺: 从语言学以及其他学科出发, 使对语言的解释与有关心智和大脑的一般知识一致。当然, 兰格克和雷科夫提出的理论原则只代表两家之言, 并未囊括认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 至少有六个基本原则可以把认知语言学中的不同理论方法联系起来: 1) 概念语义原则 意义等同于概念化( conceptualization) , 即心理经验的各种结构或过程, 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条件: 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 更为具体地说, 意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解释中, 它具有主观性, 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 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这一原则表明, 意义的描写涉及词与大脑的关系, 而不是词与世界之间的直接关系。 2) 百科语义原则 词及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进入无限知识网络的入口。对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要进行全面的解释, 通常需要考虑意象( 视觉的和非视觉的) 、隐喻、心理模型以及对世界的朴素理解等。因此, 一个词的意义单靠孤立的词典似的定义一般来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必须依赖百科知识方可达到目的。 3) 典型范畴原则 范畴并不是由标准) 属性模型( criterial2at2 tribute models) 定义的, 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义的(Lakoff 1987; Taylor 1989) ; 相反, 范畴是围绕典型、家族成员相似性, 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组织起来的。 4) 语法性判断的渐进原则 语法性判断涉及范畴化。一个话语的语法性或可接受性并不是二分的, 即要么可接受, 要么不可接受, 而是渐进的。因此, 语法性判断是渐进的, 并且同语境、语义以及语法规则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家并不像生成语法学家那样, 要把语法写成是一部生成一种语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语法的句子那样的语法, 因为语法性判断具有渐进性、可变性以及语境的依赖性, 要实现生成语法学家所期望的目标显然十分艰难。 5)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相关原则 认知语言学之所以为认知语言学, 是因为它要在一般的认知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等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的理论, 从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加具有活力。由此可见, 语言与其他认知机制具有密切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本课程通过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当代语言研究中功能学派的基本语言观,学会在句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认知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每次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答疑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 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2)认知语言学的特征 (3)认知语言学的观念 2、范畴化问题(上) (1)概念范畴的本质属性 (2)范畴化的原型理论 (3)基本层次概念 3、范畴化问题(下) (1)认知模式与范畴化 (2)词语的多义范畴 (3)语言客体的范畴化 4、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上) (1)Lakoff的“隐喻认知观” (2)概念隐喻的典型实例分析 5、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下) (1)结构隐喻 (2)方位隐喻 (3)本体隐喻 6、意象和意象图式(上) (1)Langacker的“意象” (2)“意象”的典型实例分析 7、意象和意象图式(下) (1)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图式” (2)“意象图式”的界定 8、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1)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

(2)功能学派关于“句法象似性”的观念 9、复杂性象似动因 (1)形容词的“级” (2)名词的“数” (3)偏正结构 10、独立性象似动因 (1)关于“名词融合”的问题 (2)关于“独立事件编码为独立子句”的倾向 11、次序象似动因 (1)时间顺序原则(PTS) (2)时间范围原则(PTSC) 12、对称象似动因 (1)语言的线性原则和对称表达 (2)对称象似动因的实例分析 13、重叠象似动因 (1)词语重叠的象似动因 (2)动词拷贝的象似动因 14、动因的竞争及象似性的减损 (1)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的竞争 (2)动因竞争的典型实例分析 1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上) (1)常规关系与认知化 (2)词类范畴的家属相似性 16、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下) (1)“有界”与“无界” (2)空间范畴与空间关系 三、主要教学参考书 F.Ungerer and H.J.Schmid著,陈治安、文旭导读《认知语言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刘润清、胡壮麟《认知语言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四、授课教师:吴为善 五、总学时:54学时

社会语言学

An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and Causes of Female Language 1401 全雪萍1430100137 Introduction: The study of gender language has a long history. As early as 1922, Jens Otto Harry Jesperson has specially opened up a chapter of “ The Women” in his book Language, which discusses the language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Since the 1970s, some famous scholars such as Lakoff , Trugill and others advanced the study to systematize the study of gender study.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ies of “female language” are increasing in many magazines and books, which draws much attention. Many researchers have almost reached the same conclusion that women have their own language. Crosby and Nyquist got the conclusion from their studies: the so-called female language is not existed since women are born, but this kind of language reflects the people in the society always put the female in this position that is hard to change. In our society, the female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lack of social status. In this paper, I will start from the features of female language, and simply discuss the factors of its formation. I.The features of female language Many observers believe that men and women are different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he female language exists in any language a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Men and women have different choices in expressing ideas when they use the same language. For example, abstract nouns have gender differences in grammar, men call women as “ feminine”, while women call men as “masculine”. The education received by women is that they tone should be soft when they talk; do not refute others; be gentle and modest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void arbitrary or offending others; be aware of overconfidence. The features of female language can be summarized from following aspect:the choice of words, the choice of syntactic and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1.The choice of words Both men and women have their partial words, which can be said that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words have been given the label of “feminine” or “masculine”. Men don?t use( scorned, unwilling to use) some peculiar words in female language that is “ feminine” words. At the same time, women also avoid the “ masculine” expressions. Women often express their feelings without control, they like exaggeration when they talk, so they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oosing words: 1)Like using exaggerated adjectives, such as divine, charming, cute, gorgeous, heavenly” and so on. Men sometimes also use these words, but they rarely use these words to express the same meaning in terms of tradition. “ What a divine idea!” obviously comes from a woman?s mouth. 2)Like using some degree adverbs to emphasize, also like choosing some adverbs to strengthen adjectives, such as “ so” “quite” etc. Lakoff( 1972) and Tarone (1979) prove that men like using “very” and “really” while women like using “so”. 3)Are good at using some color words, especially some rare color words, such as “ lavender, magenta, aquamarine”.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1. 语言的认知研究与认知语言学 语言认知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却是最近20年的事。语言的认知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基于心理学的研究(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一个方面是基于语言学的研究(the linguistic approach)。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注重语言的感知、语言理解、记忆、注意力、推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基于语言学的研究则比较注重语言的形式类、语言符号的意义、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操作、意义-概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方面的问题。 语言的认知研究涉及到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以及语言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 心智之外,因此可以作为一个纯客观的研究对象来对待;另一类认为语言与人的心智有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现象,因此研究语言必须与语言所赖以存在的心智联系在一起。什么是语言?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语言学领域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语言学不像别的学科,研究对象很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直与别的学科有粘连。如果研究对象不确定的话,一切都会成为问题。索绪尔在讲到语言学的材料和任务时,开宗明义地说:“语言学的材料首先是由人类言语活动的一切表现构成的”关于语言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语言是一种客观现象,它独立于人的认识主体,那么人类言语活动的表现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首先就是语言本身,因为人类言语活动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没有语言什么都谈不上。所以还是应该首先回答什么是语言这个最根本的问题。迄今为止,各种语言学的著作和非语言学的著作对“语言”做过几十种界定,因为观察角度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什么是语言进行界定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从语言的自然属性上说,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从语言的社会属性上说,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从语言的心理属性上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索绪尔注意到了语言学研究对象的多面性,认为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研究对象的多重属性。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人类言语活动本身,那么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就应该是动态的言语过程;如果把语言看成是静态的符号系统,那么语言研究的对象就应该是静态的语言现象。麻烦的是这种现象不纯粹是自然现象,它又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中形成的并在社会中运用的。如何才能找到语言学完整的研究对象呢?因为我们无论从那一方面去着手解决问题,“任何地方都找不着语言学的完整对象;处处都会碰到这样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要么只执著于每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冒着看不见上述二重性的危险;要么同时从几个方面去研究言语活动,这样,语言学的对象就是乱七八糟的一堆离奇古怪、彼此毫无联系的东西。” 索绪尔很明确地提出我们“一开始就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它当作言语活动的其它一切表现的准则。” 索绪尔强调要把“语言”和“言语”分开,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他说:“语言这个对象在具体性上比之言语毫不逊色,这对于研究特别有利。” 作这样的区分十分有利于语言学研究对象的确定,而且把言语活动的复杂性也揭示出来了。 关于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追寻语言证据存在的处所,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了解语言在哪儿。语言是一种心理符号,它已特定的方式与人类的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处于一种共生的状态中。而心智和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都与人类的认知能力有关。语言的认知研究就是一种语言学和心理学在理解人类概念结构方面的统合。人类的语言在结构上对应以下一些范畴: 1.概念结构(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2.外部世界(the world) 3.知识系统(the knowledge system)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作者:————————————————————————————————日期: ?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学的重点,认知语言学能很好地解释一些其他语言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反映了人类认知过程。英语倒装句作为复杂的语言学现象引起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各种不同的语法学派,语言学家和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这一复杂的句法特征,很多研究不能系统地解释倒装句。本文以象似性理论为认知原理,对英语倒装句中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及修辞性倒装进行解释,认为象似性尤其是接近象似性原则和顺序原则是形成倒装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象似性;倒装句;象似性原则

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理论对倒装的研究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研究不够全面。 本文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分析研究,以象似性原理为理论为依据,对英语中的不同倒装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在对句首倒装成分做出解释的基础上,本文对倒装句中动词全部活部分出现于主语之前的情况进行了解释,认为邻近象似性是英语倒装句中动词或全部或部分地随着突显成分提到主语之前的原因。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王寅著的《认知语言学》,赵艳芳的《认知语言学概论》,Lackoff. G& M. Johnson’s MetaphorsWe Liveby等等。所以,以期刊、论文方式讨论倒装句的研究出了许多成果。传统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徐盛桓,以语料统计为依据,研究英语倒装句,认为倒装是为实现句中各种成分的信息状态合理分布的调节装置,通过调节,使语句的成分有恰当的错位,达到全息的语用目的。余笑,从Verschuern提出的语用综观说出发,探讨英语和汉语中倒装语序的语用功能。发现英汉倒装语序均具有焦点分离突出和情景设定的功能。 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倒装句日益增多。杨壮春,用射体(trajectory)-界标(landmark)理论从认知的角度对倒装句的焦点突显功能作出解释,认为倒装句是该理论在语言学中的现实化,它把“射体-界标”转化为“界标-射体”结构形成句末焦点,以使人们注意的焦点落在新信息上,从而达到英语倒装句的凸显效果。更多的是以图形与背景理论为视角,对英语倒装句的焦点凸显功能进行重新阐释,认为英语倒装句符合图形-背景理论中的凸显原则,如王冰营,吕娜;刘先清;王海欧等。 用传统的修辞、句法、语用和语篇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有其自身的缺陷,仅仅将倒装句认为是一种表示强调手段的句子。而用图形与背景理论分析可以解决为什么句子应该倒装即英语倒装句起始部分的问题,但是却解决不了为什么动词或者功能词应该放在主语前面这样的问题。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研究英语倒装句中的问题。 3倒装句 英语句子的正常语序是主语位于谓语之前,然后是宾语或表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如果将全部谓语或谓语的一部分,或将宾语、表语、宾语补足语提到主语之前,就称为倒装语序(Inverted Order)。

社会语言学总结

社会语言学总结 1.定义 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language vari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 (German Llamas & Peter Stockwell, 2008) 社会语言学研究“什么人对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什么时候,说了什么”。(费什曼Fishman,1972) 简而言之,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语言学分支。 详而论之,社会语言学研究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语言结构,二是社会语境。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试图透过社会文化现象分析研讨言语行为,并通过语言使用现象说明社会结构及其内在机制问题。(杨永林,2001)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学科(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查语言。《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 社会语言学即联系社会与语言的研究----(英国语言学家)Hudson 系统研究语言形式同其社会意义相互之间关系的学说(心理学)Ervin-Tripp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那些只有通过社会及语境关联因素才能得到解释的语言特性。 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系统、言语行为和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祝畹瑾 2.学科性质 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边缘”说,认为社会语言学是“边缘学科”(陈原,1983:1);(2)“应用”说,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共变、语言与文 化共存的一门应用学科”(陈建民、陈章太,1988);(3)基础学科说,这是针对“应用”说提出的,认为社会工程属于社会语言学的应用,应该纳入“应用语言学”,与其把社会语言学定义为一门应用学科,不如把它看成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郭熙,1999) 我们认为:边缘学科的提法符合社会语言学学科产生的历史,也符合社会语言学目前的研究现状,同时也是社会语言学生存发展的基础。(苏金智,2004) 3.研究内容、范围 从研究方向上说,社会语言学可分为理论与应用两大部分。 理论社会语言学关注的问题是,在考察语言变体和言语群体结构相关性时应当采取什么模式与方法,并为交际能力的讨论提供一种普遍性的解释; 应用社会语言学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考察隐藏在语言使用不平等现象背后的社会和政治含义上,尤其是在法庭、医院、学校这样一些涉及语言使用问题的公众生活领域(Romaine,1994;转引自杨永林,2001) 从观察视野上说,分为宏观和微观。 宏观社会语言学(macro-sociolinguistics),又称“社会的语言社会学”(sociolinguistics of society)或“语言社会学”(sociology of language),是以社会本身作为研究起点,,同时将语言作为研究不同社团组织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关注整体性、全局性的语言问题,如双语、多语、语言态度、语言维护、语言规划、语言政策、语言教育等宏观问题。 微观社会语言学(micro-sociolinguistics),又称为“语言的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o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