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森斯功能理论的特征一

合集下载

第四讲 功能主义——塔尔科特·帕森斯

第四讲  功能主义——塔尔科特·帕森斯
1902年12主修生物 学。 1927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阿默斯特学院教学一年,后转至 哈佛大学,1939年获得终身教职,1973年 退休。 1944年成为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两年 后组建并领衔社会关系学系。 1979年5月病逝。 最重要的著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 (1937)和《社会系统》(1951)。
• 3、功能主义的核心命题:
• (1)总会存在类似的重组和趋势使社会系 统重新恢复平衡状态。
• (2)通过共享价值观(shared values)或
普遍接受的愿望标准( generally accepted
standards of desirability)维持和恢复社会系
统的平衡状态。
二、塔尔科特· 帕森斯(1902-1979) 的宏大理论
的因果关系。
• C.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由于强调诸如思想和 象征过程这样的文化决定因素的影响而受到 赞扬。 • 它受到的批评是没有对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
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 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
• 几个核心概念: • 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个体行动者进行 主观决策的过程,这种决策受到规范和情 境的制约。 • 单位行动(unit act):研究行动的最 基本单位。
生物科学的有机系统模型为依据。
• 核心观点:相互依赖、自我平衡
• 2、功能主义的核心要素:
• (1)从总体上看,社会系统各部分之间所存 在的相互关系或者相互依赖。 • (2)事件的“正常”状态或者说平衡状态 (与有机体的正常状态或健康状态相比较)。 • (3)为了使系统恢复正常,系统的所有部分 如何进行重组。
帕森斯的“四功能范式”
• A(适应)
经济(物 质资料和 财富的生 产)

帕森斯 结构功能主义

帕森斯 结构功能主义

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1. 简介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强调社会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本文将探讨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起源、核心概念以及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影响。

2. 起源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由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发展而来。

帕森斯受到社会学家艾米尔·迪尔凯姆和塞缪尔·霍尔丁的影响,将他们的理论与美国社会科学的现实问题相结合,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

3. 核心概念3.1. 功能帕森斯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社会的各个组织机构和社会角色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这些功能构成了社会系统的基础。

3.2. 权威帕森斯认为社会需要一种权威机制来协调和调节不同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

权威机制可以是正式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也可以是非正式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3.3. 社会系统帕森斯将社会看作一个系统,不同的组织机构和社会角色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整体。

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都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3.4. 功能必要性帕森斯认为每个社会机构和社会角色都有其功能的必要性。

这些功能对于社会系统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缺少任何一个功能都可能导致社会系统的紊乱。

4. 影响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对于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是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领域。

4.1. 社会学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强调社会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为社会学家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现象的框架和方法。

4.2. 人类学在人类学领域,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为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它强调文化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为人类学家解释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演化和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4.3. 政治学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对政治学领域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它强调政治体制和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为研究政治权力和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5. 总结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是一种强调社会系统稳定和平衡的理论,它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帕森斯AGIL模式及社会变迁理论的理解

帕森斯AGIL模式及社会变迁理论的理解

帕森斯AGIL模式及社会变迁理论的理解AGIL 是帕森斯社会行动系统论中的四种功能模式。

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系统包括人格、文化、行为有机和社会四个子系统,其中人格系统具有目标获取功能,即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目标,并能够调动资源以实现其目标和定出优先次序;文化系统具有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的过程必须按一定规范连续地进行,并且能够缓和其内部的紧张;行为有机系统具有适应功能,即系统必须有能力从外部环境摄取生存资源并分配给各个部分,其最终目的在于拥有足够的生存资源;社会系统具有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把各组成部分协调合成一个功能总体。

整合具有全局性、稳定性等特征,主要通过规范来实施。

按照帕森斯的论述,这四种功能是任何社会系统或社会组织发展演变的必要条件;四个子系统和四种功能的关系是:一种功能可以存在于多个子系统中,而一个系统又可以包括多种功能。

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既属于社会行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执行整合功能;同时,社会系统内部又可以分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化系统(有些学者称为价值系统)、社区系统,它们分别执行适应功能、目标获取功能、模式维持功能和整合功能。

帕森斯声称AGIL 模型是以单细胞的有机体到最高级的人类文明中的所有组织及进化的基本性质为基础的,“任何社会系统的过程都服从于四个独立的功能必要条件或‘问题’。

如果要取得均衡和维持这个系统继续存在,它们必须得到充分满足。

”言下之意即AGIL 可适用于任何组织、制度、结构的分析。

综上可看出,AGIL 理论有两个基本逻辑假定。

首先,AGIL 功能存在于任何组织、制度和结构当中,它们是组织、制度、结构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它们变迁的原因。

不管组织、制度、结构如何变迁,新结果都必须具备AGIL 功能。

一种社会系统,涉及到经济、政治、价值和社区系统,如果要进行改革,必定是因为它的AGIL 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或者是在新条件下需要新的系统来执行AGIL 功能。

其次,AGIL 功能是既定的,具有预先给定性。

社会变迁的解释

社会变迁的解释

社会变迁的解释一.功能理论对社会变迁的解释1.帕森斯的社会功能理论对社会变迁的解释:帕森斯把变迁分为社会系统本身的变迁和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变迁。

在结构理论的框架下,他认为,系统内部的紧张、偏差行为和社会控制构成系统的变迁,系统变迁的方向是“适应性”的增强,即社会系统克服阻力而达到的目标能力的增强。

帕金斯用进化来解释社会变迁。

他提出社会进化的四个特征(或机制):分化、适应能力增强、包容和价值普遍化。

帕金斯认为社会进化由分化开始,这种分化会提高社会的适应力,因为分化导致了社会单位的资源增加。

分化和适应力提高带来系统的新的整合问题,而对新单位的承认和给予合法化,有利于消除系统内部结构之间的冲突。

在帕金斯看来,经过上述过程,社会系统发生了进化。

对帕森斯社会变迁理论的评价: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它忽视冲突和保守主义倾向。

2.新功能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该理论(1)发展和扩展原有的分化理论,认为社会变迁中不但有作为主流的分化,也有“逆分化”、“不平衡的分化”,从而将差异性分析引人社会变迁分析。

(2)超越进化论的解释,强调具体的群体和社会对分化过程的影响,把个人与群体的能动作用、利益与冲突引人进化理论。

(3)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

群体精英对新制度的倡导都会影响社会变迁,这使该理论更具现实解释力。

(4)增加社会可能性范围,承认适应性升级只是社会分化的多种可能结果之一,但是并不认为分化一定会增加系统的效率和整合。

(5)分化可能会带来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调节,甚至单向控制。

对新功能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的评价:新功能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对传统分化理论的补充提高了分化理论在预见分化结果方面的灵活性。

新功能主义者用明确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来取代对现代社会主义的乐观态度,有的则指出功能主义的意识形态不是要强调社会的均衡,而是强调个体的自主性,有的针对政治与经济寡头对现代社会的威胁和公众的消极态度,提出要用自治性社区来重构现代社会。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一、名词解释1.帕森斯答:帕森斯,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经济与社会》、《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

他前期倡导一种“唯意志的行动论”,以《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为代表作;后期则转向了强调系统整体论的功能主义学说,发展和完善了功能分析方法。

他对社会进化作了系统考察,形成了新进化论观点。

2.单元行动答:单元行动是帕森斯用来说明一种关于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的基本概念。

这一概念构架即“手段-目的”框架。

每一个单元行动包括下列要素:①行动者是指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

②目的是指行动者所要达到的未来目标。

③情景是目标实现的环境因素,它又分为两个方面,行动的条件和手段。

其中前者是行动者不能控制、难以改变的,而后者是可控制的。

④规范限定在帕森斯认为是一个复杂方面,但对行动过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它涉及思想、观念、行为取向等,这些都制约着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目标中手段的选择。

3.价值普遍化答:帕森斯提出了社会进化的四个范例(或特征):分化、适应力提高、包容、价值普遍化。

价值普遍化是指社会对新分化出来的单位的承认,或给予合法化。

社会价值观必须随着社会系统的进化而改变,否则将导致矛盾与冲突。

社会进化的结果是否稳定均衡,将依赖于社会是否发展出一套新的价值系统。

4.结构功能主义答:结构功能主义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首先提出来的。

在他的倡导下,结构功能主义在美国得到广泛的传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结构功能主义由他的学生作了进一步发挥,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它的主要特征有:①在研究层次上,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强调“系统”范畴而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上;②在研究方向上,结构功能主义代表着一种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论不同的研究取向;③在研究主题上,结构功能主义致力于回答的最基本问题就是社会系统的维持问题;④统一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基本特征与其说是一些共有的概念范畴和理论模式,不如说是一种共有的功能分析方法。

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

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

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
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其核心是社会实体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帕森斯的观点,社会系统的功能是维持社会结构并确保社会运作的稳定性,每个社会结构都是为了达到特定的功能而存在的。

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可以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由各种互相依存的部分组成,而这些部分的相互作用是较为固定的。

这种固定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是由各种角色、规则、规范、价值观念、习惯等所组成的,这些都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而存在的。

帕森斯认为,在社会系统中,每个个体都受到相应的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要求,而且这些要求是被社会统一认可的。

这种认可是由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所支撑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显性的,也是隐性的。

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中的角色、规则、规范等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调节作用使得社会系统得以稳定运转。

在帕森斯看来,社会系统也是动态的,它会随时发生变化。

社会变迁是由社会结构内部和外部的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这些因素包括科技、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

帕森斯认为,社会变迁必须适应社会结构的需要,在适应的基础上,进行社会结构和行为的调整,以保持社会系统的相对稳定和适应性。

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杨方“结构—功能主义”中的“结构”是指系统中具有自身独特属性的各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 而“功能”是指结构内部的各种成分与外部情景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职能。

二、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内涵(一)社会行动理论。

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是行动单元,任何行动单元都可以分解为以下要素:一是行动目标,即行动者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

二是手段,即环境状态中行动者可以控制利用的那些促成其实现目标的工具性要素。

三是条件,指状态中行动者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那些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客观要素。

四是规范取向,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

譬如说,一个人开汽车去打鱼。

但是社会行动理论的分析重点不是各个行动单元,而是行动系统。

行动系统指行动者与其环境状态之间发生的某种稳定的相互关系。

行动系统分为:行为有机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四个子系统。

帕森斯认为,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分别承担四种不同的功能:行为有机系统承担“适应”( adaptation - A) 功能,这个功能将保证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

人格系统承担“目标达成”( goal attainment -G) 功能,即确定系统目标的次序并调动资源和引导资源去实现整个大系统的目标。

社会系统承担“整合”( integration - I) 功能,即使系统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具有功能的整体。

社会系统在四个子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行为有机系统、人格系统、文化系统是社会子系统的“环境”。

文化系统承担“模式维持”功能,即“潜在的模式维持( 1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 - L) ———紧张关系的管理”功能。

它有双重功能: 一是确保行动者在系统中积极的扮演他们的角色,或者是维持系统的公认价值体系保持制度的统一性; 二是为内部的紧张关系管理提供运作机制,稳定社会的紧张状态。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平及著述塔尔科特·帕森斯,出⽣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的⼀个中产阶级家庭,其⽗是美国圣公理会的⼀个牧师,曾担任俄亥俄州玛丽埃塔学院的院长。

1920年帕森斯进⼊阿姆斯特⼤学,主修⽣物学,在此期间对经济学思想和社会学思想发⽣了浓厚兴趣。

1924年获⽂学学⼠以后转⼊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深造,认识了在那⾥执教的马林诺夫斯基,这⼀经历对他的思想发展产⽣了极其重⼤的影响。

⼀年以后,帕森斯转⼊德国海德堡⼤学学习,接触到韦伯和马克思的理论,尤其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7年获得海德堡⼤学哲学博⼠学位。

此后,帕森斯在美国的哈佛⼤学开始了长达40余年的教学学术⽣涯。

帕森斯曾先后担任美国东部社会学学会主席、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长。

1979年5⽉,帕森斯逝世于德国。

帕森斯的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著作中:《社会⾏动的结构》(1937)、《社会体系》(1951)、《⾏动的⼀般理论》(1951)、《经济与社会》(1956)、《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1960)、《社会:进化与⽐较的观点》(1966)、《现代社会体系》(1971)(⼀)主要理论倾向1对古典社会⾏动理论、实证主义与理想主义⾏动理论的扬弃帕森斯认为,实证主义学派仅仅把⾏动同⼀定的环境状态相联系,并假设状态对⾏动具有某种决定关系;忽视影响⾏动的⼀个重要因素——规范取向,由此忽略了⾏动者最终⽬标的来源、性质及差异。

⽽理想主义学派则单纯强调价值规范的作⽤,忽略了环境状态对表达特定价值的影响。

帕森斯则认为,状态和规范是影响⾏动的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在⾏动过程中,⼈们在确定⽬标和⼿段时有⼀定的选择⾃由,但这种⾃由受两⽅⾯的制约,社会⽂化中的价值规范对这种选择进⾏指导和调节,环境状态则为⾏动提供机会或障碍。

2 帕森斯的社会进化观和社会变迁理论是对早期功能主义理论家迪尔克姆的进化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
生于美国科罗拉多,1924年在美国 Amherst学院获学士学位,后去欧洲, 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和德国海德堡大 学作研究生论文,1927年获得海德堡 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受聘于哈佛大 学经济系,1931年转到刚创建的社会 学系,1942年接任社会学系主任, 1946年组建社会关系系并任主任至 1956年。
文化系统统一性的基本功能要求: (1)适应环境必须的信息符号系统(the requisites for systems of symbols that provide information necessary to adjust to the environment); (2)控制个人命运和机会必须的感觉符号系统 (requisite for systems of symbols that provide a sense of control over people’s destiny and over chance events); (3)调整个人日常行为和生活以维持共同体存在 的价值符号系统(requisites for system of symbols that provide members of a society with a sense of a communal rhythm in their daily lives and activities)。
(2)反理性主义批判
反理性主义完全排除行动者的主观过程,而 把行动看作类似于物理过程的现象,强调行动发 生于其中的情景状态,如物质环境和生物遗传, 如当时的行为主义就认为行为就是一种客观的 “刺激——反应”关系,而人的头脑处理变成了 一个“操作黑箱”。 帕森斯认为,环境因素对人们的行动会产生 重大影响,但是反对环境决定论倾向,注重行动 过程中人的主动选择过程。也就是说行动除了手 段目标、价值之外还应该包括行动者和情景。 总之,实证主义关于行动解释并不全面,理 性主义忽视了价值规范的作用,反理性主义忽视 了主观因素的作用。
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论具有功能普遍性和 功能不可缺少性假设: 功能普遍地存在于任何生物、社会和文化 现象当中; 任何社会和文化现象都发挥着必不可少的 功能。
拉德克利夫· 布朗
功能是整体内的部分活动对整体作 出的贡献。
结构是在由制度即社会上已确立
的行为规范或模式规定或支配关系 中,人的不断配置组合。
1942年担任美国东部社会学会主席, 1949年担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1973年退休,1979年病逝于德国慕尼黑。 主要著作: 《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年) 《社会系统》(1951年) 一生著述丰厚,约有270部\篇之多。
《社会行动的结构》关于“单位行动”的 研究可以看作是帕森斯研究的起点,主要 是在批判和综合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 “唯意志的行动论”(the voluntaristic theory of action); 《社会系统》则涉及到了帕森斯理论的核 心问题:社会秩序何以可能的问题,帕森 斯从社会行动的性质出发,论述了社会系 统的形成、社会系统的内容、社会系统的 性质、社会系统的作用;
《一般行动理论》、《社会系统和行动理 论的发展》、《行动理论和人类状况》等 著作中则建立了AGIL结构功能分析框架, 并用来分析行动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类环 境系统。
一、社会行动理论
(一)研究目标 在《社会行动》中,帕森斯主张用分析现 实主义来建立社会理论,认为社会学理论 应该建立在有限的抽象概念的基础上,形 成一般化的观念系统。这些观念虽然不和 具体现象一一对应,但是却是从对现实的 分析中抽象出来的最关键的方面。
第七章 功能主义理论
第一节 功能主义的思想渊源
早期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孔德, 斯宾夫斯基(个体功能主义),布朗 (社会-结构功能主义)
马林诺夫斯基
首先介绍了斯宾塞的两个观点作为自己的起点: (1)系统具有不同层次;(2)每一个层次上都 有自己的系统需要。 马林诺夫斯基接着区分出了三个系统层次:生物 (biological)、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al)、 符号(symbolic),而且三种系统层次处于一种 等级结构当中。在每一个层次上都可以分别找到 维持生物有机体健康、社会结构整合和文化统一 性的基本需求和存在条件。
(二)批判综合
(1) 功利主义批判 功利主义集中讨论行动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强 调对有助于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能手段进行选择的理性标准。 其全部理论都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他们对行 动的分析有一个共同点: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其中要经过理性审慎地权衡利弊过程。 帕森斯认为,理性标准只能用来评判和权衡刺激目 标或手段型目标,而无法判断最终目标;如果对不同的目 标可以根据理性标准排出优劣等级,那就意味着这些目标 都不过是达到更高层次目标的可供选择的次级目标,因此 要对行动的最终目标进行解释必须包括非理性因素。 帕森斯认为,行动的最终目标来源于社会文化的价 值观念体系,价值观念体系作为非理性因素构成了一切理 性判断的基础和背景。也就是说帕森斯在批判发展的过程 中,认为行动至少应该包括目标、手段和价值观念三个方 面。
人有两大需要:基本需要(生物需 要)、衍生需要(社会和文化需要)。 用社会和文化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 方式,或满足机体需要的行动,就是 所谓的“功能”,并进一步产生社会 和文化制度。
社会系统整合的基本功能需求: (1)物质的生产和分配(the requisite for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consumer goods); (2)行动的控制和调节(the requisite for social control of behavior and its regulation); (3)成员的教育(the requisite for education of people in traditions and skills); (4)权威关系的组织和实施(the requisite for organization and execution of authority relation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