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

合集下载

长征资料

长征资料

。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 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 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 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 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 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 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 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 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 雪山。
泸定桥。红军第一军团29日晨占领泸定桥西岸。国民党军第 38团先于红军到达泸定桥,拆除桥板,企图阻止红军过河。 29日傍晚,以第2连连长廖大珠为突击队长的22名勇士,在 火力掩护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 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国民党守军放火阻挡,勇士们冲过火 海,进入城街,展开巷战,后续部队迅速跟进,经2小时激 战,红4团占领了泸定县城,控制了泸定桥。保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从 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 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 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 绕圈子,时东时西,忽 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 分兵力。5月6日,他们 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 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 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 江。
强渡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1935年5 月,红军决定迅速抢占大渡河上的
顶的大雪,而且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 雪并不远。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 高。数月行军,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 爬山起初似乎还很顺利,后来突然进入了冰 雪世界。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没有 路,人们在冰上滑行,摔倒了,要站起来, 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 怀抱里了。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
血战湘江

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 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由于临时中央的领导者 ,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 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 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 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 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 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14 红军长征

14 红军长征

突破敌人 四道封锁 线 渡过湘江
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10)
遵义会议地址
二、遵义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遵义 ①批评了……肯定了……
内容
②改组了……增选了…… 会后分工 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 挽救了党和红军 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历史上生死 攸关的转折点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七嘴八舌
结合影片、图片等资料,想想红军长 征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危险?在克服这些困 难、化解这些危险中,体现了红军战士的哪 些优秀品质?对你有何重要启示?
1、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 2、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的大无畏精神; 3、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助精神; 4、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百折不饶、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红二方面军
放弃去湘 西
改道贵州
突破敌人 四道封锁 线 渡过湘江
中央革命根据地
(1934.10)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红一方面军的继续长征及胜利 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
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过草地→吴起镇
三大主力 会师会宁 1936年10月
二、遵义会议
2、(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以( 毛泽东 )为代 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 )的转折 点。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军的围 3、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 赤水),巧渡( 泸定桥 ),爬雪山过( 草地 ), 追堵截。随后,红军抢渡(大渡河 ),飞夺( 于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 吴起镇 ),与陕甘根据地的红 军会师。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是什么原因迫使红军进行长征的?下面店铺整理了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供你参考。

红军长征中的重大战役:喋血湘江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中央红军在全州(今广西全州县)以南湘江东岸与敌浴血奋战。

湘江战役,是蒋介石精心策划的一次大战役,也是红军长征经历的第一场恶战。

蒋介石投入嫡系部队和湘、粤、桂三省地方军阀部队近30万人的兵力,妄图全歼我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

敌我力量如此悬殊,“左”倾领导人的错误决策又给红军造成了全盘被动,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红军还是突破了湘江。

然而,这是给红军带来巨大损失的一场血战。

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减少到3万余人。

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亲自指挥的一个决定性战役。

1935年1月29日~3月22日,毛泽东以自己特有的伟大战略眼光,灵活指挥3万余人的红军,与10倍于己的优势敌人周旋,东西驰骋千里,南北往返数次,忽南忽北,声东击西,屡用奇兵,调动敌人,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

在四渡赤水作战中,红军进行了大小40余次战斗,共歼敌1.8万余人。

中央红军从此一反长征以来的被动挨打局面,取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21日,中央红军从冕宁泸沽地区分左右两路北进。

5月24日,中央红军先遣队红一师第一团夜袭安顺场(在四川石棉县境内),消灭守敌两个连,夺得渡船1只。

5月25日,红一团一营二连17名勇士,由连长熊尚林率领,乘木船战胜激流骇浪,冲过敌人的重重火网,强行渡过了大渡河。

红军从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全军覆没之地杀出一条生路。

尽管红军大部队没有全部从这里渡河,但这一英雄壮举震撼了敌人,也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北上夹击泸定桥守敌创造了有利条件,对红军夺取整个大渡河战役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飞夺泸定桥泸定桥的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由川军第三十八团主力防守。

在红军到达之前,守军已将铁索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铁索链悬在大渡河上,形势十分险恶。

《红军长征》PPT课件_OK

《红军长征》PPT课件_OK
(1)日本是怎样实现其侵占我国台湾这一预定目标的? (2)日本为满足其侵略野心,于1931年9月和1937年7月分别发 动了什么事变? (3)试分析中国近代史上两次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一败一胜 的主要原因及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11
9
1、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
折点的是………………( )
A、瓦窑堡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三湾
改编
2、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是………………………………………………………( )
A、正面战场的抗战
B、敌后战场的抗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民族的抗战 D、美国
和苏联解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况 a
(1)红军长征的原因:
蒋介石先后五次发动对中央根据地的“围 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损失 惨重,失去了打破敌人“围剿”的时机, 红军被迫长征。
2
2.长征的经过
(1)长征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 略转移,开始长征。 (2)历史转折--遵义会议:
3
3、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 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 革命转危为安。
4、长征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敢于 斗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
二、知道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探讨抗战胜利 的原因和意义c
( 一)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
1、日本侵华事变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 侵占中国东北 (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5
2、日军暴行: 南京大屠杀
6
3、中国抗日救亡运动 (1)一二·九运动 (时间、内容、结果)
(2)西安事变(时间、内容、结果 )

长征简介和概括

长征简介和概括

长征简介和概括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保存有生力量,实现北上抗日,背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陆续离开革命根据地,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程。

1934年10月10日,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四川嘉陵江战役;1935年11月15日,红二方面军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瑞塔铺出发,他们共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绵亘不绝的雪山,纵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湖北、河南、陕西、青海等14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途中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成功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具体路线如下: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

历史上,把中国工农红军的这一伟大壮举称为——长征。

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抗日战争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
•一、什么是红军长征 •二、红军行走路线 •三、红军的感人故事 •四、长征照片
•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 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 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 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 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 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 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 撤退和转移。
•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 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 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 称此为“流窜”。1936年10月, 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 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长征 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 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 红七军团北上路线 :大田、良田、 新田、宜章、城口、安远、界首、 盘县、宾川; • 红十军团北上路线: 会泽、绞平 渡、靖县、黔西、遵义、威信(扎 西)、西昌; • 红二十五军西征路线 :娄山关、 木黄、中甸、安顺场、永顺、大庸、 桑植、汉源;
《金色的鱼钩》:1935年秋天,红军 在过草地。很多红军战士患上了肠胃 病。作者和两个伤员,被一位炊事班 长照顾着,落到了队伍的后面。而粮 食不久就吃光了。之后,老班长找到 了钓鱼的好方法,每天都把新鲜的鱼 汤给这三名伤员吃,但是他们却从未 看到老班长自己吃鱼。有一次,作者 偶然看到了他在吃鱼骨头,他却不让 作者说。直到最后,要走出草地时,图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 何家冲、金家寨、泾 [jīng]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 红两方面军长征路线: 分水、淳安、怀玉山、 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 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 戈阳、古楼、庆元、 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yú] 都 红六军团西征路线 :长汀、全州、桂东、信 丰、瑞金、宁远、汝城、王母渡; 红七军团北上路线: 大田、良田、新田、宜 章、城口、安远、界首、盘县、宾川;
• 《一袋干粮》: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 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 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 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 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 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 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 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 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 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 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 家的温暖……

红军长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红军长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红军长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伟大的历史事件,从1934年10月开始,历时369天,全程行程24000余千米,历尽艰险,穿越山川河谷,涉过崇山峻岭、渡过大江大河,最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屈指可数的经典之一。

红军长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历史地位和影响两方面展开阐述。

一、红军长征的历史地位1.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长征前期处于党的建设和革命发展的高峰期,但由于十年敌我矛盾的激化,蒋介石发动了“围剿”战争,迫使党中央决定实行战略转移,这就是长征的决策背景。

在长征中,党中央成功地实现了军事艰难转移到陕北,掌握了继续抗日斗争的主动权,保证了革命的持续性和胜利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建立革命指导思想的重要里程碑。

长征是党的一次自我革命,党中央在长征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指导思想,包括“开辟苏区、发动民众、建立武装、武装斗争”等战略思想;把土地革命纳入“三大革命任务”之一,确立了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流,推动了极左路线的调整;提出“党的路线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党在过去革命斗争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开拓了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新局面。

3. 长征是中国红军的传奇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缩影。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事件,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率领了不到三万名红军,经过山山水水,历尽艰险、奋斗不息,披荆斩棘,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越过大渡河、过雪山草地,终于在陕北革命根据地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建设了新的抗日根据地。

红军长征体现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理念,尤其是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的生存和革命斗争。

4.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红军的精神支柱。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红军的精神支柱,是党的文化和精神遗产。

红军长征_PPT课件

红军长征_PPT课件
红军长征
一、长征的开始 二、遵义会议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一、长征的开始
1、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四次“围剿”
请说出四次反“围剿”的领 导人及作战方针。
随着根据地的壮大,敌人十分惊恐, 从1930年10月—1933年春,连续对根据 地进行了四次反革命“围剿”。
一、长征的开始
1、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四次“围剿”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2、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主要 是因为 A、确定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决定由张闻天负总责 C、取得了对蒋介石军事上的胜利 D、停止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领导
说说红军长征的故事。
谢谢
飞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定桥
翻 越 雪 山
走 过 草 地
什么是长征精神?我 们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
3、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①保存了革命的基本力量 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③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4、南方八省红军的游击战
陈毅
项英
1、红军长征起止时间是 A、1933年10月——1934年10月 B、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C、1934年10月——1935年10月 D、1935年10月——1936年10月
吴起镇
朱 德长 、征 周到 恩达 来陕 、北 秦后
邦的 宪毛
泽 东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1、红一方面军的继续长征及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5年10月)。
2、红二、四方面军的长征,三大主力在会宁大会 师(1936年10月)。
会会宁宁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
三 更 大金乌 五万红 军 喜 渡沙蒙 岭水军 过 岷 桥水磅 逶千不 后 山 横拍礴 迤山怕 尽 千 铁云走 腾只远 开 里 索崖泥 细等征 颜 雪 寒暖丸 浪闲难 。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
“左”倾的错误思想,中央
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
“围剿”,为保存实力,中国红
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两 万五千里长征。
吴起镇
005 1936年
过草地 爬雪山 飞夺泸定桥
1935年10月中 央红军到达陕 北
10月红 军三大 主力会 师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渡过乌江,夺取 遵义 瑞金 1934年10月中央 红军开始长征 巧渡金沙江
思考:
红军是靠什么力量在 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坚 持斗争的?
一、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忠 贞精神。 二、不怕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 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英勇顽强、百折不挠、坚 韧不拔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 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 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夹金山
夹金山位于川西高原的东端,海拔4124米, 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草地
草地
一望无际的草原是比雪山更可怕的死亡 地带,很多地方都是死水潭,脚踏上人就陷 下去.但是红军没被困难吓倒继续前进
吴起镇会议遗址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 吴起镇部分将士留影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 历经艰辛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会师楼新貌
会宁会师楼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 胜利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 结束.
七 律 长 征
三更大金乌五万红 军喜渡沙蒙岭水军 过岷桥水磅逶千不 后山横拍礴迤山怕 尽千铁云走腾只远 开里索崖泥细等征 颜雪寒暖丸浪闲难
« »

红色故都----瑞金
中国工农苏维埃政府旧址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 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中央 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湘 江
红军长征突破湘 江烈士纪念碑园
湘江战役: 长征途中,红军拼死英勇冲杀,突 破了敌人四道防锁线,渡过了湘江, 但是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
乌 江
渡过乌江,夺取遵义:长征途中,敌人在红军前去 湘西的路上设下埋伏,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提 出了不去湘西,改道贵州,夺取遵义的正确决定
强渡大渡河
冲破四道封锁线,会遇到什么危 险?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
• 江西、福建、广东、湖南、 广西、贵州、云南、四川、 西康、甘肃、宁夏、陕西
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1、敌人的围追堵截 2、恶劣的自然条件,如终年积雪的雪 山,一望无际的草地 3、缺少粮食 4、内部争斗
遵义会议旧址
遵义会议----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古镇赤水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长征途中,在毛泽东的领导 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金沙江
金沙江
巧渡金沙江:四度赤水后,红军急行军 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
大渡河
泸定桥
泸定桥纪念馆
飞夺泸定桥
红军由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 弹雨,在火力的掩护下一边铺桥 一边战斗,终于占领了对面的桥 头,为主力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